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文化与儒家思想的结合——浅谈中国儒学对日本文化思想的影响精品PPT课件
最新中日文化交流史PPT学习课件

细石器时代: 以细小的打制石器为主要特征的石器时代。以渔猎、畜牧经济 为主。以石髓、玛瑙、燧石等为石器原料,有多角锥状石核、 细长石片(或称石叶)、小石片等,器形有刮削器、圆状刮削 器、短削器、尖状器及石钻石簇等。细石器文化繁盛于旧 石 器时代晚期到中石器时代,可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甚至到 铜石并用时代。在日本国内,一般被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后期, 但在欧洲等地,被定为旧石器时代以及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期的 中石器时代。 以下是在日本出土的细石器图片。
个初步的了解,同时对中日两国的将来有所展望,对我们今 后走向社会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会有所帮助,真可谓有 百利而无一弊。中日友好符合大势所趋,对于亚洲和平乃至 世界和平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年轻的一代应该向老一辈学 习,为中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古代篇
第一章 绳文文化和大陆文化 第1节 “陆桥”和大陆之间的联系 洪积世: 距今250万年——15000年之前叫做洪积世,洪积世又分为冰 河期和融冰期。其间经历了4次冰河期的轮回。在最后一个 冰河期来临时,日本列岛的北端和南段和中国大陆是相连的。 这位人类的迁徙带来了可能性。
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以日本企业为例

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以日本企业为例摘要:儒家思想是由孔子创立的以“仁”为核心价值的在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想体系。
儒家的管理思想包括“以民为本”、“以和为贵”、“为政以德”等主要观点,这与现代管理思想中的以人为本,团队合作的价值观点具有高度的契合。
本文以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日本地区的企业为例,探讨了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企业管理儒家思想企业文化日本企业一、儒家思想的起源及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又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及其弟子创立和发扬,最初指的是古代司仪,后来经过逐步发展成为为以尊卑等级观念为代表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封建统治者的主要统治思想工具。
儒家思想并非孔子原创,是孔子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
”孔子也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可见儒家思想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的思想。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地缘上的相邻,文化上的相近使得两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史。
而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公元六世纪时期的圣德太子就制定了《十七条宪法》,这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座里程碑,是中国文化日本化的光辉结晶。
同时《十七条宪法》是一部集中国儒学思想之大成的著作,不仅影响了日本社会历史的发展,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植根于日本文化传统之中,成为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学对日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甚至是全方位的。
日本现代化实现的过程,就是吸收与改造儒家伦理的过程。
早在19 世纪中期,日本的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就倡导“东洋道德,西洋艺术”,即把东方思想与西洋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
日本企业文化中的尚儒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二 、尊礼 崇法 、兴教 育人— —构 建和 谐有 序 的组 织 团体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 “ 仁” ,“ 仁”贯穿在 儒家学说 的各个方 面。《 中庸 》有言 “ 仁者 人也 ” 。从这个 意义上 讲 。孔学也是人学 。
企业管理发展至今 ,已由以物为中心的传统 方式转变为以人 为中心的管理 .日本企业 的 管理 者也越 来越清楚 地认识 到在企 业 内部 员工 中建立共 同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是一 种较为合理的管理方式 。 儒家以 “ 仁 ”构筑起来 的哲学体系 ,有 两个基本 内容 即 “ 修已”与 “ 安人 ” 。这两
启 示。
关键词 :日本 企业文化 儒 家 仁
战后的 日 本奇迹般地从废墟 中走出 , 一 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 国, 企业的经营管理 方式也随之声誉鹊起 , 一时间各国的 目光都 纷纷投 向了这个 只有弹丸之地的岛国。的确 日 本人有着 自己独到的管理方式 : 他 们尊重 员工的个人发展 , 倡导内部 的和谐 团结 ,注 重领导者的个 人修养 。 但在我们深入研究 日 本 企业文化 后却发 现 日本 企业 的管理思 想 核心 中融入的是中国儒家思想 ,日本企业文 化 是在本 国文化特 征的基 础上对 儒家思 想 和西方科技吸收与改造 的成果 。 这一独辟蹊 径 的模式很 好地适应 了 日 本 人 的民族 心理 特征 , 有效地调动了他们 的工作热情和创造 性。 这里我们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方面探 讨 一下 闪烁 着着儒 家思想 光芒 的 日本 企业 的管理特色。
理 论广 角 2 0 1 3年 9 期 ( 中)
日本企业文化中的尚儒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王琪 琪
( 河南大学外国语 学院日语 系 河 南 开封 4 7 5 0 0 0 )
浅谈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对日本的影响_李苗苗

