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_理解性默写[1]
《陈涉世家》文言现象、翻译、重点注释、理解性默写习题

《陈涉世家》精品练习题带答案(2019部编版九下)班级:姓名:说明:2019最新部编版教材又收录了《陈涉世家》,根据最新教材编辑了这份习题,内容有——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积累、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四个方面的题型,既夯实基础,又提升学生的能力。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尝与人佣耕】②【辍耕之垄上】。
之,③【怅恨】④【苟】⑤【若】⑥【太息】⑦【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燕雀,。
鸿鹄,。
⑧【发闾左適戍渔阳】。
闾,。
闾左,。
適,⑨【屯】⑩【皆次当行】次,。
当行,⑪【屯长】⑫【会】⑬【度】⑭【失期】⑮【亡】⑯【举大计】⑰【等】⑱【死国】⑲【苦秦】⑳【数】㉑【上使外将兵】㉒【或】㉓【怜】㉔【诚】㉕【唱】㉖【宜多应者】㉗【乃行卜】㉘【指意】。
指,。
㉙【足下】㉚【卜之鬼乎】㉛【念鬼】。
念,。
㉜【威众】。
㉝【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丹,。
书,。
王,。
㉞【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
㉟【固以怪之矣】。
以,。
㊱【间】。
㊲【之次所旁丛祠中】。
次,。
丛祠,。
㊳【篝火】。
篝,。
㊴【狐鸣】。
㊵【往往语】。
㊶【指目】。
㊷【多为用者】。
㊸【将尉】。
㊹【忿恚】。
㊺【令辱之】。
之,。
㊻【笞】。
㊼【剑挺】。
㊽【并】。
㊾【召令徒属】。
㊿【藉第令毋斩】。
藉、第、令,。
①【十六七】。
②【举大名】。
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宁,。
④【受命】。
⑤【欲】。
⑥【袒右】。
⑦【为坛而盟】。
盟,。
⑧【祭以尉首】。
⑨【收而攻薪】。
⑩【下】。
⑪【徇】。
⑫【行收兵】。
⑬【比】。
⑭【守令皆不在】。
⑮【与皆来会计事】。
⑯【身被坚执锐】。
被,。
坚,。
执,。
锐,。
⑰【社稷】。
社,。
稷,。
⑱【号为张楚】。
号,。
⑲【刑其长吏】。
刑,。
二、文言现象积累:1、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②固以.怪之。
:③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④将军被.坚执锐。
:⑤今亡.亦死:⑥等.死,死国可乎:⑦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⑧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陈涉世家_理解性默写[1]
![陈涉世家_理解性默写[1]](https://img.taocdn.com/s3/m/e6f826288e9951e79b8927ec.png)
理解性默写1、起义的直接原因(起义的导火线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2、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3、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篝火狐鸣,丹书鱼腹。
4、“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6、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7、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8、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诸郡县)苦秦吏重点语句翻译1、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胜协助(帮助)吴广.一同(一共)杀了两个军官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公子扶苏和大将项燕的队伍,倡导天下反秦,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何况大丈夫不死也就罢了,死就要干一番大事业。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6、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仅能免于斩刑,戍守边塞的人也得死去十分之六七。
7、置人所罾鱼腹中。
*放在别人所捕获的鱼的肚子里。
8、上使外将兵。
*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9、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又暗中指使吴广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
间:暗中[编辑本段]【阅读理解】1、文章主要表现了陈涉怎样的作用和才能主要用了哪些描写方法①发动领导起义的作用,以推翻秦王朝②洞察时局,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语言、动作、神态2、全文的线索是什么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
3、“怅恨久之”“苟富贵,无相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现了陈涉怎样的思想品格①不甘心受奴役②同情同命运的人③具有远大抱负、志向4、陈涉起义的有利历史环境(有利历史条件政治形势)是怎样的①天下苦秦久矣②统治集团内部发生矛盾斗争③九百人被逼上绝路5、“死国可乎”表现了陈涉什么精神为国事敢于斗争和牺牲6、陈涉抓住了哪两个有利于起义的敏感问题,提出了怎样的起义策略①扶苏被杀②楚人多爱戴项燕,“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诈称公子扶苏项燕7、陈涉提出了怎样的起义策略这一策略效果怎样结合原文说一说。
陈涉世家默写篇

默写一:《陈涉世家》班级:姓名:字音:陈涉( )阳夏( )佣( )耕辍( )耕鹄( )鹄闾( )左適( )戍度( )数( )谏将( )兵罾( ) 数谏( ) 间( )令( )gōu火忿huì( )笞( )宁( )铚( )答案:1、会(会:副词,可译为“适逢”“恰巧”)(会:动词,可译为“聚集”“集合”)2、故(故:名词,可译为“缘故”“原因”)(故:副词,可译为“故意”“特意”)3、等(等:副词,可译为“等同”“同样”)(等:代词,用在名词或代词后,表示复数“诸位”)4、数(数:读shuò,副词,可译为“多次”“屡次”)(数:读shuò,副词,可译为“多次”“屡次”)5、次(次:动词,“按顺序排列”的意思,可译为“编次”)(次:动词,指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6、书(书:动词,可译为“书写”)(书,名词,可译为“字条”)(名词,书本)(名词,书信)7、指(指:意图)(用手指着)(手有百指,手指)(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8、为(为:读wéi,动词,可译为“做”)(为:读wèi,介词,可译为“向”)9、以(以:介词,可译为“因为”)(以:和“为”组成动词“以为”,可译为“认为”)(以:介词,可译为“用”“拿”“把”)(以:连词,可译为“来”“以便”)10、之(之:动词,可译为“去”“到”)(之:音节助词,无实义,)(之,结构助词,可译为“的”)(之:代词,“他”,指扶苏)一、为一动词wéi ⒈“做” 例:①并自为其名②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③为我为云梯之械④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⑤行拂乱其所为⑥好为《梁父吟》⑦行拂乱其所为⒉“作为、当作、成为” 例:①弃其杖,化为邓林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③以丛草为林④武陵人捕鱼为业⑤以牒为械⒊“认为”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⒋“是” 例:①知之为知之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天下为公④中轩敞者为舱⑤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⑥此为何若人⑦若为佣耕二介词wèi ⒈“替、给、向”例:①愿为市鞍马②为人谋而不忠乎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④不足为外人道也⑤为楚造云梯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⑦为天下唱⒉“被”例:①二虫尽为所吞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山峦为晴雪所洗④仅有敌船为火所焚⑤士卒多为用者⑥贤能为之用二、之一动词“到” 例: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③辍耕之垄上二助词⒈“的” 例:①水陆草木之花②虽有千里之能③醉翁之意不在酒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⒉无义,不译⑪主谓间,取独例: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③大道之行也④甚矣,汝之不惠⑤虽我之死,有子存焉⑥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⑦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⑫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⑬定语后置的标志例: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②马之千里者⑭凑足音节例: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②鸣之而不通其意③怅恨久之④公将鼓之三代词⒈代人例:①或置酒而招之②借旁近与之⒉代物例:①渔人甚异之②录毕走送之③策之不以其道⒊代事例:①闻之,欣然规往②属予作文记之③一、为一动词wéi ⒈“做” 例:①并自为其名②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③为我为云梯之械④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⑤行拂乱其所为⑥好为《梁父吟》⑦行拂乱其所为⒉“作为、当作、成为” 例:①弃其杖,化为邓林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③以丛草为林④武陵人捕鱼为业⑤以牒为械⒊“认为”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⒋“是” 例:①知之为知之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天下为公④中轩敞者为舱⑤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⑥此为何若人⑦若为佣耕二介词wèi ⒈“替、给、向”例:①愿为市鞍马②为人谋而不忠乎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④不足为外人道也⑤为楚造云梯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⑦为天下唱⒉“被”例:①二虫尽为所吞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山峦为晴雪所洗④仅有敌船为火所焚⑤士卒多为用者⑥贤能为之用二、之一动词“到” 例: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③辍耕之垄上二助词⒈“的” 例:①水陆草木之花②虽有千里之能③醉翁之意不在酒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⒉无义,不译⑪主谓间,取独例: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③大道之行也④甚矣,汝之不惠⑤虽我之死,有子存焉⑥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⑦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⑫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⑬定语后置的标志例: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②马之千里者⑭凑足音节例: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②鸣之而不通其意③怅恨久之④公将鼓之三代词⒈代人例:①或置酒而招之②借旁近与之⒉代物例:①渔人甚异之②录毕走送之③策之不以其道⒊代事例:①闻之,欣然规往②属予作文记之③弗之怠④吾既已言之王矣⑤肉食者谋之三、以一介词⒈“把、拿、用” 例:①以衾拥覆②徐喷以烟⒉“凭借、按照” 例:①策之不以其道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③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④何以战⒊“因为” 例:①以中不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于④勿以善小而不为⑤不以千里称也⑥徒以有先生矣⑦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⑧先帝不以臣卑鄙二连词⒈表目的“来” 例:①无从致书以观②属予作文以记之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④河曲智叟亡以应⑤令辱之,以激怒其众⑥杀之以应陈涉⒉表修饰,同“而”的用法例:①俯身倾耳以请②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三动词“认为” 例: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③皆以美于徐公四、而一表并列“和、又、并且” 