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类文阅读-3 古诗词三首

类文阅读-3 古诗词三首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选自《唐诗三百首》)1.解释词语:
飞桥:尽日:
2.这首诗通过对幽美景色的描写和对的询问,抒写了作者一种向往,追求的心情。
3.翻译诗句。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4.读了这首诗,你想到了哪篇有名的古文?
【参考答案】
1.高桥。
整日。
2.桃花溪渔人世外桃源美好生活
3.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4.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题金陵渡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选自《唐诗三百首》)
1.这首诗的诗眼是。
2.诗句“潮落夜江斜月里”的“斜”字能否换成别的字?为什么?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愁
2.不能,“斜”字很形象地描绘出了天边残月西下的景象,暗喻了诗人的无限愁思。
3.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诗人心中的寂寞凄凉的思想感情。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古诗词三首》知识归类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古诗词三首》知识归类【会写字】德蝉鹊【重点词】词语理解﹝别枝﹞横斜突兀的树枝。
﹝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见﹞同“现”。
﹝茅店﹞用茅草盖的小客舍。
【重点句】1.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诗意:乌云上涌,犹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
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赏析:把乌云比作翻墨,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形象逼真地写出了天气变化之快和雨势之大。
2.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诗意:一阵狂风平地而来,将暴雨都吹散。
当我逃到望湖楼上,喝酒聊天,看到的却是天蓝蓝、水蓝蓝。
赏析:“忽”字十分轻巧地写出了天气变化之快。
这两句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描绘得令人神清气爽,境界大开。
3.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诗意: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赏析:先写羁旅夜泊,再写日暮添愁,此句点题,为下文的借景抒情做了准备。
4.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意: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赏析: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
5.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句意: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赏析:视野从长空转向田野,词人由稻花香联想到丰收的景象。
6.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句意: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赏析:这两句动中寓静,把“明月”“清风”“半夜”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7.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句意: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赏析:“忽见”二字,既写出了词人忽然看见客舍时的惊喜,又表现出了词人沉浸在稻花香中忘了路途的入迷程度。
8.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句意: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3个生字,能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3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3个生字,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并默写。
2.体会《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的不同情感。
(重难点)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
一首诗描绘了静寂的月夜,一首诗描绘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夏季暴雨。
老师想请两名同学分别背诵一下这两首诗。
(指名背诵)2.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首词。
(板书课题,理解课题)(1)借助注释知道“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2)引导学生提取时间、地点信息。
(夜、黄沙道中)3.词人简介。
(出示词人辛弃疾的介绍)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正音:见(xiàn)。
(2)要把这首词读好,要注意什么?(停顿和重音)(课件出示字词)3.自由读。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如果能自己把每句话的意思弄懂,那就更好了。
三、再读课文,理解词意1.默读词句。
师: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如借助注释、看图、单音变双音字、调换顺序、补充词语等)有疑问、不懂的地方标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结合图片理解“别枝”,结合注释理解“茅店、社林”。
(2)指名说句子意思。
(课件出示句子意思)4.重点指导: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是谁在“稻花香里说丰年”?会说些什么呢?又是谁“听取蛙声一片”?(2)讨论:这句词该如何解释?四、对比阅读,体会情感1.思考:《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景色,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一样吗?(两者情感不一样,前者表现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外游历时内心的孤苦之情,而后者表达的是词人的喜悦欢快之情。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分析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
“明诗意,悟诗境”,引导学生想象三首诗词所描述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1.会写“德”这个生字。
③你觉得诗中是怎样的一种“愁”呢?(思乡之愁,孤独之愁,一种前途渺茫之愁。)
预设: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候,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也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两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情境。
3.课件出示《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齐读诗歌,理解诗题。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经今属浙江省建德的一段江水。诗题合起来就是“在建德江留宿”的意思,结合课本插图,作者“宿”的地方是小船。“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西湖边;“醉书”是指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可见这首诗是作者于六月二十七日这天,饮酒微醉后,在西湖湖畔所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游览了辽阔的大草原,欣赏了丁香独特的美,而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去古典诗词里欣赏一幅幅意境隽永的水墨画。我们将随同诗人孟浩然夜宿建德江,去感受夜的静谧与原野的空旷,还将陪诗人苏轼共同经历一场夏日的暴雨,感受大自然的瞬息万变。同学们要充分调动想象力,这样才能入诗、入画,感受自然之美、诗歌之美。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讲义

