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总论》名解与大题
外科总论名词解释

外科总论名词解释1、外科:医生能够以手术或手法治疗的疾病仅限于人体体表创伤、疮疡、骨或关节的伤病,这个医疗专业就称为外科。
2、无菌术:就是针对微生物及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由灭菌法、消毒法和一定的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所组成.3、灭菌:指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包括芽孢。
4、灭菌法:指用物理方法彻底消灭与手术区域或伤口的物品上所附带的微生物。
5、消毒:指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但并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
6、容量失调:指等渗性体液的减少或增加,只引起细胞外液量的变化,而细胞内液容量无明显改变。
7、浓度失调:指细胞外液中的水分有增加或减少,以致渗透微粒的浓度发生改变,也即是渗透压发生改变。
8、成分失调:细胞外液中其他离子浓度改变,但因渗透微粒的数量小,不会造成对渗透压的明显改变,仅造成成分失调.9、水中毒:指机体的摄水量超过了排水量,导致水分在体内潴留,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
10、高渗性缺水:又称为原发性缺水,水和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多于缺钠,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血清钠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11、低渗性缺水:又称为慢性缺水或继发性缺水.水和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少于缺钠,血清钠低于正常范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12、等渗性缺水: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水和钠呈比例地丧失,血清钠仍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也保持正常。
13、低钾血症:血钾浓度低于3.5mmol/L即为低钾血症14、高钾血症:血钾浓度超过5.5mmol/L即为高钾血症15、呼吸性酸中毒:指肺泡通气功能减弱,不能充分排出体内生成的二氧化碳,以致于血液中的Pco2增高,引起高碳酸血症。
16、呼吸性碱中毒:指肺泡通气过度,体内生成的二氧化碳排出过多,以致于二氧化碳分压降低,引起低碳酸血症。
17、代谢性酸中毒:由于酸性物质的积聚或产生过多,或HCO3—的丢失过多,导致机体血液中HCO3—原发性减少,称为代谢性酸中毒.18、代谢性碱中毒:体内H+的丢失或碱性物资产生过多以及低钾等原因,造成体内HCO3—原发性增多,称为代谢性碱中毒。
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名词解释灭菌法(sterilization):指用物理方法彻底消灭与手术区域或伤口的物品上所附带的微生物。
无菌术(asepticism):是针对人体和周围环境中各种感染来源所采取的一种预防措施,由灭菌法、消毒法和一定的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所组成。
目的是防止病原微生物在手术、换药、穿刺等过程中通过接触、空气或飞沫进入伤口或组织。
消毒(disinfection):系指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并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如芽胞〕消毒法(disinfection):又称抗菌法,常指应用化学方法来消灭微生物,例如器械的消毒、手术室空气的消毒、手术人员的手、臂及病人皮肤的消毒。
围手术期〔perioperative period〕: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至与本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
包括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三个阶段。
围术期处理〔management of perioperative period〕是指以手术为中心而进行的各项处理措施。
高度重视围术期的处理,对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急症手术〔急诊手术〕:需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必要的准备,并争分夺秒进行的紧急手术,以抢救病人生命。
如外伤性肠破裂、胸腹腔内大血管破裂限期手术:手术时间虽可选择,但不宜延迟过久,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好术前准备。
如各种恶性肿瘤根治术~ 择期手术:可在充分的术前准备后选择合适时机进行手术。
如一般的良性肿瘤切除术、腹股沟疝修补术清洁切口〔Ⅰ类切口〕:指缝合的无菌切口。
如甲状腺大部切除术、脾脏切除可能污染切口〔Ⅱ类切口〕: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
如胃大部切除术污染切口〔Ⅲ类切口〕:指邻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于污染或感染物的切口。
如阑尾穿孔的阑尾切除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甲级愈合:用”甲”字代表,指愈合优良,无不良反应乙级愈合:用”乙”字代表,指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无化脓丙级愈合:用”丙”字代表,指切口化脓,需要做切开引流等处理容量失调:等渗体液的减少或增加,只引起细胞外液的变化,细胞内液容量无明显改变。
