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 赤壁赋 课时强化巩固能力激活作业
赤壁赋(语文版高一必修)

赤壁赋(语文版高一必修)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教学重点:苏轼歌咏赤壁的两赋一词,都是脍炙人口的诗文名篇。
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相联系,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二、教学难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三、解决办法: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结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一、第一课时,先诵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把握课文情感发展的脉络。
二、第二课时,重点诵读主客问答部分,深思其中蕴涵的情感与哲理;比较阅读。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同学们,这首词气势雄浑,磅礴浩荡,有气吞天下之势。
正如有人评价苏轼的风格说:“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16 1《赤壁赋》(同步习题)(解析版)

《赤壁赋》同步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对有关文化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壬成之秋”中的“壬戌”,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纪年,全部循环一次为60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据月亮的情况来纪日,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为星宿的名称,即为“斗宿”和“牛宿”,均为二十八星宿之一。
D.“戊申晦”中的“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农历每月的三十。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D项,“即农历每月的三十”错误,“每月的最后一天”不全都是“三十”,有的是“二十九”。
故选D。
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顺流而东.也B.舞.幽壑之潜蛟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D.歌.窈窕之章【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类活用的辨析的能力。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A项,“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东进;“顺流而东也”意思是:沿长江顺流东下。
B项,“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舞幽壑之潜蛟”意思是: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
C项,“下”,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攻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意思是: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
D项,“歌”,名词用作动词,歌唱;“歌窈窕之章”意思是:歌唱窈窕这一章。
故选B。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月出于.东山之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扣舷而.歌之侣鱼虾而.友糜鹿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相与枕藉乎.舟中D.渺沧海之.一粟越长城之.限【答案】D【解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赤壁赋》《登泰山记》《静女》《涉江采芙蓉》《虞美人》《鹊桥仙》理解性默写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4.《涉江采芙蓉》中“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两句,写
一对长久分别的有情人,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更深的担忧涌上 心头,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
• 5.《涉江采芙蓉》中“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两句,描
写了一幅女子们在江中采莲,长着兰草的低湿之地有着数不清的芳 草的美好、欢乐的画面。
• 6.《涉江采芙蓉》中“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两句,自
• 10.《诗经·邶风·静女》中“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两句,运用细
节描写,写男主人公见不到女子,以手指挠头,原地徘徊。虽描写 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 理。
• 1.《涉江采芙蓉》中,“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两句,
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丈夫的思念,诗人以乐景表哀情,倍增其 哀。
• (7)姚鼐《登泰山记》中“__日__上____正__赤_,如_丹_____下__有__红__光,动__摇_承__之_____”
三句,通过描摹色彩,把太阳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
• (8)姚鼐《登泰山记》中写山顶雪景的句子是“_苍__山__负__雪__,明__烛__天__南__”。
• (9)姚鼐《登泰山记》中“大__风__扬_积__雪__击_面___。亭_东__自_足__下__皆_云__漫__” 两句,生动地展示了日出前风扬积雪、云雾弥漫的环境。
写出游人任凭一叶扁舟随波漂荡,在辽阔的江面上自由来去。
• (6)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先后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
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的句子是:“_苍_山__负__雪____, __明__烛_天__南__”。
• 1.《诗经·邶风·静女》语言浅显生动,情趣盎然。“ 爱而不见 ” 暗写少女活泼娇憨之态,“ 搔首踟蹰 ”明塑男子心急如焚之状, 描摹入神。
《赤壁赋》《登泰山记》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赤壁赋》《登泰山记》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1赤壁赋1.作者知识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意义: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
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