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讲义一、文本解读1、文体特点。
(1)五言绝句。
《宿建德江》(愁)(2)七言绝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醉、惊)(3)宋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喜)注:绝句与律诗的区别:一、字数要求不同律诗一般为八句,五言律律一共四十个字,七言律诗一共是五十六个字;超过八句就是长律,长律多数为五言,七言的也有,但不太多。
绝句一般只有四句,所以字数只有律诗的一半,五言绝句是二十个字,七言绝句是二十八个字。
二、声韵、平仄要求不同律诗一般押平声韵,押仄声韵的律诗非常罕见,基本可以忽略;律诗每一句的平仄都有规定,这个讲究很多,要学起来得费一翻工夫;律诗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绝句不一定要对仗对偶。
词:词盛行于宋代,它的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有单调、双调之分。
单调只有一段,如三下《忆江南》;双调就是分为两段,即上下两片(阙),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
二、文学常识。
1、诗眼:能揭示中心,点明诗人心境的字。
2、诗人介绍○1孟浩然(689—740年)襄州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他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
孟浩然的一生中交织着复杂的出仕与归隐的矛盾,早年他热心功名,然而科举失利,饱受打击,终因没有得力的引荐,不得不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人生的大多数时间。
传说唐玄宗(李隆基)诏咏其诗,孟浩然吟出“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岁暮归南山》)之语,惹玄宗恼怒,于是被逐出了京城。
所以他一生与仕途无缘。
在这样的心境下,孟浩然在建德江停舟过夜时写下了《宿建德江》。
一下:《春晓》六上:《宿建德江》、《过故人庄》○2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自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文、诗、词、书、画等都有杰出成就。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他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预习】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讲解

2.《宿建德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宿建德江》先写羁旅夜泊, 再叙日暮添愁,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描写的景物有黑云、雨、风、湖水。
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中的比喻有什么作用? 诗用 “翻墨” 写出云的来势,用 “跳珠” 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翻墨”与 “跳珠” 的比喻新颖而生动,绘色绘声绘形,极为传神。
2、《宿建德江》《西江月 · 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感情却不一样,结合诗句说 一说。 答:两首古诗都写了月亮,都借月抒发感情。但抒发的感情不同,《宿建德江》借月亮抒发诗人旅 途寂寞、孤独之情,《西江月 • 夜行黄沙道中》抒发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的美景之中,并流露出喜 爱与兴奋之情。
《宿建德江》这首诗中,第二句 “日暮客愁新” 写日暮添愁,其中的 “日暮” 是“客愁新”的原 因,一个 “愁” 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两句写宇宙广袤宁 静,明月伴人更亲。因为野 “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愁思似乎因亲 近的明月而得到慰藉。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绘出建德江的月夜美景,情景交融,构成了一个特殊的 意境。整首诗围绕一个“愁” 字,通过写夜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了自己客居他乡、仕途失意 的羁旅之思和孤寂情怀。
诗词大意: 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 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和意境;•分析、品味和欣赏《临江仙·滁州西涧》、《游园不值》、《春晓》三首古诗词,体会诗词的美学价值;•掌握古诗词的背诵方法和技巧,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文化自信心。
2. 教学内容•《临江仙·滁州西涧》•《游园不值》•《春晓》3.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和欣赏古诗词,“感知”其中的意境,理解词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表达古诗词时不仅能诵读准确,而且能够“吟诵其意”。
4. 教学方法•导入法:用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方式,展示古诗词的美学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演讲法:老师将古诗词内容传达给学生,解读其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法。
同时,让学生感受古诗词中的意境和美感。
•分组讨论法: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问题,小组内展开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表达方法。
•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古诗词的分析和欣赏。
5. 教学步骤第一步:热身导入运用丰富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
比如通过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方式展示古诗词的美学价值。
第二步:引导阅读阅读《临江仙·滁州西涧》、《游园不值》、《春晓》,带领学生找出其中的语言特点和意境,感受古诗词的美学魅力。
第三步: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词,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内容和表达方法。
第四步: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古诗词的分析和欣赏。
通过互相讨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第五步:复述背诵学生分组进行复述背诵。
每组学生分别背诵一段古诗词,并互相检查和纠正。
通过背诵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词的语言和意境。
6. 教学评价•通过教学后期的课堂检测和综合性评价,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优秀PPT课件

黑云翻墨未遮山,
云
黑
2024/5/23
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
急
2024/5/23
打翻的墨汁。这里形容 黑云翻滚,好像浓墨。
黑 云 翻 墨 未 遮 山,
鲜明对比
白 雨 跳 珠 乱 入 船。
跳动的珍珠。这里 形容雨点大,杂乱 无序。
2024/5/23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诗意: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色的 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入船中。
2024/5/23
朗读指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2024/5/23
妙解课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题解: 时间
地点 事件
2024/5/23
思考
诗中描写了 那些景物?这 些景物有什么 特点?
