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教学目的:(1)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2)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3) 通过分析“仁”在这篇文章中的具体体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
(4) 分析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人物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仁”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首先请同学们看屏幕(屏幕上显示一段文字,见教师语),“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摘自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的宣言。
”请同学们注意这则宣言,这句话是一个外国人说的,一个外国人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到底为什么?孔子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所有问题的答案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请大家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二、初步感知: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
下面,我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段落,请其他同学听他们的读音、听他们的句读、听他们读的是否有感情。
找三个同学朗读课文,之后难点句子请会读的学生带着读,之后,自读全文,之后女生读一二两段,男生读第三段,之后,男女生一起读。
三、文本解读:1、解决翻译学生将之前翻译时的难点进行提问。
这节课,预设学生的主要问题有:(1)“无乃而是过与?”中的“是”怎样理解?(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怎样对译,分别是什么句式?(3)注解15中的译文选择第一个还是第二个?(第一个为直译,第二个为意译)(4)“既来之,则安之”与现代汉语中的“既来之,则安之”意思一样吗?(5)第三段中“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中的“盖”,字典上有八个解释,能排除①②③④⑧,剩下的⑤⑥⑦到底应该选哪个?在学生没有问题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指东西少,“和无寡”中的“寡”指人少,而字典上只解释说“少”,请问,“寡”到底指什么?质疑结束后,分别找三个同学分别翻译课文的三段,再订正译文中的错误。
2022-2021学年苏教版语文教案:必修四第1专题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目标1. 理解孔子“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担忧”,“均无贫、安无倾”的政治思想和用仁义教化使“远人”归服的主见。
2. 学习引用名言和运用比方来增加说服力的特点。
3. 了解《论语》语录体散文的特点,积累两种句式:“无乃……与”和“何(以)……为”。
●重点、难点重点:1. 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的特点把握。
2. 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难点:对孔子强调以德服人的政治主见的理解。
●设计思想《季氏将伐颛臾》一文,是一篇经典的教材,见于苏教版高中必修四第一专题“我有一个幻想”的“经世济民”模块,标示为研习的课文。
同学在学校阶段已经接触过《论语》中的文字,对孔子的生平及其“仁政”的思想有了一些了解。
高一阶段又已经学习过近十篇文言文,初步把握了文言文的词法、句式的特点。
积累了比较多的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力量。
《季氏将伐颛臾》一文的教学设计,立足于以上的教材状况和学情,分为导入、研习、反馈、拓展、反馈等几个主要板块,重在引导同学开展对文本的研习。
孔子以师德、人德、政德服人,我们要从今文深深地感受这位宏大的思想家的和善、正直,爱国爱民。
●教学资源1.背景介绍春秋时鲁国有一有名的历史大事,称为“三桓犯上”。
鲁庄公有弟三人:长曰庆父,次曰叔牙,次曰季友。
由于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三桓”。
三桓者: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
据历史记载,孔子所在的鲁国,在不到30年内,曾发生两次卿大夫瓜分宗室的重大大事。
第一次将鲁国一分为三,各得其一;其次次是一分为四,季孙氏得两份,其他各得一份。
这篇文章所说的季氏,即指季孙氏。
当时季孙氏力气强大,长期把持着鲁国的朝政。
他一方面大肆搜刮老百姓,一方面自己组织军队向外扩张。
季孙氏的后裔在费(距今山东费县城80里,现称颛臾村)那个地方,西北有个小国叫颛臾,是鲁国境内的一个小附属国。
季孙氏把持着鲁国朝政,他想借维护鲁国利益之名把颛臾吞掉,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就发生了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第二课时)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人物语言特点。
第二课时活动一探究文本,疏通第二节1、齐读注意字音和停顿2、理解字词①陈力就列施展充任职位②颠而不扶跌倒③彼相辅助盲人走路的人④尔言过矣错⑤是谁之过与这错⑥危而不持表转折⑦焉用为什么⑧虎兕出于柙介词从⑨龟玉毁于椟中介词在3、掌握句式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介宾短语后置4、疏通内容孔子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
当即对冉有的辩解予以反驳。
①冉有是怎样辩解的?他的目的是什么?“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推脱责任②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引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③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因此,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劲责。
5、尝试背诵活动二再探文本,疏通第三节1、齐读注意字音和停顿丘也/闻/有国有家者2、理解字词①君子疾痛恨古今异义②必为之辞托词,借口③不患寡担心,忧虑少④均无贫平均⑤以来之目的连词使动用法⑥则安之使动用法⑦相夫子辅佐⑧季孙之忧忧虑⑨固而近于费表并列3、提炼成语陈力就列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大动干戈祸起萧墙4、疏通内容①冉有道出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什么?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高中语文第1课《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苏教版必修4

《季氏将伐颛臾》【学习重点】1. 归纳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句式。
2.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二)背景资料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则日趋衰微。
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三分公室”,各占其一。
二十五年后,三家又“四分公室”,孟孙、叔孙各占其一,季孙因把持政权,独占其二。
国君所得的赋税,贡多贡少,听任三家。
因为颛臾是鲁国境内的一个附属小国,是公臣,他的贡品为鲁国国君所专有。
季康子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方面“贪其土地,欲灭之而取之”,另一方面也担心鲁国国君在政治、军事上同颛臾成犄角之势,不利于季氏。
这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季氏将伐颛臾的真实意图。
当时冉有为季氏宰,季路也在季氏门下,二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准备。