外科总论名解

1、无菌术:即是对微生物及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无菌术的内容包括灭菌、消毒法和一定的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
2、灭菌:系指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
3、消毒:系指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并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如芽孢等)。
4、等渗性缺水:水和钠成比例丧失,血清钠仍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也保持正常。
5、低渗性缺水:水和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少于失钠,故血清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6、高渗性缺水:水和钠虽同时缺失,但缺水多于失钠,故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
7、水中毒:系指机体入水总量超过排水量,以致水在体内潴留,引起血液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
8、低钾血症:血清钾低于3.5mmol/L,引起以肌细胞功能障碍为主的病症。
9、高钾血症:血清钾超过3.5mmol/L,称高钾血症,是一种短时间内可危及生命的体液失调。
10、代谢性酸中毒:由于体内酸性物质的积聚或产生过多,或HCO3-丢失过多,即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11、代谢性碱中毒:由于体内H+丢失或HCO3-增多所引起的病征。
12、呼吸性酸中毒:系指肺泡通气及换气功能减弱,不能充分排出体内生成的CO2,以致血液PaCO3增高,引起高碳酸血症。
13、呼吸性碱中毒:系指肺泡通气过度,体内生成的CO2排出过多,以致血PaCO3降低,引起低碳酸血症,pH值升高。
14、CRBC:浓缩红细胞。
15、自体输血:是指收集病人自身的血液,在需要时再进行再回输。
16、shock:是指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它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综合征。
17、心排出量CO:是心率和每搏排出量的乘积,可经Swan-Ganz导管应用热稀释法测出。
成人正常值为4~6L/min。
18、心脏指数CI:系单位体表面积上的心排出量,正常值为2.5~3.5L/min·m2。
19、CVP:即中心静脉压,代表右心房或胸腔段静脉内的压力。
外科学总论明解

外科学总论二、名词解释1.浅Ⅱ°烧伤:指达真皮浅层烧伤,水疱饱满,疱皮薄,创面基地潮红,痛觉敏感;水肿明显。
无感染者2周左右后愈合,无瘢,短期有色素沉着。
2.同种异体移植:供受者属于同一种族,如人与人,狗与狗之间的移植,这是临床上应用最广的一种移植。
3.一期愈合:伤口经过清创后缝合或本身裂隙很小,其边缘对合良好,愈合时间在1周左右,局部只有少量的瘢痕组织,功能良好。
4.“痈”:指邻近的多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其病因与疖相似。
5.急症手术:以抢救病人生命为主要目的,如外伤性脾破裂、呼吸道窒息、胸腹腔内大血管破裂、胃肠道穿孔、肠梗阻以弥漫性腹膜炎所需的急症手术。
6.透细胞功能室:细胞外液功能室中另有一特殊功能室,称为透细胞功能室,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屏障将该功能室的液体与其它功能室隔开,使得该功能室的水份很难参与自由交换,如:脑脊液、滑液、房水以及浆膜间的润滑液。
二、名词解释1.深Ⅱ°烧伤是指达真皮深层的烧伤,有皮肤附件残留水疱小、泡皮厚;创面基底苍白或呈红白相间,痛觉迟钝,有拔毛痛。
水肿。
无感染者3~4周后愈合,有瘢痕和色素沉着。
2.异种移植:供受者属于不同种族,目前尚限于动物实验。
3.二期愈合伤口较大或并发感染时,主要通过肉芽组织增生和伤口收缩达到愈合,又称瘢痕愈合,一般愈合时间较长。
4.不同部位同时发生几处疖,或者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发生疖,称为疖病。
可能与病人的抗感染能力较低(如糖尿病),或皮肤不洁相关。
5.限期手术疾病的手术时间虽然可以选择,但有一定限期,否则将延误手术时机,如各种恶性肿瘤根除术。
6.应激性溃疡是继发于创伤(包括手术)、烧伤、休克等的一种病变,以胃为主的上消化道黏膜发生急性炎症、糜烂或溃疡,严重时可发生大出血或穿孔。
此病可用于MODS,也可单独发生。
名词解释1.在临床上除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之外,有少数肿瘤形态上属于良性,但却能出现浸润性生长,经手术切除之后易复发,经多次复发有的还可能出现转移,从生物行为上显示界于良性与恶性之间,临床上称为交界性肿瘤或临界性肿瘤2.将一个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用手术或其他方法,移植到自己体内或另一个体的某一部位,统称移植术(transplantation)。
外科总论 问答名解 打印

外科总论复习1、无菌术:无菌术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基本操作规范,是针对微生物及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
