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关于中元节的传说故事

中元节,也被称为鬼节、盂兰盆节等,是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节日,主要是为了祭祀和缅怀已故的祖先和亲属。
以下是一些与中元节相关的故事:
1. 盂兰盆故事:据传说,佛陀的弟子目犍连,在修行时发现自己的母亲堕入恶道,深感痛苦。
佛陀为了教诲目犍连,让他在中元节期间设立饭粥,以此来救度亡魂。
这就成了盂兰盆节日的由来。
2. 偷桃故事:相传中元节夜晚鬼魂出没,因此人们要在门前放置水果供养。
有一年,一个小贼看到了邻居放在门前的水果,偷偷地摘了几个桃子。
结果,他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变得晕眩,难以呼吸。
后来,他才发现自己偷了中元节的供品,于是悔过自新,烧香祭拜,才恢复正常。
3. 悲怆倩女传:相传倩女幽魂的故事与中元节有关。
故事中的倩女心地善良,为了救助自己的丈夫,不惜放弃了自己的魂魄。
而每年的中元节,倩女靠着放飞孔明灯的方式,向人们表达她内心的愿望和眷恋。
中元节有哪些传说故事

中元节有哪些传说故事目录中元节的由来中元节的传说故事中元节的传统习俗中元节是纪念谁的节日中元节的由来传说地宫掌管地狱之门,中元节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所以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
在中元法事中,他们不单只超度亡魂,而且更为无主孤魂和那些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死难者施予救侪。
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钱,主要是用作购买祭品之用。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
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
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节的风俗。
<<<中元节传说故事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说法:按民间说法,传说七月十五日地府洞开,鬼魂四出,民间有“七月半,鬼乱窜”的民谣。
有祀者,回故里接受子孙的祭拜;无祀者,有公众请佛道做法事“普度”,不使孤魂野鬼流浪为害。
按道教说法,农历七月十五为地官寿诞,地官大帝会为鬼魂赦罪祈恩,释放狱中众鬼囚,让囚徒饿鬼解脱享食饱满免于众苦,从七月初一起重返人间享受一个月的香火、施食,以激起其向道之心。
经由祭典与道士作法的过程,信徒协助地官,超度亡魂饿鬼,使他们得以早日解脱,避免在人间作祟,因此道士都在这一天诵经、作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
中元节的神话传说与故事

中元节的神话传说与故事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祭祀祖先、敬拜亡灵,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感恩之情。
伴随着这个传统节日,涌现出许多关于中元节的神话传说和故事,它们丰富了中元节的内涵,也为人们提供了娱乐和启示。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关于中元节的神话传说和故事。
一、孟婆与投胎相传,地府中有一位负责管理轮回的女神,她的名字叫孟婆。
每当人们死后来到地府,孟婆会给他们一碗汤。
这碗汤里有一种特殊的药草,能使人忘记他们在人间的一切记忆。
人们在喝下孟婆汤之后,将会重新投胎转世,开始新的一生。
中元节的故事中,孟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据说,每年一次的中元节夜晚,孟婆会给她旁边的护送灵魂的时速以及其他地府的神明煮汤。
这些汤会触动人们对亲人的思念,给予他们勇气和力量,继续前行并找到新的归宿。
二、牛郎织女与银河牛郎织女是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神话故事,它与中元节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传说牛郎织女本是天上的仙女和凡间的牧童,相爱后无法相聚。
于是,天帝允许牛郎和织女在每年的中元节相会一次,他们通过一座由喜鹊搭成的银河桥相会。
每年的中元节,人们会在屋外或野外放置许多竹子和纸鹤,以模拟牛郎和织女相见的情景。
他们相信这样做可以寻找到自己的真爱,并向他们祈愿幸福和美满的爱情。
三、烧纸钱与救苦救难中元节的传统习俗之一是烧纸钱,这个习俗背后也有一个相关的神话传说。
相传地府有一个叫做铜锣烧的地狱惩罚,罪人会被放入烈火中烧。
为了帮助他们减轻痛苦,人们在中元节期间会烧纸钱,以供罪人在地府使用。
除了帮助地府中的亡灵外,烧纸钱还被认为可以招财和驱邪。
人们相信烟雾会传达到神明那里,神明会保佑他们平安、幸福和富足。
因此,在中元节期间,各种各样的纸钱和纸制品被焚烧在家门口或庙宇中,以祈求祖先的保佑和祈求好运。
总结:中元节神话传说与故事丰富了这个传统节日的内涵,让人们能够通过这些故事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信仰。
孟婆与投胎的故事提醒人们珍惜当下,牛郎织女的传说寓意着爱情的坚贞和等待,而烧纸钱的习俗则代表着人们对健康、财富和幸福的向往。
中元节的起源和传说

