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会战战例分析
经典战例分析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为大家分享一场经典战例的分析。
今天,我们要回顾的战例是——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
这场战役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一、战例背景1942年6月28日,德国法西斯发动了对苏联的全面进攻,企图一举击溃苏联,从而控制东欧和苏联的丰富资源。
在这场战略进攻中,德国军队首先进攻苏联南部地区,试图夺取苏联的石油资源,然后北进莫斯科,南攻斯大林格勒。
二、战例过程1. 德国军队对斯大林格勒的进攻1942年7月,德国军队开始对斯大林格勒进行围攻。
斯大林格勒是苏联南部的重要工业基地,也是苏联与德国争夺的焦点。
在德军的猛烈进攻下,斯大林格勒的局势日益危急。
2. 苏军的顽强抵抗面对德军的围攻,苏联军民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
斯大林亲自指挥苏联军队,动员全国人民支援前线。
苏联军队在斯大林格勒展开了殊死搏斗,为保卫家园而战。
3. 战役转折1942年11月,苏联军队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联军队共歼灭德军近30万人,极大地削弱了德军的战斗力。
这场胜利为苏联军队在苏德战场上的战略反攻奠定了基础。
三、战例启示1. 团结就是力量。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离不开苏联军民的团结一心。
在战争面前,我们应团结一致,共克时艰。
2. 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联军民坚定了反法西斯的信念,勇往直前,最终取得了胜利。
我们应学习这种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拼搏。
3. 勇于创新,灵活应变。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联军队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调整战术,最终取得了胜利。
我们应在工作中勇于创新,灵活应对各种挑战。
各位战友,斯大林格勒战役虽然已经过去,但其精神依然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
斯大林格勒战役评析

在战役初期德军拥有巨大的科技装备的优势保卢斯指挥的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以西的顿河河曲地带与苏军展开激战虽然苏军依托地形展开顽强的抵抗使德军一度遭受较大损失而暂停进攻但最终仍被德军突破防线
斯大林格勒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残酷的一场战争,被众多军史专家誉为学习巷战的最好学校。本文探讨的是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对战役双方的战略策略进行探讨,分析苏德双方胜败的原因,从中发现对现代城市作战的启示。
(二)苏军反攻时期
11月19日起,苏军发起反攻。保卢斯一向偏爱钳形攻势,到最后反而被苏军发动钳形攻势。在战役开始之前,德军就面临战线过长兵力不足的困境。为了发动这场战役,希特勒大量的仆从国军队充当侧翼掩护。斯大林格勒城区的激烈战斗拖住了德军50个师达四个月之久,德军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攻取斯大林格勒上,对苏军的秘密集结没有注意。苏军的反攻就是从德军薄弱的两翼开始,展开钳形攻势,五日内完成了对德军的包围。保卢斯向希特勒请求率部突围,然而这时的希特勒在叫嚣“绝不离开伏尔加”的言论。他发布一道命令,将在斯大林格勒内被围部队命为斯大林格勒堡垒部队。然而这个堡垒极度缺乏后勤物资保障。由于路上交通被切断。所有的补给运输需要经过德军仅有的几个机场和空投完成。按照当时的德军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上将的计算,被围部队每日所需物资的最低限额是三百吨,限于冬季恶劣的天气,平均一个飞行日需要向斯大林格勒输送五百吨的物资。而事实上保卢斯每天能受到的物资最多不超过一百四十吨。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希特勒仍然希望部队能够坚守到来年春天以便发动反攻。然而希特勒的估计是错误的。经过几个月的战斗,德军已经疲惫不堪,他们缺乏补给,冬衣不足以抵抗苏联的高寒,伤病员无法得到及时的医治,每天还要与苏军交战。部队早已到了崩溃的边缘。前往支援的曼施坦因的部队一度突击到距包围圈30英里处,但是希特勒命令保卢斯坚守斯大林格勒不允许突围,德军的进攻由于没有包围圈内的协同而被苏军打退。保卢斯失去了最后的生机。
斯大林格勒会战战例分析

斯大林格勒会战战例分析一、战役背景(一)斯大林格勒的重要性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它是苏联内河航运干线——伏尔加河上的重要港口,又是苏联南方的一个铁路交通枢纽和重要工业城市,拥有一家大型拖拉机厂——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该工厂是当时苏联最大的拖拉机厂,产量占全苏的一半,长期以来扮演兵工厂的角色,战争时期主要生产坦克)。
