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讲义探究题
合集下载
现代文阅读探究题2

• 这里又涉及到对探究题的理解的问题,探究题是新生事物, 学术界也还没有给定一个较明确的概念,理解上出现偏差 在所难免,在评卷时,不少老师还是不能改变传统习惯, 扣点打分,那些在某一点上对文本有独到理解的考生就要 吃亏了。为此,笔者呼吁设题者和评卷点在设定评分标准 时不追求面面俱到,更多注重点上的深入和思维的深度。 当然,考生答题时也要做融通,在重点突破某一点的同时, 也用简洁的语言把其它的要点带一下,这样,就实现了重 点突破和多点开花的良性循环。
• 3.拓展启示类
• 例(08年山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 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 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
• 主要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 启示主要有两点。①要善于观察,注意从 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寻找最佳的切入 点。如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发现。 ②要精于思考,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 发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炊勺中看到 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样。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 法
• 考点解读:
• 对探究性试题的初步认识 • 就阅读而言,探究是一种阅读方式,
它是学习性阅读与研究性阅读的初步结合, 是客观性阅读和主观性阅读的结合。
• 就高考而言,探究性试题是具有一定 开放性和独立思考性的试题,要求说出 “你的理解”、“你的看法”,而在文中找 不到现成答案的试题。它不一定都标出 “探究”的字样。
• 四.梳理探究题的三大关系
• 1、拓展探究和文本的关系
• 例如(07年山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 灯火的温情 ( 叶延滨)
• 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 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 你怎样看等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 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 看法。
• 3.拓展启示类
• 例(08年山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 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 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
• 主要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 启示主要有两点。①要善于观察,注意从 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寻找最佳的切入 点。如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发现。 ②要精于思考,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 发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炊勺中看到 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样。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 法
• 考点解读:
• 对探究性试题的初步认识 • 就阅读而言,探究是一种阅读方式,
它是学习性阅读与研究性阅读的初步结合, 是客观性阅读和主观性阅读的结合。
• 就高考而言,探究性试题是具有一定 开放性和独立思考性的试题,要求说出 “你的理解”、“你的看法”,而在文中找 不到现成答案的试题。它不一定都标出 “探究”的字样。
• 四.梳理探究题的三大关系
• 1、拓展探究和文本的关系
• 例如(07年山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 灯火的温情 ( 叶延滨)
• 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 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 你怎样看等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 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 看法。
现代文阅读之“探究题”归类破解技巧

探究题 。 解 答 这 种 探 究 题 的时 候 . 定 一 要对 作者的创作 意图有所了解 . 对 作 者 的 创 作 背 景 有 所 了 解 , 作 品 从 的 主 题 方 面 、 情 倾 向 方面 去 探 究 感
什 么这 样说 ?请 联 系你 的 生 活经 历
或 阅读 体验 . 说 从 “ 山如 读 史 ” 说 观
己 的 见解 的一 种 新 题 型 。这 种新 题
我 们 自 身 方 面 的 感 受 去 大 胆 而 合 理 地 创 意 。如 :
文 中说 “ 山如 读 史” 作 者 为 观 .
无 缘 无 故 的 。现 代 文 阅读 题 就 往 往 会 命 制 一 些 揣 测 作 者 写 作 意 图 的
触 发 了 作 者 的 历 史 记 忆 , 醒 了 作 唤
力 的 功 效 , 以 , 以 毫 不 犹 豫 地 所 可 说 .02年 的高 考 . 定 会 有 更 多 21 一 套 试卷 将 出现 此 类 试 题 的 身影 。为
了 应 对 好 来 年 此 类 试 题 的考 查 , 我 们 就 很 有 必 要 来进 行 一 些总 结 、 研
、
人 生 启 示 型 的探 究 题
生 活 。生活 中许 许 多 多 的人 事 都 被
诗 歌 记 录 着 、 现 着 。一 部 《 经 》 表 诗 ,
高 考 所 选 考 的 现 代 文 , 般 都 一
是 经 过 命 题 者 严 格 挑 选 的 , 不 是 而 随 意 拿 一 篇 文 章 来命 题 的 。在 选 择 文 章 时 , 会 考 虑 其 既 有 较 深 刻 的 都 含 义 , 包 含 着 对 读 者 人 生 的 极 大 又 启 示 意 义 。那 么 , 题 者 设 置 人 生 命 启 示 方面 的 探 究 题 , 也就 是 很 自然
什 么这 样说 ?请 联 系你 的 生 活经 历
或 阅读 体验 . 说 从 “ 山如 读 史 ” 说 观
己 的 见解 的一 种 新 题 型 。这 种新 题
我 们 自 身 方 面 的 感 受 去 大 胆 而 合 理 地 创 意 。如 :
文 中说 “ 山如 读 史” 作 者 为 观 .
