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版医学微生物学配套课件 绪论
第九版医学微生物学配套课件 24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原代细胞(primary cell)
来源于动物、鸡胚、引产的人胚组织
对多种病毒敏感 来源困难, 获取成本高 可携带潜伏病毒
二倍体细胞(diploid cell)
指在体外分裂 50~100 代后仍保持 2 倍染色体数目的单层细胞
对多种病毒敏感 不带病毒,无致癌潜能 可用于病毒疫苗生产
凝集,通过测定使红细胞发生凝集的最小病毒量,半定量检测病毒颗粒的含量
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二)病毒的鉴定
3. 病毒的感染性及数量测定 (3)空斑形成试验 (plaque forming test):
原理:将适量病毒接种单层细胞,病毒增殖使感染的细胞脱落,形成肉眼可见的空斑 , 一个空斑即一个空斑形成单位(plaque forming unit,PFU):每个空斑是由一个感 染性病毒颗粒形成的。可测定活病毒数量(感染性病毒量的滴度可用 PFU/ml 表示)
三、病毒感染的诊断
(一)形态学检查
1. 电镜和免疫电镜检查:病毒形态和大小
(李凡主编的第 8 版医学微生物学 图 27-1,258 页)
三、病毒感染的诊断
(一)形态学检查
2. 光学显微镜检查:病毒形成的包涵体、合胞体等
(李凡主编的第 8 版医学微生物学 图 33-2,314 页)
三、病毒感染的诊断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diagnosis of viral infection
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1. 采急性期标本 2. 抗生素处理易污染标本 3. 低温保存,尽快送检 4. 血清学诊断采双份血清(发病初期、病后 2~3 周)
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一)病毒的分离培养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配套PPT第一篇 细菌学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Bacterial Structure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细菌的结构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basic structure)
细胞壁(cell wall)、细胞膜(cell membrane)、 细胞质(cytoplasm)、核质(nucleoplasm)
医学微生物学 (第9版)
细胞壁主要成分——肽聚糖
➢ 聚糖支架:N-乙酰胞壁酸、N-乙酰葡糖胺组成 ➢ 四肽侧链:与聚糖支架上的胞壁酸分子连接 ➢ 五肽交联桥:连接两个相邻的四肽侧链
G+和G-菌肽聚糖结构比较 G+: 肽聚糖含量丰富,层厚,15~50 层,四肽侧链与五肽交联桥相连,形 成三维立体结构。 G- : 肽聚糖 1~2层,无五肽交链桥。
医学微生物学 (第9版)
(二)细胞膜(cell membrane)
革兰阴性菌的细胞膜也称为内膜。
➢位于细胞壁内侧,化学组成为脂质双层; ➢ 参与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 ➢ 膜上有多种酶,参与生物合成; ➢参与细胞的呼吸过程; ➢ 形成中介体。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较坚韧
较疏松
厚,20~80nm
薄,10~15nm
多,可达50层
少,1~2层
多,占细胞壁干重50%~80% 少,占细胞壁干重5%~20%
多,约45%
少,15%~20%
少,1%~4%
多,11%~22%
+
-
-
+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绪论)

细菌的耐药性与抗感染治疗
细菌耐药性的传播
细菌耐药性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如质粒、转座子、基因突变等。其中,质粒是一种能够编码细菌耐药性的小型DNA分子,可以在不同细菌之间传递和复制。
抗感染治疗面临的挑战
由于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加,抗感染治疗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传统的抗生素治疗变得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新型抗生素的开发和研制速度远远赶不上细菌耐药性的发展速度。
03
细菌的生长与繁殖
02
01
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的宿主细胞内才能进行正常的生长和繁殖。
病毒的增殖方式
病毒的培养通常在动物模型或细胞培养中进行。
病毒的培养
病毒的遗传和变异主要通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实现。
病毒的遗传和变异
病毒的生长与繁殖
真菌可以以菌丝或孢子的形式进行生长和繁殖。
真菌的生长与繁殖
真菌的生长特点
xx年xx月xx日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绪论)
CATALOGUE
目录
医学微生物学概述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微生物的致病性与感染微生物的实验室检测与鉴定微生物的耐药性与抗感染治疗
01
医学微生物学概述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相关的微生物种类、特性、致病机制及防治措施的一门科学。
真菌耐药性的分类和特点
真菌耐药性的传播
抗感染治疗面临的挑战
其他微生物的耐药性分类和特点
其他微生物耐药性的传播途径
其他微生物抗感染治疗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其他微生物的耐药性与抗感染治疗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真菌的耐药性与抗感染治疗
