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西文化比较(导论)
中西方音乐文化比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中西文化比较与交际课程课程报告题目_中西方音乐文化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姓名马奥学号 20111364031专业英语任课教师吴建兰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中西方音乐文化比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更趋向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态势。
在这种态势下,我们必须掌握我国本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联系,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态势,在吸收西方音乐先进技术的同时,更好地发扬本民族的音乐。
下面,就来分析一下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中西方音乐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审美的差异: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
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
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
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如在听《梅花三弄》时,你首先能感受到的是景,然后通过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
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
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一样是表现人的不屈精神,《命运交响曲》就显得深沉而铿锵了,首先就是通过强节奏的开奏震撼人心.其次,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
《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标准

《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标准1.课程说明《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标准课程编码〔14060042 〕承担单位〔师范学院〕制定〔〕制定日期〔〕审核〔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日期〔〕批准〔二级学院(部)院长〕批准日期〔〕(1)课程性质:本门课程是本门课程是师范类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开设的一门的专业限选基础课。
(2)课程任务:主要针对小学教师开设,通过本课程学习,既可掌握中外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又可加深从文化学层面上对各门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高中历史。
2.学习目标本课程上编《中国文化史》的教学任务主要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机制、表现形式和基本精神,引导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的知识和理论,较为深入地掌握各种主要文化现象的特点,目的是为了提高对文化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以便准确地认识我们民族的历史状况和当前的国情,并使这种能力和认识渗透于各门课程的进一步学习之中。
下编《西方文化史》的教学任务主要讲授西方文化2000多年来西方人文精神和制度方面的演变,以文化艺术和政治哲学、科技伦理为主,目的是通过讲述这些重要文化现象,使学生对西方文化史有较好的掌握和分析能力。
3.课程设计本课程教学过程以讲授为主,并辅以课外阅读和作业练习,重点在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历史感、相应的思辨能力以及对当前文化现象的实际分析判断能力。
通过学习中外文化,培养独立的对文化现象的分析与思辩能力和综合判断力。
4.教学设计上编:中国文化史绪论文化与中国文化教学内容:1.“文化”界说2.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3.目的、意义和方法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文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确立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文化”界说。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教学内容:1.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2.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历史地理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生成因素,并对历史地理环境的诸要素、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中西文化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大纲Course Syllabus for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课程代码:1012014课程负责人:李红梅课程中文名称:中西文化比较课程英文名称: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学分数:2课程学时数:36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三年级学生本课程的前导课程: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文学理论一、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1.本课程的目的“中西文化比较”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及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主要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国和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在多个层面上进行探讨和介绍。
通过讲授分析中国与西方主流文化在基本精神、思维方式、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及差异,使学生明确中西文化的不同起源;把握中西古代政治制度、道德理想和宗教信仰的异同以及中西哲学和思维方式的不同特点。
