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课例

合集下载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文言文内容,掌握生僻词语的意思。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领会作者的观点。

2. 学会如何运用文言文进行论证和表达,提升写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儒家思想在《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体现,理解其对社会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学会独立思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季氏将伐颛臾》2.2 教学重点1. 生僻词语的解释和运用。

2. 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的分析。

2.3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

2. 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探讨。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预习,自主解决生僻词语,理解文章大意。

3.2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总结论证方法。

3.3 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例子,分析文章的深层含义。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解决生僻词语,理解文章大意。

4.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总结论证方法。

4.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思考。

4.5 课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练习。

4.6 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给予反馈。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5.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3 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师准备1. 熟悉《季氏将伐颛臾》的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和要求。

2. 准备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 设计好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2)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如何将古文中的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思辨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为人处事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季氏将伐颛臾》2.2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2)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

2.3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2)将古文中的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简介《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汇和句式。

3.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课堂讲解(1)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

(2)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

3.5 练习巩固(1)翻译课文,巩固词汇和句式。

(2)运用文章中的道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四、课后作业(1)翻译课文,巩固词汇和句式。

(2)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文章中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5.1 学生自评(1)评价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

(2)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5.2 同伴评价(1)评价同伴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

(2)互相借鉴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

5.3 教师评价(1)评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

(2)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六、教学策略6.1 讲授法教师在课堂上对《季氏将伐颛臾》的文言文文本进行翻译和解读,对重点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6.2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颛臾的故事,让学生学会将古文中的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思辨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准确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3)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分析、对比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批判性思维;(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公平正义、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子的解读;3. 文章主题思想和观点的概括。

三、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礼仪、制度等方面的理解;2. 文中比喻、典故等的解读;3. 对文章深层含义和启示的领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其注释、译文;2. 学生准备:预习《季氏将伐颛臾》,了解文中涉及的古代礼仪、制度等;3. 教学道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及作者;(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论语》章节,激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句子可以查阅注释或向老师提问;(2)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就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句子、比喻、典故等进行解读;(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老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子、比喻、典故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2)分析文章主题思想和观点,引导学生领悟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5. 实践环节:(1)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文中场景,体会人物情感;(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文章启示的理解和体会。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颛臾、季氏等历史人物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章,理解其深层含义。

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季氏将伐颛臾》选自《左传》,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史书。

文章主要讲述了季氏欲伐颛臾,颛臾向鲁国求救,最终鲁国派兵援助颛臾,击败了季氏的故事。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理解颛臾、季氏等历史人物的背景。

难点: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历史背景。

3.2 课堂讲解对文章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深入解读文章,理解其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在课堂上,教师可针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4.3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注释。

5.2 参考资料《左传》相关资料。

历史人物颛臾、季氏的相关资料。

5.3 多媒体资源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春秋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

提问:“你们认为季氏为什么要伐颛臾?”引起学生思考。

6.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及说课稿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及说课稿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及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3)分析并解读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3)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友善待人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季氏将伐颛臾》全文。

2. 教学重点:(1)文言文的朗读和背诵;(2)重要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掌握;(3)文章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的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及作者;(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2)比较分析法,剖析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讲解;(2)讲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技巧;(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练习;(2)及时批改,给予反馈,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重点词汇和句式的运用;(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2. 完成相关练习题;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4. 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和培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3)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和思想,进行辩证思考和论述。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会运用文章中的观点进行辩论;(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敢于挑战权威;(3)培养学生注重友谊、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出处、作者、时代背景等相关知识。

2. 文章内容讲解:(1)讲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核心观点;(2)分析文章的结构布局和论证方法;(3)解读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 案例分析:选取与文章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辩论。

5. 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特定话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能力。

6.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进行论述,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写作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

3. 期末考试评价:设置相关试题,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注释;2. 参考资料:相关学术论文、案例、典故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设置相关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章所传达的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

(2)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背景和儒家思想。

(3)分析并解读文本中的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学会运用文本中的道理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

(3)懂得尊重他人,学会倾听不同的意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季氏将伐颛臾》全文。

(2)掌握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文本中的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通假字、一词多义等。