中元节的起源和传说中元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鬼节或者孟兰节。
它通常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以纪念和祭拜祖先和亡灵。
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说,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元节的起源和传说。
起源之一:道教的"南斗庆亡"中元节的起源之一与道教有关,主要源于道教的"南斗庆亡"观念。
据传说,南斗星是道教中的神明,掌管着人间的生死轮回。
七月十五这一天,南斗星离开天庭巡视凡间,居住在地球上。
这一时期被认为是亡灵离开地狱,而往生到人间的日子,于是就成了人们祭拜亡灵和祖先的日子。
起源之二:佛教的"盂兰盆节"中元节的另一个起源与佛教有关,主要是源自佛教的"盂兰盆节"。
据佛教教义,七月是冥界门户开放的时候,这个时候亡灵可以重返人间。
为了救度这些亡灵,释迦牟尼佛亲自指导僧侣们举行盂兰盆节,让僧侣们在这一天超度亡灵,以解脱他们的苦难。
传说一:典故《悲皇志》中的故事据传说,中元节起源于汉朝时期,与一个名叫张良的智者有关。
当时,汉武帝想征服秦国,但面临着种种困难。
这时,张良向汉武帝推荐了一个人,他就是名将韩信。
韩信帮助汉武帝成功征服秦国,但同时也伤害了很多人。
汉武帝为了纪念这些在战争中牺牲的人,于是设立了中元节,以表达对他们的怀念和哀悼。
传说二:《姑射记》中的故事还有一个与中元节有关的古代传说是《姑射记》中的故事。
相传,古代有一个叫姑射的地方,那里的人们以善良和智慧著称。
然而,一场灾难降临,姑射被火焚毁,灾民们的灵魂无法得到安息,鬼怪四处游荡。
于是,人们举行祭祀活动,希望能够平息灾祸。
这个活动后来演变成了中元节的形式,用来祭拜祖先和亡灵。
总结中元节的起源和传说有多个版本,涵盖了道教、佛教和古代传说等不同的文化元素。
这些故事和传说都在强调人们对逝去的亲人和祖先的怀念和敬意。
而中元节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祭拜祖先、烧纸钱、点灯等,希望给亡灵带来安宁和祝福。
中元节的传统民间故事与传说

中元节的传统民间故事与传说中元节,又称鬼节、骨节、盂兰盆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通常在农历七月十五这天举行。
在这一天,人们会祭祀祖先和亡灵,并进行各种传统活动。
除了寄托思念之情,中元节也有许多民间故事与传说,深受人们喜爱。
一、孟婆汤的故事根据传说,中元节这一天,地府的十殿阎罗会开放六道轮回,让亡灵回归人间。
在这个日子里,人们相信阴阳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鬼魂可以自由进出人间。
为了不让恶鬼伤害生者,人们会在家门口张贴像是“扫平道”和“禁止进出”的符咒。
据说在中元节,地府中的孟婆会準备一种叫做孟婆汤的神奇汤水。
孟婆汤味苦,但可以洗去人们在世时所积累的罪孽,从而让鬼魂净化,投胎转世。
在这一天,家人们会将孟婆汤和各种供品摆在家中供祭。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不要做坏事,要时刻保持善念,以免来世遭受苦难。
二、牛头马面的传说另一个著名的传统故事是关于牛头马面的。
传说在中元节,地府会释放一些牛头马面护送亡灵回到人间。
牛头马面的形象受到了许多文艺作品的创作,通常是佩戴角斗样的牛头和鞍马身形的恶魔。
在故事中,牛头马面负责抓捕拐魂的恶灵,以保证亡灵回归的安全。
为了避免牛头马面对人间的伤害,人们会在家门口摆放“钱能劝蛇、酒能劝马、车能阻牛头马面”的符咒,以保护自己和家人平安。
这个故事也提醒人们要行善积德,以免遭到牛头马面的惩罚。
三、白蛇传的故事除了与地府相关的传说,中元节还与《白蛇传》这个著名的故事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传白娘子是一条化身为人的白蛇,她爱上了凡间的许仙,并与之结为夫妻。
然而,法海和青蛇的恶意阻挠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最终,白娘子被困于雷峰塔下,直到中元节这一天,她才得以重获自由。
每年的中元节,人们会观赏花灯和放水灯以纪念白娘子的腊八告别。
在此之前的几天,人们会在家中设宴招待白娘子,并准备各种美食和供品。
这个故事传承至今,成为了中元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元节的传统民间故事与传说丰富了这个节日的内涵。
这些故事传承至今,年复一年地激发着人们对独特传统和祭祀仪式的热爱。
中元节的由来和传说