真菌耐药性的传播途径与细菌相似,可以通过质粒、转座子等途径传播。此外,真菌还可以通过产生孢子和菌丝等生殖方式传播耐药性。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课件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课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课程介绍•医学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医学微生物学基础•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临床医学微生物学01课程介绍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常见医学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防治原则了解微生物感染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课程目标课程大纲•第一周:医学微生物学绪论•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第二周:细菌的生物学特性•细菌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细菌的繁殖、遗传和变异•第三周: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病毒的结构和分类•病毒的感染和复制•第四周:其他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古生菌等•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感染过程•第五周:微生物感染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微生物感染的诊断方法和原则•微生物感染的治疗方法和原则•微生物感染的预防方法和原则02医学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微生物是一类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主要研究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种类、发病机制、防治措施等。
微生物与医学微生物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从最初的形态学描述,到后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再到现在的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应用。
目前,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已经深入到揭示微生物致病机制和传播途径,以及针对不同感染类型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等方面。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历程与现状医学微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医学微生物学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多个学科有密切的联系。
医学微生物学为临床医学提供了重要的病因和病理机制信息,为预防医学提供了针对传染病和流行病的防控措施,为免疫学提供了关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的基础理论。
同时,医学微生物学也受到其他学科的影响,如临床医学提供的疾病症状和治疗手段,预防医学的公共卫生政策和干预措施,以及免疫学提供的免疫保护和治疗思路等。
03医学微生物学基础包括细胞壁、细胞膜、核区和质粒等。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课件ppt文档全文免费预览

抗菌药物
针对细菌感染,如青霉素、头 孢类等,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 选用敏感药物,避免滥用导致 耐药问题。
抗真菌药物
针对真菌感染,如氟康唑、伊 曲康唑等,需注意药物肝毒性 等副作用。
抗寄生虫药物
针对寄生虫感染,如青蒿素、 吡喹酮等,需根据寄生虫种类
和感染程度选用合适药物。
06 现代医学微生物 学发展趋势和挑 战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等特异性 免疫细胞通过识别抗原并产生抗体 或细胞毒性作用来清除病原体。
免疫记忆
免疫系统在初次感染后形成免疫记 忆,再次遇到相同病原体时可迅速 启动免疫反应,有效防止感染。
05 微生物感染诊断 与防治原则
常见感染类型及临床表现
病毒感染
如流感、艾滋病等,表 现为发热、头痛、乏力
02 微生物概述
微生物定义及特点
• 微生物定义: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 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低等生物。
微生物定义及特点
微生物特点 形体微小,结构简单。
生长繁殖快,数量多。
微生物定义及特点
分布广泛,环境适应 能力强。
遗传变异迅速,容易 产生抗药性。
代谢类型多样,代谢 强度高。
微生物分类与命名
等症状。
细菌感染
如肺炎、脑膜炎等,表 现为高热、寒战、咳嗽
等症状。
真菌感染
如念珠菌病、曲霉病等 ,表现为皮肤损害、呼
吸困难等症状。
寄生虫感染
如疟疾、血吸虫病等, 表现为肝脾肿大、贫血
等症状。
诊断方法选择和应用
01
02
03
察病原体形态、 染色特性等,进行初步诊断。
免疫学检查
条件致病菌引起感染条件及预防措施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PPT课件

25 25
李斯特 Joseph Lister
(1827~1912)
英国外科医生李斯特创 用石炭酸喷洒手术室和煮沸 手术用具,以防止术后感染, 为防腐、消毒,以及无菌操 作奠定了基础。
21 21
微生物学奠基人:
法国科学家
巴斯德 Louis Pasteur (1822~1895) 发现微生物与人、动物 和植物疾病的关系。
22 22
1)首先实验证明有机物质发酵和腐败是由 微生物引起,而酒类变质是因污染了杂 菌所致,从而推翻了当时盛行的“自然 发生说”。
2)巴氏消毒法 3)成功研制了炭疽、鸡霍乱疫苗、狂犬病
17
二、医学微生物学
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致病性微生物的生 物学特性、致病和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断、防治 措施,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和与之有关的免疫 损伤等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细菌学
真菌学
病毒学
bacteriology virology
mycology
18
发展简史:
微生物学经验时期 实验微生物学时期 现代微生物学时期
19 19
1)微生物学经验时期
古代人类虽未观察到具体的微生 物,但早巳将微生物知识用于工农业 生产和疾病防治之中。
古代人早已认识到天花是一种烈 性传染病。我国八世纪的唐代开创了 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是我国预防 医学上的一大贡献。
20
2)实验微生物学时期
微生物的发现:
17世纪荷兰人列文虎克 (Antony Van Leeuwenhoek)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课件-张敏-绪论 第一章 细菌形态结构张敏

