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教师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孟两章之《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一、【自主梳理·知识积累】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颛臾

..()( )冉.有( )社稷.() 虎兕.() 出于柙.( ) 相.夫子()

答案:zhuān yúrǎn jìsìxiáxiàng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了解大意。

季氏将伐.(讨伐)颛臾。冉有、季路见.(拜见)于.(引出对象)孔子,曰:“季氏将

有事

..(恐怕)尔.(你们)是.(提宾)过..(采取军事行动)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

与.(语气词)?夫颛臾,昔者.(……的时候)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反问语气词)?”

冉有曰:“夫子欲之.(代词),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施展)力就.(担任)列.(职务),不能者止。’危.(遇到危险)而不持.(扶持),颠.(倒下)而不扶,则将焉.(为什么)用彼.(那)相矣?且尔言过.(错)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错误)与(语气词)?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坚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成为)子孙忧.(忧患,名词)。”孔子曰:“求!君子疾.(痛恨)夫.(那)舍.(回避)曰欲之而.(却)必为之辞.(借口)。丘也.(句中停顿语气词)闻:有国.(邦国)有家.(诸侯的封地)者,不患.(担心)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副词,表原因,原来是)均无贫,和无寡,安

无倾。夫如是

..(像这样),故.(如果)远人不服,则修.(施行)文德以来.(使动)之,既来之,则安.(使动)之。今由与求也相.(辅佐)夫子,远人不服而.(却)不能来也,邦

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

..(武力)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3、判断下列虚词的用法及其意义。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介词,对。

(2)无乃尔是.过与.: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与,语气助词,表推测。

(3)何以伐为.: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反问。

(4)龟玉毁于.椟中:助词,的。

(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句中语气助词,无义。

(6)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介词,在。

(7)则修文德以来.之: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4、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动用法,使┅┅来。

(2)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动用法,使┅┅安定。

(3)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动用法,使┅┅来。

5.解释成语

既来之,则安之: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

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也比喻身边的人带来灾祸。

6.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式特点,请在括号内注明特殊句式的类型。

一、翻译句子。

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译:能施展才能则居其位,否则就不要去(当那个官)。”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3、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译: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

二、内容探究。

1、本文一共有三组对话,请根据文章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填写下面这个表格。

对话组别

内容、

态度变化

第一组对话第二组对话第三组对话

冉有、季路

内容

情感

态度

内容

情感

态度

内容

情感

态度委婉告知孔

子,试探孔子

的态度

小心

翼翼

推脱责任,

逃避责罚

口是

心非

强词夺理

编造借口

羞愧

且虚

孔子

反对攻打颛

臾,理由有三

义正

辞严

严密反驳,

手法多变

大义

凛然

表明主

张,继续

斥责弟子

深恶

痛绝

2、根据三组对话中孔子与冉有的情感变化,请同学分角色朗读。

(1)在孔子看来一个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对内对外各应当怎样做?

明确:对内要:均和安。对外要:修文德以来之。

(2)文中哪一句表现了孔子的远见卓识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后代形成成语“祸起萧墙”。

(五)主旨探究

关于本文的主题有如下表述:

1.本文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是《论语》中的名篇,它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体现了孔子认为财富不均、社会不安是国家之患的观点,阐述了他以德服人、反对武力征伐的仁政思想,至今读来,依然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2.本文通过孔子与冉有、子路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体现了孔子以德服人、反对武力征伐的政治主张,在对话中,冉有的观点表达得比较委婉,孔子的观点却颇为鲜明,显得慷慨激昂,从侧面展示了孔子作为教育家的因材施教的本领和教授弟子的民主作风。

你对本文主旨是怎样看的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