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是广阔富饶的顿河下游流域、库班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区,是苏联粮食、石油和煤炭的重要产区。
如果德军占领这一地区,苏联就会失去战争所需要的石油、粮食和重要的工业基础,而德国此时也迫切需要这些资源。
(二)战争的急迫性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对日宣战,法西斯阵营压力顿增。
而德国在莫斯科会战失败后,已经没有全面进攻的资本,继而在战场上实施重点进攻。
当时德军准备进攻莫斯科,但因为目标太过明显,并且战争消耗过大急需要战略物质补充自身,于是转攻斯大林格勒。
二、力量对比德军及其盟军:共约万人,各种大炮和迫击炮10290门,坦克675辆;最初由F.保卢斯上将指挥的德军第6集团军受领攻占斯大林格勒的任务,由第4航空队(作战飞机近1200架)负责支援。
后参战的还有第4装甲集团军、第2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和意大利第8集团军。
苏军:万人,各种大炮和迫击炮15501门,坦克1463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辖第62、第63、第64、第21集团军和空军第8集团军,后第57、第51集团军和第1、第4坦克集团军相继编入该方面军。
三、战役经过(一)德军准备阶段1942年4月5日,希特勒发布密令,德方统帅制定进攻计划。
苏联红军的战略意图是:进行积极的战略防御,但同时必须在克里米亚、哈尔科夫地区、利戈夫—库尔斯克方向,斯摩棱斯克方向,以及列宁格勒和杰米扬斯克地域实施一系列进攻战役。
(二)战争发动阶段1.“蓝色行动”开始:利斯特A集团军群以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为左翼,鲁夫第17集团军为右翼,分别从哈尔可夫南面和塔甘罗格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向进攻,占领顿河下游的罗斯托夫,向南进军以控制高加索地区的油田;包克B集团军群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和魏克斯第2集团军为左翼,保卢斯第6集团军为右翼,分别从库尔斯克南面和哈尔可夫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向突击,占领顿河上游的沃罗涅日,向斯大林格勒前进。
打仗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打仗案例分析报告范文打仗案例分析报告是对历史上或现代的军事冲突进行深入研究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战争的策略、战术、政治背景以及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以下是一个打仗案例分析报告的范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例。
斯大林格勒战役分析报告一、战役背景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部战线上的一场关键战役,发生在1942年8月至1943年2月。
这场战役是苏联红军与纳粹德国军队之间的一场大规模冲突,其结果对战争的最终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略意义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沿岸,是苏联重要的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
德国军队企图占领这座城市,以切断苏联的物资供应线,同时打开通往中东油田的通道。
对苏联而言,斯大林格勒不仅是一个战略要地,更是国家荣誉的象征。
三、战役过程1. 进攻阶段(1942年8月23日 - 9月12日):德军在优势的空中和炮火支援下,对斯大林格勒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苏联红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德军逐渐逼近城市中心。
2. 城市战阶段(1942年9月13日 - 11月18日):随着德军进入城市,战斗进入了残酷的巷战阶段。
苏联红军利用城市环境进行游击战,消耗德军的兵力和物资。
3. 反攻阶段(1942年11月19日 - 1943年2月2日):苏联红军在严寒的天气和德军补给线拉长的情况下,发动了大规模的反攻。
通过精心策划的包围和分割战术,苏联红军成功地包围了德军,并迫使其投降。
四、战术分析1. 德军战术:德军采用了集中优势兵力、快速机动和空中支援的战术,试图迅速击溃苏联红军的防线。
2. 苏军战术:苏联红军则采取了灵活机动、夜间作战和利用城市环境进行防御的战术,有效地削弱了德军的进攻力量。
五、战役影响1. 军事影响: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之一,标志着德军在东线的进攻势头被遏制,苏联红军开始转入反攻。
2. 政治影响:战役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增强了盟国对苏联的信心,为后续的盟军合作奠定了基础。
世界上最血腥的战役:死亡400多万,尸体堆积如山,却为人称赞

世界上最血腥的战役:死亡400多万,尸体堆积如山,却为人称赞在历史上有许多经典战役至今仍为世人,例如:古代的长平之战、抗日战役期间的百团大战等经典战役。