冉有、季路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孔子后,一向温文尔雅的孔子勃然大怒,始有文中所录之语。
三、夯实基础知识——课前预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颛臾.(yú) 论.语(lùn) 邦域.(yù) B .扶.持(fú) 虎兕.(sì) 出于柙.(xiá) C .龟.玉(ɡuī) 患寡.(ɡuǎ) 毁于椟.(dòu) D .分崩.(bēnɡ) 社稷.(jì) 萧.墙(xiào)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固:坚固 B .且尔言过.矣 过:过分 C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痛恨、讨厌 D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相:辅佐3.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龟玉毁于.椟中B.⎩⎪⎨⎪⎧ 何以伐为.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C.⎩⎪⎨⎪⎧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何以.伐为 D.⎩⎪⎨⎪⎧ 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危:危险,不稳定。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苏教版必修4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苏教版必修4教案设计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苏教版必修4教案设计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
三、讲析第一段1.朗读和疏通文意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过:责备。
无乃……与? 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何以……为? 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①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
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
②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一句。
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
孔子明确指出了不应攻打颛臾的理由: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板书]这三条理由体现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以力服人的思想主张,也再次对冉有、季路提出含蓄的批评。
3.全体朗读第一段,结合简析思路,请同学试作背诵。
四、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第一段。
2.细读第二、三段,并思考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一、检查第一段背诵二、讲析第二段1.朗读和疏通文意。
学生朗读第二段,另指一名学生口译本段。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附导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附导学案)《季氏将伐颛臾》学案一一、学习目标:1. 熟读课文了解孔子及其作品。
2.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现象。
二、预习指导:1.简介孔子:孔子(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2.了解论语:《论语》是儒家“四书”(另《大学》《中庸》《孟子》)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者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
古语:半部《论语》治天下。
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乐》)3.解题:将:伐:4. 背景介绍: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
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
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5.成语积累: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萧墙:指的是古代的一种摆在室内的家具——屏风(萧墙是古代国君宫殿大门内(或者大门外)面对大门起屏障作用的矮墙,又称“塞门”;萧墙的作用,在于遮挡视线,防止外人向大门内窥视)。
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
崩塌解体,四分五裂。
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辨析:分崩离析和“土崩瓦解”都有“分裂、瓦解”的意思。
不同在于:分崩离析偏重于“分裂”;强调人心涣散;而“土崩瓦解”偏重在“崩溃”;强调彻底垮台。
既来之,则安之: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
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
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三、教学过程:1.朗读课文2.掌握下列字音:颛臾()()冉()有虎兕()出于柙()3.翻译下列实词: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固而近于费()相夫子()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4.一词多义:是:无乃尔是过与()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无乃……与”()过:无乃尔是过与()且尔言过矣()是谁之过与?()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而谋动干戈于邦内()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词类活用:既来之,则安之()6.古今异义:有国有家者(古:今:)东盟主:(古:今:)7.特殊句式:是社稷之臣也()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而谋动干戈于邦内()8.固定句式:四、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熟读课文,要求背诵。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一,成语梳理:1祸起萧墙解释: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
指祸乱发生在家里。
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出处:《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例句:不照这么办法,恐~,势且波及全国,总统不如通权达变,暂歇风潮为是。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十回)2,分崩离析解释:崩:倒塌;析:分开。
崩塌解体,四分五裂。
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出处:《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例句:战争使全国~的局面变成了比较团结的局面。
(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3季孙之忧解释:季孙:鲁国大夫;忧:忧患。
指内部的忧患。
出处:《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4开柙出虎解释:柙:关猛兽的木笼。
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
后多比喻放纵坏人。
出处:《论语·季氏》:“孔子曰:‘……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5既来之,则安之释义: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
