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合集下载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文言文内容,掌握生僻词语的意思。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领会作者的观点。

2. 学会如何运用文言文进行论证和表达,提升写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儒家思想在《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体现,理解其对社会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学会独立思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季氏将伐颛臾》2.2 教学重点1. 生僻词语的解释和运用。

2. 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的分析。

2.3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

2. 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探讨。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预习,自主解决生僻词语,理解文章大意。

3.2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总结论证方法。

3.3 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例子,分析文章的深层含义。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解决生僻词语,理解文章大意。

4.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总结论证方法。

4.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思考。

4.5 课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练习。

4.6 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给予反馈。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5.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3 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师准备1. 熟悉《季氏将伐颛臾》的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和要求。

2. 准备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 设计好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

汇报人:
2023-12-26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 • 思考与实践活动设计 • 跨文化对比与启示 • 课堂互动与答疑环节
目录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背景及作者简介
《季氏将伐颛臾》背景
本文选自《论语·季氏》。文中记述了孔子和冉有的一场对话 ,集中讨论鲁国贵族季氏企图发动战争,攻打小国颛臾的问 题,明确表达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的思想 。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及写作特点
01
02
03
结构清晰
文章以对话形式展开,通 过孔子与冉有、季路的问 答,层层推进,阐述了孔 子的政治主张。
语言简练
文章语言简练,言简意赅 ,富有哲理性和感染力。
运用对比
通过对比季氏与颛臾的不 同行为,凸显了孔子的政 治立场和道德观念。
关键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06
课堂互动与答疑环节
学生提问及教师解答
学生提问
季氏为什么要攻打颛臾?
教师解答
季氏攻打颛臾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考虑。在政治上,季氏希望通过攻打颛臾来巩固 自己的地位,进一步控制鲁国政权;在经济上,颛臾是一个富饶的地区,季氏希望通过占领该地区来获取更多的 财富和资源;在军事上,季氏希望通过此次行动来展示自己的军事实力,威慑其他诸侯国。
孔子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本文中被塑造为一个睿智、仁爱、有远见的政治家和教育 家。他通过问答形式,向弟子们传授了“仁政”、“礼治”等儒家思想。
冉有、季路
作为孔子的弟子,他们在本文中扮演了提问者和倾听者的角色。通过他们的提问,引出了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同时,他们也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一部分人,对于孔子的思想 有着一定的认同和接受。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3. 提高阅读和解析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4. 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1. 《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介绍。

2. 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3. 文中重要词汇的解释。

4. 文中句子的翻译和解析。

5. 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和文中重要词汇。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句子翻译和人物形象分析。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合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具体句子和人物行为。

2.2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词汇讲解:讲解文中的关键词汇。

4. 句子翻译:学生翻译文中重要句子。

5.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3. 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的掌握。

4. 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3.2 教学难点1.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和解析。

2. 人物形象的分析。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的掌握情况。

4. 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分析的能力。

4.2 教学反馈1. 学生对课堂讲解的反馈。

2. 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

3.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1.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文本。

2. 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资料。

3. 相关历史背景的资料。

4. 参考译文和解析。

5.2 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提高阅读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文化知识竞赛,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孔子。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解读并运用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学会分析历史文献,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批判性思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梗概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背景,季氏欲伐颛臾,颛臾请求孔子评理,孔子从道德、礼仪等方面进行反驳,最终使季氏放弃侵略计划。

2.2 重点词汇季、颛臾、伐、礼、仁等。

2.3 难点句子"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孔子的生平和思想,引发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标记生词和难点。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词和难点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3.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析重点词汇和句子,阐述孔子的观点和思想。

3.5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复习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的知识点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5.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学术论文、解读文章等。

5.3 多媒体资源相关的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源,用于辅助教学。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和背景。

让学生准备生词和难点的问题,以便课堂上讨论。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份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份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五)份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继续学*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能力目标朗读和翻译3、情感目标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疏通文意,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教学设想】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

学生学*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1.课前安排预*,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试作口头翻译。

2.结合预*,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

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

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

三、讲析第一段1.朗读和疏通文意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过:责备。

无乃。

与? 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何以。

为? 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①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

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

②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一句。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准确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3)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分析、对比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批判性思维;(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公平正义、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子的解读;3. 文章主题思想和观点的概括。

三、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礼仪、制度等方面的理解;2. 文中比喻、典故等的解读;3. 对文章深层含义和启示的领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其注释、译文;2. 学生准备:预习《季氏将伐颛臾》,了解文中涉及的古代礼仪、制度等;3. 教学道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及作者;(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论语》章节,激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句子可以查阅注释或向老师提问;(2)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就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句子、比喻、典故等进行解读;(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老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子、比喻、典故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2)分析文章主题思想和观点,引导学生领悟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5. 实践环节:(1)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文中场景,体会人物情感;(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文章启示的理解和体会。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颛臾、季氏等历史人物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章,理解其深层含义。

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季氏将伐颛臾》选自《左传》,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史书。

