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合集下载

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人际交往旳心理效应1.首因效应初次对人知觉时形成旳印象往往很深刻,并且对后来旳人际知觉会起很重要旳作用。

人们对一种人旳态度、行为,很大限度上依赖于对其旳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好,继续交往旳积极性就高,于是就有也许“一回生,二回熟,三回成朋友”例如一见钟情……为什么会有首因效应?由于任何最先浮现旳因素都会产生一种心理定势,这种定势将影响着人们对于后来浮现旳信息旳知觉。

首因效应是一种正常旳心理偏差。

2.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或月晕效应;是指由知觉对象旳有关特性推及到对象旳总体特性,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对象形象旳心理倾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旳实验:他给受试旳中学生看一张列有五中品质旳表格(聪颖、机灵、勤奋、坚定、热情),规定被试想象一种具有者五种品质旳人。

中学生普遍把这个人想象为一种抱负旳友善旳人。

然后,他把这张表格中旳“热情”换成“冷酷”,在规定受试旳中学生想象,成果发现,这些中学生普遍推翻了本来旳想象,而产生了一种完全不同旳形象。

这表白“热情”和“冷酷”这两种品质产生了晕轮效应,影响了一种人总体旳评价。

3.近因效应指近来旳信息对人旳认知具有较大旳影响。

4.刻板印象指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旳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旳见解。

有人一会面就立即把人归类,并把对该类人旳评价强加给他。

如:对方简介自己是上海人,你立即就把对方与精明、能干而带有点小气联系在一起。

5.互酬效应生活中那些互相帮忙旳人,其关系总是比较密切,这是互酬效应旳体现。

在人际交往中互酬效应重要有如下几方面:A 能力互酬。

在人际交往中,能力比较强旳人一般总是比较容易成为人们交往旳对象。

B 性格互酬:那些乐观、风趣、豁达大度、热情、乐于助人旳人总是受欢迎。

由于他们给人们带来快乐,提供协助。

C 感情互酬:同情别人、关怀别人、可以听别人倾诉,善于安慰别人,往往朋友比较多,由于他们能给别人带来感情上旳满足和补偿。

D 爱好互酬:爱好相似会增强彼此交往旳欲望。

E 信息互酬:在人际交往中那些见识广,知识面宽,掌握信息多旳人往往成为人们喜欢交往旳对象,由于他能让人觉得跟他交往有收获,能开阔眼界。

举例说明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

举例说明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

举例说明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是指在人与人之间互动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心理作用和影响。

这些心理效应可以产生积极的结果,也可以带来消极的影响。

下面将列举10个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并进行详细阐述。

1. 社会认同效应社会认同效应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会倾向于接受他人的观点和行为,以追求社会认同。

例如,当一个人加入一个特定的社交群体后,他会受到群体成员的影响,逐渐接受群体的观点和行为方式。

2. 镜像感应镜像感应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中,会根据他人的行为和情绪表达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例如,当一个人面对一个愤怒的人时,他可能会产生类似的情绪,并表现出类似的行为。

3. 亲和力效应亲和力效应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中,会更倾向于与那些外貌、性格、兴趣等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建立联系。

这是因为相似的人更容易产生共鸣和理解,从而促进交流和合作。

4. 社交比较效应社交比较效应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会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例如,当一个人与一个比自己更成功的人交往时,他可能会感到自卑和不安。

5. 影响效应影响效应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中,会受到他人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例如,当一个人的朋友圈子中有很多喜欢运动的人时,他可能会受到他们的影响而开始参与运动。

6. 信息过载效应信息过载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个体面对大量的信息时,会感到困惑和压力,从而难以做出准确的决策。

例如,在社交媒体上,个体可能会面对大量的信息和观点,很难筛选出真实和有用的信息。

7. 接纳效应接纳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个体对他人的善意和接纳产生积极的反应。

例如,当一个人感受到他人的友善和关怀时,他可能会感到愉快和满足,从而更愿意与对方建立深入的关系。

8. 社交支持效应社交支持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个体得到他人的支持和鼓励,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行为。

例如,当一个人在遇到困难时,得到朋友的帮助和理解,他可能会感到安慰和鼓舞,更有动力面对困难。

举例说明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举例说明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举例说明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人际交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在人际交往中,心理效应也会对人们的行为和交流产生一定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的举例说明:
1、亲和效应:人们通常更喜欢与与自己有相似性格、兴趣或经历的人交往,这种相似性可以带来亲近感和舒适感。

