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取得了哪些成就

合集下载

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影响

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影响

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影响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该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影响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此期间,中国文化不仅得到了广泛传播,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本文将从文化交流的渠道、内容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文化交流的渠道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主要通过几个渠道进行。

首先,官方的外交和使节交往是重要的文化交流途径。

随着明清政权的崛起,中国开始与其他国家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派遣使节出访。

这些使节不仅进行政治和经济交流,也广泛地展示中国的文化艺术,从而使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

其次,海上丝绸之路也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明清时期,海上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通过海上贸易传到海外各地。

同时,外国商人也将自己的文化产品带入中国,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融。

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使得中外文化的交流得以深入开展。

另外,民间的文化交流也是明清时期文化影响的重要因素。

普通百姓通过各种途径,如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戏曲曲艺等,传播和接受各种文化信息。

尤其是戏曲艺术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不仅在中国国内流行,也吸引了许多外国人前来学习和欣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二、文化交流的内容明清时期文化交流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涵盖了艺术、科学、哲学、宗教等多个领域。

首先,艺术交流是明清时期文化交流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中国的绘画、书法、陶瓷等艺术形式在海外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赞赏,尤其是中国瓷器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

同时,一些外国艺术家也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艺术技巧,将其带回自己的国家。

其次,科学交流也是明清时期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科学的成就在此时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如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等。

同时,一些外国传教士和学者也以中国为目的地,研究中国的科学技术,并将这些知识传播到欧洲和其他地区,推动了中西方科学的互相借鉴与发展。

再次,哲学和思想交流也是明清时期的重要内容。

明代孔庙的开设以及儒学的传播使得中国的思想影响力达到了巅峰。

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一、引言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同时也是文化交流与融合达到高潮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不仅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还吸收了外来文化,使得中国文化得以进一步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二、海上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明清时期,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中国与亚洲、欧洲等地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中国丝绸、瓷器等商品远销海外,同时也带回了西方的艺术、宗教、科学等文化。

这些文化的传入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艺术和工艺品制作,还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例如,外来的数学、天文学知识对中国科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外来文化的汇入与融合明清时期,中国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使之融入本国文化体系。

西方宗教在中国传播,包括基督教、天主教等,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在文化交流的基础上,中国创造性地吸收了外来文化,发展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形成了明清独特的文化风貌。

四、宫廷文化的交流与影响明清时期的宫廷文化是另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方面。

作为文化的重要中心,宫廷成为了各个文化流派的交汇点。

文人官员、艺术家、学者等来到宫廷,与皇室文化相互交流,互相影响。

同时,皇室也向外界展示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使得外国文化更好地了解中国,并融入彼此的文化之中。

五、民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明清时期不仅在宫廷中存在着文化交流与融合,民间文化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民间文化不受官方控制,更加自由地进行文化交流与融合。

例如,明代的戏曲艺术发展迅速,吸收了外来的音乐、舞蹈等元素,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乡村的民间传统文化也在文化交流中发生变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六、文化融合带来的社会变革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不仅带来了文化上的丰富多样,也引发了社会的变革。

新的知识和观念的传入,使得社会思想发生了转变,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明代中外交往中的文化交流与影响

明代中外交往中的文化交流与影响

明代中外交往中的文化交流与影响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达到了一个高峰,同时也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明代中外交往中,文化交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明代中外交往中的文化交流与影响。

明代时期,由于中国与世界各地都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因此文化交流也得到了非常有力的促进。

中国在此时期的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极为丰富多彩,包含了许多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

而与此同时,也许正是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

首先,明代时期中外交往中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书信往来。

明代时期,由于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逐渐加深,因此书信往来成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形式。

明初国与国之间的书信往来较为冗长,而到了明中期,则逐渐变得简短有力,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优雅和精练。

同时,在书信往来中,中国人也学习到了外国的礼仪和风俗习惯,这为中外之间的交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明代时期中外交往中的文化交流也表现在灯谜和杂技方面。

在明代时期,灯谜和杂技艺术非常盛行。

明代时期的灯谜主要是由宫廷记载下来的,这些谜语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又反映了当时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水平。

