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合理、科学用血考核评价标准

合集下载

临床合理用血评价考核管理制度

临床合理用血评价考核管理制度

临床合理用血评价考核管理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医院临床用血的管理,促进更加科学、安全、合理的用血,将临床医生合理用血情况纳入临床医师个人业绩考核与用血权限认定的指标体系,特制订本制度。

一、临床用血评价制度评价临床科室和医师合理用血和输血后疗效评估的实施情况。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二十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

医师应当将患者输血适应症的评估、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记入病历,《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记录单》随病历保存。

1.用血合理性的评价:主要评价是否严格按照输血适应症进行输血,输血适应症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执行。

2.输血后疗效的评价:主要评价在输血后是否有输血治疗的疗效评价及有无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处理、记录。

二、评价方法1.评价内容:(1)《临床输血单》的填写是否规范:(2)输血前是否有兔疫学检查(3)输血前患者是否签署《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4)是否有相关实验室检查,是否有临床输血指征(5)大量用血是否有审批(6)是否有患者输血适应症的评估,输血后疗效的评价情况2.科室评价:临床科室每月对医师合理用血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分析,并将医师合理用血评价结果用于个人业绩考核与用血权限的认定管理。

3.输血科评价:医务科授权输血科每月对医师合理用血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分析,并将医师合理用血评价结果送报医务科。

4.医务科评价:根据送报材料和抽查,医务科每季度对临床科室及医师合理用血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分析,并将评价结果用于科室质量管理评定和医师用血权限的认定管理。

三、考核管理1.对于1个月出现用血不合理情况的医师,给予批评教育,督促其认真学习相关知识。

2.对于连续2个月出现用血不合理情况的医师,给予用血权限降级处理,医务科将给予批评教育,组织其学习相关知识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连续3个月内未出现用血不合理情况,再恢复其用血权限。

3.对于连续3个月出现用血不合理情况或未按照用血规定用血,违反用血技术操作的医师取消其用血资格,医务科给予批评教育,本人做自我批评报告,组织其学习相关知识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连续6个月内未出现用血不合理情况,再恢复其用血权限。

临床医师合理用血评价考核

临床医师合理用血评价考核

临床医师合理用血评价考核血液是人类身体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在临床医学中,合理使用血液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不合理使用血液会导致浪费、传播传染病、发生不良反应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

因此,评价临床医师合理使用血液的能力以及纠正错误用血行为的必要性是非常重要的。

评价临床医师合理使用血液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1.理论知识能力:评价医师对于血液学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例如,了解血液成分和功能、了解各类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了解血液适应症和不适应症等。

通过考核医师的理论知识,可以确定其对于合理用血的了解程度。

2.临床决策能力:评价医师在临床实践中的决策能力,包括对于是否使用血液进行判断、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合适的用量和给予的时机等。

通过评估医师在不同临床情况下的决策能力,可以确定其在合理使用血液方面的能力。

3.用血指征和指南的应用能力:评价医师是否根据最新的临床指南和用血指征进行实践,是否能够正确地判断何时需要使用血液。

通过检查医师的记录和实践行为,可以确定其是否能够正确应用指南和指征进行合理用血。

4.用血记录和审查能力:评价医师在临床实践中的用血记录和审查能力,包括对于血液使用情况进行记录、对于用血指标和血液治疗效果进行审查等。

通过检查医师的记录和审查行为,可以确定其对于用血实践的质量。

除了评价医师合理使用血液的能力外,纠正错误用血行为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不合理使用血液的医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进行纠正:1.继续教育:为医师提供相关的继续教育课程,包括血液学知识、合理用血原则和最新的用血指南等。

通过教育医师,提高其对于合理使用血液的认识和能力。

2.反馈和建议:及时对医师的用血行为进行反馈和建议,指出不合理的用血行为和改进的方向。

通过及时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医师改进错误的用血行为。

3.指导和培训:为医师提供有关用血实践的指导和培训,包括如何正确使用各类血液制品、如何选择适当的用量和时机等。

合理用血管理制度

合理用血管理制度

临床合理用血评价考核管理制度为了深入加强医院临床用血旳管理,增进愈加科学、安全、合理旳用血,讲临床医生合理用血状况纳入临床医师个人业绩考核与用血权限认定旳指标体系,特制定本制度。