无 缘 无 故 的 。现 代 文 阅读 题 就 往 往 会 命 制 一 些 揣 测 作 者 写 作 意 图 的
触 发 了 作 者 的 历 史 记 忆 , 醒 了 作 唤
力 的 功 效 , 以 , 以 毫 不 犹 豫 地 所 可 说 .02年 的高 考 . 定 会 有 更 多 21 一 套 试卷 将 出现 此 类 试 题 的 身影 。为
了 应 对 好 来 年 此 类 试 题 的考 查 , 我 们 就 很 有 必 要 来进 行 一 些总 结 、 研
、
人 生 启 示 型 的探 究 题
生 活 。生活 中许 许 多 多 的人 事 都 被
诗 歌 记 录 着 、 现 着 。一 部 《 经 》 表 诗 ,
高 考 所 选 考 的 现 代 文 , 般 都 一
是 经 过 命 题 者 严 格 挑 选 的 , 不 是 而 随 意 拿 一 篇 文 章 来命 题 的 。在 选 择 文 章 时 , 会 考 虑 其 既 有 较 深 刻 的 都 含 义 , 包 含 着 对 读 者 人 生 的 极 大 又 启 示 意 义 。那 么 , 题 者 设 置 人 生 命 启 示 方面 的 探 究 题 , 也就 是 很 自然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探究题答题技巧 PPT课件 1

现代文阅读之
探究题答题技巧
考试说明
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 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能 力层级。
3.探究 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 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点解读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啰!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
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 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 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 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 吗?”
你认为这种变化是可喜,还是可悲?请写出理 由。(7分)
3、融合型
所谓融合,就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每种 观点都不能偏废,考生们只能融合这些观点来作答。 比如这道探究题:
在城市建设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现代化的进 程是一对似乎难以调和的矛盾,就如报道所反 映的,有支持的声音。也有反对的声音。请以 北京为例,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
格,强化了人物性格:胡笛是国画专业毕业的,山水 画有名气,所以改掉暗记石丁看不出;他性格犟直(看 不惯艺术招生中的潜规则,跟领导闹矛盾),才敢改掉
别人画中的暗记。(文本)
2、事例+观点
这种探究题的标志性语句是“联系生活实 际,谈谈你的看法”“你是否同同意这一 观点,请举例说明”等,事例一般有两种 要求形式,一是生活实际事例,二是一般 事例。此类题目,分析过程要注意事例的 叙述简洁,分析到位,材料与观点要相互 融合。
(2008年湛江一模)18.你认为小说中胡笛改掉石丁 画作中的暗记这个情节的安排合理吗?请结合全文简 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探究题答题技巧
考试说明
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 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能 力层级。
3.探究 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 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点解读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啰!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
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 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 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 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 吗?”
