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教学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教学课件

移舟泊烟渚 所感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所见 江清月近人
触景生情 羁旅愁思
课文主旨
《宿建德江》描写了停船夜宿建 德江中小洲边时看到的景色,抒发了 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及感慨人生的 复杂心情。
人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第二课时
人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学习三首古诗词,要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学习《六月 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抓住“云”“雨”“风” “水”等景物,体会西湖山雨欲来及雨过天晴后的奇异 景色。
奇景
卷地风来忽吹散, 用得十分轻巧,

却突出天色变化
之快,显示了风
的巨大威力。
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 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
天和水
奇景
望湖楼下水如天。
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 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 只见湖面上天入水,水映 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 净,一色的蔚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说 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人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宿建德江
学习三首古诗词,要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抓 住重点词句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学习《宿建德江》 时,先勾画出诗句中描写的景物,了解景物的特点,想一想 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结合文中的“客”
“愁”等关键字,感受诗人流露的淡淡哀愁。
宿建德江
会写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古诗词三首》知识归类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古诗词三首》知识归类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古诗词三首》知识归类【会写字】德蝉鹊【重点词】词语理解﹝别枝﹞横斜突兀的树枝。

﹝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见﹞同“现”。

﹝茅店﹞用茅草盖的小客舍。

【重点句】1.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诗意:乌云上涌,犹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

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赏析:把乌云比作翻墨,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形象逼真地写出了天气变化之快和雨势之大。

2.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诗意:一阵狂风平地而来,将暴雨都吹散。

当我逃到望湖楼上,喝酒聊天,看到的却是天蓝蓝、水蓝蓝。

赏析:“忽”字十分轻巧地写出了天气变化之快。

这两句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描绘得令人神清气爽,境界大开。

3.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诗意: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赏析:先写羁旅夜泊,再写日暮添愁,此句点题,为下文的借景抒情做了准备。

4.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意: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赏析: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

5.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句意: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赏析:视野从长空转向田野,词人由稻花香联想到丰收的景象。

6.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句意: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赏析:这两句动中寓静,把“明月”“清风”“半夜”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7.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句意: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赏析:“忽见”二字,既写出了词人忽然看见客舍时的惊喜,又表现出了词人沉浸在稻花香中忘了路途的入迷程度。

8.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句意: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一单元第3课:《古诗词三首》(共三个课时)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一单元第3课:《古诗词三首》(共三个课时)课件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 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 着丰收年。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天空中七八颗星星在不停的闪烁,时隐时 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往日。
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 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学习目标 1. 读懂诗句,知道诗的大致意思。有感情地朗读
并背诵古诗。 2.感受作者对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色赞美之意。 3.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 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 作有:《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水 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努力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六月二十七日
白雨跳珠
对大自然的
望湖楼醉书
热爱、对西
卷地风 近处
湖的喜爱和
水如天
赞美
课文主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描写的 一幅“西湖骤雨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 比热爱之情和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古诗词三首
第 三 课时
助读 资料
初读 感知
品读 释疑
结构 主旨
课堂 拓展
当堂 检测
读词语想画面
想象是我们写好作文的一种必备能力,读词语想画面是常用的一种 方法。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通篇写景,好象没有抒情, 其实心情的变化已在其中。特别是 “天外”“山前”这两个词语,本来 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 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 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 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通过描写 景物和动作,把心理活动给表现出来了,俨然一个夏夜的山村风光纪录 短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
4.赏析诗词语言,体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分析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
“明诗意,悟诗境”,引导学生想象三首诗词所描述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1.会写“德”这个生字。
③你觉得诗中是怎样的一种“愁”呢?(思乡之愁,孤独之愁,一种前途渺茫之愁。)
预设: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候,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也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两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情境。
3.课件出示《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齐读诗歌,理解诗题。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经今属浙江省建德的一段江水。诗题合起来就是“在建德江留宿”的意思,结合课本插图,作者“宿”的地方是小船。“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西湖边;“醉书”是指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可见这首诗是作者于六月二十七日这天,饮酒微醉后,在西湖湖畔所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游览了辽阔的大草原,欣赏了丁香独特的美,而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去古典诗词里欣赏一幅幅意境隽永的水墨画。我们将随同诗人孟浩然夜宿建德江,去感受夜的静谧与原野的空旷,还将陪诗人苏轼共同经历一场夏日的暴雨,感受大自然的瞬息万变。同学们要充分调动想象力,这样才能入诗、入画,感受自然之美、诗歌之美。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 课《古诗词三首》课后作业及答案(含两套题)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 课《古诗词三首》课后作业及答案(含两套题)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后作业及答案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移舟泊烟渚.(zhǔ zhě),日暮客愁新。

