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校本课程

合集下载

2024年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精品]初中校本课程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精品]初中校本课程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精品]初中校本课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第八章第一节《力的作用效果》,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方式、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测量。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力的基本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及测量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定义,知道力的作用方式,理解力的相互性。

2. 掌握力的作用效果,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力与运动问题分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定义、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测量。

难点:力的相互性,力与运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测力计、弹簧、钩码、滑轮、小车等。

学具:测力计、钩码、细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弹簧、滑轮等物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与力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详细过程:教师展示弹簧、滑轮等物品,提问:“同学们,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力的关系是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

2.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方式、力的相互性。

详细过程:教师通过PPT展示力的定义、作用方式、相互性的内容,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的力的实例,并展示成果。

详细过程: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的力的实例,如拉力、压力、摩擦力等,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展示。

4. 力的测量:讲解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详细过程:教师讲解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然后学生动手操作,测量不同物品的力。

详细过程: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重点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方式:接触力、非接触力。

3. 力的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 力的测量:测力计原理、使用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生活中的三个力的实例,并简要说明其作用效果。

答案:例如,拉力使物体发生形变,压力使物体发生形变,摩擦力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024年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教案,随意下载,教学设计

2024年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教案,随意下载,教学设计

2024年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教案,随意,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涉及教材的第三章《电与磁》的第5节“电流的磁场”。

具体内容包括:电流的磁场现象、安培定则、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以及电磁感应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电流的磁场现象,能够运用安培定则判断简单电流的磁场方向。

2. 掌握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了解电动机的原理。

3. 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理解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安培定则的应用、电磁感应现象。

重点:电流的磁场、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磁感应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流磁场演示器、安培定则模型、电动机和发电机模型。

学具:电流方向标识卡片、磁场方向标识卡片、导线和电池。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电流磁场演示器,引导学生观察电流周围小磁针的变化,激发学生对电流磁场的兴趣。

2. 理论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电流的磁场现象,引导学生理解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的原理。

介绍安培定则,并通过模型演示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安培定则的应用。

3.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安培定则判断电流磁场的方向。

解析例题,强调注意事项。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出题,巩固安培定则的应用。

教师点评,解答学生疑问。

5.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15分钟)展示电动机模型,讲解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原理。

学生观察发电机模型,了解电磁感应现象。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电流的磁场现象2. 安培定则3.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4. 电磁感应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下列电流磁场的方向。

(2)简述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2. 答案:(1)略(2)电动机:利用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发电机: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电流的磁场现象和安培定则的理解程度较高,但对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和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还需加强。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整理)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整理)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整理)介绍本文档整理了高中物理校本课程的内容和目标。

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将能够掌握物理的基本原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为进一步的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目标高中物理校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1. 理解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力学、电磁学、光学、热学和声学等领域。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解决物理问题培养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包括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解释。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实验和项目,培养学生合作与沟通的能力。

课程内容高中物理校本课程涵盖以下内容:1. 力学:包括运动学、力学定律、质点运动、牛顿定律、动量守恒等。

2. 电磁学:包括电场、磁场、电流、电磁感应、电磁波等。

3. 光学:包括光的传播、光线的反射和折射、光的干涉和衍射等。

4. 热学:包括温度、热量、热传递、理想气体定律等。

5. 声学: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等。

教学方法为了有效实现这些课程目标,增强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教师讲解、示意图和实例等方式,对物理概念和原理进行清晰的讲解和解释。

2. 实验实践:通过进行实验实践,让学生亲自参与和观察物理现象,培养实验技能和科学观察能力。

3. 计算练:通过大量练题和计算题,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公式和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和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共同解决物理问题。

5. 应用实例:通过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理解物理在现实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评估方法为了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估方法:1. 定期测试:通过定期测试检查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评估他们对实验技能和科学观察能力的掌握程度。

3. 课堂参与: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提问,评估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研究进度。

物理校本课程教案

物理校本课程教案

物理校本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物理概述物理的概念和研究对象物理学的发展历程物理学的应用领域2. 第二章:力学基础牛顿三定律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重力、弹力和摩擦力三、教学资源1. 教材:物理教材或相关教学书籍2. 实验器材:力学实验器材,如小车、滑轮、弹簧等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等四、教学方法2.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

