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轮高考总复习语文专项练28+古代诗歌鉴赏——情感态度专项练+Word含解析.doc
2024高考一轮复习分类专练:诗歌鉴赏分析思想感情专练(附答案解析)

2024高考一轮复习分类专练:诗歌鉴赏分析思想感情专练(附答案解析)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韦书记赴安西杜甫夫子欻①通贵,云泥相望悬。
白头无藉②在,朱绂③有哀怜。
书记赴三捷④,公车留二年⑤。
欲浮江海去,此别意茫然。
【注】①欻(xū):忽然。
②藉:凭借,依靠。
③朱绂(fú):红色的官服。
④三捷:多次与敌人交战。
捷,同“接”,交战。
⑤公车留二年:这里指杜甫献《三大礼赋》,被玄宗召试,待制集贤院,候补两年之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认为,韦书记如今赴西安就任,通达显贵,自己与他地位悬殊。
B.颔联写韦书记年事已高,他一度没有机会入仕,如今得到朝廷重用。
C.“三捷”与“两年形成对比,表现了韦书记和诗人的不同境遇。
D.这首诗文辞深沉蕴藉,情感有起有伏,体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
2.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案】1.B2.①对韦书记获得朝廷重用的祝贺和羡慕。
②对自己年事渐高而未获功名感到苦闷和无奈;对前途感到迷茫,意欲隐居避世。
③知己离去的伤感,别后的失落。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韦书记年事已高,他一度没有机会入仕”错误理解了颔联出句的含意。
颔联出句的意思是,杜甫自感年事渐高,却还没有机会入仕。
这是诗人对自己年事渐高而未获功名感到苦闷和无奈的描写。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此诗当作于天宝十一年。
当时,韦书记将赴安西,杜甫为其送行,题赠此诗。
这首诗贺韦氏高就,慨叹自己仕途失意,前路茫茫。
诗歌几乎通篇使用对比,比如诗句“夫子欻通贵,云泥相望悬”写了韦书记忽然之间通达显贵,而自己却白首无就。
“书记赴三捷,公车留二年”写韦书记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只能在漫长的“候补”中无奈的等待。
尾联流露出放浪江海、避世隐居的想法。
整首诗充斥着诗人的失落感,这失落感中也包含当友人离去后,诗人产生的情感失落。
大一轮高考总复习语文专项练27+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专项练+Word含解析.doc

二十七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专项练1.(2018·大庆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11分)书湖阴先生①壁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②送青来。
【注】①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的邻居,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
②排闼(tà):推门,撞开门。
闼,小门。
(1)下面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香雅、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诗歌后两句用“护田”和“排闼”两词,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还体现了诗人在退居时期仍有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向往之心。
C.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了诗人对这种可望而不可得的生活的无奈和苦痛。
D.诗歌景物描写极具层次,从院内写到了院外,多角度观察,由远及近,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E.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韵味深长。
解析:选CD C项,“生活的无奈与苦痛”情感理解错误;D项,由远及近错误。
(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2)诗的后两句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本题,先点明修辞,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护田”“排闼”两词赋予水和山人的动作,用了比拟的修辞;“一水护田”和“两山排闼”相对,“将绿绕”和“送青来”相对,用了对偶的修辞;“绿”“青”用颜色代指农作物,用了借代的修辞。
答案:诗人运用了对偶、拟人、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山水写得有情有趣。
(任答两种2分)“一水”对“二山”,整齐美观,音律和谐。
山水本是无情之物,运用拟人,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惜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化无情为有情,将山水赋予人的情思,构思极其巧妙,令人叫绝。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专项训练 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耕织叹(其一)(南宋)赵汝鐩春催农工动阡陌,耕犁纷纭牛背血。
种莳已遍复耘耔,久晴渴雨车声发。
往来逻视晓夕忙,香穗垂头秋登场。
一年苦辛今幸熟,壮儿健妇争扫仓。
官输私负索交至,勺合不留但糠秕。
我腹不饱饱他人,终日茅檐愁饿死!(1)本诗前八句记叙农民从________开始,下种、插秧、除草、培土,车水灌田,一年辛苦后,以________这一动作透露幸获丰收的喜悦之情。
(2)赏析本诗在叙事上的艺术特色。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六幺令·天中节①苏轼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②,泪竭陵阳③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注】①天中节即端午节。