而杂技则是中国民间的一种体育和娱乐形式,很早以前便广为流传。

而在与各国的交往中,中国的灯谜和杂技艺术受到了很大的欢迎,也传到了许多国家。

再次,明代时期中外交往中的文化交流还表现在诗歌、绘画和文化艺术方面。

明代时期是中国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而外国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同时,中国的绘画艺术独具特色,风景画、山水画、人物画以及花鸟画在这个时期都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也深深地吸引了许多国家的人们。

最后,在明代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哲学和宗教也得到了发展和传播。

中国在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诸如火器制造、航海技术、纺织技术等很多的成就。

而在哲学和宗教方面,佛教、道教和儒教等传统文化的传播也得到了很大的促进。

明清文化

明清文化

明清文化明清文化是我国历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涵盖了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化经历了繁荣和变革,产生了许多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来探讨明清文化的特点和传承。

首先,明清文化在艺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明朝时期,绘画、雕刻、陶瓷器等艺术形式达到了巅峰。

明代以文人画的兴起而闻名,这种画风追求意境和精神内涵,强调笔墨技巧和表现意念。

而清朝时期,宫廷画以及各种织锦、珐琅彩等工艺品也独树一帜。

此外,明清时期还有许多著名的剧种和曲艺形式,如京剧、昆曲、评弹等,它们都对后来中国的艺术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明清时期文化思想上的变革也非常显著。

明朝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使得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等其他思想相互融合。

明代文人如王守仁、杨慎等提出了新的知行合一的思想,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发展。

而清朝时期,王夫之、顾炎武等思想家对儒家经典进行了重新诠释,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念。

这种思想转变的背后,既是社会变革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也是文人士大夫对传统观念的反思。

此外,明清时期的社会风俗和礼仪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明代的社会风俗注重礼仪和仪式,尤其是官方的各种场合。

清朝时期,由于满族的入主,使得宫廷礼仪更加严谨和庄重。

此外,明清时期的家庭制度和婚姻观念也都呈现出独特的面貌。

儿女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家教,婚姻则更多是家族利益的考量,讲究门当户对和世系世交。

这些社会风俗和礼仪的传统在中国文化中扎根深厚,并且一直影响到现代。

最后,明清时期的文化传承对于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明清时期,中国文化与外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达到了新的高度。

江南地区的繁荣和对外贸易的兴盛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也为中国引进了新的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

这些外来的文化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这种传承和融合的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也使得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有了更广泛的影响力。

明清时期科学技术和文学成就

明清时期科学技术和文学成就

明清时期科学技术和文学成就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文学和科学技术成就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本文将从文学和科学技术两个方面来介绍明清时期的成就。

文学成就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代表着中国文学的高峰。

该时期文学发展的特点是思想意识的丰富和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明清时期的文学表现了中国文化的传统,也体现了新的思想和写作技巧。

文学作品逐渐由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化,包括小说、剧本、诗歌、散文和字画等艺术形式。

小说是明清时期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盛行的小说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

这些小说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史实性,同时也有很强的想象力和文学性。

明清时期的剧本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大名剧分别是《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和《墨子》。

这些剧本刻画了各种社会类型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他们的人性和内心世界。

诗歌、散文和字画等形式也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风土人情。

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科学技术成就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不亚于任何一个时代。

代表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领域的杰出成果,包括军事、航海、天文、医学、机械工程和农业等方面。

在军事领域,明清时期通过对黑火药制法的改革,提高了火药威力,使其成为军事装备重要的组成部分。

土木堡之战中的重机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航海领域,中国航海家郑和领导下的“航海七次”为航海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天文学方面,明清时期的中国天文学家发明了天文仪器,如定时仪、天球仪、日晷、星仪、日月仪,用以测定行星, 确定地球上的纬度和经度等。

同时,明清时期还有天文学家朱经格的《宋元会编》,成为天文学史上的一部里程碑。

医学也是明清时期取得很大成就的领域之一。

周士良在《景岳全书》中提出的辨证论治和预防为后期中医学术体系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的中西医交流还导致了很多新的疗法和药物的开发。

在机械工程领域,明清时期的工艺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中国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丝绸之路

中国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丝绸之路

中国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丝绸之路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在明清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丝绸之路也成为连接东西方的交通枢纽。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情况以及丝绸之路的发展。

一、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明清时期的中国,海外贸易得到了积极的鼓励和支持。

特别是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七次航海,使中国与东南亚诸国建立了广泛的贸易联系。

