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
高一语文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学科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100分)1.下列对《红烛》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烛》写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它是闻一多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体现了诗人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
B.红烛要用微弱的光和热照亮险恶的前途,烧破世人的迷梦。
诗人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献身精神。
C.《红烛》注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D.《红烛》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每节中诗句相对整齐,体现出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
1.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诗人借景抒情”错误,本诗不是运用借景抒情手法,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托物言志。
2.下列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五四”思想影响,郭沫若的诗歌主题多为狂飙突进、摧枯拉朽,呼吁开辟崭新的纪元,本诗集中反映了郭沫若这一主张。
B.作者寥寥几笔勾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图景,将茫茫的宇宙,漂浮的白云,广袤无垠的大洋,翻滚奔涌的大浪呈现于面前。
C.诗歌从抽象到具体,以无与伦比、气吞山河的气势,表现对大自然的憧憬、对力的推崇,这是作者的呼喊,也是时代的号角。
D.作者运用排比、反复的句式,尽情呼唤“力”,歌颂“力”,为摧毁呐喊,为创造呼号,希望把历史的车轮更快推进。
2.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C.“从抽象到具体”错误,根据诗歌的开头“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可知,开头描写的“白云”“北冰洋”等为具体意象;根据诗文的结尾“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可判断,“力”为抽象意象。
因此诗歌内容应为“从具体到抽象”。
3.下列对《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句凝练,“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
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

高一语文试题一、基础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句读.(dòu)读.书(dú)不.能(bù)或不.焉(fǒu)B.经传.(zhuàn)传.道(chuán)从.师(cóng)从.兄(zóng)C.老聃.(dān )冉冉.(rǎn)李蟠.(pán)吐蕃.(fán)D.苌弘.(cháng)长者.(zhǎng)近谀.(yù)须臾.(yú)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岂,表示反问的语气。
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相若、相似: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齿:不屑与之同列,表示鄙视。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闻:听见,引伸为懂得。
道:道德学问。
3下列各句中“师”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从而师之②吾师道也③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④或师焉,或不焉⑤不耻相师⑥孔子师郯子A.①⑥/②⑤/③④B.①②③/④⑤⑥C .①②⑥/③④⑤ D.①③④/②⑤⑥4.“道”字的意义不同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5.下列加点的“其”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余嘉其.能行古道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D.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6.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圣.益圣.(前一个“圣”是名词,指圣人;后一个“圣”是形容词,指圣明)吾师.道也(从师、学习)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书、数、礼、乐、射、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这些;才干)C.惑之不解.(解决)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教育)D.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形容词用作名词)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因此)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于此乎出其皆人也远矣出其古之圣人,B.⎪⎩⎪⎨⎧••矣惑则耻师焉于其身也惑孰能无人非生而知之者,,,C.⎪⎩⎪⎨⎧••之习六艺经传皆通其句读者习授之书而彼童子之师,D.⎪⎩⎪⎨⎧••之不复可知矣道师也固先乎吾道其闻生乎吾前,8.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所以”意思相同的一项()A.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B.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C.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D.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从师的道理。