2012年Vol.27 No.2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文学艺术收稿日期:2012-01-16作者简介:李苗苗(1985-),女,河南洛阳人,助教,从事日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
儒家学说,亦称儒学,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和“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一样是诸子百家之一,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纵观儒学文化,体系非常庞大,包括了道德、修生、养性、治国、治家、哲学、艺术、教育、伦理等各个方面,至汉朝时,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第一次被改造和融合,成为了中国最正统的符合封建王朝统治要求的思想。
在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对世界特别是东南亚国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对日本、朝鲜、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影响。
日本是和中国一衣带水的国家,从文化思想的发展过程看,日本民族的文化底蕴并不厚重,但在日本,尤其是日本学者都致力于发掘深层文化。
日本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日本文化可以说就是对外来文化的选择性兼容与对本民族优秀文化挖掘、承传的基础上形成的。
比如说“和”的思想在日本的传统思想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从中日语言文字学的角度上看,日本人自称为“和”族,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和为贵”思想分不开的。
一、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在日本的传播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儒家文化的地位始终是至高无上的,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佛、道文化业日益兴盛,虽然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并未动摇,但是也受到了佛、道文化的极大挑战。
这个时候,非儒家文化表现出极大地包容性与生命力,在儒学文化思想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成熟的同时,日本的本土文化也在进行不断地演化。
(一)儒家文化在日本传播的源头公元285年即日本应神天皇16年,百济人王仁带着十卷《论语》和一卷《千字文》到达日本。
这是儒学经典著作《论语》第一次到达日本,也是有史可靠的儒学第一次与日本的接触。
日本企业文化与儒家思想的结合——浅谈中国儒学对日本文化思想的影响

相扏不《论语》
相扑的一项重要战术策略是以静制动、以 柔克刚、因敌变化,后发制人。构成其虚 实、开合、进退、攻守、收放、轻重。 儒家修齐治平、内圣外王的道德实践,也 反映在日本的相扑礼法上。相扑要求大力 士在比赛时要和气、真诚、尊重对手,以 朋友相待。相扑大力士的晋级除了依据成 绩和积分外,还要看其文化素质和道德涵 养。
“为政以德”——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 思想精华:“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 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发展
1
儒家思想传入日本 中国隋唐旪代
2
儒家思想迅速扎根 日本平安旪代
3
武士道精神中的孔子思想 日本镰伧幕府—德川幕府
4
儒教在日本迚入全盛期 日本江户旪代
《论语》在日本流传轨迹
《论语》在日本的受众
1、皇室成员 日本皇室成员最早接触《论语》,且皇室 乐亍附庸《论语》,幵普遍接叐和宣示其 中的伢理思想。 2、文人官僚 《论语》是日本“学令”觃定的必读书目, 也是文人官僚增厚修养、精益学问的重要 读物。
僧侣群体
大学寮
贵族私学
武士阶层(武士道)
泽荣一先生,一生遵循孔子的《论语》精神,在实践中总 结出日本企业经营成功的秘诀。
他的经典论著《论语与算盘》在日本被誉为“商务对经”, 其中提出“《论语》中有算盘,算盘中有《论语》 。”要“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因为“打算盘是 利,《论语》是道德”。可见儒家文化和中国传统美德对 日本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明治天皇巩固 《论语》在道德教育上的地位
幕府统治建立后,《论语》又成为维护幕府 稳定统治的有力工具。德川家康积极扶植 儒学,把朱子学定为官学,复兴学校,大量印 发《论语》等书籍。他和以后的数代幕府 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使儒学在日本达到 了一个全盛时期。在统治阶层中,《论语》 配合了幕府大力宣扬崇尚武艺精神和武士 道的工作,成为思想统治的工具。
儒家思想与现代日本企业管理的融合

被誉为 “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非常注 重企业的经营理念,他创建的松下电器公司,在 70 年的时间内,从 3 个人发展到 25 万人,资本从 50 美元达到 800 多亿美元,在世界 500 强中名列 前茅。他多次强调,对每个经营者来说,最重要 的头等大事就是要树立经营理念,这是企业生存 和发展的根基。在其所著的 《实践经营哲学》中 强调,经营理念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这个企业 究竟为什么存在;另一个是这个企业怎样经营③。 在松下集团,经营管理的核心是经营理念,经营 制度是经营理念的具体化,通过这一制度的运营 形成经营文化。
儒学对日本学校教育的影响

