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或工程地质期中总结背记

合集下载

工程地质复习总结

工程地质复习总结

工程地质复习总结工程地质复习总结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因此好好准备一份总结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工程地质复习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二章地壳及其物质组成一、地壳是固体地球的外部层圈1、地球包括外部层圈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固体地球两部分2、固体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大陆地壳(平均35KM,最高70~80KM)变质岩沉积岩,海洋地壳(平均7~8KM)玄武岩3、地质作用:塑造地壳面貌的自然作用4、地质作用的动力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内热,太阳辐射热以及地球旋转力和重力5、只要引起地质作用的动力存在,地质作用就不会停止6、地质作用分为:物理地质作用(内力与外力地质作用)和工程地质作用(人为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岩浆作用(喷出和侵入),变质作用,地震外力地质作用: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二、矿物1、矿物是天然产出的均匀固体。

它是各种地质作用的产物,是岩石的基本组成部分。

2、矿物形态:单晶的晶体习性:绿柱石(柱状),石榴子(粒状),板钛矿聚形晶体(板状);集合体的特征形态:红柱石(放射状),方解石(钟乳状),玛瑙(晶腺);3、矿物的物理性质颜色:最直观的性质,自色和他色;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在无釉瓷板上刻画,对金属矿物鉴定有重要意义光泽:矿物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金属光泽(方铅矿、黄铁矿)半金属光泽(磁铁矿)金刚光泽(金刚石)玻璃光泽(玻璃表面)油脂光泽(石英端口处)树脂光泽(部分闪锌矿)丝绢光泽(石棉)珍珠光泽(云母)土状光泽(高岭土);硬度:矿物抵抗外力机械作用的强度。

1滑石2石膏3方解石4萤石5磷灰石6正长石7石英8黄玉9刚玉10金刚石解理:矿物受外力作用时,能沿一定方向破裂成平面的性质。

大一普通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大一普通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大一普通地质学知识点总结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构成、结构和演变过程的科学,作为一门广泛的学科,大一学生通常会接触到一些基础的地质知识。

本文将对大一普通地质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岩石与矿物、地质作用等内容。

一、地球的形成与演化1.大爆炸理论:宇宙大爆炸是地球宇宙形成的起点,它导致了宇宙的膨胀和冷却。

2.行星形成理论:地球是由星云中的气体和尘埃经过一系列过程逐渐凝聚形成的。

3.地球的分化: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分别由不同成分和物质组成。

4.地球的演化过程:包括原始大气的形成、水的起源、生命的出现以及地质事件的发展。

二、岩石与矿物1.岩石的分类:岩石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每种岩石有不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2.火成岩:由地下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包括侵入岩和喷发岩两大类。

3.沉积岩:由碎屑岩、化学沉积岩和有机质岩等组成,形成过程包括物理和化学的沉积作用。

4.变质岩: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形成,包括片麻岩、页岩和大理岩等。

5.矿物的特征:矿物是由确定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组成的固体物质,具有特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三、地质作用1.构造地质学:研究地球外部的构造和变形,包括地震、火山和地壳运动等地质现象。

2.地质力学:研究岩石的应力、应变和变形等力学行为,包括岩石的断裂和褶皱形成。

3.地貌地质学:研究地表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包括风蚀、水蚀和冰蚀等地质作用。

4.环境地质学:研究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地质灾害的预防控制,包括地质灾害的分析和评估。

综上所述,地质学是一门涵盖广泛内容的学科,大一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了解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岩石与矿物以及地质作用等基础知识。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可以对地球的奥秘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地质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对地球的认识也将不断深入,为人类的生活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普通地质学总结(夏邦栋第二版)

普通地质学总结(夏邦栋第二版)

普通地质学总结(夏邦栋第二版)2、北半球上一切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均向右偏;南半球的均向左偏。