②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同,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
周侯中坐而叹日:‘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皆相视流泪。
”③陵阳,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陵阳。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通过描写“虎符缠臂”“门插艾蒲”“放飞纸鸢”“饮酒食粽”“龙舟竞渡”“诵赋祭吊”几个场面写出端午节的盛况。
B.词中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准确贴切,是因为屈原当时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心情与晋时渡江避难的中原人士非常相似。
C.本词咏今叹古,“借古而启今”。
上片极力描摹端午诸种盛况,下片感怀屈原人生经历。
本词的写作重点在上片。
D.词中有景,景中寓境。
上片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景境如画;下片一幕幕沧桑的历史再现眼前,一唱三叹。
(2)一般认为,词中的“异客”是指屈原,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3.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拟咏怀诗十七庾信①日晚荒城上,苍茫馀落晖。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题弟侄书堂杜荀鹤【注】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叙侄子虽身处困境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行为反衬了战乱中社会的纷扰。
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注】。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湘灵:湘水女神。
作为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二人均为舜妃,舜南巡时死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凤凰”三句描写了诗人在湖上所见到的美景:雨后凤凰山下,水风清爽,晚霞明艳。
B.“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以芙蓉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C.“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以白鹭有意倾慕来衬托演奏技术的高超。
D.“数峰青”一句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言有尽而味无穷。
2.本词下片是如何来描写音乐的?请作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①苏轼昨夜霜风入夹衣,晓来病骨更支离。
疏狂似我人谁顾,坎轲怜君志未移。
但恨不携桃叶女,尚能来趁菊花时。
南台②二谢无人继,直恐君诗胜义熙③。
大一轮高考总复习语文专项练26+古代诗歌鉴赏——语言专项练+Word含解析.doc

二十六古代诗歌鉴赏——语言专项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11分)野泊对月有感周莘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
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
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星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
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C.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的所思、所感、所痛。
D.尾联出句表达诗人对朝廷的关切,对句则描写出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从中可见诗人忧国伤时之情。
E.后人评此诗“最近杜味”。
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寓情于景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解析:选AB A项“属于古体诗的一种”错,律诗是近体诗。
B项,应该是“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
★(2)请结合全诗赏析首联的作用。
(6分)答案:①点题。
出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内容,对句点明“野泊”的原因。
②奠定全诗情感基调。
出句一个“乱”字已显出诗人对荒乱时世的感慨,对句中的“逋逃”则传出漂泊无家的愤激之情。
③统领全诗,引出颔联和颈联,呼应尾联。
颔联紧承首联出句,进一步写望月所见所闻;颈联则紧承对句,抒发怀归之情;尾联所写的兵荒马乱的情景正与首联“乱”字遥相呼应。
(每点2分)2.(2018·山东实验中学三诊)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①王维渭水自萦秦塞曲。
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重物华。
【注】①蓬莱:即唐大明宫;兴庆:兴庆宫,唐玄宗为诸王时以旧宅改建。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歌思想情感题”训练(Word版含答案)

“古诗歌思想情感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唐崇徽公主手痕①欧阳修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 ①崇徽公主,唐朝和亲公主之一,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
