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干制剂经验总结
冻干制剂经验总结

冻干制剂经验总结冻干制剂经验总结1、文献资料查阅。
包括:其它剂型的质量标准;相关专利;欧洲药典及美国药典;期刊杂志中关于化学稳定性、水溶性等基础研究报道,等等。
2、参照该主药的其它剂型,确定冻干制剂的pH值。
1)如pH值在3~10之间,且允许波动2个以上的pH值,例如pH值为3~5,并且,原料的pH值能稳定地在限定的pH值范围内,可以不调节pH值;例如:曲克芦丁。
2)但如果允许波动的范围小于2个pH值,则要考虑通过缓冲溶液来控制,常用的缓冲对参照有关工具书;例如:盐酸纳洛酮。
3)如果缺乏相关资料,得做不同pH值溶液的稳定性试验及pH 值对主药在水中的溶解度影响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确定pH值。
例如:黄芩苷葡甲胺。
3、考察主药在水中的溶解度。
主要考察主药冻干剂规格量能否在1~2ml水中很好的溶解;可以考虑通过对pH值的调节,在保证稳定性前提下,提高其在水中的溶解度。
例如:泮妥拉唑(pH值为12)。
4、初步稳定性试验,影响因素包括:pH值、温度、抗氧剂、EDTA-2Na、通氮气或二氧化碳等。
最好通过正交试验完成。
根据试验结果确定冻干剂的各因素值。
5、测定共晶点。
包括不加辅料、加不同辅料及不同用量辅料等。
6、辅料的选择。
包括不同的辅料及不同用量的辅料。
选择指标:成型性及复水性。
7、除菌除热原条件筛选。
因素包括:活性碳用量、温度、时间等。
8、考察辅料对含量测定的影响。
支撑剂、缓冲剂、抗氧剂等辅料是否影响主药的含量测定及相关物质的限度检查。
9、中试设计。
中试条件与小试不完全一样,充分考虑各步骤的可操作性,确定中试工艺。
中试注意事项:1)投料。
为确保含量符合要求,常规是按105%投料;2)配液完成,在灌装前,最好取样检测中间体溶液,重点是pH 值、含量、澄明度;如果结果不符合要求,pH值可以直接调节,澄明度可以考虑多过滤一次,至于含量,如果低于90%或者高于110%,按操作失败处理,必须仔细查找原因;3)灌装时,考虑到流动性的差异,实际装样量必须测定,不能以标示为准。
冷冻干燥中冻干制剂的一些问题综述讲解

冷冻干燥中冻干制剂的一些问题综述综述2013.6 陈亚飞摘要:冷冻干燥技术是生物制剂的主要生产工艺,采用冷冻干燥工艺可保持产品原有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且有效成分损失极少。
干燥后的产品形状、体积、晶型等理化指标均一性好。
产品因含水量低而易于长期保存, 因疏松多孔而使得加水后可迅速完全溶解。
但在冻干制剂的生产或实验中我们总会有一些冻干上的问题,下文就是我们在冻干制剂上的主要问题的分析。
关键词:制剂预冻共晶温度玻璃态转化崩解温度干燥稳定性水分保护剂一冷冻干燥技术1 冷冻干燥技术的发展随着真空泵和制冷机的出现,冷冻和干燥理念的结合,近些年来冷冻干燥技术在全世界发展迅速,应用非常广泛。
冷冻干燥技术的发展史已经百年有余,从最初发现冷冻干燥技术,以及真空条件下水的饱和蒸汽压于水的温度关系,到采用主动加热方法减短干燥时间并用于生产化。
1958年的第一届冷冻干燥会议促进了冻干的发展,在食品、药品、建材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近些年来,伴随着电子计算机和传感测量技术在冻干领域的应用,冻干技术已加入高新技术领域行列。
人体器官的保存和再植的研究,营养保健食品的追求,超轻隔热陶瓷在航天飞机的应用,以及低温超导材料等纳米级超细微粉材料的制备,都需要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和设备。
在医药领域中,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对药品和医疗事业都有重要应用。