此为科里奥利效应。

它对大气的运动方向(流水的运动方向也相同)发生重要影响。

P373、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氮、氧以及少量的二氧化碳等。

在平流层上部有臭氧层。

正是因为地球具有这种性质的大气,生命的存在才称为可能。

4、太阳热能、地球的重力能以及日月的引力是发动各种外力地质作用的能源。

或者说是推动大气、水、生物三种营力做功的动力。

7、使松散的沉积物变为坚硬的沉积岩的作用称为固结成岩作用,包括压固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以及新矿物生长作用等。

它们对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具有不同的意义。

8、组成沉积岩的常见矿物都是在常温、常压下形成的,或者所适应的温度范围较大,在地表条件下能够保持稳定的矿物。

P419、碎屑结构是沉积岩的特征性结构,也是识别沉积岩的基本标志。

10、碎屑结构按其组成碎屑颗粒粒径分为砾状、砂状、粉砂状、泥状等类型,其相应的沉积岩分别是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页岩、黏土)。

P4111、砾岩与砂岩一般都具有的碎屑、基质与胶结质三部分,或碎屑、胶结质两部分,用肉眼能够加以识别。

P4112、层理是沉积岩的特征性沉积构造,也是识别沉积岩的基本标志。

包括平行层理与交错层理两种类型。

P4313、递变层理、波痕、泥裂、印模等沉积构造都出现于具有碎屑结构的岩层中,它们对于判别岩层的顶底方向常有指示性意义。

P43-4514、缝合线是石灰岩及白云岩中常见的沉积构造。

它可以帮助确定岩层的层面。

P4415、砾岩(含角砾岩)的进一步定名主要依据其中碎屑的成分。

砂岩的进一步命名除依据碎屑成分外,还要注意碎屑的粗细程度、岩石的颜色、胶结物成分等。

P45-4616、粘土岩或泥岩的碎屑极细,难以辨认,进一步定名可以根据岩石的颜色及混入物成分。

17、硅质岩是由SiO2组成的岩石。

含有机质的硅质岩为黑色。

富含氧化铁的硅质岩为红色或灰绿色,称为碧玉。

工程地质实习总结2篇

工程地质实习总结2篇

工程地质实习总结工程地质实习总结精选2篇(一)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工程地质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并且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技能和知识。

以下是我对这次实习的总结:一、实习过程在实习的过程中,我参与了多个项目的地质勘探工作。

首先,我学习并掌握了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地层观测、取样、测量等。

在实地勘探中,我积极参与地质钻孔、地质剖面观测和地质勘探工程的现场工作,理解并熟悉了勘探设备的使用和操作。

其次,我还参与了地质灾害的监测和评估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习了地质灾害的类型、原因和发展规律,并学习了如何进行灾害监测和评估。

我参与了滑坡、崩塌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调查和监测工作,并学会了使用地质测量仪器和软件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

最后,我还学习了工程地质报告的编写和总结。

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几个项目的报告撰写工作,学习了如何进行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并将结果清晰地表达在报告中。

我还学习了如何根据地质调查数据进行工程地质评价和预测,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二、收获和体会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学到了实用的地质勘探和灾害评估技术,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沟通协作的能力。

在实习中,我与同事们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了项目的各项任务。

在团队合作中,我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这次实习也让我重视实践和实际工作的重要性。

在实习中,我发现理论知识只是基础,真正的能力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磨练和提高。

我认识到实践是提高自己能力的最好途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三、不足和改进尽管这次实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首先,我对工程地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在地质灾害评估方面。

因此,我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

此外,在实地勘探和现场工作中,我还存在一些技巧上的不足。

比如,在地质调查中,我需要更加仔细和细致地观测和取样;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我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相应的软件和技术。

关于工程地质的实习总结

关于工程地质的实习总结

关于工程地质的实习总结
在实习期间,我有幸参与了多个工程地质项目,对工程地质领域的工作和流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习期间,我主要负责以下内容:
1. 地质调查:在项目现场进行地质勘察和采样,了解地质条件及地质构造,为后续工程设计及建设提供依据。

2. 地质风险评估:通过对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确定工程设施建设的安全性,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风险。

3. 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编制:根据采集到的地质数据和现场情况,编制工程地质勘查报告,详细描述地质条件和提出建设建议。