无菌术包括灭菌、消毒、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2、灭菌:是指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3、延迟性溶血反应(DHTR)多发生在输血后1-2周,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DHTR本身并不严重。
DHTR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进而引起ARDS及MODS4、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I R即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全身性感染如得不到控制,由病原菌及其产物内毒素、毒素等和它们介导的多种炎症介质可互相介导,发生级链或网络反应,引起脏器受损和功能障碍,严重者可致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5、肠内营养(EN):指经胃肠途径提供维持人体代谢所需营养素的一种方法。
6、肠外营养(PN):系指通过静脉途径提供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素。
7、疖::是单个毛囊及皮脂腺内细菌感染所致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可扩散至邻近的皮下组织,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8、疖病9、痈:多个相邻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致病菌以金黄葡萄球菌为主。
10、丹毒: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皮肤及其网状淋巴内管的急性感染,一般应用搞生素治疗或用50%硫酸镁湿敷并注意抬高患肢11、急性蜂窝织炎:病菌侵入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弥温性化脓性感染,致病菌多为深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2、脓毒症13、菌血症14、库欣反应:15、烧伤:Ⅰ度:仅伤及表皮浅层,生发层健在,再生能力强。
表面红斑状,干燥,烧灼感,3~7天内脱屑痊愈,短期内有色素沉着浅Ⅱ度:伤皮表皮的生发层、真皮乳头层。
局部红肿明显,大小不一的水疱形成,内含淡黄色澄清液体,水疱皮如剥脱,创面红润、潮湿、疼痛明显,上皮再生靠残存的表皮生发层和皮肤附件的上皮增生。
如不感染,1~2周内愈合,一般不留疤痕,多数有色素沉着深Ⅱ度:伤及皮肤的真皮层,介于浅Ⅱ°和Ⅲ°之间,深浅不一致,也可有水疱,但去疱皮后,创面微湿,红白相间,痛觉较迟钝。
外科总论习题与参考答案

外科总论习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下述有关对体表肿瘤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体表肿瘤是指来源于皮肤、皮肤附件、皮下组织与浅表软组织的肿瘤B、下肢皮肤鳞状细胞癌严重时伴骨髓浸润,常需截肢C、皮肤基底细胞癌,发展缓慢,呈浸润性生长,常伴有血道或淋巴道转移D、神经鞘瘤中央型者,手术不慎易切断神经E、脂肪瘤位于深部者可恶变,应及时切除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基底细胞癌发生转移率低,比较偏向于良性,故又称基底细胞上皮瘤。
2.冲击伤是炸弹等武器在爆炸瞬间所形成的冲击波作用于人体所造成的各种损伤,主要损害器官是A、全身皮肤B、周围神经C、听器、肺、胃肠、膀胱等含气体或液体的脏器D、骨、关节E、肌肉及筋膜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冲击伤是炸弹等武器在爆炸瞬间所形成的冲击波动压、负压和超压作用于人体所造成的各种损伤,主要造成听器、肺、胃肠、膀胱等含气体或液体的脏器损害,体表一般无伤口3.麻醉前病情评估最主要目的是A、认识患者以防发生麻醉错误B、与患者建立感情,获得患者信任C、了解手术方式D、了解患者对麻醉手术的耐受力,保障术中安全E、确定麻醉方法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为了保障患者在麻醉手术期间的安全,增强患者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能力,避免或减少4.组织间液和血浆两者含量的主要差别是A、Na+B、K+C、有机酸D、蛋白质E、尿素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组织间液和血浆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浆含有较高的蛋白质(7%),而细胞间液含蛋白质仅为0.05%~0.5.关于局麻药毒性反应的预防,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采用皮内敏感试验B、一次用量不超过限量C、注药前先回抽有无血液D、据病人具体情况或用药部位酌减剂量E、如无禁忌,药液内加入少量肾上腺素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局麻药吸收入血液后,当血药浓度超过一定阈值,就发生药物毒性反应,严重者可致死。
针对发生原因采取措施:①一次用药量不超过限量;6.痈好发的部位是A、会阴部B、臀部C、小腿D、项背部E、头面部正确答案:D7.男,45岁。
《外科总论》名解与大题

名词解释1、无菌术(asepsis):就是针对微生物及其感染途径所采取得一系列预防措施。
无菌术得内容包括灭菌、消毒法、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2、灭菌:就是指杀灭一切活得微生物,包括芽孢、3、消毒:就是指杀灭病原微生物与其她有害微生物,但并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如芽胞等)、5、低渗性脱水:水钠同时缺失,缺水少于缺钠,血清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135mmol/L。