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场战役,可堪称是经典中的经典,它就闻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欧洲战场的主要转折点,同时也是最血腥的一场战役,两边共伤亡了200万人,尸身堆积如山,可是至今仍为大家称赞。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中纳粹德国为了抢夺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而进行的一场战役,但终究苏联获得胜利而告终。
另外,根据统计数字,这场战役两边共伤亡200万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逝世人数最多的一场战役。
因而,斯大林格勒战役又有“绞肉机”之称。
1942年7月,战役的暗影突然来临到了伏尔加平原,人类战役史上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就此拉开帷幕了。
斯大林格勒战役从1942年7开端,到1943年2月结束,历时199天,苏联和纳粹德国两边共投入约400万军力,很多的飞机、坦克和火炮。
在整个冬季,斯大林格勒都被战役和逝世的暗影所笼罩着。
纳粹德国之所以要不惜代价拿下斯大林格勒这个当地,是因为斯大林格勒的战略方位极其主要。
一、斯大林格勒是苏联中心区域通往南边主要经济区域的交通咽喉,若纳粹德国攻占了这儿,向北能够攻苏联首都莫斯科,向南能够出波斯湾;二、斯大林格勒以南是苏联最主要的粮食、煤炭及石油等主要战略物资的主产区,占据这儿,苏联就失去了粮食、煤炭及石油等物资连绵不断的供给。
因而,当纳粹德国攻击斯大林格勒的时分,其时的苏联最高统帅部就给斯大林格勒区域的苏军下达坚守斯大林格勒的死命令。
两边都在剧烈抢夺这个战略要地,可是因苏联赤军的武器装备不行德军的精巧,终究被逼退入城市中与德军展开剧烈的巷战。
尽管德军很骁勇,但仍是在斯大林格勒遭受了惨败。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法西斯德国遭受二战以来最惨的一场失利,这场战役不仅终结了德军自1941年以来坚持的攻势局面,并且直接造成了苏联与德国整体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
苏德在斯大林格勒决战进程分析

苏德在斯大林格勒决战进程分析在苏德在斯大林格勒决战期间的进程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场战役对于二战的走势和欧洲战场的平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斯大林格勒位于河流伏尔加河畔,对于德军来说,这座城市是向南推进的关键要塞。
然而,对于苏联来说,斯大林格勒意味着保卫祖国的最后一道防线。
在这场战役中,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然而,最终的胜利属于了苏联。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起因。
1942年,纳粹德国准备发动夏季攻势,目标是占领伏尔加河以及北高加索地区的石油资源。
斯大林格勒正好位于这一战略目标的前线,因此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
德军凭借其强大的装备和训练有素的部队,首先发动了对斯大林格勒的进攻。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下战役的进程。
最初的几个月,德军进攻势头强劲,很快就攻占了斯大林格勒的大部分地区。
苏联方面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但他们并未放弃。
斯大林下令组建了一支由熟练的士兵和狙击手组成的城市游击队,他们在城市的楼房中展开了顽强的抵抗。
随着战斗的进行,德军逐渐陷入苏联军队的包围。
由于供给线的拉长以及苏联空军的打击,德军的士气开始低落。
此时,苏联红军发动了反攻,并逐渐夺回了失地。
在战斗的最后阶段,德军陷入了绝望的境地。
他们被苏联军队从城市中逐渐驱逐出去,直到最后只剩下一个小角落。
最终,德军在1943年2月2日向苏联投降,斯大林格勒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
苏德在斯大林格勒决战的进程分析告诉我们一些重要的事实。
首先,斯大林格勒的战役充分体现了苏联人民的顽强抵抗精神。
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和英勇的战斗精神捍卫了祖国,最终获得了胜利。
其次,这场战役改变了战争的走势,德军的失败意味着他们失去了在东线的主动权,苏联成为了战争中的重要一方。
苏德在斯大林格勒决战进程分析还可以引发我们对战争的思考。
战争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努力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总结起来,苏德在斯大林格勒决战的进程分析揭示了这场战斗的激烈程度和双方的斗争。
斗争到底第一次斯大林格勒战役

斗争到底第一次斯大林格勒战役斗争到底——第一次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关键时刻,纳粹德国企图攻克苏联,夺取整个欧洲的控制权。
而在这一关键时刻,斯大林格勒成为了决定胜负的关键战场。
第一次斯大林格勒战役,堪称战争的转折点。
本文将从战役的起因、战术布局以及最终的胜利,来探讨斯大林格勒战役对于二战局势的影响。
一、战役起因第一次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起因可以追溯到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意图进攻苏联。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发动了这次规模空前的进攻。