随着郑和航海活动的推动,明朝海盗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进一步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此外,明清时期,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广州、福建等沿海城市发展迅速,成为当时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等商品畅销东南亚、南亚以及东亚地区,外国商品也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形成了繁荣的海上贸易景象。

二、丝绸之路的发展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通道,深受中西方古代国家的重视。

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在贸易和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丝绸之路的路线丝绸之路起始于中国的长安,途经甘肃、新疆等地,最终到达中亚、西亚乃至欧洲。

沿途经过的城市如敦煌、吐鲁番、天山等都成为了丝绸之路上的繁华贸易城市,吸引了许多商人和旅行者前来交流。

2. 贸易商品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商品主要以丝绸为主,这也是为什么它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

中国的丝绸被西方国家和亚洲各国广泛追捧,成为了贸易之王。

此外,瓷器、茶叶、香料等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贸易商品。

3. 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和贸易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交流。

随着商人、旅行者的往来,东西方的文化得以互相借鉴和交流。

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传播,中国的汉字、纸张、火药和印刷术等技术的传播,都是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的具体体现。

三、海外贸易与丝绸之路的联系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与丝绸之路有着密切的联系。

很多来自中国内地和沿海城市的商品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中亚、西亚和欧洲。

同时,从中亚、西亚和欧洲进口的商品也通过丝绸之路运入中国内地,满足了当时中国社会对外国奢侈品的需求。

明清时期的文学成就与文化繁荣

明清时期的文学成就与文化繁荣

明清时期的文学成就与文化繁荣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中,明清时期是一个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随着经济的繁荣、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兴起,中国的文学和文化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今天,我们来一起探究一下这个时期的文学成就和文化繁荣。

一、经济繁荣的背景明清时期是中国经济繁荣的时期,特别是在清朝时期更是表现得红火无比。

清朝统治者不仅在中原地区采取了保护农业、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政策,而且还开拓了内地和海外的贸易。

这些政策为中国的文学和文化的繁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文学成就在明清时期,文学成就是非常显著的。

这个时期的文学不但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也非常高。

明朝时期,中国的文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代表作品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等。

这些作品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文学模式,而且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朝时期也是中国文学的黄金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文学的主题比较多元化,内容也更加丰富。

清朝作家大量使用散文的写作形式,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散文作品,如《红蜻蜓》和《东周列国志》等。

其中,《红蜻蜓》被称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三、文化繁荣文学成就是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加深,文化繁荣也更加显著。

在明清时期,中国人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品味。

其中,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是其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传统文化中,古诗文和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清时期创造了一批独特的艺术作品,如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和徐渭的绘画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被高度赞誉,而且在后世也成为人们学习的对象。

在宗教信仰上,道家和佛教在明清时期都相当普及。

民间信仰的兴起也使得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道士如丘处机和明道士如彭祖都在这个时期出现。

这些道教思想和传统文学相互交融,为中国文化的繁荣贡献力量。

总结: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繁荣时期。

经济的繁荣为文学和文化奠定了基础,而文学和文化的繁荣也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文化光辉。

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对外关系

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对外关系

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对外关系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辉煌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与外界交往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艺术、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重要的成就,同时也在对外关系方面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

1. 文化交流明清时期中国的文化交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东亚各国的文化交流,二是与欧洲的文化交流。

1.1 与东亚各国的文化交流中国和日本之间在文化交流方面的联系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但最为繁盛的时期在明清时期。

日本的银阁寺、金阁寺、宇治上神社等建筑都受到了中国明清时期的影响。

同时,日本的茶道、戏曲等文化形式也受到了中国的影响。

朝鲜和琉球的文化交流也主要集中在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中国的孔庙制度和科举制度对朝鲜的影响非常大,同时朝鲜也向中国学习了很多技术和文化。

明清时期中国与琉球的贸易往来日益增加,琉球的书籍、地图等文化物品也进入了中国。

1.2 与欧洲的文化交流明清时期中国与欧洲的联系主要集中在贸易和传教方面。

明清时期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深受欧洲人的追捧,而欧洲的香料、银器等商品也进入了中国。

传教士是欧洲和中国之间文化交流的另一重要方面。

传教士将欧洲的科学、技术、艺术等文化传递给了中国,同时也将中国的文化传递给了欧洲。

在欧洲,中国的文化被认为是“异域文化”的代表,受到欧洲艺术家和学者的浓厚兴趣和热情。

2. 对外关系明清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周边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对抗,二是与欧洲和东南亚各国的外交往来和贸易。

