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其五

合集下载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译文及赏析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译文及赏析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译文及赏析《己亥杂诗·其五》是由龚自珍所创作的,诗人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己亥杂诗·其五》,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己亥杂诗·其五》清代: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其五》译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己亥杂诗·其五》注释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浩荡:无限。

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落红:落花。

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花:比喻国家。

即:到。

《己亥杂诗·其五》赏析二这诗作于1839年(农历己亥),是诗人的代表作品。

是年,诗人辞官南归故里,后又北取眷属,就在往返途中创作了这一部堪称绝唱的大型七绝组诗。

这组诗忆述见闻、回忆往事、抒发感慨,艺术地再现与反映了自己生平、思想、交游、宦迹、著述的丰富阅历,标志着诗人认识社会和批判现实的能力,在晚年已臻新的境界。

时值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夜,诗中颇有感时忧国的力作。

这首诗则表现诗人辞官的决心,报效国家的信念与使命,以及献身改革理想的崇高精神,语气乐观,形象生动,极富艺术魅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

己亥杂诗其五的诗意

己亥杂诗其五的诗意

己亥杂诗其五的诗意己亥杂诗其五的诗意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应该怎么去赏析,有着哪些诗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己亥杂诗其五的诗意,欢迎参考阅读!己亥杂诗·其五清代: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赏析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为的是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

[落红:落花。

花朵以红色者居多。

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 龚自珍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龚自珍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哪里是落花的葬词?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歌!龚自珍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了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两句诗也包含了这样的哲理:“落红”似乎成了无用之物,但从另一角度看,它能化泥护花,仍有价值和作用,它包含着世上的万事万物均具有两面性,“有用”和“无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关键在于观察者的视角,在于自身的价值和功用。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也隐喻了龚自珍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

从而形象、贴切地展示了龚自珍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

诗意赏析龚自珍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

“浩荡”一词,除了说明愁绪之浓,还蕴蓄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当政者的愤然、对人民生活的担忧等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浩荡离愁白日斜”。

别离愁绪已经充塞天地、浩浩难禁,何况正值夕阳西坠,日暮摇落之际,龚自珍此时的心绪,便可想而知。

如果借用词组结构方式分析其中的意蕴,以“离愁”为中心词的话,那么,“浩荡”是“离愁”的定语,而“白日斜”则是“离愁”的补语。

《己亥杂诗·其五》原文及注释

《己亥杂诗·其五》原文及注释

《己亥杂诗·其五》原文及注释《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写的组诗《己亥杂诗》中的第五首,一起来看看为大家整理的:《己亥杂诗·其五》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己亥杂诗·其五》原文及注释己亥杂诗·其五清代: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注释选自《龚自珍全集》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浩荡:无限。

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落红:落花。

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花:比喻国家。

即:到。

赏析这诗作于1839年(农历己亥),是诗人的代表作品。

是年,诗人辞官南归故里,后又北取眷属,就在往返途中创作了这一部堪称绝唱的大型七绝组诗。

这组诗忆述见闻、回忆往事、抒发感慨,艺术地再现与反映了自己生平、思想、交游、宦迹、著述的丰富阅历,标志着诗人认识社会和批判现实的能力,在晚年已臻新的境界。

时值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夜,诗中颇有感时忧国的力作。

这首诗则表现诗人辞官的决心,报效国家的信念与使命,以及献身改革理想的崇高精神,语气乐观,形象生动,极富艺术魅力。

这首诗是作者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发离京南返的愁绪,二是表示自己虽已辞官,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诗中的“落红”、“化作”两句是历来传颂的经典名句,他们一方面是诗人言志抒怀的心声,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广泛意义上的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出色写照。

诗的开拓为表现自己离愁别绪的丰富感情,诗人用了“浩荡”一词来形容“离愁”,既强化“愁”意。

又体现出诗人狂放深沉的内心思绪和个性特点,这里典型的诗人本色。

己亥杂诗·其五原文及赏析

己亥杂诗·其五原文及赏析

己亥杂诗·其五原文及赏析己亥杂诗·其五原文及赏析己亥杂诗·其五作者:龚自珍朝代:先秦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注释选自《龚自珍全集》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浩荡:无限。