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教研室 张敏
编辑版ppt
1
绪论
一、微生物概述 二、医学微生物学 三、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自学)
编辑版ppt
2
一、微生物概述
1、微生物的产生 2、微生物的概念 3、微生物的分类 4、微生物的特点 5、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编辑版ppt
3
1、微生物的产生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三、细菌的特殊结构和功能 四、细菌的形态学检查(自学)
编辑版ppt
22
一、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大小: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 常用光学显微镜观察。
形态
球菌(coccus) 杆菌(bacillus) 螺形菌(spiral bacterium)
编辑版ppt
编辑版ppt
19
(Joseph Lister,1827~1912)首 创用石炭酸喷洒手术室和 煮沸手术用具以防术后感 染,为防腐、消毒,以及 无菌操作奠定了基础。
编辑版ppt
20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of Bacteria
编辑版ppt
21
本章主要内容
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 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和机体抗 感染的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断 和防治措施等。
编辑版ppt
16
医学微生物学的课程构成(九个星期) 细菌学、真菌学、病毒学 (总论,各论)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 如何学好医学微生物学 比较,归纳
编辑版ppt
17
三、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自学)
29
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绪论)

研究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传统与现代研究方法的比较
传统方法侧重于表型特征的观察和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而现代方法则更深入地揭示微生物的分子机制和免疫 机制。
研究方法的选择
在实际研究中,应根据研究目的、实验条件、样本来源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或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 获得更全面、准确的研究结果。
04
医学微生物学的应用领域
生物工程领域的应用
基因工程
利用微生物作为基因工程的受体 细胞,实现外源基因的导入、表 达和调控,生产重组蛋白和多肽
类药物。
细胞工程
利用微生物细胞培养技术,生产单 克隆抗体、疫苗、干扰素等生物制 品。
发酵工程
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生产抗生 素、氨基酸、有机酸等发酵产品。
其他领域的应用
环境微生物学
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 布、功能及其对环境的影 响,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 供依据。
期待医学微生物学教育能够培 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的高素质人才,推动领域持 续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微生物的定义
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简单、 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 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的分类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放线 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 旋体等八大类。
微生物的特点与功能
微生物的特点 体形微小,表面积大;
吸收多,转化快;
微生物的特点与功能
生长旺,繁殖快; 适应强,易变异;
分布广,种类多。
微生物的特点与功能
然界的清道夫;
03
微生物的特点与功能
改造自然的生力军; 人类健康的守护者。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微生物对人类的益处 提供营养物质; 参与物质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斯德酚喷洒手术室和煮沸手术器具以防止术后感染 ——为防腐、消毒以及无菌操作奠定基础。
* 正常情况下,寄生在人类和动物中微生物是无害的。 * 少数微生物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的病害,称为病原微生物。
* 有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 称为机会致病性微生物(opportunistic microorganism) 。
第二节
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
Microbiology and Medical Microbiology
--孙思邈
第一章 绪论
授课人:XX XX
目录
第一节 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 第二节 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 第三节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重点难点
掌握 1. 微生物的种类及特点; 2. 病原微生物的定义; 3. 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熟悉 1.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2. 现代医学微生物学领域的主要成就。
* 微生物的发现 * 免疫学的兴起 * 化学治疗剂和抗生素的发明
(一)微生物的发现
显微镜的发明和微生物的发现(1676)
荷兰人列文虎克(1632—1723) 画像
列文虎克自制的原始显微镜
用原始显微镜观察、记录的微生物形态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1822—1895):
