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探究题十大“探”点

合集下载

语文教法探究之阅读教学 :高考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答题

语文教法探究之阅读教学 :高考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答题

高考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答题要领一、体验式探究阅读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体验,在新课标背景下,体验式阅读才是本质意义上的阅读。

体验式阅读是指读者进入文本的内部,感受作者的情绪,理解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欣赏作品的画面,链接曾经有过的生活或阅读经历,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或阅读快感,它是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因此从“体验”角度命题,折射出命题人全新的考查视角,切中了阅读的本质。

【考题呈现】(2010年北京卷第19题)第⑧段“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

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一句传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

(不少于200字) 【相关语段】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

我的心一动。

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

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在这垂尽的五月天,当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

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乡思,欣赏这一点乡思。

它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

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

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

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它呀!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这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季羡林《海棠花》)【解析】题干要求结合“成长记忆”为答案之间的区分度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而与“读过的文学作品”的关联,构成了区分度。

每个人对心理距离都有自己个性化的独到体验,有相关的记忆积淀,有不同的阅读视野,答案不求统一。

可以从成长记忆出发来谈,比如写自己远离家乡求学,因怕冷,母亲送了一个热水袋给我,随着对新环境陌生感的消失,思家念亲之情与日俱增,等到冬天拿出热水袋使用,忽然觉得母亲原来一直就在自己身边,热水袋就成了情感慰藉的载体,缩短了现实的距离;而从文学作品来谈,可谈对父爱或母爱的认知过程,一开始不理解亲情,读了文学作品,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想到平时父爱或母爱的点点细节,顿悟、领会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内涵,一下子消除了与父母的心理距离,隔膜消失了,亲情复原了;等等。

现代文阅读之“探究题”归类破解技巧

现代文阅读之“探究题”归类破解技巧
探究题 。 解 答 这 种 探 究 题 的时 候 . 定 一 要对 作者的创作 意图有所了解 . 对 作 者 的 创 作 背 景 有 所 了 解 , 作 品 从 的 主 题 方 面 、 情 倾 向 方面 去 探 究 感
什 么这 样说 ?请 联 系你 的 生 活经 历
或 阅读 体验 . 说 从 “ 山如 读 史 ” 说 观
己 的 见解 的一 种 新 题 型 。这 种新 题
我 们 自 身 方 面 的 感 受 去 大 胆 而 合 理 地 创 意 。如 :
文 中说 “ 山如 读 史” 作 者 为 观 .
无 缘 无 故 的 。现 代 文 阅读 题 就 往 往 会 命 制 一 些 揣 测 作 者 写 作 意 图 的
触 发 了 作 者 的 历 史 记 忆 , 醒 了 作 唤
力 的 功 效 , 以 , 以 毫 不 犹 豫 地 所 可 说 .02年 的高 考 . 定 会 有 更 多 21 一 套 试卷 将 出现 此 类 试 题 的 身影 。为
了 应 对 好 来 年 此 类 试 题 的考 查 , 我 们 就 很 有 必 要 来进 行 一 些总 结 、 研

人 生 启 示 型 的探 究 题
生 活 。生活 中许 许 多 多 的人 事 都 被
诗 歌 记 录 着 、 现 着 。一 部 《 经 》 表 诗 ,
高 考 所 选 考 的 现 代 文 , 般 都 一
是 经 过 命 题 者 严 格 挑 选 的 , 不 是 而 随 意 拿 一 篇 文 章 来命 题 的 。在 选 择 文 章 时 , 会 考 虑 其 既 有 较 深 刻 的 都 含 义 , 包 含 着 对 读 者 人 生 的 极 大 又 启 示 意 义 。那 么 , 题 者 设 置 人 生 命 启 示 方面 的 探 究 题 , 也就 是 很 自然

中考现代文阅读十大考点答题指导:提取性考点答案_阅读方法

中考现代文阅读十大考点答题指导:提取性考点答案_阅读方法

中考现代文阅读十大考点答题指导:提取性考点答案中考现代文阅读十大考点答题指导:提取性考点答案
[提取性考点]练习签案提示
(一)1、昆虫对花的颜色也是有选择的,更有趣的是有一些花还选择昆虫(注意:选写这两个句子才算正确)2、更("更"既表示强调,又表示递进)
(二)1.哥白尼发表了地动学说,不仅带来天文学上的革命,而且开辟了各门科学向前迈进的新时代(这也是本段的中心句)2、他首先告诉人们、他还启示人们("首先"这个词一出现,就表示下文继续有话说)
(三)1、朴素(注意图干中"两个字"的提示,还要注意对选文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朴素"出现的次数)2、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扣住"特点"两个字到文中去探寻)3、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别的的东西、惟有人们的敬意。

