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国统区沦陷区文学
第十二章抗日救亡与解放文学

文体上,报告文学和通讯成为热门的体裁;诗歌朝 广场艺术发展,追求通俗、鲜明、昂扬色彩,出现 了墙头诗、传单诗、枪杆诗等便于宣传鼓动的形式; 大众化小型轻便的文艺形式出现,以便有力配合抗 战的宣传工作。
抗战初期的文学服从和服务于“救亡”这一时代中 心,强调文学的功利性宣传性,表现了现代文学与 民族命运血肉联系的特质,但文学时代性战斗性的 获得,后果是文学多样性、个性和创造性的丧失, 存在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注重政治功利性,忽略了文学的艺术本体追求,缺少 意蕴丰厚的艺术典型,艺术创新不足,艺术个性模糊, 艺术意识的现代感缺乏。
强调艺术的大众化,过分倚重于乡村文化和传统文化, 五四新文学的启蒙和创新精神散轶;放弃了对外国文 学的学习,形成了当时和以后一段时间文学和文化的 故步自封。
(三)沦陷区文学
(一)国统区文学: 、抗战初期的救亡文学(-) 高扬英雄主义的文学,五四文学启蒙、个性解放和社
会革命的主题让位于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文学观念 空前统一。
年月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出版会 刊《抗战文艺》,将不同政治观点的文艺家联合在一 起,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爱国主义 的主题和共同的思想追求,英雄主义的调子,成为这 个时期文学统一、鲜明而单纯的色彩。
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讲话》发表的时代文化背景
、革命政党对文艺的要求与作家创作的作品存在差距,五四 以来文艺作品对党领导的革命进展反映不够。
、大批文艺工作者是来自于城市的知识分子,如何与工农兵 相结合,消除隔膜,表现他们的革命人生,是一个急待解决 的问题。
、战时的政治军事体制以及解放区工农兵读者对文学的特殊 要求和期待迫切需要宣传式的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 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 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 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
稳健的文化抉择。
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
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
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标示: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抗战时期解放区_国统区_沦陷区文学语言的比较

摘要语言跟其他一切上层建筑一样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特定的时期总要有特定的语言系统来适应当时的环境。
在抗战时期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中国被强行分成了三个区域也为研究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的文学语言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抗战时期文学语言比较“在某种意义上文学可以说是情感与语言的结合体。
文学是表现情感的它表现情感的方式又是运用语言。
因此人们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159文学由语言的组合来表现反过来说不同的语言反映着不同的文学面貌。
语言跟其他一切上层建筑一样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特定的时期总要有特定的语言系统来适应当时的环境。
语言在历史上的线性走向是“适者生存”但不一定是“后来者居上”。
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中期持续了近十年的抗日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灾难。
中国整一的文化被外力强行“三分天下”十年间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的吞吐相持割裂了文化形成了断裂式发展。
这些变化都已然呈现在记录时代的文学语言上。
比较这三个区的文学和语言状貌前还得把目光拉回“五四”新文化运动对语言的变革。
“急先锋”胡适在他“八事”说中“认为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进行语体革新废文言而倡白话”。
27从语言形式即“工具”角度肯定白话文学以此作为摆脱旧文学创建新文学的突破口。
这引发了语言的变革并为后来中国的文学发展和各区域语言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语言学家索绪尔曾对“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做了奠基性的区分认为前者是先于具体的语言实例而存在的语言体系languagesystem而后者是个体的具体言语individualutter-ance。