六、第四章:热学基础1.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2.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3. 热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4. 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七、第五章:电磁学入门1. 静电学:库仑定律、电场、电势2. 磁学:安培定律、磁场、磁势3. 电磁感应:法拉第定律、楞次定律4. 电磁波:波动方程、折射、反射八、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3. 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九、教学活动2.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十、教学反馈与改进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

2. 教学评价: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

物理校本课程科普名称

物理校本课程科普名称

物理校本课程科普名称
【原创版】
目录
1.物理校本课程的概述
2.物理校本课程的重要性
3.物理校本课程的科普名称
4.科普名称的选定原则
5.推荐的物理校本课程科普名称
正文
物理校本课程是针对中学生的一项科学教育课程,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物理校本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物理知识基础,还能够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在物理校本课程中,科普名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个好的科普名称,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因此,在选定科普名称时,我们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例如:名称应该简洁明了,容易理解和记忆;名称应该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能够准确反映课程的主题;名称应该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根据以上的原则,我推荐以下几个物理校本课程的科普名称:
1.“奇妙的物理世界”:这个名称简洁明了,容易理解和记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物理探索之旅”:这个名称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能够准确反映课程的主题。

3.“物理大揭秘”:这个名称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物理校本课程教案

物理校本课程教案

物理校本课程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物理校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培养其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本教案内容分为五个单元,涵盖了物理的各个方面,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物理知识、解决问题和进行实验。

二、教学目标本教案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3.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教案根据不同单元的内容特点进行划分,涵盖了力学、热学、电磁学等多个物理学分支。

下面将对每个单元的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单元一:力学基础1. 力的概念和性质;2. 牛顿三大运动定律;3. 动量和能量的守恒;4. 万有引力和行星运动。

单元二:热学与能量转化1. 温度和热量的概念;2. 理想气体定律;3. 热功和内能变化;4. 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

单元三:电磁学基础1. 电荷和电场;2. 电流和电路;3. 电磁感应和法拉第定律;4. 电磁波和光的性质。

单元四:光学与几何光学1. 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2. 光的折射和色散;3. 光的干涉和衍射;4. 镜片和透镜的成像。

单元五:原子物理与核物理1. 原子结构和量子力学;2. 原子核的结构和放射性;3. 核反应和核能利用;4. 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

四、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实验、讨论和课堂互动等。

通过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能力培养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五、教学评价本教案的教学评价旨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情况,具体包括知识掌握情况、实验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思维等方面。

通过考核和作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案。

六、教学资源和参考书目为了更好地支持本教案的实施,提供了以下教学资源和参考书目:1.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资料;2. 实验室设备和器材;3. 物理学相关的书籍和期刊。

2024年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第八章第一节,详细内容为“力的概念与作用效果”。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力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力的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并能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使学生感受力的存在。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相互性,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小车、滑轮、钩码等。

2. 学具:每组一份力的作用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演示:将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变化,引导学生感受力的作用。

2. 知识讲解(15分钟)(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例题讲解(15分钟)例题: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分别为5N 和10N,方向相反,求物体的合力。

解题步骤:(1)画图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2)将两个力的矢量相加,得出合力。

(3)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巩固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5. 实验操作(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并记录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2. 力的作用效果3. 例题解析4. 实验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生活中的一个力的作用现象。

(2)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 答案:(1)例如:拉扯绳子,绳子对两端的手产生力,使绳子变形。

(2)合力的大小为5N,方向与较大力的方向相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程度,以及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
简介
本文档旨在介绍高中物理校本课程的内容和目标。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是针对高中学生设计的一门重要科学课程。

课程目标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的目标如下:
1.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3.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

课程内容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的内容涵盖以下主题:
1. 运动与力学
- 匀速直线运动
- 加速度和速度变化- 牛顿力学定律
2. 热学
- 温度、热量和热传递- 热力学定律
- 热能转化和利用
3. 光学
- 光的传播和折射
- 镜面反射和透镜成像- 光的波粒二象性
4. 电学
- 电荷、电场和电势- 电流、电阻和电路- 磁场与电磁感应
5. 原子物理
-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 放射性衰变和核反应
- 量子物理和粒子物理学
教学方法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主动研究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教学方法包括:
1. 实验教学: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物理现象和原理。