6、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nydration):就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为主要特征得病理过程、6、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水与钠成比例消失,血清钠仍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得渗透压也保持正常、*7、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就是指患者肾排水功能降低,或再输入大量水,使细胞内外液容量均增加,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又称高容量性低钠血症、8、高钾血症:血清钾大于5。
5 mmol/L,常见于摄入过多、肾排钾功能减退或细胞内钾外移。
9、低钾血症:血清钾小于3.5 mmol/L,常见于摄入不足、肾外丢失及钾与肾脏排出过多。
10、代谢性酸中毒(metabolic acidosis):由酸性物质得积累或产生过多,或HCO3—丢失过多造成、11、呼吸性酸中毒:肺泡通气及换气功能减弱,不能充分排出体内生成得CO2,以致PaCO2增高,导致高碳酸血症、12、呼吸性碱中毒:肺泡通气过度,体内生成得CO2排出过多,以致PaCO2降低,pH上升,致低碳酸血症。
13、代谢性碱中毒(metabolic alkalosis):就是指细胞外液H+丢失或碱过多而引起血浆HCO3-浓度升高为特征得酸碱紊乱。
*14、休克:就是由多种病因引起得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与功能受损为主要病理生理改变得综合征、*15、有效循环血量:就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得血量,但不包括储存于肝与淋巴血窦中或停滞于毛细血管中得血量。
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

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外科学总论是研究外科医学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等内容。
1. 外科学:外科学是医学的一个学科,研究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主要通过手术的方式来治疗疾病。
2. 外科医生:外科医生是专业从事外科治疗的医生,需要具备丰富的外科学知识和熟练的手术技巧。
3. 手术:手术是外科治疗的一种主要手段,通过切除、修复、移植、重建等方式来治疗疾病,需要由专业的外科医生进行操作。
4. 创面感染:创面感染是指手术切口或其他创伤部位发生感染的情况,常见的症状包括红肿、疼痛、渗液等。
5. 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是一种将麻醉药物直接注射到特定部位,使局部区域失去感觉的方法,常用于较小的手术或疼痛治疗。
6. 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一种通过药物使整个身体麻痹,失去意识和疼痛感觉的方法,常用于大型手术或需要全身完全放松的病患。
7. 精细化手术:精细化手术是指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利用显微镜、激光器等高精准的工具,在微创的情况下进行手术。
8. 纤维支气管镜:纤维支气管镜是一种通过将支气管镜和光导纤维导入患者的呼吸道,观察和治疗呼吸道疾病的设备。
9. 外科切口:外科切口是指在手术操作时对患者进行切开的部位,常见的有横切口、纵切口等不同类型。
10. 外科感染:外科感染是指由于手术操作或创伤导致的切口、伤口或手术器械等部位发生感染的情况。
11. 外科并发症:外科并发症是指在手术过程中或手术后发生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疾病,如出血、再感染等。
12. 外科器械:外科器械是指在外科手术中使用的各种工具和设备,如手术刀、钳子、吻合器等。
13. 血管吻合:血管吻合是指通过手术将两段血管连接起来,使其重新恢复血流,常用于修复创伤或手术后血管缺血的情况。
14. 鼓室穿刺:鼓室穿刺是指通过手术将鼓室内的液体或气体抽取出来,常用于治疗中耳炎等耳部疾病。
15. 异体移植:异体移植是指将来自于其他个体的组织或器官移植到患者体内,常用于治疗器官功能衰竭等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无菌术(asepsis):是针对微生物及其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
无菌术的内容包括灭菌、消毒法、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
2、灭菌:是指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包括芽孢。
3、消毒:是指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但并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如芽胞等)。
5、低渗性脱水:水钠同时缺失,缺水少于缺钠,血清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135mmol/L。
6、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nydration):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6、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水和钠成比例消失,血清钠仍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也保持正常。