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修身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存在。
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
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评价:(宋)刘辰翁:“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宋)黄庭坚:“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
余则以为不然。
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真神仙中人。
”2.背景知识《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贬谪黄州期间。
元丰二年(1079),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几经重辟",惨遭折磨。
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
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
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又称《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3.文体知识——赋赋是中国古代兼备诗歌与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赤壁赋》-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与重点知识归类(统编版新教材)【学生版+教师版】

【学生版】必修上教材文言文挖空训练及重点知识梳理赤壁赋[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望”“曾”“徐”三字及次常用字“赋”“危”“将”。
2.背诵全文,翻译重点句子。
基础积累一、基础夯实课文挖空训练1.解释加点的词语(第1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第2段)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第3段)苏子愀然..()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正襟危坐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第4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16.1《赤壁赋》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6.1 赤壁赋——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课时优化训练1.下列加粗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壬(rén)戌窈窕(tiǎo)桂棹(zhào)冯(féng)虚御风B.嫠(lí)妇愀(qiǎo)然舳(yóu)舻山川相缪(liáo)C.酾(shī)酒横槊(shuò)江渚(zhǔ)正襟(jīn)危坐D.匏(páo)樽枕藉(jí)蜉(fú)蝣一叶扁(piān)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而不知其所止客喜而笑C.哀吾生之须臾不知东方之既白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知不可乎骤得3.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古今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凌万顷之茫然B.望美人兮天一方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清之上D.白露横江4.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东望武昌②羽化而登仙③击空明兮溯流光④舞幽壑之潜蛟⑤泣孤舟之嫠妇⑥西望夏口⑦歌窈窕之章⑧顺流而东也⑨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⑩侣鱼虾而友麋鹿⑪不知东方之既白A.①⑥/②⑦⑧⑨/③/④⑤⑩/⑪B.①②⑥/③/④⑤/⑦⑧⑨/⑩/⑪C.①⑥/②⑦⑧⑨/③/④⑤/⑩/⑪D.①②⑥/③/④⑤⑩/⑦⑧⑨/⑪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既望,已经过了望日,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既,已经。
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另外,朔,农历每月初一;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B.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
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
C.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用于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作宿。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上册随课练《赤壁赋》同步练习 (含解析)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上册随课练《赤壁赋》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一世之雄也固:本来B.举匏樽以相属举:举起、端起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正:端正D.托遗响于悲风遗响:余音,指箫声2.下列各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徘徊于斗牛之间;虽一毫而莫取B.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C.凌万顷之茫然;客亦知夫水与月乎D.杯盘狼籍;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歌窈窕之章②舞幽壑之潜蛟③泣孤舟之嫠妇④西望夏口⑤东望武昌⑥顺流而东也⑦侣鱼虾而友麋鹿⑧不知东方之既白A.①⑥/②③⑦/④⑤/⑧ B.①⑥⑧/②③/④⑤/⑦C.①⑥/②③/④⑤/⑦/⑧ D.①⑥⑦/②③/④⑤/⑧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
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
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
以其作品《黄州寒食诗帖》来说,写得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缓急的把握等,都显得________,毫无做作之态。
然而即使是这样________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序》不大一样。
首先是强烈的个性。
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兰亭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
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
