中元节的手抄报资料:中元节传说

合集下载

中元节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中元节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中元节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祭祀祖先和亡灵,并举行各种仪式来祈求平安和福祉。

中元节有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个与中元节相关的传说和故事。

传说一:孟婆汤的故事相传,地府有一位名叫孟婆的老婆婆,她是地府的鬼差,负责给亡灵们送去孟婆汤。

孟婆汤是一种特殊的汤水,喝过后可以让亡灵忘记前世的痛苦和牵挂,重新投胎转世。

每年的中元节,孟婆会将孟婆汤倒在一条长长的桥上,亡灵们必须要喝过这碗孟婆汤,才能继续前往来世。

传说二:银河的故事相传,在中元节这一天,天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会相会在银河上。

牵牛星代表着牛郎,织女星则代表着织女。

据说,牛郎和织女本是天上的仙人,因为违反了天规,被罚到人间度过一生。

他们相爱并结为夫妻,但由于天河的阻隔,只有在每年的中元节,他们才能相会一次。

人们在中元节这一天会在庭院中摆放水果、花朵和糕点,以祈求天上的牛郎织女能够幸福相守。

传说三:放河灯的故事在中元节这一天,人们会放河灯来祭奠亡灵。

相传,放河灯的习俗起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曹娥的女子,她的丈夫在战争中牺牲了。

曹娥为了寻找丈夫的魂魄,每年的中元节都会放一盏灯在河中,希望能够引导丈夫的灵魂回到家乡。

这个习俗逐渐传承下来,成为了中元节的一部分。

传说四:避邪的故事在中元节这一天,人们还会采取一些措施来避邪驱灾。

相传,中元节是阴气最重的时候,鬼魂们会四处游荡,容易给人们带来厄运和不祥。

为了避邪,人们会在家门口燃烧符纸、敲锣打鼓,以驱赶恶灵。

同时,还会在家中摆放某些物品,如镜子、柚子、辣椒等,以驱散邪气,保护家人平安。

总结:中元节是一个充满传说和故事的节日。

无论是孟婆汤的故事、银河的故事、放河灯的故事还是避邪的故事,都反映了人们对亡灵的思念和对平安幸福的祈愿。

这些传说和故事不仅丰富了中元节的文化内涵,也让人们更加重视家人的团聚和生活的美好。

中元节有哪些传说故事

中元节有哪些传说故事

中元节有哪些传说故事目录中元节的由来中元节的传说故事中元节的传统习俗中元节是纪念谁的节日中元节的由来传说地宫掌管地狱之门,中元节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所以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

在中元法事中,他们不单只超度亡魂,而且更为无主孤魂和那些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死难者施予救侪。

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钱,主要是用作购买祭品之用。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

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

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节的风俗。

<<<中元节传说故事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说法:按民间说法,传说七月十五日地府洞开,鬼魂四出,民间有“七月半,鬼乱窜”的民谣。

有祀者,回故里接受子孙的祭拜;无祀者,有公众请佛道做法事“普度”,不使孤魂野鬼流浪为害。

按道教说法,农历七月十五为地官寿诞,地官大帝会为鬼魂赦罪祈恩,释放狱中众鬼囚,让囚徒饿鬼解脱享食饱满免于众苦,从七月初一起重返人间享受一个月的香火、施食,以激起其向道之心。

经由祭典与道士作法的过程,信徒协助地官,超度亡魂饿鬼,使他们得以早日解脱,避免在人间作祟,因此道士都在这一天诵经、作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

中元思故中元节小报手抄

中元思故中元节小报手抄

中元节
中元节,中国传统节日,别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盂兰盆节、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中元节”是道教的叫法,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

节期与古老文化中的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有关,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

节日意义
中元节具有双重意义:一是阐扬怀念祖
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
施的义举。

中元节属于非物质文化遗
产,文化背后体现的是一种信仰,是追
怀先人既古老又现代的一种传统,这一
传统体现了古人“慎终追远”思想,其
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中元节通过本身
的活动,来
提示人们不要忘记祖先,要始终
牢记民族的根本。

祭祀活动
中元节,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
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
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
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
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

较为隆
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
度亡魂。

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
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
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
(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
儡),以消弭亡魂的戾气。

中元节手抄报

中元节手抄报

中元节手抄报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中元节有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

下面小编整理《中元节手抄报》为主题的手抄报供大家参考学习。

中元节手抄报怎么画1、第一张中元节手抄报2、第二张中元节手抄报内容简单3、第三张中元节手抄报模板大全4、第四张中元节手抄报文字内容5、第五张中元节手抄报简单又漂亮不用写字6、第六张中元节手抄报简笔画7、第七张中元节手抄报简单又漂亮图片8、第八张中元节手抄报9、第九张中元节手抄报内容简单10、第十张中元节手抄报模板大全11、第十一张中元节手抄报文字内容12、第十二张中元节手抄报简单又漂亮不用写字中元节手抄报内容怎么写节日由来古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中国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中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

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

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

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

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

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节。

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

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成了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历史发展中元节是本土文化的产物。

