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论文

合集下载

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即视觉文化。后现代主义经常被定义为现代主义的危机,即广泛复杂的种种表征观念和模式的危机,从业已形成的关于进步的信念,到抽象绘画和现代小说的兴起。现在,由于没有出现其他变化,这些表征手段似乎不再令人信服了。结果,后现代的主导风格就是反讽:一种刻意的混杂,它被当做新发明的手段而受到品评。现代主义的后现代重现了包括大量出现于购物中心的古典色彩、现代派绘画的危机以及"五分钱影院"(Nickelodeon)复制品的泛滥。在本文所处的语境中,后现代是现代主义和现代文化因面临自身视像化策略的失败而引起的危机,换言之,它是造成后现代性的文化所带来的视觉危机,而不是其文本性的危机。诚然,印刷文化肯定不会消失,然而对视觉及其效果的迷恋--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产生了后现代文化,当文化成为视觉性之时,该文化最具后现代特征。 当然,后现代主义不单单是一种视觉经验。在阿尔让?阿帕都莱(ArjunAppadurai)所称之为“复杂、重叠、破碎”的后现代主义社会中,是不能期待整齐划一的。过去时代中也没有这种整齐划一,不管你是看哈贝马斯赞誉的18世纪咖啡屋公共文化,还是安德森(BenedictAnderson)描绘的19世纪报纸和出版业的印刷资本主义。正如这些著者无视其他更大范围的选择,只突出一个时代的某一特征作为分析手段一样,视觉文化是一种策略,用它来研究后现代日常生活的谱系、定义和作用。我们称之为分离的、破碎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最好从视觉上加以想象和理解,就好像它在19世纪经典地呈现在报纸与小说中一样。 有时这种仿真生活比真实的东西更加令人愉快,有时则更糟。1997年,美国国会宣告同性婚姻是不合法的,然而,当大众娱乐节目的人物埃伦出现在电视上时,却有四千二百万人在观看。另一方面,军方长期以来热衷将虚拟现实作为训练场所,并在海湾战争时不惜以人的生命为代价将其付诸实践。

视觉传达毕业设计论文

视觉传达毕业设计论文

视觉传达毕业设计论文视觉传达毕业设计论文视觉传达毕业设计论文怎么写呢?相信正在写毕业论文的你一定很烦恼了,下面是由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视觉传达毕业设计论文,希望能够帮到您!一、视传毕设概念性与商业设计适用性的关系视传设计实质上是服务社会与消费者的一种社会化行为,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

这种实践性和它服务的对象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也意味着其创作要受制于客户的要求,是“带着镣铐的舞蹈”。

商业化是设计实践的特性,一件设计作品往往要通过设计者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协调来完成,同时要接受市场的检验。

市场的需求往往左右着设计的方向,商业的逐利本质使商业设计更强调设计的适用性。

视传毕设作为在校生的终极作品带有明显的学院派气息,概念性较强,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文化性、思辨性。

设计类院校的课程设置以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培养重点,使得最能体现学生学业水平的毕设作品往往缺乏对真实市场的关注、对商业设计规则的遵守。

在毕设指导过程中。

教、学双方常会为作品概念性的适用可行和适用性的保守平庸而争论不休。

实际上商业设计需要毕设作品的开拓勇气和创新思维,而毕设作品同样需要遵守一定的适用性规则来为设计工作作准备。

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成为设计教育者和即将步入社会的毕业生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概念设计与视传毕设的概念性体现现代传媒与心理学认为:概念是人对能代表某种事物或发展过程的特点及意义所形成的思维结论。

它也可以被简单理解为人们认识事物的符号集合。

概念设计即以概念贯穿设计过程的设计方法,具有思辨价值,利用创新思维平衡着人、生活、环境的关系(绿色设计即是人们在深刻思考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系统性设计概念)。

它存在于设计的各个领域,不断纠正甚至颠覆着既有设计理念、形态,推动设计不断变革。

视传设计的概念性体现在图形、图像、符号语义的前瞻性和深刻性,表现方式和传达语义途径的创新性和独特性,传播应用媒介、材质的多感官化、多元化、跨界化等几个方面,以此不断提升视传专业对设计本质的观照。

