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写中元节的作文:中元节的来历及习俗

合集下载

中元节的由来和风俗作文400字

中元节的由来和风俗作文400字

中元节的由来和风俗作文400字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中元节的由来和风俗作文400字篇1元宵佳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

元宵佳节的习俗主要就以吃汤圆为主。

今年的元宵佳节我们家和以前过的不一样。

以前,我们是去超市买别人已经做好了的,回家只要放在过了煮好了就可以吃了,可是那样过节是在是太没意思了。

所以,今年的元宵佳节,我们自己包汤圆。

我跟着姥姥一步一步地学着。

先把准备好的一包糯米倒入一个较大的碗或盆里,倒入十分之七的`温水,把这个面调均匀后放好。

面做好了,该弄馅了。

这次是用黑芝麻馅的,买馅的时候这个是一大快,要先用刀切的一小块一小块的,不要太小,也不要太大。

再把他一块一块的搓成圆形。

面和馅都做好了,就要开始包了。

先从面团上掐一块面下来,捏成扁饼形,拿一粒先放在最中间,把旁边的面往上推,逐渐变成一个圆,再用手捏一捏不平的地方,搓成一个团,再在面上滚几圈,一个汤圆就完成了。

就这样,一个又一个的汤圆在我的手中诞生了。

最重要的是下锅煮。

先把锅里的水烧开,然后把汤圆扔进水里,煮到汤圆向上漂,水“咕嘟咕嘟”冒泡时,就是已经煮熟了。

把火关了,把汤圆捞出来,就可以吃了。

吃着自己做的汤圆,心里也甜滋滋的。

中元节的由来和风俗作文400字篇2中元节的由来和风俗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个有趣的传统节日——中元节。

中元节的来历很有意思。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孝顺的儿子,他的母亲死后下到阴曹地府。

儿子思母心切,就在七月初七用百果祭祀母亲的亡魂。

后来这种做法流传开来,就形成了今天的中元节。

在中元节这一天,人们会拜祭先人的灵位,祭品有水果、点心和牲口等。

祭祖的时候,人们会烧一些冥钞,放鞭炮。

据说这样可以让先人在阴间吃得好、用得着。

除此之外,人们也会举办斋醮法会超度先人。

中元节最有趣的习俗就是吃盂兰盆菜了。

盂兰盆菜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食材,代表着吉祥如意、长命百岁。

做盂兰盆菜时,一家人会齐聚一堂,其乐融融。

大家边做边聊天,非常热闹。

中元节的作文

中元节的作文

中元节的作文关于中元节的作文(4篇)关于中元节的作文1中元节源出于道教,据《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

囚徒饿鬼,当时解脱。

”因此自古以来,民间都认为这一天是祭祀亡亲、悼念祖先的日子。

中元节的起源,与佛教的“孟兰盆会”也有很大的关系。

“孟兰”是梵语,倒悬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

他们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

佛典《孟兰盆经》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说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亦称目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

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

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

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孟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

”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

佛祖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佛自恣(舒服)时,佛喜欢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到了西晋,《盂兰盆经》被译成汉文,因为它所提倡的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和我国儒家传统的孝出国顺父母的思想大致相同,所以受到君王的赞扬和重视,并在我国广为流传。

关于中元节的作文2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民间传统节日,“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

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

供奉时行礼如仪。

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

中元节的习俗作文(3篇)

中元节的习俗作文(3篇)

中元节的习俗作文(3篇)中元节作文篇一中元节,俗称“鬼节”。

传说掌管地府的是地藏菩萨。

他的母亲被关在了地府里。

地藏是个孝顺儿子,不忍母亲被折磨得不成样,在七月十五这天晚上,徇私把母亲放了出来。

没想到牢房里的小鬼蜂拥而出,成了各个地方的“游鬼”。

所以,人们在七月十五这天晚上,都要“盛情款待”各地的游鬼以保平安。

我觉得地藏菩萨真的好勇敢,好有型啊,觉得连传说中的鬼怪似乎也不那么可怕了。

到了中元节,家家户户都摆出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供品,发粿、水粿、鸡蛋糕,特别是我最爱吃的松粿,真是吃了忘不了的美食。

