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季氏将伐颛臾》中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2.掌握《季氏将伐颛臾》中的文学语言和表达方式;3.学习如何通过文学作品感受历史背景和人物情感。
二、学习内容1.《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季氏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其国君叫季桓子。
季桓子向名将孙膑请教如何能够统一天下,孙膑向他提出了“远交近攻”、“联合诸侯”等策略。
季桓子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开始向周围的诸侯国发动攻击。
颛臾是季氏的一个附庸国,距离季氏不很远。
季桓子认为颛臾是威胁其统一天下的一个潜在敌人,因此决定对颛臾发动进攻。
2.《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情节《季氏将伐颛臾》讲述了季桓子对颛臾发动攻击的故事。
颛臾国君听到消息后,感到非常惶恐,担心无力抵抗,于是派人私下求助于晋国。
晋国国君接到颛臾的求救信息后,派遣了一位名将叫管仲前去颛臾协助。
管仲通过智谋,成功地帮助颛臾抵御了季桓子的进攻,并最终与季氏达成了和平协议。
3.文学表达方式《季氏将伐颛臾》是一篇叙事性强的文学作品,重点在于叙述“季氏将伐颛臾”这个故事情节。
文章中采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更具神韵感和文学美感。
4.历史与情感《季氏将伐颛臾》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篇具有强烈历史感的文学作品。
通过了解这个故事情节,可以深刻地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情况和军事策略,感受到古人对于统一天下的渴望和追求。
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人物情感的复杂性和深度,如季桓子的野心、颛臾国君的无助和管仲的机智等。
三、学习方法1.对照原文,逐句理解,掌握文字表达方式;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事迹;3.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深入理解人物情感。
四、学习评价1.能够熟练掌握《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2.能够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文学表达方式;3.能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感受历史背景和人物情感;4.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主题的写作与阐述。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教学目的:(1)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2)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3) 通过分析“仁”在这篇文章中的具体体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
(4) 分析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人物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仁”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首先请同学们看屏幕(屏幕上显示一段文字,见教师语),“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摘自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的宣言。
”请同学们注意这则宣言,这句话是一个外国人说的,一个外国人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到底为什么?孔子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所有问题的答案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请大家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二、初步感知: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
下面,我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段落,请其他同学听他们的读音、听他们的句读、听他们读的是否有感情。
找三个同学朗读课文,之后难点句子请会读的学生带着读,之后,自读全文,之后女生读一二两段,男生读第三段,之后,男女生一起读。
三、文本解读:1、解决翻译学生将之前翻译时的难点进行提问。
这节课,预设学生的主要问题有:(1)“无乃而是过与?”中的“是”怎样理解?(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怎样对译,分别是什么句式?(3)注解15中的译文选择第一个还是第二个?(第一个为直译,第二个为意译)(4)“既来之,则安之”与现代汉语中的“既来之,则安之”意思一样吗?(5)第三段中“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中的“盖”,字典上有八个解释,能排除①②③④⑧,剩下的⑤⑥⑦到底应该选哪个?在学生没有问题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指东西少,“和无寡”中的“寡”指人少,而字典上只解释说“少”,请问,“寡”到底指什么?质疑结束后,分别找三个同学分别翻译课文的三段,再订正译文中的错误。
季氏将伐颛臾(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季氏将伐颛臾(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季氏将伐颛臾(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季氏将伐颛臾(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苏教版高一必修的《季氏将伐颛臾》,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明确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色彩,理解作者借助“季氏将伐颛臾”来反映“聚族而攻室”之乱的社会道德危机,并且具备对古汉语的理解能力。
同时,此教学设计还可借此机会激励学生投入到汉语学习中,进一步挖掘语言之美,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文化修养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以《季氏将伐颛臾》作为主题的文学课。
教学内容将有三个重点:1、文本研读2、情感体验3、语言学习三、教学目标1、掌握文本基本意思,理解作者的意图。
2、通过阅读和讨论,形成对社会道德危机和家族礼法的理解。
3、能够感同身受,达到情感体验,感悟爱情的奉献与感人之处。