视觉传达设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视觉传达设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视觉传达设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1校企合作的共建内容校企合作的开发项目是在三门核心课程中的项目教学运用。

比如在《平面广告设计》课程中各类广告制作项目;《包装设计》课程中各类包装制作项目;《CI与导视系统设计》课程中各类CIS 制作项目。

第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分为校外基地和校内基地。

校外基地是指由企业提供实践基地并配备现场指导技术干部。

校内基地是指建立视觉传达设计新技术教学展示厅;建立开放性结构试验室,配备可供学生自主设计钢结构试验、混凝土结构试验的必要设备。

企业方对展示厅和实验室的建设提供设计建议,并在实施中予以协助。

第二,教学团队建设。

共同制定校方教师到企业方参加短期工程实践的计划,企业方对到现场实习的教师提供技术指导,邀请校方教师参加工程中施工方案的讨论。

校方邀请企业方委派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在工地为实习学生讲课、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到学校为学生开设技术讲座或担负授课任务,由校方按照本校标准支付课酬。

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需要,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合作立项开展科学研究。

学校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定期举行学术研讨活动。

2考核大纲经3年建设,各项共建内容实施情况按以下方面进行考核。

3组织协调为了使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校企共建工作有效落实,应该采取如下组织措施:第一,学校成立由主管教学校长牵头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与企业合作共建工作。

第二,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校企共建联络和指导机构,由校方牵头,企业方派代表参加。

该机构负责学校和企业在共建专业过程中的信息沟通和行动协调。

第三,学校通过校企共建联络和指导机构邀请和协调企业各方,共同研讨实施专业共建中的重大问题,主要是:人才培养定位、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加强实践性教学、教学团队建设。

第四,学校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0XX年级选拔学生组成1个班,从该届学生二年级第2学期(20XX年3月)起开始执行新的教学计划,20XX年7月毕业。

消费社会下视觉图像文化论文

消费社会下视觉图像文化论文

浅谈消费社会下的视觉图像文化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5-390-01摘要“全球化”艺术消费热点并占据了人们大量闲暇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图像信息的时代,各种视觉形象如影视,广告,摄影,企业形象系统等纷至沓来,由于视觉图像文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构筑了当今社会一个新的文化形态。

当21世纪的大门开启之后,一个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元化”的时代,一个视觉图像文化为“主导”的时代是怎样日益影响并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意识的呢?关键词视觉图像图像愉悦消费社会和谐一、从传统话语文化为“主导”到视觉图像文化为“主导”随着文字的出现,文学的发展,人类获取信息自古的方式是识字﹑读书,文字长期居于“主导”地位。

起初,文化以手抄本的形式记录并流传下来,不易普及。

随着印刷术、印刷机发明后,人类进入了文字印刷传播的阶段,文化实现了它的大规模传播。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摄影技术的产生,发展以及电影和电子等数字化科技使得图像作为信息传播方式的影响日益凸显。

人类进入了空前的以视觉为“主导”的巨大视听室,不同地域及民族的语言差异因视觉“明了化”的呈现使交流的阻碍被打破,社会从单纯的依赖文字传递信息进而多元化,更通俗易懂,更加紧密有效的把人类连为一体,进入了一个空前的大众消费时代。

二、视觉因素中的图像性因素日益彰显今天,视觉因素更趋多元化。

图像更是无处不在。

它以丰富多变的感官刺激和娱乐性的视觉呈现悄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对世界的认知。

“全球化”使得经济文化生活等进入了高效高速的时代。

网络,广告、影像,图片等无一不以视觉呈现的方式成为价值传播的途径。

视觉图像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主导性文化,使得我们在接受的过程中也有意无意的渗入到我们的意识层面,经历一种文化的洗礼。

全球化的推动,科技的不断发展,图像的多元化呈现使人类获得了一种超越时空的视觉感受,实现了一种视觉层面的再创造。

视觉传达设计论文六篇

视觉传达设计论文六篇

视觉传达设计论文六篇视觉传达设计论文范文1在各国文化不断交织与共同进展的今日,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进展与传承是每一个国人的使命。