*7、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是指患者肾排水功能降低,或再输入大量水,使细胞内外液容量均增加,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又称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8、高钾血症:血清钾大于5.5 mmol/L,常见于摄入过多、肾排钾功能减退或细胞内钾外移。
9、低钾血症:血清钾小于3.5 mmol/L,常见于摄入不足、肾外丢失及钾与肾脏排出过多。
10、代谢性酸中毒(metabolic acidosis):由酸性物质的积累或产生过多,或HCO3-丢失过多造成。
11、呼吸性酸中毒:肺泡通气及换气功能减弱,不能充分排出体内生成的CO2,以致PaCO2增高,导致高碳酸血症。
12、呼吸性碱中毒:肺泡通气过度,体内生成的CO2排出过多,以致PaCO2降低,pH 上升,致低碳酸血症。
13、代谢性碱中毒(metabolic alkalosis):是指细胞外液H+丢失或碱过多而引起血浆HCO3-浓度升高为特征的酸碱紊乱。
*14、休克: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为主要病理生理改变的综合征。
*15、有效循环血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但不包括储存于肝和淋巴血窦中或停滞于毛细血管中的血量。
*16、低血容量休克(hypovolemic shock):常因大量出血或体液丢失,或液体存于第三间隙,导致有效循环量降低引起,由大血管破裂或脏器出血引起的称失血性休克;各种损伤或大手术后同时具有失血及血浆丢失的称创伤性休克。
16、冷休克:低动力型,外周血管收缩,微循环瘀滞,大量毛细血管渗出致血容量和CO减少,病人皮肤湿冷。
暖休克:外周血管扩张、阻力降低,CO正常或增高,有血流分布异常和动静脉短路开放增加,细胞代谢障碍和能量生成不足,病人皮肤比较温暖干燥。
*17、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指严重创伤、感染和休克时,原无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在同时或在短时间内相继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
20、麻醉(anesthesia):利用麻醉药物使中枢神经系统或神经系统中某些部位受到暂时的、完全可逆的抑制。
*20、全身麻醉(general anesthesia):麻醉药经过呼吸道吸入或经静脉、肌肉注射进入人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痛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称为全身麻醉。
*21、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某种吸入麻醉药在一个大气压与纯氧用时吸入时,能使50%病人在切皮时不发生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时的最低肺泡浓度。
22、静脉麻醉药(intravenous anesthetics):药物经静脉注射进入体内,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的药物。
*23、全身麻醉的诱导(induction of anesthetics):病人接受全麻药后,由清醒状态到神志消失,并进入全麻状态后进行气管插管这一过程称为全身麻醉的诱导。
24、局部麻醉(local anesthetics):用局部麻药暂时阻断某些周围神经的冲动传导,使受这些神经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局麻作用。
25、表面麻醉(suface anesthetics):将穿透力强的麻醉药直接使用于黏膜表面,使其透过黏膜下的神经末梢,产生粘膜麻醉作用,称表面麻醉。
26、局部浸润麻醉(local infiltration anesthetics):将局麻药注射到手术区的组织内,阻滞神经末梢而达到局麻作用。
27、区域阻滞:包围手术区,在其四周和底部注射局麻药,阻滞通入手术区的神经纤维。
28、神经阻滞:在神经干、丛、节的周围注射局麻药,阻滞其冲动传导,使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29、椎管内麻醉:根据局麻药注入的腔隙不同,分为蛛网膜下隙阻滞,硬膜外间隙阻滞及腰麻-硬膜外间隙联合阻滞,统称为椎管内麻醉。
29、术中知晓:是指病人在术后能回忆起手术中所发生的一切事,并能告知有无疼痛的情况。
*31、心肺复苏(CPR):针对呼吸和循环骤停病人所采取的抢救措施,以人工呼吸替代病人的自主呼吸,以心脏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诱发心脏的自主搏动。
*32、心肺脑复苏:维持脑组织的灌流是心肺复苏的重点,一开始就应积极防治脑细胞的损伤,力争脑功能的完全恢复,分为基本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和复苏后治疗。
34、脑复苏:为了防止心脏停搏后缺氧性脑损伤所采取的措施。
*35、围术期:从病人决定需要手术治疗开始,到与本次手术有关的基本治疗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
包括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三个阶段。
36、围术期处理:为病人手术做准备和促进术后康复。
围术期--- 分为手术前准备,术后处理,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37、条件性感染:当人体局部或(和)全身的抗感染能力降低时,原本栖居于人体但尚未致病的菌群可以变成致病微生物,他们所引起的感染称为条件性感染。
*37、二重感染(菌群交替症-superinfection):在抗菌药物治疗原发感染时,原来的致病菌被抑制,但耐药菌株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难辨梭菌、白念珠菌等大量繁殖,使病情加重。
