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总结样本

合集下载

工程地质工作总结

工程地质工作总结
1.沉积岩的形成
(1)原岩风化破坏阶段
(2)搬运作用阶段
(3)沉积作用阶段
(4)固结成岩阶段
2.沉积岩的结构
(1)碎屑结构(2)泥质结构(3)晶粒结构(4)生物结构
3.沉积岩的分类及主要的沉积岩
分布最广最常见的三种沉积岩:页岩,砂岩,石灰岩
1)碎屑岩类
(1)砾岩和角砾岩
(2)砂岩
2)黏土岩类
(1)泥岩
(3)气孔状构造
(4)杏仁状构造
(5)流纹状构造
3.主要岩浆岩
(1)酸性岩类:花岗岩,花岗斑岩,流纹岩
(2)中性岩类:正长岩,正长斑岩,闪长岩,闪长斑岩,安山岩,粗面岩
(3)基性岩: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
(4)超基性岩:橄榄岩,辉岩
任务三沉积岩及其工ຫໍສະໝຸດ 性质从体积上看,沉积岩占地壳岩石总体积的7.9%,从分布面积上看,沉积岩站陆地面积的75%
3)断层的组合类型
①阶梯状断层②地堑和地垒③叠瓦状构造
4)断层的工程地质评价
①降低了地基岩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②跨越断层构造带的建筑物易产生不均匀沉降
③隧道通过断层破碎带时,容易发生坍塌
任务四地质图
1.地质图的类型
一副完整的地质图包括地质平面图,地质剖面图和地层柱状图
篇二:工程地质课程总结
工程地质课程总结
一、
1、
2、
3、
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三、
1、
2、
3、
4、
5、

工程地质实习总结报告(精选8篇)

工程地质实习总结报告(精选8篇)

工程地质实习总结报告(精选8篇)工程地质实习总结报告篇1结束断层的实习,我们继续登山,开始褶曲的认识与实习,首先,老师将我们带到一个牙口让我们判断一下该处是向斜还是背斜,同学都说是向斜,老师说过一会就知道答案了,咱们慢慢的揭露它,然后我们在刘老师的指导下对地质罗盘进行了实习,同学们分组测量,我所测得岩石产状如下:走向NE35,倾向NE360,倾角45、在结束了罗盘的实习,我们继续上行,在途中老师不时停下给我们讲解背斜与向斜的判定方法,我们从中知道背斜与向斜不能简单通过直观的感觉来判断,就像这个山它就是一个背斜构造,虽然在途中非常像向斜,当我们走到最后一个山头的时候,结果就出来了,这就是一个背斜构造,是由于地质运动的时候,两侧受力不均造成背斜的一翼陡峭,而另一翼缓,所以直观看上去容易造成错误判断。

在看完了这个背斜构造后,我们的实习全部结束,下午返校。

实习的结论:1、我们在实习过程中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缩小了书本与实际的差距。

2、学会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测得岩层产状。

3、掌握了背斜与向斜的基本判定。

4、对断层与滑坡等地质现象有了进一步认识,理论联系实际。

5、了解了馒头山的岩层构造,对沉积岩有了更深的认识。

工程地质实习总结报告篇2通过实习,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听老师的讲解,使我学会很多课内学不到的东西,包括:如何通过一块石头的色泽,去判断其类别、其形成年代;如何去辨别3大岩石;如何去测量岩石的走向等等;总之,工程地质学的实习在于通过实习学习使学生具备分析、解决在实际工程中出现的简单条件下的地质问题。

通过这次的实习我对这门工程地质学的了解更深一层,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牢固地掌握了如何分析岩石的层理,结构构造,学会测量岩石的产状。

实习期间,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了解和认识了实地勘察的方法和所要注意的方面,了解到许多关于地质构造、岩石产状的判断与测量,老师还详细的向我们演示了根据层面构造判断断层形成情况,并且通过对已有地质图阅读及应用的讲解,通过实习后我更好地掌握了这门学科,更好地掌握了所学知识。

工程地质实习总结报告范文2篇

工程地质实习总结报告范文2篇

工程地质实习总结报告范文 (2)工程地质实习总结报告范文 (2)精选2篇(一)工程地质实习总结报告实习单位:XXX设计院实习时间:2020年7月1日-2020年8月31日一、实习概述在实习期间,我被分配到XXX设计院工程地质部门工作,主要从事工程地质调查、勘探和评价等工作。

实习期间,我通过实地勘察、实验室测试、数据分析等方式,学习了工程地质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操作,并运用所学知识参与了多个项目的地质调查和勘探工作。

在实习过程中,我得到了导师的悉心指导,并与实习单位的其他员工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通过实习,我不仅增加了实践经验,还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工程地质调查和勘探工作1. 实地勘察在实地勘察工作中,我学习了如何使用地质工具,观察地表特征,了解地貌演化和地质构造等情况。