药品方面上包括生物制品(活菌菌苗、活毒疫苗、一些生物制品和生化药品等)、化药生产(多位注射剂:抗生素药、循环器官用药、中枢神经用药、维生素类和肿瘤用药等)、中药生产(中草药、中成药);医疗事业上对保存血液、动脉、骨骼、皮肤、角膜和神经组织等各种器官上效果良好。
2 冷冻干燥的定义及优缺点简述冷冻干燥是指将被干燥含水物料冷冻成固体,在低温减压条件下利用水的升华性能,使物料低温脱水而达到干燥目的的一种干燥方法。
是将热能通过与物料接触的壁面以传导方式传给物料,使物料中的湿分气化并由周围空气气流带走而干燥的操作。
冻干经验总结

1、文献资料查阅。
包括:其它剂型的质量标准;相关专利;欧洲药典及美国药典;期刊杂志中关于化学稳定性、水溶性等基础研究报道,等等。
2、参照该主药的其它剂型,确定冻干制剂的pH值。
1)如pH值在3~10之间,且允许波动2个以上的pH值,例如pH 值为3~5,并且,原料的pH值能稳定地在限定的pH值范围内,可以不调节pH 值;例如:曲克芦丁。
2)但如果允许波动的范围小于2个pH值,则要考虑通过缓冲溶液来控制,常用的缓冲对参照有关工具书;例如:盐酸纳洛酮。
3)如果缺乏相关资料,得做不同pH值溶液的稳定性试验及pH值对主药在水中的溶解度影响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确定pH值。
例如:黄芩苷葡甲胺。
3、考察主药在水中的溶解度。
主要考察主药冻干剂规格量能否在1~2ml水中很好的溶解;可以考虑通过对pH值的调节,在保证稳定性前提下,提高其在水中的溶解度。
例如:泮妥拉唑(pH值为12)。
4、初步稳定性试验,影响因素包括:pH值、温度、抗氧剂、EDTA-2Na、通氮气或二氧化碳等。
最好通过正交试验完成。
根据试验结果确定冻干剂的各因素值。
5、测定共晶点。
包括不加辅料、加不同辅料及不同用量辅料等。
6、辅料的选择。
包括不同的辅料及不同用量的辅料。
选择指标:成型性及复水性。
7、除菌除热原条件筛选。
因素包括:活性碳用量、温度、时间等。
8、考察辅料对含量测定的影响。
支撑剂、缓冲剂、抗氧剂等辅料是否影响主药的含量测定及相关物质的限度检查。
9、中试设计。
中试条件与小试不完全一样,充分考虑各步骤的可操作性,确定中试工艺。
中试注意事项:1)投料。
为确保含量符合要求,常规是按105%投料;2)配液完成,在灌装前,最好取样检测中间体溶液,重点是pH 值、含量、澄明度;如果结果不符合要求,pH值可以直接调节,澄明度可以考虑多过滤一次,至于含量,如果低于90%或者高于110%,按操作失败处理,必须仔细查找原因;3)灌装时,考虑到流动性的差异,实际装样量必须测定,不能以标示为准。
冻干工艺基础及经验汇总教学内容

冻干工艺基础及经验汇总冻干工艺一、技术简介:真空冷冻干燥是先将制品冻结到共晶点温度以下,使水分变成固态的冰,然后在适当的温度和真空度下,使冰升华为水蒸气。
再用真空系统的冷凝器(水汽凝结器)将水蒸气冷凝,从而获得干燥制品的技术。
技术优点:(1)它是在低温下干燥,不使蛋白质、微生物之类产生变性或失去生物活力。
这对于那些热敏性物质,如疫苗、菌类、毒种、血液制品等的干燥保存特别适用。
(2)由于是低温干燥,使物质中的挥发性成分和受热变性的营养成分损失很小,是化学制品、药品和食品的优质干燥方法。
(3)在低温干燥过程中,微生物的生长和酶的作用几乎无法进行,能最好地保持物质原来的性状。
(4)干燥后体积、形状基本不变,物质呈海棉状,无干缩;复水时,与水的接触面大,能迅速还原成原来的性状。
(5)因系真空下干燥,氧气极少,使易氧化的物质得到了保护。
(6)能除去物质中95~99%的水分,制品的保存期长二、冻干流程样品预冻、升华干燥(第一干燥阶段)、解析干燥(第二干燥阶段)以及干燥后保存:2.1样品预冻阶段:2.1.1 预冻过程变化溶液在冷冻过程中溶质和溶剂存在一个相互分离的过程,大多数冻干药品是以水为溶剂,所以以水为例来说明溶液的凝结过程。
随着温度的下降到某一温度时,水开始结晶,这时的温度是制品的过冷温度。
由于结晶放热,制品温度开始升高后再下降,随着水结晶的增加,溶液的浓度会增加(为了有利于干燥,一般冻干产品溶液配制成含固体物质4%-15%的稀有溶液)。