(2)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将文本中的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论语》及《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阐述文本中的道理,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5. 课堂练习:(1)翻译课文,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运用文本中的道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6. 总结拓展:(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2. 收集有关《论语》的其他篇章,进行阅读和理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3.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文本道理的实际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古代背景音乐或展示相关图片,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沉浸的学习环境。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3篇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3篇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0一、课题《季氏将伐颛臾》二、课时三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二、课型新授课四、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二)能力训练目标思维的逻辑性(三)德育渗透目标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

教育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树立积极的姿态,作生活的强者,而不是逃兵。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二)难点对对话体议论文谈话层次的理解六、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把握主旨,然后在师生共同讨论分析过程中解决文章的重、难点。

七、学生活动设计反复诵读课文,通过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八、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学生集体诵读全文3.结合课后练习题一,师生共同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第一段提问1: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什么?明确: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提问2: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持什么态度?其理由是什么?明确: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不可伐二是颛臾在邦城之中,不必伐三是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2)分析课文第二段提问3:为什么孔子认为季氏的`行为是冉有的过错?对此,冉有是如何辩解的?孔子是怎样反驳的?明确:孔子认为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义不容辞地应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行为。

对此,冉有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

”孔子引用周任的话和以虎兕、龟玉等为比喻进行反驳,认为冉有、季路对季氏的行为应负有责任。

引用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对冉有的自我辩解给予反驳,认为他不是称职之臣。

孔子运用比喻论证法,“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显然是看守人员的过错,是一种失职。

(3)分析课文第三段提问4:文章第三段,孔子再次驳斥冉有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请从课文中找出原句作答并加以理解。

明确:“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氏将伐颛臾》课例导读:《季氏将伐颛臾》课例【思路】《季氏将伐颛臾》被选入《语文读本》第一册。

读本中的文章如何教学?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我们既不能对之大包大揽,也不能完全放手不管。

于是,我尝试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进行讨论。

但是选择什么内容作为学生进入文本的抓手呢?我绞尽脑汁想寻找一个恰当的角度。

最后,一个个孤零零的“曰”字触发了我的灵感:每一个人说话的情态、心态都各不相同,而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发言其心理、表情也多有差异。

我何不利用让学生为“曰”加修饰语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心理和文章脉络呢?事实证明,这一方式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

【实录】师:《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的名篇,全文均由一组对话连缀而成。

这些对话由六个“曰”字领起,大致可分为三个回合。

大家能根据人物说话内容体会出说话人当时的情态吗?请同学们在每个“曰”字前面加上一个表示说话人情态的状语并说说理由。

【第一回合】生:我在第一个“曰”前加“恭敬地”。

因为冉有、季路是在和他们的老师说话,他们对老师一定是尊敬的。

生:我在第一个“曰”字前加“含糊其辞地”。

因为他们不是直截了当地说“季氏将伐颛臾”,而是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故意把“伐”字轻描淡写地说成“有事”,是想试探一下孔子。

生:我在第一个“曰”字前加“悄悄地”。

因为这事属于军事机密。

师:大家最赞成哪一种?经过讨论,学生大多赞同添加“含糊其辞地”,认为冉有等始终尊敬孔子,此时不必专门强调。

而“悄悄地”则有“泄密”嫌疑。

“含糊其辞”既表现了冉有等赞成此事但又略觉不妥的矛盾心理。

(板书:含糊其辞、试探)那么,且看孔子怎样“曰”。

生:我加“旗帜鲜明地”。

因为冉有、季路想试探一下孔子的口气,而孔子则明确地表示反对。

生:前面用“含糊其辞地”,我就在这里用“毫不含糊地”,前后照应,使人物的性格互相映衬。

生:我加“理直气壮地”。

孔子反对季氏伐颛臾,理由非常充足:“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说的是颛臾受先王之封,是不可伐的;“且在邦域之内矣”,是说颛臾在鲁国境内,已是鲁国的附庸国,是不必伐的;“是社稷之臣也”,是说颛臾是鲁国的臣属,是不当伐的。

生:我用“勃然大怒地”。

因为孔子是先责备,再陈述理由。

文中用了一个感叹号,可见孔子说话时的感情非常强烈。

还有两处反问句,这是明显地表示孔子对季路和冉有的指责。

师(插话):标点是今人加的,古文没有标点。

不过,此处加感叹号确实符合孔子的心理。

生:我用“义正辞严地”。

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孔子是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对学生的指责也是很严厉的,孔子不指责主谋季氏,而指责作为家臣的两个学生,可见孔子对自己的学生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孔子摆出的理由也是无可争辩、大义凛然的。