4、通过本文的词汇、句式解析,在加深对汉语语言之美的感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1)针对学生的背景知识进行铺垫,引入(2)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2、文本阅读(1)导读(2)非批判性理解(3)讨论分析文本中表达的思想(4)讨论分析文本中的语言美3、感同身受之情感体验(1)观看影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同身受(2)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经历,达到情感体验的目的4、语言学习(1)讲解关键词语(2)研读句型并进行语法分析5、作业布置给予一个简单的任务让学生回忆本节课上的内容五、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2、案例讲解3、互动教学4、小组讨论5、课堂表演六、教学工具1、图书2、黑板或白板及粉笔或笔3、多媒体设备4、录像或幻灯片七、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的难度适中,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文本基本意思和作者意图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而且学生的情感体验也达到了预期目标。
但是在课程的组织和设计上,可以更加充分地挖掘文本内在的信息,获得更多更深层次的有关文化、思想与情感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进一步领会了汉语语言之美。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附导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附导学案)《季氏将伐颛臾》学案一一、学习目标:1. 熟读课文了解孔子及其作品。
2.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现象。
二、预习指导:1.简介孔子:孔子(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2.了解论语:《论语》是儒家“四书”(另《大学》《中庸》《孟子》)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者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
古语:半部《论语》治天下。
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乐》)3.解题:将:伐:4. 背景介绍: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
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
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5.成语积累: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萧墙:指的是古代的一种摆在室内的家具——屏风(萧墙是古代国君宫殿大门内(或者大门外)面对大门起屏障作用的矮墙,又称“塞门”;萧墙的作用,在于遮挡视线,防止外人向大门内窥视)。
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
崩塌解体,四分五裂。
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辨析:分崩离析和“土崩瓦解”都有“分裂、瓦解”的意思。
不同在于:分崩离析偏重于“分裂”;强调人心涣散;而“土崩瓦解”偏重在“崩溃”;强调彻底垮台。
既来之,则安之: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
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
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三、教学过程:1.朗读课文2.掌握下列字音:颛臾()()冉()有虎兕()出于柙()3.翻译下列实词: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固而近于费()相夫子()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4.一词多义:是:无乃尔是过与()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无乃……与”()过:无乃尔是过与()且尔言过矣()是谁之过与?()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而谋动干戈于邦内()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词类活用:既来之,则安之()6.古今异义:有国有家者(古:今:)东盟主:(古:今:)7.特殊句式:是社稷之臣也()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而谋动干戈于邦内()8.固定句式:四、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熟读课文,要求背诵。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颛臾、季氏等历史人物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章,理解其深层含义。
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季氏将伐颛臾》选自《左传》,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史书。
文章主要讲述了季氏欲伐颛臾,颛臾向鲁国求救,最终鲁国派兵援助颛臾,击败了季氏的故事。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理解颛臾、季氏等历史人物的背景。
难点: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历史背景。
3.2 课堂讲解对文章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深入解读文章,理解其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在课堂上,教师可针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4.3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注释。
5.2 参考资料《左传》相关资料。
历史人物颛臾、季氏的相关资料。
5.3 多媒体资源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春秋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
提问:“你们认为季氏为什么要伐颛臾?”引起学生思考。
6.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颛臾.. ⑵虎兕. ⑶出于柙. ⑷毁于椟.中 ⑸近于费. 1、⑴zhu án y ú ⑵s ì ⑶xi á ⑷d ú ⑸b ì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无乃尔是过与 ( 通 ) ⑵是谁之过与 ( 通 ) 2、⑴ “与”通“欤”,用在句末表推测。
⑵ “与”通“欤”,表反问。
3.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
