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名词解释总汇

合集下载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学 名词解释大全

教育学 名词解释大全

1、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2、教育媒介:指建构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于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3、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4、社会抑制:也称作社会干扰,指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而使个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

5、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法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集体目标和范围。

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6、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7、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原有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

下位学习包括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8、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9、教学评价:是指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10、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11、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12、压力:是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情境时,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也称应激状态。

13、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素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濡耳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教育方法。

14,、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其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

常用的认知策略主要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教育学》考试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考试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考试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教育学名词解释大全

教育学名词解释大全

教育学知识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1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狭义上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是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3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注于精神创作活动的过程及其成果,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的精神文明。

4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中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

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个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5 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总的要求。

广义上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6教育制度: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

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教育目的,从组织上统一制定的一系列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为学制。

是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院校的总体系。

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标,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7教师: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从广义上来讲凡是把知识、技能、技巧传播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为教师。

狭义上的教师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8、教师威信:是一种能让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感召力量。

分为两种:尊敬威信和信服威信。

9、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知识,专业思想,专业能力上不断完善的过程。

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10、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8、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9、在对待教育目的人的价值取向问题上,如何正确理解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关系?
(1)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是人自身发展的两个不同方面。
25重要他人: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影响的具体人物。
26班级组织: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依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的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27班级管理:班主任和教师通过对班级教育条件的理顺,采取适当的办法,建构良好的班级集体,从而有效地推进有计划的教育行为的过程。
5显性教育功能: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
6隐性教育功能: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7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
8价值性教育目的: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定价值实现要求的教育目的,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向。
①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②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③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4、教育的个体正向功能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个体发展功能 (2) 个体谋生功能 (3)个体享用功能
5、教育的社会正向功能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2)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3)促进经济发展;
31诊断性评价:一般是在教育,教学或学习计划实施的前期阶段开展的评价,重在对学生已经形成的知识,能力,情感等发展状况做出合理的评价,为计划的有效实施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源,以获取更好的效果。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教育——指一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

2.狭义教育——是指专门通过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3.人的发展——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4.遗传素质——是指先天继承下来的、与身俱有的生理解剖特点。

5.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6.义务教育——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7.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教育方针是执政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的具有全局性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制定教育政策的总依据。

8.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与智力充分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意志、个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9.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的教育。

10.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体力和运动能力,养成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

11.智力因素——是在人们的智慧活动中,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

12.非智力因素——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名词解释总汇教育1.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的教育。

狭义的教育则是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4.教育内容: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

5.教育措施:是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方法,它不仅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法,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时所使用的一切物质条件。

6.教育科学:是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7.教育规律8.教育结构:通常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以及不同性质的专业之间的比例构成。

9.教育观念:是教育者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总和10.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11.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他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

他能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12.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他由三部分组成: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和根本规则。

13.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教育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能力。

14.教育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

15.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得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

义务教育也称强迫教育,是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它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的特点。

16.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由教育之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具体的教育对象,和特定的教育场景来选择教育内容,组织教材和教学活动,并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来对学生施加影响17.制度化教育:是指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

18.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19.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20.素质教育:2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他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身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身。

22.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23.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教学1.教学:是只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削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时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3.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4.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教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关于学科教育内容和教学要求的指导性文件。

5.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6.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地恩师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削,它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他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时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7.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者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

8.教学单元是指某门课程的教材内容中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部分。

课程1.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

狭义的可趁特指一门学科。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2.国家课程:也称“国家统一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审定,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课程是一级课程。

3.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是二级课程。

4.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是三级课程。

5.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在其实施过程中所期待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规定了某个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学习课程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

6.课程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一定的评价技术和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分析和整理信息,资料,对课程的编制过程,课程方案,课程实施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7.课程实施是将设计的课程转化为具体教学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8.基础性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以有组织的知识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

9.拓展性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

10.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态度与能力。

其他1.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他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殊要求。

2.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等系统。

3.学制:学校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小学,中学,大学,专业学校,职业技术学校,业余学校等。

4.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上的文化则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机构的复合体,即社会的精神文化。

5.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6.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

7.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有形部分,它一方面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他也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体现着一定的价值目标,审美意向等,8.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是学校始建活动和教育关系的规范总和,是构成学校的重要元素,是学校管理的杠杆。

9.学校的精神和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10.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一旦形成就会代代相传,具有不易消散的特点。

11.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得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12.内发论: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的机制决定。

13.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4.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5.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者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16.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前提条件。

17.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了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8.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19.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0.人的力量是人的身体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综合。

21.个性又称人格,是指个体稳定的,综合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22.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23.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24.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25.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26.职业是依据人们参加社会劳动的性质与形式而划分的社会劳动集团,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并以其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的种类。

27.角色是个人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履行一定社会职责的行为模式。

28.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29.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是指教师在从事教师职业时所需要的职业素质,它反映了特定职业对从业者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经验经历,人个个性以及身体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30.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将抗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31.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32.研究能力是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是为未知事物探索性的,发现性的,心智,情感主动投入的过程。

33.智力:一般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在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