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拓展与传承,最为直接的方法便是将其与现代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使其充分融入到社会生活中来,从而营造良好的中国特色社会文化氛围。

中国特色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会给设计本身带来较为可观的商业与审美回报。

因此,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对文化传播与设计的表现效果都具有推动作用。

二、现代视觉传达传达设计对传统文化的应用分析1.现代视觉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借鉴应以设计为主体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应用不是传统文化代表性事物简洁的重复利用,也不是仅仅表现于对传统事物的重现,而是应当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设计中来,以设计为主体绽开对传统文化的传达。

在经济进展极为快速的今日,设计者们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对设计的元素进行深究,使自身的设计重点不仅仅表现在商品经济的需求上,还应表现出设计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

2.传统文化视觉表达过程中应考虑文化的象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应用时,应对文化的象征意义进行更深层次的考虑。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非常丰富。

设计者在设计应用时,可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类,将文化内容的运用与当地的风俗文化结合起来,使其更符合当地的设计特色,从而能够达到良好的设计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源于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进展过程,是通过人民不断的社会劳动下来的。

因此在设计时,还应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充分利用文化的象征意义。

3.应留意现代化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程度在现代化设计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利用不应当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利用层次,应当充分考虑现代化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程度。

一项设计,假如与中国传统文化偏离较远,则无法充分表达中国特色,与传统文化氛围营造的理念相悖;假如在设计中,过分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生搬硬套,则会使设计显得生硬,缺乏技术含量,反而无法起到美学与文化传播效果。

视觉文化研究论文

视觉文化研究论文

视觉文化研究论文视觉文化既然已经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为主要的文化特征之一,自然构成了无法回避的学术命题。

不言而喻,作为文艺学、美学或文化学研究的学者,都无法绕开这个敏感而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视觉文化取代了印刷文化而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最为突出的现象乃至于模式,这在西方的一些著名学者如波德里亚、德波、詹姆逊、费瑟斯通等人那里都有了相当深刻的论述;我们国内的一些著名学者也在文化研究中将视觉文化作为其主要的研究内容。

美学界近来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争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命题,其实也是视觉文化所带来的审美方式的嬗变。

关于视觉文化,已有了数量众多、影响广泛的论著,那么,我们这个讨论是否还有其独特的意义?我们谈论这个问题的出发点又在何处?最近一段时间,关于文艺学的学科边界问题在文艺学领域产生了很多争议,再度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理论热点。

其实,这正是与视觉文化问题有着密切关系的。

视觉文化作为时代的文化模式,带来的是与文学颇为不同的审美方式,是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的,或者说是成为了消费社会文化的最重要的征兆,而原有的文艺学体系则是以文学理论作为基座的。

有人甚至提出了“文学的终结”的严重话题,而文化研究中关于视觉文化和图像的论述,所涉及的对象几乎和原有的文学理论或经典文艺学相去甚远。

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文艺学美学的发展,是无法离开当前的这种审美现实的,必须以一种“与时俱进”的学术态度和理论方法将视觉文化中的审美现象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中;而视觉文化研究也应该从文艺学和美学的立场上得到更为深入的开掘。

视觉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出现在美学领域,其实可以说是题中应有之义,也体现了文艺学和美学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向。

近一个时期的文艺学、社会学或美学论著,尤其是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有关著作和文章,对于视觉文化多有涉及。

这个现象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但是,目前的视觉文化理论更多的是泛文化性质的,而与文艺学和美学的研究差别很大。

视觉艺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视觉艺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视觉艺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一、在某些音乐体裁上也常与视觉艺术相联系在某些音乐体裁上也常与绘画相联系。

如交响诗、交响音画等。

交响诗是李斯特首创的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的新形式,在构思上,或体现某种哲学思想,或展示某种诗的意境,或与某幅绘画、某篇文学作品相联系。

李斯特的交响诗《死神之舞》,就是作曲家于1838年在意大利巡游时,观赏在比萨某教堂墓地的一幅古壁画《死的胜利》以后受到启发而写成的;《匈奴之战》是根据德国画家考尔巴赫的历史壁画而作:《从摇篮到坟墓》则是根据匈牙利画家齐契的绘画而作。

