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内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的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的名词解释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和探讨内科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角度解释中医内科学的一些重要名词。
1. 中医学中医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学科,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中国和世界各地广泛应用。
中医学包含了中医内科学以及其他分支学科,如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等。
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按摩等,以及相应的调节饮食、锻炼和生活习惯等。
2. 内科疾病内科疾病指的是发生在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上的各种疾病,如心脏病、肺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失调等。
中医内科学专门研究和治疗这些疾病,通过中药、针灸等手段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促进疾病的康复。
3. 阴阳平衡中医内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阴阳平衡。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两种相对而又相互依存的力量。
阴阳的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内科学通过调节阴阳,恢复人体内部的平衡状态,对疾病进行治疗。
4.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内科学中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中药是由天然草药制成的药物,具有调节人体机能、治愈疾病的独特作用。
中医内科医生会根据疾病的症状、病因等综合因素,开具适合患者的中药方剂,通过服用中药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5.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内科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调节人体经络系统的流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可以用于痛风、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治疗,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6. 调节饮食中医内科学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调节,可以预防和改善一些内科疾病。
中医内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制定适合的饮食方案,如合理的膳食搭配、避免不良的饮食习惯等,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效果。
7. 调节生活习惯中医内科学认为,生活习惯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
合理的睡眠、适量的运动、保持心理平衡等,都对预防和治疗内科疾病有着重要意义。
中医内科医生会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促进疾病的康复。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1.气鼓:腹部膨隆,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是为“气鼓”。
2.血证: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3.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4.关格:是以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同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危重病证。
5.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音,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6.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7.肾着:既是寒湿腰痛,表现为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加重。
8.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白,脉络显露为特征。
9.痿证: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10.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11.嘈杂:是指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时作时止的病证。
12.真心痛:是胸痹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病证,其特点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伴心悸、水肿、肢冷、喘促、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13.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14.急黄:湿热蕴积化毒,疫毒炽盛,充斥三焦,深入营血,内陷心肝,可见猝然发黄,神昏谵妄,痉厥出血等危重证,称为急黄。
15.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主症。
16.喘证: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17.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18.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中风的中医内科名词解释