一、临床用血评价制度评价临床科室和医师合理用血和输血后疗效评估旳实行状况。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措施(征求意见稿)第二十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

医师应当将患者输血适应症旳评估、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评价状况记入病历,《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记录单》随病历保留。

1、用血合理性旳评价:重要评价与否严格按照输血适应症进行输血,输血适应症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旳规定执行。

2、输血后疗效旳评价:重要评价在输血后与否有输血治疗旳疗效评价及有无输血不良反应旳发生、处理、记录。

二、评价措施1、评价内容:(1)《临床输血单》旳填写与否规范;(2)输血前与否有免疫学检查(3)输血前患者与否签订《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4)与否有有关试验室检查,与否有临床输血指征(5)大量用血与否有审批(6)与否有患者输血适应症旳评估,输血后疗效旳评价状况。

2、科室评价:临床科室每月对医师和李用血状况进行评价、总结、分析,并将医师合理用血评价成果用于个人业绩考核与用血权限旳认定管理。

3、输血科评价:医务科授权输血科每月对医师合理用血状况进行评价、总结、分析,并将医师合理用血评价成果送报医务科。

4、医务科评价:根据送报材料和抽查,医务科每季度季度对临床科室及医师合理用血状况进行评价、总结、分析,并将评价成果用于科室质量管理评估和医师用血权限旳认定管理。

三、考核管理以上检查成果将在医院《》公告,并按医院用血奖罚措施进行处理,措施如下:1、对于1个月出现用血不合理状况旳医师,予以批评教育,督促其认真学习有关知识。

2、对于持续2个月出现用血不合理状况旳医师,予以用血权限降级处理,医务科将予以批评教育,组织其学习有关知识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持续3个月内未出现用血不合理状况,再恢复其用血权限。

临床合理、科学用血考核评价标准

临床合理、科学用血考核评价标准

临床科学、合理用血考核评价标准(试行)项目 标准要求 考核评价方法 标准分1. 组织 管理 (14分) 1.1临床科室应当设立输血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和技术指导,开展临床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的教育和培训。

每年专题会议和教育培训活动不少于2次。

查阅文件、会议记录、教育和培训资料;考核相关临床科室医师掌握有关合理、科学用血知识情况 5分 1.2每年科室应组织开展临床用血工作专项检查,不少于2次。

现场实地察看; 查阅资料、记录等5分 查阅资料,现场询问2分 查阅检查记录 2分2. 输血 文件 管理 (5分) 2.1 查阅输血科(血库)记录;走访当地采供血机构 2分 2.2 查阅资料;向供血单位了解情况 2分 2.3 抽查相关临床科室出院病历,查看用血情况1分3. 输血 申请 (6分) 3.1 实施临床输血前应征得患者或其家属同意,并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治疗同意书》的签署合格率100%。

抽查运行病历2份,出院病历2份,查阅《输血治疗同意书》2分 3.2临床输血一次用血、备血量超过2000毫升时要履行报批手续,需经输血科(血库)医师会诊,由科室主任签名后报医务处(科)批准(急诊用血除外)。

报批率应达100%。

查阅资料 2分 3.3 经治医师应逐项、准确、清楚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由医护人员或专人送交输血科备血。

抽查《临床输血申请单》 2分 4. 临床 用血 4.0临床输血符合适应症(适应证参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规定) 抽查相关临床科室出院病历4.1 4.1.1血液输注符合原则:血容量损失在20%以内,抽查相关临床科30分(80分)外科输血(30分)使用晶体及胶体液;失血量达血容量20%~50%时,要加输一定量的红细胞;超过50%时还需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白蛋白;超过总血容量80%以上时再加输血小板和冷沉淀。

