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物理校本课程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精品]初中校本课程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精品]初中校本课程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精品]初中校本课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第八章第一节《力的作用效果》,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方式、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测量。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力的基本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及测量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定义,知道力的作用方式,理解力的相互性。

2. 掌握力的作用效果,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力与运动问题分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定义、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测量。

难点:力的相互性,力与运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测力计、弹簧、钩码、滑轮、小车等。

学具:测力计、钩码、细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弹簧、滑轮等物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与力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详细过程:教师展示弹簧、滑轮等物品,提问:“同学们,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力的关系是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

2.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方式、力的相互性。

详细过程:教师通过PPT展示力的定义、作用方式、相互性的内容,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的力的实例,并展示成果。

详细过程: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的力的实例,如拉力、压力、摩擦力等,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展示。

4. 力的测量:讲解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详细过程:教师讲解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然后学生动手操作,测量不同物品的力。

详细过程: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重点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方式:接触力、非接触力。

3. 力的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 力的测量:测力计原理、使用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生活中的三个力的实例,并简要说明其作用效果。

答案:例如,拉力使物体发生形变,压力使物体发生形变,摩擦力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校本课程第四章《电磁学》第二节《电场与电势》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电场的基本概念、电场强度和电势的计算、电场线和等势面的描绘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场的基本概念,掌握电场强度和电势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电场线和等势面分析电场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探索电场与电势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电磁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电场强度和电势的计算,电场线与等势面的描绘。

教学重点:电场的基本概念,电场强度和电势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磁演示仪、电荷模型、电场线和等势面图板。

2. 学具:电荷球、细线、图钉、小纸片。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电磁演示仪,让学生观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导学生思考电荷间的作用力是如何产生的。

2. 新课导入:讲解电场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掌握电场强度和电势的计算方法。

(1)电场的基本概念:电荷周围存在一种特殊物质,称为电场。

(2)电场强度的计算:电场强度E等于电荷所受电场力F与其电荷量q的比值,即E=F/q。

(3)电势的计算:电势V等于电荷所受电场力做的功W与其电荷量q的比值,即V=W/q。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操作电荷球、细线、图钉和纸片,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并描绘电场线和等势面。

4. 例题讲解:讲解电场强度和电势的计算方法,并举例说明。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计算给定电荷的电场强度和电势。

七、板书设计1. 电场的基本概念2. 电场强度的计算:E=F/q3. 电势的计算:V=W/q4. 电场线与等势面的描绘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给定电荷的电场强度和电势。

(2)描绘给定电荷的电场线和等势面。

2. 答案:(1)电场强度E= F/q(2)电势V= W/q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电场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程度较好,但在实践操作中部分学生对电场线和等势面的描绘不够熟练。

校本课程教案word版本

校本课程教案word版本

校本课程教案课题名称:物理与生活物理组:杨再英2010年11月课题名称:物理与生活教学目的: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2.扩展学生知识面;3.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课时安排:18课时教案一:人是怎样看见物体的教学目的:了解人能看见物体的原理和“隐形”的真正含义教学过程:[介绍人能看见物体的原理]古人很早就思考过这个问题,提出过一些猜测。

有人认为是眼睛发出光线,这些光线碰上物体,人才看见那些物体。

还有人认为眼睛发出触须那样的东西,通过触摸而看到物体。

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但它说明人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

公元11世纪,阿拉伯科学家伊本·海塞本纠正了上述看法。

他认为光线是从火焰或太阳发出,射到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进入人眼,人因此而看到物体。

现在我们知道,人眼就好像一架照相机。

当发光物体发出的光或不发光物体反射的光进入眼睛,通过眼睛的折光部分在眼的视网膜上形成物体倒立的像,然后通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产生视觉,人就看到了物体。

【隐身舰体的奥秘】所谓隐身,通俗地说,就是改变武器装备的声、光、电、磁、热等特征,使对方探测设备难以发现和识别。

与飞机和导弹等空中目标不同,作为海上(海面和海水中)特定环境下的目标---舰艇,它的可探测性特征除了敌方探测雷达的散射回波和舰艇自身的红外辐射之外,还有舰艇的噪声等信息。

因此,对舰艇的探测,主要是采用雷达、声纳和红外信号来探索和发现目标。

舰艇要隐身就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它这三方面的可探测信息特征:对付雷达探测雷达是最常见和有效的探测设备之一,它在工作时,向一定空域发射电磁波,该电磁波遇到信号后便会被反射回来,雷达接收到该反射信号,就会发现目标。

