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羰基化合物的反应27

合集下载

第六章 氧化反应(4)

第六章 氧化反应(4)

氧化反应分类:
1. 化学氧化: 用化学试剂氧化 氧化反应分类 2. 催化氧化: 用过渡金属复合物与氧化物氧化 3. 电解氧化: 用电解的方法 4. 生化氧化: 用微生物氧化
机理: 许多氧化反应机理尚不清楚。
第六章 氧化反应 3
通用型氧化剂:KMnO4
1) 对各种可被氧化的基团都可进行氧化; 2)反应介质的pH对反应有影响; KMnO4 3)反应溶剂:水和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中,如, 丙酮,叔丁醇,吡啶,乙酸等。DMSO不行。 4)可加入相转移催化剂如季胺盐或冠醚等解决氧化底物 与溶剂的溶解性问题。 5)应用 (i) 氧化烯烃:产物为邻二醇(收率低);酸和酮 (ii)氧化醇:产物为酮或酸。 (iii) 氧化芳烃: 一般为侧链被氧化成羧基,强烈条件 可破坏芳环。
OH
Sharpless 试剂可选择 氧化烯丙醇 双键。
"O"(R,R)-D-(+)-tartrate sharpless 环氧化法
Sharpless环氧化法是由烯丙醇制备手性烯丙醇环氧化物的极好
方法。缺点为反应时间太长,手性催化剂回收率低。改进方法有
二: (1)添加催化剂;(2)使用高分子支载的酒石酸酯。
1) KMnO4/OH-, N 2) H+ N
第六章 氧化反应
COOH COOH
4
6.1 醇羟基和酚羟基的氧化反应
[O] 伯、仲醇 ROH [O] 羧酸 醛、酮 用选择性氧化剂 铬(VI)化合物:Collins Reagent; PCC; Jones 锰氧化物:MnO2 Ag2CO3, DMSO, Pb(OAc)4
(ii)顺式加成,氧环在位阻小的一侧。
第六章 氧化反应 25
t-BuOOH Mo(CO)6

第六章 有机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六章 有机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六章卤代烃1.回答下列问题(1).在CH3CH2Cl(I),CH2═CHCl(II),CH≡CCl(III),C6H5Cl(IV)四种一氯代烃中,按C-X键键长次序排列,并讨论其理由。

解: IV< II < III <I(2).将四种化合物(A) CH3CH2CH2F,(B) CH3CH2CH2I ,(C) CH3CH2CH2Br ,(D) CH3CH2CH2Cl的沸点从最高到低排列,并讨论其理由。

解: B> C> D> A(3).四种化合物(A) CH3CHClCH2OH,(B) CH3CHNH2CH2Br ,(C) HC≡CCH2Cl,(D) CH3CONHCH2CH2Cl中,哪些能生成稳定的格氏试剂?为什么?解: D(4).比较(A) CH3CH2CH2CH2Cl,(B) (CH3)2CHCH2Cl,(C)实用文档CH3CH2CH(Cl)CH3,(D) (CH3)3CCl四个氯代烃,它们发生S N2反应情况如何。

解: A> B> C> D(5).将①苄溴,②溴苯,③1–苯基–1–溴乙烷,④1–溴–2–苯基乙烷四个化合物按S N 1 反应的反应活性顺序排列,并讨论其理由。

解: ③>①>④>②(6).不活泼的乙烯型卤代烃能否生成格氏试剂?为什么?解:由于卤原子与双键间的p-π共轭效应,使C-X键之间的键能增加,难以断裂。

(7).化合物:(A)正溴戊烷,(B)叔溴戊烷,(C)新戊基溴,(D)异戊基溴分别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醇,讨论它们的反应速率的差异?解: A> D> C> B(8).用极性溶剂代替质子溶剂对(A) S N1,(B) S N2,(C) 烯的亲电加成,(D) 醇的失水反应有何影响?实用文档解: 极性溶剂有利于S N1反应和烯的亲电加成反应的进行,不利于S N2反应和醇的失水反应的发生。

(9). 2–氯环己醇的反式异构体可以跟碱反应转化成环氧化物, 但顺式异构体却不能, 为什么?解: 2–氯环己醇的反式异构体跟碱反应时,进行反式消除,热力学能量低,反应速率快, 顺式异构体则不能。