4.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没有一个人有勇气去摘花,这就是的崇敬之情)(全文共有2345字)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中考现代文阅读十大考点答题指导:辨识性考点答案

中考现代文阅读十大考点答题指导:辨识性考点答案

中考现代文阅读十大考点答题指导:辨识性考点答案篇一:中考现代文阅读十大考点答题指导大家好,我是一名即将参加中考的学生。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十大考点和答题技巧。

1. 辨识性考点:这种考点要求我们准确识别一些词汇、句子或段落中的意思,比如强调词、比喻、象征等。

对于这种考点,我们需要把握好文章的重点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注意词汇和句子的语境,并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进行正确的选择或解释。

2. 理解意义考点:这种考点要求我们深入阅读,把握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我们需要通过阅读全文、辨析文章中的信息和事件,来理解文章背后所隐含的思想和意义,并进行推理和判断。

3. 推理判断考点:这种考点要求我们有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根据文章中的信息和叙述进行推理和判断。

我们需要了解文章的背景和基本信息,运用常识和推理能力,来判断文章中所描述的事件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4. 细节把握考点:这种考点要求我们仔细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比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发展过程等。

我们需要仔细辨认文章中的每一个要素,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把握好细节,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

5. 主旨大意考点:这种考点要求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我们需要通过阅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主旨句或短语,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从而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大意。

6. 比较辨析考点:这种考点要求我们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比较和辨析。

我们需要注意文中的对比、类比、概括等手法,找出文章中比较重要的信息和相似或对比的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7. 文章结构考点:这种考点要求我们了解文章的结构组织和各部分的关系。

我们需要注意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找出并理解文章的组织架构,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8. 语言技巧考点:这种考点要求我们认识和分析文章中的语言技巧,如修辞手法、语言特色等。

我们需要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和选用的词汇、语句等,从而更好地了解文章的意义。

现代文阅读之探究性题

现代文阅读之探究性题

现代文阅读之探究性题一、考点解读①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

②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③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二、题型总结:第一:理解性探究:这类试题一般是就文本的关键处设题,要求结合文本对问题说出自己的理解,作出一定的解释。

第二:分析性探究:这类探究题是围绕问题,对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和挖掘,以求得作品的丰富意蕴。

第三:鉴赏性探究:这类探究题往往就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主要表达特色或相关的需要思考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四:评价性探究:这一类试题往往是就作品的核心内容或某种观点态度进行探究,作出评价、阐发。

可以是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作出评价,可以是对审美取向作出评价,也可以是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的评价等。

第五:申发性探究:这类探究题的特点是对原文的某些观点作出引申发挥,提出自己的见解,写出自己得到的启示。

这类探究,既要注意文本的观点,又要参照已有的经过实践检验的观点和生活逻辑。

提醒:研读文本是基础,不论是从什么角度出的试题,都是基于对文本的理解,不能脱离文本作探究;紧扣主题是关键,在扣文本的同时,可联系实际作合理的拓展。

三、此类题型解题明确四个问题“问的是什么”,“文本中为什么这样问”,“文本和社会是这样么”,“你怎么看及对自己有什么影响”四、分类详解:(一)理解性探究经典题目【例1】:文章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

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

(雷抒雁《麦天》)【相关原文】:新麦入囤,满屋子都是麦香、馒头香、锅盔香。

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望着麦囤,嘴里哼着秦腔。

想啥?啥都不想,忙活了一年,身子脑子都该歇歇了。

【高考现代文】现代文阅读探究题解

【高考现代文】现代文阅读探究题解

【高考现代文】现代文阅读探究题解博文收藏03-05 1303《考试说明》展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

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创意的解读。

探究学习的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其考查,不可能是无限开放的,问题的发现和提出,还是由命题者说了算,这是有利于考试公平和评卷公正的,其特点就是题目的回答具有选择性,个性化色彩较浓。

但是,选择应该是符合自己的选择,个性应该是符合情理的个性,不可能是任意为之的。

2.考点解读“发掘”,必须从作品本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出发,从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

这点考试说明作了明确的要求,换言之,支撑你观点的依据必须源自作品。

“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就是要求我们采取不同视角对文本作多侧面的考察,可以从、读者、文章中人物的角度,可以从社会、政治、教育的角度,等等;“不同的层面发掘”,就是要求我们对文本能够作出深浅度不同的认知解读,一般可从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发掘。

“丰富意蕴”,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

从主体方面来说,作品中的意蕴,是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民族心理主要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现,如,重亲情、族情、乡情,爱好和平,知足常乐等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民族心理。