此外,根据产品的性质不同,这时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溶质可以结晶的产品,随着制品温度的下降,稀溶液变为浓溶液,并逐步成为饱和溶液,温度继续降低时,由于溶解度降低,将会有溶质析出,最后成为冰晶体和溶质晶体的共晶混合物,晶体的大小和冷冻速率有关,这时的温度就是产品的共晶点温度。
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放热过程,在冷冻曲线上也出现过冷和平台。
另一种是溶质不结晶的产品,随着制品温度的下降,稀溶液变为浓溶液,温度继续降低时,溶液以玻璃态形式冻结,这时的温度就是产品的冻结温度。
冻干粉针剂冻干工艺研究经验汇总

一、冷冻干燥过程研究真空冷冻干燥是先将制品冻结到共晶点温度以下,使水分变成固态的冰,然后在适当的温度和真将水蒸气冷凝,从而获得干燥制品的水汽凝结器)空度下,使冰升华为水蒸气。
再用真空系统的冷凝器(、二次干燥(解吸干燥)和密封保技术。
该过程主要可分为:制品准备、预冻、一次干燥(升华干燥)存五个步骤。
1 产品预冻制品的玻璃化1.1玻璃化的作用。
近年来,人们已经逐渐地认识到,凡是成功的低温保存,细胞的水均以玻璃态的分子玻璃化是指物质以非晶态形式存在的一种状态,其粘度极大,形式被固化,在胞不出现晶态的冰。
故在这种结构中分子运动和分子变性反应非的能动性几乎为零,由于这种非晶体结构的扩散系数很低,常微弱,不利的化学反应能够被抑制,从而提高被保存物质的稳定性。
玻璃化的获得。
在产品预冻时,只要降温速率足够快,且达到足够低的温度,大部分材料都能从指“足够快”的意思是在降温过程中迅速通过结晶区而不发生晶化,“足够低”液体过冷到玻璃态固体。
Tg 以下。
的是必须把温度降到玻璃化转变温度第一步是以一般速对于具有一定初始浓度的细菌制品,其预冻过程一般通过“两步法”来完成。
第胞溶液的浓度逐渐提高;,让细胞外的溶液中产生冰,率进行降温细胞的水分通过细胞膜渗向胞外,,以实现胞溶液的玻璃化。
此法又称“部分玻璃化法”。
二步是以较高速率进行降温点后将开BA当初始浓度为A的溶液(点)从室温开始冷却时,随着温度的下降,溶液过冷到冰晶周围溶液将沿着平衡的熔融线不断析出冰晶,始析出冰,结晶潜热的释放又使溶液局部温度升高。
(D的交点(Ta)与玻璃化转变曲线(Tg)剩余的未冻溶液随温度下降,浓度不断升高,一直下降到熔融线,此时的溶液达到最大冻结浓缩状,浓度较高,)时,溶液中剩余的水分将不再结晶(称为不可冻水点) 以非晶态的形式包围在冰晶周围,形成镶嵌着冰晶的玻璃体。
降温速率与预冻温度1.2其速度可控制在每分钟降形状和成品最初晶格及其微孔的特性,预冻速度决定了制品体积大小、1℃左右。
冻干工艺经验

冻干知识培训真空冷冻干燥的原理第一节冷冻干燥的原理干燥是保持物质不致***变质的方法之一。
干燥的方法许多,如晒干、煮干、烘干、喷雾干燥和真空干燥等。
但这些干燥方法都是在0℃以上或更高的温度下进行。
干燥所得的产品,一般是体积缩小、质地变硬,有些物质发生了氧化,一些易挥发的成分大部分会损失掉,有些热敏性的物质,如蛋白质、维生素会发生变性。
微生物会失去生物活力,干燥后的物质不易在水中溶解等。
因此干燥后的产品与干燥前相比在性状上有很大的差别。
而冷冻干燥法不同于以上的干燥方法,产品的干燥基本上在0℃以下的温度进行,即在产品冻结的状态下进行,直到后期,为了进一步降低产品的残余水份含量,才让产品升至0℃以上的温度,但一般不超过40℃。
冷冻干燥就是把含有大量水分物质,预先进行降温冻结成固体,然后在真空的条件下使水蒸汽直接升华出来,而物质本身剩留在冻结时的冰架中,因此它干燥后体积不变,疏松多孔在升华时要吸收热量。
引起产品本身温度的下降而减慢升华速度,为了增加升华速度,缩短干燥时间,必须要对产品进行适当加热。
整个干燥是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的。
冷冻干燥有下列优点:一.冷冻干燥在低温下进行,因此对于许多热敏性的物质特别适用。
如蛋白质、微生物之类不会发生变性或失去生物活力。
因此在医药上得到广泛地应用。
二.在低温下干燥时,物质中的一些挥发性成分损失很小,适合一些化学产品,药品和食品干燥。