增加学生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理论素养,同时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要,认识世界文化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关注社会现实,既为祖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现代化问题贡献力量,同时也树立起全球性的宽广视野,自觉地去参与、推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及合作。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历史、辩证地看待文化传统及其走向,能对中西文化进行有机客观地比较,扬弃糟粕,吸取精华。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辅以课堂讨论、观看影片以及撰写书评和论文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不仅掌握较为扎实的有关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而且也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文化及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兴趣与积极性。
本课程教学方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采用专题式教学体系,有重点地集中讲授一些重要内容,避免流水账式的历史叙述。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一、文化和中西文化比较概述在介绍文艺复兴时期中西文化比较之前,先阐述文化与中西文化比较的简单概念:特定文化是特定民族的本质的表现。
不同的民族所表现的文化内容是有差异的。
“文化”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它是一个民族作为具体的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所以文化有类型之分,例如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等等;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上产生的,因此,文化又可以成为传统、现代,所以说特定文化是特定民族的本质的表现。
文化比较就是把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开展文化比较的系统研究。
文化比较的前提是文化接触与交流,没有文化的接触,就谈不上文化的比较。
从中西文化比较角度看,早在汉代两类文化就有接触,时至元代,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遍游中国,从文化的意味上对中国有了初步了解。
在绘画艺术文化中,西方艺术的引入在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绘画出现了第一次的接触。
二、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文艺复兴时期在西方是指在古典文化的影响下,艺术和文学等的复兴。
它的主要的思想是确立个人精神价值,提倡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人性反对神性。
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最早发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方的艺术表现为:反映世俗的生活为主的艺术家为了正确的表现人体的比例,对解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为了准确的变现空间的结构特征,掌握了严谨的透视画法。
出现了绘画艺术和科学相结合的创新手段。
文艺复兴时期相当于中国的明代。
在明代时期,由于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
中、西两种完全不同观念的艺术在明代擦出了了第一次火花。
在艺术上表现为师承古人,以地域实景为绘制对象具有诗意表达艺术家自己的情感。
在中国明代艺术表现为:有宫廷美术的再度复兴;有文人派别的持续发展;有世俗文化美术的推进;有西方艺术影响下的美术引进。
不同风格形式的表现呈现出绘画艺术的百花齐放,争相斗艳的格局。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最为著名、最有说服力的代表人物——文艺三杰之一的达·芬奇,他的典型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
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也形成了多种文化的定义。
《易经》说:“文明为止,人文也。
关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文,错画也,修饰也;化,教行也,变也。
”汉代刘向则认为:“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补钙,然后加诛”。
这是文化第一次出现在一起。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同,就在于彼此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不同。
本文重点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广告媒介的影响。
一、中西文化差异在跨文化广告因素中的体现广告文化具有明显的大众性、商业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特点。
一定的文化传统、信仰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商业经营者以及消费者的心理、行为从而影响各国广告活动。
国际广告是跨国界、跨文化的商品营销的宣传形式,它面临的不单是语言的转换问题。
因为国际广告与国内广告相比要面临语言、传统习惯、法规、教育、自然环境、宗教、经济状况等差异问题。
国际广告的跨文化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有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人的价值通过“内省”、“克己”来表现。
美籍华裔杨朝阳教授认为:“中国人注重广告的产品内容,讲实证。
其文化背景是道—佛—儒家伦理、宗教行为,有宿命论色彩,有整体取向,关系建立在实证上。
”(《广告文化》1995)而西方Possibility and Inevitability of Integration ofFormalism andFunctionalism in the Study ofLinguisticsLiu Lei(ZhangzhouNormalUniversity,Zhangzhou363000,China),把家族的荣辱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中国人的感情倾向于“自家人”或“老乡”。
有许多以宣传孝顺、家庭亲情为诉求手段的广告,常常以融洽的气氛,浓浓的深情引起观众强烈的心理共鸣。
如飞利浦电刮胡刀的广告词:“从小,爸爸就经常送给我各种心爱的礼物,每一次都让我兴奋雀跃。