你认为这种变化是可喜,还是可悲?请写出理 由。(7分)
3、融合型
所谓融合,就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每种 观点都不能偏废,考生们只能融合这些观点来作答。 比如这道探究题:
在城市建设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现代化的进 程是一对似乎难以调和的矛盾,就如报道所反 映的,有支持的声音。也有反对的声音。请以 北京为例,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
格,强化了人物性格:胡笛是国画专业毕业的,山水 画有名气,所以改掉暗记石丁看不出;他性格犟直(看 不惯艺术招生中的潜规则,跟领导闹矛盾),才敢改掉
别人画中的暗记。(文本)
2、事例+观点
这种探究题的标志性语句是“联系生活实 际,谈谈你的看法”“你是否同同意这一 观点,请举例说明”等,事例一般有两种 要求形式,一是生活实际事例,二是一般 事例。此类题目,分析过程要注意事例的 叙述简洁,分析到位,材料与观点要相互 融合。
(2008年湛江一模)18.你认为小说中胡笛改掉石丁 画作中的暗记这个情节的安排合理吗?请结合全文简 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高考现代文阅读

5.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A、C
文章开篇说“柏林墙上曾有过一种文化”,就 全文来看,这里的“文化”指什么?
PART ONE
文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篇说“柏林墙上曾有过一种文化”,就 全文来看,这里的“文化”指什么?
把人在地理上、生理上、心理上隔绝开的柏 林墙,却是由主张整个人类拥有解放和幸福的政 治理想构筑起来的。
她每来到店里,打开小方包,“花钱买酒,举手
扬脖”“既不多事,也无闲话,交钱喝酒,喝完
就走从来没有赊过账”。
而就是这样一位下层人却无辜惨死在造假的
罪孽之中,又进一步说明社会的弊病总是让社会
下层人众首受其害。
作者塑造这一典型形象,在于唤醒社会的良
知,对民生问题,特别是对社会下层民众应予以
高度的重视和关怀。
洒馆老板几十年以假酒骗人;
中生活。
作者为什么以“首善”称之?
下层劳动者贫穷、郁闷、麻木,习惯于在虚假
以“首善”称之,表达了反讽之意。
01
02
03
04
作者在小说的结尾借老板的口提出这样一个
添加标题
疑问:“为什么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
添加标题
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
添加标题
通读全文,说说此句的作用。
她的外貌、拿钱时的动作、“没有知道她 叫什么”等,说明她一个穷困、地位微的人。 而喝完就走,从不赊账,也不多事,又说明她 虽嗜酒却很老实本分。她最后为荒唐的现实所 吞噬,是一个非常可怜的下层小人物。
小说为什么极力描写酒婆的醉态,并且将其写 得“好看”?
PART ONE
小说为什么极力描写酒婆的醉态,并且将其写 得“好看”?
01
添加标题
A、C
文章开篇说“柏林墙上曾有过一种文化”,就 全文来看,这里的“文化”指什么?
PART ONE
文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篇说“柏林墙上曾有过一种文化”,就 全文来看,这里的“文化”指什么?
把人在地理上、生理上、心理上隔绝开的柏 林墙,却是由主张整个人类拥有解放和幸福的政 治理想构筑起来的。
她每来到店里,打开小方包,“花钱买酒,举手
扬脖”“既不多事,也无闲话,交钱喝酒,喝完
就走从来没有赊过账”。
而就是这样一位下层人却无辜惨死在造假的
罪孽之中,又进一步说明社会的弊病总是让社会
下层人众首受其害。
作者塑造这一典型形象,在于唤醒社会的良
知,对民生问题,特别是对社会下层民众应予以
高度的重视和关怀。
洒馆老板几十年以假酒骗人;
中生活。
作者为什么以“首善”称之?
下层劳动者贫穷、郁闷、麻木,习惯于在虚假
以“首善”称之,表达了反讽之意。
01
02
03
04
作者在小说的结尾借老板的口提出这样一个
添加标题
疑问:“为什么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
添加标题
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
添加标题
通读全文,说说此句的作用。
她的外貌、拿钱时的动作、“没有知道她 叫什么”等,说明她一个穷困、地位微的人。 而喝完就走,从不赊账,也不多事,又说明她 虽嗜酒却很老实本分。她最后为荒唐的现实所 吞噬,是一个非常可怜的下层小人物。
小说为什么极力描写酒婆的醉态,并且将其写 得“好看”?
PART ONE
小说为什么极力描写酒婆的醉态,并且将其写 得“好看”?