2. 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3. 视听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呈现物理概念和实例。

4. 作业和考试:通过作业和考试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

结语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科学思维能力,并帮助学生建立科学世界观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门课程将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程开发背景: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我校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的要求,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与文化需求,充分发掘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培养一种科学探究事物规律的精神,积极做好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和实验工作。

物理规律现象可以说处处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

而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关于物理知识的仁爱都忽略了生活这一环节,以致使许多人认为物理学而无用,因而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也就理所当然的视百不见,从而造成了实际生活与书本知识的脱离,以及探索精神的匮乏。

校本课程方案的拟定和课程的开发是以“关注生活,勇于探究,学以致用,促进发展”为宗旨,以生活为对象,以物理探究方法,积极组织引导全校学生亲近生活,了解生活,探究生活。

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感到物理离我们很近,并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知识、发掘知识。

二、课程开设指导思想:校本课程首先要体现以校为本的原则,这也是我们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结合本校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兴趣、爱好及本校的课程资源等要素,本着尽可能满足每个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贯穿本校办学理念和传统文化,从而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具有延续性的课程体系。

三、课程开发目标:本课程以课改为载体,以“关注生活,勇于探究,学以致用,促进发展”为宗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

具体目标如下:( 1 )知识与技能:激励同学们认真研究生活,并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形成务实的探索精神。

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形成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

(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供信息资源,创设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学会素材收集整理,学会原理分析,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情感与价值观:积极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第一课过山车中的物理知识过山车是一项富有刺激性的娱乐工具。

那种风驰电掣、有惊无险的快感令不少人着迷。

如果你对物理学感兴趣,那幺在乘坐过山车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体验到冒险的快感,还有助于理解力学定律。

实际上,过山车的运动包含了许多物理学原理,人们在设计过山车时巧妙地运用了这些原理。

如果能亲身体验一下由能量守恒、加速度和力交织在一起产生的效果,那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这次同物理学打交道不用动脑子,只要收紧你的腹肌,保护好肠胃就行了,当然,如果你的身体条件和心理承受能力的限制,无法亲身体验过山车带来的种种感受,你不妨站在一旁仔细观察过山车的运动和乘坐者的反应。

在开始旅行时,过山车的小列车是靠一个机械装置的推力推上最高点的,但在第一次下行后,就再也没有任何装置为它提供动力了。

事实上,从这时起,带动它沿着轨道行驶的惟一的"发动机"将是引力势能,即由引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又由动能转化为引力势能这样一种不断转化的过程构成的。

第一种能,即引力势能是物体因其所处位置而自身拥有的能量,是由于它的高度和由引力产生的加速度而来的。

对过山车来说,它的势能在处于最高点时达到了最大值,也就是当它爬升到"山丘"的顶峰时最大。

当过山车开始下降时,它的势能就不断地减少(因为高度下降了),但它不会消失,而是转化成了动能,也就是运动能。

不过,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由于过山车的车轮与轨道的摩擦而产生了热量,从而损耗了少量的机械能(动能和势能)。