室出院病历4.1.2 红细胞制品使用符合适应证。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评价及考核制度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评价及考核制度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评价及考核制度Ⅰ目的为了进一步加强医院临床用血的管理,促进更加科学、安全、合理用血,将临床合理用血情况纳入临床医师个人业绩考核与用血权限认定的指标体系,评价临床科室和医师合理用血和输血后疗效评估的实施情况。

Ⅱ范围适用于对本院各临床用血科室申请医师的管理。

Ⅲ制度一、用血合理性的评价(一)输血前评价:主要评价输血前检测、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的签署、大量输血的审批、患者检查及输血适应症的掌控。

(二)输血中评估:主要评价用血医嘱、病程记录、护理记录、输血记录及输血病程。

(三)输血后评估:主要评价输血后的疗效及输血严重危害的发生、处理和记录。

二、评价方法(一)评价内容:1.《输血申请单》的填写是否规范;2.病历首页的填写;3.输血前检测;4.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的填写;5.是否有相关实验室检查,是否有临床输血指征;6.大量用血是否有审批;7.病程记录是否完整;8.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9.临时医嘱与输血的一致性;10.患者病情是否符合临床输血指征;11.输血不良反应的回报。

(二)科室评价:临床科室每月对医师合理用血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分析,并将医师合理用血评价结果用于个人业绩考核与用血权限的认定管理。

1.每份输血病例(自评价)由本治疗组最高级别医师进行输血后评价,就其用血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签名。

输血评价表作为科室医疗质控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备查,不得丢失。

2.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每个月对本科所有的输血病例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汇总形成书面材料一式三份,一份作为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其余两份分别送医务部、输血科,以供进行临床科室用血情况考核。

3.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要根据每个月医院医疗质量检查通报中有关各科室输血质量内容,提出各自科室的整改措施,并在日常工作中落实好整改措施,以确保临床用血质量不断提高。

(三)输血科评价:医务部授权输血科每月对医师合理用血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分析,并将评价结果报送医务部。

临床合理用血评价公示与用血权限管理制度

临床合理用血评价公示与用血权限管理制度

临床合理用血评价公示与用血权限管理制度临床合理用血评价、公示与用血权限管理制度是指医院根据相关法规和规范的要求,制定的血液使用的评价标准、公示机制与管理制度。

旨在规范血液的使用,确保血液的安全有效,提高临床用血质量,合理利用有限的血液资源。

一、临床合理用血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需求评估:对于需要输血的患者,需要进行详细的病情评估和临床指征评估,判断患者是否真正需要输血。

对于一些可替代药物治疗的情况,应优先考虑替代药物治疗,减少对血液资源的需求。

2.输血适应病例审查:对于已经确定需要输血的患者,需要进行明确的输血适应病例审查。

包括评估患者是否符合输血的指征,如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正常范围、严重贫血、出血或失血性休克等。

同时还需要评估患者的输血风险,如可能引起输血反应、感染等。

对于一些相对禁忌病例,如非急性缺血性卒中、非心源性休克等,应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3.输血指南的制定与推广:根据各种临床指南和循证医学证据,制定输血指南,并开展推广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于临床合理用血的认知和理解。

同时,应根据临床实际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更新和修订,确保指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临床合理用血公示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医院血液库存情况的公示:医院应该定期公示自己的血液库存情况,包括血型、库存量等信息。

通过公示,可以方便医务人员和患者了解医院的血液资源状况,提高对于血液的合理利用。

2.科室输血情况的公示:医院各科室应制定科室自用血液指标,并定期公示科室的输血情况,包括输血人次、输血量等信息。

通过公示,可以监督和评估各科室的用血合理性,发现和解决用血过度或不存在合理使用依据的问题。

三、用血权限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血液使用的责任分工:明确医院内各部门和个人的血液使用责任,建立科学合理的分工制度。

包括血站、临床科室、输血科室等,各自承担相应范围内的血液使用和管理责任。

2.血液使用权限的控制:根据医务人员的职称、资质和经验等因素,对其进行合理的用血权限控制。

临床合理用血评价考核管理制度

临床合理用血评价考核管理制度

临床合理用血评价考核管理制度一、引言合理用血是指在医疗实践中,根据病情需要,以确保患者安全有效为目标,在尽量减少输血的前提下,严格按照相关指南和规范进行输血,合理利用血液资源。