因此,针对这个特点,为了不让对方雷达发现目标,就可以采取两种措施来对付雷达探测,一是使照射到目标上的雷达波反射到其它方向,不能返回雷达处,从而使雷达接收不到目标反射的信号。

二是将照射到目标上的雷达波强烈地吸收掉,使返回到雷达处的信号变得极其微弱,以致于雷达检测不到目标的反射信号,从而发现不了隐身目标。

物理校本课程教案

物理校本课程教案

物理校本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物理概述物理的概念和研究对象物理学的发展历程物理学的应用领域2. 第二章:力学基础牛顿三定律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重力、弹力和摩擦力三、教学资源1. 教材:物理教材或相关教学书籍2. 实验器材:力学实验器材,如小车、滑轮、弹簧等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等四、教学方法2.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

六、第四章:热学基础1.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2.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3. 热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4. 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七、第五章:电磁学入门1. 静电学:库仑定律、电场、电势2. 磁学:安培定律、磁场、磁势3. 电磁感应:法拉第定律、楞次定律4. 电磁波:波动方程、折射、反射八、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3. 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九、教学活动2.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十、教学反馈与改进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

2. 教学评价: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

物理校本课程教案

物理校本课程教案

物理校本课程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物理校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培养其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本教案内容分为五个单元,涵盖了物理的各个方面,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物理知识、解决问题和进行实验。

二、教学目标本教案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3.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教案根据不同单元的内容特点进行划分,涵盖了力学、热学、电磁学等多个物理学分支。

下面将对每个单元的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单元一:力学基础1. 力的概念和性质;2. 牛顿三大运动定律;3. 动量和能量的守恒;4. 万有引力和行星运动。

单元二:热学与能量转化1. 温度和热量的概念;2. 理想气体定律;3. 热功和内能变化;4. 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

单元三:电磁学基础1. 电荷和电场;2. 电流和电路;3. 电磁感应和法拉第定律;4. 电磁波和光的性质。

单元四:光学与几何光学1. 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2. 光的折射和色散;3. 光的干涉和衍射;4. 镜片和透镜的成像。

单元五:原子物理与核物理1. 原子结构和量子力学;2. 原子核的结构和放射性;3. 核反应和核能利用;4. 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

四、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实验、讨论和课堂互动等。

通过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能力培养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五、教学评价本教案的教学评价旨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情况,具体包括知识掌握情况、实验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思维等方面。

通过考核和作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案。

六、教学资源和参考书目为了更好地支持本教案的实施,提供了以下教学资源和参考书目:1.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资料;2. 实验室设备和器材;3. 物理学相关的书籍和期刊。

物理校本课程教案

物理校本课程教案

物理校本课程教案标题:力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力学的概念、基本规律和相关量的计算方法;2.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4.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力学的基本概念、牛顿三定律、运动学、动力学、机械能、动量守恒、弹性力学等内容。

三、教学过程:1.导入部分: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对力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2.概念讲解:通过讲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观念和基本规律。

3.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小球下落实验、斜面运动实验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和总结物理规律。

4.计算演练:通过一些典型问题的计算演练,提高学生对力学概念和公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课堂讨论: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6.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力学知识,了解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7.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回顾学生所学的知识点和方法。

8.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

四、教学手段:1.多媒体投影仪:用于展示力学实验视频、动态模拟等教学资源;2.实验器材:根据具体实验内容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3.教学讲义:编写力学教学讲义,用于学生学习参考。

五、教学评价:1.观察: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讨论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自主探究的能力、合作意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等;2.作业批改: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3.小组展示和学生讨论:通过小组展示和学生讨论,了解学生对力学知识和解题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情况;4.考试评测:通过期中、期末考试或小测验等方式进行知识和能力综合评测。

六、教学资源:1.教材:根据选用的教材编写课程教学讲义;2.多媒体教学资源:准备力学相关的实验视频、动态模拟等资源;3.实验器材:根据实验内容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

(完整)物理校本课程教案.doc

(完整)物理校本课程教案.doc

物理地方与校本课程教学设计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东黄坨镇初级中学投影出阅读材料:(1)白炽灯白炽灯(热辐射光源)白炽灯是电流通过物体(乌丝)后加热,即热辐射而发光的灯泡,它是电光源中最早的一代灯泡,也是使用最广泛的灯泡。