高一语文试题(附答案)

⾼⼀语⽂考试题(附答案)说明: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都做在答题卷上。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注⾳全对的⼀项A.踌躇(chú)洗涤(dié)赁屋(lìn)浸渍(zì)....B.漫溯(sù)执拗(ào)作揖(yī)悲怆(chuàng)....C.瞩⽬(zhǔ)蜷缩(quán)叱咤(zhà)怯懦(qiè)....D.窒息(zhì)沾襟(jīng)修葺(qì)创伤(chuāng)....2.下列词语字形全对的⼀组是A.廖廓颓圮斑斓图穷⼔见B.忸怩喋⾎愠怒舐犊情深C.凌侮赊⽋伛褛涕泗交流D.诘难桀獒箜篌绿草如茵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恰当的⼀句是A功⽽⽆还⼿之⼒。
B以步⾏为宜,时间选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着凉。
C.我们要采取科学的态度,运⽤科学的⽅法,对儒家学说进⾏挖掘、整理,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既不抱残守缺照搬照抄,也不数典忘祖全盘否定。
D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句是A.⼤学毕业⽣不应该只关注⼀⼰之屈伸,⼀家之饥饱,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作为接受过⾼等教育的个体对于群体、社会、他⼈的责任和义务。
B.⽬前,教育界担负着培养⼤批思想品质好并能精通业务的科技队伍的艰巨任务。
C.由于环境污染,常继发厌氧细菌的严重污染,极易发⽣破伤风,致使在当地或运送外地途中救治不及⽽死亡。
D.未来三年内,中国将建成四⼗⼆条⾼速铁路客运专线,转变长期以来铁路客货混运的发展模式,并带动沿线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
5.把下⾯⼏个句⼦组成语意连贯的⼀段话,排序正确的⼀项是①“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②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情,这些形象本⾝就是诗⼀般的语⾔。
高一语文试卷附答案

高一语文试卷一、基础知识与语言文字运用(2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3分)A.斟酌.(zhuó)蕴藉.(jí)悚.(sǒnɡ)然琳琅.(lánɡ)满目B.酝酿.(niànɡ)吝.(lìn)啬愧怍.(zuò)言简意赅.(ɡāi)C.溯.(shuò)源付梓.(zǐ)断炊.(chuī)陶冶.(yě)情操D.隔阂.(hé)赊.(shē)账譬.(pì)如残羹冷炙.(zì)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A.衰老时髦以繁胜简怡笑大方B.蹙眉骷髅金璧辉煌慷慨得志C.啰嗦推销负荆请罪气势汹汹D.拖沓国粹芳草萋萋盛气临人3.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亚太地区历史悠久,灿烂文明___________至今。
如今,各国正___________改革和经贸合作,着力构建面向未来的新型亚太伙伴关系。
2014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各国领导人及官员___________了中国的巨大变化,对中国梦和亚太梦的圆满实现充满期待。
[来源:学优高考网]A.流传大肆耳濡目染B.留传大事耳闻目睹C.流传大事耳闻目睹D.留传大肆耳濡目染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3分)A.季老娴熟于诗词写作的技巧,艺术意境与艺术手法相得益彰....,充分显示出其厚实的文学基础和扎实的文字功底。
B.整条徽杭古道处于崇山峻岭之中,两边岩石耸立,南北夹持,中间溪水潺潺,走在石板路上,回荡着空谷足音....……正是古道的精华所在。
C.在“述往事,思来者”中,司马迁冷静地刻画人世间的真相,寄寓悲天悯人....的情怀,表达自己所追求的社会理想。
D.中和式文明,在世界文明碰撞与冲突的剑拔弩张....里,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独有的和谐而又坚定的特质。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为了避免碰撞,我们要注意观察货车的行驶轨迹,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快速从左侧超越,切忌不要与货车并排行驶。
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与“妙手偶得”意思相近的是A. 妙笔生花B. 妙想天开C. 高超无比D. 绝妙好听【答案解析】答案:B解析:妙手偶得是指能力高超,轻松得到好成果,与其意思相近的词语应该是妙想天开,即有着奇思妙想。
2.文中“明月几时有”这一句中的“明月”和“几时”相当于A. 句号和问号B. 句号和省略号C. 问号和句号D. 问号和省略号【答案解析】答案:B解析:句子“明月几时有”作为一句诗歌,末尾使用省略号,表示作者的思索与感叹。
3.以下关于《小燕子》这首诗的说法正确的是A. 诗歌描述了一位女子的思念之情B. 诗歌描述了一只小燕子的自由飞翔C. 诗歌描述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之情D. 诗歌描述了一对恋人之间的分离之苦【答案解析】答案:C解析:《小燕子》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既有对家乡美景的赞美,也有对旧地的思念。
二、阅读理解题一年四季都能见到的唐代建筑物,永居莲花池中心而不失风雅,它就是“如意斋”。
如意斋是莲花池上一座四方形的亭子,亭子虽小,但非常精致,周围密集的枫杨、柳树和蓝天白云绿水相映,更显得奇妙而优美。
如意斋传说缘于唐朝的韩愈,他常常在此写作、吟咏。