(2)卷.(juàn juǎn)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下列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高望重B.鹊桥C.鸣蝉D.金蚕脱壳3.给下面的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移舟泊.烟渚() A.漂泊 B.停船靠岸 C.吹(2)白雨跳珠..乱入船()A.跳动的水珠 B.跳动的珍珠 C.跑进船里的水珠(3)旧时..茅店社林边()A.往日 B.陈旧的时间 C.很久4.下列句子中“见”字的意思与其他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B.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C.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D.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5.按要求完成练习。

(1)给上边的图片配一首诗。

,。

,。

(2)“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这样的情景,可以用两句词来形容,应该是“,。

”6.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但表达的情感不同。

()(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西江月”是词的题目,“夜行黄沙道中”是词牌名。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

()(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作者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号稼轩,作品有《稼轩长短句》。

()7.读下面词的片段,完成练习。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①前两句词描写的景物有、、、。

②下面关于这四句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四句词写的是夏夜景物和词人感受,“惊”字写出词人在夏夜中的恐惧B.凉爽的清风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以动衬静,有“鸟鸣山更幽”的意境C.前两句词描写的是夏日夜空晴朗,夜色的宁静、优美,令人神往D.后两句中词人的关注点转移到了田野,由稻花香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收,表达出词人心头的喜悦(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文知识点大全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文知识点大全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文知识点大全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文重点知识第1课《草原》知识点1.《草原》一课作者(老舍 )。

作者按照(事情发展 )顺序,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方法,描写了(草原风光)、( 喜迎远客 )、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等场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2.草原的景色特点是:辽阔、碧绿;草原的人:热情,好客3.理解句子:“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呢?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

4.我从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这些场景体会到“蒙汉情深”。

第2课.《丁香结》知识点1.丁香结引发了“我”对人生怎样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答:“丁香结”是指人生解不开的愁怨。

“结”乃常态,要学会坦然面对。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

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我们在学习中会享受收获,同时也会遭遇挫折,我们应该笑对学习中遇到的“丁香结”。

2.阅读链接(1)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春天刚来不久,芭蕉叶还未完全展开,丁香花也未绽放,打着丁香结儿。

在春风中它们都有着自己的忧愁。

(2)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陆龟蒙《丁香》如果谁能够发现并且解开丁香心中的那个结,他必然放纵地释放自己的情怀,自己才能飘香万里。

(3)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

——冯延巳《醉花间》经过霜的树木全都只剩下谢落的枝条,最让人伤心的就是一个又一个的丁香结。

(4)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信使不曾捎来远方行人的音讯,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

第3课《古诗词三首》一、《宿建德江》1.作者介绍:孟浩然(689—740年)襄州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 课《古诗词三首》课后作业及答案(含三套题)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 课《古诗词三首》课后作业及答案(含三套题)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后作业及答案1.下列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高望重B.鹊桥C.鸣蝉D.金蚕脱壳2.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移舟泊烟渚.(zhǔ zhě),日暮客愁新。

(2)卷.(juàn juǎn)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3.给下面的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旧时..茅店社林边()A.往日 B.陈旧的时间 C.很久(2)移舟泊.烟渚() A.漂泊 B.停船靠岸 C.吹(3)白雨跳珠..乱入船()A.跳动的水珠 B.跳动的珍珠 C.跑进船里的水珠4.下列句子中“见”字的意思与其他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B.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C.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5.按要求完成练习。

(1)给上边的图片配一首诗。

,。

,。

(2)“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这样的情景,可以用两句词来形容,应该是“,。

”6.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西江月”是词的题目,“夜行黄沙道中”是词牌名。

()(2)《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但表达的情感不同。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作者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号稼轩,作品有《稼轩长短句》。

()(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

()7.读下面词的片段,完成练习。

(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①“七八个”说明了,“两三点”说明了,这与上阕的清幽夜色以及有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