Langue是语言的社会特征是我们作为言说者无意识地依赖的共同体。
Parole是我们个人在具体言说语言时对语言体系的一种实现。
377不论是国统区、沦陷区还是解放区它们的文学都是多种个体具体言说汇聚而成。
由于“战时形成的地缘政治文化对文学的发展风貌形成了强有力制约”2445各个地区大的环境氛围语言场即语言体系不同这制约个体的具体言语同时又由个人在具体言说语言时实现各自不同的语言体系。
第十二章:国统区沦陷区文学

(四)关于文艺与抗战关系的论争
梁实秋 主流派 文学的普遍人性 否定“抗战八股”
强调特殊时期对文学的需求
一、生平 二、张爱玲小说的创作特色
1、她熔古今于一炉,将纯文学与通俗文学各 自的优长汇于一身,将小说推向大雅大俗的境 界。第一次在传统通俗文学形式中展示了时代 崩溃与转折的进程,传达出个人与历史、生活 与命运等方面的现代内涵。
二、抗战时期的文学思潮 (一)特点
1、现实主义的抗战文学的主潮 2、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仍有存在 3、重视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
(二)关于大众化文学以及文学民族形式的论争 “旧瓶装新酒”的论争
(三)“七月派”
七月派:形成于40年代国统区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代表人 物是诗人兼诗评家胡风。该派立足于现实生活,忠实于时代 感受,张扬主观战斗精神,强调主客观的统一,并以自由诗 歌体写作,是具有爱国激情和叛逆意识的诗歌流派。主要诗 人:胡风、鲁藜、绿原、牛汉、罗洛、徐放等 基本定位 内在精神 基本风格 变革现实的人生形式
38年在武汉成立的军委会政治部宣传厅,由郭沫若主持工 作,组织演剧队、电影对、剧团到全国各地进行抗日宣传, 开阔了文艺工作者的视野,推倒了抗日运动的高涨。
(三)孤岛文学 指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 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在日本人的四面包围 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柯灵、巴人等人紧密联系现实写 下了大量爱憎分明的杂文,爆发了关于“鲁迅风”杂文的 争论。租界的戏剧活动也十分活跃,于伶、阿英等人的 剧作歌颂了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四、《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形象
1、出嫁前,曹七巧是一个天真而富有活力,泼辣而富 于风情的少女
2、出嫁后,曹七巧一方面忍受性压抑的煎熬,另一 方面又受精神上的歧视和打击,形成了他苦闷、压抑、 空虚、无聊的心理,形成了她不敢追求爱情和自由的 软弱和自卑的性格
中华民国专题史第十二卷 抗战时期的沦陷区与伪政权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经济社会
日本
中华民国
抗日
根据地
伪 生活
沦陷区
沦陷区
生活 沦陷区
伪政权
抗战时期
经济
基层
华北
民众
日军
外交关系
内容摘要
第一节伪满洲国的 基层控制
第三节汪伪政权的 基层控制
第二节日伪在蒙疆 的掠夺与开发
第一节日伪在东北 的掠夺与开发
第三节日伪在华北 的掠夺与开发
第一节抗战时期京沪 杭农村经济的衰变
第二节战火中的京沪 杭城镇经济
第三节日军对京沪杭 轻工业的掠夺与控制
第四节日伪对京沪杭 金融、税收和贸易的 侵害
第五节日军对 京沪杭交通业 的劫掠与损害
作者介绍
这是《中华民国专题史第十二卷 抗战时期的沦陷区与伪政权》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读书笔记
这是《中华民国专题史第十二卷 抗战时期的沦陷区与伪政权》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中华民国专题史第十二卷 抗战时期的沦陷区与伪政权》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 摘录。
感谢观看
本册书主要研究1937~1945年之间两个大区域——大后方和沦陷区的经济社会生活,以国民政府西迁及稍后 的汪伪政府的成立为标志,当时的中国呈现出了两种状态。作者用大量资料表明,在抗战期间,无论沦陷区、国 统区还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其经济都受极大的影响,且民众的生活也都非常艰苦。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钱理群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全名词解释 作家、代表作品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n“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鲁迅《估学横》,批驳。
n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1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会刊:《小说月报》。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现实主义的一派。
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
n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6月。
日本东京。