白炽灯的心脏是灯丝,灯泡通过抽真空,将灯丝通电,使它热到白炽程度,即会辐射出可见光。

它熔点高,蒸发率低,发光量为每瓦9 ---— 18 Lm/W光通量,寿命在750 ———- 1000小时左右,通常白炽灯的温度在3000 K左右。

家庭照明常用的白炽灯泡主要是普通灯泡与装饰灯泡两种。

普通灯泡又有真空灯泡和充气灯泡之分。

(灯泡内涂银白色涂料,可节能60%)白炽灯的优缺点优点:1:灯丝集中,接近点光源2:线路简单,不需要辅助器件3:环境条件宽,使用方便4:寿命与开关次数无关,5:通电发光迅速,即开即亮6:费用低,价格低廉7:调光容易,也不会干扰电视和收音.缺点:1:发光效率低2:发热温度高,热蒸发快3:寿命较短: (1000小时)4:红外线成份高〈/P〈 p>5:易受震动影响6:色温低,带黄色;(2500K.60W)7:耗能大,不利于节能。

白炽灯的分类:1:按灯丝分类:分单螺旋和双螺旋灯丝两种2:按灯头分类:分螺口式和插口式两种3:按气体分类:分真空和充气两种4:按玻璃壳分类:有透明型、磨砂型、乳白型、反射型和彩色型灯泡等5:按形状分类:球型、梨型、柱型、蜡烛型和蘑菇型等灯具中常用的灯泡多是螺口灯头,而吊灯常用的多是插口灯头。

灯泡的型号和规格:型号是用来表示灯泡名称、规格的字母数字等符号,便于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

使用和试验及监定.灯泡型号一般由三部份组成:PZ220 ---- 60PZ 表示普通照明灯泡220表示额定电压220 V伏60表示额定功率60 W灯头型号:插口式型号为大写字母B,螺口式灯头型号为大写字母E〈/P< p>(2)日光灯亦称“荧光灯”.一种利用光致发光的照明用灯。

2024年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第八章第一节,详细内容为“力的概念与作用效果”。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力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力的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并能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使学生感受力的存在。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相互性,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小车、滑轮、钩码等。

2. 学具:每组一份力的作用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演示:将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变化,引导学生感受力的作用。

2. 知识讲解(15分钟)(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例题讲解(15分钟)例题: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分别为5N 和10N,方向相反,求物体的合力。

解题步骤:(1)画图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2)将两个力的矢量相加,得出合力。

(3)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巩固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5. 实验操作(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并记录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2. 力的作用效果3. 例题解析4. 实验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生活中的一个力的作用现象。

(2)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 答案:(1)例如:拉扯绳子,绳子对两端的手产生力,使绳子变形。

(2)合力的大小为5N,方向与较大力的方向相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程度,以及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校本课程目录第一章、力学篇1.从不倒翁搬不倒说起2.不倒卡通娃制作3.桥梁种类4.桥梁模型的制作比赛5.摩擦力知识6.哪一种鞋底的防滑性能好7.登天利器—火箭8.水火箭的制作9.小结第二章、热学篇1.浮力的利用—飞艇和潜艇2.沉浮子的制作3.浮力天平4.自己举起自己5.热能的利用——地热6.纸“锅”烧水7.蜡烛上的蛇形风车8.孔明灯制作的方法9.总结1.从不倒翁搬不倒说起书桌上放着一个不倒翁,浑圆的身体,一张笑咪的脸,书读累了,你会去逗它一下,把它推倒了,可它马上又笑嘻嘻地站起来,好倔强的脾气。

不倒翁告诉我们一个非常有用的物理知识,就是物体怎样才能平衡。

放在地上的凳子,摆在桌面上的台灯都处于静止状态,在物理学上就叫做平衡,但是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同样是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一本书竖在桌子上,轻轻地用手一推,啪地一声便倒在桌子上,而不倒翁推倒了却一下又能站起来。

这就是说,平衡里也有不同:一件东西立在那儿,轻轻地推一下,它晃了几晃又重新立稳,这种平衡叫稳定平衡;如果轻轻地一碰就倒,叫做不稳定平衡,不倒翁是稳定平衡,立在桌面上的书本、铅笔等是不稳定平衡。