柴可夫斯基在谈及他的交响诗《弗兰切斯卡?达?利米尼》时也曾讲述过绘画作品对他音乐想象力的激发。

他指出:“法国画家古斯塔夫.多勃为但丁的神曲创作的插图《地狱的旋风》,极大触发了我的灵感。

”因此在柴可夫斯基的这首乐曲中,我们可以看到作曲家用生动、逼真的音乐笔触,描绘了一幅恐惧可怕的地狱的景象:“晦暗阴冷的旋风,愈来愈凶,混合着罪恶的灵魂呻吟出哀绝的号叫和痛苦的呓语。

”毫无疑问,乐思所呈现出的视觉图像在作曲家的笔下喷涌而出,一气呵成,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画家的画作感染。

捷克的民族音乐之父斯美塔那在耳聋后写成的交响诗歌套曲《我的祖国》,莫不如此,特别其中的第二首“伏尔塔瓦河”从涓涓细流慢慢的汇成大河,流过举办婚礼的村落,流过寂静的夜晚,从南到北流过捷克的祖国大地,最后涌向大海,用音符形象的描绘一幅捷克的母亲河两岸的美丽画卷,令人神往。

“交响音画”也是一种单乐章的管弦乐曲,在内容表达上极富于诗情画意。

这些音乐作品并不直接取材于画作,但作曲家在创作构思中,却以内心想象的视觉图画为乐思的依据,遂意音画来命名。

比如俄国著名作曲家鲍罗廷(Borodin)的《在中亚细亚草原》就是一首典型音画作品。

南京艺术学院在艺术学领域里,“视觉性”(visulity)一词似乎并不复杂:“德国艺术理论家康拉德费德勒(KonrdFiedler,1841—1895)的形式主义理论把艺术价值剥离于内容、社会背景等‘外在’因素,从而把形式因素孤立出来。

视觉文化结业论文

视觉文化结业论文

《视觉文化》结业论文论文题目:视觉文化中的身体处境学生姓名:学号:090806111班级:09信管1班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所在学院:新媒体学院指导教师:张彩虹视觉文化中的身体处境文章摘要审美是快乐的。

但是快乐的审美原则和标准由男人来制定。

男人定下标准后,女人不能不竞相模仿,然后女人之间再来个攀比。

这是目前世界审美的大势,虽然我们不能再说这个世界完完全全是在男权统治之下了,但是从女性主义视角剖析这种“审美”时却可以简单的理解其为“被看”。

正文身体由于直观可见性成为我们最直接又最具体的物质存在,是我们交往、劳动、闲暇甚至思考的载体。

当代社会关于身体审美化已经发展出一种理念和实践,它突出地呈现为对“时髦的身体”的塑造。

而这种塑造已经最大限度地施加在女性形体之上。

女性形体被塑造源于人类审美的眼光,这种审美主要聚焦在女性的身上,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无论是美学家还是普通读者,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更无论是制造美和发现美的时尚艺术家还是跟随时代的观众。