羰基化合物的反应

羰基化合物的反应
Ag+ 或 Cu2 + HCl
C6H5C O C H C H2N(C H )2 2 3
C =C C O O C =C C O O
C =C C H=O
MnO 2 或 Ag2O
8
还原反应: 1. 还原成醇 (1) 催化加氢: R C =O (R')H
Ni;Pt 或 Pd
R C (R')H
OH H
+
H2
(3) 转化成α-羟基腈 α-羟基磺酸钠与NaCN作用,其磺酸基则被氰基取代
生成α-羟基腈。如:
CHO
NaHSO3
OH C SO3Na
NaCN
OH C CN
HCl H2O
OH C CO O H
该法的优点是可以避免使用易挥发、有毒的HCN, 且产率较高。
3. 与ROH加成
17
R (R')H
C =O
+
HCl / H2O
RC H2 (R')H
OH C CO O H
RC H2 (R')H
C=O
HCN
RC H2 (R')H
OH C CN
浓 H2SO4
RC H=C C O O H (R')H
C H3 C H3
C=O
HCN
C H3 C H3
OH C CN
CH3OH 浓 H2SO4
C H3 =C C O O H C H3
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在产品中加入稀酸或稀碱,可使
NaHSO3分解而除去。
16
=
O
(R')H SO3Na α- 羟基磺酸钠
R (R')H C
OH S O3Na

吴指南《基本有机化工工艺学》课件 第六章 羰化反应.

吴指南《基本有机化工工艺学》课件 第六章 羰化反应.

第六章 羰化反应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烯烃氢甲酰化反应 第三节 甲醇低压羰化制醋酸
第一节 概述
随着一碳化学的发展,由一氧化碳参与的反 应类型逐渐增多,现在将在过渡金属络合物(主 要是羰基络合物)催化剂的存在下,有机化合物 分子中引入羰基(>CO)的反应,都归入羰化反 应的范畴,统称为羰化反应。其中主要有两大类:
低压氢甲酰化法生产(丁)辛醇有许多优越性, 但因为铑价格昂贵,催化剂制备和回收复杂等因 素,目前正在从开发新催化剂体系和改进工艺两 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 均相固相化催化剂的研究 (二) 非铑催化剂的研究
第三节 甲醇低压羰化制醋酸
一、甲醇低压羰化反应的化学 二、甲醇低压羰化制醋酸的工艺流程 三、消耗定额 四、主要优缺点
(二) 热力学分析
氢甲酰化反应,在热力学上是学上也很有利,在热力学上都比主 反应有利,要使反应向生成正构醛的方向进行, 必须使主反应在动力学上占绝对优势,关键在于 催化剂的选择要合适,而且还要控制合适的反应 条件。
(三) 催化剂
1. 羰基钴催化剂 2. 膦羰基钴催化剂 3. 膦羰基铑催化剂
二、丙烯低压氢甲酰化法合成2-乙基己 醇和丁醇
(一) 丁辛醇性质、用途及合成途径 (二) 丙烯低压氢甲酰化法合成正丁醛 (三) 正丁醛缩合制辛烯醛 (四) 辛烯醛加氢制2-乙基己醇
(一) 丁辛醇性质、用途及合成途径
以丙烯原料,用氢甲酰化法生产辛醇,主要 包括下列三个反应过程:
1. 在金属羰基络合物催化剂存在下,丙烯氢 甲酰化法合成丁醛:
1. 反应条件的选择
(1) 温度 (2) 原料的配比 (3) 总压 (4) 催化剂中铑和三苯基膦浓度 (5) 毒物的清除