4. 地质监测:通过实验室测试和监测手段,对地质条件进行实时监测,并及时提出调整建议。

5. 地质工程设计:参与地质条件的分析和评估,辅助工程设计师进行工程设计,确保设计与地质条件相符合。

总的来说,在实习期间,我通过实际项目的参与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对工程地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也提升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将这些经验和所学知识充分运用,为工程地质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普通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普通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普通地质学知识点总结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和演化过程以及地球上的各种地质现象的学科。

下面是一些普通地质学的知识点总结。

1.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层次: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分为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地幔是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岩石层,地核是地球的内部最深处,由铁和镍组成。

2.地球的动力学:地球的内部热量通过地幔的对流而导致地壳板块的运动。

地壳板块移动的结果是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

3.地层与年代:地层是指地球表面的岩石层序。

通过对不同地层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历史上的演化过程。

地质学家使用不同的方法来确定地层的年代,包括放射性同位素测年和化石记录。

4.地质力学:地质力学是研究岩石的形变和断裂的科学。

它主要研究岩石如何相互作用,产生断层、褶皱和地质构造。

5.矿产资源:地质学也研究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和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

通过地质调查和勘探,可以发现和开发这些矿产资源。

6.地球的历史:地质学家通过对地层和化石的研究,可以理解地球的历史演化。

地球的历史可以分为不同的时期,包括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7.地球表面的地貌: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包括山脉、高原、河流、湖泊、沙漠等。

地质学家研究地貌的形成原因,可以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过程。

8.水文地质学:9.地震学:地震学是研究地震现象的学科。

它研究地震的发生原因、震源机制、震波传播和地震带的分布。

10.灾害地质学:灾害地质学是研究自然灾害与地质条件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它研究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地滑等的发生机制和预防措施。

以上是地质学的一些普通知识点总结。

地质学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等领域,对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个人总结5篇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个人总结5篇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个人总结5篇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个人总结篇1本次实习为期一周,实习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和提高学生土木工程和交通工程专业的热情和兴趣。

实习包括课堂讲解和实地考察两部分。

在课堂中,导师简单讲解实习内容及各种地质相关内容,在现场根据具体情况_老师深入分析,精心讲解,不仅使我们掌握了野外实习的基本要领,还使我们对课程理论知识有了感性认识并加以巩固和深化。

本次实习我们利用罗盘在多处测量了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在这些过程中,我对罗盘功能的认识和操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此外,我还熟练了产状三要素的各种表达方法——方向法、象限法和图示法。

地质实习本质就是研究各种地质情况,其中一大块内容便是岩石和及其构成边坡的工程地质问题,因此,此次实习最大的内容就是观察各种岩石和分析其构成的边坡情况。

实习中我们几乎每天都跟岩石和边坡打交道,_老师也花了大半部分的精力讲解这部分的知识。

为期一周的地质实习很快的就结束了,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培养了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对地质科学的热爱和兴趣,而且还在实习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地质知识的了解,尤其是工程地质学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理解,从之前的感性认识升华为如今的理性认识,这种质的飞跃,应该归功于实践的作用。

此外,在此次实习中我在导师身上学了不少的东西。

体会最深的就是做事要认真、不能懈怠,更不能放弃,爬鼓山时,在导师的激励下,我坚持下来了,所以要铭记:做事要认真,即使不喜欢的,也要努力去做,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让自己造福于人类!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个人总结篇2《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许多地质理论和知识都必须经过实践的过程,才能加深我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

因此,地质学的野外实习是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

通过这次在昆明、武定、元谋地区的教学实践活动,使我们有了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使我对《地质学》的有关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地层、构造、岩石、矿物等地质学基本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普通地质学知识点

普通地质学知识点

普通地质学知识点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地壳变动以及地球演化历史等内容的科学。

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涵盖了地质学的各个分支,如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和地层学等。

以下是几个普通地质学的知识点。

1.矿物学矿物学是地质学的基础学科,研究地球上各种矿物物质的性质、成因和分类等。

矿物是地壳中的天然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

常见的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等。

矿物学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内部构造和岩石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