生卒年不详。
手痕:在今山西灵石。
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
B.诗从对比开始,飞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C.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
诗人在这里反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珮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
D.颈联中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
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
”★(2)这首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6分)答: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书怀示友十首(其一)陈与义俗子令我病,纷然来座隅。
贤士费怀思,不受折简呼。
城东陈孟公①,久阔今何如。
明月照天下,此夕与君俱。
不难十里勤,畏借东家驴②。
似闻有老眼③,能作荐鹗④书。
功名勿念我,此心已扫除。
[注] ①陈孟公:西汉王侯陈遵,字孟公。
此处指诗人的友人陈国佐。
②东家驴:杜甫《逼仄行》“东家蹇驴许借我,泥滑不敢骑朝天”。
③有老眼:杜甫《闻惠二过东溪》“皇天无老眼,空谷滞斯人”。
④荐鹗:指推荐贤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前四句说俗子易来、贤士难招,与陈师道诗“俗子推不去,可人费招呼”一句的意思很接近。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①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
B. “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
C. “还鼓长鞭三四声”用“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
D.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结尾借放牛娃之口,点明全诗主旨。
(2)这首诗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C解析:(1)C(2)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解析】【分析】(1)C项,“‘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分析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牧童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怕牛儿相斗,“鼓长鞭”是对牛的警告。
故选C。
(2)牛本自在食草,牧童却担心牛被官家割牛角,一自在一忧虑对比,用了北魏拓跋辉生截牛角的典故,借古讽今,写出封建剥削的残酷,百姓的忧怕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故答案为:⑴C;⑵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高三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测试题:诗歌鉴赏(思想情感)35+Word版含答案.doc

卷面:禁止勾画、涂抹、潦草,否则立即打回重写...................。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11分)玉蝴蝶•闲居(明)梁寅天付林塘幽趣,千章云水,三径风篁。
虽道老来知足,也有难忘。
旋移梅、要教当户,新插柳、须使依墙。
更论量,水田种秫,辟圃栽桑。
荒凉。
贫家有谁能顾,独怜巢燕,肯恋茅堂。
客到衡门,且留煮茗对焚香。
看如今、苍颜白发,又怎称、紫绶金章。
太痴狂。
人嘲我拙,我笑人忙。
1.下列对上阕“闲”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开头三句是说隐居之地有自然赠与的树林池塘,林木高耸,小路有清风绿竹,一切清幽野趣:体现了隐逸环境的“闲”。
B.“虽道老来知足,也有难忘”是说虽然年老但知足常乐,而且田园生活有更加难忘的快乐,真正做到了“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这体现了内心的“闲”。
C.“旋移梅、要教当户,新插柳、须使依墙”写作者在门前墙边移梅插柳,放松心情,在劳动中享受老年生活。
D.“更论量,水田种秫,辟圃栽桑”,表明作者亲自从事农耕,体现了“闲”的生活方式与人生选择。
2.请简要分析下阕表达的思想情感。
(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11分)。
采桑子•杂忆史惟圆当时已惯何曾惜,滚遍香弦,字字清妍。
能得当场几度怜?今知此曲人间少,绝艺谁传?往事如烟,满耳筝琶值几钱?注:史惟圆,明末清初人,经历甲申之变,明亡之痛。
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滚遍香弦”中“香弦”代表美好的音乐,意思是说过去天天听惯美好的音乐。
B.“字字清妍”是描写音乐所达到的妙境,每个唱词都能让人感觉美好绝伦。
C.“何曾”“几度怜”,则表现了作者对错过美妙音乐的后悔之情,过去没有好好品味。
D. “绝艺谁传”表达出诗人对艺人们不思进取,不再钻研音乐的痛惜之情。
E.“往事如烟”中“往事”既包括过去尽情欣赏美妙的音乐的生活,也包括身经战乱的生活。
4.“满耳筝琶值几钱”的意思作者认为现在的音乐不值得一听,造成“筝琶不值钱”的原因有两个?试简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八古代诗歌鉴赏——情感态度专项练1.(2018·成都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11分)满庭芳苏轼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
因送陈慥①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
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