2024/5/23
宿
xiǔ (一宿)
例:妈妈昨天工作到很晚,只好在公司宿 ( )sù舍住了一宿( )。xiǔ
2024/5/23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2024/5/23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襄
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与盛唐另一 山水诗人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 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 等内容,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 浩然集》三卷传世。
这首词写的 是什么季节的 景色?从哪里 可以看出来?
2024/5/23
鸣 蝉
2024/5/2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字词学习
dé
道德
què
喜鹊
chán
蝉鸣
dào
稻子
bó 停泊
泊 pō 湖泊
xíng 实行
行 háng 行业
傍晚,船家都把船停泊(bó) 在湖泊(pō)边上。
这个公司实行(xíng)改革以后, 迅速发展为行(háng)业模范。
dé 德(德国) què 鹊(声名鹊起)
得 (得到)
雀 (鸦雀无声)
chán 蝉(金蝉) dào 稻(水稻)
第三步:连缀成完整的画面。一轮明月升上树梢,静静地 照着,稀疏横斜的树枝投下斑驳的树影。突然,一只栖息 在树上的喜鹊被明亮的月光惊动了,扑棱一声飞离了枝头。
第四步:进入审美境界。 作者用宁静的笔调描写了充满活 跃气氛的夏夜。 明月、别枝、惊鹊,这些不过是看来极其 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 然而,却把半夜明月下 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 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结合诗句说一说。
《宿建德江》表达的是诗人客居他乡,因仕途失意而移 情山水的无奈愁思。 诗中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 然后目光聚集到宇宙的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一隐一 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 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描写得淋漓尽致。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行诗句都是一幅画, 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示例: 第一句描绘了一幅墨云翻滚图:乌云像打翻了的墨
汁,几乎要把山遮住。 第二句描绘了一幅白雨跳珠图:白花花的雨点似断
了线的珍珠,乱纷纷地跳进船舱。
第三句呈现出一幅风卷云雨图:忽然间,狂风席卷 大地,吹得湖面上霎时雨歇云散。
卷地而来的一阵大风忽然把云和雨吹散了, 望湖楼下的西湖碧波如镜,水天一色。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赏析】 第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乌云比作“翻
墨”,形象逼真, “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第 二句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 “跳” “乱” 写出了雨势大、急的特点。
北风卷地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赏析】 第三句写风, “忽”字用得十分巧妙,写出天色
变化之快,突显了风的巨大威力。 第四句写天和水, 雨过天晴,风平浪静,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湖 面上水天一色。 仿佛一切都不曾发生似的,以静衬动, 让人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主题归纳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中,诗人描写了 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风雨大作和雨过 天晴后的景色。 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翻滚、急 雨骤降的壮阔,写到云散天晴的明朗,用笔跌宕起伏 而又从容不迫,表达了对望湖楼奇美风光的赞美之情。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 边,路转溪桥忽见。
【赏析】 “七八个星”是说星星稀少, “两三点雨”是说
雨点稀疏。 这里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 地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 的词,词人将在乡村夏夜行路时的感受融入景物描 写之中。 全词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词人 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思维导图
方法总结
理解诗词——想象画面法
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风格, 自有名句。”我们怎样才能进入情思陶醉的审美境界,去 把握艺术形象的内蕴呢? 那就需要我们以艺术形象为依托, 调动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而又生动的想象。
我们以“明月别枝惊鹊”为例。
第一步:找出句中的景物——月、枝、鹊。 第二步:根据句中的描述,在脑海中丰富景物的形象。 月——明月,天气晴好;枝——横斜突兀的树枝,想象疏 影横斜的画面;鹊——受惊而飞离树枝的喜鹊,静中有动, 让画面活起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北风/卷地/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 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与其 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 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对后世影响深远。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的是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 村生活的热爱。 词的上阕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鹊惊、蝉鸣、蛙声这 些山村特有的音响,动静结合,突出了黄沙道的勃勃生机,对农村生 活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稻花香里说丰年”一句把人们的关注点从 天空转移到田野,表明词人不仅醉心于夜间黄沙道上恬淡、清幽的夜 景,更关心漫村遍野扑面而来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进而联想到即将 到来的丰年景象,表达了词人心头的喜悦之情。