儒学对日本学校教育的影响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曾经在中国的教育界发扬光大。
然而,在日本,儒学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日本的学校教育中,儒学对日本学校教育发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儒学对日本学校教育的影响,并介绍一些具体的实际应用。
首先,儒学影响了日本的学校地位和组织形式。
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在西学东渐的潮流下向西方学习。
尽管日本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教育界发展中采用了西方的教育方式,但是儒学仍然处于重要的地位。
自明治时期以来,日本政府一直鼓励学校采用儒学的教育方法,并常常在全国性的教育政策上设立儒学的标准。
其次,儒学思想影响了学科设置。
由于日本的儒学被广泛接受,日本学校的学科通常与儒学有直接关联。
例如,儒学中尚书与春秋两部书中记载的历史成为了日本学校教育中必修的课程。
另一个例子是《大学》、《中庸》和《论语》等重要的儒家经典,也被列入了日本的中学课程。
此外,儒学对日本教育界所起到的深远影响包括对纪律的重视。
在日本学校里,不仅要求学生学习课程,还有着强烈的纪律观念。
这是由儒学教育中“道德修养”的理念延伸而来的。
在日本学校纪律方面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必须服从老师的指挥。
学校内的规定也非常严格。
儒学对日本学校教育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也体现在课外活动上。
例如,在日本的儒学教育中,通过学习或者讲解名人传记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这种做法让学生学到了人性的重要价值观。
总之,儒学在日本的学校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深刻影响了日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学科设置、学校纪律以及课外活动等方面。
在实际生活中,日本的教育系统一直在努力揉合西方和东方的教育思维来开展教学活动。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儒学文化不仅对中国自己的教育产生影响,对周边的国家教育体系也有很大的影响。
浅谈中国儒家,佛学,道家思想对日本社会文化的影响