闻道司州②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
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摐摐③,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
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
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④。
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注】①陈慥:字季常,眉州人。
东坡至黄州,季常数从之游。
②司州: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王长官时住黄陂。
③摐摐:拟声词。
④釭:灯。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上阕开篇三句语出不凡,既包含着诗人岁月流逝、傲视天下的感慨,又将王长官其人与长江共论,有赞颂之意。
B.“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三句则写与王长官黄州会面的因由。
C.下阕转入景语,描写雨过风起、烟云迷离的景象,借景邀王先生喝酒,侧面表现了王先生高雅的志趣。
D.“居士先生老矣”是劝酒之辞,意思是王先生虽然老矣,但相见如梦,还是要把酒言欢,珍惜相逢,一醉方休。
E.“逢逢”是象声词,形容鼓声,此处写分手在即,“行人未起”而鼓声催发,表现了相聚的愉悦和二人的相得。
解析:AD A项,这三句无“傲视天下”意,主要表达的是对王长官的赞颂之情;D 项,“居士先生老矣”是词人自叹,一个“老”字感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并不是劝酒之辞。
(选A得3分,选D得2分)★(2)词作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情感的能力。
解答本题,可抓住词中的意象及情感词分析。
上片“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两句喻友人品格之高;“竹坞松窗”以竹松比喻衬托友人的正直耿介。
“云溪”“竹坞”“松窗”则描绘了王先生幽静的居住环境,体现了他的隐逸情趣。
下片写会饮的场景,“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充满了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情;“居士先生老矣”,是词人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叹。
“真梦里相对残釭”,写三人相饮欢谈,彼此情投意合。
末三句“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写分手之际,船鼓催发,满怀惜别之意。
答案:①对友人的赞颂之情。
借“苍桧”“云溪”“松窗”,赞颂友人风骨凛然,志趣高雅。
②相聚的欢愉之情。
友人相见恨晚,要“一饮空缸”,酒逢知己千杯少,豪爽奔放。
③惜别之情。
主客相见恨晚而船鼓催发,表现了相互留恋、不忍离别的怅然。
(每点2分,共6分;意思相近即可。
)2.(2018·福州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11分)甲诗送僧往湖南刘商闲出东林日影斜,稻苗深浅映袈裟。
船到南湖风浪静,可怜秋水照莲花。
乙诗送濬上人刘商木落前山霜露多,手持寒锡远头陀①。
眼看庭树梅花发,不见诗人独咏歌。
【注】①头陀:行脚乞食的和尚。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甲诗“闲”字写出诗人出东林乃随性而为,犹如白云无心出岫。
B.甲诗运用光影、色彩对比,写出僧人与自然妙合无痕,富有禅意。
C.甲诗末句秋水、禅僧、莲花融为一体,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氛围。
D.乙诗中的落叶、寒山与老僧构成一幅淡远萧疏的画面,诗中有画。
E.两诗皆以实写手法,融诗之趣与画之美为一体,视觉冲击力强。
解析:选CE C项,应为澄明纯净的氛围,没有凄清之意。
E项,“实写手法”错,乙诗“眼看庭树梅花发,不见诗人独咏歌”应是虚写的手法,是写诗人看庭院梅花即将开放,想象那时不见友人,却只剩下我一人独自在花下吟咏的情景。
★(2)这两首诗皆为送别诗,请简要分析二者情感的异同。
(6分)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甲诗后两句写船行南湖,诗人内心与南湖风浪一般俱静,诗人以“秋水”喻心境的澄明通透,“莲花”喻人心洁净无垢,表达了诗人对僧友澄明洁净内心世界和出尘风致的欣赏之情。
乙诗后两句写眼看着庭院中的梅花就要绽放了,只有诗人独自歌咏,表达了诗人对濬上人远行后不能同在梅树下吟咏诗歌的遗憾之情。
答案:异:甲诗写出诗人对僧友澄明洁净内心世界和出尘风致的欣赏之情。
(2分)乙诗表达了诗人对濬上人远行后不能同在梅树下吟咏诗歌的遗憾之情。
(2分)同:这两首诗均为送别诗,却无离别诗的悲苦之情。
(2分)3.(2018·漳州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雪诗张孜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捣椒①泥四壁。
到处爇②红炉,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汁滴。
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注】①椒:植物名,古人常以椒末和泥涂抹墙壁,取其温暖芳香。
②爇:烧。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首联用“鸟雀难相觅”写出了长安冬天冰天雪地的情景,为后面情感的抒写营造了氛围。
B.“到处爇红炉”两句写室内陈设,分别用“到处”“周回”来修饰“爇红炉”“下罗幂”,极写室内的温暖。
C.“醉唱玉尘飞”两句,写豪贵人家在大雪纷飞的雪天里的征歌逐舞、纵情酣饮、寻欢作乐,场面令人愉悦。
D.结尾两句,笔锋一转,写“饥寒人”的手脚因受冻裂开了口子,照应开头“鸟雀难相觅”,构思巧妙精当。
E.全诗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虚写富贵人家的宴饮,描写生动逼真,色彩秾丽,不失为讽喻诗中的佳作。
解析:选CE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项,“令人愉悦”说法有误,诗中暗含诗人的讽刺意味。