第六章 烃基化反应

第六章 烃基化反应

用于治疗痤疮和银屑病的药物阿达帕林中间体6-5的合成, 是由硫酸二甲酯与酚在碳酸钾存在下发生甲基化反应完成的。
4. 芳磺酸酯是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类用作烃基化剂的酯,其中对甲苯磺酸 酯和苯磺酸酯是最常见的。磺酸负离子为优良的离去基团,因此芳磺酸 酯作为烃基化剂的反应活性很好,在药物合成中需要引入分子量较大的 烃基时显示出其优势。用于治疗慢性乙肝炎的药物阿德福韦酯中间体6-6的合成中,一条优势
4. 环氧乙烷类烃基化剂在烃基化反应中活性高,反应条件温和,且反应 速率快,在药物合成中应用广泛。眼科用药曲伏前列素中间体6-8的合成,通过
选择环氧氯丙烷为烃基化剂,完成酚羟基氧原子上烃基化反应。
第二节 N原子上的烃基化反应
N原子上的烃基化反应,是指向氨或胺的氮原子上引入烃 基的反应。这是制备各种脂肪族和芳香族伯、仲、叔胺的 主要方法。此类反应也属于亲核取代反应。由于氨和胺氮原
• 鉴于胺或氨与卤代烃的直接烃基化反应产物的难控性,因此在药物 合成中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选择性地实现N原子上的烷基化在 药物合成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常见的方法包括下述几种。
1. Delépline反应:利用卤代烃为原料,通过N-烃基化反应制备伯胺的一 种重要方法。首先,六亚甲基四胺与卤代烃反应形成季铵盐,然后利用 六亚甲基四胺易水解的性质,在醇中进行酸性水解即可得到伯醇。由于 环六亚甲基四胺中的氮原子均为叔胺氮,能保证不发生多烃基化反应。 Delépline反应具有反应选择性高、原料便宜、操作简便等优点,但由于 六亚甲基四胺上氮原子的亲核性较弱,只能与具有较高反应活性的卤代 烃(如苄基卤、烯丙基卤等)反应形成季铵盐,因此也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2. 影响反应的主要因素 1) 羟基化合物结构的影响 a) 醇羟基氧含有的孤对电子可作为亲核试剂发生相应的亲核取代反应, 但反应通常是在碱性条件下完成的。弱酸性的醇在碱性条件下,能可逆 地生成相应的烷氧基负离子,通常其显现出比羟基更强的亲核性。 b) 不同结构的醇,羟基的酸性不同。在同种碱存在下,亲核能力也不同。 即使二苯甲醇,在醇钠等碱存在下,也能与氯代烃发生O-烃基化反应。 对空间位阻大的醇羟基氧的羟基化,通常在类似条件下是不能完成的, 特别是当烃基化剂是甲基以外的其他烃基化剂时,这种现象更加突出。

高等有机化学第6章羰基化合物的反应精品PPT课件

高等有机化学第6章羰基化合物的反应精品PPT课件

R
H
C2H 5
+
H
OH
Ph
OH
H
C2H 5
H
R
Ph
Ph
H
C 2H 5
HO
H
R
主要产物
Ph
H
C 2H 5
H
OH
R
次要产物35oC源自R主次CH3
2.5 : 1
C6H5
>4 : 1
(CH3)2CH 5 : 1
(CH3)3C
49 : 1
-70oC
R (CH3)3C CH3


499 : 1
5.6 : 1
Cram规则二:当醛或酮的α-碳原子上连有羟基或氨基 等可以和羰基氧原子形成氢键的基团时,试剂将从含氢 键环的空间阻碍较小的一边对羰基进行加成。
Cram规则一:如果醛或酮的α-碳原子上连有三个大
小不同的基团(L、M、S分别代表大、中、小三个
基团)时,其优势构象为羰基键处在两个较小基团
之间的构象,试剂优先从空间阻碍较小的一边进攻
羰基。
O
次要产物
Nu-
M
S
M O S 主要产物
LR LR
Ph
O
H
H
C 2 H 5
H
O
P hH
C 2H 5 1 RMgX 2 H2O
——羰基C=O的吸电子作用使得a-H具有明显的酸性,在碱
性条件下可以离解,生成烯醇负离子,从而成为亲核试剂, 进攻羰基碳或卤代烃,发生亲核加成反应、亲核取代反应。
O CC H
BH2
O CC
O CC
烯 醇 负 离 子
烯醇负离子由于羰基的共轭作用得以稳定