师:大家最赞赏哪种添加?生:(齐声)同意“义正辞严地”。

师: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孔子与两个学生谈话一开始就展开了矛盾冲突。

【第二回合】生:我在第三个“曰”前加“颇感委屈地”。

因为主张伐颛臾的主谋是季氏,孔子不指责他,却指责作为家臣的两个学生,所以,我想,这两个学生心里感受到委屈,他们为自己辩解也是理所当然的。

生:我在第三个“曰”字前加“口是心非地”。

冉有、季路是参与了“将伐颛臾”事件的策谋,他们对季氏的这一主张,不仅没有反对,而且是赞同的。

(师:何以见得?)如果他们表示强烈的反对,季氏也可能不会贸然作出伐颛臾的决定,他们是季氏的支持者;从后面冉有继续为季氏辩护来看,他俩是认同了季氏伐颛臾的理由。

他们缺乏孔子那样的正义感。

他们说“吾二臣皆不欲也”,其实是口是心非,只不过是想逃避老师的责备而已。

师;说得好。

还有不同的添加吗?生:我加“不负责任地”。

他们在强权面前不敢说“不”字,在舆论面前不敢承担自己的责任。

他们把责任全推给了季氏,忘了自己肩上的责任,缺乏一种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这是很自私的。

生:我用“言不由衷地”。

(师:与“口是心非地”一样?)(生略一思考:是。

)生:我用“遮遮掩掩地”。

他们想掩饰自己的过失,结果是欲盖弥彰,所以孔子接着毫不客气给他们指出来。

师:还有其他见解吗?这些词语中,大家喜欢哪一个?(大多数学生表示喜欢“口是心非”)生:我为第四个“曰”加“晓以大义地”。

孔子以一个引用和两个比喻论证方法来讲道理,大义凛然,指出了季氏将伐颛臾,作为家臣,冉有、季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生:我用“掷地有声地”。

孔子的话,言之凿凿,令两位学生意识到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生:我用“语重心长地”。

孔子对学生的表现是不满的,孔子对他们的批评还是以理服人,这也体现了孔子大教育家的风范。

用比喻和引用的方法,表现了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家的形象。

师:(插话)比喻句中,“虎兕”“龟玉”各指什么?生:“虎兕”指季氏,“龟玉”指颛臾。

生:我用“义愤填膺地”。

孔子没想到自己的学生说话这样不负责任,我感到孔子对学生的批评是很严厉的。

生:我用“大义凛然地”。

孔子坚持原则,决不姑息,语气非常严厉。

(经讨论,学生大多认为“大义凛然”较好)生:(补充)我还有一个词语,我用“不依不饶地”。

对冉有、季路为自己推脱责任的做法,孔子是十分不满的,孔子坚持原则,对他们的批评指责也是十分严厉的,这又推动矛盾冲突的发展。

(很多学生点头认同)【第三回合】生:第五个“曰”字前,我用“强词夺理地”。

侵略者把发动战争的责任推给受害的弱者,这是强盗逻辑,冉有居然还在孔子面前振振有词,真是颠倒黑白。

生:我用“无中生有地”。

颛臾的城墙坚固,应是出于自卫的需要;虽“近于费”也不会对季氏构成威胁,因为它只是一个附庸的小国,势力强大的季氏说它“后必为子孙忧”,完全是在找借口。

生:我用“固执己见地”。

我觉得,经孔子的批评之后,冉有、季路可能意识到自己有责任,但他们没有识破季氏的阴谋;他们在师长面前是不敢强词夺理的,他们也不是那种无中生有别有用心的人,他们也是受了季氏的欺骗;当然,也说明他们不能站在孔子的高度来看问题,没有孔子那样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

生:他们既然意识到自己的失职,说明他们也认识到伐颛臾是非正义的,他们还要固执强辩,那应是自欺欺人的狡辩。

师:那最后一个“曰”呢?生:我用“一针见血地”。

孔子首先指出,说“后必为子孙忧”的说法是在找借口,这种做法是令人深恶痛绝的,这就揭穿了季氏、冉有他们自欺欺人的阴谋;接着,孔子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再指责学生的失职;最后,揭露了季氏的阴谋,说明季氏认为颛臾“后必为子孙忧”是假的,他的目的是:消灭颛臾,扩大自己的地盘,削弱鲁君的势力。