2.1 周边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对抗明清时期中国的周边国家主要包括朝鲜、日本、越南、满洲等国家。

中国与朝鲜之间的关系较为友好,朝鲜的王公和文臣都向中国派遣过使节。

而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关系却相对较为紧张。

明朝时期,中国曾多次派遣军队进攻日本,但都以失败告终。

清朝时期,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关系也相当紧张,直到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试图改善中日关系。

与越南之间的关系也时常处于军事冲突之中,直到清朝时期中国开始实行宽政,才逐渐改善了双方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取得了哪些成就在明清时期虽然中国处于闭关锁国时期,对外来文化予以排斥和不接受,但在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历史的趋势下,中西方文化得到交融,对中西方文化都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下面是我对明清时期中西文化的交流所得到的成就的总结和概述。

一,西学中传明清时期,最早给中国带来西方文化的是来自西方的传教士,他们在中国宣传他们的信仰,同时也把西方的文化送到东方大地。

(一)语文学利玛窦着有西字奇迹一书,系用拉丁拼音注读汉字。

其后又有金尼合(Trigault Nicolas)着西儒耳目资一书,也是讲拉丁文拼音与注音的,其条理比西字奇迹更为完密,此为西人介绍拉丁文的最早著作。

当时中国学人多受其影响,方以智之作通雅,即曾引述该书。

荷兰人占据台湾,曾设学校,教授当地人学习拉丁文。

当时士人的应用文件,都采用拉丁文,朋人称为「红毛字」。

所以在明末清初,已有许多人懂得拉丁文。

(二)天文历法明清之际的西方传教士,对于中国最大的贡献是天文学和历法。

先是在万历三十八年,因为日蚀不验,发现旧历的错误,就有李之藻与五官正周子愚等上疏。

请采用西洋历法,以改良旧历,并推举庞迪我、龙华民、熊三拔等西洋教士。

朝廷未及采纳,而发生了南京反教风潮,而有禁止耶教、驱逐教土之令。

后来延至天启、崇祯年间,再发生日蚀的错误,旧大统历与回回历都不验。

明思宗便接受徐光启的建议,成立历局,以光启为监督,主持修订新历法。

即以崇祯原年戊辰为新历元年,名之曰崇祯历。

并起用李之藻,征聘教士龙华民、邓玉函、罗雅各布、汤若望等。

开局之后,徐光启便偕同李之藻、龙华民等,先从事译书研究与观察的工作。

第二年李之藻病故,崇祯六年徐光启也去世。

当光启病笃时,举荐当时通晓西学的前陜西按察使李天经继续主持历局之事。

后至崇祯七年,成历书一百卷,共分十一部,名曰崇祯历书,又名西洋新法历书。

崇祯六年又议订历法条议二十六则,历法虽成而明亡,竟未及施行。

后来清兵入关,即采用西洋教士所研订的新历法,并用汤若望为钦天监。

继汤后又用南怀仁为钦天监。

南怀仁死,又用闵明我、徐日升、戴进宝、巴多明、高慎思、汤士选、毕学源等人,或为钦天监,或任顾问。

介绍西方天文历法的译述,重要的著作有利玛窦与李之藻合着的乾坤体义、浑盖通宪图说,有徐光启与诸教士共同译述的日躔历指、测天约说、测量全义、恒星历指、月离历指、交食历指,与李天经所著的历元等书。