跨文化交际课程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大纲(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课程性质:专业方向课课程学分/学时:2.0学分/30学时上课时间/教室:开课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姓名/职称:马书红,副教授;王初艳,讲师教师联系方式:187****1369,*****************办公时间/地点(Office hours/Place):周四上午8:00-12:00,南区办公楼305一、课程简介及目标(一)本课简介本课程是面向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方向课,主要内容包括:文化的定义、层次和特征;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家庭对个体的社会化、社会交际能力、男女家庭角色定位、价值观等的影响;身份的定义和分类(人种身份、民族身份、性别身份、国家身份、组织身份、个人身份、网络虚拟身份等);刻板印象及避免产生刻板印象的方法;偏见及其成因;民族中心主义的定义及特点;感知的定义、感知与文化和信念的关系、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权力距离、柔性和刚性文化、高语境和低语境文化;不同文化的非语言交际方式和特征;不同文化的时间和空间概念;不同文化的领导风格;解决跨文化交际冲突的策略。
通过学习,你可以从整体上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把握跨文化交际的表现形式和其深层的信仰系统和哲学观,从而塑造人文精神、培养跨文化的觉知和意识、提升睿智与德性,奠定重要的跨文化交流的修养基础。
对于未来在与文化有关的机构工作(如:外事办、外企、跨国公司、旅游局、翻译公司、文化研究所等),本课程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实现下列5个教学目标:1、专业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你能够(1)了解不同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如服饰、饮食、音乐、雕塑、庆典仪式、交往方式等)、特点和异同;(2)了解非语言交际的不同特征与要素;(3)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4)用目标语言来描述、对比和分析各种文化现象,将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相结合;2、思维方式目标在反思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阴阳和合、大一统等整体性、模糊性、直觉性、意向性、崇拜权威的思考方式的基础上,了解与学习其他文化的思考方式、信念传统和价值观等,从而汲取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的优势,并学习在不同的情景下、不同的领域中采用适当的思维技术和方法来解决问题,避免非此即彼的对立、生硬的思考模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中外文化比较参考书目

1、《西方文化概论》启良,花城出版社2、《西方文化史《庄锡昌,高等教育出版社3、《西方文化概论》赵林,高等教育出版社4、《西方文化概论》方汉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中西文化比较》徐行言,北京大学出版社6、《比较文化学》高汉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7、《中西文化比较导论》曹锡仁,中国青年出版社8、《文化模式》[美]本尼迪克,北京三联书店9、《中西文化异同论》郁龙余,北京三联书店10、《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1、《比较文学原理新编》乐黛云等,北京大学出版社12、《中国文化概论》李建中,武汉大学出版社13、《欧洲文明》(上下)汝信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4、《老子的智慧》林语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5、《读史有学问》(上下)冷成金,南海出版社16、《论语心得》于丹17、《西方素质教育精华----西方人怎样培养高素质的孩子》叶云生,重庆出版社18、《当代美国教育》史静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细节决定成败》汪中求,新华出版社20、《可以平凡,不能平庸》刘兴旺,新华出版社21、《为什么那个傻瓜比我赚钱》(美)罗伯特·谢明,中信出版社22、《墨迹》曾子墨,长江文艺出版社23、《一分钟的你自己》(美)斯宾塞·约翰,延边人民出版社24、《第56号教室的奇迹》(美)雷夫·艾斯奎斯,中中国城市出版社25、《黄石的孩子》(英)26、《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全愈,广东教育出版社27、《把信送给加西亚》(美)阿尔伯特·哈伯德28、《遇见未知的自己》张德芬,华夏出版社29、《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云腾飞说中国历史上》袁腾飞,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30、《圣经故事》1。
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大纲

《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61282B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学分:2适用对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先修课程:中国文化概论、世界文化概论一、教学目标中西文化比较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通过对本课程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中西文化,克服文化障碍,以减缓可能碰到的文化冲击,逐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能力,使学生能够用文化的眼光,认识自己,包容他人。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1.强调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研究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有关语言与文化的知识,并掌握其学习方法。