2.岩石学岩石学是研究岩石的形成、组成和变质作用等的学科。

岩石是由一个或多个矿物组成的固体物质,常见的岩石有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

岩石学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和地壳的演化历史,对于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利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3.地球化学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化学元素在地球上的分布、循环和相互作用等的科学。

地球化学元素是构成地球物质的基本成分,常见的元素有氧、硅、铁等。

地球化学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物质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对于理解地球系统的运行机制和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4.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地壳运动和构造变形等的学科。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壳,构成了陆地和海洋的基础。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可以揭示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对于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5.地层学地层学是研究地球上各个地层的分布和演化等的学科。

地层是地壳中连续分布的一层层岩石,通过研究地层的特征和化石的分布可以推断地层的时代和地质历史。

地层学的研究对于地质历史的重建和矿产资源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演化历史等的科学。

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和地层学等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它们相互关联,共同组成了地质学的知识体系。

通过研究地质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地球的奥秘,为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地质学》期中总结第一稿第一章绪论地质学研究对象1.地球由固体地球和覆盖其上的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构成。

2.固体地球又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层圈。

3.地壳加软流圈之上的固体地幔合成岩石圈。

地质学的任务1.指导人们寻找和开发矿产资源2.有效地指导抵御自然灾害3.研究地质环境,保护人体健康地质学的研究内容1.组成地球的物质2.物质的组成方式、形成、演化与分布3.地球的历史4.应用问题5.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6.综合性研究地质作用及其方法1.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两类,包括岩浆作用、构造作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

2.地质作用的特点(1)地质作用的地域特色(2)地质现象的复杂性(3)地质作用过程的漫长性3.地质作用的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2)仪器测量(3)理论分析第二章矿物厚16km的地壳内50种元素的平均含量与总质量的比值,成为地壳元素丰度,命名为克拉克值。

矿物的概念1.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在正常情况下呈结晶质的元素或无机化合物,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晶体、非晶质体、与准晶体1.晶体是其内部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列的固态物质。

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列的固体称为结晶质。

2.非晶质体是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不呈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列的固体。

相应对应非晶质。

3.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温度、压力等)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从而成为不同的矿物,称为同质多象。

4.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他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称为类质同像。

5.包围晶体的平面称为晶面。

6.由两个或多个同种晶体按一定的相对方位关系连生在一起,称为双晶。

、7.矿物单体若为一向伸长,其集合体常为纤维状或针状、柱状;若为两向延展,其集合体常为板状、鳞片状;若为三向等长,其集合体常为粒状、块状。

8.特殊形态集合体:放射状、晶簇(石英或方解石晶簇)、鲕状和豆状、钟乳状、葡萄状与肾状、结核状矿物的物理性质1.透明度2.光泽——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3.颜色——自色、他色、假色4.条痕5.硬度6.解理:云母一个方向、方解石三个方向7.断口常见矿物矿物分类1.自然元素矿物2.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矿物3.卤化物矿物4.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矿物5.含氧盐矿物部分常见矿物:石墨、石英、方解石第三章火成岩喷出作用与喷出岩1.岩石按照其地质成因划分为火成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火成岩占地壳岩石体积的64.7%。

3.岩浆(magma):形成于地下深处的、具有较大粘性的高温熔融流体物质。

●成分:硅酸盐+1-8%以水为主的挥发物质;●源区:地表之下50-200公里;●条件:温度800-1200°C;压力10千巴大气压(40公里)4.岩浆作用Magmatism:岩浆发育、运动、固结成火成岩的作用. 岩浆喷出地表的过程,称火山作用Volcanism。