例: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起坐而喧哗者③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④国险而民附⑤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失丽⑥生于忧患而无于安乐⑦蔚然而深秀⑧舍鱼而取熊掌二表承接“就、然后”或不译例:①日出而林霏开②既醉而退③强饮三大白而别④夺而杀尉⑤挟天子而令诸侯⑥呼尔而与之⑦长跪而谢之三表修饰不译例:①朝而往,暮而归②杂然而前陈者③先天下之忧而忧④执策而临之⑤佣者笑而应曰⑥面山而居⑦玉城雪岭际天而来⑨仰而视之⑩在楚城上而待楚寇四表转折“但是、却、然而”例: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②人不知而不愠③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④足肤龟裂而不知⑤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⑦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⑧出淤泥而不染⑨邻有短褐而欲窃之五表因果“因而”例: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②(夸父)道渴而死五、于一表比较:有超过的意思①皆以美于徐公②所欲有甚于生者③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二引出时间、地点、对象“在、到、向、从、对于” ⒈引时间:①奉命于危难之间②试用于昔日⒉引地点:①躬耕于南阳②战于长勺③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⒊引对象: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过于诸侯②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③胡不见我于王④生于忧患⑤万钟于我何加焉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三表被动“被” ①受制于人②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六、者一指代人、物,“的人、的东西” ①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②以君为长者,故不措意也③卜者知其指意④或异二者之为⑤得道者多助⑥为天下唱,宜多应者⑦往来而不绝者⑧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⑨肉食者谋之⑩若有作犯科及为忠善者⒒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⒓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二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①陈涉者,阳城人也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③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三放在主语后,引出原因①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②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措意也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④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亦抑人谋也⑤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文言文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陈涉世家》文言知识梳理

《陈涉世家》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通“谪”,强迫流放到边远地区)固以怪之。
(“以”通“已",已经)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唱”通“倡",倡导)将军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二、古今异义今亡亦死“亡”古:逃跑;今:死等死,死国可乎“等”古:同样;今:等待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间”古:暗地里;今:空隙。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往往”古:处处;今:在某种情况经常发生。
比至陈“比”古:等到;今:比较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会计”古:集会、商量;今:掌管财务的人员称谓。
三、词类活用陈胜王(“王",名作动,“为王、称王") 置人所罾鱼腹中(“罾”,鱼网,名作动,“用网捕”)夜篝火(“篝”,笼,名作动,“用笼罩着")忿恚尉(“忿恚”,使动用法,“使……恼怒”)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尉果笞广(笞:用鞭、杖打。
)皆指目陈胜(“指”名作动,“用手指”“目”,名作动, “以目示意”)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四、一词多义会会天大雨:适逢与皆来会计事:集会将项燕为楚将:将领上使外将兵:率领次皆次当行:编次之次所旁丛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临时驻地)书乃丹书帛:写,动词得鱼腹中书:字条,名词乃陈胜、吴广乃谋曰:于是、就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应佣者笑而应曰:答应杀之以应陈涉:响应故广故数言欲亡:故意扶苏以数谏故:缘故令乃令符离人葛婴:派,动词陈守令皆不在:县令,名词数以数谏故:屡次卒数万人:几道道不通:道路伐无道:封建社会所认为好的政治为为屯长:担任,动词为坛而盟:筑,动词项燕为楚将:是,判断动词士卒多为佣者:替、给,介词为天下唱:向,介词五、省略句①吴广以( )为然——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②天下苦()秦久矣-天下的人长期以来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
九年级上下册古文理解性默写

九年级〔上下〕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一、文言文〔一〕《陈涉世家》1、《《陈涉世家》中表现陈涉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的句子是:2、《陈涉世家》中表现了陈涉具有强烈的对抗精神的句子是:3、《陈涉世家》中表现陈涉想改变现状,改变贫困命运的句子是:〔二〕《唐雎不辱使命》1、当秦王想要以换地设置骗局时,安陵君就用“〞等话加以回绝。
2、《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所说的天子之怒的表现是:。
3、《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勇敢机智地用“士之怒〞来跟秦王的“天子之怒〞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三〕《隆中对》1、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替刘备筹划的最终目标是:。
2、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战略方针是:。
3、《隆中对》,有一个比喻句恰当地写出了刘备得到诸葛亮相助的欣喜之情:。
〔四〕《出师表》1.《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
2.《出师表》中诸葛亮分析形势,指出不利的客观因素的句子是:。
指出有利的主观条件的句子是:。
3.《出师表》表现诸葛亮无意于功名利禄〔或说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4.《出师表》中诸葛亮在先帝知遇之恩时,写下的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5.《出师表》中总结两汉历史经验教训的一句话是:6.《出师表》中指出出师北伐战略目标的句子是:7.《出师表》中表达诸葛亮追随先帝原因的句子是:下册理解性默写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明论点的语句〔3(4)2、(1)(2) 点明凡成大事者必需要经〔归〞的句的(2)(6)。