01
添加标题
现代文阅读探究题

要求 立足文本,尊重作者,个性见解
高考链接
(2012年湖南卷)《忆韦素园君》
• 18、文章的结尾部分鲁迅说“在中国第一要他多”,联系现实,
谈谈你的认识。(6分)
• 〖答案〗(1)鲁迅把韦素园比喻为“楼下的一块石 材”“园中的一撮泥土”,赞赏了他认真踏实的精神; 并希望中国有更多的像韦素园这样的人。 • (2)当今中国需要大力弘扬这种认真踏实的精神,一 方面,我们要像韦素园一样,做一个甘于奉献、脚踏实 地干实事的人;另一方面,我们不要忽视干实事的人, 要看到他们对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和贡献。 具体答题模式:文本+延伸
创新角度 (主题、 语言、文 本价值)
旧题回顾:(高密三模《青花瓷瓶》)
22.青花瓷瓶到底是真是假,小说始终没有给出明确答案, 这样的情节安排好吗?请联系小说谈谈你的看法。(6分)
探究角度——情节 小说中情节的作用指向情节,指向人物,指向主旨。 答案示例2:这样安排不好。小说如果明确指出青 花瓷瓶是假的,就能更鲜明地表现出老板拿钱给 男孩纯粹是出于帮助人的目的,不带有商业色彩, 也能更好地突出主题,有利于突出老板扶危济困 的德行。 主旨 人物
答案特点 :立足文本,尊重作者
山东卷近四年高考现代文阅读探究题
1、2009年山东卷——《记住回家的路》《杨澜专访余光中》 22、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 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 适合自己的领域。”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 (6分) 22、第四部分中提到“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而余光 中认为“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就不晓得流到哪儿去 了”。请联系中文的纯洁度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6分) 2、2010年山东卷——《骆驼祥子》《“她只能活七小时”》 22. 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6分) 22.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6 分) 3、2011年山东卷—《审丑》《没有天堂》 22.“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分) 22.请结合文章探究“没有天堂”这一标题的意蕴。 (6分) 4、2012年山东卷——《被时间决定的讲述》《古怪的重水》 22.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22.你认为本文的标题合适吗?请写出两条理由,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 分)
高考链接
(2012年湖南卷)《忆韦素园君》
• 18、文章的结尾部分鲁迅说“在中国第一要他多”,联系现实,
谈谈你的认识。(6分)
• 〖答案〗(1)鲁迅把韦素园比喻为“楼下的一块石 材”“园中的一撮泥土”,赞赏了他认真踏实的精神; 并希望中国有更多的像韦素园这样的人。 • (2)当今中国需要大力弘扬这种认真踏实的精神,一 方面,我们要像韦素园一样,做一个甘于奉献、脚踏实 地干实事的人;另一方面,我们不要忽视干实事的人, 要看到他们对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和贡献。 具体答题模式:文本+延伸
创新角度 (主题、 语言、文 本价值)
旧题回顾:(高密三模《青花瓷瓶》)
22.青花瓷瓶到底是真是假,小说始终没有给出明确答案, 这样的情节安排好吗?请联系小说谈谈你的看法。(6分)
探究角度——情节 小说中情节的作用指向情节,指向人物,指向主旨。 答案示例2:这样安排不好。小说如果明确指出青 花瓷瓶是假的,就能更鲜明地表现出老板拿钱给 男孩纯粹是出于帮助人的目的,不带有商业色彩, 也能更好地突出主题,有利于突出老板扶危济困 的德行。 主旨 人物
答案特点 :立足文本,尊重作者
山东卷近四年高考现代文阅读探究题
1、2009年山东卷——《记住回家的路》《杨澜专访余光中》 22、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 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 适合自己的领域。”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 (6分) 22、第四部分中提到“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而余光 中认为“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就不晓得流到哪儿去 了”。请联系中文的纯洁度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6分) 2、2010年山东卷——《骆驼祥子》《“她只能活七小时”》 22. 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6分) 22.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6 分) 3、2011年山东卷—《审丑》《没有天堂》 22.“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分) 22.请结合文章探究“没有天堂”这一标题的意蕴。 (6分) 4、2012年山东卷——《被时间决定的讲述》《古怪的重水》 22.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22.你认为本文的标题合适吗?请写出两条理由,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 分)
高考现代文阅读解题策略之探究题 PPT优秀课件

症状: 1.群龙无首
处方: 1.要有观点
评 一 评
原先作者不太认可朋友的“欣赏别人的孤 寂是一种罪恶”,后来观察荷花,便也认同荷 是孤寂的。后来,便发觉自己也是孤寂的,有 些赧然,有些难堪,但并不认同是一种罪过。 最后,便认同接受人的赞赏与攀折。
症状:
处方:
2.层次不清
2.要有条理
评 一 评
先写与朋友相偕游植物园的经历,欣赏雨 中荷花的英姿勃发。再写自己在秋天独自去看 荷,花残时节,残荷欣赏“我”的孤寂。然后 写“我”的感慨,即兴衰都是生命过程的一部 分,荷花接受自然运转过程。最后找到了一朵 孤寂的红莲,让“我”不再孤寂。
你的答案可得多少分?