早期爆炸喷出,晚期地表溢流.未到达地壳而在地下某深处冷凝结晶固结的过程,称为侵入作用Intrusion。

5.喷出强度与岩浆的粘性有关(viscosity) (岩浆由二部分构成:硅氧四面体或硅铝氧化物和金属阳离子。

[SiO4]-4、[AlSi3O8]- + K,Na,Ca,Mg,Fe,前者含量高,则岩浆粘性大,呈酸性,难流动,;反之,粘性小,呈基性,易流动。

)6. 火山喷发物质的构成Compositions of volcanic maeriala.气体Gas:水汽、二氧化碳、硫化物等。

b.固体Solid: 围岩及早先冷凝的岩浆岩,被岩浆喷出,脱离地表在空中炸碎后冷凝成固结体,称火山碎屑岩火山灰<2mm → 单独成岩→ 凝灰岩火山砾2-50mm → 火山灰胶结→ 火山角砾岩火山块>50mm → 火山灰胶结→ 火山集块岩火山渣数十厘米→ 快速冷凝的岩浆块→ 浮岩火山弹>50mm → 喷出炸碎后冷凝固结的岩浆块c.熔融体Melting body:熔岩7. 喷发方式Erupting patterns裂隙式喷发Fissure:岩浆沿断裂溢出,固体喷发物较少。

中心式喷发Central:形成盾形火山锥,坡度2-4度,小于150。

8. 熔岩类型及其特征Type & character of lava按SiO2含量%的分类(国际通用)超基性Ultrabasic magma:<45%; (▲超镁铁质Ultramafic) 科马提岩基性Basic magma:45-52%; (▲镁铁质Mafic) 玄武岩中性Intermadiate magma(Andesite magma):52-65%;安山岩酸性Acidic magma:>65%,流纹岩侵入作用与侵入岩1.侵入作用(intrusion)侵入岩(intrusive rock):岩浆在向上运动的侵入过程中逐渐冷凝结晶形成的岩石。

深成侵入岩(深成岩):>10公里深处形成。

中深成侵入岩:3~10公里浅成侵入岩(浅成岩):<3公里深处形成。

2.侵入岩的产状Attitude:侵入岩的形态、大小、与围岩的关系。

(1)岩体:分岩株与岩基二种。

● 岩株(stock)● 岩基(batholith)(2)岩脉(dyke):分岩墙与岩床二种。

● 岩墙(dyke)● 岩床(sill)(3)岩盆与岩盖火成岩的结构与构造1.结构(1) 按结晶程度:全晶质phanero-crystalline(花岗岩)、隐晶质-玻璃质Crypto-crystalline to glass(黑曜岩)、半晶质(浅成岩)(2) 按晶粒大小粗粒结构: 晶体粒径5mm中粒结构: 晶体粒径5-1mm细粒结构: 晶体粒径1-0.1mm(肉眼可辨0.1-0.2mm)微粒结构: 晶体粒径0.1mm(3)按晶体的完整程度自形:缓慢结晶,晶形规则;它形:速冷,晶形不规则;半自形(4)按晶体的相对大小● 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似斑状结构Porphyroid(侵入岩):基质为显晶质,成分与斑晶相同.反应稳定、缓慢结晶的环境。

● 斑晶(phenocryst):粗大的晶体;基质(matrix): 斑晶周围细小的颗粒.以石英大小为标准,分粗、中细和显晶质、隐晶质和玻璃质等● 斑状结构Porphyritic:基质为隐晶或非晶质. (火山岩的典型结构)2.构造●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流动构造Flow: 柱状、片状矿物或俘虏体定向排列。