高考现代文阅读

高考现代文阅读
5.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A、C
文章开篇说“柏林墙上曾有过一种文化”,就 全文来看,这里的“文化”指什么?
PART ONE
文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篇说“柏林墙上曾有过一种文化”,就 全文来看,这里的“文化”指什么?
把人在地理上、生理上、心理上隔绝开的柏 林墙,却是由主张整个人类拥有解放和幸福的政 治理想构筑起来的。
她每来到店里,打开小方包,“花钱买酒,举手
扬脖”“既不多事,也无闲话,交钱喝酒,喝完
就走从来没有赊过账”。
而就是这样一位下层人却无辜惨死在造假的
罪孽之中,又进一步说明社会的弊病总是让社会
下层人众首受其害。
作者塑造这一典型形象,在于唤醒社会的良
知,对民生问题,特别是对社会下层民众应予以
高度的重视和关怀。
洒馆老板几十年以假酒骗人;
中生活。
作者为什么以“首善”称之?
下层劳动者贫穷、郁闷、麻木,习惯于在虚假
以“首善”称之,表达了反讽之意。
01
02
03
04
作者在小说的结尾借老板的口提出这样一个
添加标题
疑问:“为什么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
添加标题
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
添加标题
通读全文,说说此句的作用。
她的外貌、拿钱时的动作、“没有知道她 叫什么”等,说明她一个穷困、地位微的人。 而喝完就走,从不赊账,也不多事,又说明她 虽嗜酒却很老实本分。她最后为荒唐的现实所 吞噬,是一个非常可怜的下层小人物。
小说为什么极力描写酒婆的醉态,并且将其写 得“好看”?
PART ONE
小说为什么极力描写酒婆的醉态,并且将其写 得“好看”?
01
添加标题

初中现代文阅读题答题十大技巧

初中现代文阅读题答题十大技巧

初中现代文阅读题答题十大技巧1.该句或段落如何引导文章的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2.该句或段落在文章中的位置和内容,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题。

例如,对于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的作用,我们可以考虑该句话是否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主题,是否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是否引起了读者的兴趣等等。

对于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我们可以考虑该段或句是否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是否展示了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特征,是否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等等。

对于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我们可以考虑该句是否总结了全文的主题和情感,是否照应了文章开头的内容,是否有启示性的意义等等。

改写:现代文阅读在中考卷面中占据较高比重,尤其是记叙文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记叙文需要语感和技巧的配合,贯穿始终的是一条基本的解题思维,本文将记叙文的答题技巧进行归纳分析。

一、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主要以记叙为主,同时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手法。

其中,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形式。

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表达作者对事物的思想感情,而间接抒情则通过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等方式,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此外,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可以使文章锦上添花,尤其是在文章末尾的议论,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即使是在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二、问记叙文段落作用一)各段作用:第一段通常用来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情节,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同时,也可以用来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中间句段则起到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结尾议论性句子则可以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二)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该题型要求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可以分三步走。

首先,划分本段的层次;其次,提取要点词语;最后,整合答案。

例如,在阅读一篇描述作者爱花的文章时,可以从四句话中分出前两句和后两句,提取出“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作为要点词语,最后整合答案为“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探究题十大“探”点传记2014-05-23 22:04:现代文阅读探究题十大“探”点一、体验式探究阅读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体验,在新课标背景下,体验式阅读才是本质意义上的阅读。

体验式阅读是指读者进入文本的内部,感受的情绪,理解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欣赏作品的画面,链接曾经有过的生活或阅读经历,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或阅读快感,它是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因此从“体验”角度命题,折射出命题人全新的考查视角,切中了阅读的本质。

【考题呈现】(2010年北京卷第19题)第⑧段“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

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一句传达了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

(不少于200字)【相关语段】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

我的心一动。

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

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在这垂尽的五月天,当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

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乡思,欣赏这一点乡思。

它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

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

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

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它呀!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这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季羡林《海棠花》)【解析】题干要求结合“成长记忆”为答案之间的区分度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而与“读过的文学作品”的关联,构成了区分度。

每个人对心理距离都有自己个性化的独到体验,有相关的记忆积淀,有不同的阅读视野,答案不求统一。

可以从成长记忆出发来谈,比如写自己远离家乡求学,因怕冷,母亲送了一个热水袋给我,随着对新环境陌生感的消失,思家念亲之情与日俱增,等到冬天拿出热水袋使用,忽然觉得母亲原来一直就在自己身边,热水袋就成了情感慰藉的载体,缩短了现实的距离;而从文学作品来谈,可谈对父爱或母爱的认知过程,一开始不理解亲情,读了文学作品,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想到平时父爱或母爱的点点细节,顿悟、领会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内涵,一下子消除了与父母的心理距离,隔膜消失了,亲情复原了;等等。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心理距离,只要心灵得到慰藉,或得到情感寄托的载体,天涯也就如同咫尺(文中由于海棠花的出现,激活了自己的记忆,思乡之情得到排解,虽然身在国外,却心在祖国)。