不倒翁不倒的秘密在于它肚子底下的那个大泥坨,使不倒翁和桌子之间有一个很大的支持面,泥坨还使它的重心降得很低,所以特别稳定,倒了还能自己再站起来,站立在桌面上的书则不同,它的支持面非常狭窄,重心又很高,所以一碰就倒,因此,看一个物体稳定和不稳定有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支持物体的面积的大小,还有一个条件是物体重心的高低。

走钢丝的杂技节目很惊险,是由于观众总害怕演员摔下来。

杂技演员始终处于一个不稳定的情况下,演员必须不断小心地调整自己身体的姿势,保持身体的平衡,顺利地通过钢丝。

有一种看上去更加惊险的摩托车走钢丝,摩托车不仅在钢丝上行驶,而且车身的下面还挂着一个沉重的车厢,坐在车厢的演员还做出多种高难度动作,看上支使人觉得更加惊险,其实这个节目倒十分安全,因为挂在下面的车厢使整体的重心下降到钢丝绳的下面,反而成为一种十分稳定的平衡。

悬挂是一种最稳定的平衡。

过去汽车大赛的时候,由于赛车车速太快,常常发生车翻人亡的悲惨事故,如今设计出一种新型的"低悬挂"型赛车,车轱辘很高,车厢很低,使汽车整个重心落在车轴的下面,等于把车身挂在了车轴的下面,所以把这种赛车弄翻很不容易。

你也许没有看到过悬挂在空中的火车,如果有这种为车你敢乘坐吗?目前许多国家下在发展这种火车,它的名字叫单轨列车。

它只有一条架在空中的铁轨,车厢挂在下面,实际上它比双轨火车还要安全。

单轨列车是一个曾经在沙漠工作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3桥梁种类(1)梁式桥梁式桥是一种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无水平反力的结构。

由于外力(恒载和活载)的作用方向与承重结构的轴线接近垂直,故与同样跨径的其它结构体系相比,梁内产生的弯矩最大,通常需用抗弯能力强的材料(钢、木、钢筋混凝土等)来建造。

梁式桥还可分为:钢桁梁桥、T型梁桥、悬臂梁桥、连续梁桥和连续钢构桥等。

其样板图如下图所示:图一钢桁梁桥图二连续式梁桥图三悬臂梁桥梁式桥的横截面种类较多,常见的有以下(如下图所示):图五梁式桥的截面a)实心板梁;b)矮肋板梁;c)和d)空心板梁;e)T形梁;f)带马蹄形T形梁;g)多室箱形梁;h)大挑臂箱形梁;i)带横肋的箱梁;j)具有金属腹板的组合箱梁;k)具有钢管混凝土下弦的三角形箱梁(或桁架)(2)拱式桥拱式桥的主要承重结构是拱圈或拱肋。

这种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桥墩或桥台将承受水平推力。

同时,这种水平推力将显著抵消荷载所引起在拱圈(或拱肋)内的弯矩作用。

因此,与同跨径的梁相比,拱的弯矩和变形要小得多。

鉴于拱桥的承重结构以受压为主,通常就可用抗压能力强的圬工材料(如砖、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等来建造。

拱桥的跨越能力很大,外形也较美观,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修建拱桥往往是经济合理的。

拱桥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圬工拱桥、箱型拱桥、双曲拱桥、钢架拱桥、桁架拱桥、肋拱桥、桁式组合拱桥和斜腿钢架拱桥等。

根据拱桥的不同承载方式,还可分为:上承式桥梁、下承式桥梁、中承式桥梁。

如下图所示:图六上承式拱桥桥梁图七下承式拱桥桥梁图八中承式拱桥桥梁(3)悬索桥传统的悬索桥(也称吊桥)均用悬挂在两边塔架上的强大缆索作为主要承重结构。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通过吊杆使缆索承受很大的拉力,通常就需要在两岸桥台的后方修筑非常巨大的锚碇结构。