中元节的由来和传说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之一。
它源于佛教的盂兰盆节,是为了祭祀祖先和救度亡魂而设立的。
中元节的由来和传说与中国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
一、中元节的起源中元节起源于佛教的盂兰盆节,又称为盂兰会。
传说佛陀的弟子目犍连在修行时,得知自己的母亲堕入恶道,深感悲痛。
佛陀为了安慰目犍连,告诉他在盂兰盆节这一天,可以通过供养僧侣和超度亡魂来救度他的母亲。
目犍连按照佛陀的指示行事,果然成功救度了母亲。
这个故事成为了中元节的起源之一。
二、传说中的孟婆汤中元节的传说中,有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孟婆汤。
据说,在阴间的路口,有一位名叫孟婆的老婆婆,她煮的一锅汤叫做孟婆汤。
每个人在投胎转世前,都要喝一碗孟婆汤,以忘记前世的记忆。
而在中元节这一天,孟婆会将孟婆汤带到阳间,供亡魂们喝,让他们暂时回忆起生前的亲人和事情。
这也是为什么中元节要祭祀祖先和救度亡魂的原因之一。
三、祭祀和救度亡魂的习俗中元节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祀祖先和已故的亲人。
他们会在家中摆放祭品,如水果、酒、糕点等,供奉祖先的灵位,并燃香拜祭。
同时,人们还会在庙宇或公共场所设立盂兰台,供奉亡魂。
他们会为亡魂烧纸钱、燃香,希望能够帮助他们超度到阴间。
四、中元节的传说故事中元节的传说故事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孟婆汤》和《牛头马面》。
《孟婆汤》讲述了一个关于孟婆的故事。
相传,有一个人死后来到了阴间,他非常想念自己的亲人。
孟婆看到他的样子,便给了他一碗孟婆汤,让他暂时回忆起生前的记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中元节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我们要怀念和珍惜生前的亲人。
《牛头马面》是中元节传说中的另一个故事。
相传,牛头马面是阴间的护法神,负责抓捕恶魂和管理阴间秩序。
在中元节这一天,人们会为牛头马面烧纸钱、燃香,以示敬意,并祈求他们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
五、中元节的其他习俗除了祭祀祖先和救度亡魂,中元节还有一些其他的习俗。
中元节的来历和风俗

中元节的来历和风俗中元节的来历和风俗1、佛教典故鬼节也称作中元节,源于佛教盂兰盆会。
相传,释迦牟尼弟子目连尊者父母双亡,修道之前十分思念母亲,得道后,他开天眼通在地狱寻找自己的母亲。
发现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
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以救其母。
佛陀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佛说盂兰盆经》。
按照指示,目连尊者与众僧人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百味五果、饭食素斋供奉地狱里的众生,解救了自己的母亲。
因此,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所说的“鬼节”。
2、道教说法根据已有的文献记载,中元之命名****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说法。
道教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个月圆的夜晚定为上元、中元、下元。
正月十五上元节为天官的诞辰,此时祭天;七月十五中元节为地官的诞辰,传说这天地官下降,定人间善恶。
由此形成了天官赐福、水官解厄、地官赦罪的三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为水官的诞辰,此时祭水。
《道经》载:“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
十方大圣,齐咏灵篇。
囚徒饿鬼,当时解脱。
”因此自古以来民间都将这一天作为悼念祖先、祭祀已故亲人的日子。
但由于中元节和佛教的盂兰盆节有较密切的关系,因此中元节亦被称为盂兰盆节。
故佛教寺庙会在此日举办盂兰盛会超度亡灵和祭祖。
这样一来,佛教的盂兰盆节就与道教所谓的中元节有了交叠之处。
中元节是农历几月初几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中称盂兰盆节,是我国传统祭祖大节之一。
中元节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这一天,民间会举行中原普渡,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
中元节的时候,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
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这时人们还需祭祖。
祭拜时,依照辈分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中元节的民间故事与民俗传说

