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合集下载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季氏将伐颛臾》中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2.掌握《季氏将伐颛臾》中的文学语言和表达方式;3.学习如何通过文学作品感受历史背景和人物情感。

二、学习内容1.《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季氏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其国君叫季桓子。

季桓子向名将孙膑请教如何能够统一天下,孙膑向他提出了“远交近攻”、“联合诸侯”等策略。

季桓子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开始向周围的诸侯国发动攻击。

颛臾是季氏的一个附庸国,距离季氏不很远。

季桓子认为颛臾是威胁其统一天下的一个潜在敌人,因此决定对颛臾发动进攻。

2.《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情节《季氏将伐颛臾》讲述了季桓子对颛臾发动攻击的故事。

颛臾国君听到消息后,感到非常惶恐,担心无力抵抗,于是派人私下求助于晋国。

晋国国君接到颛臾的求救信息后,派遣了一位名将叫管仲前去颛臾协助。

管仲通过智谋,成功地帮助颛臾抵御了季桓子的进攻,并最终与季氏达成了和平协议。

3.文学表达方式《季氏将伐颛臾》是一篇叙事性强的文学作品,重点在于叙述“季氏将伐颛臾”这个故事情节。

文章中采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更具神韵感和文学美感。

4.历史与情感《季氏将伐颛臾》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篇具有强烈历史感的文学作品。

通过了解这个故事情节,可以深刻地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情况和军事策略,感受到古人对于统一天下的渴望和追求。

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人物情感的复杂性和深度,如季桓子的野心、颛臾国君的无助和管仲的机智等。

三、学习方法1.对照原文,逐句理解,掌握文字表达方式;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事迹;3.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深入理解人物情感。

四、学习评价1.能够熟练掌握《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2.能够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文学表达方式;3.能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感受历史背景和人物情感;4.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主题的写作与阐述。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散文的光辉成就,热爱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

2、学习了解孔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3、着重识记并掌握文言实词,其中一些难写难认的,应注意辨清字形字音.4、了解本文出现的文言句式,并记住例句.学习重点、难点学会辨析文言实词的语境义,掌握常用文言句式,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文学常识:本文出自《论语》。

论:编纂,编辑。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一篇包括若干章,一章记一件事或几句话。

《论语》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是研究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从记录的称呼和口气上看,《论语》大概是孔门弟子和再传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论语》主要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诸子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儒:孔子《论语》“仁政”孟子《孟子》,荀子《荀子》道:老子《老子》,庄子《庄子》法:韩非子《韩非子》“法治"墨:墨子《墨子》“非攻"纵横:“兵家" 孙子《孙子兵法》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三大教派:儒家: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创始人孔子,孟子。

积极入世.释家:由印度传入中土,创始人释迦·摩尼,释家讲因果报应,讲修行为来世。

道家: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始人:老子,庄子。

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举。

无为而治,消极出世。

孔子思想:一政治: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二修身:“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三伦理思想:“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四政治思想:维护封建等级制正名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五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六品德:“温、良、恭、俭、让”背景介绍: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

高中语文第1课《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苏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1课《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苏教版必修4

《季氏将伐颛臾》【学习重点】1. 归纳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句式。

2.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二)背景资料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则日趋衰微。

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三分公室”,各占其一。

二十五年后,三家又“四分公室”,孟孙、叔孙各占其一,季孙因把持政权,独占其二。

国君所得的赋税,贡多贡少,听任三家。

因为颛臾是鲁国境内的一个附属小国,是公臣,他的贡品为鲁国国君所专有。

季康子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方面“贪其土地,欲灭之而取之”,另一方面也担心鲁国国君在政治、军事上同颛臾成犄角之势,不利于季氏。

这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季氏将伐颛臾的真实意图。

当时冉有为季氏宰,季路也在季氏门下,二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准备。

冉有、季路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孔子后,一向温文尔雅的孔子勃然大怒,始有文中所录之语。

三、夯实基础知识——课前预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颛臾.(yú) 论.语(lùn) 邦域.(yù) B .扶.持(fú) 虎兕.(sì) 出于柙.(xiá) C .龟.玉(ɡuī) 患寡.(ɡuǎ) 毁于椟.(dòu) D .分崩.(bēnɡ) 社稷.(jì) 萧.墙(xiào)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固:坚固 B .且尔言过.矣 过:过分 C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痛恨、讨厌 D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相:辅佐3.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龟玉毁于.椟中B.⎩⎪⎨⎪⎧ 何以伐为.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C.⎩⎪⎨⎪⎧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何以.伐为 D.⎩⎪⎨⎪⎧ 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危:危险,不稳定。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资料学案一:季氏将伐颛臾【课标要求】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

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重视诵读在培养语感、增进理解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古代作品的阅读经验,体会传统文化的精深和丰富。