据史书记载,韩愈东渡援朝平岗后,常常于此与友人闲谈。
他曾写下“敬池上如意斋,我五十已三千”的诗句,表达了他对自然美好的追求。
莲花池和如意斋是和中国诗歌名篇《江雪》有很大关系。
唐代的裴旻在《雪霁天山晴》中写道:“沽茶供酒赏杏花,石岭啼猿野童家。
往往寻幽到如意,十年读书半江月。
”诗中的“如意”便是指如意斋。
而黄巢在《登高》中也提到了如意斋:“如意斋边梧叶多,万犬千鸦一片皆。
”1.如意斋是什么建筑物?2.如意斋为什么被称为如意斋?3.如意斋和哪首诗歌有很大的关系?【答案解析】1.答案:一座位于莲花池上的亭子2.答案:因其精致而著名,与韩愈曾写下的“敬池上如意斋,我五十已三千”有关联,而被称为如意斋。
3.答案:如意斋与《江雪》这首诗歌有很大的关系,裴旻在诗中提到了如意斋的名字,而黄巢也用诗歌描绘了如意斋周围的风景。
高中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中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传统文化中,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不仅需要技艺的磨练,更需要文化的涵养和精神的支撑。
书法艺术的实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体验,也是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锤炼和提升。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书法艺术是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的唯一手段。
B. 书法艺术的传承需要技艺磨练和文化涵养。
C. 书法艺术的实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简单模仿。
D. 书法艺术的实践与个人品德修养无关。
2. 根据原文,下列不属于书法艺术传承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是(3分)A. 技艺磨练B. 文化涵养C. 精神支撑D. 政治环境3. 作者认为书法艺术实践的意义在于(3分)A. 提升艺术水平B. 体验传统文化C. 锤炼个人品德D. 传承传统技艺(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荷塘月色》(节选)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高一语文必修一试卷及答案

【导语】⾼中语⽂课有些内容⽐较⽣动有趣,有些内容的确⽐较枯燥。
对语⽂缺乏兴趣,其中重要原因是要选择对的学习⽅法。
⼀起来看看⽆忧考⾼⼀频道为⼤家准备的《⾼⼀语⽂必修⼀试卷及答案》吧,希望可以帮到你! ⼀基础知识 1.下列句中画线成语的使⽤,正确的⼀项是() A.陈寅恪先⽣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所引史料的数种语⾔⽂字,这使得外语尚未过关、⽂史基础知识贫乏的学⽣,简直不知所云。
B.这⼈⼀贯爱占便宜,碰到对⾃⼰有好处的事情,总是当仁不让,所以⼤伙都不怎么喜欢他。
C.我国乒坛健⼉在四xx届世乒赛男团决赛中以三⽐⼆⼒克瑞典队勇夺冠军,体育馆内振聋发聩的欢呼声淹没了场外的雷声和⾬声。
D.在xx届亚运会⼥⼦100⽶蛙泳⽐赛中,名将罗雪娟不负众望,以1分06秒84的成绩刷了新的亚洲纪录,并且为中国队再添⼀⾦。
2.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的使⽤,全都正确的⼀项是() ①这则笑话因为对⼈民疾苦漠不关⼼的官员讽刺得很有⼒量,所以在民间流传很⼴,影响极⼤。
②他在国内影视界和社会上知名度都极⾼,在国际上也有较⼤影响,堪称炙⼿可热的名⼈。
③这部⼩说的构思⼜精巧⼜严密,真是⽆懈可击。
④她的演技,可以说已到了炉⽕纯青的地步,她扮演的慈禧太后栩栩如⽣,演得真绝了。
⑤有德之⼈不会以权谋私,不会贪污受贿,虽然清贫点,但活得坦荡,没有半夜敲门之惊。
⑥这件事对我⽆异于晴空霹雳,如同⼀块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顷刻间变成⼀块⼀⽂不名的⽡⽚。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项是() A.据⼀份⾏业报告显⽰,英国政府通过⾼效使⽤公共⼤数据技术,每年可节省约330亿英镑,相当于英国每⼈每年节省约500英镑。
B.⽂艺是铸造灵魂的⼯程,承担着以⽂化⼈、以⽂育⼈,应该⽤独到的思想启迪、润物⽆声的艺术熏陶启迪⼈的⼼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
C.2016年9⽉以来,九度视频推出“五年思变,我为⼴州代⾔”专题采访。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3)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慎哉!【答案】(1)越过别国(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件事是困难的,为什么要使郑国灭亡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关键词:鄙、远、陪各1分)(2)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盟国,这是不明智的;(关键词:因、敝、与各1分))(3)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
(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关键词:因、迁、舍、念各1分)【解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1)鄙:把…当作边邑;远:远方的国家,远地;陪:增加。
(2)因:借助,依靠;敝:损害;与:结交,亲附。
(3)因:随着;迁:变化;舍:失去,舍弃;念:深思。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下列加横线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余与四人拥火以入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朝济而夕设版焉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答案】B【解析】理解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主要有两个途径,一看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二看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