移船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诗意:
划动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茫的江中沙洲旁, 日落黄昏时分更增添了游子的愁思。 茫茫旷野里低垂的天幕好像比树还低, 江水清澈,映照得那轮明月仿佛与人更亲近。
移船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赏析】 第一句写羁旅夜泊,为下文写景抒情做准备;
第二句写日暮添愁,其中的“日暮”是“客愁新” 的原因,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 的小雨。 从前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 ? 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转个弯儿,突然出现在眼前。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 年,听取蛙声一片。
【赏析】 这几句通过惊鹊、鸣蝉和蛙声等景物,写出了乡
村夏夜自然界的活力和生机;通过明月、清风、稻花 等意象,衬托出夏夜的优美和静谧。 上阕动静结合, 表现了诗人因景美年丰而欢快的心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又叫看经楼,在
乌黑的云像打 翻的墨汁一样 在天上翻滚。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今浙江省杭州市 西湖边。
指雨很大, 看上去白 花花的。
白雨跳珠乱入船。 北风卷地忽吹散,
雨水打在船 上,溅起的 雨滴像活蹦 乱跳的珍珠。
望湖楼下水如天。
诗意:
像泼洒的墨汁般翻滚的乌云尚未遮住山峦, 白花花的雨点便似珍珠一样乱纷纷地跳上船。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峨眉山月歌》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 ——纳兰性德《蝶恋花》
课后作业
1.背诵三首古诗。 2.学会运用“想象画面法”理解古诗, 与同学们交流。
词牌名。
黄沙岭,在今江西 省上饶市的西面。
惊动喜鹊飞离树 枝。别枝,横斜 突兀的树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用茅草盖的小客舍。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同“现”。
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诗意:
明月升上树梢,惊动了栖息的喜鹊,半夜清风习习 ,有蝉在不时地鸣叫。 空气中散发着稻花的香味,人 们谈论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
找出景物 丰富形象 形成画面 进入审美境界
教材习题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 黄沙道中》。
朗读指导:这三首古诗词都是描写美景的,边读边想象画面, 体会作者不同的感情,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指导:抓住这三首古诗词中的重点景物,并通过想象画面 进行背诵,也可以借助图。 默写指导:注意“鹊”和“蝉”的字形,注意“稻”右下部的 笔顺不要写错。
课文导入
我国山河壮丽、风光迷人,自古流传下许多描写自 然风光的优美诗词。本文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三首:孟 浩然夜宿建德江,看天低月近;苏轼望湖楼饮酒,赏西 湖风雨;辛弃疾夜行黄沙道,听蝉鸣蛙声。 让我们走 进课文,去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
3 古诗词三首
RJ 六年级上
学习目标
1.会写“德、鹊”等 4 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 沙道中》。 3. 结合诗句,说一说《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 中》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4. 想象并说说《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描写的画面。
最后一句展现了一幅水天一色图:雨过天晴,风平 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碧波如镜, 水色和天光是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
随堂练习
任选课文三首中的一首诗,用自己的 话说一说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与同桌讨论交流。
拓展空间
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 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 边,路转/溪桥/忽见。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
号稼轩。 南宋爱国词人,与苏轼共为 豪放派的代表,并称“苏辛”。其词 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 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著有词 集《稼轩长短句》。
禅 (参禅)
道 (道路)
易错辨析
◆听到我们班获胜的消息,大家欢呼雀跃。
特指“麻雀”,泛指小鸟。雀跃: 高兴得像雀一样地跳跃。
◆ 这位作家获得了鲁迅文学奖,顿时声名鹊起。
鹊起:像喜鹊忽地飞起,形容名声 兴起、传扬。
整体感知
同学们边诵读古诗,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一、这三首诗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二、诗中具体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船/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 名浩,字浩然,
号孟山人,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与王 维并称“王孟”。
著有《孟浩然集》,代表作有《过故 人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