这就是为什幺要设计成随后的小山丘比开始时的小山丘要低的原因:过山车已经没有上升到像前一个小山丘那样的高度所需要的机械能了。

过山车最后一节小车厢里是过山车赠送给勇敢的乘客最为刺激的礼物。

事实上,下降的感受在过山车的尾部车厢最为强烈。

因为最后一节车厢通过最高点时的速度比过山车头部的车厢要快,这是由于引力作用于过山车中部的质量中心的缘故。

这样,乘坐在最后一节车厢的人就能快速地达到和跨越最高点,从而产生一种要被抛离的感觉,因为质量中心正在加速向下。

尾部车厢的车轮是牢固地扣在轨道上的,否则在到达顶峰附近时,小车厢就可能脱轨甩出去。

车头部的车厢情况就不同了,它的质量中心在“身后”,在短时间内,它虽然处在下降的状态,但是它要"等待"质量中心越过高点被引力推动。

到达“疯狂之圈”时,沿直线轨道行进的过山车突然向上转弯。

这时,乘客就会有一种被挤压到轨道上的感觉,因为这时产生了一种表观的离心力。

事实上,在环形轨道上由于铁轨与过山车相互作用产生了的一种向心力。

这种环形轨道是略带椭圆形的,目的是为了"平衡"引力的制动效应。

当过山车达到圆形轨道的最高点时,事实上它会慢下来,但如果弯曲的程度较小时,这种现象会减弱。

一旦过山车走完了它的行程,机械制动装置就会非常安全地使过山车停下来。

减速的快慢是由气缸来控制的。

第二课自行车中的物理知识自行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普遍的交通工具,常见的有普通载重自行车、轻便自行车、山地自行车、童车、赛车、电动自行车等.它结构简单,方便实用,下面分别介绍自行车的有关原理和其中涉及到的相关物理知识。