三.在冷冻干燥过程中,微生物的生长和酶的作用无法进行,因此能保持原来的性装。
四.由于在冻结的状态下进行干燥,因此体积几乎不变,保持了原来的结构,不会发生浓缩现象。
五.干燥后的物质疏松多孔,呈海绵状,加水后溶解迅速而完全,几乎立即恢复原来的性状。
六.由于干燥在真空下进行,氧气极少,因此一些易氧化的物质得到了保护。
七.干燥能排除95-99%以上的水份,使干燥后产品能长期保存而不致变质。
因此,冷冻干燥目前在医药工业,食品工业,科研和其他部门得到广泛的应用。
冻干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研究

冻干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冻干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冻干技术通过将药物在低温下冷冻,并加入干燥剂将其从固态直接转化为气态,从而实现药物的长期保存和稳定性。
本文将对冻干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和分析。
首先,冻干技术在疫苗制剂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疫苗中的活性成分通常是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容易在常温下失活。
冻干技术通过将疫苗低温冷冻,并加入干燥剂去除水分,可以使疫苗长期保存而不失去活性。
这不仅方便了疫苗的运输和储存,也提高了疫苗的使用效率。
其次,冻干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也有助于改善药物的稳定性。
药物在液态和固态之间转化时,容易发生化学和物理变化,导致药物的失效。
而冻干技术能够将药物从液态直接转化为固态,避免了这种转化带来的不稳定性。
通过冻干技术制备的药物制剂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更加稳定,能够保持药物的活性和效果。
除此之外,冻干技术还在制备微粒制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微粒制剂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增加药物的口服吸收效果。
然而,微粒制剂的制备过程常常需要高温或有机溶剂,这些条件会造成药物的不稳定。
而冻干技术可以通过将药物在低温下冷冻,并加入干燥剂去除水分,使药物以固态的形式存在,并保持药物的稳定性。
因此,冻干技术在制备微粒制剂中是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
此外,冻干技术还有助于延长药物的保质期。
冻干技术通过冷冻和干燥的过程,使药物中的水分大大减少,从而降低了微生物污染的风险。
同时,冻干技术还可以防止氧化和化学反应等对药物造成的损害,从而使药物的保质期得到延长。
这对于一些稀缺药物或药物的长期稳定供应非常重要。
总之,冻干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它不仅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延长药物的保质期,还能够方便药物的运输和储存,并提高药物的使用效率和治疗效果。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冻干技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冷冻和干燥过程中对药物的影响、干燥剂的选择和干燥工艺的优化等。
冻干制剂常见的质量问题及解决办法 汇总

冻干问题诊断及对策冻干良好的产品应有良好的物理形态,外观无缺损,表面平整,体积与冻结时的体积基本相等,颜色均匀一致,内部疏松多孔,复水迅速而完全,残余水分含量合格,效价高,能长期存放。