〔《孟子二章》〕公“可以一战〞的理由是〞这与孟子的看法是一致的。
(8)《曹刿论战》中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是:〞说明进攻的最正确:1.李白曾豪迈的放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本文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这句表现了陈涉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
2.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导火线〕是:;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3.文中陈胜、吴广起义所采纳的策略是:。
4.《陈涉世家》中陈胜在发动起义时,最具有鼓舞性,气势宏伟、扣人心弦,能表现他的卓越的宣传能力和雄心壮志的一句话是:!5.陈胜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在他身上具有超出当时一般农民的进步思想,请把文中表达这一思想的原句写出来:!这句也是道出千古壮士之心声、展现千古壮士之胸襟的名句。
《陈涉世家》课后注释默写

《陈涉世家》课后注释默写第一篇:《陈涉世家》课后注释默写《陈涉世家》课后注释1.节选自《________》。
司马迁,我国西汉伟大的_______家、_______家、_______家。
《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史,记录由传说的黄帝到西汉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
世家,《史记》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
陈胜首事反秦,功大,故入“世家”。
2.阳城:地名,今河南登封东南。
3.阳夏:地名,今河南太康。
4.佣:_________5.辍耕之垄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辍,_________ 之,________6.怅恨:_______________ 怅,_________ 恨,_______7.苟:___________8.若:___________9.太息:_________ 10.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燕雀,_______________ 鸿鹄,__________________ 11.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
秦始皇死后,他的小儿子胡亥继位为皇帝,称为二世。
12.发闾左適戍渔阳: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闾左,_________ 適,__________ 戍,_______ 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
13.屯:_________ 14.皆次当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次,_______ 当行,____________ 15.屯长:_________________ 16.会:_____________ 17.度已失期:____________ 度,______ 18.亡:_________19.举大计:______________ 举,______ 20.等:_________21.死国:______________ 死:_________ 22.苦秦:____________ 23.扶苏:秦始皇的长子。
《陈涉世家》理解性默写

《陈涉世家》理解性默写
1.陈胜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诸郡县苦秦吏者。
2.点明陈涉等人征戍的时间、地点和人数的句子是: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3.为起义所作的舆论准备是:篝火狐鸣,丹书鱼腹。
4.陈胜暗中派吴广去神庙,夜里篝火的句子是: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
5.陈胜于是被拥立为王,定国号为张楚之后,各地相应的情况是: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6.吴广用激将法激怒将尉引起众人不满的句子是: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7.写陈胜对秦二世杀兄篡权施暴政不满的句子是: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8.“袒右,称大楚”是大泽乡起义的标志和称号。
9.写士卒拥戴吴广的句子是: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10.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11.与“宜多应者”相照应的语句是: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2.陈胜、吴广见大雨耽误了征戍的行程,于是两人相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13.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1。
九年级上册语文理解性默写

九年级上册语文理解性默写一、文言文(一)《陈涉世家》1、《《陈涉世家》中表现陈涉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的句子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2、《陈涉世家》中表现了陈涉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的句子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陈涉世家》中表现陈涉想改变现状;改变贫困命运的句子是:苟富贵;无相忘。
4、重点句子:天下苦秦久矣。
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二)《唐雎不辱使命》1、当秦王想要以换地设置骗局时;安陵君就用“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等话加以回绝。
2、《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所说的天子之怒的表现是: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3、《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勇敢机智地用“士之怒”来跟秦王的“天子之怒”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若士必怒;伏尸二人;天下缟素”。
4、文中有两处秦王神态的描写;其一处是“秦王怫然怒”;第二处是“秦王色挠”。
这充分说明唐雎斗争的结果。
(三)《隆中对》1、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2、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战略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3、《隆中对》;有一个比喻句恰当地写出了刘备得到诸葛亮相助的欣喜之情: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四)《出师表》1、《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雎。