有消息说,性感女歌星凯莉.米洛在老家澳洲1988年涉足歌坛,但一直红不起来,甚至被取了个‘歌唱如鹦鹉’的绰号,说她“俗丽有余,歌艺不足”。

来到英国打拼几年后,慢慢改变自己的造型,苦练歌技,勤扭臀部,并以性感装红短裤为行头。

十年后,米洛的美臀成为英国一家蜡像馆的趴在地上的翘臀肖像,英一家报纸称其背部与臀部曲线为人类的“美学遗产”。

更有时尚名人威廉.贝克称颂凯莉的美臀为“形体优美的水蜜桃”,米洛则说:“我不知道美臀能维持多久,希望以后不要成了变形的水梨!”审美是快乐的。

但是快乐的审美原则和标准由男人来制定。

男人定下标准后,女人不能不竞相模仿,然后女人之间再来个攀比,就像大大小小品种众多野生动物们追求异性时一样。

这是目前世界审美的大势,虽然我们不能再说这个世界完完全全是在男权统治之下了。

从女性主义视角剖析这种“审美”时,可以简单的理解其为“被看”。

一、女性主义视角之下身体被看的处境的原因及实质女性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主要是争取女性解放,后来传到英、美等西方国家,五四运动前后传到了中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绩论文题目:视觉文化与经典电影鉴赏课程名称:视觉文化与传播指导教师:段运冬学院:美术学院专业:美术学年级:2011级学号:222011312011054姓名:袁永强2014年1月5日【摘要】电视栏目竞争日趋激烈,要在电视媒介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走出一条专业、特色之路,栏目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收视率的高低,一个成功的栏目离不开专业的策划、制作,所以一部电影的好坏是需要人们通过自己看了过后的感受,在1992年一部文艺片《闻香识女人》的美国电影诞生了,“女人香”?乍一看片名似乎是部言情片抑或情色片,其实剧中女人的戏份是很少的。

“闻香”在故事中顶多也就是一条副线、一个插曲甚或一个噱头,只是在舞会上盲人弗兰克与美女唐娜相遇时表现出来的:双目失明的弗兰克,搂着唐娜的腰肢跳起美丽的探戈,居然说出了她使用的香水是哪个品牌,甚至感觉出她的相貌、表情乃至眼中的柔情。

原来,长期的失明使得弗兰克十分善于识别声音和气味,尤其是显露出对女人的体气有着异常的敏感。

【关键词】文艺片栏目相遇识别一、剧情介绍年轻的学生查理(克里斯奥唐纳饰)无意间目睹了几个学生准备戏弄校长的过程,校长让他说出恶作剧的主谋,否则将予以处罚。

查理带着烦恼来到退伍军人史法兰中校(埃尔·帕西诺饰)家中做周末兼职。

中校曾经是林登·贝恩斯·约翰逊总统的幕僚,经历过战争和许多挫折,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双眼被炸瞎。

他整天在家里无所事事,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他准备用尽最后的精力享受一次美好的生活。

他带着查理出游、吃佳肴、开飞车、跳探戈、住豪华酒店……然后想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

查理竭力阻止了中校的自杀行为,从此他们之间萌生如父子般的感情。

史法兰也找回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影片最后史法兰在学校礼堂激昂演说,挽救了查理的前途,讽刺了学校的伪善。

二人在互相鼓舞中得到重生。

长期的失明生活使得史法兰中校对听觉和嗅觉异常敏感,甚至能靠闻对方的香水味道识别其身高、发色乃至眼睛的颜色。

其实这都源于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二、本部电影的独特之处这部影片的构思相当大胆和新颖,在一部作品里把迥然相异的两个人用一个偶然事件串起来,使其原本平凡的人生迸发出绚丽的火花,这是艺术家们屡试不爽的手法。

影片《女人香》的高明之处不仅体现在故事结构上的精巧,其中,对人性入木三分的刻画加上对人格中最真挚最纯净部分的讴歌使它不象是一部电影,而更象是一则都市寓言!要说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融是最难表现的,何况影片中的两个主人公原本就分处不同的人生阶段。

并且,对命运的感悟也是天差地别。

让这样两个人携手人生,没有一个让人信服的剧本不行、缺少了演技超凡的演员更不行。

幸运的是,导演在两个小时的篇幅里,用一次意外的邂逅、一场“性感”的探戈、一出恣意的飙车和一段酣畅淋漓的演讲为我们完整的勾勒出生命从“毁灭”到“重生”的全部过程。

三、主人公的性格特征看过影片《闻香识女人》,对于完美男人有了新的定义,应该是具有正义与勇敢,又具有敏感,细腻的情感,狂放不羁,稍有些自私的利己行为,但不应该是全部。