3、⑴①拜见、偈见 ②召见 ③看见 ④表被动,相当于“被” ⑤xi àn ,出现 ⑥见解、见识⑵正确,与“非”相对 ②.这 ③判断词,是 ⑶①停止 ②禁止、阻止 ③只是、仅仅⑷①错误、过失(名词) ②责备 ③错(形容词) ④.超过 ⑤过分、过于 ⑸①病 ②厌恶、痛恨 ③快、急速 ④强 ⑤妒忌4. 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
①陈力就列,不能止.者 ②河曲智叟笑止.之曰 ③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⑶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②曹刿请见. ③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④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 ⑤风吹草低见.牛羊 ⑥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 ⑴ ①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②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⑵ ①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③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④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⑤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⑸ ①是谁之过.与 ②无乃尔是过.与 ③且尔言过.矣 ④过.犹不及 ⑤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⑷ ①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②固而.近于费 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④不患寡而.患不均 ⑴①是社稷之.臣也 ②夫子欲之. ③是谁之.过与 ④既来之.,则安之 ⑵4、⑴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并列③连词,表转折④连词,表并列⑤连词,表转折⑥连词,表转折⑦连词,表转折⑧连词,表并列⑵①助词,的②代词,它③助词,的④代词,代远人⑤助词,的⑥助词,的⑶①连词,而且,并且②连词,况且⑷①动词,成为②语气词,表反问⑸①介词,凭借②表目的,连词,相当于“以便”⑹①语气词,表判断②句中语气词③句末语气词⑺①介词,对②介词,从③介词,在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3篇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0一、课题《季氏将伐颛臾》二、课时三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二、课型新授课四、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二)能力训练目标思维的逻辑性(三)德育渗透目标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
教育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树立积极的姿态,作生活的强者,而不是逃兵。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二)难点对对话体议论文谈话层次的理解六、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把握主旨,然后在师生共同讨论分析过程中解决文章的重、难点。
七、学生活动设计反复诵读课文,通过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八、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学生集体诵读全文3.结合课后练习题一,师生共同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第一段提问1: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什么?明确: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提问2: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持什么态度?其理由是什么?明确: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不可伐二是颛臾在邦城之中,不必伐三是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2)分析课文第二段提问3:为什么孔子认为季氏的`行为是冉有的过错?对此,冉有是如何辩解的?孔子是怎样反驳的?明确:孔子认为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义不容辞地应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行为。
对此,冉有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
”孔子引用周任的话和以虎兕、龟玉等为比喻进行反驳,认为冉有、季路对季氏的行为应负有责任。
引用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对冉有的自我辩解给予反驳,认为他不是称职之臣。
孔子运用比喻论证法,“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显然是看守人员的过错,是一种失职。
(3)分析课文第三段提问4:文章第三段,孔子再次驳斥冉有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请从课文中找出原句作答并加以理解。
明确:“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文章教案设计及反思

《季氏将伐颛臾》文章教案设计及反思《季氏将伐颛臾》文章教案设计及反思(通用5篇)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那要怎么写好反思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及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及反思篇1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熟练阅读先秦经典文本的基本素养2.理解孔子经世济民的政治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3.学习有针对性并且艺术地阐明自己观点的方法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揣摩语言是学习的重点,论说的穿透力和感染力都是由语言的力量传递的,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多样的语言活动方式,品味语言,揣摩深意体会孔子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是学习的难点,要使学生“入得其里”,在对话推进过程中细细品味内涵,还要使学生“出得其外”,将孔子的思想精华放在整个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中来读解三、教学策略1.朗读涵泳2.辨词积累3.语感品析4.活动感悟四、教学流程1.