为了规范临床合理用血行为,保证输血质量和安全,提高用血效益,制定临床合理用血评价考核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二、目标和原则(一)目标:确保临床合理用血行为规范,减少不必要的输血,提高血液资源利用效率,保证输血质量和安全。

(二)原则:1.依据现行法规、政策、规范和指南执行;2.科学、系统、灵活、可操作性;3.充分考虑临床实际,尊重医生专业判断;4.加强风险管理,降低输血风险;5.注重患者个体化需求,提高患者满意度。

三、评价内容(一)医院管理层:1.建立规范完善的临床合理用血工作机制,落实纵向管理;2.制定合理用血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加强宣传和培训;3.学习和应用新的合理用血技术和方法,提高用血水平;4.加强临床合理用血的监督和考核。

(二)科室和临床医生:1.遵循临床指南和规范,制定科室合理用血操作规程;2.提高临床用血意识,加强用血知识培训;3.积极推进临床合理用血的科研和教学工作;4.完善病历记录,详细记录用血指征、用血量、用血效果等信息。

(三)临床用血评估:1.临床合理用血指标评估,包括输血率、红细胞输注量、输血反应率等;2.针对特殊病种和高危患者,评估输血指标的合理性;3.分析不合理用血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四、评价方法(一)定性评价:1.临床用血相关政策、制度、流程和操作规程是否健全;2.科室是否按照规范,有无用血示范病例;3.科室和临床医生对临床合理用血知识的掌握程度;4.病历记录是否标准,内容是否完整。

(二)定量评价:1.输血率、红细胞输注量、血小板输注量、输血反应率等指标;2.不同科室、不同医生之间的用血差异;3.引进新技术、新方法后的用血改变;4.用血费用与患者满意度的关系等。

五、评价周期和结果公布(一)评价周期:1.医院级评价:由医院管理部门定期进行评价,周期一般为1年或半年;2.科室级评价:由各科室定期进行评价,周期一般为半年或季度。

临床合理用血及输血评估

临床合理用血及输血评估
肠溃疡(内窥镜导入局部注射、喷涂)、角膜溃疡 (滴眼)等
2020/3/31
27
病例1
年青女性,因"面色苍白、头晕乏力1月"入院 患者近一月来反复无诱因在家自行发现面色苍白,感
头晕乏力,活动后感心慌胸闷,无气急,无胸痛,日 常活动逐渐受限,稍走几步即感明显乏力,曾至当地 医院就诊,予以补血药物治疗,具体诊断及药物不详, 病情无好转,并有逐渐加重趋势,进食后即感恶心, 并呕吐数次胃内容物,无黑便及鲜血便,无呕血及咖 啡样物,无肉眼血尿及酱油样尿 急诊查血常规示“WBC 2.47×109/L,RBC1.08×1012/L, Hb41g/L,PLT 58×109/L” 急诊紧急予以输注新鲜血浆350ml+红细胞悬液3单位
2020/3/31
17
可提供的血液品种
全血类 红细胞类 血浆类 血小板类 白细胞类
2020/3/31
18
冷沉淀 新鲜冰冻血浆在1℃~6℃融化后,分离出大部 分的血浆,并将剩余的冷不溶解物质在1小时内 速冻呈固态的成分血。
含10倍于全血的凝血因子
新鲜冰冻血浆(FFP) 全血采集后于6~8小时内分离出血浆 并迅速在-30℃以下冰冻成块即制成
不均匀渗血 11:49 输血科发血:红悬4U+新鲜冰浆300ml 13:33 危急值 APTT:106.8秒 16:33:02 输血科发冷沉淀:10U(第一次输)
2020/3/31
输血
37
2020/3/31
输血
38
2020/3/31
输血
39
10.20 HB 67g/L HCT 0.21 APTT 84.5秒 渗血不明显 输红悬4U+新鲜冰浆340ml
病病人输血浆,每天或隔天输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淀医院临床科学、合理用血考核评价标准(试行)
项目 标准要求 考核评价方法 标准