听说做的大米要放到井里浸泡几天呢。

蒸熟的松粿雪白雪白的,松、糯、软、冰,夏日里能吃出一片冰凉,比冰淇淋还好吃,且更绿色。

现在因为商场多了起来,购物比做这些小吃简单多了,所以在七月十五的前几天,大人们则会次数繁多地带我们去逛商店,让我们“大开杀戒”。

但我还是很怀念松粿的味道,回味和大人们制作中的乐趣。

说说中元节这天晚上吧。

这天晚上,不等太阳公公说再见,大家就开始准备上香了。

六点多时,刚开始还只是一两户人家,可过了一会,就陆陆续续的愈发多了起来。

香烟缭绕,烛火摇曳,煞是热闹。

络绎不绝的香客摩肩接踵,乡音中热情地相邀,于是乎甩开膀子的酒客吆五呼六,微醺中大笑开怀,围坐一群的茶客茵茵水汽中娓娓莞尔。

夜色渐渐的来了,孩子们喜上眉梢,因为属于我们时光到了,小伙伴们纷纷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火炬——青青的竹竿灌上煤油,塞了毛巾,点燃了,呼朋唤友,蜂拥着游走于阡陌、田间,嘻嚷着谁家的火光明亮,哪家的火炬持久,宛如一条夜行的火龙映照着灿烂的童颜,彻夜不眠。

于是,大人们品味着乡俗,放松着盛夏下的身心,孩子们追逐着乡俗,娱悦着66无虑的童年……故乡的文化底蕴深厚,“鬼节”的传说中也洋溢着浓浓的乡情!我希望我们的故乡——闽南的明天更加美好!中元节作文篇二本月31号是中元节,看日历表才发现,什么是中元节?我很疑惑。

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为三大鬼节之一。

关于中元节的作文

关于中元节的作文

关于中元节的作文中元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它是根据农历七月十五日来定的,也被称为“鬼节”或者“盂兰盆节”。

这一天,人们会祭奠祖先和亡灵,以此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中元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民族的一种信仰和习俗。

中元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佛教传说。

相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曾经在七月十五这一天为他的母亲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法会,以此来超度她的亡灵。

从此以后,七月十五成为了佛教徒们的重要节日。

而后来,这一传统逐渐融入了中国的民间信仰之中,成为了中国传统节日的一部分。

在中元节这一天,人们会提前准备好各种祭品,包括水果、鲜花、糕点等。

在晚上,他们会点燃香烛,摆放祭品,然后跪在祭台前,诚心祭拜祖先和亡灵。

有些地方还会举行盂兰盆水灯节,将装有蜡烛的小船放入江河之中,以此来祈福亡灵。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举行传统的戏曲表演,以此来祭奠亡灵,希望他们在阴间得到安宁。

在中元节这一天,人们还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庙会和游园活动。

这些活动包括舞龙舞狮、民间戏曲表演、传统手工艺品展示等。

人们可以在这些活动中感受到浓厚的民俗风情,也可以了解到中元节的由来和意义。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还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中元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民族的一种信仰和习俗。

它承载着我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也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们应该怀着感恩的心情,祭奠祖先和亡灵,也应该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希望我们能够在中元节这一天,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祈福亡灵,也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七月十五《中元节》由来及习俗

七月十五《中元节》由来及习俗

七月十五《中元节》由来及习俗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还有的地方称为送羊节。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

本文综合整理自网络中元节由来传说一:传说地藏菩萨(阎王爷)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

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

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

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国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

所以会在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

同时这一天也是佛教的盂兰盆节,盂兰盆节的由来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目连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目莲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后堕入饿鬼道中,过着吃不饱的生活。

目莲于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

目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

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

”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节的风俗。

、中元节禁忌农历七月,是民俗上的“鬼月”,在一般人眼中总有几分神秘色彩,尤其家里有长辈的话,对于农历七月更有百般禁忌,诸如:(1)吃饭时不可将筷子插在饭碗上;(2)晚上不可吹口哨;(3)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4)不可偷吃祭拜的祭品;(5)床头不能挂风铃;(6)忌乱踩冥纸或乱烧冥纸;诸多禁忌,难以尽述。

鬼节的来历和风俗作文

鬼节的来历和风俗作文

鬼节的来历和风俗作文说到鬼节,也就是中元节,这可是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

据说呀,中元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

在古代,人们认为七月是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那时候,人们对祖先的敬畏和感恩之情非常深厚。

他们觉得,祖先的灵魂在这个时候会回到人间,看望子孙后代,所以要好好准备祭祀,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

在我们老家,每到鬼节,那可是相当热闹。

家里的长辈们会提前好几天就开始准备。

首先就是采购各种各样的祭祀用品,什么香烛、纸钱、鞭炮,那是一样都不能少。

到了鬼节这一天,天还没黑,家里的大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

先是把堂屋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在正中间摆上一张大大的桌子,这桌子就是用来摆放祭品的。