导入《季氏将伐颛臾》短短250字,字字珠玑,简洁动人,好文不厌百回读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朗读全文,初步感受、理解文章内涵【说明】本文充满先秦散文独特的气韵和魅力,值得一读再读在朗读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对句读节律的处理2.基础的厘清你觉得哪些字词和句式,是这篇文言文里需要我们重点去掌握的?【说明】疏通字词和句式是走进文本,进行学习性阅读的第一步本文的语言表现形式多样,值得细细推敲3.任务型朗读再次朗读全文,揣摩文体特征【说明】《季氏将伐颛臾》属于对话体文章,这在学生的学习认知中属于一个空白点,教师需要在这里给力,填补知识空缺4.梳理全文核心话题全文话题概括起来只有一个字:伐《季氏将伐颛臾》就是以“伐”作为话题的对话体议论文【说明】将本文的内容和形式统一在一句话之内5.穿插孔门轶事(1)孔子弟子三千,得意门生七十二人这七十二人之中,还有“四最”颜渊(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子贡是孔子最富有的学生,冉有是孔子最善战的学生,子路是孔子最可爱的学生(2)“伐”就是孔子和这“四最”之二冉有、子路一起探讨的一个话题(3)孔子的形象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是百折不挠的跋涉者,是循循善诱的良师,是礼仪大师【说明】将孔子及其学生的轶事作一次穿插,能让学生明确和孔子在谈论“伐”这个话题的是孔子的优秀学生他们在孔子心中有着一定的地位,可是他们的思想境界与孔子的还存在着这样的落差,可见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困难、逼仄的境地结合孔子具体的生平事迹,对孔子形象进行补充介绍,能够让孔子走下圣坛,让学生可以接住伟大人物的思想之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氏将伐颛臾复习学案主备:王安源审核:于利群时间:2012-11复习目标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现象。
2.准确翻译句子。
课前自主复习:一、根据原文填空:(1)夫颛臾,,,是社稷之臣也。
(2)陈力就列,。
危而不持,,?(3)且尔言过矣,,,是谁之过与?(4),而不能守也;。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二、成语积累1、既来之,则安之:2、祸起萧墙:3、分崩离析:课堂复习一、解释下列加线的词:1、无乃尔是过与2、何以伐为3、陈力就列4、且尔言过矣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6、是谁之过与7、昔者先生以为东蒙主8、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10、则修文德以来之11、既来之,则安之 12、今由与求也,相夫子二、古今异义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以为:古义:;今义:认为)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古义:;今义:有事情。
)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不能:古义:;今义:办不到。
)三、辨析句式并翻译1.是社稷之臣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何以伐为?()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堂检测一、选择题1、相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伯乐相马()大丈夫相时而动。
()则将焉用彼相矣()2、夫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而谋动干戈于邦内()4、疾声非加疾也()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曾不能疾走()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5、列列缺霹雳()陈力就列()大王见臣列观()三、翻译下列句子1、无乃尔是过与?(3分)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5分)3、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5分)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4分)5、既来之,则安之。
(3分)拓展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
幼聪敏,善属文。
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
”登进士第,拜校书郎。
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
时张说为.中书令,与九龄同姓,叙为昭穆,尤亲重之.。
九龄既欣知己,亦依附焉。
十三年,车驾东巡,行封禅之礼。
说自定侍从升山之官,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己之所亲摄官而上,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
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
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今登封霈泽,千载一遇。
清流高品,不沐殊恩。
胥吏末班,先加章绂。
但.恐制出之后,四方失望。
今进草之际,事犹可改,唯令公审筹之,无贻.后悔也。
”说曰:“事已决矣,悠悠之.谈,何足虑也!”竟不从。
及制出,内外甚咎于说。
时御史中丞宇文融方知田户之事每有所奏说多建议违之融亦以此不平于说九龄复劝说为备说又不从其言无几,说果为融所劾,罢知政事,九龄亦改太常少卿,寻出为冀暂刺史。
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
说卒后,上思其言,召拜九龄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
再迁中书侍郎。
常密有陈奏,多见纳用。
明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
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
九龄奏劾曰:“守珪军令必行,禄山不宜免死。
”上特舍之。
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
”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
”遂放归籓。
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累封始兴县伯。
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
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
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
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故事..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九龄体羸,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
笏囊之设,自九龄始也。