二、比较式探究语文新课标把思维品质作为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而比较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方法。

因此,将“比较”作为探究点引导考生借助内引和外联进行探究,可以检测考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和创新性。

【考题呈现】(2010年上海春招卷第12题)结合在雾中的感悟,简析《荷塘月色》中月夜下的荷塘对朱自清的意义。

【相关语段】我开始稀奇古怪地走……我在大雾里醉着走,……但大雾里的我和大雾里的你却给我留下了永远的怀念,也许我们终生不会再次相遇,我就更加珍视雾中一个突然的非常的我,一个突然的非常的你。

我珍视这样的相遇,或许在于它的毫无意义。

然而意义又是什么?得意忘形就不具意义?人生又能有几回忘形的得意?你不妨在大雾时分得意一回吧,大雾不只会让你悠然地欣赏屋檐、冻土和草垛,大雾其实会将你挟裹进来与它融为一体。

当你忘形地驾着大雾冲我踉跄而来,大雾里的我会给你最清晰的祝福。

(铁凝《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解析】文章写自己在大雾中“稀奇古怪地走”,写自己的得意忘形,实际上是获得了一种难得的心灵自由。

而朱自清先生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到月下荷塘独自漫步,获得了片刻的自由与宁静,这就使两者具有了比较点。

【参考答案】朱自清独处在月夜下的荷塘边,获得了心灵上片刻的自由与宁静。

这与大雾使获得心灵的自由类似。

三、意蕴式探究经典作品往往意蕴丰富,其深刻的意蕴和的情感取向传递真、善、美的人文精神,此类探究注重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要求剖析文本,与商榷,重构文本的新义,从而实现阅读的探索和创造。

【考题呈现】(2010年江苏卷第14题)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的情感取向。

【相关语段】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

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

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

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

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

”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

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

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

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阿城《溜索》)【解析】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的情感取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能只局限于一点。

文学作品的意蕴一般可从历史、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去发掘,思维的触角要伸向作品是否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是否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等等。

【参考答案】深刻意蕴:①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②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③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④“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

情感取向:①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

②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

③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④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四、寓意式探究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寄寓意识,比兴即是寄寓的途径。

自古以来,在文人心中有着深厚的忧患意识,而其间需要一种深层次的精神寄托,于是出现了寄寓意识。

文学作品中某一形象常常有丰富的寓意,需要考生结合文本进行具体的探究。

【考题呈现】(2010年江西卷第18题)“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相关语段】江面上,二三渔舟以一种“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悠然,从我眼前飘过。

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的渔翁,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月的阳光。

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

那也是他的收获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

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

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得好逍遥啊!你看这条因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

(熊召政《饮一口汨罗江》)【解析】要从文中关键句“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

那也是他的收获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及“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来推断。

【参考答案】寓意:①指只关注眼前物质利益的人;②指明哲保身的遁世者。

作用:与愤世嫉俗的屈原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凸显屈原的高尚,表达对现实的感慨。

五、见解式探究《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的要求。

这种题型重在自身的个性见解,并不是简单地亮明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启发,或做出评价,而应有深度地阐述,有理有据,让人折服。

【考题呈现】(2010安徽卷第14题)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

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

【相关语段】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

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他白跑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什么。

第二日他再去……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

他洗的时候……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

……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

”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

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

”罗永才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

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草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

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

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

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

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坟前栽了。

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

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

(原作发表于《芒种》,许辉。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考生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生如果只把自己的观点定位在“平常人的寻常事”,虽也是探究,可能得分不高,因为这种答案本身就说明该生的阅读鉴赏和探究水平的低下。

【参考答案】示例一:这篇小说从题材来看,叙说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但体现了深刻的人性思考和人文关怀。

将目光投向普通人,显示了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注;用暖笔、亮笔来写人生的悲苦,看似沉重,实则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导人们直面生活的挫折和艰难。

示例二: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

罗永才最终摆脱丧妻之悲,主要是受到王石匠和老山民的影响以及大自然的启迪。

王石匠的淡定,老山民的坚忍,分别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他们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了罗永才,从而使得他发现了春回大地的可爱、人间生活的温暖。

示例三:这是一篇艺术上颇为精致的小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