2.有计划地指导和组织学生的课外学习和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与文化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教学过程中除了充分利用教材外,还要注意开发新的教学资源,重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及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等现代教育技术在更新教学内容、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自觉性、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一、中西方对“文化”的界定并理解文化与文明的区别和联系二、大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三、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中中西文化比较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人类文明的曙光---中西文化寻根一、人类文化的起源--“轴心时代”二、中西文化形成的地理基础三、农业文明与工商业文明四、家国与城邦五、中西文化的源与流第三章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一、历来对中西文化精神的探讨二、人文传统与科学精神三、群体认同与个人本位四、中庸和平与崇力尚争第四章中西哲学比较一、哲学意识和宗教情怀二、主客二分与天人合一三、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四、中西哲学简介第五章中西宗教比较一、宗教与终极关怀二、天人之际与灵肉分离三、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六章中西审美观比较一、审美意识人与世界融合的产物二、中西审美观的差异第七章建设面向未来的中国文化一、中国文化的自我保持与自我更新二、中国文化前景展望五、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本课程采用平时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开卷)成绩占7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武汉纺织大学课程教案中西文化比较导论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通过学习,了解“文化”的概念、内涵及其特征;2、了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3、理解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中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文化的特质;2、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三、教学学时:4四、讲稿:世界文化通常被分为四大体系:一是西方文化体系,覆盖欧美、澳洲;二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覆盖西亚、中亚、北非、中非以及南亚、东南亚;三是印度文化文化体系,覆盖南亚,影响东南亚;四是中国文化体系,覆盖和影响整个东亚。
在四大文化体系中,领先于世界文明的,最早是古希腊,随后是中国,再次是欧洲。
古希腊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就已经进入奴隶社会,其青铜、冶铁、造纸术的发明领先于世界。
中国约公元前476年进入封建社会,在公元3—15世纪,保持着世界领先的科技水平(李约瑟语),为世界文明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来,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扩张。
长期以来,在西方中心主义观念的支配下,一些西方政治家和学者甚至认为,在意识形态对抗结束之后,各民族之间在经济贸易、旅游、媒体通信等方面的相互作用的增长正在产生一种共同的世界文化,随之而来的应当是一个以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和自由主义价值观的普及为基础的全球一体化的时代。
然而,科索沃上空轰鸣的飞机、阿富汗化为灰烬的巴米扬大佛、耶路撤冷的爆炸、伊拉克的炮火,都让我们不能不看到这表面繁荣下潜伏的危机。
冷战结束十多年来,由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导致的地区性冲突与局部战争愈演愈烈,尤其是其中一些国家内部的冲突多数与文化有关。
俄罗斯与美国的冲突,中国崛起与美国重返亚太遏制中国,既有国家利益冲突的原因,也有文化差异的因素。
自有文明以来,人类曾经历过各种形式的文明间的碰撞与交流。
从丝绸之路到唐僧取经,从十字军东征到成吉思汗的西征,从马可波罗的东方之旅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从郑和下西洋到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学东渐……仅最近的数百年间,影响较大的文明间的碰撞即有16世纪以来的西方殖民化运动,中国的鸦片战争与八国联军入侵,二战后的中东战争与伊斯兰革命,20世纪世界性的现代化浪潮等等。
当然,这些所谓交流并非完全建立在主动选择和平等互信基础上的对话,往往是与暴力或强权方式相伴随的单方向的文化输出和渗透。
其中东西方文明间的交往与冲突尤为令人关注。
回顾人类文明的发生与与交往史,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冲突是不容回避的话题。
长期以来,人们热衷于讨论中西文化孰优孰劣,究竟谁是先进或落后,但对其各自的渊源与特征却不甚了解,对文化差异与冲突的根本性质及其产生原因也缺乏认识。
铸造新的中华文明,必须以宽容的气度和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去理解不同文化的优势与特色。
这也是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要进行这项工作,我们先要明确,什么是文化?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怎样?现有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起因、过程和现状如何?从哪些方面入手去进行比较?第一节“文化”释义人是文化的动物。
人兽之别,在于兽只能本能地生存,而人在本能之外拥有一个文化的世界。
所谓人是政治的动物、理性的动物、符号的动物、历史的动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等说法,都可概括为人是文化的动物。
因为政治、理性、历史、符号、社会性等等,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或者与文化同义。
人类拥有文化,已有漫长的历史。
工具的制造、火的发明、文字的产生,社会制度的建立、国家的形成等等,一切都围绕文化发生。
一、“文化”的内涵进行文化比较,首先必须对文化有一个认识,至少要有一个界定。
不同的人,不仅普通人,甚至是专家,对“文化”的理解都会有所不同。
我们谈到某人有文化,文化程度怎样,指的是这人识字多寡、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及接受教育的程度。
但在另一层面上,小到个人的心理、行为、思维和价值观念等,大到人类的进化、文明的进步,都可以是文化。
文化包括的范围广、层面多,百家各执一说,如盲人摸象,很难求得一个统一的定义。
其实,中西方对“文化”的认识都有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1、中西方“文化”的词源考察古代汉语中,“文化”一词与现今流行的文化概念相去甚远,而且“文化”作为整词的出现也有一个过程。
有装饰、之意。
“文”在古汉语中的意义比较丰富。
“文”同“纹”,本意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花纹、纹路、纹理等意思。
如《易·系辞下》说:“物相杂,故曰文。