E项,“富贵人家的宴饮”是实写而非虚写。
(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6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情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要求分析诗人的情感,第二问,鉴赏诗人情感表达的技巧。
解答这两问,都离不开对诗歌的思路的梳理。
本诗思路清晰,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前两句,描写了长安冬天冰天雪地的情景;第二层中间八句,描写了富贵人家在温暖的室内纵情宴饮、寻欢作乐的奢靡生活;第三层,结尾两句,笔锋一转,描写了“饥寒人”的贫苦。
解答第一问,可从第二、三层入手,从中间八句富贵人家的奢靡的宴饮生活,可概括出作者对“豪贵家”的愤怒痛恨;从结尾两句“饥寒人”的手脚冻裂的情景,可概括出作者对“饥寒人”的深切同情。
解答第二问,先点明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最后分析其表达效果。
第二、三层呈现了一暖一寒、一奢一饥的不同生活,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凸显了阶级的对立,揭露了贫富悬殊、世道不公,表达了作者愤懑之情。
答案:第一问: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豪贵家”的愤怒痛恨和对“饥寒人”的深切同情。
第二问:全诗采用对比的手法,(1分)描写长安城大雪纷飞之时,“豪贵家”纵情宴乐、生活奢靡,“饥寒人”却是受冻受苦、温饱可忧,(1分)突出表现了封建社会的阶级对立,表达了诗人对贫富悬殊、世道不公的不满和愤懑之情。
(2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4分;意思对即可。
其他分析言之有理亦可。
)4.(2018·漳州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11分)临江仙陈克①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
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
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陈克:南宋词人。
②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
③齑盐:细碎的腌菜,这里代指养老之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交代了危急的时局,点明感慨的原因,具有统领全词的作用。
B.“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出词人的落魄形象,也点出“客心惊”的缘由。
C.“送老”一词承上启下,上承“十年”“岁华销尽”“疏髯”“衰涕”,下启“应在吴兴”“别愁”“孤影”。
D.“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两句,以景结情,营造迷离恍惚的气氛,寄托词人难言的苦衷,含不尽之意。
E.这首词感情真挚,巧设意象,意境深美,语言清新淡雅,浅处皆深,读来韵味十足感人至深。
解析:选BE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项,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E项,“语言清新淡雅”错误,全词悲慨沉郁。
(选B项给3分,选E项给2分) ★(2)词中寄寓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解答本题,需结合词句分析。
前两句“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写兵战十年不休,胡虏的铁骑已直抵建康,表达了对金兵南侵和朝廷的妥协的愤怒不满;“岁华”三句,“疏髯浑似雪”指稀疏的胡须已全白如雪,“衰涕欲生冰”指衰老的面孔流着涕泪,表达了对年华在兵燹之中渐渐消逝的悲恨;“我缘应在吴兴”指诗人渴望能归老吴兴,表达了对安居生活的渴望;“故人相望若为情”是悬想别后故人孤愁情状,表达了离别的哀愁。
答案:①亡国之悲愤。
词人作此词时,中原已沦陷,兵临建康,作者面此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满腔忠愤溢于言表。
②年华已逝之悲恨。
“岁华销尽”,鬓发如雪,作者对自己年华老去、无法驰骋疆场深表遗恨。
③对安居生活的渴望。
词人生逢乱世,侨居异乡,渴望能归老吴兴。
④离别的哀愁。
词人想归老吴兴,但又对建康的老朋友依恋不舍,离愁别绪笼罩心头。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给6分)5.(2018·福建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猛虎行①张籍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林行。
向晚一身当道食,山中麋鹿尽无声。
年年养子在深谷,雌雄上山不相逐。
谷中近窟有山村,长向村家取黄犊。
五陵年少不敢射,空来林下看行迹。
【注】①这首诗创作于中唐时代,正值安史之乱结束不久后的藩镇割据时期。
地方政治不稳,官府与地方势力狼狈为奸,人民生活困苦。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这是一首乐府体的寓言诗,全诗以写猛虎危害村民来影射当时的社会,比喻贴切,叙述简洁。
B.第二句借猛虎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绕村寻衅,喻指如猛虎般的恶势力凶恶残暴,胆大妄为。
C.第四句写慑于猛虎的淫威,山中的麋鹿不敢有半点动静,喻指劳动人民战战兢兢地生活。
D.第五、六句,写百姓为逃脱虎患,年年在深山中抚养孩子,孩子们怕招来老虎,不敢相互追逐。
E.最后两句,作者借“不敢”和“空”这两个词直接写出了老虎的凶猛和“五陵年少”的胆怯。
解析:选DE(选E给3分,选D给2分。
选其他选项不给分)E项,错在“直接写出”。
作者借“不敢”写“五陵年少”的胆怯,借“空”写“五陵年少”的故作姿态。
这些描写是对老虎的侧面描写。
D项,“年年”两句不仅写了虎的习性,即猛虎在深谷中养子,而且它们上下相安,各霸一方,这样持续下去,虎患将未有穷时;也暗喻了恶势力与官府上下勾结,危害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