同时,我还学会了如何使用GPS进行地理定位,并能够准确测绘地质地形图。

通过实地勘察,我了解了不同地形地貌对工程地质影响的差异,对于后续的设计和施工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 实验室测试在实验室测试中,我学习了常见的土壤和岩石物理性质的测试方法,如颗粒分析、含水率测定、压缩性试验等。

通过实验室测试,我能够对土壤和岩石的工程性质有一个定量的认识,为后续的地质评价和工程设计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3. 数据分析和报告编写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学习了如何将实地勘察和实验室测试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撰写调查报告。

通过数据分析和报告编写,我能够对地质情况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并提出相应的工程地质评价和建议。

三、得到的收获1. 增加了工程地质的实践经验,对于工程地质调查和勘探流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学会了与不同专业背景的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3. 加深了对工程地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四、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1. 实习期间,我虽然加强了自己的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但仍然存在对一些专业名词和方法的理解不深入的情况,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小结通用版5篇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小结通用版5篇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小结通用版5篇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小结1莲花山的构造位置处于加里东运动以来的深断裂带上,形成于中生代燕山运动造山期,为一典型的褶皱山系。

莲花山山脉向东北经丰顺、梅县、大埔进入福建的华安南靖一带;向西南:至海丰、惠东宝安各县分别于大亚湾、深圳湾如南海,又复出于万山群岛、高栏列岛。

广东境内长约500km,宽20至40km,局部60km。

深大断裂为一条强烈挤压破碎带,共有120多条断层组成,分东西两断层束,向东南有13条主干断层,向西有14条主干断层。

此带动力热力变质作用强烈(属低中压型变质),可寻找到铅、锌、铜、钨、锡等矿藏。

是重要的导岩构造,中酸性岩浆发生多次裂隙式多间歇性喷发,深断裂内,岩体达100多个。

为内生金属矿床成矿带。

地层:侏罗系上统称高基坪群(为陆相中酸性火山岩),该群为一套复杂的陆相火山岩系,由中性、中酸性、酸性火山熔岩及相应的火山碎屑岩和沉积岩夹层组成,厚度巨大。

早上10左右,我们土木工程专业的几个班搭着校车到了莲花山,上山的路比较陡,但沿途的风景不错,一路鸟语花香,忍不住想快点下车,去好好的欣赏。

终于到了山顶,下了车之后,我们就跟着老师,一边听着老师的讲解,一边欣赏美丽的风景名胜。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望海观音,其规模宏大,气势非常壮观。

望海观音金像高四十多米,这观音像霞披狮海,光泽南天,据说是目前箔金铜像的世界之最。

此时正恰夕阳西斜,观音像头顶佛光灿灿。

望海观音右侧的就是观音阁了,是仿古单体建筑,三层,面阔七间开,有外廊,按清代大木大式作法营造,雄伟庄重,气势恢宏,古色古香。

于第三层阁顶高处有“莲花禅寺”之牌匾。

大殿门前置大型香案,香客善信们虔诚焚香礼拜,祈求福缘。

沿着石阶往下走,就到了狮子岩了,它是傲然挺立的一块石头,像头雄狮,估计是由此得名吧,据说它是莲花山的标志之一。

这块石头是由古代的海潮侵蚀而成的,看来千万年前这里是水位还是很高的,石头的岩性为沉积岩的棕红色砂岩,层理构造明显,极容易被风化。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个人总结5篇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个人总结5篇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个人总结5篇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个人总结篇1本次实习为期一周,实习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和提高学生土木工程和交通工程专业的热情和兴趣。

实习包括课堂讲解和实地考察两部分。

在课堂中,导师简单讲解实习内容及各种地质相关内容,在现场根据具体情况_老师深入分析,精心讲解,不仅使我们掌握了野外实习的基本要领,还使我们对课程理论知识有了感性认识并加以巩固和深化。

本次实习我们利用罗盘在多处测量了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在这些过程中,我对罗盘功能的认识和操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此外,我还熟练了产状三要素的各种表达方法——方向法、象限法和图示法。

地质实习本质就是研究各种地质情况,其中一大块内容便是岩石和及其构成边坡的工程地质问题,因此,此次实习最大的内容就是观察各种岩石和分析其构成的边坡情况。

实习中我们几乎每天都跟岩石和边坡打交道,_老师也花了大半部分的精力讲解这部分的知识。

为期一周的地质实习很快的就结束了,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培养了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对地质科学的热爱和兴趣,而且还在实习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地质知识的了解,尤其是工程地质学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理解,从之前的感性认识升华为如今的理性认识,这种质的飞跃,应该归功于实践的作用。

此外,在此次实习中我在导师身上学了不少的东西。

体会最深的就是做事要认真、不能懈怠,更不能放弃,爬鼓山时,在导师的激励下,我坚持下来了,所以要铭记:做事要认真,即使不喜欢的,也要努力去做,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让自己造福于人类!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个人总结篇2《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许多地质理论和知识都必须经过实践的过程,才能加深我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