【学习目标】1.能够准确理解“过”“是”“相”“疾”“为”“于”“何”等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把握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3.理解本文善用譬喻、层层批驳、逻辑严密的艺术手法,并能运用层层批驳的结构方式进行片段习作。

【课前预习】二、识记文学文化常识1.孔子(前551—前479),名(),字(),春秋末期()国人。

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主张仁义、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思想。

其学说成为中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影响极大,被尊称为“圣人”。

晚年整理“六经”()()()()()()。

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

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2.《论语》是一部语录体哲理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宋代朱熹把()()()()合称为“四书”。

3.夫子:当时对大夫、老师和()的称呼。

4.自称其名在古代是()的一种表达方式。

如: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称呼别人的名字一般是长辈对晚辈,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5.诸侯的封地叫(),卿大夫的封地叫()。

三、背景介绍春秋时期,鲁国的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把持鲁国朝政多年,鲁国王室日益衰微。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课文内容解析 文章结构
求!无乃尔是过与?
冉有,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颛臾是国家的臣子,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课文内容解析 文章结构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的欲望而一定要找借口的人。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稳定;在国内却计划动用干戈。
03
主题思想分析
季氏伐颛臾的正义性
季氏伐颛臾的背景
儒家思想中的正义观念
季氏是鲁国的权臣,企图扩张领土, 而颛臾是鲁国附庸国,位于季氏封地 费城的附近。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 道德原则,认为战争应该符合道义和 天理。
战争的正义性
季氏伐颛臾的战争是否正义,可以从 历史背景、战争起因、战争行为和战 争结果等方面进行考量。
VS
详细描述
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然后,针对文章内容进行讨论,可以围 绕主题、写作技巧等方面展开。在讨论过 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倾 听他人的意见,互相学习。最后,各小组 可以汇报讨论成果,全班共享。
案例分析法
总结词
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 涵和现实意义。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尊为“至圣先师”。
写作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的一篇,是孔子针对季氏将攻打颛臾这个小国而发表的言论 。
当时,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季氏作为鲁国的卿大夫,势力逐渐强大,意图攻打颛臾。孔 子认为季氏的行为违背了周礼的规范,因此他发表这篇言论,强调了礼的重要性,并批评了 季氏的行为。
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04
艺术特色鉴赏

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学案

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学习目标:
1.读懂全文,会准确翻译。

2.了解孔子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3.学习本文的论辩艺术。

4.背诵全文。

学习内容与步骤:
1.了解孔子与《论语》的有关文化常识。

①孔子
②《论语》
2.先不看注解,默读课文,将不会读的字、不理解的词、不会翻译的句子用铅笔划出来。

3.借助注释、字典,再读课文,看看用铅笔划出来的字、词、句,是否会读了,能解释翻译了,若还有不能解决的问题,请用红笔划出来。

4.思考:孔子批驳了冉有、季路的哪些观点(用自己的话概括)?



5.针对冉有、季路的观点,孔子提出的观点是(用自己的话概括):⑴


6.思考:第二段的比喻,只出现喻体,未出现本体(比喻的对象),本体是什么?7.第四页“注解3”有一个“一说”,你的看法是怎样的?
8.找出出自本文的古汉语知识,并作解释。

⑴古今异义:
⑵词类活用:
⑶一词多义:“相、是、过、为”等
⑷特殊句式
9.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作解释。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一,成语梳理:1祸起萧墙解释: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

指祸乱发生在家里。

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出处:《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例句:不照这么办法,恐~,势且波及全国,总统不如通权达变,暂歇风潮为是。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十回)2,分崩离析解释:崩:倒塌;析:分开。

崩塌解体,四分五裂。

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出处:《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例句:战争使全国~的局面变成了比较团结的局面。

(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3季孙之忧解释:季孙:鲁国大夫;忧:忧患。

指内部的忧患。

出处:《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4开柙出虎解释:柙:关猛兽的木笼。

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

后多比喻放纵坏人。

出处:《论语·季氏》:“孔子曰:‘……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5既来之,则安之释义: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

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

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出处:《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6,大动干戈〖解释〗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

大规模地进行战争。

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出处〗《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业;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虎兕出柙〖出处〗《论语·季氏》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意思是老虎和犀牛跑出了笼子,龟甲和美玉毁坏于匣中,究竟应该是谁的过错呢?比喻:恶人逃脱或作事不尽责,主管者应负责任。

、二,写作素材:(1)写作素材: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角度点拨:①守土有责;②在其位,谋其职(2)写作素材: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角度点拨:①公平、公正方能立国;②安定、团结才有国家的兴旺发达3,199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教学目的:(1) 在熟读课文的根底上翻译全文。