比 一 比
②积极意义:做人要志存高远,不懈追求。 (观点)只有心中想着去高飞,你才有振翅的勇气, 才会去做飞翔的准备。(分析)现实社会是个重能力 讲竞争的社会,也是一个容易让人迷失于物欲的社 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去创造更大的 人生价值。(结合现实)每个人心中都要有想飞的念 头,你才有可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联系自身) 可以从做人要志存高远,不懈追求等角度谈积 极意义。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解题策略
一 二
三
了解考查要求 把握解题思路
讲究语言表达
一
了解考查要求
说 一 说
· 考点解说:
《考试说明》: 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 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 题型举例
题型一:文本意蕴类 (侧重探究阅读思维的深刻性) 2009湖南卷,请简析文中云南的“云”的主 要特点及象征意义。 (5分) 题型二:主旨探究类 (侧重探究阅读思维的发散性) 2011山东卷,“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 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现代文阅读探究性题目例析

“ 朝 !” 退
刚 翻 卯 时 牌 子 , 了半 个 时 辰 的 雪 又 开 始 下 了起 来 . 禁 城 内一 片 停 紫 混 沌 迷 茫 退 朝 的 小 皇 上 心 思 重 重 地 坐在 暖 轿 里 . 继 光 满 脸 悲 愤 的 样 戚
子 在 他 脑 子 里 挥 之 不 去 方 才在 金 台御 幄 中 。 虽 然 心 神 不 宁 举 止 失 措 . 他 但 被 冯 保 等 一 班 内侍 挟 裹 着 退 朝 时 . 他 仍 不 忘 让 内侍 把 那 件 破 棉 衣 拿
后 之 父 1 做 ” 来
“ 么 , 武 清 伯 做 的 棉 衣 ? 戚 将 军 , 没 有搞 错 ? ” 什 是 你
“ 皇 上 , 真 万确 !” 回 千
刚 刚 由冯 保 搀 着 回 到 御 幄 中 坐 下 的 朱 翊 钧 . 顿 时 瘫 得 像 个 泥 人 . 冯 保 眼见情 况不妙 , 喊一 声 : 大
“ 他 火 速 进 京 1” 令
“ 。 ” 是
冯保 正 欲 传 旨 , 居 正 一 旁 插 话 : 皇 上 , 将 军 的 话 尚 未说 完 。 ” 张 “ 戚 “ 接 着 说 ” 你 朱 翊 钧 原 地 踱 步 , 前 的 大 臣都 看 得 真 切 尽 管 眼 下 正 值 三 九 严 寒 近 飞 雪 飘 洒 , 是 小 皇 上 嫩 白 的脸 上 已是 渗 出 了细 密 的 汗 珠 可 戚 继 光 并 不 看 皇 上 脸 色 , 自奏 道 : 臣 已调 查 得 知 . 崇 古 大 人 把 兀 “ 王 蓟 镇 兵 士 的换 季 棉 衣 , 都 交 给 武 清 伯 李 伟 ( 者 注 : 朱翊 钧 生 母 李 太 全 编 为
动 ” 人物 鲜活 ” 类 的抽 象 表述 : 按 照题 目要求 选 取一 个 答题 角 度 . “ 之 ② 不
刚 翻 卯 时 牌 子 , 了半 个 时 辰 的 雪 又 开 始 下 了起 来 . 禁 城 内一 片 停 紫 混 沌 迷 茫 退 朝 的 小 皇 上 心 思 重 重 地 坐在 暖 轿 里 . 继 光 满 脸 悲 愤 的 样 戚
子 在 他 脑 子 里 挥 之 不 去 方 才在 金 台御 幄 中 。 虽 然 心 神 不 宁 举 止 失 措 . 他 但 被 冯 保 等 一 班 内侍 挟 裹 着 退 朝 时 . 他 仍 不 忘 让 内侍 把 那 件 破 棉 衣 拿
后 之 父 1 做 ” 来
“ 么 , 武 清 伯 做 的 棉 衣 ? 戚 将 军 , 没 有搞 错 ? ” 什 是 你
“ 皇 上 , 真 万确 !” 回 千