祭品可丰富了,有煮熟的整鸡、整鸭,还有大块的猪肉,这些都是用来供奉祖先的。

当然啦,水果也是少不了的,苹果、香蕉、葡萄,样样都有,看着就让人流口水。

除了吃的,还有各种纸做的祭品,比如纸衣服、纸鞋子、纸房子,长辈们说,要让祖先在那边也能过得舒舒服服的。

一切准备就绪,就等天黑下来。

当夜幕降临,家里的气氛也变得庄重起来。

长辈们会点燃香烛,让我们这些小孩子跟着一起磕头。

这时候,可不能嘻嘻哈哈的,得一脸严肃,不然长辈们会瞪眼睛的。

磕完头,就开始烧纸钱。

那纸钱烧起来,火苗蹿得老高,烟灰到处飞。

大人们一边烧,一边嘴里还念念有词,大概是在跟祖先说着家里的情况,让祖先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的。

烧完纸钱,放完鞭炮,这祭祀的仪式就算完成了一大半。

接下来,一家人就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晚餐。

这晚餐可有着特别的意义,据说和祖先一起“用餐”,能得到祖先的庇佑。

吃完饭,还有一件有趣的事情,那就是去河边放河灯。

我们会自己动手做河灯,用彩纸折成各种各样的形状,然后在里面放上蜡烛。

来到河边,小心翼翼地把河灯放到水里,看着它们顺着水流缓缓漂走,那场景真是美极了。

中元节的来历和风俗

中元节的来历和风俗

中元节的来历和风俗中元节的来历和风俗1、佛教典故鬼节也称作中元节,源于佛教盂兰盆会。

相传,释迦牟尼弟子目连尊者父母双亡,修道之前十分思念母亲,得道后,他开天眼通在地狱寻找自己的母亲。

发现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

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以救其母。

佛陀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佛说盂兰盆经》。

按照指示,目连尊者与众僧人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百味五果、饭食素斋供奉地狱里的众生,解救了自己的母亲。

因此,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所说的“鬼节”。

2、道教说法根据已有的文献记载,中元之命名****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说法。

道教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个月圆的夜晚定为上元、中元、下元。

正月十五上元节为天官的诞辰,此时祭天;七月十五中元节为地官的诞辰,传说这天地官下降,定人间善恶。

由此形成了天官赐福、水官解厄、地官赦罪的三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为水官的诞辰,此时祭水。

《道经》载:“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

十方大圣,齐咏灵篇。

囚徒饿鬼,当时解脱。

”因此自古以来民间都将这一天作为悼念祖先、祭祀已故亲人的日子。

但由于中元节和佛教的盂兰盆节有较密切的关系,因此中元节亦被称为盂兰盆节。

故佛教寺庙会在此日举办盂兰盛会超度亡灵和祭祖。

这样一来,佛教的盂兰盆节就与道教所谓的中元节有了交叠之处。

中元节是农历几月初几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中称盂兰盆节,是我国传统祭祖大节之一。

中元节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这一天,民间会举行中原普渡,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

中元节的时候,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

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这时人们还需祭祖。

祭拜时,依照辈分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中元节的风俗5篇

中元节的风俗5篇

中元节的风俗5篇中元节的风俗1中元节的来历和风俗“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

根据古书中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

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节是道教与中国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二者能够相应,主要是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

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

中国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

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福纳吉、祭祖拜神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

唐、宋以后,三元日成为民俗节日。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等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

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将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称为鬼节,称农历7月为“鬼月”。

佛教传入后,佛教中也有一种追荐祖先的超度仪式,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盆会”。

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

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

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且佛教也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超度法会,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中元节的习俗我们称呼的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另一说七月十五)祭祖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的一些祭祀仪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写中元节的作文:中元节的来历及习俗
以下是节日作文频道为大家提供的《2015写中元节的作文:中元节的来历及习俗》,供大家参考!
相关推荐:建军节作文|建军节来历作文|七夕节作文|教师节作文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民间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
中元、称农历7
天举行超度法会,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中元节习俗
中元节“庙普”
每逢七月,民间必定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还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

“普度”仪式是中元节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大致可分为街普、市普、庙普等,以街坊为主的普度称为“街普”,以市场为主的普度称为“市普”,由庙宇住持的普度称为“庙普”。

普度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门前摆放供桌,陈设祭品,还会在屋檐下挂纸灯。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所以简称“七月半”祭祖。

但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

到了祭祀的时候,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请出,恭恭敬敬地摆放在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十送回为止。

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

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时,要选择断黑之后,一般是一家之长及家中男丁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

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衣物,称烧「包衣」,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
现在,祭祖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