1.产品抽空时有喷发现象:这是由于产品还没有冻实时就抽真空的缘故,预冻温度还没有低于共晶点温度,或者已低于共晶点温度,但时间还不够,产品的冻结还未完成。
解决方法是降低预冻温度和延长预冻时间。
2.产品有干缩和鼓泡现象:这是由于在升华干燥过程中出现了局部熔化,由液体蒸发为汽体,造成体积缩小,或者干燥产品溶入液体之中,造成体积缩小,严重的熔化会产生鼓泡现象,原因是加热太高或局部真空不良使产品温度超过了共晶点或崩解点温度。
解决方法是降低加热温度和提高冻干箱的真空度,应控制产品温度,使它低于共晶点或崩解点温度5℃。
3.无固定形状:这是由于产品中的干物质太少,产品浓度太低,没有形成骨架,甚至已干燥的产品被升华汽流带到容器的外边。
解决方法是增加产品浓度或添加赋形剂。
4.产品未干完:产品中还有冻结冰存在时就结束冻干,出箱后冻结部分熔化成液体,少量的液体被干燥产品吸走,形成一个“空缺”,液体量大时,干燥产品全部溶解到液体之中,成为浓缩的液体。
这种产品出箱时若触摸容器的底部,有冰凉的感觉,即使看起来产品良好,但残水含量也不会合格。
解决方法是增加热量供应,提高板层温度或采用真空调节,也可能是干燥时间不够,需要延长升华干燥或解吸干燥的时间。
5.产品颜色不均匀:产品有结晶花纹,这是由于冷冻速率缓慢引起的,解决方法是提高冷冻速率,不在0℃左在的温度停留,使产品冻结成较小的晶体。
有时产品中能看到一圈颜色较深的分层线,这往往是升华中短时间真空不良造成的,短暂停电会产生这种现象。
6.产品上层好,下层不好:升华阶段尚未结束,提前进入解吸阶段,这等于提前升高板层温度,结果下层产品受热过多而熔化,解决方法是延长升华阶段的时间;有些产品由于装载厚度太大,或干燥产品的阻力太大,当产品干燥到下层时,升华阻力增加,局部真空变坏也会引起下层产品的熔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冻干制剂经验总结
1、文献资料查阅。
包括:其它剂型的质量标准;相关专利;欧洲药典及美国药典;期刊杂志中关于化学稳定性、水溶性等基础研究报道,等等。
2、参照该主药的其它剂型,确定冻干制剂的pH值。
1)如pH值在3~10之间,且允许波动2个以上的pH值,例如pH值为3~5,并且,原料的pH值能稳定地在限定的pH值范围内,可以不调节pH值;例如:曲克芦丁。
2)但如果允许波动的范围小于2个pH值,则要考虑通过缓冲溶液来控制,常用的缓冲对参照有关工具书;例如:盐酸纳洛酮。
3)如果缺乏相关资料,得做不同pH值溶液的稳定性试验及pH值对主药在水中的溶解度影响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确定pH值。
例如:黄芩苷葡甲胺。
3、考察主药在水中的溶解度。
主要考察主药冻干剂规格量能否在1~2ml水中很好的溶解;可以考虑通过对pH值的调节,在保证稳定性前提下,提高其在水中的溶解度。
例如:泮妥拉唑(pH值为12)。
4、初步稳定性试验,影响因素包括:pH值、温度、抗氧剂、EDTA-2Na、通氮气或二氧化碳等。
最好通过正交试验完成。
根据试验结果确定冻干剂的各因素值。
5、测定共晶点。
包括不加辅料、加不同辅料及不同用量辅料等。
6、辅料的选择。
包括不同的辅料及不同用量的辅料。
选择指标:成型性及复水性。
7、除菌除热原条件筛选。
因素包括:活性碳用量、温度、时间等。
8、考察辅料对含量测定的影响。
支撑剂、缓冲剂、抗氧剂等辅料是否影响主药的含量测定及相关物质的限度检查。
9、中试设计。
中试条件与小试不完全一样,充分考虑各步骤的可操作性,确定中试工艺。
中试注意事项:
1)投料。
为确保含量符合要求,常规是按105%投料;
2)配液完成,在灌装前,最好取样检测中间体溶液,重点是pH值、含量、澄明度;如果结果不符合要求,pH值可以直接调节,澄明度可以考虑多过滤一次,至于含量,如果低于90%或者高于110%,按操作失败处理,必须仔细查找原因;
3)灌装时,考虑到流动性的差异,实际装样量必须测定,不能以标示为准。
例如,调节移液枪标示为2.0ml,移取400mg/ml的曲克芦丁溶液,实际转移量只有约1.8ml。
10、个案分析