1. 组织 管理 (14分) 1.1临床科室应当设立输血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和技术指导,开展临床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的教育和培训。

每年专题会议和教育培训活动不少于2次。

查阅文件、会议
记录、教育和培
训资料;
考核相关临床科室医师掌握有关合理、科学用血知识情况 5分 1.2每年科室应组织开展临床用血工作专项检查,不少于2次。

现场实地察看; 查阅资料、记录等
5分 查阅资料,现场询问
2分 查阅检查记录 2分
2. 输血 文件 管理 (5分) 2.1 查阅输血科(血
库)记录;走访当地采供血机构 2分 2.2 查阅资料;向供血单位了解情况 2分 2.3 抽查相关临床科室出院病历,查看用血情况
1分
3. 输血 申请 (6分) 3.1 实施临床输血前应征得患者或其家属同意,并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治疗同意书》的签署合格率100%。

抽查运行病历2份,出院病历2份,查阅《输血治疗同意书》
2分 3.2临床输血一次用血、备血量超过2000毫升时要履行报批
手续,需经输血科(血库)医师会诊,由科室主任签名后报医务处(科)批准(急诊用血除外)。

报批率应达100%。

查阅资料 2分 3.3 经治医师应逐项、准确、清楚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由医护人员或专人送交输血科备血。

抽查《临床输血申请单》 2分 4. 临床 用血 4.0临床输血符合适应症(适应证参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规定) 抽查相关临床科室出院病历
4.1 4.1.1血液输注符合原则:血容量损失在20%以内,抽查相关临床科30分
(80分

外科
输血
(30分)
使用晶体及胶体液;失血量达血容量20%~50%时,
要加输一定量的红细胞;超过50%时还需输注新鲜冰
冻血浆、白蛋白;超过总血容量80%以上时再加输血
小板和冷沉淀。

室出院病历
4.1.2 红细胞制品使用符合适应证。

血红蛋白>
100g/L,可以不输注;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注
;血红蛋白在70~100g/L 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
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
因素决定。

4.1.3 血小板使用符合适应证。

患者血小板数量减
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或表现。

血小板计数>
100×109/L,可以不输注;血小板计数<50×109/L
,应考虑输注;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
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如术中
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
不受上述限制。

4.1.4冷沉淀使用符合适应证。

外伤病人有第Ⅷ因子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第ⅩⅢ因子、纤维蛋白原及
纤维结合蛋白缺乏时可使用冷沉淀。

4.1.5 新鲜冰冻血浆使用符合适应证。

用于凝血因
子缺乏的患者。

PT或APTT>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
渗血;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浓缩红
细胞后(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
;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
障碍;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血作用(FFP:5~
8ml/kg)。

4.1.6全血使用符合适应证。

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
可能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或患者存在持续活
动性出血,估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30%。

4.2.
内科
输血
(25分)
4.2.1 急性贫血的输血原则:轻度失血(失血量<
600ml)不输血;中度失血(失血量800~1000ml)
时如出血已控制可不考虑输血;重度出血(失血量
在1500ml以上)要输血。

抽查内科输血的
出院病人病历
25分
4.2.2 慢性贫血的输血原则:Hb<60g/L,伴有明显
症状者;某些暂时尚无特殊治疗方法的遗传性血液
病患者,在其生长发育期,应给予输血,纠正贫血
到一定程度,以保证正常的生长发育;贫血严重,
而又因其他疾病需要手术者或待产孕妇。

4.2.3 红细胞使用符合适应证。

用于红细胞破坏过多、丢失或生成障碍引起的慢性贫血并伴缺氧症状。

血红蛋白<60g/L或红细胞压积<0.2时可考虑输注;血红蛋白在60~90g/L的病人,如合并有甲状腺机能亢进、心功能不全等合并症时,可以考虑输注。

4.2.4 血小板使用符合适应证。

血小板计数和临床出血症状结合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50×109/L 一般不需输注;血小板计数10-50×
109/L 根据临床出血情况决定,可考虑输注;血小板计数<5×109/L 应立即输注血小板防止出血;预防性输注不可滥用,防止产生同种免疫导致输注无效。