中风的中医内科名词解释中医内科,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涵盖了许多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其中,中风作为一种常见病症,在中医内科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中医内科的角度出发,对中风进行名词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一疾病。
首先,我们来解释中风的中医学名词解释。
一、中风中风,即中医内科所称的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发生病理性改变,导致脑功能局部或全面损害的一类疾病。
中风可分为两大类: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
其中,出血性中风是指脑血管破裂,血液外溢到脑组织,引起脑组织损害的情况。
而缺血性中风则是因脑血管堵塞,导致相关脑区缺血而发生的疾病。
二、中风的病机中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与气血运行紊乱、痰浊内蕴、脏腑功能失调等密切相关。
在中医内科理论中,将中风归为“痰瘀血病”,即病因主要是由于体内痰湿内积和血液停滞所致。
内因多为情志不畅,饮食失宜,过度劳累,外因多为风寒、湿重等。
三、中风的症状和辨证施治在中医内科学中,中风的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分类和治疗。
一般来说,中风的常见症状包括肢体无力、言语不清、面部下垂等。
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中医内科将中风的辨证分为寒中风、热中风、瘀血中风等不同类型。
对于中风患者,中医内科主要通过扶正固脱、祛风通络、活血化瘀等方法进行辨证施治。
四、中医内科药物的运用中医内科药物在中风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具体而言,中医内科常用的药物主要包括活血化瘀药、化痰散结药等。
活血化瘀药如丹参、川芎等可通过促进局部组织的血液流动,改善脑血液循环,减轻中风引起的脑部损伤。
而化痰散结药如半夏、枳实等则可帮助患者排除体内的痰湿,改善脑供血不良引起的症状。
总结起来,中风作为一种常见病症,在中医内科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对中风的中医学名词解释,我们了解到中风的发病与痰湿内积、血液停滞等因素密切相关。
并且,在诊断和治疗中,中医内科通过辨证施治和药物运用等手段,帮助患者恢复脑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内科学 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癌症:是在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气虚弱的基础上,外邪侵入,痰湿气淤毒等搏结日久,积渐而成。
不寐: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以常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鼻衄:凡不因外伤或女性不因逆经所致血以鼻腔溢出者。
便秘:是指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便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出不畅的病证。
痹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紧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闭证:属实,骤起,邪气内闭清窍所致。
临床以神智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等为特点。
喘症: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等为重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症。
齿衄:血自牙龈齿缝间溢出,并可排出外伤所致者。
痴呆:多由髓减脑消或痰瘀痹阻脑络,神机失用而引起的在无意识障碍状态下,以影响生活和社交本领等为紧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脑功能减退性疾病。
癫狂:癫与狂,都是属于神智失常的疾病,皆因谈迷神窍、气机逆乱而致。
(癫)以精神抑郁,神色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狂)或精神亢奋,狂躁刚暴,喧扰不宁,毁物斥责,动而多怒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癫病:因情志所伤,或先天遗传,致使痰气郁结,痰迷心窍,阴阳失调,精神失常所引起的精神病。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证。
肺痈:是指由于热毒血於,壅滞于肺,以致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症。
肺痨:是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
临床紧要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渐渐消瘦等为其特征。
肺胀: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痰淤阻结,气道不畅。
肺气壅滞,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以喘气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为紧要表现的病症。
解剖中内脏的名词解释

解剖中内脏的名词解释在解剖学中,我们常常涉及到内脏的研究和探索。
内脏是指人体躯干和腔隙内的器官,它们起着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内脏进行名词解释,以便更好地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
心脏(Heart)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内脏之一,位于胸腔正中央,略偏左侧。
它是一种中空的肌肉器官,主要功能是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循环。
心脏分为左右两个心房和左右两个心室。
心房接收静脉血,心室将血液再次泵送到动脉系统中。
心脏内还有四个房室瓣膜,它们起到防止血液逆流的作用。
肺(Lungs)肺是呼吸系统中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左右两侧。
人体有两只肺,分别位于胸膜腔左右侧,与心脏相邻。