●流纹构造Rhyotaxitic:流纹岩中不同的矿物成分、不同的颜色、拉长的气孔相互线状或弯曲状平行排列。

●晶洞构造Miarolitic:岩浆冷凝收缩形成的浑圆状空洞,内常生长有晶族。

不同于气孔.为不均质的碱性花岗岩(A型)典型构造。

●球状构造Orbicular:由不同矿物组成的同心圆壳围绕中心分布而成。

特征:各圈中的矿物呈放射状分布。

成因:岩浆中的某些组分脉动式过饱和结晶而形成。

●层状构造(bedded):熔岩-沉积夹层-熔岩平行排列。

●块状构造(massive structure):宏观上各向同性;矿物排列无规律;岩石呈均匀块体.火成岩所特有。

SiO2越多,颜色越浅第四章沉积岩1.引起外力地质作用的因素大气、水、生物(科里奥利效应)2.外力地质作用的类型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3.沉积作用沉积物:(碎屑沉积物、化学沉积物、生物沉积物、生物化学沉积物)4.搬运作用(1)滚动方式沿水流底部搬运: >2mm,砾岩; (2)跳跃搬运:2-0.05mm,砂岩; (3) 悬浮状态搬运:0.05-0.005 mm,粉砂岩;(4)凝聚态搬运:<0.005mm,粘土岩5.固结成岩作用沉积岩的特征1.沉积物来源:母岩风化物、生物、火山物质、宇宙物质。

2.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中八种主要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方解石、高岭土、绿泥土3.沉积岩与岩浆岩主要矿物成分比较岩浆岩: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石英、斜长石、白云母)沉积岩: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石盐(石英、斜长石、白云母)4.沉积岩的结构(1)碎屑结构砾状结构>2mm砂状结构2-0.1mm粉砂状结构0.1-0.01mm泥状结构<0.01mm(2)胶结类型基底胶结(胶结强度最强)孔隙胶结接触胶结(3)非碎屑结构●非碎屑结构Non-clastic:-为生物岩、生物化学岩所特有。

-岩石中的颗粒由化学沉积或生物化学沉积作用形成。

-无碎屑和填隙物及胶结物之分。

●晶质结构:全由近等大的沉积晶体组成;如灰岩的方解石。

●生物结构:由丰富的生物化石碎屑组成。

5.沉积构造1.层理(layer,bedding):沉积岩的成层性。

a.平行层理(parallel bedding):不同沉积层顶底面平行。

沉积岩在安静的介质环境中形成。

b.交错层理(cross bedding):不同沉积层顶底面不平行。

沉积岩形成于动荡的介质环境中。

c. 层的厚度:巨厚>1m、厚层1-0.5m、中厚0.5-0.1、薄层0.1-0.01m、微层<0.01m。

2.递变层理(graded bedding):同一层内,碎屑粒级由下而上逐渐变小。

3.波痕(ripple mark):波浪弯曲的层面.反映沉积环境动荡.4.泥裂(mud crack):层面上多边形,剖面上楔形。

6.常见沉积岩:砾岩、砂岩、粉砂岩、石灰岩、白云岩等第五章变质岩1. 占地壳总体积的27.4%;主体在中、下地壳,地表较少2. 变质作用的定义: 由于温度(T)、压力(P)的改变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使固态岩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构造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地质作用叫变质作用。

3.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1)温度:变质温度:150°C-180°C,800°C-900°C低于150°C为常温,高于900°C则地壳岩石熔化.(2)压力(3)化学活动性流体变质作用中原岩的变化1.岩石通过释放或获得某些挥发分而达到平衡,形成新的矿物.2.交代作用:固态下,岩石中物质成分进出的交换作用。

3.重结晶作用Recystalization定义:小晶体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长成更大晶体的作用。

●石灰岩CaCO3→大理岩CaCO3(质纯、洁白的称汉白玉)●石英砂岩(加温)→石英岩4.变质岩的结构指矿物、变斑晶自身特征、形态、大小,与邻近颗粒的关系(1)变晶结构:原岩发生重结晶或交代作用而形成新矿物的结构(前者有大理岩;后者有石榴石片岩(有新生矿物石榴石)(2)变余结构:尚残留部分原岩结构者称之,为浅变质结构(如板岩特有的变余泥质结构、砂质结构)(3)碎裂结构(4)交代结构4.变质岩的构造指矿物之间的关系、空间展布方式(1)变成构造:原岩构造(如层理)消失,形成变质岩特有的构造.如片理、片麻理等随变质程度加深:斑点状(spotted)→板状构造(slate) →千枚状构造(phyllite)→片状构造(schist)→片麻状构造(gneiss)→块状构造(quartzite,矿物无明显定向)(2)变余构造:变质岩中残留有原岩的构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