比如本题是要求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故可以看虚词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是否一样。
A介词,用;连词,表修饰;B 助词,取独;C 连词,表递进;表转折;D 介词,比;语气词,表感叹。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名师】辨析这几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
1.语境推断法。
就是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试题一、基础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句读.(dòu)读.书(dú)不.能(bù)或不.焉(fǒu)B.经传.(zhuàn)传.道(chuán)从.师(cóng)从.兄(zóng)C.老聃.(dān )冉冉.(rǎn)李蟠.(pán)吐蕃.(fán)D.苌弘.(cháng)长者.(zhǎng)近谀.(yù)须臾.(yú)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岂,表示反问的语气。
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相若、相似: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齿:不屑与之同列,表示鄙视。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闻:听见,引伸为懂得。
道:道德学问。
3下列各句中“师”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从而师之②吾师道也③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④或师焉,或不焉⑤不耻相师⑥孔子师郯子A.①⑥/②⑤/③④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⑥/③④⑤ D.①③④/②⑤⑥4.“道”字的意义不同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5.下列加点的“其”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余嘉其.能行古道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D.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6.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圣.益圣.(前一个“圣”是名词,指圣人;后一个“圣”是形容词,指圣明)吾师.道也(从师、学习)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书、数、礼、乐、射、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这些;才干)C.惑之不解.(解决)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教育)D.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形容词用作名词)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因此)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 .B .C .D .8.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所以”意思相同的一项()A.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B.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C.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D.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从师的道理。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读:句子的朗读。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百工:各种工匠。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经传:经书和传记。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B .C .D .11.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非生而知之.者(称代“知识和道理”)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称代前文的“其子”。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称代前文的“童子”。
)D.则群聚而笑之.(称代前文所有的“士大夫”。
) 1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论述择师原则的一组是()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④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⑤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A.①③B.⑤⑥C.②③D.②④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第一段正面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