(2) 在理解内容的根底上指导背诵。

(3) 通过分析^p “仁”在这篇文章中的详细表达,对学生进展相应的思想教育。

(4) 分析^p 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p 人物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仁”在文中的详细表达。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首先请同学们看屏幕(屏幕上显示一段文字,见老师语),“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摘自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的宣言。

”请同学们注意这那么宣言,这句话是一个外国人说的,一个外国人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到底为什么?孔子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所有问题的答案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请大家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二、初步感知: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

下面,我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段落,请其他同学听他们的读音、听他们的句读、听他们读的是否有感情。

找三个同学朗读课文,之后难点句子请会读的学生带着读,之后,自读全文,之后女生读一二两段,男生读第三段,之后,男女生一起读。

三、文本解读:1、解决翻译学生将之前翻译时的难点进展提问。

这节课,预设学生的主要问题有:(1)“无乃而是过与?”中的“是”怎样理解?(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怎样对译,分别是什么句式?(3)注解15中的译文选择第一个还是第二个?(第一个为直译,第二个为意译)(4)“既来之,那么安之”与现代汉语中的“既来之,那么安之”意思一样吗?(5)第三段中“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中的“盖”,字典上有八个解释,能排除①②③④⑧,剩下的⑤⑥⑦到底应该选哪个?在学生没有问题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指东西少,“和无寡”中的“寡”指人少,而字典上只解释说“少”,请问,“寡”到底指什么?质疑完毕后,分别找三个同学分别翻译课文的三段,再订正译文中的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散文的光辉成就,热爱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

2、学习了解孔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3、着重识记并掌握文言实词,其中一些难写难认的,应注意辨清字形字音。

4、了解本文出现的文言句式,并记住例句。

学习重点、难点学会辨析文言实词的语境义,掌握常用文言句式,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

文学常识:本文出自《论语》。

论:编纂,编辑。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一篇包括若干章,一章记一件事或几句话。

《论语》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是研究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从记录的称呼和口气上看,《论语》大概是孔门弟子和再传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论语》主要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诸子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儒:孔子《论语》“仁政”孟子《孟子》,荀子《荀子》道:老子《老子》,庄子《庄子》法:韩非子《韩非子》“法治”墨:墨子《墨子》“非攻”纵横:“兵家” 孙子《孙子兵法》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三大教派:儒家: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创始人孔子,孟子。

积极入世。

释家:由印度传入中土,创始人释迦·摩尼,释家讲因果报应,讲修行为来世。

道家: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始人:老子,庄子.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举。

无为而治,消极出世。

孔子思想:一政治: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二修身:“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三伦理思想:“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四政治思想:维护封建等级制正名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五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六品德:“温、良、恭、俭、让”背景介绍: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

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

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季氏将伐颛臾》课文理解1. 人物及相关事件和思想:(1)季氏:季孙氏,当时鲁国的贵族。

这里指季康子(名肥,鲁国的大夫)。

相关事件和思想:春秋末期,诸侯兼并,当时把持鲁国朝政的季康子,横征暴敛,富比宫室。

但他仍想借维护鲁国利益之名,攻伐兼并颛臾(春秋小国,附属于鲁国,故城在山东费县西北),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2)冉有、季路:两人都是孔子学生,当时是季康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也称冉求。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

相关事件和思想:冉有和季路虽然把“季康子想要吞并颛臾”的消息报告给了老师——孔子,但他们听了孔子(反对“讨伐”颛臾)的观点后,并不服气。

其实,做为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和季路在内心里是很支持“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的:“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3)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拥护封建制度,思想核心是“仁”,他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本文中,孔子从“仁”政的观点出发,坚决反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

由于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季路是季康子的家臣,他们在内心里很支持“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所以才有文章中的这一场师生之间的论辩。

2. 难字难句讲解(1) 季氏将伐颛臾季氏要攻打颛臾。

“伐”,讨伐,攻打。

“伐”有旗鼓之意,就是公开地攻打。

与之相反的是“袭”,就是趁人不备而进攻。

(2) 无乃尔是过与?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无乃……与”是个固定句式,表示委婉语气,相当于“岂不是……吗”、“恐怕……吧”。

无,不。

乃,是。

是,这,代词,指代没能劝说季氏放弃伐颛臾的想法。

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尔,你,指冉有,宾语前置。

过,动词,归罪。

(3)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以前的先王封他做东蒙山的主祭人。

“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之指颛臾。

(4) 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他呢?“何……为?”是疑问句式。

(5) 夫子欲之季氏要这样做。

“夫子”在这里是指季氏,“之”,代词,指代“伐颛臾”这件事。

(6)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如果)能够施展才能就担任官职,(如果)不能施展才能就不要担任官职。