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田汉等。
抗战时期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文学语言的比较

语言学家索绪尔 曾对 “ 言 (age 和言语 (a l) 了奠 语 1 u) n pr e 做 o
基性的区分 , 认为前者是先于具体 的语 言实例而存在 的语 言体系 (agae y e ,而后 者是 个 体 的具 体 言 语 ( d i a u e 1 ug s m) n st i id l t r n vu t- ac ) age ne 。Ln 是语言 的社会特征 , u 是我们作为言说者 ( 无意识地 ) 依赖的共 同体。 a l是我们个人在具体言说语言时对语言体系 的 Pr e o ・种实现 。 不论是 国统 区、 沦陷区还是解放 区, 它们的文学都是 多种个体具体言说 汇聚而成 。由于 “ 战时形成的地缘政治文化 , 对 文学 的发展 ,风貌形成 了强有力制约 ”, .各个 地 区大 的环境氛 日. s 围, 语言场 即语言体 系不 同 , 这制约个 体的具体 言语 , 同时又 由个 人在具体言说语言时实现各 自不同的语言体系 。
战下人 民的需要 , 不仅左翼人 士, 一批 自由人士 也同样抵制反抗 国 民党。这样的背景形 成了国统区不同于其他地域 的语言系统。 2 沦 陷 区 沦陷 区文学主要集 中于 日寇 占据 的大城市 , 北京 、 海等地 。 上
为达到奴化 中国人 , 建立其所谓大东亚共荣秩序 。 日寇采取 了强硬
赵树理这样描写三仙姑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宫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上了霜
文 化研 究
抗 战时期解放 区、 国统 区、 陷区文学语 言的比较 沦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n?人的文学? :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 ,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 ,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
鲁迅《估学横》,批驳。
n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1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会刊:《小说月报》。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现实主义的一派。
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
n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6月。
日本东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新颖奇绝的譬喻
钱钟书(1910.11.21-1998.12.19),现代著名学者、作家。字
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 和无锡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 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绦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 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 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 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1941年回家探亲时,因沦陷而 羁居上海,写了长篇小说《围城》和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散文大都收入 《写在人生边上》—书。《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 较诗论。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 执教或任职。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所 著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 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 院长。
二、抗战时期的文学思潮 (一)特点
1、现实主义的抗战文学的主潮 2、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仍有存在 3、重视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
(二)关于大众化文学以及文学民族形式的论争 “旧瓶装新酒”的论争
(三)“七月派”
七月派:形成于40年代国统区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代表人 物是诗人兼诗评家胡风。该派立足于现实生活,忠实于时代 感受,张扬主观战斗精神,强调主客观的统一,并以自由诗 歌体写作,是具有爱国激情和叛逆意识的诗歌流派。主要诗 人:胡风、鲁藜、绿原、牛汉、罗洛、徐放等