肺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的氧气通过肺泡进入血液,而二氧化碳则从血液中排出体外。
肺内有支气管和肺泡结构,支气管与气管相连,将空气输送到肺内。
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关键部位,其内壁非常薄,血管丰富,方便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脾脏(Spleen)脾脏位于腹腔左上侧,是一个淡红色的器官。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之一,具有多种重要的功能。
首先,它参与免疫反应,通过产生淋巴细胞来对抗感染和病原体。
其次,脾脏是造血器官,胎儿时期产生大量的血细胞,出生后主要负责储存和分解老化的红血细胞。
另外,脾脏还具有滤清作用,清除体内的废弃物和各类细胞碎片。
胃(Stomach)胃位于消化系统中,位于腹膜腔最上方。
胃属于消化道的一部分,是一个呈弯曲形状的器官,主要功能是接受食物并将其分解为更小的颗粒。
胃内有胃液,其中主要含有胃酸和酶类物质,可以帮助消化和杀灭细菌。
胃的底部连接着食道,底部与小肠相连。
胃的内壁有带状褶皱,这些褶皱能够伸张和收缩,以适应食物的不同负荷。
肾脏(Kidneys)肾脏是泌尿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腰腔内侧背肌后方。
人体有两个肾脏,肾脏的主要功能是过滤血液,除去废物和多余的水分,形成尿液。
此外,肾脏还参与体内酸碱平衡、电解质的调节和血压的控制。
中内名解

B薄厥:由愤怒而致气血并逆使人昏厥者。
C肠辟:指痢疾。
肠中积滞,排出时辟辟有声,故名。
肠风:大便下血,血清而色鲜。
喘脱:指因喘致脱,喘脱并见的危重症候。
喘逆剧甚,张口抬肩,心慌动悸,烦躁,汗出如珠,肢冷,脉浮大无根。
颤震:即“颤振”、“振掉”,指以头部或肢体摇运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征。
D癫狂:指精神错乱,神志失常的一类病症。
以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者为癫;喧扰不宁,妄行骂,躁动多怒者为狂。
灯笼病:是“身外凉”,“心里热”之病,常示内有瘀血。
大瘕滞:大瘕滞多指痢疾而言,部分指似痢只滞泻。
单腹胀:即臌胀。
乃“肢体无恙,胀唯在腹。
”F伏饮:饮邪潜伏于胸膈,反复发作。
相当于哮证。
伏连:痨虫伏于内脏,接连传注,而形成五脏俱损的痨病。
肺胀: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症。
风痱:指手足痿废不用,又称“痱”,“痱风”,“中风痱”。
肺热叶焦:指肺燥不能输精于五脏,因而五体失养,肢体痿软。
肥气:指胁下痞块状如覆杯的疾患。
肝气郁滞,淤血凝结所致。
为五积之肝积。
风痱:指手足废萎不用。
风水:水肿病的一种。
多由风邪侵袭,肺失宣降,通调失司,水湿潴留所致,水肿以头面为主。
肺消、消膈:消渴病以上焦肺及膈之内消为主。
亦“上消”,以口渴多饮为特点。
反胃:饮食入胃,宿谷不化,经过良久,由胃反出之病。
G骨蒸:形容发热如从骨髓蒸发而出。
蛊胀:即臌胀。
常指虫蛊、血臌而言,多因虫毒积聚,血络瘀塞所致。
关格:指脾肾阴阳衰惫,气化不利,邪浊内蕴而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
干血痨:虚劳日久,气血运行不畅而有血瘀,肌肤甲错,面目暗黑,当去瘀生新,可用大黄蛰虫丸。
刚痉:痉病的一种,发热无汗者为刚痉。
J呷咳:指哮证。
从其发病时咳嗽气急痰鸣,呷呀有声得名。
证治准绳·喘门:“呷者口开,呀者口闭,乃开口闭口尽有起声。
”噤口痢:指痢疾伴有不能食,或呕不止者。
急黄:指黄疸湿热疫毒深重,疸色如金,病情急重者。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大全

類証鑑別厥证与中风厥证与痫证呕吐与反胃呕吐与噎膈呕吐与呃逆噎膈与反胃噎膈与梅核气胃痛与胃痞胃痛与真心痛胃痛与胁痛胃痛与腹痛泄泻与痢疾梅核气与喉痹梅核气与噎嗝脏躁与癫证眩晕与中风眩晕与厥证眩晕与痫证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头痛与类中风头痛与真头痛中风与厥证中风与痫证中风与口僻中风与痉病简答题1.厥证的发生主要涉及哪些脏腑?A.厥证发生主要涉及到的脏腑是肝、心、脾、胃。
B.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心藏神,主神志;脾主升,胃主降,均属中焦是气机升降之枢纽。
C.若气机逆乱,神明被蔽或清阳不升,神明失养均可引发厥证。
2.血厥实证临床有哪些特点?与气厥实证有何不同?A.血厥实证多见于平素肝阳偏亢之人,由于暴怒伤肝,肝气上逆,血随气升,闭阻清窍所致。
B.故临床除了突然昏厥、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脉沉弦等气厥实证的表现外,尚可见面赤唇紫、舌红等血菀于上之血厥实证的特有表现。
3.为什么说呕吐不论虚实均存在胃气上逆?A.因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气主降,以下行为顺。
B.若邪气犯胃或胃虚失和,气逆于上,均可发生呕吐。
C.呕吐实证多由外邪和饮食所伤,邪气犯胃,浊气上逆致呕吐;D.虚证多由脾胃虚寒,胃阴不足所致,脾胃虚寒,脾气不得升,胃气不得降而呕吐;胃喜润恶燥,胃阴不足,失其润降则呕吐。
E.由此可见,呕吐不论虚实,胃气上逆是病机关键。
4.如何根据呕吐物进行辨证?A.一般来讲,呕吐酸腐难闻者,多属食积肉腐;B.呕吐黄水苦水者,多由胆热犯胃;C.呕吐酸水绿水者,多由肝热犯胃;D.呕吐浊痰涎沫者,多由痰饮中阻;E.呕吐清水者,多由脾胃虚寒;F.泛吐少量黏沫者,多为胃阴不足。
5.试述噎膈辨治中气郁、痰阻、血瘀的主次辨证。
噎膈兼有标实之证虽以气结、血瘀、痰阻三者为主,但有主次之别:A.若气结为主者,多为梗塞不舒,胸膈痞胀,嗳气则舒;B.血瘀为主者,常见胸膈疼痛或刺痛,痛处固定不移;C.痰阻者,则见泛吐痰涎胸膈满闷。
D.本虚以阴津枯槁为主,症见形体消瘦,皮肤干枯,舌红干裂少津。
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

1、内外服制: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两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
“外服”诸候国统治的区域,其范围由王畿向四面八方延伸。
2、三公宰相制:具体内容是改丞相为大司徒、太慰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官,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
汉武帝时代以中外朝制架空相权,揭开了汉代宰相制度改革的序幕,到汉成帝时,又从宰相制度本身入手,用三公宰相制代替丞相制。
从宰相制度上讲,三公宰相制起到分散相权的作用。
3、二府三司制:是宋代的中央行政体制。
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分掌文、武,后人称之为“两府”,另设独立执掌全国财政的三使司,又称“计相”。