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________,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1-赤壁赋-课件(56张)

◆ 背景呈现 ◆ 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
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 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1079),苏轼 因“乌台诗案”下狱,五个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 个有名无实的虚衔,实际上是以罪人的身份被安置在黄州。 苏轼在黄州时,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的残酷打 击感到悲愤、痛苦;另一方面,他时时想从老庄哲学中求得 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受到了 温暖,增强了信心。元丰五年(1082)的秋天,苏轼两次游黄州 赤鼻矶,先后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 赤壁怀古》。本文即《前赤壁赋》。
五、古今异义 ①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_这__里__指__明__月__停__留__。_____ 今义:人在一个地 方来回走动。 ②白.露.横江 古义:_白__茫__茫__的__水__气__。_______ 今义:二十四节气 之一。 ③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__旷__远__的__样__子__。________
今义:完全不知道 的样子。
④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__借__指__内__心__思__慕__、__向__往__的__人__。_______ 今义:美貌的女子。
六、特殊句式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_______状__语__后__置__句_ ②徘徊于斗牛之间 _______状__语__后__置__句_ ③凌万顷之茫然 _______定__语__后__置__句_ ④渺渺兮予怀 _______主__谓__倒__装__句 ⑤何为其然也 ______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 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_______判__断__句 ⑦而今安在哉 _______宾__语__前__置__句 ⑧而又何羡乎 ______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 ⑨是造物之无尽藏也 _______判__断__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课时作业2018年7月一、基础夯实1.下列句子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A.属.客/从属.幽壑./负荷.缪.斯/山川相缪.B.窈窕./挑.衅徘徊./低徊.浩荡./螳臂当.车C.登仙./纤.细洞.箫/侗.族横槊./数.见不鲜D.袅娜./安娜.蛟.龙/说教.麋.鹿/靡.靡之音2.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C.击空明兮溯流光D.举匏尊以相属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B.C. D.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舞.幽壑之潜蛟B.苏子愀然,正.襟危坐C.泣.孤舟之嫠妇D.侣.鱼虾而友麋鹿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全是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B.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C.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D.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6.下列句子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游于赤壁之下B.何为其然也C.渔樵于江渚之上D.月出于东山之上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赋开篇展现的是一幅逍遥游乐图:清风明月,助人雅兴;举酒诵歌,冯虚御风,宛若仙人。
描写的情景让人觉得心境安闲,物我和谐。
B.本赋运用的主客对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与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
本赋的客的观点和感情是苏轼的日常的感受和苦恼,而主人苏子所抒发的则是他超脱地俯察人与宇宙之后的哲学的领悟。
C.本赋中的客沉郁,主达观;客充满人事沧桑与吾生有涯的感慨,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而这种意蕴诉之于月下江游的眼前景物和由景物所引起的感触,因此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D.通观全文,人情美和人性美成了作者情绪的依托,成为他思考和认识人生的凭借。
作者以旷达的胸怀和人生态度,蓄天地之灵气,化万物之精魂,感悟大自然所包含的生命的真谛,同时表现了自己高远的情志。
8.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七及下九”中的“初七”是指农历七月七日,即七夕,也称乞巧节,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下九”是指农历每月十九,在汉代,这一天是妇女欢聚的日子;“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中的“淳熙”“丙申”都是年号,“至日”是指冬至日。
B.冠,即帽子。
免冠,就是脱帽。
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20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重视。
笄礼是年满15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
C.“正襟危坐”是整理好衣襟,严肃、恭敬或拘谨地、端正地坐着,而“坐”则是席地而坐,双膝着地,以臀部着足跟。
D.诏狱,指九卿、郡守一级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能系狱的案子。
也指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
9.翻译下列句子。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译文:(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译文: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况的句子是:“, 。
”(2)苏轼《赤壁赋》中写作者荡漾江中,与麋鹿为伴的句子是:“, 。
”(3)苏轼《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 。
”(4)苏轼《赤壁赋》中描写诗人行舟的感觉,像身上长上了翅膀的句子是:“, 。
”(5)苏轼《赤壁赋》中,极言生命短暂渺小的句子是:“, 。
”(6)在《赤壁赋》中,苏轼面对明月与江水发出感叹,从“变”的角度阐发自己哲理思考的句子是:“, 。
”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梅执礼,字和胜。