例如,我们在交友时通常会选择与自己有共同话题或爱好的人。

2、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往往非常重要,因为人们通常会根据第一印象对对方做出判断。

例如,在求职面试中,如果求职者给面试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面试官就更容易记住他/她。

3、曝光效应:人们通常更喜欢与自己熟悉的人交往,这是因为熟悉的人或事物会带来安全感和信任感。

例如,在工作中,如果我们经常与某位同事合作,就会更容易与他/她建立起信任和默契。

4、互惠互利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双方能够互相帮助、互相利益,就会更容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例如,在工作中,如果同事之间能够互相帮助和支持,就可以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团队合作关系。

5、相似性原则:人们通常更喜欢与自己有相似价值观、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的人交往。

例如,在交友时,我们会更容易选择与自己有相似爱好和价值观的人成为朋友。

以上是一些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的举例说明,这些心理效应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这些效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想法,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心理课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心理课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心理课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是指在人际互动过程中,个体之间产生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

这些心理效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提高沟通效果,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1. 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人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通常受最早获得的信息影响较大。

这意味着在初次交往中,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

2. 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人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最近获得的信息往往影响较大。

因此,保持一贯的良好表现对于维护人际关系非常重要。

3. 社会认同效应(Social Identity Effect):人们倾向于与自己所属的群体保持一致,以维护自己的社会认同感。

在人际交往中,了解对方的群体归属有助于找到共同点,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

4. 从众效应(Conformity Effect):人们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遵循大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

在人际交往中,利用从众效应可以引导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建议。

5. 权威效应(Authority Effect):人们容易受到权威人士的影响,认为他们的观点和建议更有价值。

在人际交往中,树立自己的专业形象和权威地位可以提高沟通效果。

6. 情感传染效应(Emotional Contagion Effect):人们的情绪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

在人际交往中,保持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营造愉快的氛围,促进关系的发展。

7. 归因偏差(Attribution Bias):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容易受到自身认知和情感的影响,导致对他人行为的归因出现偏差。

在人际交往中,注意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避免因为归因偏差而产生误解和冲突。

8. 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人们的期望和信念会影响他们的行为,从而使预期成为现实。

在人际交往中,给予他人积极的期待和支持,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潜能,实现更好的结果。

常见的人际交往心理效应

常见的人际交往心理效应

常见的人际交往心理效应常见的人际交往心理效应有:1、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影响较大,是交际心理中较重要的名词。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

我们常说的"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这里就存在着首因效应的作用。

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您的硬件完备。

这就需要你加强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不然则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那就是近因效应。

如“先入为主”。

2、近因效应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

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

利用近因效应,在与朋友分别明,给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会在他的心中美化起来。

有可能这种美化将会影响你的生活,因为,你有可能成为一种"光环"人物,这就是光环效应。

3、光环效应光环在围绕着他,你的这种心理就是光环效应。

"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在相恋的时候,很难找到对方的缺点,认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事都是对的,就连别人认为是缺点的地方,在对方看来也是无所谓,这就是种光环效应的表现。

光环效应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你很难分辨出好与坏、真与伪,容易被人利用。

所以,我们在社交过程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具备一定的设防意识,即人的设防心理。

如题中的“爱屋及乌”。

4、设防心理在两个人独处的时候,我们不时地会有些防范心理;在人多的时候,你会感到没有自己的空间,自己的物品是否安在;你的日记总是锁得很紧,这是怕别人夺走你的秘密。

举例说明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

举例说明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

举例说明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是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反应和影响。

这些效应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下面将列举十个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效应,并进行举例说明。

1. 社交认知效应:社交认知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印象受到先前接触和经验的影响。

例如,如果一个人在第一次见面时给你留下了积极的印象,那么你在以后的交往中可能会更加友善和亲近。

2. 集体无意识效应:集体无意识效应是指个体在集体中会受到群体意识和价值观的影响。

例如,当一个人加入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团队时,他们可能会变得更加乐观和积极。

3. 社交比较效应:社交比较效应是指人们在与他人进行比较时,会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做出评估。