中元节的民间故事与民俗传说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祭祀祖先和亡灵,同时也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
中元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与民俗传说,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个与中元节相关的故事和传说。
1. 孟婆汤的故事孟婆汤是中元节最为著名的故事之一。
相传在阴间,每个人死后都要喝一碗孟婆汤,以忘记前世的记忆,重新投胎转世。
而中元节这一天,孟婆会将孟婆汤带到人间,供亡灵们品尝。
人们会在家中摆放一碗孟婆汤,以供祖先和亡灵们前来品尝,以示对他们的怀念和尊敬。
2. 幽灵门的传说中元节有一个传说,称为“幽灵门”。
相传在这一天,地府的幽魂们可以离开阴间,到人间游荡。
为了避免这些幽魂进入人间带来不祥,人们会在家门口焚烧纸钱和香火,以驱散邪气和恶灵。
同时,人们还会在家中摆放水果、糕点和酒等供品,以示对亡灵的敬意。
3. 阎王爷的考验相传在中元节这一天,阎王爷会派遣鬼差到人间考验人们的善恶。
如果一个人在这一天表现出善良和慈悲的品质,阎王爷会给予他们好运和福报;而如果一个人表现出邪恶和冷漠的行为,阎王爷会给予他们惩罚和厄运。
因此,人们在中元节这一天会尽量做好事、行善举,以期获得阎王爷的眷顾和保佑。
4. 渡灵船的仪式中元节还有一个重要的民俗传统,就是渡灵船仪式。
人们会在河边或湖边放置一艘装饰华丽的渡灵船,船上摆放着各种供品和纸钱。
然后,人们会点燃船上的纸钱,以示将这些钱财送给亡灵们,帮助他们在阴间度过艰难的日子。
这个仪式象征着人们对亡灵的关怀和祝福,也是对中元节的一种重要纪念。
中元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其民间故事和民俗传说丰富多样,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祖先和亡灵的尊重和怀念,也展示了人们对善恶、因果报应的思考和敬畏。
通过这些故事和传说,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元节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元节这一独特节日的独特魅力。
让我们在中元节这一天,一起祭祀祖先,缅怀逝去的亲人,并且心存善念,帮助那些正在阴间度日的亡灵们,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安宁和祝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元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相传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之后来到了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了受十八层地狱的那种熬煎,地藏菩萨是个非常之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实在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然恂私情,让看管牢房小鬼偷偷的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门没关系,牢房中的小鬼们也都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
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盼望早日托生。
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中元节。
佛教盂兰盆节起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出自《大藏经》〔由印度传入的佛理〕。
目莲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後堕落在的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
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马上化成火炭,无法下咽。
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非常苦痛,请教佛陀如何是好。
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布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善心,救渡其亡母。
目莲遵佛旨意,于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其母,其母亲终得食物。
"这便是台湾普渡拜"好兄弟"的由来。
中元节风俗
广东省中元节风俗
曲江县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头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
归善县民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
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
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
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
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有钱人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
买不起农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
广西省中元节风俗
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
云南省中元节风俗
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包一起焚化。
河北省中元节风俗
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
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
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预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
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省中元节风俗
永和县读书人於此日祭魁星。
长子县的牧羊人家於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
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
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於田
间祭祀,称为行田。
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样子,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
忻县农夫於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河南省中元节风俗
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於门口,传奇可以防虫。
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
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燃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东省中元节风俗
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
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奇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
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省中元节风俗
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
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
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江苏省中元节风俗
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
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
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
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
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
孤。
四川省中元节风俗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
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著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准时间。
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
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中元节风俗
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
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於野,称之施食。
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
天台中元节吃,筒类似春卷。
又有放路灯的风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江西省中元节风俗
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
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好处。
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
传奇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
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
安远县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
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福建省中元节风俗
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
福州方言称中元为烧纸衣。
已嫁之女预备父母之衣冠袍笏置於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父母家。
闽中中元有普度之俗,无论城乡必定进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
即使极贫困之家,也会想尽方法筹款来应付。
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
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
进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