第六章-烃化反应

第六章-烃化反应
O +NH3 CH3-C-H 加成胺化 乙醛 OH CH3-C-NH2 H 1-羟基乙胺
-H2 CH3CH2OH 脱氢 乙醇
-H2O 脱水
CH3 CH NH
NH2 O NH +
+H2 加氢
CH3CH2NH2
NH -H2O/H2 , Ni
NH
橡胶防老剂4010
6.3 O-烷基化(主要用于制备芳醚,烷氧基化不 宜采用,如2-萘乙醚的制备)
H
Ar-H -H+
-H2O 脱水缩合
Ar-C R
Ar-C-Ar R
• 生产实例
(1)DDT滴滴涕(1,1,1-三氯-2,2’-双(对氯苯基)乙烷)
O Cl3C-C-H + 2
三氯乙醛
Cl
浓H 2SO4 o 15-30 C
Cl
H C CCl3
Cl
(2)双酚A(2,2’-双(4-羟基苯基)丙烷)
O CH3-C-CH3 + 2
醇羟基(R-OH)或酚羟基(Ar-OH)上的氢 原子被烷基取代,生成二烷基醚、烷基芳基醚或 二芳基醚的反应叫做O-烷基化反应。 烷化试剂:醇(R-OH)、卤化烷(R-X)、 环氧烷类等。
• 用醇类的O-烷化
ROH + R'OH
ROH + H2SO4
大量浓H 2SO4
δ+
R-O-R' + H2O
R-O-R' + H2SO4H
HCl o 130-150 C HCl H2O,回流7h
NH(CH2CH2CN)
N(CH2CH2CN)2
NH2 + 2CH2=CH-C-OCH3 NHCOCH3

高等有机 第六章 羰基化合物的反应

高等有机 第六章 羰基化合物的反应

子效应。 子效应。如: (3) 应用: 应用:
O 2N
CHO >
CHO > CH3
CHO
羰基与HCN加成,不仅是增加一个碳原子的增长碳 羰基与 加成, 加成 链方法,而且其加成产物 羟基腈又是一类较为活泼的 链方法,而且其加成产物α-羟基腈又是一类较为活泼的 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上有着重要的用处。 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上有着重要的用处。如:
R (R)H C =O R + HCN (R)H C CN OH
α - 羟基腈(又称氰醇) 又
实 验 事实 : 2 min 完成反应
一滴 OH
HCN
H
+
H
+
+ CN
3~4 h 原料的50%起反应 起
加 H+,反应 υ↓, 大量 加 H+ 则难反应 , 12
实验事实证明:该加成反应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实验事实证明:该加成反应起决定性作用的是CN , CN ↑,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1) 反应机理: 反应机理:
CH3 C CX3 OH
CH3 C O 缩合反应: 1. 自身缩合: R RCH2CH =O + H CHCH=O
dil. OH
=
CH3 C OH + CX3 O + CHX3 卤仿
OH R RCH2CH CHCH=O R
△ H2O
=
O
O
O
β -羟基醛 羟
RCH2CH =CCH =O
α,β-不饱和醛 不
① NaBH4 或 LiAlH4 ② H3O +
RCH=CH (R')H
OH C H
B. Al[OCH(CH3)2]3 / (CH3)2CHOH还原法 还 RCH=CH (R')H (3) 金属还原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5 碳负离子涉及的重要缩合反应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化合物通过反应,失去一
个小分子化合物(如水、醇、盐等)而形成一
个新的较大分子化合物的反应称为缩合反应。 本章主要讨论: 由活泼氢形成的碳负离子型缩合
各种缩合反应的机理相似:先在碱的催化下形成 碳负离子作为亲核试剂;然后对另一分子羰基进 攻发生亲核反应:
反应中产生碳负离子
Cl3CCOOO2N Cl BCl3COH+ CO 2 O2N OH Cl -XC C -Cl-
-
O2N
OH
H -C-C—X
-HB
H -C-C-X
-
(7)形成碳负离子的外界条件
碱(B-)有亲质子性和亲核性二重特性。亲质 子性即碱进攻有机结构中的质子,使之脱去氢,形 成碳负离子;亲核性即进攻该分子中正电荷较多的 碳原子,发生亲核加成或亲核取代反应。如:
-
CH2(COOC2H5)
C2H5ONa -C2H5OH
CH(COOC2H5) 2
-