例如,当一个人看到朋友取得了成功,他可能会感到自己的成就不够,从而产生自卑感。

4. 归因效应:归因效应是指人们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个人特质而不是情境因素。

例如,当一个人看到别人帮助了他人,他可能会认为这个人是个有爱心的人,而不是考虑到他可能只是为了自己的形象。

5. 社会认同效应:社会认同效应是指人们在追求社会认同时,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和观点以适应群体。

例如,当一个人加入一个政治团体时,他们可能会改变自己的政治立场以符合团体的观点。

6. 社会规范效应:社会规范效应是指人们在面对社会规范时,会根据他们所处的环境和群体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例如,当一个人参加一个正式的场合时,他们可能会遵循社交礼仪以符合场合的要求。

7. 反射性效应:反射性效应是指人们在与他人交流时,会模仿对方的行为、姿势和语言。

例如,当一个人和一个说话语速较慢的人交谈时,他们可能会逐渐放慢自己的语速以适应对方。

8. 社会交往焦虑效应:社会交往焦虑效应是指人们在面对社交场合时,会感到紧张和不安。

例如,当一个人参加一个陌生人的聚会时,他们可能会感到害怕和不自在。

9. 认知一致性效应:认知一致性效应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自己的信念和态度来选择与之一致的信息。

人际关系中的心理效应

人际关系中的心理效应

3、说话的语序也会影响沟通。 4、我们在看待人或事物时,要历 史地、全面地看,而不能只看一时一 事,这样才可避免因近因效应导致的 认知偏差。
三、晕轮效应 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由于主观推断而形成的 一种夸大的社会现象,往往从一个局部出发,进 而扩散得出整体印象,好比在云雾的作用下,日 月的光辉扩散到四周,形成了一种光环,又称 “光环效应”。
种不远不近的距离在哪里呢?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
自来熟? 距离感? 适度的亲近?
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运用到 管理实践中,就是领导者如要搞好工作,应该与下 属保持亲密关系,但这是“亲密有间”的关系,是 一种不远不近的恰当合作关系。 与下属保持心理距离,可以避免下属的防备和 紧张,可以减少下属对自己的恭维、奉承、送礼、 行贿等行为,可以防止与下属称兄道弟、吃喝不分。 这样做既可以获得下属的尊重,又能保证在工作中 不丧失原则。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做到 “疏者密之,密者疏之”,这才是成功之道。
表现:
1.相同投射——从自我出发做判断 2.愿望投射——把自我主观愿望强加于人
3.情感投射——以自我的爱憎指引交往
投射效应的启示:
1、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2、在交往中要顾及他人的感受。 3、在交往中遇到问题要理性分析,要学会辩证地、 一分为二的对待别人和自己。“已所不欲”时“勿 施于人”,“己所欲之”也要学会“慎施于人”。
2 斯通
通用电气公司的前总裁 。
在工作场合和待遇问题上,斯通从不吝啬对管理者们的关爱 ,但在工余时间,他从不要求管理人员到家做客,也从不接 受他们的邀请。正是这种保持适度距离的管理,使得通用的 各项业务能够芝麻开花节节高。与员工保持一定的距离,既 不会使你高高在上,也不会使你与员工互相混淆身份。这是 管理的一种最佳状态。距离的保持靠一定的原则来维持,这 种原则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既可以约束领导者自己,也可 以约束员工。掌握了这个原则,也就掌握了成功管理的秘诀

心理学:人际交往的6大心理效应,一并找齐了,送给大家!

心理学:人际交往的6大心理效应,一并找齐了,送给大家!

心理学:人际交往的6大心理效应,一并找齐了,送给大家!在人际交往中,有些心理效应会对人们的交往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些心理效应运用得好,可以促进人际交往;运用得不好,会限制人际交往活动的进行。

心理效应主要有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定势效应、投射效应等六大心理效应,今天都送给大家。

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指的是人们在第一次交往中对他人形成的印象最深刻,难以改变,往往影响和左右以后的交往,这种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称为“最初效应”。

首因效应的形成,主要受直接可见的人的外表或音容笑貌的影响,第一印象所具有的定势效应有很大的稳定性,如初次见面别人对第一印象不好,以后虽有很大改变,别人仍然会对其印象不好。