②“忽见”的意思是,从中可以看出(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①前两句词描写的景物有、、、。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三课《古诗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三课《古诗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件
4.没有到秋收的季节,为什么作者说是“丰年”?运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时间是什么时候? 按照什么样的顺序?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夏季
半夜
从高处到低处
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
2.天气情况是怎样的? 月明天晴
3.这首词描写了哪些景物?通过这些景物让我们感受 到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这首词描写了月、鸟、蝉、蛙、星、雨、店、桥,诗人 把这些形象巧妙地组织起来,却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 的美。
4.没有到秋收的季节,为什么作者说是“丰年”?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联想、 拟人、表面写蛙,实际写诗人自己的喜 悦之情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这首词勾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的 盛夏月夜图,抒发了词人眼见丰收 在望的喜悦和怡然自得的心态。
让我们一起听歌 去感受月夜下的 荷塘的美!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 称长短句。最早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 所以作词也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 叫“词牌”,如这首词的词牌名《西江月》。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 轩。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 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达20年。 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恨而终。
乌云四起,遥远的天边星辰稀疏,骤雨初来,雨滴已经 洒向山前。 熟悉的茅店就在社庙树林边,过了小溪的石桥, 再转个弯,那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真是喜出望外呀!
思考
1.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时间何时?按照什么样的 顺序?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2.天气情况是怎样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草虫的村落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写的是在田野里,作者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
在“草虫的村落”里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

他看到了茂盛的森林——细密的草丛;
看到了迷失在森林里的游侠——一只黑甲虫;看到了散布在森林边缘的村子——
草丛周围的虫子的洞穴;看到了大街小巷中美丽的南国少女——花色斑斓的小圆
甲虫,还有经过长途旅行到此来访的庞然大物——蜥蜴;看到了奏出灵泉般音乐
的演奏者——一群振翅鸣叫的甲虫;还看到村民们行色匆匆的劳动生活。

作者以
他丰富的、独特的想象力,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生动的草虫世界,使我们感受到作
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那颗不曾泯灭的童心。

二、学情分析: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圈点勾画、批注及编写文段序号。

2、通过独立思考、深情朗读、小组合作,抓住文中的具体词语和句子,通过联系生活来想象。

3、认真研究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教学目标:
三、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抄写喜欢的语句。

方法与过程目标:
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
灵对话”
四、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灵的那一片爱恋之情。

五、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并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六、授课类型:讲读课文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夏日里的虫鸣声;大自然的图片;摘
抄卡等。

八、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九、教学时间:2课时
十、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夏日虫鸣的声音。

2、交流:你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大自然的声音和色彩总能让人陶醉,走进去使人流连忘返。

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步履慢步走进《草虫的村落》,去享受大自然为我们带来的乐趣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生字、词语。

(找出来,大家共同想办法解决。

)2.寻觅作者的踪迹。

作者的目光分别到了哪里?(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静读课文,感受情趣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感受较深的语句。

2.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些什么?印象最深的是哪些?
四、回归整体,提出疑问(为第二课时做准备)
1.接读课文,简单评价。

2.引导学生就课文各个方面提出问题。

(能马上解决的相机解决,与后面学习内容相关的教师作好记录,作为调整下堂课教学内容的依据。

)[预设]:
“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还看到了什么?
作者怎么知道小虫在做什么,想什么呢?
作者是怎么写得如此生动,有情有意的?……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1.简单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放声读一遍课文,解决上节课学生提出的有关内容上的疑问。

二、品读课文,体会表达
1.边读边画,解决第一课时留下的有关表达上的疑问。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预设内容]:
(1)“我真想也跟它们寒喧一下,可惜我不懂它们的语言”
你能读懂作者的心思吗?(抓住“真想”“可惜”)
把这种心思读出来。

(2)“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

评价一下甲虫们的音乐演奏得怎么样?
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把这“优于人间一切的音乐”表达出来的?
听录音──虫鸣,读句子。

(3)“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出来。


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认识,哪些词用的好?好在哪里?(联系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把体会到地放在这个句子里尽情地读出来。

(4)自由读三、四、五自然段。

从这些文字中,你感受到了哪些情趣?(小虫驻足痴望、“村民”熙熙攘攘往来、意味深长地对视、像南国的少女、交流、攀谈的投机……)
作者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这种情趣的?把这些情趣通过你的朗读传递给大家。

3.体会表达方法、表达效果:出示
“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1)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和自己的体会。

(2)你认为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可以小组交流,讨论、总结)
三、积累语言
1.把文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抄写在摘抄卡上。

2.交流摘抄卡,读给同学听。

3.背诵摘抄的内容。

4.提倡尽可能地在习作中用一用。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配乐朗读全文(接读),尽情抒发“草虫的村落”给我们带来的情趣。

2.课文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富有情趣的虫子们的世界。

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讲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3.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注意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

(随堂落实“小练笔”)
板书设计
草虫的村落
亲情生机快乐智慧
勤勉
课后小记: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我采取的方式是以自学为主,以感悟为主。

我采用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让学生在反复地品读重点语句的过程中,加深印象,在教师的引导和充分地朗读中展开交流。

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童心童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