否则就是市侩,不是男人了。

盲人的史法兰上校(阿尔.帕西诺饰)的暴躁脾气,使人无法忍受,我把自己置身其中,我想无论如何,我是不能接受。

但观看影片时,我又为他们暗捏一把汗,其实是怕大学生查理(克里斯.奥唐纳饰)忍受不了,反戈相击,向这位可怜的退役军人发难。

还好影片并没有向我想象的尴尬场面发展,正像他的外甥女所言,处久了,他是位比蜜还甜的男人。

这就是史法兰,男人的魅力。

也许是查理的文化修养;也许是对于一位残疾军人的敬仰;也许是生活所迫,开始应该是这种状况,但随着认识的加深与了解,两人居然成为忘年交,发展为父子般的亲情友情。

史法兰的脾气源于他桀骜不驯的性格,身份与当时境况的反差,他无法接受现实,虽然他有丰厚的薪水。

每况愈下的境遇与现状,虎落平川被犬欺,一条龙在小泥沟里翻滚不是他的性格。

外在的是失明的眼睛,使他寸步难行。

内心的争斗,在失明前那段与高层的接触,人与人之间的政治斗争,是更加惨烈,虽然影片并没有表现。

阿尔.帕西诺塑造的史法兰上校是位硬汉形象,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似乎好久没有看到这样的银幕形象。

即使这样的硬汉,不免也有脆弱的一面,自杀是他最大的弱点。

虽然查理用真情打动了他,制止了他思想的狭隘。

一个人从正常变为残废,这样的角色转换,总是使人无法接受,无论从身心各方面来讲都是很难的。

即使这样一位“身经百战”的上校,他也无法忍受这样的现实。

这一切与常人的想法无异,他不需要查理的帮扶,哪怕是一点,但他可以主动去扶持查理,所以说他是高傲的,又是普通的。

在普通中高傲,在高傲中普通。

他绝望了,他想趁雇佣查理当口,出去好好的消费一番,住高级宾馆,去高级酒店,找美丽的女人跳舞,约会,把一切该享受的都享受了,然后结束高傲的生命,为自己光荣的一生划一个不太明智的句号。

他是多情的退役军官。

虽然他的眼睛失明,但他的心是向往光明。

虽然失去了光明,但嗅觉的超常能力,与深刻的思想,使他能够嗅到女人身上的香水味道,他能够通过嗅觉,品味出这是一位什么样的美女?发型,发色,身高,体态,年龄,大致的情况分析的八九不离十,使人折服。

当与那位美女一曲探戈,使满场掌声雷动,太精彩了。

只要给他一个舞池的大致面积与方位,或者说给他充裕的机会,去掉一切羁绊,他会更加完美,表现是超乎寻常。

其实这场戏的安排,是一个男人对于女人情感的诚挚的体现,他用自己的身体语言,与真挚的情感,抛弃所有视觉的表面,用自己的心灵舞蹈,把女性的真情调动起来,完成最终的男人与女人精神的融合。

他具有男人的正义感。

这样的正义感不是每个男人都具备。

飙车一场,惊险刺激,谁看过盲人开车,如此高超,这就是影片给我们的最高享受,也是史法力上校人生新的起点,新的开始。

为下一步演讲攒足巨大的冲击能量。

其实影片开始从大学生查理与他的同学戏弄校务长开始,到查处始作俑者,到最后一场义正言辞的争辩结束,此影片完成整部作品的前后呼应。

而这场正义与谬论的辩论,是那样义正言辞,是那样无可争辩,是那样大义凛然,是那样气势磅礴,就像奔流直下的滔滔江水;又似钱塘大潮,来的汹涌,去的干净,简洁,有力,以至于他的慷慨陈词,赢得满堂彩,赢得师生们经久不息的雷鸣般的掌声,太精彩了!这就是正义的力量!四、电影的启示一抹淡雅幽香,吾了汝心;一段动人亲情,与你同行。

单看片名,我以为会是一部千回百转,浪漫柔美的爱情片。

待史法兰中校拉上查理开启他的亡命之旅时我更加确信这部电影绝非此主题;而当查理的朋友用恶作剧对付塔拉斯克校长时,我便深刻感受到故事的曲折性以及好莱坞准备好的宏大主题,虽然对于情节会延伸至哪条路以及会是何种主题我全然无知。

首先,这部电影有几个非常精彩的悬念。

当史法兰中校在对查理大发雷霆之后蹦出了一句:“你为什么做这份工作?”查理回答:“买回家过圣诞节的飞机票。

”这时,虽然中校的眼睛已经完全失明,但从他的面部表情和眼神依然能感觉到他爱上这个善良的孩子了,他俩的关系不在是雇主与雇员的关系,而是更像父子,这暗示着他俩之间会产生坚实的情谊,要知道,在此之后,中校就昵称他为儿子了。