德军凭借强大的数量和装备,展开了毁灭性的攻势。
然而,斯大林格勒并不是苏联的防线上的一个点,而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
它位于伏尔加河畔,不仅拥有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还具有战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因此,纳粹德国将斯大林格勒作为攻克苏联的关键目标。
二、战术布局为了保卫斯大林格勒,苏联决定采取坚决的防御战术。
他们以该城市为中心,筑起了坚实的防线并设立了一系列要塞。
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下达了“不一步后退”的命令,动员全民参战。
苏军还实施了一系列精准的军事操作。
他们通过采用城市战斗的战术,将战线局限在城市内,使德军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苏军对于每一栋建筑物和每一条街道都进行了细致的布防,采取网状防线来使德军无法轻易突破。
同时,苏军还利用伏尔加河的地理优势实施了炮火掩护战术。
他们集中火力,对德军发动了猛烈的炮击,阻止德军的进攻,为苏联士兵的防御提供有力的保护。
三、战役进展斯大林格勒战役于1942年8月23日开始,经过了数个月的激战,最终于1943年2月2日结束。
在这段时间内,双方都经历了艰难的战斗。
德军一度取得了一些战略性的胜利,占领了斯大林格勒的大部分地区。
然而,苏联军队展现了坚定的意志,借助对于城市的熟悉和巧妙的布防,展开了顽强的抵抗。
城市的每一条街道、每一栋建筑都变成了战场。
苏军的顽强抵抗始终未能被德军克服。
德军在城市战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尤其是由于缺乏补给线,使他们的战斗力大幅削弱。
斯大林格勒的战斗

斯大林格勒的战斗斯大林格勒,位于俄罗斯西南部伏尔加河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
该战役发生于1942年至1943年,是苏德双方在东线战场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本文将通过回顾战役的背景、战斗过程及影响展开讨论。
一、战役背景斯大林格勒战役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东线战场。
1941年,纳粹德国发动了巴巴罗萨行动,企图占领苏联,推翻苏联政权。
纳粹德国的快速进攻使苏联陷入危机,斯大林格勒成为纳粹德国军队推进至伏尔加河以东的一个关键据点。
苏联军队意识到斯大林格勒的重要性,决心以该城为防线展开顽强的抵抗。
二、战斗过程斯大林格勒战斗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纳粹德国攻势、苏联顽强防御和苏联反攻。
1. 纳粹德国攻势1942年夏季,纳粹德国展开对斯大林格勒的攻势。
他们利用空中优势和集中火力,迅速推进至斯大林格勒城外,将城市完全包围。
然而,苏联军队展现出了极大的顽强抵抗,战线陷入胶着状态。
2. 苏联顽强防御苏联军队在城市中进行了坚决的防御,战斗进入了残酷的街头战阶段。
由于城市的各个角落都陷入了交火,战斗变得异常激烈。
苏联军队利用城市的战术优势和巷战经验,在纳粹德军面前构筑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3. 苏联反攻1942年冬季,苏联军队发动了反攻行动。
他们在伏尔加河西岸展开了大规模进攻,逐渐将纳粹德军逼入绝境。
最终,苏联军队收复了斯大林格勒,并将纳粹德军包围。
三、战役的影响斯大林格勒的战斗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了重大影响。
1. 扭转战局斯大林格勒战斗是苏联军队在东线战场首次战胜纳粹德国的重要战役。
这场战斗的胜利扭转了战局,使纳粹德国的进攻势头受到了巨大的阻击。
2. 鼓舞士气斯大林格勒战斗成为了苏联民众和士兵们的象征,鼓舞了他们的士气。
苏联人民在这场胜利中找到了坚持抵抗的勇气和力量,为后期的反攻战役奠定了基础。
3. 改变战略斯大林格勒的胜利迫使纳粹德国改变其战略计划。
他们被迫转向其他方向,这一转变使得苏联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准备和反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大林格勒会战战例分析
一、战役背景
(一)斯大林格勒的重要性
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它是苏联内河航运干线——伏尔加河上的重要港口,又是苏联南方的一个铁路交通枢纽和重要工业城市,拥有一家大型拖拉机厂——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该工厂是当时苏联最大的拖拉机厂,产量占全苏的一半,长期以来扮演兵工厂的角色,战争时期主要生产坦克)。
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是广阔富饶的顿河下游流域、库班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区,是苏联粮食、石油和煤炭的重要产区。
如果德军占领这一地区,苏联就会失去战争所需要的石油、粮食和重要的工业基础,而德国此时也迫切需要这些资源。
(二)战争的急迫性
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对日宣战,法西斯阵营压力顿增。