清乾隆《普宁县志》言:“俗谓祖考魂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

”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

因七月暑尽,须更衣防寒,与人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

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中元节俗的首要内容。

抗战胜利后,各寺庙还增加祈请佛力普渡“抗战阵亡将士”英灵。

关于中元节手抄报内容:中元节文化

关于中元节手抄报内容:中元节文化

关于中元节手抄报内容:中元节文化关于中元节手抄报内容:中元节文化一、“鬼月”汉民族自古就有迎四时之气的风俗,先秦时就有“迎秋于西郊”的记载。

”郑玄解为,“迎秋者,祭白帝白招拒于西郊之兆也”。

所谓白帝即是秋神,主杀伐,为死神。

汉族又有四时荐享祖先、秋尝之祭的风俗,此俗一直传至近代。

先秦楚文化中,春秋二祭是鬼神之祭的最重要时间,迎秋、秋尝与秋祭之俗逐渐在民间形成了七月为神鬼之月的俗信。

盂兰盆节花灯在汉民族传统的阴阳五行观念中,春夏秋冬分别是少阳、太阳、少阴、太阴。

寒季是阴,暑季是阳。

南是阳,北是阴。

纯阴之鬼与冬、寒、北之阴相对应。

五行之水气开始显现的时间正是申,即七月。

水气,于七月开始活跃,十一月达极盛,第二年三月消亡。

相应地,纯阴之鬼正是在七月开始活跃,十一月达极盛,次年三月沉寂。

反应在民俗上即是三大鬼节的出现:七月鬼节,十一月寒衣节,次年三月清明节。

故俗语云,“三月七月鬼旺月”。

七月,鬼如何旺的呢?民间认为,整个七月为鬼月。

初一鬼门开,十五鬼门关。

此月,鬼经过春夏的沉寂,又可以出来活动,所以叫做鬼门开。

民间以路边点火、河中放灯、提供鞋子等办法,满足鬼出门活动的需要,以免它们连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无法出行而在原地为非作歹,当然,点灯引路等办法更是希望野鬼能够“远走他乡”。

七月时,鬼门初开群鬼纷出,一时“群鬼乱窜”,由于鬼刚刚经历一夏的墓居煎熬,饥肠辘辘,所以给饿鬼施食就成为要紧之事。

由于此时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动,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后代子孙的家中,祖先之灵便可饱餐祭品。

二、道教中元节道教认为产生天地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称“官”,即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

天官紫微大帝赐福,诞于正月十五,称上元节。

地官清虚大帝赦罪,诞于七月十五,称中元节。

水官洞阴大帝解厄,诞于十月十五,称下元节。

我们熟悉的元宵节即上元节,或称上元灯节。

三元节时,三官下界巡游,履行职务。

中元节的民间故事与民俗传说

中元节的民间故事与民俗传说

中元节的民间故事与民俗传说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祭祀祖先和亡灵,同时也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

中元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与民俗传说,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个与中元节相关的故事和传说。

1. 孟婆汤的故事孟婆汤是中元节最为著名的故事之一。

相传在阴间,每个人死后都要喝一碗孟婆汤,以忘记前世的记忆,重新投胎转世。

而中元节这一天,孟婆会将孟婆汤带到人间,供亡灵们品尝。

人们会在家中摆放一碗孟婆汤,以供祖先和亡灵们前来品尝,以示对他们的怀念和尊敬。

2. 幽灵门的传说中元节有一个传说,称为“幽灵门”。

相传在这一天,地府的幽魂们可以离开阴间,到人间游荡。

为了避免这些幽魂进入人间带来不祥,人们会在家门口焚烧纸钱和香火,以驱散邪气和恶灵。

同时,人们还会在家中摆放水果、糕点和酒等供品,以示对亡灵的敬意。

3. 阎王爷的考验相传在中元节这一天,阎王爷会派遣鬼差到人间考验人们的善恶。

如果一个人在这一天表现出善良和慈悲的品质,阎王爷会给予他们好运和福报;而如果一个人表现出邪恶和冷漠的行为,阎王爷会给予他们惩罚和厄运。

因此,人们在中元节这一天会尽量做好事、行善举,以期获得阎王爷的眷顾和保佑。

4. 渡灵船的仪式中元节还有一个重要的民俗传统,就是渡灵船仪式。

人们会在河边或湖边放置一艘装饰华丽的渡灵船,船上摆放着各种供品和纸钱。

然后,人们会点燃船上的纸钱,以示将这些钱财送给亡灵们,帮助他们在阴间度过艰难的日子。

这个仪式象征着人们对亡灵的关怀和祝福,也是对中元节的一种重要纪念。

中元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其民间故事和民俗传说丰富多样,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祖先和亡灵的尊重和怀念,也展示了人们对善恶、因果报应的思考和敬畏。

通过这些故事和传说,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元节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元节这一独特节日的独特魅力。

让我们在中元节这一天,一起祭祀祖先,缅怀逝去的亲人,并且心存善念,帮助那些正在阴间度日的亡灵们,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安宁和祝福。

【民间故事】中元节的传说

【民间故事】中元节的传说

【民间故事】中元节的传说中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为鬼节、盂兰盆节。

它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庆祝的,这一天被认为是阴阳两界通道开放的时刻,亡灵可以重回人间。