2、出嫁后,曹七巧一方面忍受性压抑的煎熬,另一 方面又受精神上的歧视和打击,形成了他苦闷、压抑、 空虚、无聊的心理,形成了她不敢追求爱情和自由的 软弱狂、残忍地加害于她的儿女
一、生平 二、钱钟书讽刺艺术特色
1、在情节、场景的自然推进中,描述人物 的言语行为,给以调侃、揶揄和嘲弄
(四)关于文艺与抗战关系的论争
梁实秋
文学的普遍人性 否定“抗战八股”
主流派
强调特殊时期对文学的需求
一、生平
二、张爱玲小说的创作特色
1、她熔古今于一炉,将纯文学与通俗文学各 自的优长汇于一身,将小说推向大雅大俗的境 界。第一次在传统通俗文学形式中展示了时代 崩溃与转折的进程,传达出个人与历史、生活 与命运等方面的现代内涵。
38年在武汉成立的军委会政治部宣传厅,由郭沫若主持工 作,组织演剧队、电影对、剧团到全国各地进行抗日宣传, 开阔了文艺工作者的视野,推倒了抗日运动的高涨。
(三)孤岛文学
指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 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在日本人的四面包围 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柯灵、巴人等人紧密联系现实写 下了大量爱憎分明的杂文,爆发了关于“鲁迅风”杂文的 争论。租界的戏剧活动也十分活跃,于伶、阿英等人的 剧作歌颂了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九叶诗派
形成于40年代中后期的一个诗歌流派,他们把英国的艾略特、 奥顿等诗人的现代主义作为自己的审美追求方向,但是他们又 时刻牢记中国诗人的社会职责,因此,他们以现代派的风格来 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时代的情思,所以他们的现代主义里渗透 着现实主义精神。主要诗人:陈敬容、穆旦、杜运燮、唐祈等
(三)战国策派
是抗战中期国统区出现的一个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相统 一的综合性流派。得名于他们在昆明编的《战国策》和重庆 编的《大公报﹒战国》副刊。他们标举战国历史形态,声称 当时是战国时代的重复。在文学上主张以恐怖、狂欢和虔恪 作为创作的“三道母题”,着重宣扬以反理性主义为基础的主 观唯心论,提倡超阶级的民族文学。成员:陈铨、林同济
基本定位 内在精神 基本风格
变革现实的人生形式 深广而丰富的忧患意识 高扬主体的现实主义
三、后期浪漫主义
(一)后期浪漫派 “九叶诗派”的特点:
后期浪漫派是指抗战时1、期内于以容超徐上越訏:性、具的无有形名强而氏烈上为的沉代现思表实的感后又期富浪漫派 小郁说达。夫他为们代的表小的说前具期有浪2、浪漫艺又漫派术表的小表现手说现出法,:鲜,而既明抒是有的情具丰知的有富性笔 神的特调秘感征,荒觉但诞意又色象不彩,同。于代 表作家有:徐訏《风萧3、萧语》言、上无:名清氏新《准无确名,书含初蓄稿具》有诗意
2、小说还运用了西方意识流,心理分析等表 现技巧刻画人物心理,具有现代派特征
3、张爱玲小说具有繁复、丰富的意象而且意 象具有鲜明的都市特征
张爱玲(1920-1995),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
生于上海,世家出身,名门闺秀。是李鸿章的重外孙女。1942 年开始职业写作涯。40年代上海著名女作家,创作擅长心理分 析。1952年赴香港。1966年定居美国,1995年死于洛杉矶公 寓。其小说拥有女性的细腻与古典的美感,对人物心理的把握令 人惊异,而作者独特的人生态度在当时亦是极为罕见。主要作品 有: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中短篇小说集 《传奇》、长篇小说《倾城之恋》、《秧歌》、《赤地之恋》。 晚年从事中国文学评价和《红楼梦》研究。事实上,张爱玲在 五十年代已完成她最主要的创作,包括《倾城之恋》、《金锁 记》、《赤地之恋》、《半生缘》等等。五十年代初她辗转经 香港至美国,在此期间曾经创作小说《秧歌》与《赤地之恋》, 因其中涉及对大陆当时社会状态的描写而被视为是反动作品。 其后作品寥寥,唯有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尚可一观。
三、张爱玲小说的创作内容
1、对日常生活、家庭婚姻中人性的构成、人性的演变、畸变 人性的破坏性的关注;她对畸变人性中内在因素的关注,对恶 劣人性(自私、虚荣)的批判,与主流文学把人性畸变归结于 阶级压迫等外在因素的叙事策略形成鲜明对比
2、揭示人的脆弱感知以及命家运庭的殷无实常→,世揭俗示、世市界民的趣异味己感和
一、抗战时期的文学运动
(一)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
38年3月成立于武汉,由无产阶级文艺、民主主义 文艺、自由主义文艺等各种成分的文艺运动汇合起来 形成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当时提出“文章下乡 文章入伍”的口号得到作家的响应,至此,文学观念获 得空前的统一。会刊《抗战文艺》。
(二)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
荒谬性
家庭没落→虚无、荒诞感受
对人类生存背景的否定;对
3、在强调人性中心理、情感自、我欲、望现等在内、在生因活素细的节同肯时定,重视
对中国传统文化劣根性和封建人伦的虚伪性的批判,由此体现
了其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批判
四、《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形象
1、出嫁前,曹七巧是一个天真而富有活力,泼辣而富 于风情的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