文章主要讲述了季氏欲伐颛臾,颛臾向鲁国求救,最终鲁国派兵援助颛臾,击败了季氏的故事。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理解颛臾、季氏等历史人物的背景。

难点: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历史背景。

3.2 课堂讲解对文章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深入解读文章,理解其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在课堂上,教师可针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4.3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注释。

5.2 参考资料《左传》相关资料。

历史人物颛臾、季氏的相关资料。

5.3 多媒体资源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春秋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

提问:“你们认为季氏为什么要伐颛臾?”引起学生思考。

6.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3)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和思想,进行辩证思考和论述。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会运用文章中的观点进行辩论;(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敢于挑战权威;(3)培养学生注重友谊、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出处、作者、时代背景等相关知识。

2. 文章内容讲解:(1)讲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核心观点;(2)分析文章的结构布局和论证方法;(3)解读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 案例分析:选取与文章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辩论。

5. 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特定话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能力。

6.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进行论述,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写作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

3. 期末考试评价:设置相关试题,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注释;2. 参考资料:相关学术论文、案例、典故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设置相关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章所传达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1
教学目的:
1、学习和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

2、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主张礼治,即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政治主张。

3、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诵读法,问答式教学法,自读法和讨论法
教具准备:课堂教学辅助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言句式、熟读课文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同学们还记得是出自哪一部作品吗?(《论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同样是出自《论语》中的一篇文章——《季氏将伐颛臾》(板书文题)。

二、引导学生回顾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

教育上,开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论语》是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语录体,凡20篇,为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

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三、简介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

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四、教师范读,感知大意。

五、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

1、教师板书自读要求:
①扫清语音和句读障碍。

②辩析句式,注意语气。

③积累“是、疾、见、过、止”和“无乃……与”“何以……为”。

2、学生自读、讨论、提出问题,教师随问随答。

3、教师精讲,点拔,集中解疑。

句读:是社稷之臣也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实词:季路见.于孔子无乃尔是过.与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古今异义: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词类活用: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特殊句式:
(1)倒装: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无乃是尔过与?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2)省略:
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
(3)判断句:
是社稷之臣也(是,指示代词“这”)
是谁之过与(是,指示代词“这”)
(4)固定结构:
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
何以伐为(何以……为)
成语: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祸起萧墙
六、布置作业
进一步熟读课文,并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点评。

二、深入理解课文,领略孔子的思想及辩驳艺术。

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的三次对话。

核心事件就是季氏将伐颛臾。

1、提问:冉有和孔子对这件事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你认为最能体现冉有真实态度的是哪一句?
明确:冉有赞成,孔子反对。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冉有心里其实是赞成季氏讨伐颛臾的,甚至是参与了季氏的军事谋划。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含糊其辞,故意轻描淡写,说明他心虚。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自我辩解,推卸责任
2、提问: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讨伐颛臾?他的理由是什么,你认为他的理由成立吗?
明确: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
反对①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不可

讨伐②颛臾在鲁国境内不必
伐论据充分
理由③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无权伐
3、提问:对冉有的辩解及推卸责任,孔子持什么看法?他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尔言过矣”“是谁之过与?”两个“过”字直接表明孔子的态度:孔子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

引用:“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
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抓住要害
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季氏主战,家臣有责,不可袖手旁观。

)形象说理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猛兽为患,玉毁匣中,当人为所致。

季氏放肆胡为,
冉有、季路当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引用和运用形象的比喻,都意在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尽责。

4、孔子反对季氏讨伐颛臾的思想根源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句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学生齐读第5段)
明确:根源就是孔子的“仁”的思想。

文中“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 就是他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

5、提问:这几句话的关键词语是哪些?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学生讨论)
明确:关键词语“均”“和”“安”“修文德”
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

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

6、提问: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
明确:“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 表明冉有之“忧”只是为季氏找借口,并非治国之本。

7、提问: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真正的“忧”是什么?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颛臾的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

此句后来衍变为成语“祸起萧墙”,喻内部发生争斗并产生严重后果,沿用至今。

三、课文小结:
本篇记录孔子与弟子的三次对话,每一次对话都是一次有力的反驳,表明了孔子反对战争,坚持礼治,均安民和,施行文德的“仁政”思想和主张。

四、拓展训练。

提供下列材料给学生,教师适当解释其中难懂的词句,让学生拿课文和材料比较阅读,从而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突破本文的难点。

投影:
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材料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格。


(《论语·为政》)
材料1:注释北辰:北极星。

共:同“拱”,环抱,环绕。

[译文]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材料2:注释道:引导。

格:亲近归附之义。

[译文]用政法来导引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引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要求结合课文比较,进一步明确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学生讨论、发言。

明确:课文和两则材料结合起来分析,可归纳出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是:修文德,以德报人,反对法治,主张礼治,反对武力征伐。

五、探讨:
你怎么看待孔子的这种思想?你认为他能说服冉有、季路甚至季氏吗?
六、布置作业
1、反复阅读课文,深刻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2、准备辩论材料,组织一次辩论活动。

题目先由各小组预定,然后讨论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