2、《出师表》中诸葛亮分析形势;指出不利的客观因素的句子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指出有利的主观条件的句子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3、《出师表》表现诸葛亮无意于功名利禄(或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4、《出师表》中诸葛亮在先帝知遇之恩时;写下的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出师表》中总结两汉历史经验教训的一句话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6、《出师表》中指出出师北伐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起义的直接原因(起义的导火线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2、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3、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篝火狐鸣,丹书鱼腹。
4、“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6、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7、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8、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诸郡县)苦秦吏重点语句翻译1、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胜协助(帮助)吴广.一同(一共)杀了两个军官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公子扶苏和大将项燕的队伍,倡导天下反秦,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何况大丈夫不死也就罢了,死就要干一番大事业。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6、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仅能免于斩刑,戍守边塞的人也得死去十分之六七。
7、置人所罾鱼腹中。
*放在别人所捕获的鱼的肚子里。
8、上使外将兵。
*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9、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又暗中指使吴广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
间:暗中【阅读理解】1、文章主要表现了陈涉怎样的作用和才能主要用了哪些描写方法①发动领导起义的作用,以推翻秦王朝②洞察时局,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语言、动作、神态2、全文的线索是什么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
3、“怅恨久之”“苟富贵,无相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现了陈涉怎样的思想品格①不甘心受奴役②同情同命运的人③具有远大抱负、志向4、陈涉起义的有利历史环境(有利历史条件政治形势)是怎样的①天下苦秦久矣②统治集团内部发生矛盾斗争③九百人被逼上绝路5、“死国可乎”表现了陈涉什么精神为国事敢于斗争和牺牲6、陈涉抓住了哪两个有利于起义的敏感问题,提出了怎样的起义策略①扶苏被杀②楚人多爱戴项燕,“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诈称公子扶苏项燕7、陈涉提出了怎样的起义策略这一策略效果怎样结合原文说一说。
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取得了成功的效果;①九百人敬受命②杀之以应陈涉③建立张楚政权,且发展迅速。
8、陈涉为起义做了什么样的舆论准备,效果怎样①鱼腹藏书②篝火狐鸣;巩固陈涉地位,坚定众人起义信心。
9、发动起义的关键是什么陈涉是怎样做的表现了陈涉的什么才能并杀两尉,获得众人支持;“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剑拔出鞘),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机智勇敢。
10、陈涉是怎样动员戍卒并发动起义的①坚定众人起义的信心②为坛而盟,组成农民起义的队伍11、综合全文来看,陈涉具有怎样的性格和才能①发动领导起义的作用,以推翻秦王朝②洞察时局,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12、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根据本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偶然性: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将900名贫苦人民逼上绝路。
必然性:天下苦秦久矣,秦朝的残暴统治使人们忍无可忍。
13、陈胜、吴广起义准备的舆论宣传手段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巩固陈涉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树立人们起义信心。
14、“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说明了什么表明舆论宣传工作取得了预期效果,人们对陈胜十分敬畏,表明起义爆发前人心紧张而兴奋。
15、士卒为什么能跟陈胜、吴广一起举事①敬畏陈胜,爱戴吴广,愿为他们效力②形势所迫,因为“失期,法皆斩”,被逼上绝路。
判断句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者,……也是标准的判断句式标志后演化为……者或……也这都是判断句)2、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是、为……)倒装句1、祭以尉首——以尉首祭理解性默写1、起义的直接原因(起义的导火线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2、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3、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篝火狐鸣,置书鱼腹。