(一)自行车的有关原理一、车体设计原理A:手把连接前轮的转向机制是轮轴的运用,一般女装车手把大多比较宽,就是因为把“轮”的半径加大,可以更省力,骑起来很优雅.B:剎车把手是一个简单的杠杆,使用者用很小的力就可对剎车片产生很大的压力.C:前剎片是利用摩擦力使车轮减速,同时在接地点产生向后的摩擦力来使车体减速.以前轮夹式剎车和传统后轮轴心的盘式剎车来比较,对同样大小的剎车压力而言,前者因力臂较长,会比后者有较大的力矩,效果较佳.D:接地的轮胎也是靠摩擦力使车子前进,剎车也是同样道理.E:轮轴中央用滚珠轴承加黄油来减少摩擦,提高传动效率.F:踏板是轮轴的运用.G:前后齿轮是利用链条传动的齿轮系统,因为前大后小,所以费力而省时,可以把车子加速到很快.H:后齿轮传动给后轮是一种作用力施在轴上的轮轴系统.I:有些座垫下方是以弹簧为避震器,是弹簧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做为弹簧秤外,另一大用途.J:新型自行车有些装上油压避震器,是帕斯卡原理的运用.二、为何自行车刚骑动时手把会不自觉转动?自行车基本上是两点着地,骑动时可以不倒下是因为两轮滚动时产生水平方向的角动量;当车子几乎静止时角动量消失了,质心要通过底座(人和车体在地面的投影)的机会非常少,不可避免就要倒下,此时若转动手把就会产生垂直方向的角动量,使车子保持平衡,这点和飞盘转动时可以保持平稳飞行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因为转动不是很完整,方向又一再改变,所以一般不能撑很久.三、变速原理设前齿轮半径a、后齿轮半径b,a/b的比值愈大,可以愈省力,但省力一定较费时,所以车骑得不快,一般在起动时会把a/b调小一点,比较容易克服最大静摩擦力,之后再把比值变大.一辆十段变速的自行车有两个不同半径的前轮,后面有五个,以共有十种组合.四、剎车原理从运动学的角度来看,急剎车车子可能向前翻倒.先考虑前轮剎死的情形:此时以前轮着地点为支点,因车子有向前的惯性(人车的质心明显在支点右上方),很容易有向前翻的情形发生;那后轮剎车的情形又如何呢?如果后轮剎死了车子的惯性一样向前,但此时前轮对地面的压力会增大,相对减少后轮的下压力,所以翻车的机会较少,当然若是向前的惯性实在太大,车子一样会以前轮为支点旋转而使后轮会上跷.综合以上可知:自行车最好不要单独剎前轮,若只有一个剎车系统应装在后轮,当然两轮一起剎车最理想.不论用那一轮剎车,前轮的下压力一定会增大,后轮的一定减少,所以前轮的剎车摩擦力比后轮的大.所以在机车或汽车上,效果较佳(当然也较贵)的碟式剎车装在前轮,后轮再装鼓式剎车,此即常在汽车广告中听到的”前碟后鼓”,但注意使用的前提是前后剎车一定同时作用,以免翻车.(二)自行车中的物理知识图1和图2是两种常见的自行车,在其中涉及到很多物理知识,包括杠杆、轮轴、摩擦、压强、能量的转化等力学、热学及光学知识,下面具体来分析一下.一、力学知识1.摩擦方面(1)自行车车轮胎、车把套、脚踏板以及刹车块处均刻有一些花纹,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2)车轴处经常上一些润滑油,以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力.(3)所有车轴处均有滚珠,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来减小摩擦,转动方便.(4)刹车时,需要纂紧刹车把,以增大刹车块与车圈之间的压力,从而增大摩擦力,(5)紧蹬自行车前进时,后轮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前,是自行车前进的动力,前轮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后,是自行车前进的阻力;自行车靠惯性前进时,前后轮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均向后,这两个力均是自行车前进的阻力.2.压强方面(1)一般情况下,充足气的自行车轮胎着地面积大约为S=2×10Cm×5cm=100×cm2,当一普通的成年人骑自行车前进时,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F=(500N+150N)=650N,可以计算出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强为 6.5×104Pa.(2)在车轴拧螺母处要加一个垫圈,来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3)自行车的脚踏板做得扁而平,来增大受力面积,以减小它对脚的压强,(4)自行车的内胎要充够足量的气体,在气体的体积、温度一定时,气体的质量越大,压强越大.(5)自行车的车座做得扁而平,来增大受力面积,以减小它对身体的压强.3.轮轴方面(1)自行车的车把相当于一个轮轴,车把相当于轮,前轴为轴,是一个省力杠杆,如图3所示.(2)自行车的脚踏板与中轴也相当于一个轮轴,实质为一个省力杠杆.(3)自行车的飞轮也相当于一个省力的轮轴.4.杠杆方面:自行车的刹车把相当于一个省力杠杆.5.惯性方面(1)当人骑自行车前进时,停止蹬自行车后,自行车仍然向前走,是由于它有惯性.(2)当人骑自行车前进时,若遇到紧急情况,一般情况下要先捏紧后刹车,然后再捏紧前刹车,或者前后一起捏紧,这样做是为了防止人由于惯性而向前飞出去.6.能量转化方面(1)当人骑自行车下坡时,速度越来越快,是由于下坡时人和自行车的重力势能转化为人和自行车的动能.(2)当人骑自行车上坡之前要紧蹬几下,目的是增大速度,来增大人和自行车的动能,这样上坡时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能上得更高一些.(3)如图4所示,自行车的车梯上挂有一个弹簧,在它弹起时,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车梯自动弹起.7.声学方面(1)自行车的金属车钤发声是由于铃盖在不停的振动,而汽笛发声是由于汽笛内的气体不断的振动而引起的.8.齿轮传动方面(1)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如图5所示,设齿轮边缘的线速度为v ,齿轮的半径为R,齿轮转动的角速度为ω,则有v = ωR.二、热学知识在夏天自行车轮胎内的气体不能充得太足,是为了防止自行车爆胎,因为对于质量、体积一定的气体,当温度越高,压强越大,当压强达到一定程度时,若超过了轮胎的承受能力,就会发生爆胎的情况.三、光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自行车的后面都装有一个反光镜,它的设计很巧妙,组成如图6所示,它是由三个相互垂直的平面镜组成一个立体直角,用其内表面作为反射面,这叫角反射器.当有光线从任意角度射向尾灯时,它都能把光“反向射回”,当光线射向反光镜时,会使后面的人很容易看到.在夜间,当汽车灯光照到它前方的自行车尾灯上,无论入射方向如何,反射光都能反射到汽车上,其光强远大于一般的漫反射光,就如发光的红灯,足以让汽车的司机观察到.四、电学方面在有些自行车上装有小型的发电装置,它利用摩擦转动,就像我们在实验室中看到的手摇发电机一样,发出的电能供给车灯工作,起到一定的照明作用.第三课体育中的物理拔河比赛只是比力气吗拔河比赛比的是什么?很多人会说:当然是比哪一队的力气大喽!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