还有,当特拉斯科校长留下查理单独谈话,想以赠与前往哈佛大学求学的推荐资格来让查理告诉他谁是捣鬼者,并且威胁他如果不说就取消推荐资格的那一刻,查理的表情就足以吊足观众的胃口。

此外,史法兰中校拉着查理去纽约之时,电影让我觉得充满未知,觉得他俩一定会经历些什么。

这部电影的真的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比如它启示我们在大学里应该做适当的社会实践,最主要的是让自己理解生活不易,金钱可贵和劳动光荣的道理,同时也让我们自己累积生活经验,体验生命。

倘若查理不勤俭节约,不在大家忙着为感恩节去哪里游玩疯狂时却为筹得回家钱而到处找工作,也不会有接下来的故事发生了。

这部电影的配乐也很精彩。

喜欢片头就这着校园几处景致而起的背景音乐,悠长轻缓而又铿锵有力,生机勃勃,影射着电影的生命主题;当然,还有史法兰中校随着妙龄少女在舞池中跳探戈的那一幕的曲子,倾泻自然,时而激扬热情,充满探戈所蕴含的活力与浪漫。

史法兰中校是这部电影中的灵魂人物。

他有军人特有的品质:严谨细心,英勇,崇尚正义,但他又是一个特别的中校:热爱“性爱”,易怒,爱惜羽毛。

他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晚年的她双目失明,而他只能将怒气迁至语言上,他若不爱家人怎么可能平时在屋里口无遮拦却在家人离开时与他么不舍告别,怎么会在最后有勇气为查理撑腰?我崇尚他特有的浪漫情调,和享受生活的那份豁达的处世态度。

轻轻一闻,便知道女士的香水品种和品牌甚至能推断出她的名字。

他载着查理疯狂飙车;他与气质美女热情探戈。

也许很多人的意见和我一样,那一段他和校长对峙时以军人特有的洪亮嗓音为查理所作的辩护之词,堪称经典的演讲。

当然,作为一个军官,他对自己从对别人发号施令的地位忽然跌落至一个双目失明,被家里亲戚讨厌的普通老人从内心上确实很难接受,所以死亡作为解脱自己的方式是他能所能想到的最快的解决方法。

想在死亡之前再潇洒一回的他却没有想到这个年轻人救了他,虽然举着枪让查理退步,但查理的内心知道中校是不会伤害他的,“把枪给我”查理湛蓝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口中依然坚定地吐出了这几个字,中校害怕自己犹豫着放弃自己的计划,但真的不忍心伤害这孩子。

这一刻我不禁潸然泪下,为那勇气,执着和那不言却深厚的爱。

同样,查理也充满了个性特征。

他是勤奋刻苦的优秀生,他同样也要做一个决定命运的选择,他渴望进入哈佛成就自己的梦想,被校长威胁,出卖朋友以求前程,还是坚持原则,拿自己的未来去赌。

开始时,没有人可以帮助他,他害怕最后学校董事会的判决会对他不利,我想这又何尝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我呢?总是要做选择,荒野无灯的感觉总是会存在。

但这部电影的结局让我们懂得当我有勇气做出正直的选择时,总会有人与你同行。

说到底,这部电影就是记录两代人互相救赎的过程,青年提醒老者珍惜生命,老者教导青年学会选择。

也许,这正是电影给予观众的那个继续活下去的理由。

五、结束语片中人物的设定给电影注入了鲜明的美国价值观——家庭。

无论是弗兰克•史雷德,或者大学生查理•西门,还是乔治•威利斯,这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他们的性格和观念都深受家庭的影响。

电影把原作对生命痛苦的渗透简化成一种对生命的选择,这只是一种简化,并非让问题变得简单。

无论生活的面目是温顺还是狰狞,我们都需要为我们的选择、要走的道路,想要追求的目标做出努力。

而死亡永远不能成为逃避的借口和途径,活着需要有比选择死亡更大的勇气,承担责任的勇气。

2014年1月5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