4、“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6、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7、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8、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诸郡县)苦秦吏9、通过对天下形势的分析,陈胜认为起义能够成功的条件有两个,第一是“天下苦秦久矣”;第二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 重点语句翻译1、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胜协助(帮助)吴广,一齐杀了两个军官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现在果真把我们的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大将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何况大丈夫不死也就罢了,死就要干一番大事业。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5、王侯将相宁是种乎!* 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6、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仅能免于斩刑,戍守边塞死的人本来也有十分之六七。
7、置人所罾鱼腹中。
*放在别人所捕获的鱼的肚子里。
8、上使外将兵。
*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9、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又暗中指使吴广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
间:私自,暗中。
10、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阅读理解1、文章主要表现了陈涉怎样的作用和才能主要用了哪些描写方法①发动领导起义的作用,以推翻秦王朝②洞察时局,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语言、动作、神态2、全文的线索是什么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
3、“怅恨久之”“苟富贵,无相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现了陈涉怎样的思想品格①不甘心受奴役②同情同命运的人③具有远大抱负、志向4、陈涉起义的有利历史环境(有利历史条件政治形势)是怎样的①天下苦秦久矣②统治集团内部发生矛盾斗争③九百人被逼上绝路5、“死国可乎”表现了陈涉什么精神为国事敢于斗争和牺牲6、陈涉抓住了哪两个有利于起义的敏感问题,提出了怎样的起义策略扶苏和项燕都下落不明,“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诈称公子扶苏项燕7、陈涉提出了怎样的起义策略这一策略效果怎样结合原文说一说。
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取得了成功的效果;①九百人敬受命②杀之以应陈涉③建立张楚政权,且发展迅速。
8、陈涉为起义做了什么样的舆论准备,效果怎样①鱼腹藏书②篝火狐鸣;巩固陈涉地位,坚定众人起义信心。
9、发动起义的关键是什么陈涉是怎样做的表现了陈涉的什么才能并杀两尉,获得众人支持;“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剑拔出鞘),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机智勇敢。
10、陈涉是怎样动员戍卒并发动起义的①坚定众人起义的信心②为坛而盟,组成农民起义的队伍11、综合全文来看,陈涉具有怎样的性格和才能①发动领导起义的作用,以推翻秦王朝②洞察时局,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12、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根据本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偶然性: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将900名贫苦人民逼上绝路。
必然性:天下苦秦久矣,秦朝的残暴统治使人们忍无可忍。
13、“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说明了什么表明舆论宣传工作取得了预期效果,人们对陈胜十分敬畏,表明起义爆发前人心紧张而兴奋。
14、士卒为什么能跟陈胜、吴广一起举事①敬畏陈胜,爱戴吴广,愿为他们效力②形势所迫,因为“失期,法皆斩”,被逼上绝路。
15.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天下苦秦久矣。
16.“苟富贵,无相忘”表明陈涉什么态度不甘贫困,有改变现实的愿望,有福同享。
《唐雎不辱使命》中考复习要点3、通假字秦王不说(说——悦,高兴)故不错意也(错——措,放置,安放)仓鹰击于殿上(仓——苍,青色)7、理解性默写1、课文中哪一句话表现出秦王盛气凌人,又分明是一个骗局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2、安陵君是如何巧妙回答秦王的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3、课文是怎样写唐雎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的呢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4、文中哪一句话既是秦王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对唐雎所作的赞扬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8、重点语句翻译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易:交换。
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
虽然:既便如此。
3、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秦王怒气冲冲地对唐雎说道:“你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形吗”唐雎回答道:“我还没有听说过啊。
”秦王说道:“天子发怒,可以使尸体倒下上百万具,鲜血流满上千里的地方。
”4、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说道:“大王曾听说过平民百姓发怒的情形吗”秦王说道:“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路,把头拼命地往地上撞罢了。
”5、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徒:只。
6、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7、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8、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9、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即使拿一千晨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百里的(土地)吗10、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
(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
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1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