大司成强渊明贤其人,为宰相言,相以未尝识面为慊。
执礼闻之曰:“以人言而得,必以人言而失,吾求在我者而已。
”卒不往谒。
历比部员外郎,苑吏有持茶券至为钱三百万者以杨戬旨意迫取甚急执礼一阅知其妄欲白之长贰疑不敢乃独列上果诈也擢中书舍人、给事中。
孟昌龄居郓质人屋,当赎不肯与,而请中旨夺之;内侍张佑董葺太庙,僭求赏:皆驳奏弗行。
迁礼部侍郎。
素与王黼善,黼尝置酒其第,夸示园池妓妾之盛,有骄色。
执礼曰:“公为宰相,当与天下同忧乐。
今方腊流毒吴地,疮痍未息,是岂歌舞宴乐时乎?”退又戒之以诗。
黼愧怒。
明年,徙滁州,时赋盐亏额,滁亦苦抑配。
执礼曰:“郡不能当苏、杭一邑,而食盐乃倍粟数,民何以堪?”请于朝,诏损二十万,滁人德之。
钦宗立,改户部..钱隶有..。
方军兴,调度不足,执礼请以禁内司,凡六宫..廪给,皆由度支乃得下。
尝有小黄门持中批诣部取钱,而封识不用玺,既悟其失,复取之。
执礼奏审,诏责典宝夫人而杖黄门。
金人围京都,执礼劝帝亲征,而请太上帝后、皇后、太子皆出避,用事者沮之。
洎失守,金人质天子,邀金帛以数百千万计,曰:“和议已定,但所需满数,则奉天子还阙。
”执礼与同列哀民力已困,相与谋曰:“金人所欲无艺极,虽铜铁亦不能给。
”而宦者挟宿怨语金帅曰:“城中七百万户,所取未百一,但许民持金银换粟麦,当有出者。
”已而果然。
酋怒,责之,对曰:“天子蒙尘,臣民皆愿致死,虽肝脑不计,于金缯何有哉?顾比屋枵空,亡以塞命耳。
”酋益怒,取其副杖之百。
执礼犹为之请,俄遣还,将及门,呼下马挝杀之,而枭其首,时靖康二年二月也。
是日,天宇昼冥,士庶..皆陨涕愤叹。
死时,年四十九。
高宗即位,诏赠通奉大夫、端明殿学士。
议者以为薄,复加资政殿学士。
(节选自《宋史·梅执礼传》,略有删改)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苑吏有持茶券至/为钱三百万者以杨戬旨意迫取甚急/执礼一阅知其妄/欲白之/长贰疑不敢/乃独列上/果诈也/B.苑吏有持茶券至为钱三百万者/以杨戬旨意迫取甚急/执礼一阅/知其妄/欲白之/长贰疑不敢/乃独列上/果诈也/C.苑吏有持茶券至/为钱三百万者以杨戬旨意迫取甚急/执礼一阅知其妄/欲白之长/贰疑不敢/乃独列上/果诈也/D.苑吏有持茶券至为钱三百万者/以杨戬旨意迫取甚急/执礼一阅/知其妄/欲白之长/贰疑不敢/乃独列上/果诈也/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户部,古代官署“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管理全国土地、赋税及户籍等事宜。
B.禁内,即官禁。
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
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官禁。
C.六宫,本义是指古代皇后居住的寝宫,所以往往用六宫代指皇后,如同后世用中官代指皇后一样。
D.士庶,即士人和庶人,指社会下层人士。
古时对人的社会地位简单可分为四种:公、卿、士、庶。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执礼不媚权贵,守正不阿。
有人把他推荐给宰相,但他不以为意,在任中书舍人、给事中时,他驳回了孟昌龄、张佑等人的不合理请求。
B.梅执礼关心百姓,与天下同忧乐。
在王黼置酒夸示自己园池妓妾时,他认为国家有难,不应歌舞宴乐,他还减除滁州赋盐,滁人很感激他。
C.梅执礼忠于职守。
他主张宫内财务由相关部门管理,小黄门取钱的封识没有用玺,他奏明皇上,以刑杖责罚了主管夫人和黄门。
D.梅执礼不畏金人,舍身取义。
他劝帝亲征,帝都失守,金人以天子为人质勒索金帛,他为百姓考虑没有答应,最后被恼羞成怒的金人杀害。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不能当苏、杭一邑,而食盐乃倍粟数,民何以堪?译文:(2)天子蒙尘,臣民皆愿致死,虽肝脑不计,于金缯何有哉?译文: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①[唐]李商隐其一暂凭尊酒送无憀②,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③拟惜长条?其二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注】①程梦星云:“此二首留别女校书也。
”②憀(liáo):依赖。
③争:怎,怎么。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在标题中,“离亭”点明分别时所在之地;“赋得”是古人诗题常用语,有为某物或某事而作诗之意。
B.《其一》首句中的“无憀”是“无所依赖”的意思,指离愁别绪,诗句是说暂且借着这杯酒驱遣离愁。
C.《其一》第二句语带双关,柳叶如眉,柳条似腰,与第四句表达的“爱惜柳条不要攀折”之意相呼应。
D.《其二》前两句用拟人手法,写出杨柳风姿,无论在烟雾中,还是在夕阳下,都千枝万缕,依依有情。
E.《其二》后两句写出了杨柳善解人意,为了报答行人,宁愿被折至“休尽”,从而一半相送一半迎归。
16.这两首诗都写离别,但感情基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一、基础夯实1.解析:D D项,全都不同。
A项,壑/荷读音相同;B项,窕/挑读音相同;C项,读音全都相同。
2.解析:C A项,属—嘱;B项,冯—凭;D项,尊—樽;属—嘱。
3.解析:B B项,……的样子;这样。
A项,目的连词,来。
C项,互相。
D项,已经。
4.解析:D A、B、C三项都是使动用法,D项是意动用法。
5.解析:D D项,须臾:片刻;狼籍:凌乱的样子,古今义相同。
A项,白露:古义指白茫茫的水汽;今义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江河:古义特指长江,黄河;今义,词义扩大,泛指一切河流。
B项,爪牙:古义指爪子和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帮凶。
斗牛:古义是星宿名,指斗宿(南斗)和牛宿;今义指一种人跟牛相斗的娱乐活动或牛与牛相斗的一种习俗。
C项,茫然:古义指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指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学者:古义指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6.解析:B B项为宾语前置句。
A、C、D三项都为介宾短语后置句。
7.解析:D “人情美和人性美”应为“自然美”。
8.解析:A “淳熙”是南宋皇帝年号,“丙申”是丙申年,这是帝王年号和干支兼用的纪年法。
9.答案:(1)假若从它的变化的方面来看,那么天地万物的变化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会停止。
(2)况且天地之间,万物都有各自的主宰,如果不是我所有的东西,即使一丝一毫也不敢取用。
10.答案:(1)舳舻千里旌旗蔽空(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3)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4)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5)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二、阅读鉴赏11.解析:B 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语段把握大意,然后根据主谓宾等语法结构以及常用的句首句末词断句。
并结合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
本句大意是有位宫苑官吏把高达三百万钱的茶券拿来,声称是杨戬的旨意要急需领取。
梅执礼一看,就知道是假的,想揭发,比部长官副长官犹豫不敢,他就独自上奏,果然是诈骗。
苑吏为名词,作主语,“有持茶券至为钱三百万者”是定语,后置,所以应在“者”后停顿,排除A、C。
“欲白之”中的“白”是动词,作谓语,“之”是代词,作宾语,后应停顿。
排除D。
所以选B。
12解析:C 六宫的概念至唐代已非专指皇后,而泛指后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