”《文心雕龙·原道》也说:“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
”由纹理之意延伸出人为装饰、修饰的意思,与“质”相对。
如《礼记·乐记》称:“五色成文而不乱。
”又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等。
如《文心雕龙·原道》:“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
”《论语·八佾》:“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再进一步推衍为美、善、文德教化,以及文辞、文章等,与“野”对应,或与武事对称。
如孔颖达《尚书》序云:“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这里的“文”指文字,中国古代相传是伏羲氏发明了文字。
《尚书·大禹謨》中歌颂大禹的功德“文命敷于四海”,说大禹文德布陈于四海。
“文”已有文德的意思。
《论语·学而》中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里的“行”专指道德践行,即“德行”,“文”则是与“行”相对应,指诗书礼乐等“六艺”之类。
《论语·雍也》中还有“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野”指事物的“自然状态”,“文”指事物的人为状态。
自觉地把“自然状态”和“人为状态”加以区分,可见古人很早就意识到“文”是由“人为”努力而通过“规范化”所表达出来的东西,才有了文字、文献、文籍、文学、文化、文明等词语。
把“文”与“化”连起来使用的最早见于《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道德规范。
意思是人类从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中寻找规律,以便驾驭、改造自然和教育、感化世人。
“文化”一词开始连用是在刘向《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功。
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这里的“文化”用如动词,意为以文德教化。
不过,“文”指“文德”,“化”指教化,也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整词。
之后,晋人束哲《补亡》诗中有“文化內辑,武功悠悠”句,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显然,“文化”在这里已经属于名词意义上的概念,其含义包括文治、教化和礼乐制度典章等。
到明清之际,顾炎武提出了更为宽泛的“文化”概念,他在《日知录》中说:“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度数,发之为音容,莫非文也。
”又说:“文之不可绝于天下地间,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
”清儒彭申善对“文化”也有类似的解释:大而言之,则国家之礼乐制度;小而言之,则一身之衣服,一家之宫室。
①总之,古代汉语中关于“文化”的概念,一般有两种理解:其一是指统治者①《易经传义·解注辩证》,转引自曹锡仁《中西文化比较导论——关于中国文化选择的再检讨》,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
所施行的文治教化的总和;其二是指文物典章、朝政制度、道德伦理,以及日常礼俗中的一整套观念和习俗。
西方“文化”一词,英语、法语均写作“Culture”,德语“kultur”,都源于拉丁语“cultura”,基本含义指耕作,以后引申出居住、动植物培育等,都是指物质生活。
这种含义,至今仍然在“agriculture”(农业)、“horticulture”(园艺)中保留着。
不过,古罗马著名辩论家西塞罗在使用“文化”一词时,已经赋予它比喻的意义,采用了“耕耘智慧”(Culture mentis)的说法。
而类似用法16世纪初才在英语中出现,意指为增进某种东西的质量所做的审慎努力,如“工艺的改进”(The culture of the arts),以后又出现了“精神耕耘”(mental culture)及“智力耕耘”(intellecture culture)等用法。
但直到19世纪中叶,仍很少单独使用“文化”作为术语。
在1690年出版的法语《通用词典》中,对Culture的阐释是“人类为使土地肥沃、种植树木和栽培植物所采取的耕耘和改良措施。
”①到18世纪,法国学者伏尔泰、沃弗纳格等开始在比较完全意义上使用文化一词,用来指训练和修炼心智或思想、趣味的结果或状态。
文化一词就被用来形容一位受过教育的人的实际成就——文学、艺术、科学和良好的风度等,在1878年利特雷编纂的《法语词典》中,“文化”的解释是“文学、科学和美术的修养”,并提到了它作为“培养”和“教育”的同义词的用法。
17世纪德国学者S·普芬多夫对文化做出了明确的界定,他认为,文化是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依赖人和社会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他把文化理解为对人的肉体、心灵和精神能力的培养,即为了完善人自身的本性而增补的知识。
到18世纪,德国思想界开始流行“bildung”一词,内涵是指对人进行智力、美学和道德方面的培养,并通过这种培养的具体化来概括人类的未来和目的这一词义在别的语种里的相应术语即“文化”,但有时也可译为教育或教化。
由此可见,在西方文化中,“文化”(Culture)同样也是一个与“自然”(Nature)相对的概念。
中西对文化含义的理解,都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趋向。
西文对“文化”含义的理解,有一个从物质生活到人文精神的发展过程,这与中国文化一开始使用该词时,就已经含有了精神和人文的指向是不尽相同的。
2、近代以来中西方对“文化”的阐释19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文化学等人科学在西方的兴起,“文化”一词成了人文学科的重要术语,被赋予了丰富的现代内涵。
在文化人类学史上,最早对“文化”一词作出定义的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年)。
他在成于1871年的《原始文化》一书中说:①转引自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页。
文化或文明,究其广泛的民族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①泰勒关于“文化”的这一定义,实际上强调了“文化”的几点特征:第一,文化不属于生物学遗传,不属于人的先天本能,而是后天得来;第二,文化不是若干孤立要素的机械堆砌,而是一个复杂的结构整体;第三,文化不是个人的所有物,而是属于一定的社会所有。
1952年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A·L·Kroeber)和克拉克洪(Clyde Klukhohn)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Culture,a Critical of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一书中,辨析了从1871年到1951年80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达160多个,将文化概括为:文化由外层的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他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