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落红:落花。

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花:比喻国家。

即:到。

赏析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

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

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

“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

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

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不为独香,而为护花。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己亥杂诗·其五》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己亥杂诗·其五》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己亥杂诗·其五清代:龚自珍原文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赏析这诗作于1839年(农历己亥),是诗人的代表作品。

是年,诗人辞官南归故里,后又北取眷属,就在往返途中创作了这一部堪称绝唱的大型七绝组诗。

这组诗忆述见闻、回忆往事、抒发感慨,艺术地再现与反映了自己生平、思想、交游、宦迹、著述的丰富阅历,标志着诗人认识社会和批判现实的能力,在晚年已臻新的境界。

时值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夜,诗中颇有感时忧国的力作。

这首诗则表现诗人辞官的决心,报效国家的信念与使命,以及献身改革理想的崇高精神,语气乐观,形象生动,极富艺术魅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

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喜欢用落日作为自然现象和象征韶光易逝的双重手法来显示相思之烈或别离之苦。

“吟鞭东指即天涯”。

“吟鞭”是指诗人的马鞭,“东指”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地——故乡(浙江)。

“即天涯”是说距离故乡还很远。

马鞭举处,前面便是离京师越来越远的海角天涯。

元人马致远的《天净沙》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龚自珍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不过龚自珍的“吟鞭东指即天涯”没有直接说自己是“断肠人”而已。

按理说,龚自珍不满于死气沉沉的礼部衙门生活,毅然辞去礼部主事之职,准备回家乡杭州干一番事业,只身出都,有的只是对旧势力的决裂之感和憎恶之情,不应产生浩荡的离愁。

《己亥杂诗》其五节奏划分

《己亥杂诗》其五节奏划分

龚自珍《己亥杂诗(五)》原文、注释、翻译【原诗】:己亥杂诗(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释】:1.“浩荡”句:浩荡:广阔深远的样子,也就是浩荡之意。

白日斜: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分。

2.吟鞭:诗人的马鞭。

吟:指吟诗。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诗人故乡杭州,有版本称这指的是诗人不知今后该何去何从。

3.落红:落花。

花朵以红色者居多,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这里比喻自己离开官场。

4.花:比喻国家。

5. 护:保护。

【作者简介】: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

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

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

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

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

【朗读节奏划分】:己亥杂诗(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写作背景】:己亥,是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法来标记的年月,在诗中它其实就是一八三九年。

这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己亥杂诗》诞生了。

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

《己亥杂诗》中的批判,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

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计堪危。

【翻译】: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赏析】: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翻译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翻译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翻译 赏析08-07-22 21:33原文: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资料: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是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者。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
翻译:浩荡的风吹动着新的季节,吹动着我无边的离愁——因为属于我的时间,已即将夕阳西下。我吟着诗句,驰向东方,终于见到了不可逾越的天涯。唉!我的生命将象这一片片落红凋零而去——但它们并非无情地离弃这个世界,而是为了溶入泥土,催生另一轮的绽放。

己亥杂诗其五诗歌鉴赏

己亥杂诗其五诗歌鉴赏

己亥杂诗其五诗歌鉴赏原文:《己亥杂诗·其五》清代-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鉴赏: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

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

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

“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

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

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不为独香,而为护花。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己亥杂诗·其五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

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

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

“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

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

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不为独香,而为护花。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主旨: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赏析
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为的是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

[落红:落花。

花朵以红色者居多。

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哪里是落花的葬词?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歌!
诗人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了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两句诗也包含了这样的哲理:“落红”似乎成了无用之物,但从另一角度看,它能化泥护花,仍有价值和作用,它包含着世上的万事万物均具有两面性,“有用”和“无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关键在于观察者的视角,在于自身的价值和功用。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也隐喻了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

从而形象、贴切地展示了作者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