浅谈中国儒家,佛学,道家思想对日本社会文化的影响(一)儒家思想对日本社会文化的影响儒家讲究仁义礼智信,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义,勇,仁,礼,诚,名,忠,克”,就是引用借鉴了中国的儒家思想文化;武士道的“为主尽忠,死而后已”,为主君毫无保留舍命献身的精神,则是对传统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
儒家的“士道”讲究君臣之义,有“君臣义合”、“父子天合”的人伦观念,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
儒家的中庸思想、推崇“温、良、恭、俭、让”的处世哲学也对日本造成了广泛的影响。
日本社会文化中“没有绝对的是非”,日本人对一件事情的观点常常是暧昧不清的,不说明到底是对是错,自己究竟站在哪一立场上。
,“温、良、恭、俭、让”劝诫日本人相互之间和睦相处,相濡以沫,即使受到委屈,被人咒骂也不怨恨,不动怒。
日本民族把儒家“和为贵”的思想奉为民族精神的精髓,甚至把自己的民族称为“大和民族”;“和为贵”思想被日本企业界吸取并加以改造,提出“和谐高于一切”的口号,认为人与人之间应保持和谐关系。
日本企业认为管理人员与雇员之间、同事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决不是单纯的利益关系,更重要的是互相扶持、互相帮助。
(二)佛教思想对日本社会文化的影响与儒家思想相反的,佛家思想在被日本人接受之前经历了较为波澜的过程,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渗透演变过程之后,禅宗思想得到了日本民众尤其是武士阶层的崇敬与欢迎。
人们信仰佛教超现实的神秘性, 尤其是传说在禅定修炼中能获得超凡的神异力量, 对以习武为业的日本武士们具有无比的诱惑力。
禅宗了悟生死的超脱态度符合日本武士的尽忠心理及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禅宗也宣扬生死轮回和灵魂不死的佛教教义, 禅宗主张在顿悟中, 参悟生死, 达到无生无死的涅槃境界。
佛教思想中的宿命论深深烙印在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里。
从日本的文学作品到影视动漫等,都可以看到宿命论的影子。
宿命论使得日本人对待现实世界的不公平和不满有了一种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宽容和忍耐,“今世的一切是前世注定的,很多不可改变的东西都是命中注定的”,“今生得不到的祈求来世能够得到”,等等这些思想,使得日本人对待生命和生活有了种超然度外的心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明治维新以后
儒家思想起源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儒学主要提倡孔孟 之道,其主要内容为仁、义、礼、智、信,视处世之道与 知天命。据记载,儒学在日本发展是在公元285年。江户 时代之前的儒学主要是汉代和唐代的学说,其主要内容是 效忠朝廷,与民众的生活、思想等关系不大。公元8世纪 开始日本大力推行儒教,提倡“孝行”,一度达到了全民 都能背《孝经》的程度。到了16世纪,儒教被定位为日本 的官方哲学,一股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全面研究中国古典 思想的思潮在日本兴起, 儒家思想的思想范畴是以家为 中心,进而以国为家,但是日本人将这一思想进一步发展, 把家的概念扩展到企业和组织的范畴,最初的儒家思想迅 速发展成了企业的文化基础。事实上,日本企业管理思想 的核心就是中国的儒家思想。日本的企业文化是在本国 文化基础上全面吸收儒家思想和西方科技成果的结果。
神
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之。”。
儒家思想的当代意义
国际儒联名誉主席、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 耀如是说:“从治理新加紧坡的经验看, 我深信,要不是新加坡大部分人民受过儒 家思想的熏陶,我们是无法成为亚洲四小 龙之一的。”[马来西亚华人的儒家情结]
“勇” 要求武士具备敢作敢为、坚忍不拔的精神,同时要有高 强的武艺。 |
“仁” 使武士不至成为黩武主义的武夫,而要具有宽容、爱心、 同情、怜悯的美德。
“礼” 不仅仅是风度,更是对他人的情感和关怀的外在表现。 “诚” 要求武士保持诚实,同时要摆脱来自诸如商人阶层之类
的诱惑。 “名誉” 的意识包含着人格的尊严及对价值明确的自觉,它要
《论语》在日本流传轨迹
《论语》在日本的受众
1、皇室成员 日本皇室成员最早接触《论语》,且皇室 乐于附庸《论语》,并普遍接受和宣示其 中的伦理思想。
2、文人官僚 《论语》是日本“学令”规定的必读书目,
也是文人官僚增厚修养、精益学问的重要 读物。
僧侣群体
大学寮
贵族私学
武士阶层(武士道)
日本企业文化与儒家思想 的结合
——浅谈中国儒学对日 本文化思想的影响
儒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
家
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
思
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
想
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 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文 其主旨是指以周孔之学的发生、
发展、演变为对象,以求索自然、
圣德太子出生于公元574年。在圣德太子22 岁时,其姑姑在政治斗争中取胜,将他委任 为皇太子兼摄政王,此后他实际掌管国家政 权达数十年之久。他把《论语》的中心总 结为“礼”和“仁”两方面。他所制定的 日本宪法的前身《17条宪法》就是以《论 语》思想为基础衍生出来的。《17条宪法》 中的第一条开头就是“以和为贵,无忤为 宗”,这明显出自《论语》中的“礼之用, 和为贵”。
《论语》流传日本考据
关于《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
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 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 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 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 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 《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 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在日本的地位
日本的市面上也出现了许多有关论语的书 籍,包括《孩童们的论语》、《让高中生 感动的论语》、《让孩童们朗读的论语百 章》、《漫画的论语入门》等,各种论语 书现在成了畅销商品。出版界人士说,在 不景气时古典书销售也会受影响,但近来 论语却卖得特别好,真的是救世的圣经
圣德太子借用《论语》思想立法
化
社会、人生的所当然和所以然为
释
宗旨,以仁礼贯通天、地、人为 核心,以天人、义利、心性的融
义
突和合为目标,以成圣为终极关 怀的学说。
儒家哲学注重人的自身修养,
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
儒Hale Waihona Puke 系。 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
学
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与朋友
精
交言而有信”。 为官者要清廉爱民。
相扑与《论语》
相扑的一项重要战术策略是以静制动、以 柔克刚、因敌变化,后发制人。构成其虚 实、开合、进退、攻守、收放、轻重。
儒家修齐治平、内圣外王的道德实践,也 反映在日本的相扑礼法上。相扑要求大力 士在比赛时要和气、真诚、尊重对手,以 朋友相待。相扑大力士的晋级除了依据成 绩和积分外,还要看其文化素质和道德涵 养。
此外,武士阶层,市井布衣也喜欢上了 《论语》。尤其是武士道。
武士道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 为根本,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 的死,毫不犹豫的死”,为主君毫无保留 的舍命献身的精神。
武士道的要求最主要有几个方面: 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
“义” 是武士准则中最严格的教诲,要求武士必须遵守义理和 道德。
求武士为了名誉而愿意付出一切,又要具有分清是非保持忍耐和坚 忍的品行。 “忠义” 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它是存在于各种境遇中的人 们关系的纽带,忠于自己的主人是武士必须恪守的信条。
7、相扑继承《论语》之道
相扑(すもう),古称素舞,起源于中国 的汉代,由两名大力士裸露上身,互相角 力。直至西元七世纪,在允恭天皇的葬礼 上(西元四百五十三年),中国派遣特使 到日本表演素舞致意,被认为是中国相扑 首次传入日本,对日本原有的相扑造成一 定影响。后来成为日本的国技,日本的国 际性的格斗术和体育运动。作为专业竞技 项目,在日本国内称作大相扑。
1991年,一批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宣言》 中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
“为政以德”——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 思想精华:“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 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