二府三司制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但过分集权于皇帝影响了国家机关整体职能的发挥。
4、北面官制:是辽代统治者为统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族而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
担任北面官的一般均是契丹贵族,且其核心一直是宗室和外戚。
因此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的权力重心所在,终辽一代始终是贵族政府。
5、中央设计局: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国防最高委员会为有效行使职权、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根据“行政三联制”的原则,于1940年冬设立的决策技术系统。
该局由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兼任总裁,该局主持设计的机构是审议会。
设计及审议的事项包括政治经济建设计划及预算、党政制度机构及重要法规的调整、重要政策的建议、政府各机关各年度施政计划等。
6、禅让制:尧舜时代部落联盟领导集团通过民主推选军事首长的制度。
7、战国时期上计制:上计制是战国时期官员考核的主要形式,即下级行政部门向上级禀报仓库存粮、垦国数、赋税数、户口统计以及治安情况。
其具体做法是:每年初中央重要官员和地方长官将一年的各种预算数字写在木卷上,呈报国君;国君将卷一分为二,国君执右卷,大臣执左卷,年终由国君亲自考核,将两卷相合,并将实际完成数字和预算数字相核,以定政绩高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内名词解释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名词解释
感冒:是由肺胃失和引起,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
咳嗽:指肺气不清,肺失宣肃而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咳嗽既是独立性的一种疾患,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主要症
状。
历代将有声无痰称咳,有痰无声成为嗽,有痰有声称为咳嗽。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
喘证: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肺气壅塞,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位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肺痈:是由于风热毒邪壅滞于肺,热雍血瘀,血败肉腐,以致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属内痈之一。
肺痨:是由于正气不足,感染痨虫,侵蚀肺胀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一种慢性虚弱性疾患,以咳嗽、咯血、炒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其主要临床特征。
因痨虫蚀肺,劳损在肺,故称肺痨。
痰饮:是指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症。
心悸:是指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心神失养,出现心中悸动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类病症。
心痛:是由于心脉挛急或滞塞引起,以膻中部位及左胸膺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不寐:是因为阳不入阴所引起的,以经常不易入寐为特征的一种病症,即一般所谓“失眠”。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一种病症。
血症:是因热伤血络、气不摄血或淤血阻络等致血液不循经脉运行,溢于脉外,以口鼻诸窍、前后二阴出血,或肌肤紫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症。
胃痛:凡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胃脘部疼痛的病症,称之为胃痛,又称胃脘痛。
泄泻:是指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以排便数次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一种病症。
黄疸:是指肝失疏泄,胆汁外溢,引发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症。
头痛:是指头部经脉绌急或失养,致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症。
眩晕:是由于清窍失养,脑髓不充,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中风: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
症,又名卒中。
郁病:是以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而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闷胁胀,或易怒喜哭,或咽中有异物感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
水肿:是由于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症,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等。
淋证:是指因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所致,以小便频急,淋沥不尽,尿道瑟通,小腹拘急,或痛饮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
消渴: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阴津亏损、燥热偏盛,临床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虚劳:是指临床以两脏或多脏虚损、气血阴阳中两种或多种功能虚损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虚弱性证候的总称,又称虚损。
痿病:是指脏腑内伤,精血津液受损,肌肉筋脉失养,以致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甚则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