有清初西洋教士共同编译的新法表异(汤若望作)、历法西传、康熙永年历法、历象考全书、仪象考成等书。

与文字著作同时介绍到中国的是天文仪器的制造。

在崇祯时,历局成立,在邓玉函、罗雅各布等西洋传教士指导下,制成新式天文仪器多种。

包括「七政仪」、「列宿仪」、「平浑仪」、「交食仪」、「天球仪」、「地球仪」、「日晷」、「时钟」。

后来这些仪器多被闯贼李自成所毁。

汤若望、南怀仁继为钦天篮,又加以重造。

在天文仪器中,观测天象最重要的是望远镜,最早的望远镜是利玛窦带来,明人称具千里镜。

徐光启主持历局时,曾仿制了几架望遗铙,取名「窥筩」。

(三)舆地学最早介绍现代世界地图知识至中国者,为利玛窦之坤舆图。

利玛窦初到端州时,即绘有坤舆图以赠同好。

及二十八年晋京谒见神宗时,除圣像、自鸣钟外,曾进万国图志一册。

所谓万国图志,即当时的世界地图,并附有说明。

除此之外,利氏曾绘坤舆万国全图多幅。

当时中国人叹为得未曾有,好事者纷纷加以翻刻传布,一时遂有多种不同版本的利氏世界地图。

利氏世界地图的特点是:(1)说明地为圆形;(2)已有经纬度;(3)已有南北极与赤道,并说明南北昼夜之长短;(4)已有五大洲,为欧罗巴、亚细亚、利利玛窦的世界舆图之外,最著名的是艾儒略的职方外纪,书成于天放三年。

艾儒略的著作是根据利玛窦与庞迪我两人的舆地资料,加以他个人所搜集的见闻记录而成。

为之修订刊行的是杨廷筠。

内容所记多为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卷首附有万国全图,以下分洲叙述,最后则为四海总说。

此书内容述欧洲尤其意大利之情形为最详,因艾氏为意大利人也。

利玛窦、艾儒略之后,有南怀仁所绘制的坤舆全图,成于康熙十三年。

图作两半球形,并附有坤舆图说两卷,内容有一部分是录自利、艾之书,别一部分则是增加的新材料。

(四)数学数学中最早译为中文的是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Euclides)所著之几何原本,为利玛窦与徐光放所合译。

书成于万历三十五年,共六卷(第一卷讲三角,第二卷讲线,第三卷讲圆,第四卷讲圆外形,第五六卷论比例),所译并非原书之全部。

此书刊行后五年,徐光放复与庞迪我、熊三拔等加以校订。

几何原本之外,有关数学的重要译着,有以下诸书:1.圜容较义:万历三十六年,李之藻与利玛窦合译,论圆之内外初,属于几何范围。

2.测量法义:万历三十五年,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论高深广远之测量法。

3.测量全义:徐光放与罗雅各布共着,内容包括平面三角与球面三角。

4.同文算指:李之藻据利玛宝所授写成,内容为数学,包括四则算术与约分法。

5.大测:崇祯时,徐光放所主持之历局中所编译,内容引述托勒密之数学定理。

自从西洋传教士将西方数学原理传人中国后,中国学人受其影响,各种有关西法之数学著作,如勾股义(徐光启着)、天学会通(薛风怍着)、几何论约(杜知耕着)、历算全书(梅文鼎着)、割圆八线(黄宗羲作)、赤水遗珍(梅谷成着)、杜式九术全本(张冠着)、续增新法比例(陈厚耀着)、测量全义(袁士龙着)……等,有如雨后春笋,不胜列举。

(五)物理机械(1)《远西奇器图说》:《远西奇器图说》是我国第一部讲机械学的书,也是第一部具体介绍西方物理学的专书。

原书为邓玉函口授,而由王征编着并绘图。

王征字良甫,号葵心,陕西泾阳人。

万历二十二年举人,天启二年进士。

曾受洗入天主教,与西洋传教士邓玉函、金尼阁等过从甚密。

王征最好研究物理学,除编着奇器图说外并自制机械多种,乡人称为诸葛孔明复生。

奇器图说一书是以图为主,而加以说明。

所列机械器物名称有六十六项之多,动力名称有二十九种,其原理则包括杠杆、滑车、螺旋等力学。

盖邓玉函本为物理学家伽利略(Galileo)之知友,其物理学知识或深受伽氏之影响也。

王征于奇器图说之外,又着有新制诸器图说,为其个人所发明创制的机械所作的图说。

根据王氏的著作,知道王氏运用其所传授的西方物理学知识所作的奇器有「虹吸」、「鹤饮」、「轮缴」、「自行磨」、「自行车」、「运重机」、「连弩箭」、「生火机」、「代耕机」、「螺丝转梯」、「折迭梯」、「活闸」(自行启闭的水闸)等,这些奇器或为仿造,或为发明。