中元节有着丰富而多样的民间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其中的几个传说吧。

第一个传说是关于孟婆汤的。

《山海经》中记载了仙山与人间相连的山道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婆婆,她叫孟婆。

传说中,每年中元节这一天,孟婆会煮一锅汤,叫做孟婆汤。

孟婆汤是专门给亡魂喝的,它具有洗净过去的罪孽,让亡灵可以重新投胎转世的作用。

而每一碗孟婆汤里都有一个蜜枣,这是为了让亡灵保留他们的记忆。

亡灵在喝完孟婆汤后,可以从桥上走过去,进入下一个世界。

第二个传说是关于放河灯的。

中元节晚上,很多地方都会举行放河灯的活动。

这个传统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善良的青年,他叫沈悦。

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位老人告诉他,他的父母在阴间受着痛苦的折磨,希望他能帮助他们。

沈悦跑到江边放起了一盏盏河灯,希望它们可以带给他的父母一点光亮和温暖。

不久之后,他的父母的灵魂出现在他梦境中,告诉他他们已经得到了救赎,感谢他的孝心。

从那时起,每年中元节晚上,人们都会放河灯,希望能给亡灵带来安慰与温暖。

第三个传说是关于游乐园的。

相传,在阴间有一个大型的游乐园,它叫做“阴间乐园”。

据说,这个游乐园里有各种各样的游乐设施,如旋转木马、过山车、海盗船等等。

每年的中元节,阴间乐园会向人间投放金子,任何人都可以来捡金子,只要不为贪念所迷惑,金子就会带来好运。

只有一天的时间,过了中元节晚上,阴间乐园就会消失,直到下一年的中元节再次出现。

中元节的传说丰富多样,每个地方都有自己不同的故事。

这些传说都是民间传承下来的,它们寄托着人们对于死者的思念和对来世的期盼。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元节的意义和人们对亡灵的关怀。

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弘扬这些传说,让中元节成为一个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美丽节日。

中元节的来历和传说介绍

中元节的来历和传说介绍

中元节的来历和传说介绍中元节,又称盂兰节,是我国民间信仰中的一个重要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庆祝。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办庆祝活动,祭祖,扫墓,祈求祖先和逝去亲人的安宁和保佑。

中元节来历和传说既有历史传统,也有神话传说,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元节的来历和传说。

一、历史传统最初的中元节起源于汉朝,当时,汉武帝设立了祖先祭祀节日,用于纪念已经去世的祖先,并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和家族。

后来的唐朝时期,这个节日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祭祀节日,人们开始开展更多的庆祝活动,并将这个节日纳入了正式的官方节日之列,成为了一个国家公认的重要节日。

二、佛教传说中元节在佛教中也有特别的意义和传说。

据传,佛教中有一个叫做盂兰盆会的祭祀仪式,是唐代高僧鉴真所创立,它源于印度佛教的“盂兰盆会”节日。

据信,这个盂兰盆会仪式的起源是为了慰灵,为已经去世的亲人祈福,并为那些因为某些原因而不能得到人类器乐的幽灵和鬼神祈祷。

佛教中有一种孝道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叫慧能的女子,她曾经在世时,非常孝顺,对母亲百依百顺,一直到母亲去世后,她也没有忘记她的母亲,每年盂兰节这天,她都会到庙里扫墓祭拜,为亡母超度,并把自己所能支付的一切都拿来作为慈善捐款给浮屠寺。

慧能的母亲在炼成了化身后出现在梦中,告诉她说祖先在中元节时会到阳世走亲访友,因此要让她准备好饭食,为祖先们备好各种食品和香烛,还要在家门口烧香拜祭,以迎接他们的到来。

三、道教传说在道教中,有一个关于中元节的“张生归家”的传说,据说在唐代时,有一个叫张生的人,以至诚之心修道,终于修成仙身,成为了世间的道长。

一天,他路过一个庄园,见到一个老翁和他的儿子正在为亡妻和母亲悲泣,于是张生决定帮助他们。

他告诉他们,在中元节那天,他会回来做客,不要让任何人进入庄园,准备好各种食品和香火,吸收亡魂之力,将他们超度。

中元节的来历和传说,充满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反映了人们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和感悟。

作为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中元节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不容忽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回顾历史,缅怀先人的机会,也提醒我们珍惜生命,感恩亲人的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元节的手抄报资料:中元节传说
传说一:每年农历7月14日是中元节又叫鬼节或着叫盂兰节是祭
祀孤魂野鬼的大节日。

中元节源自道,,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

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 ,“倒悬”指的的是释迦十大
第子目莲的母亲死后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

后后来得到释迦
协助。

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

所以现在为了祭祀
孤魂都在鬼月农历7月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

一般来说古时候都
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传说二: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
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
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
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个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
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

那些跑回
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节希望早日托生。

后来人们把这个天就定为“鬼节”。

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
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对
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

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实行。

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
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

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
佛道节日中的重要。

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

校籍辰和自恣日仅仅仅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
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

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所以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

即使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
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

首先是那名目。

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
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能够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