一)、盐酸纳洛酮
按如下工艺完成生产一批,、、、、、、、、、
问题一:盐酸纳洛酮损失约70%
可能原因:1)水溶液中的热稳定性很差,在配液的过程中大量损失;
2)活性炭高度吸附。
探索:针对两条可能原因,分别做了热稳定性实验及活性炭吸附试验,结果:盐酸纳洛酮的热稳定性较好,排除第一条原因;0。
06%量的活性炭能吸附约70%的盐酸纳洛酮。
解决方案:重新设计工艺,在配液及除热原时,先用活性炭处理其它辅料,过滤后再加入主药(盐酸纳洛酮)
问题二:在整个生产操作过程中,盐酸纳洛酮的冻干品,保持较好的形状,但最后,半真空压塞时,整个冻干品皱缩。
可能原因:1)冻干品含水量较高,引起皱缩;
2)pH缓冲剂影响成型
3)主药对成型的影响(这一条应该是首先考虑的因素,在实验室小试时,得出结论:在不加入
任何辅料的情况下,支持剂-甘露醇的用量在20mg/支以上,能保证具有较好的成型性,甘露醇的用量低于20mg/支,不能较好成型或不能成型)
探索:检测冻干品的水份含量为1。
68%,符合冻干剂对水份含量的要求(不大于5%),初步认为,完全因为水份而引起皱缩的可能性较小;
配得缓冲液一份(0。
2M磷酸氢二钠:0。
2M柠檬酸6:14),分别将其用去离子水稀释10、15、50、100倍,测其pH值,分别为3。
50、3。
46、3。
47、3。
50、3。
62,;初步认为,该缓冲液稀释50倍时,能保持较好的缓冲能力。
配得不同浓度的缓冲液,配液冻干,考察外观,各缓冲液的浓度如下:、、、、、
1号不能成型,2至5号都能较好成型,继续留样考察,、、、、
解决方案:调整缓冲剂的浓度,从稀释10倍到稀释50倍;
二)、…
二)曲克芦丁
问题1:装量不准。
注射用曲克芦丁确定的规格为400mg(标示量)/2ml,用移液枪移取配制的曲克芦丁溶液,2.10ml (105%)灌装,连续冻干几批,发现装量每次大约是标示量的90%,要想保证送检合格,是肯定不行得,问题出在哪?
分析解决:用移液枪移取400mg/ml曲克芦丁溶液2.10ml,注入西林瓶中,然后用1ml注射器(或进样器)小心地将西林瓶中的溶液回吸,发现溶液量低于2.0ml!这可能是溶液浓度高,粘度大造成移取不准。
调节移液枪,使移取量用1ml注射器回吸测量为2ml时为宜。
大生产中采用同样的方法,连续生产了几批,平均装量为101%左右,非常理想。
问题2:热原检查不合格。
连续几批小试(洁净工作台操作)及中试(GMP车间生产),产品检验,标示量、澄明度、无菌等均合格,唯独热原不合格。
分析解决:由于以前在洁净工作台操作都能保证热原合格,这次出现问题,开始怀疑工作台的过滤装置是否需要清洁(已经有1年多未换新了),后来转至车间生产,没想到又是热原不合格!经冷静思考,决定从源头查找,打电话询问原料供货厂家,答复是由于最近生产的货均发出去了,所以给发了一件较早批号的货,(原料检验没有无菌、热原项目,也就是说这批原料也是合格品)。
重新购买了一批原料,最近批号,并特别强调在无菌车间分装,一切OK。
楼主的纳洛酮以甘露醇为支架剂,由于本品的规格很小,作为支架剂的浓度应该至少在3%左右才好,低于2%冻不成形很正常。
规格小,而且主药自身的溶解度很不错,从一开始就应该考虑浓配法进行活性炭吸附。
本品原料自身的pH在6-7之间,以甘露醇为支架剂的确无法将pH控制在3-4之间,但楼主好像没有考虑使用其它支架剂而是直接以缓冲盐来控制,冻干品中加入缓冲盐通常都会造成低共熔点下降而使冻干难度增大,很多生产厂家的预冻温度都难以达到-40度,低共熔点的下降有时会对生产带来较大的麻烦。
只要支架剂选择合适,冻干时以稀盐酸作为pH调节计还是可以起到良好效果的,冻干之后也不会发生pH升高现象。
另外,楼主筛选处方时好像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工艺方面了,对于处方没有做过太多的考察,本人多次试验证明,盐酸纳洛酮和甘露醇一起冻干后,其产品在高温下不稳定,有关物质会显著增加,而与其他支架剂一起冻干后就不会出现同样的情况,因此我认为甘露醇作为支架剂是不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