*38、疥(furuncle):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表现为红、肿、热、痛的小结节。
*39、痈(carbuncle):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邻近的多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也可由多个疖混合而成。
40、急性蜂窝组织炎(Acute cellulitis):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可发生于皮下、筋膜下、肌肉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
40、丹毒(erysipelas):是皮肤淋巴管网的急性炎症感染,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侵袭所致。
*41、脓毒症(sepsis):因病原菌因素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体温、循环、呼吸、神志明显改变的外科感染的统称。
42、菌血症(bacteremia):脓毒症的一种,细菌侵入血液循环存在于血液内,血培养阳性,称菌血症。
*43、静脉导管感染(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静脉留置导管,尤其是中心静脉置管,护理不慎或留置时间过长而污染,很易成为病原菌直接侵入血液的途径。
*44、肠源性感染(gut derived infection):在严重创伤等危重的病人,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或衰竭时,肠内致病菌和内毒素可经肠道移位而导致肠源性感染。
*45、创伤(injury/trauma):机械性致伤因素作用于人体所造成的组织结构完整性的破坏或功能障碍。
46、战伤(military injury):在战斗中由武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各种损伤。
*48、肿瘤(tumor):是机体中正常细胞在不同的始动与促进因素长期作用下,所产生的增生与异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
*49、移植(transplantation):是指将一个个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移植物)用手术或其他方法,导入到自体或另一个体的某一部位,以替代原已丧失功能的一门技术。
1、等渗性脱水病因:⑴消化液的急性丧失,如肠外瘘、大量呕吐等;⑵体液丧失在感染区或软组织内,如腹腔内或腹膜后感染、肠梗阻、烧伤等;临床表现:眼窝下陷、皮肤干燥、血容量不足的表现:肢端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
2、高渗性脱水病因:摄入水分不足,不能进食者,水分丧失过多,水源不足,大量出汗,尿崩症,糖尿病;临床表现:轻度:口渴,缺水量在体重的2%~4%;中度:极度口渴,有乏力,尿少和尿比重增高;唇舌干燥,皮肤失去弹性,眼窝下陷,烦躁不安,缺水量4%~6%,重度:躁狂、幻觉、谵妄,昏迷,超过6%;诊断:尿比重高;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血细胞比容轻度升高;血钠浓度升高,>150mmol/L。
3、高钾血症病因:进入体内(或血液内)的钾量太多,如口服或静脉输入氯化钾;肾排钾功能减退;细胞内钾的移出;治疗:①立即停止钾的摄入;②促使钾离子准入细胞内;③有心律失常者可给予钙剂;④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⑤阳离子交换树脂。
4、低钾血症病因:长期进食不足,应用呋塞米、依他尼酸等利尿剂,补液病人长期不含钾盐的液体,或静脉营养液中钾盐补充不足,呕吐、持续性胃肠减压,钾从肾外途经丧失,钾向组织内转移;临床表现:①最早的临床表现是肌无力,先是四肢软弱无力,以后可延及躯干和呼吸肌,呼吸肌受累可致呼吸困难或窒息;②病人有厌食、恶心、呕吐和腹胀、肠蠕动消失等肠麻痹表现;③典型的心电图改变为早期出现T波降低、变平或倒置,随后出现ST段降低、QT间期延长和U波;诊断:血钾<3.5 mmol/L;治疗:去除病因。
补钾原则:采用分次补钾,变治疗边观察的方法。
①每升输液中含钾量不宜超过40mmol,缓慢滴注;②输入钾量应控制在20 mmol/h以下;③每日补钾不应过多;④见尿补钾。
5、代谢性碱中毒病因:胃液丧失过多、碱性物质摄入过多,缺钾,利尿药的使用;临床表现:①呼吸变浅变慢,嗜睡、精神错乱或谵妄,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左移,组织缺氧;②血浆游离Ca2+降低;③低钾血症;治疗:①去除病因,应用生理盐水;②补钾,应用酸性药物,氯化钾。
6、休克的临床表现:⑴休克代偿期:精神紧张,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收缩压正常或稍升高;⑵休克抑制期:①神志淡漠,反应迟钝,或神志不清、昏迷。
②全身皮肤黏膜紫绀,四肢冰冷,出冷汗;③脉搏细速或扪不清,血压下降(BP<90mmHg)或测不出,脉压差更小;④尿量明显减少或无尿(每≤25ml);⑤代谢性酸中毒;⑥出血倾向:常提示已发生DIC;⑦呼吸困难综合征:呼吸困难呈进行性;虽给大量吸氧也不能改善症状和提高氧分压。
7、休克的治疗:⑴一般紧急治疗:①体位: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②吸氧:多间歇给氧,给氧量6~8L/分;③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作气管切开或气插;④镇静、止痛:严重颅脑损伤、呼吸道损伤及腹部损伤诊断未明者除外;⑤保持正常体温:防止加温、避免受凉、必要时降温⑥休克服:起到自体输血的作用(600~80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