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
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出处:《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6,大动干戈〖解释〗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
大规模地进行战争。
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出处〗《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业;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虎兕出柙〖出处〗《论语·季氏》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意思是老虎和犀牛跑出了笼子,龟甲和美玉毁坏于匣中,究竟应该是谁的过错呢?比喻:恶人逃脱或作事不尽责,主管者应负责任。
、二,写作素材:(1)写作素材: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角度点拨:①守土有责;②在其位,谋其职(2)写作素材: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角度点拨:①公平、公正方能立国;②安定、团结才有国家的兴旺发达3,199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第3课季氏将伐颛臾教学案苏教版必修4

第3课季氏将伐颛臾(一)作者简介(二)人物轶事学而不厌的人——孔子孔子在学习方面很是虚心,尤为刻苦。
年轻的时候,曾向鲁国一位乐官学琴,这位乐官姓师名襄,被人尊称为襄子。
孔子跟师襄子学琴以后,师襄子对孔子说:“这首曲子你已经弹得不错了,可以学新的曲子。
”孔子回答:“不行啊,我还没有掌握它的弹奏技巧呢。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对孔子说:“你现在已经掌握了这首曲子的弹奏技巧,可以学新曲子了。
”孔子说:“但我还没有体会到这首曲子的意境啊。
”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体会到它的意境,这回可以学新曲子了。
”孔子却说:“我还不知道这首曲子是谁作的啊。
”就这样,孔子始终在弹奏同一首曲子。
有一天,孔子在弹奏中忽然心有所悟,他站起来眺望着远方说:“我知道这首曲子是谁作的了,这个人皮肤黝黑,身材修长,胸怀开阔,志向高远,除了周文王还会是谁呢!”师襄子听后马上站起来,一边向孔子行礼一边说道:“你真是圣人啊,这首曲子就叫作《文王操》。
”(一)背景链接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则日趋衰微。
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三分公室”,各占其一。
二十五年后,三家又“四分公室”,孟孙、叔孙各占其一,季孙因把持政权,独占其二。
国君所得的赋税,贡多贡少,听任三家。
而颛臾是鲁国境内的一个附属小国,它的贡品为鲁国国君专有。
季康子要讨伐颛臾,一方面是因为“贪其土地,欲灭而取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担心鲁国国君在政治、军事上同颛臾形成掎角之势,不利于季氏。
这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季氏将伐颛臾的真实意图。
当时冉有为季氏宰,季路也在季氏门下,二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准备。
冉有、季路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孔子后,一向温文尔雅的孔子勃然大怒,始有文中所录之语。
(二)常识整理Ⅰ.文学常识1.《论语》。
《论语》是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语录体,现存20篇,为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孔子以礼治国,以德服人的“仁政”思想。
学习方法:
诵读、质疑、探讨
一、文章背景
1、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2、《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3、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
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二、预习检测
1、重要字音:
冉()有颛臾()社稷()
虎兕()出于柙()毁于椟()中
2、古今异义词:
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⑵、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⑶、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3、词类活用:
⑴、则修文德以来之()
⑵、既来之,则安之()()
4、重点实词解释
⑴.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⑵.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⑶且尔言过矣()
⑷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⑸.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5、文言句式
⑴.何以伐为()
⑵.无乃尔是过与()
⑶、是社稷之臣也()
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6、成语积累:
⑴祸起萧墙
⑵既来之,则安之
⑶分崩离析
三、文本探讨:
1、孔子和两位学生的对话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2、孔子为什么认为不应发动这场战争?
3、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4、你怎么看孔子的“仁政”思想?
四、拓展延伸:
你认为孔子以礼治国,以德服人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何启发?
五、达标测试: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是()
A.陈力就列行列
B.危而不持扶持
C.则将焉用彼相矣辅助者
D.安无倾倾覆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则修文德以来之
B.既来之,则安之
C.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D.邦分邦离析,而不能守也
3、翻译下列句子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C、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
D、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E、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4、查阅工具书,翻译下面的短文。
孔子行道而息,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马。
子贡请往说之。
毕辞,野人不听。
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请往说之,因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吾不耕于西海也。
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其野人大说,相谓曰:“说亦皆如此其辩也,独和向之人?”解马而与之。
4、比较阅读语文读本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三、小结
同学们,我们学习《论语》,不仅学习了其中的一些文言知识,还了解了孔子的政治思想。
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谋动干戈进行武力征伐,在内部创造一个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
这种思想不照样适用于我们今天吗?我们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需要一个安定、和平的政治局面。
因此,我们应刻苦学习,掌握知识,为创造一个长期安定、和平的政治局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