陈,陈设,摆出来。

力,才能。

就,动词,靠近,接近,这里有担任,充任的意思。

止,停止,这里是不要做官的意思。

(7)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宝玉毁在匣子里,这是谁的过错呢?(8)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因为财物分得均就无所谓贫,大家能够和睦就无所谓寡,社会安定国家就不会倾覆。

“盖”,表示语气的情态副词,常放在句首表示提示语气。

“无”,没有,无所谓。

“寡”,与“少”是同义词。

“倾”,倾覆。

3. 重点实词和虚词(1) 见:①看见。

例: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②拜见。

例: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2) 先:①已去世的。

例: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②放在前面。

例: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时间在前的。

例:问且先于学也(《问说》)(3) 列:①位次,引申为职位。

例: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②排列,引申为按顺序写。

例: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芙渠》)(4) 止:①停止,这里引申为不就任。

例: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②留下。

例:止子路宿(《荷蓧丈人》)(5) 固:①坚固。

例: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6) 后:①落后。

例:子路从而后(《荷蓧丈人》)②后代。

例: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③时间在后面。

例:后因伐木,始见此山(7) 寡:少。

例: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8) 问:询问,与“答”相对。

例:子路问曰课前预习1、《论语》这部书是_______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记录_______时代我国著名的_______家_______及其_______言行的书,全书共_______篇;内容涉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的道理等方面。

宋代朱熹把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编为“四书”。

2、给下列加线的词注音,并解释其中的单音词。

①季氏将伐颛臾( ) ②虎兕( )出于柙( ) ③龟玉毁于椟( )3、下边一句中加线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A、危险颠簸辅助B、危害仆倒辅助C、不稳定仆倒辅助盲人走路的人D、不稳定跌倒辅助盲人走路的人4、下边加线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陈力就列(摆出来;职位) 相夫子(辅佐)B、远人不服不能来也(远处的人;使……来) 社稷(国家)C、有国有家(邦国;家庭) 萧墙之内(宫门照壁)D、尔言过矣(过分) 尔是过与(责备)5、分别从下列每组句子的加线词中找出两个意义相同的词。

(①)(② )①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C、虎兕出于柙……是谁之过与D、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②A、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B、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C、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D、见善若惊,疾恶如仇6、下面几句话,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冉有、季路见于孔子”一句中的“见”是“谒见”的意思。

B、“无乃……与”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反问的一种句式,“无乃尔是过与”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C、“何以伐为”中的“为”是语气词,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什么要攻打它呢?”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这句话有省略成分,“以为”应该是“以之为”。

7背诵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文中记载的是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

他们谈话的政治背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2)课文分三段,都是孔子针对弟子冉有的话所发的议论。

从中可感觉出孔子当时是( )A、观点明确,态度温和,语言中庸B、观点鲜明,情绪激昂,语言雄辩C、观点含蓄,态度稳重,语言温和D、观点鲜明,态度温和,语言尖锐(3)冉有、季路见孔子后所说的三句话反映出他们的什么心理?联系课文加以分析。

(4)纵观全文,孔子在和冉有、季路的对话中坚持了两点看法,一是_______,二是______。

(5)孔子引用古代史官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又举出一些比喻,为的是_____;指出“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为的是____________。

(6)从课文中看,孔子的政治主张是( )A、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B、均无贪,和无寡,安无倾。

C、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D、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7)从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出冉有季路违背了先生的政治主张的行为是( )A、相夫子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C、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D、谋动干戈于邦内(8)文中能反映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这句话一语道破了季氏____________。

8、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给这段文字加标点。

(2)该文选自《论语》,从中我们能看出孔子在教育弟子时所坚持的一个原则是( )A、教学相长B、诲人不倦C、不耻下问D、因材施教(3)孔子主张中庸之道,从这段文字中你能否看出这一点?从哪里看出来的?答案课前预习1、儒家春秋思想孔子弟子二十政治、教育、文学、哲学处身立世大学中庸孟子2、略3、D4、A5、①AC ②AD6、B7、(1)季氏将伐颛臾 (2)B(3)三句话反映出他们二人的矛盾心理。

明知季氏伐颛臾之举可能会遭到孔子的反对,但作为学生又不能不告诉老师,被老师批评后便把责任推到季氏身上,“吾二人者皆不欲也”,想逃避老师的批评;对逃掉的责任,就索性亮明自己的观点,强辞夺理地说季氏伐颛臾是正确的,从而为自己辩护。

(4)季氏伐颛臾是错误的冉有、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应制止这种不义的作法。

(5)说明冉有、季路二人既做家臣,就要尽职,纵容季氏的行为是失职。

批评冉有政治态度的不端正。

(6)D (7)E(8)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将伐颛臾的真正阴谋8、(1)子呼问:“闻……诸?”子曰:“……兄在……行之!”冉有问:“闻……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