* 有机物的发酵和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 酒类变质是污染了杂菌——微生物生理学
“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卫生部“十三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三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配套课件
主编 李凡/徐志凯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 普救含灵之苦。
一、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1. 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细胞结构,无能量产生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增殖; 核酸类型为DNA或RNA。 病毒
2.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核呈环状裸DNA团块,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 只有核糖体;DNA和RNA同时存在。分为古生菌和细菌(bacterium)两大类。 细菌的种类繁多,包括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等。
分散存在
介于病毒与细菌之间,结构近似细菌,球杆状,
0.5
活细胞中生长繁殖
有细胞壁和细胞膜
衣原体
0.3~0.5
介于病毒与细菌之间,球状,有类似细胞壁的结 活细胞中生长繁殖
构
支原体 螺旋体
0.2~0.3 5.0~20.0
形态近似细菌,但没有胞壁,呈高度多形性,球 可人工培养
状、丝状等 介于细菌与原虫之间,单细胞,细长螺旋状,有
一、微生物学的经验时期(—1650)
* 古代人类虽未观察到具体的微生物,但早已将微生物知识用于工农业生产 和疾病防治之中。
* 我国夏禹时代有作酒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知道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 的作用进行沤粪积肥。北魏时有制醋、制酱的记载。
* 北宋末年(11世纪)知道“肺痨由虫引起”。意大利Fracastoro(1483— 1553) 提出传染病可直接、间接或通过空气传播。奥地利Plenciz(1705— 1786)主张传染病的病因是活物,每种传染病由独特的活物引起。
少数能人工培养 细胞壁、细胞膜及轴丝
放线菌
0.5~1.0 单细胞,分枝菌丝状,无典型的细胞核结构
可人工培养
真核细胞型
真菌
5.0~30.0
单细胞或多细胞,有细胞壁及细胞核,有菌丝和 可人工培养
孢子
※ 表中的细菌是指除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之外的传统意义上的细菌。
所致疾病举例 流感、麻疹、肝炎、脑炎、脊髓灰质 炎、艾滋病等 痢疾、伤寒、结核病、脑膜炎、化脓 性炎症、创伤感染 斑疹伤寒、恙虫热、Q热等
微生物学
生命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微生物的种类、分布、形态、结构、代谢、 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及其与人类、动物、植物以及自然界等的相互关系。
医学微生物学
研究与医学有关的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特 异性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等,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达 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第三节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a Brief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 医学微生物学是人类在探寻传染性疾病的病因、流行规律以及 防治措施的过程中,伴随普通微生物学的发展而发展的,并且 为促进微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三个时期。
3.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 真菌
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及其主要特性
种类
非细胞型
病毒
原核细胞型
细菌※
立克次体
大小(μm)
形态与结构特点
生活特性
0.02~0.3
球状、砖状、弹状、丝状或蝌蚪状,核酸类型为 活细胞中增殖生长
DNA或RNA
0.5~1.0
单细胞,球状、杆状、弧状,有细胞壁,细胞核 可人工培养
沙眼、鹦鹉热
间质性肺炎、尿道炎等
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梅毒等
面、颈、胸及腹部或内脏的放线菌病
各种癣病及内脏真菌病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极为广泛
江、河、湖泊、海洋、土壤、矿层、空气以及人类、动物和 植物的体表、与外界相通的腔道,都有数量不等、种类不一的微 生物存在。
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 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和动、植物是有益的,而且有些是必需的。
* 将水煮沸后饮用;病人的衣服蒸过再穿就不会感染到疾病(《本草纲目》) 。 * 已康复者护理天花病人,自己不会再得天花(“免疫”的最早概念)
——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
* 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人痘已经广泛使用,并传至俄国、日本、 朝鲜、土耳其、英国等国家。
二、实验微生物学时期(1650—1950)
了解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一节
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
Microorganism and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微生物
自然界中一大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 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 察到的微小生物。
特点: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繁殖迅速、容易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