刚 刚 由冯 保 搀 着 回 到 御 幄 中 坐 下 的 朱 翊 钧 . 顿 时 瘫 得 像 个 泥 人 . 冯 保 眼见情 况不妙 , 喊一 声 : 大
“ 他 火 速 进 京 1” 令
“ 。 ” 是
冯保 正 欲 传 旨 , 居 正 一 旁 插 话 : 皇 上 , 将 军 的 话 尚 未说 完 。 ” 张 “ 戚 “ 接 着 说 ” 你 朱 翊 钧 原 地 踱 步 , 前 的 大 臣都 看 得 真 切 尽 管 眼 下 正 值 三 九 严 寒 近 飞 雪 飘 洒 , 是 小 皇 上 嫩 白 的脸 上 已是 渗 出 了细 密 的 汗 珠 可 戚 继 光 并 不 看 皇 上 脸 色 , 自奏 道 : 臣 已调 查 得 知 . 崇 古 大 人 把 兀 “ 王 蓟 镇 兵 士 的换 季 棉 衣 , 都 交 给 武 清 伯 李 伟 ( 者 注 : 朱翊 钧 生 母 李 太 全 编 为
动 ” 人物 鲜活 ” 类 的抽 象 表述 : 按 照题 目要求 选 取一 个 答题 角 度 . “ 之 ② 不
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探究性试题ppt

• 题型透视: • 1. 依据文本内容作探究 • 例1:2007年海南卷第18题:叶圣陶晚年 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 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些方面已经体现了叶 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叶圣 陶在四川>> • 第一段主要写叶圣陶晚上教儿女学写文章,循 循善诱,呵护备至; • 第二、三、四段主要写叶圣陶与朱自清之间的 友情;第五段有两层意思,一层写叶圣陶热情、 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 “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 量的”;第二层写叶圣陶对年轻的编辑热忱、 放手,“取辅导的态度”。
课堂小结: • 1.探究性试题并不神秘,总体上还属于常规性试 • 题,只是要求理解得深刻一点,思考得全面点. • 2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作思考,文本中 没有现成的答案;答案要表述的意思一般不会 是一层。 • 3.不论是从什么角度出的试题,都是基于对文 本的理解的,不能脱离文本作探究;研读文本 是基础。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 • 4.要把高考的探究性试题与课堂上的探究活动 • 区别开来,课堂上是可以自由发挥的,而考试 • 则不能;答案不会“百花齐放”,只能是相对 统一的。
• 考试大纲(说明)对“探究”的说明: • 1.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 富意蕴; •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 神; •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 读。 • “丰富意蕴””民族心理””人文精神” 是作品固有的,只是要求读解有不同的 角度和层面,理解深一层,因此说是 “微妙结合”。
• 参考答案:
• 三个方面: • (1)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 • (2)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 容; • (3)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 •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襟怀孺子牛”的 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