悬索桥也是具有水平反力(拉力)的结构。

现代的悬索桥上,广泛采用高强度的钢丝成股编制的钢缆,以充分发挥其优异的抗拉性能,因此结构自重较轻,就能以较小的建筑高度跨越其它任何桥型无与伦比的特大跨度。

悬索桥的另一特点是:成卷的钢缆易于运输,结构的组成构件较轻,便于无支架悬吊拼装。

我国在西南山岭地区和在遭受山洪泥石冲击等威胁的山区河流上,以及对于大跨径桥梁,当修建其他桥梁有困难的情况下,往往采用吊桥。

悬索桥的样式图见下图所示:图九单跨式悬索桥悬索桥的有点是自重轻,结构的刚度差,在车辆动荷载和风荷载作用下,桥有较大的变形和振动。

可以说,整个吊桥的发展历史,是和变形与振动斗争的历电.亦即是争取刚度的历史。

(4)斜拉桥斜拉桥由斜索、塔柱和主梁所组成。

用高强钢材制成的斜索将主粱多点吊起,并将主梁的恒载和车辆荷载传至塔柱,再通过塔柱基础传至地基。

这样,跨度软人的主梁就象一根多点弹性支承(吊起)的连续梁一样工作,从而可使主梁尺寸大大减小,结构自重显著减轻,既节省了结构材料,又大幅度地增大桥梁的跨越能力。

此外,与悬索桥相比,斜拉桥的结构刚度大,即在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变形小得多,且其抵抗风振的能力也比悬索桥好,这也是在斜拉桥可能达到大跨度情况下使悬索桥逊色的重要因素。

斜索在立面上也可布置成不同型式。

各种索形在构造上和力学上各有特点,在外形美观上也各具特色。

常用的索形布置为竖琴形(图十)和扇形(图十一)两种。

另一种是斜索集中锚固在塔顶的辐射形布置(图十二),因其塔顶锚固结构复杂而较少采用。

图十竖琴形斜拉桥图十一扇形斜拉桥图十二放射形斜拉桥(5)组合体系桥梁根据结构的受力特点,由几种不同体系的结构组合而成的桥梁称为组合体系桥。

图十三为梁和拱的组合体系,其中梁和拱都是主要的承重结构,两者相互配合共同受力。

4桥梁模型的制作比赛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 "月晕而风"之说。

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9、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

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10、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5摩擦力知识1.人靠什么走路在平坦的马路上,谁都可以迈开大步向前走。

一个健康的人,走路并不是什么难事,因而也没有想过人是靠什么走路的。

听了这个问题,有的人会觉得好笑。

人只要有气力,抬腿,迈步,不就可以往前走了吗?而事实上,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请你试一个动作:挺直身体,背贴着墙站在地上。

把一只脚抬起来,向前迈步,只要身体不离开墙壁,这只脚是跨不出去的。

如果抬起来的脚向前迈出去一步,那末,回头一望,身体已经离开墙壁。

这说明,身体向前移动了。

人身体向前移动的时候,一定依靠了一种外力。

或者说,是这种力推着人前进的。

如果这种外力比较小,走路就会遇到困难,比如,在光滑的冰面上,人们就不敢迈大步,而只能小心翼翼地挪动双脚。

现在,请你回答,后脚蹬了一下地。

从物理的角度来分析,那是人体给了地面一个向后的力,与此同时,地面也给了人体一个向前的力。

正是这个力把人体向前推了一下。

脚蹬地面,这是作用力;地面给人体一个向前的力,这是反作用力。

这个反作用力表现为摩擦力。

在一般情况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正好相等,因此,我们走路并不觉得困难。

可是,人在冰面上走,冰面过于光滑,给人的摩擦力要小得多。

这样,如果你仍然像在地面上走路那样使劲,向后蹬的力与摩擦力不平衡,后脚要向后滑,人就会跌跤。

2、自行车上的摩擦知识。

①自行车外胎为什么要有凸凹不平的花纹摩擦力的大小跟两个因素有关: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自行车外胎有凸凹不平的花纹,这是通过增大自行车与地面间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的,其目的是为了防止自行车打滑。

②自行车为什么能前进?当我们骑在自行车上时,由于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有压力,轮胎和地面之间不光滑,因此自行车与路面之间有摩擦,不过,要问自行车为何能前进?这还是依靠后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而产生的,这个摩擦力的方向是向前的。

那前轮的摩擦力是干什么的?阻碍车的运动!其方向与自行车前进方向相反。

正是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自行车作匀速运动。

不过,当人们在地上推自行车前进时,前轮和后轮的摩擦力方向都向后。

那谁和这两个力平衡呢?脚对地面的摩擦力向前!③刹车以后,自行车为何能停止?刹车时,刹皮与车圈间的摩擦力,会阻碍后轮的转动。

手的压力越大,刹皮对车圈的压力就越大,产生的摩擦力也就越大,后轮就转动的越慢。

如果完全刹死,这时后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就变为滑动摩擦力(原来为滚动摩擦,方向向前),方向向后,阻碍了自行车的运动,因此就停下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