初,九龄为相,荐长安尉周子谅为监察御史。
至是,子谅以.妄陈休咎,上亲加诘问,令于朝堂决杀之。
九龄坐引非其人,左迁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俄请归拜墓,因.遇疾卒,年六十八,赠荆州大都督,谥曰文献。
(节选自《旧唐书·张九龄传》,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干:求B.但.恐制出之后,四方失望但:但是C.唯令公审筹之,无贻.后悔也贻:留下D.故事..皆搢笏于带故事:旧例,成法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叙为昭穆,尤亲重之. 悠悠之.谈,何足虑也B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 子谅以.妄陈休咎,上亲加诘问C时张说为.中书令 常荐九龄堪为.学士D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 俄请归拜墓,因.遇疾卒3.下列句子每三句编为一组,全都能表现张九龄有见识的一组是( )①此子必能致远②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③守珪军令必行,禄山不宜免死④常密有陈奏,多见纳用⑤笏囊之设,自九龄始也⑥荐长安尉周子谅为监察御史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张九龄年幼的时候就聪明过人,十三岁的时候就因为文章写得好而得到了广州刺史王方庆的高度赞赏,王方庆预言他今后一定会大有作为。
B.开元十三年,皇帝东巡,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张说有权决定侍从皇帝登山的官员,他于是借机提拔了自己亲信的官员,张九龄给他提出建议,结果未被采纳。
C.张说掌管集贤院事的时候,常常推荐张九龄,认为他才能卓著,可以担任集贤院学士,皇帝认为他说得有道理,当时就同意任命张九龄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
D.李林甫自己不学无术,因为妒忌张九龄的才能,所以用牛仙客的事情设计陷害他,结果张九龄上当,被罢免了知政事的职务。
5.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九龄坐引非其人,左迁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季氏将伐颛臾答案课前预习:三、古今异义: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以为:古义:以之为的省略,可译为“把它作为”;今义:认为)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古义:用兵;今义:有事情。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不能:古义:没有能力;今义:办不到。
)四、成语积累:既来之,则安之:语出《季氏将伐颛臾》。
本指招来远人,并加以安抚。
后指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多用于劝慰别人。
祸起萧墙:语出《季氏将伐颛臾》。
谓祸患起于内部。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祸乱产生于内部。
也作“祸发萧墙”“萧墙祸起”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
崩塌解体,四分五裂。
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A类一、1D 2A 3 B 4D 5D 二、 1辅佐;观察;观察,审察;搀扶盲人走路的人2 那些;放在句末,表感叹;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季康子;男子3.①引进动作对象,不译②对,对于,介词③从,介④在,介⑤和,跟,介⑥在,介4、加强;痛恨;快;疾病5、分、割;位次,行列;一般B类1、解析:但:只是。
答案:B2、解析:A项前一个“之”是代词,代张九龄,后一个“之”是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B 项前一个“以”是连词,表目的,“来”的意思;后一个“以”是连词,表原因,“因为”的意思;C项两个“为”都是动词,可译为“担任”;D项第一个“因”是连词,表顺接,“于是”“就”的意思;后一个“因”连词,表因果,可译为“因为”。
答案:C3、解析:①②③④都能表现张九龄有见识;⑤表现了张九龄受皇帝恩宠;⑥表现张九龄举人失察。
答案:A4、解析:A项,“因为文章写得好”错,原文是“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C项,“当时就同意”错,应该是“张说死后”,而不是“当时”;D项,是误用因果。
答案:B5、①(李林甫)于是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或者译为“掌管政事”),张九龄多次说不行,皇上不高兴。
②张九龄因犯了举荐不称职的罪,降职担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附译文:张九龄字子寿,又名博物,是韶州曲江人。
他年幼时聪明敏捷,擅长写文章。
十三岁时用书信干求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非常赞赏他,说:“这个人一定能有所作为。
”(后来张九龄)考中进士,被授予校书郎官职。
开元十年,多次升迁担任司勋员外郎。
当时,张说担任中书令,他与张九龄同姓,(按年龄)排序结为宗族兄弟,张说特别亲近、看重他。
张九龄很高兴(张说)了解自己,所以也(愿意)依傍跟从他。
开元十三年,皇帝东巡,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
张说亲自决定侍从皇帝登山的官员,他多推荐两省录事、主书和自己亲近的官员代理官职登山,于是(对他们)特别加以晋级,破格授予(他们)五品官职。
当初,张说命令张九龄草拟诏书时,张九龄对张说说:“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臣排在后面。
如果颠倒了顺序,指责和批评就会产生。
现在登山封禅,广施恩泽,这是千年一遇的大事。
有名望和品德高尚的人,不能蒙受恩泽,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吏末流却先被加官进爵,(我)只是担心制度出台之后,天下各地的人会感到失望。
现在制订草表的时候,事情还可以更改,只是希望您仔细研究谋划这件事,不要留下悔恨。
”张说说:“事情已经定下来,荒唐无据的议论,哪里值得担心呢!”最终没有听从。
等到制度出台时,朝廷内外的人对张说有很多指责。
当时,御史中丞宇文融刚掌管田户租税的事情,每次向皇帝陈奏,张说多建议皇帝不要听从他,宇文融也因此对张说不满,张九龄劝张说对宇文融要有所防备,张说又不听从他的话。
没过多久,张说果真被宇文融弹劾,罢掉了知政事的官职,张九龄也改为太常少卿,不久调出京师担任冀州代理刺史。
当初,张说掌管集贤院事,经常推荐张九龄能够担任学士,来满足(皇帝)顾视咨询。
张说去世后,皇帝想起他的话,召请张九龄让他担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
两次升任他为中书侍郎。
张九龄常常有秘密的陈奏,经常被皇帝采用。
第二年,升任中书令,兼任编纂国史。
当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因为副将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捉拿护送他到京城,请求按照朝廷典章执行(死刑)。
张九龄奏明皇上说:“张守珪的军令一定要执行,安禄山不应该免除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