有出血表现时应一次足量输注并测CCI值。

4.2.5新鲜冰冻血浆使用符合适应证。

用于各种原因(先天性、后天获得性、输入大量陈旧库血等)引起的多种凝血因子Ⅱ、Ⅴ、Ⅶ、Ⅸ、Ⅹ、Ⅺ或抗凝血酶Ⅲ缺乏,并伴有出血表现时输注。

一般需输入10~15ml/kg体重新鲜冰冻血浆。

4.2.6 普通冰冻血浆使用符合适应证。

主要用于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

4.2.7 洗涤红细胞使用符合适应证。

用于避免引起同种异型白细胞抗体和避免输入血浆中某些成分(如补体、凝集素、蛋白质等),包括对血浆蛋白过敏、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患者。

4.2.8机器单采浓缩白细胞悬液使用符合适应证。

主要用于中性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0.5×109/L ),并发细菌感染且抗菌素治疗难以控制者,充分权衡利弊后输注。

4.2.9全血使用符合适应证。

用于内科急性出血引起的血红蛋白和血容量的迅速下降并伴有缺氧症状。

血红蛋白<70g/L或红细胞压积<0.22,或出现失血性休克时考虑输注,但晶体液或并用胶体液扩容仍是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主要输血方案。

4.2.10冷沉淀使用符合适应证。

主要用于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vWD),纤维蛋
白原缺乏症及凝血因子Ⅷ缺乏症患者。

严重甲型血
友病需加用Ⅷ因子浓缩剂。

4.3. 儿科 输血 (10分) 4.3.1新生儿急性失血的输血指征:有呼吸困难,HCT
<0.40;有血容量不足表现,面色苍白、心率>160
次/分,收缩压>50mmHg ;48小时内失血量血容量的
10%,HCT <0.45。

抽查儿科输血的出院病历
10分 4.3.2 新生儿慢性失血的输血指征:生后一周内HCT
<0.30,心率>160次/分,伴心脏扩大的中度至极重
度贫血;Hb <100g/L 伴有贫血症状;Hb <130g/L 伴
严重呼吸困难;出生时Hb <130g/L ;失血量已达血容
量的10%。

4.3.3 早产儿贫血的输血指征:与急性失血有关的
休克;72小时内,累积丢失血容量>10%;Hb <130g/L
或HCT<0.4并伴有急性心肺疾病的早产儿;早产儿生理性贫血Hb <80~100g/L 或HCT <0.25~0.30,临床因贫血已产生不利的影响;贫血导致充血性心衰者
,可于2~4小时内小心输注浓缩红细胞5ml/kg 。

4.3.4新生儿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输注适应证:严重
败血症伴粒细胞低下(出生第1周内中性粒细胞〈3
×109/L ,出生1周后〈1×109/L ),经足量抗生素
治疗48小时无效并对G-CSF 无反应者。

4.3.5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预防性输注适应
证:常规血小板<20×109/L 。

以下特殊情况下,阈
值调整为早产儿<50×109/L ;正在出血的患儿<50
×109/L ;病态早产儿或需作侵入性操作术患儿<
100×109/L 。

4.4. 移植 输血 (5分) 4.4.1骨髓移植患者血小板使用适应证:血小板<15×109/L 时可预防性输注,有出血倾向者应及时输注。

查阅骨髓移植病人出院病历 5分 4.4.2骨髓移植患者粒细胞使用适应证:粒细胞<0.2×109/L,或有感染征兆而抗生素治疗无效者。

5. 自身 输血 (5分) 5.1对符合自身输血条件的患者,应动员其实施自身输血,并有相关记录。

查阅记录 1分 5.2自体输血率。

三级医院达到15%、二级医院达到10%以上。

查阅有输血记录的出院病人病历 1分 5.3对身体一般情况良好的行择期手术患者,有贮存式自身输血使用适应证的,应动员术前自身储血。

同上 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