首因效应往往带有主观片面性,会对他人造成认知偏差,影响我们对一个人的正确判断。

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最近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在人与人较长时间的交往中,最近了解的信息往往占主导地位,冲击了过去对他人的一贯了解。

在现实生活中,近因效应的心理现象很普遍,如某人一贯表现好,但最近犯了错误,就可能改变周围的人对他的看法,以新近的判断否定以前对他的判断。

也可以有相反的例子,某人一贯表现平平,但最近突然有所建树,人们对他刮目相看,视其为功臣。

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被称为“光环效应”,是一种自然现象,当日光或月光通过云层中的冰晶时,经折射面形成一轮一轮的光圈,这种现象称为晕轮。

晕轮效应是借用这一自然现象说明人际认知中的类似状况。

晕轮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以对某人某一特性的认知推及到其尚未被认知的其他特征上。

如某人具有待人谦虚的品质时,便会由此推断到他具有对人真诚、友善、乐于助人等优秀品质;我们经常所说的“天下乌鸦一般黑”、“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等都是如此。

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或思维方式,对一个人突出品质的知觉遮盖了对这个人其他方面的品质的认知。

定势效应定势效应是指当人们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学习时,容易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使人们习惯于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事物或思考事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1.首因效应
初次对人知觉时形成的印象往往很深刻,而且对以后的人际知觉会起很重要的作用。

人们对一个人的态度、行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其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好,继续交往的积极性就高,于是就有可能“一回生,二回熟,三回成朋友”例如一见钟情……为什么会有首因效应?因为任何最先出现的因素都会产生一种心理定势,这种定势将影响着人们对于后来出现的信息的知觉。

首因效应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偏差。

2.晕轮效应
也叫光环效应或月晕效应;是指由知觉对象的有关特征推及到对象的总体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对象形象的心理倾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的实验:他给受试的中学生看一张列有五中品质的表格(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要求被试想象一个具有者五种品质的人。

中学生普遍把这个人想象为一个理想的友善的人。

然后,他把这张表格中的“热情”换成“冷酷”,在要求受试的中学生想象,结果发现,这些中学生普遍推翻了原来的想象,而产生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

这表明“热情”和“冷酷”这两种品质产生了晕轮效应,影响了一个人总体的评价。

3.近因效应
指最近的信息对人的认知具有较大的影响。

4.刻板印象
指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有些人一见面就马上把人归类,并把对该类人的评价强加给他。