一些 典型的C—H的酸性比较
化合物
H H H H H CH2CH3 CH2CH CH2 CH2 CH2C N O CH2 SCH3 O
pKa
~50 35
化合物
H H O CH2 COC2H5 O CH2 CCH3 O CH2 C O CH2N O
R R C R' O + Nu C R' R C R' Nu Nu O O
1.Cram规则一 由美国化学家克拉姆于1952年提出
设α-手性碳原子上所连的三个基团L、M、S代表 其大、中、小,将羰基与其-碳上最大的基团摆放成 反位,Nu主要从最小基团一边进攻羰基。
H
O
C2H5
主要产物
1 RMgX
2 H2O
目录
6.1 羰基化合物的反应机理 1.简单亲核加成历程 2.复杂亲核加成历程 3.影响醛酮反应活性的因素 6.2 羰基加成反应及产物 1.亲核加成反应 2.亲核加成-消除反应 6.3 羰基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 1.Cram规则一 2.克莱姆规则二 3.Cornforth规则 4.环酮的还原
6.4 碳负离子 1.碳负离子的结构 2.碳负离子的稳定性 6.5.碳负离子涉及的重要缩合反应 1.羟醛缩合反应(Aldol缩合) 2.克脑文盖尔(Knoevenagel)反应 3. 曼里许(Mannich)反应 4. 克莱森(Claisen)酯缩合反应 5. 达森(Darzen)反应 6.迈克尔(Michael)加成反应 7. 瑞佛马斯基(Reformatsky) 反应 8.柏金 (Perkin)反应 9.安息香(Benzoin)缩合反应
n–C18H37Br
Mg 纯醚,
n–C18H37 MgBr
CH3(CH2)16CH2 Br
n–C18H37 C18H37
⑸. 亲核试剂加到活性烯、炔烃上 如CN-、-OH、-SR、-OR 等加成到炔烃上。
+ HCN NaOH - CH3- C= CH CN
⑹.在脱羰反应、芳香族亲核取代反应及E1cb等
pKa
~24 20
34
H
~25 29
16
H
10.2

一些羰基α-H
化合物
O H2 C H O H2C H C O CH H O H3C C O H3C C CH H CH H O C CH3 O C OC2H5 C OC2H5 CH3 C OC2H5
pKa
~24
酸性的比较
20
β-二羰基 化合物 α-氢酸性 相对较强。


O

R R'