而德国在莫斯科会战失败后,已经没有全面进攻的资本,继而在战场上实施重点进攻。
当时德军准备进攻莫斯科,但因为目标太过明显,并且战争消耗过大急需要战略物质补充自身,于是转攻斯大林格勒。
二、力量对比
德军及其盟军:共约101.15万人,各种大炮和迫击炮10290门,坦克675辆;最初由F.保卢斯上将指挥的德军第6集团军受领攻占斯大林格勒的任务,由第4航空队(作战飞机近1200架)负责支援。
后参战的还有第4装甲集团军、第2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和意大利第8集团军。
苏军:110.61万人,各种大炮和迫击炮15501门,坦克1463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辖第62、第63、第64、第21集团军和空军第8集团军,后第57、第51集团军和第1、第4坦克集团军相继编入该方面军。
三、战役经过
(一)德军准备阶段
1942年4月5日,希特勒发布密令,德方统帅制定进攻计划。
苏联红军的战略意图是:进行积极的战略防御,但同时必须在克里米亚、哈尔科夫地区、利戈夫—库尔斯克方向,斯摩棱斯克方向,以及列宁格勒和杰米扬斯克地域实施一系列进攻战役。
(二)战争发动阶段
1.“蓝色行动”开始:利斯特A集团军群以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为左翼,鲁夫第17集团军为右翼,分别从哈尔可夫南面和塔甘罗格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向进攻,占领顿河下游的罗斯托夫,向南进军以控制高加索地区的油田;包克B 集团军群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和魏克斯第2集团军为左翼,保卢斯第6集团军为右翼,分别从库尔斯克南面和哈尔可夫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向突击,占领顿河上游的沃罗涅日,向斯大林格勒前进。
2.德军初战告捷:哈尔科夫战役拉开了斯大林格勒会战的序幕,德军在克里木和哈尔科夫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使苏联南翼受到严重削弱,德军重新夺回部分战略主动权,暂时处于优势地位,德军取得战果进而继续向斯大林格勒进攻。
德军在与苏军交战时继续扩大战果,苏军节节败退,在斯大林格勒固守。
希特勒对德军取得的战果很满意,认为攻打斯大林格勒不需要这么多兵力,撤走一些军队,苏方得以缓冲。
3.战略相持阶段:德军进攻取得重大成果,利用空中力量和地面部队攻破斯大林格勒城防,双方在城中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双方逐街逐楼逐屋反复争夺。
斯大林格勒变成了一片瓦砾场,城中80%的居住区被摧毁。
苏联第62集团军顽强抵抗,在城中的每条街道,每座楼房,每家工厂内都发生了激烈的枪战。
攻入城中的德军死伤人数不断增加,而刚刚赶赴城中的红军战士的平均存活时间不超过24个小时,军官也只有约三天的平均存活时间。
双方指挥官和最高领袖都认识到斯大林格勒的重要性,不断向城市投放兵力,战斗进程十分激烈,双方
死亡人数急剧上升。
4.苏方反攻阶段:随着入冬,德军增援速度下降,战斗力锐减,苏联红军苏最高统帅部自9月底开始准备大反攻,负责斯大林格勒地区总体战略的朱可夫开始向斯大林格勒秘密大规模集结兵力。
苏军将德军控制在城中,使其无法发挥出真正的战斗力,切断了德军第六集团军的联系,并逐步增加兵力包围第六军团。
由于希特勒没能采取争取的方法,德军第六集团军没能及时突围,最终全灭。
四、战役评价
(一)斯大林格勒会战的重要意义
斯大林格勒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的重要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给予了德军沉重的打击,使得德军在战争中失去了主攻的形势,从根本上改变了苏德两方的力量对比,沉重的打击了纳粹的嚣张气势,极大地鼓舞了苏联人民的士气,也鼓舞了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信心,是二战中极其重要的胜利。
(二)战争的残酷性
战争都是残酷的,没有战争是不流血的,斯大林格勒会战双方死伤总数达到200多万,远超一战中被称为“绞肉机”的凡尔登战役,是极其残酷的,对于苏联来说,虽然取得了最后胜利,但是,惊人的伤亡数据使得人们对这场战争的诠释变为虽胜犹败。
(三)德军失败的主要原因
1.战略企图与实力相脱节,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希特勒过于自信,战术方法没有合理采纳,对苏方的实力估计不足;
2. 兵力部署分散,形不成进攻重点,德军兵力不集中,让苏军有机可乘;
3.后勤供应困难,德军在后期补给上跟不上,第六集团军被围困全歼。
(四)苏联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胜利的原因:
1.全民皆兵,社会凝聚力大。
在斯大林格勒城中的普通民众也是参战的主力,成为有效牵制德军战斗力发挥的有效力量。
2.组织上领导得当,战略指挥得当,正确运用了自身力量,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将德军拖在城中,有效限制了德军战斗力的发挥。
(五)斯大林格勒会战对作战的启示:
1.在重要的战略方向上必须有正确的战略判断。
2.在守城作战当中必须坚持持久战的指导方针,军民结合,寸土不让。
3.内外线相结合,以大兵团反攻合围敌人。
4.努力适应战争,锻造有打赢能力的精兵劲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