如:对方介绍自己是上海人,你马上就把对方与精明、能干而带有点小气联系在一起。

5.互酬效应
生活中那些相互帮忙的人,其关系总是比较密切,这是互酬效应的体现。

在人际交往中互酬效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A 能力互酬。

在人际交往中,能力比较强的人一般总是比较容易成为人们交往的对象。

B 性格互酬:那些乐观、幽默、豁达大度、热情、乐于助人的人总是受欢迎。

因为他们给人们带来快乐,提供帮助。

C 感情互酬:同情他人、关心他人、能够听别人倾诉,善于安慰别人,往往朋友比较多,因为他们能给别人带来感情上的满足和补偿。

D 兴趣互酬:兴趣相似会增强彼此交往的欲望。

E 信息互酬:在人际交往中那些见识广,知识面宽,掌握信息多的人往往成为人们喜欢交往的对象,因为他能让人觉得跟他交往有收获,能开阔眼界。

当然,人际交往是一种双向性的信息、感情传导过程,单方面的酬,只能表现为单方面的受欢迎;只有双方面的“互酬”,人际关系才能在密切的互动中逐渐深化。

6.期待效应(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源自古希腊的一个神话故事。

传说,古希腊有一位年轻的国王叫皮格马利翁,擅长雕塑。

有一次,他雕塑了一尊美丽少女的雕像,并把它当作有生命的人那样和她说话,爱它。

结果发生了奇迹:雕像活了!变成了一位真正的美丽少女,并与他结为伉俪。

如果说皮格马利翁的传说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那么,就让我来讲一个真正的故事。

有一位男士,他的前妻总怨他不懂感情又没有本事而最终与他分手。

他因不打算再“浪费”另一个女人的一生而不想在结婚了。

后来经不住朋友的热情撮合,与一位在文化馆工作的女子结了婚。

没想到婚后两人感情缱绻,而且他自己也事业有成。

他告诉朋友:“前妻老嫌我这也不是那也不行,我对自己也有点失望了。

既然我无法使她幸福,就让她找自己的幸福去吧。

可现在的妻子却对我挺满意的,使我愿意为她的幸福而付出。

其实我还是我呀!”后来听说,他与前妻偶遇,前妻幽怨地说:假如你当初就像现在这样,我也不至于……!而他则幽默地说:假如你当初就这样看我,我也不至于……!你们说妙不妙?心理学家把这种因高期望值带来的积极性反馈,以皮格马利翁的名字命名,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通俗地诠释人际关系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当你努力发现某人的优点和长处并且由衷地赞美他时,你就会看到他表现得越来越符合你所赞美的那种形象;而你若将某人视为小人或恶棍的话,那么这个人就的确会以你所给他“画”的嘴脸来对待你。

这就是为什么同一个人会被不同的群体作出各异甚至相反的评价的道理。

因此“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有正负的。

7.投射效应
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会不知不觉把自身的缺点或优点投射到其他人身上,认为他们也是这样。

比如善良的人较容易相信周围的人都是善良的,有害人之心的人整天提心吊胆,怀疑他们要害他。

二、人际吸引的因素
如果把人际关系看成是一幅人们相互作用的动态图,那么它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人们之间的相互吸引和排斥。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际吸引具有以下的规律:
1、接近吸引律。

当交往的双方存在着时空、兴趣、态度及职业、背景等的接近点时,彼此之间易于相互吸引。

2、对等吸引律。

“敬人者,人恒敬之。

”人们都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更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不断增加的人,而不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不断减少的人。

3、相似吸引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人们通常喜欢那些在各方面与自己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类似的人,主要是在态度、信仰、爱好、兴趣等方面的相似。

4、互补吸引律。

双方的个性与需要及满足需要的途经正好为互补关系时,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因此,喜欢沉默的人往往与那些爱说话的人成为朋友。

5、能力吸引律。

一般来说,一个人越有能力,就越受人喜欢。

但是,能力与受喜欢的程度并不永远成正比。

研究表明,最受喜欢的人并不是能力最强的人,而是那些具有非凡能力但也犯了错误的人。

6、异性吸引律。

男和女之间总比男和男之间,或女和女之间更易相互吸引,更易建立联系。

三、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封闭心理、认知误区、个性缺陷、能力不足
四、使人悦纳的艺术
在社交中,希望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受人尊重,被人悦纳,是人们普遍的心理,也是人们的一种多层次的追求。

以下几方面,也许能让你如愿以偿。

1.尊重别人有个哲人说过,一个尊重别人的人,才是值得尊重的。

尊重人首先是尊重人格,包括尊重别人的习惯,兴趣爱好、生活方式等。

如在别人发表意见时,切不能随意打断话头,即使别人的见解一般,也要让别人把话讲完。

其次是,尊重别人的财产权,借了别人(哪怕是好朋友)的东西,要如期归还。

再次是尊重别人的隐私权,对于他人不愿公开的内心秘密,不应打听和传播。

2.重诺守言:重诺守言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体现人格的魅力。

俗话说“一诺千金”,在人际交往中,许诺的事,应该是自己能够做到而且有必要做到的事;一经许诺,应设法兑现;有些诺言因条件所限一时难以兑现,则应向对方解释。

3.善于发现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视觉“盲点”是指在社交中那些为当事人不易察觉的有损社交形象的不足之处,如讲话中“口头禅”的高频率出现,社交场合中一些不雅的“习惯动作”等。

克服视觉“盲点”要从信息的反馈着手,善于从别人的异样反应中觉察自己的不当之处,随时予以修正。

4. 讲究分寸:分寸是指社交中的适度性。

社交的分寸感体现在很多方面,如与对方只是一般性的工作关系,相互志趣不一,则不妨保持一般的工作关系,素昧平生初次见面,应以礼相待,一般不宜马上称兄道弟,打得火热,无话不说;开玩笑要看对象和场合等。

一般说来,说话的随意性与关系的亲疏成正比,关系越亲密,说话越随便。

实践证明,有分寸感的人,往往被认为是信得过的人。

以上的诸多方法规律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并能身体力行以获得一个美好的交往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