这一番话,孔子说得针锋相对,一针见血。

学生对于这一回合中添加的各类词语看法不一,争论激烈。

教师要求学生暂停争论,课后通过小作文发表自己的观点。

接着,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最后一个环节。

【总结】师:三个回合分析完了,请大家对全文主要内容和体会最深的一点做一小结。

生:谈话是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而引起,内容是围绕着孔子的仁政主张而展开的。

生:人物对话的矛盾冲突推动了谈话情节的发展,起伏有致。

生: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了人物性格,人物刻画个性突出,栩栩如生。

生:篇幅虽短,但内容丰富,情节生动。

……师:今天的课上得很好,同学们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发言也很精彩。

(下课)【《季氏将伐颛臾》课例点评】程凡:最欣赏本课例中精到的提问。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一个好的问题,能开启学生的思维,激发同学参与课堂讨论的热情,吴良高老师在讲授《季氏将伐颛臾》一课时,“请同学们在每个‘曰’字前面加上一个表示说话人情态的状语并说说理由”,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理解层面上进行回答,但从选择的表示情态的状语上,老师又能看出学生对课文人物心理把握的准确程度,既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又可以及时准确把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第一个回合,到第三个回合,学生的发言是多么热烈!梁玉萍:教无定法。

面对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选取合适的角度切入,是教学成功的保证。

《季氏将伐颛臾》以让学生揣测说话者心理的方式解读课文,切入点新,既可以概括、补充文本内容,又有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想像力、表达能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激活了他们的思维,这比什么都重要!当然,不同的方法适合不同的学生。

我以为吴老师的这种教法对语文能力强的学生适用,对语文能力差的学生未必适用。

另外,文言文教学中的语言知识点该如何落实?这是不能小觑的问题,教学过程中能有所体现就好了。

陈玲:虽没有亲历课堂,但从教例中分明能感受到流动的思绪,飞扬的情感,鲜活的人物。

不过,整个课堂能够感受到学生对文意的理解不存在障碍,想是预习工作做得很到位,不然有几个句子还是要落实的。

许雷鸣:陈老师说得比较委婉。

我觉得本课例在语句上还需要多下工夫。

文言文传统教学讲究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不离中心,而对中心的把握亦离不开对关键词语的透彻分析。

这种传统自有它的合理性。

此案中有些学生在为人物说话加修饰语时不是字斟句酌,对人物的语言、对课文的内容作深入全面的分析理解,只是想当然或依据片言只语,妄下断语。

词语、句式未见掌握,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则明显失之偏颇了。

其实教师在加修饰语前可以先让学生学习冉有和孔子的对话,弄清楚关键语句的意思,然后展开讨论,这样学生就不至于脱离文本信口开河了。

袁湛江:这节课堪称上品。

一是从教学设计来看,这种原汁原味原生态的教学其实源于作者的一次灵感的爆发,教师从一个“曰”字,找到了突破口。

看似简单,实则巧妙,看似偶然,实则体现了吴老师深入研读文本的深刻而独到的体会。

二是从教学效果来看,充分开发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由于设计的问题——请同学们在每个“曰”字前面加上一个表示说话人情态的状语并说说理由,难易度适中,空间大,角度小而且新,每个学生都有效地挖掘了文本资源,有话可说,再加上老师引导得法,学生基础又不错,所以可以看出学生跃跃欲试的兴奋状态以及妙语连珠的精彩效果。

三是老师的角色把握准确,整堂课中,教师的语言不多,作用不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可以预见,长期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肯定与众不同。

桂维诚:如果说这堂课有什么不足,那就是没有让学生根据他们的理解来进行诵读体验。

学生通过诵读可以直接、完整地感受文言文的语言形式,有利于深入到课文之中,缩小与古人的距离。

吴老师让学生为“曰”加的修饰语,就使文中的人物语言像有了“舞台提示”一样,成为学生进行表情诵读的津梁。

这时如果顺理成章地让学生来诵读一番,一定会使他们有更深的体验。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