(2)泰西水法:泰西水法一书共六卷,为熊三拔所著,内容介绍西方取水、蓄水、运用水力之法。

因水利有关农业灌溉,所以后来徐光启着农政全书,其水利部分曾抄录此书。

后来清代初年的宫庭建筑,如圆明园的喷水他,即系采用西洋水法,并为西洋传教土所督造。

(3)钟表与小型机巧玩具:利玛窦到北京进贡的物品中,最使明朝皇帝感觉兴趣的,便是大小自鸣钟。

在利玛窦之前,来中国的罗明鉴也曾以大自鸣钟一座送给中国的总督。

后来万历三十八年来中国的金尼阁,也曾携有钟表进贡。

除了钟表之外,还有能自动的小玩具与小乐器等,在明末清初时,这类钟表曾大量的输入,特为中国皇帝与贵族所爱好,各类笔记小说中,有关钟表的记载特多,清乾隆时,在圆明园中并特设有「钟房」,以招待管理钟表的西洋教士,直到现在故宫中所保存的各一型各式的巧妙钟表为最多。

从钟表与各种小型自动玩具的输入,与王征所作的奇器图说看来,在明朝末年,这类小巧的机器工艺及其知识,已经相当普遍的传入中国的社会。

二,中学西传我前面说道是传教士最早把西方文化带到中国,与其同时他们也把中国的文化带回了欧洲,是西方世界对中国这个古老传奇的国家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教育方面:中学西渐与儒家教育流传西方文化教育的交流与影响是相互的,一方面是西方思想文化的东来,另一方面是中国思想文化的西传。

中国要“借远西为郯子”,而18世纪的西方,特别是启蒙运动与其自然神论的思想,也是以中国为郯子的。

在中学西渐中,很多传教士如利玛窦等为中国儒家思想向西方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通过这些著作为欧洲人提供了一幅中国社会的图影。

传教士们不仅系统表达了东西方政权在权利及高贵上的某种相似之处,还描述了中国稳定良好的政治秩序,并对它进行了考察。

中国人对教育的重视、通过竞争性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很快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并开始效仿。

此外,传教士们还介绍了中国对公德的极度重视,他们认为在中国的教育中是不教“纯粹的”科学的,而只是在一些与公德有关的范围里才对科学发生兴趣。

在传教士的眼中,中国的道德不仅超过了科学,而且也优于宗教信仰。

但是,传教士们所描绘的中国儒学教育的背景,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他们实际上没能深入到中国各种思潮中去,他们提供的画面带有很大的“乌托邦”成分,而且其论述中也有不少自相矛盾之处,尽管如此,传教士们对中国儒学教育的介绍仍然功不可没,因为他们向西方提供了大量真正关于中国的信息,使发生“信仰危机”的欧洲人看到了一个理想国度的存在。

从欧洲的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儒家文化比较大的影响。

西方的启蒙思潮,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中国古代儒家文明为其思想前提的。

如启蒙思潮中的泰斗伏尔泰,他的政治理想是清除现存的“神示宗教”,建立一个崇尚理性、自然和道德的“理性宗教”。

在伏尔泰心中,中国儒教就是这是这种理性宗教的楷模。

他推崇孔子,称赞中国哲学“既无迷信,亦无荒谬的传说,更没有诅咒理性和自然的教条。

”此外,欧洲启蒙学者多是开明君主专制论者,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圣君成为他们心中理想的社会楷模。

总之,中国儒家文化教育被传教士们介绍到西方后,在西方整个思想界、教育界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以致于对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二)、文献方面:中国文献西传新航路开辟后,最早开始搜集中国文献并用于研究中国历史的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

1539——1563年,葡萄牙历史学家巴洛斯写成《亚洲史》1——3卷,较早的把中国情况向欧洲作了介绍。

1585年(明万历十三年),西班牙历史学家门多萨在罗马出版了西班牙文的《大中华帝国重要事物及习俗史》,简称《大中华帝国史》,该书是新航路开辟之初欧洲人专论中国的第一部历史书籍。

上述活动,反映了16世纪中国文献向欧洲传播和欧洲人搜集利用中国文献的情况,这只是新航路开辟之初中国与欧洲文献传播交流活动的开端。

进入17、18世纪,中国文献大量传入欧洲,出现了中国文献的第一次输出高潮。

首先,耶稣会士来华之初携带了不少西学书籍,他们离开中国返回欧洲时也把许多中国书籍带回欧洲。

1651年,意大利耶稣会士卫匡国返回欧洲时,把他在中国花了8年时间搜集到的中国书籍和耶稣会士在华活动资料带回欧洲,包括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明代巨著《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