B.第二段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其子”习句读从师与“其身”惑而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分别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D.最后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起,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二、拓展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
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
”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
前六七年,仆来南。
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
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14.下面加点的字与“挈挈而东”中“东”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B.卒廷.见相如C.左右..欲刃相如 D.南.望王师又一年1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乃幸见取.被选取B.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忧患C.因抗颜..而为师板起面孔,指态度严正不屈D.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对对方的敬称16.对“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不仅我会受到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
B.不仅我会病的,你也会病的。
C.不仅见到他会生病,也会见到你病的。
D.不仅仅(他)会遭到(世俗)责怪,你也会遭到责怪。
1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自己道德修养不够深厚,学识浅陋,因而不敢担当老师的名誉。
B.从孟子生活的时代起,世风就非常不好,人们耻于从师学习。
C.韩愈敢冒犯流俗,招收后辈学生,世俗之人都诋毁他。
D.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韩愈的做法和主张持不赞成态度,自己也不愿像他那样做。
1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姓名——--------选择题答案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8-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A(B项“从兄”的“从”读 cóng ,C 项“吐蕃”的“蕃”读 bō,D项“近谀”的“谀”读 yú。
)2.D(D项“道”应为儒家的思想学说或道理。
)3.【解析】①⑥以……为师;②⑤学习;③④从师。
【答案】A4.A (从师学习的风尚。
)5.C(C项“其”都是作定语,“他们的”。
A项第一句中“其”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他”;第二句中“其”作主语,“那些”。
B项第一句中“其”复指,作主语,“他们”;第二句中“其”作兼语,“他”。
D 项第一句中“其”表猜测,“大概”;第二句中“其”表感叹,“多么”。
)6、提示:B项,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答案:B7、提示:C项“习”均为“学习”之意。
A项前一个“出”为“超出”之意,后一个“出”与“出自”的“出”意思相同;B 项前一个“惑”是“疑难问题”之意,后一个“惑”是“糊涂”之意;D项前一个“道”是“道理”之意,后一个“道”是“风尚”之意。
答案:C8、提示:D项中的“所以”和例句中的“所以”都表手段或凭借;A、B、C三项中的“所以”表原因。
答案:D9 提示:A项,“师道”,从师的风尚;B 项,“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D 项,“经传”,经文和解释经书的著作。
答案:C10、提示:C项,于:被/向。
答案:C11、提示:D项,称代“曰师曰弟子”的士大夫。
答案:D12提示:此题问的是“择师原则”,②句说的是老师的职责,④句说的是不从师的害处,⑤句说的是古人从师的风尚,⑥句说的是士大夫不从师的理由。
只有①③两句是论述择师原则的。
答案:A13、提示:C项,引用孔子的范例,阐明的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道理。
答案:C14.C解析:C 项中“刃”,翻译为“杀”,名词作动词。
原句中的“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到东边去。
A项中的“上”“下”为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B项中“廷”译为“在朝廷上”,在这里名词作状语。
D 项“南”翻译为“向南”,名词作状语。
15.B解析:患:毛病,弊病。
16.A解析:结合上下文理解。
“病”在这里意为指责、辱骂。
17C解析:“仆道不笃,业甚浅近”为书信开篇的自谦之语,故A项错。
引孟子的话是为了说明人不能自高自大,当老师的也必须不断学习,且文中有“由魏、晋氏以下”的信息,所以B项错。
文中作者对韩愈敢冒犯流俗,招收后辈学生的精神明显是肯定的,故D项错。
18见参考译文【参考译文】承蒙您屈辱地来信想拜我为师,我的道德修养不够深厚,学业也非常浅近,检点其中,没有值得别人师法的地方。
虽然常常好发表一些言论,写一些文章,但很不敢自信。
想不到您从京师来到这蛮夷之地,我有幸被您认为可以取法。
我自己估量自己,实在并无可取之处,即使有可取之处,也不敢当别人的老师,当一般人众的老师我尚且不敢,何况是当您的老师呢?孟子曾经说:“人之患在好人为师。
”从魏、晋以来,人们更不去拜老师。
当今之世,便不曾听说有谁要作别人的老师,有这种想法,人们便总是七嘴八舌地嘲笑他,认为他是个狂人。
只有韩愈不顾流俗,顶着世俗的嘲笑和侮辱,收召后辈学生,还写了《师说》这篇文章,并态度端正地做别人的老师。
世俗之人果然群聚而以为怪事,纷纷咒骂,添油加醋地污蔑诽谤。
韩愈因此而得到了“狂”的名声,居住在长安城中,连饭都来不及做熟,便急切地避开别人的诽谤而东去任洛阳令了,象这样的情形,已经发生不止一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