O

R'
B
共轭烯醇负离子
α, 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 (g 位 H 有弱酸性)
⑶. β-酮酸酯中活性亚甲基的酸性离解
β-酮酸酯分子中羰基和酯基之间的亚甲基, 受两个吸电子基团的影响而有很高的活性,称为 活性亚甲基。活性亚甲基在碱性条件下容易失去 氢原子,形成碳负离子。
CH3COCH2COOC 2H5 C2H5ONa - C 2H5OH CH3COCHCOOC 2H5
碳负离子中心杂化轨道S成分越多,电子对靠近原子核, 碳负离子越稳定。 ﹥ ﹥
⑵.电子效应
拉电子诱导基团、共轭体系均使碳负离子稳定
⑶.芳香性
具有芳香性的环状碳负离子有较好的 稳定性,如环戊二烯负离子等。
⑷.溶剂效应
极性非质子溶剂(DMSO)可溶剂化正离子,不能溶剂化 负离子,因此负离子在极性非质子溶剂中更加活泼,这也是 一些反应所需要的。
①反应条件:稀碱, 含有α氢的醛或酮; ②产物:β-羟基醛(酮) 或αβ-不饱和醛(酮)。
醇(alcohol) 醛(aldehyde) aldol condensation 羟醛缩合、醇醛缩合
⑴反应机理:
O C + H C OH H C C O C
-H2O C C O C
C
C
H OH CH3
72%
28%
Cram规则主要适用于金属氢化物和金属有机 化合物与酮的作用。
用纽曼式表示:
C6H11 CH3 LiAlH4 H O CH3 H3O
+
C6H11 H H OH CH3 CH3 CH3
C6H11 H CH3 OH
+
H
72%
28%
• 利用分子中已存在的不对称因素的诱导作用,通 过某种立体选择性反应,生成特定的构型化合 物—不对称合成。
不稳定,易失水
O2N G: -H -OH -NH2 -NH— -NH— NO2
亚胺 (西佛碱)
O -NH-C-NH2
Schiff碱系化合物由于在生化反应中起到转氨基作用而具 有抗肿瘤、抗菌等生物活性。
6.3 羰基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
羰基具有平面结构,Nu可从任何一面进攻羰基碳。在 下列的3中,加成后引入了第二个C*,生成的两个非对映 体的量不相等,既亲核加成具有一定的立体选择性。 ① 当R=R′时,加成产物为同一物。 ② 当R≠R′时,加成产物为外消旋体(Nu从羰基两面进 攻的几率相等)。 ③ 当羰基与手性碳原子相连时,Nu从两面进攻的几率 就不一定相等,加成后引入第二个手性碳原子,生成 的两个非对映体的量也不一定相等。
O H CH3 OH CH3
1)C2H5MgBr 2)H2O
H
Cl CH3
C2H5 Cl
CH3
4.环酮的还原
脂环酮的羰基嵌在环内,环上所连基团空间位 阻的大小,明显的影响着Nu的进攻方向。
O CH 3 H
NaBH4 (CH3)2CHOH
H2 O
H OH CH3 H
+
OH H CH 3 H
69%
a 空间位阻大 H AlH3 b 空间位阻小 H3C
3. 碳负离子的产生
碳负离子的形成是酸碱反应,是 C-H 键异裂的结果。
• 有机物中碳原子与碱反应释放出质子,C-H 键的 电离也应当看作是酸性电离: RH + :B → R- + BH+ ⑴有机分子的碳氢键脱质子作用 所有电负性基团邻近的α-C上都可能离解其氢。
RC CH Li RC CLi
Na/THF
O C C H B 亲质子反应
亲核反应
欲形成碳负离子,应选择亲质子能力强而亲核 能力弱的碱性化合物 。

一些常用于生成烯醇负离子的碱
强碱
Na NH2 CH(CH3)2 Li N CH(CH3)2 O Na CH2 Na H S CH3
NaOH NaOR
较强碱
较弱碱
叔胺类
(LDA)
吡啶衍生物
上述体积大的负离子有亲核性小碱性强的特点。 强碱可使羰基化合物完全烯醇负离子化
PhH
H H
+
OH C2H5 R Ph
次要产物
楔形式的表示法:
M S L C———C R O M Nu-H+ S L C———C OH Nu M S L C———C Nu OH

R

R
实例:
CH3 H
C
C
O LiAlH 4 CH3
CH3 H C6H11
C
C
OH H CH3
CH3 H C6H11
C6H11
6.6羰基与叶立德(ylide)的反应 1.维蒂希(Witting)反应 2. 季磷盐与维蒂希试剂 3.Wittig试剂在有机合成中应用 4.硫叶立德与羰基的反应 6.7 羧酸极其衍生物的亲核取代 1.BAc2机理 3.AAl1机理 2.AAc2机理 4.AAc1机理 6.8亲核性碳 1.烯醇负离子和硅醚 2.仲胺与醛酮缩合成烯胺 3.噁唑啉衍生物的α-碳负离子
• 醛酮中原有的手性碳原子为不对称因素。
2.克莱姆规则二
当醛、酮的-C上有 -OH、-NH时,由于这些基团 能与羰基形成氢键,所以形成 如下构象(见图),若发生加 成,亲核试剂主要从S基团一 侧进攻。
H O O
L
R
S
Nu-
3.Cornforth规则 (p85)
• 当酮的α不对称碳上连有卤原子时,由于卤原子 与羰基的排斥作用,酮的优势构象是卤原子和羰 基互为对位,羰基反应时,试剂仍优先从小基团 一边进攻,称为Cornforth规则。
• 但为形成烯醇化物而稳定的碳负离子和与不饱和 键相连的碳负离子是平面形的,碳负离子为sp2 杂化。 • 这样碳上负电荷所在的p轨道可以与相邻基团的π 轨道发生最大程度的轨道重叠,因而体系能量下 降。
-
-
O CH3- C-
B
-
-HB
O CH2- C-
O CH2= C-
2.碳负离子的稳定性
⑴.杂化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