因此,地质学的野外实习是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

通过这次在昆明、武定、元谋地区的教学实践活动,使我们有了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使我对《地质学》的有关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地层、构造、岩石、矿物等地质学基本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地质工程工作总结(优选13篇)

地质工程工作总结(优选13篇)

地质工程工作总结(优选1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句子大全、作文大全、诗词歌赋、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complete sentences, complete compositions, poems,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地质工程工作总结(优选13篇)地质工程工作总结第一篇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主要从事地质与物探方面的工作,具体为:室内部分新矿权的踏勘设计与总结、野外踏勘编写,计算机制图、数据成图、物探报告编写;野外的物探工作测量与数据处理,部分探测工作的布置与安排。

工程地质实习总结范文 (2)

工程地质实习总结范文 (2)

工程地质实习总结范文实习目的与岗位认识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我有幸参与了一次工程地质实习,这是一次对专业知识深度挖掘与实际操作结合的重要经历。

实习的目的是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工程地质学的理解,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同时,通过对工程现场的观察和研究,我得以对工程地质师这一岗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工程地质师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准确判断和处理各种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

实习过程与问题解决在实习过程中,我主要参与了地质勘察、土壤分析、地下水状况调查等工作。

通过实地勘察,我深入了解了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等基本情况。

同时,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地质构造复杂,难以准确判断地层岩性;地下水状况不明,难以确定其对工程安全的影响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向导师请教,以及多次实地考察,逐步找到了解决的方法。

在地质勘察过程中,我运用了多种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地质钻探、地质雷达探测、地下水位观测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得以获取了大量的一手数据,为后续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土壤分析方面,我学习了土壤分类、土壤力学性质测试等知识,通过实验室测试,得出了土壤的物理力学指标,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了重要依据。

实习总结与收获通过这次实习,我深刻体会到了工程地质学的实际应用价值,也认识到了自己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上的不足。

在实习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技能和方法,还锻炼了自己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也明白了工程地质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才能更好地胜任这一岗位。

在实习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我在某些专业知识的掌握上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加强。

其次,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操作不规范、数据记录不详细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针对这些不足,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特别是对工程地质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二是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注重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三是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有效沟通和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工程地质课程总结(最终五篇)

工程地质课程总结(最终五篇)

工程地质课程总结(最终五篇)第一篇:工程地质课程总结工程地质课程总结一、绪论1、地质作用的概念及类型2、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3、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环境):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地质作用(不良地质现象)、天然建筑材料。

二、岩石1、矿物和岩石的概念2、矿物的鉴别特征和术语的概念3、常见矿物的鉴别4、岩石的成因类型5、岩浆岩的类型(生成、SiO2)6、结构和构造(特有构造和结构)7、常见岩浆岩8、沉积岩的形成阶段9、沉积岩的物质组成、分类10、沉积岩特有的结构和构造11、常见沉积岩12、变质作用的概念及类型13、变质矿物14、特有结构和构造15、岩石循环圈16、岩石的工程地质性质及影响因素。

三、地质构造1、地壳的运动方式2、地质年代(相对地质年代、绝对地质年代)、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3、时间地层单位和地质年代单位4、接触关系、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和研究意义。

5、产状三要素(图)6、水平、单斜构造图片、地质平面图(“V”字形法则)7、褶皱的要素和基本形态类型(图片、地质平面图)8、断裂构造:节理概念、类型、张、剪节理特征;断层要素、基本类型及特征、识别9、不同构造的工程地质性质评价10、阅读地质图(20分)11、地震的成因类型、要素、震级与烈度区别、区域烈度、场地烈度(场地条件)、设计烈度12、活断层的概念和识别、研究意义四、风化作用和地表流水的地质作用1、风化作用的概念和对过程建设的影响。

2、风化作用的类型、风化程度3、坡流的概念和洗刷作用,坡积层的稳定性4、洪流的概念和冲沟的发育阶段,洪积扇的工程地质评价5、河流的地质作用,重点下蚀和侧蚀作用及现象6、河谷形态要素、阶地的类型和形成过程、阶地应用。

五、地貌1、地貌与地形的概念区别2、地貌的形成动力3、侵蚀基准面4、山岭地貌:垭口的类型和工程性质;山坡按纵向轮廓线分类及成因和工程性质。

六、地下水1、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2、地下水的性质3、地下水的分类(埋藏条件、含水层的性质)4、潜水的概念和特征,潜水等水位线图,判断潜水和地表水的补给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概念部分
1.内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部的能( 旋转能、重力能、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
的热能) 引起。

主要分为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岩浆作用, 变质作用, 地震作用。

2.外力地质作用: 以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 并经过大气、
水、生物因素所引起, 主要发生在地球表层。

类型: 风化作用、地面流水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冰川作用、风的作用、湖泊沼泽、海洋作用、块体运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

3.层理: 沉积物在沉积过程中在层内形成的构造, 主要由沉积物的成分、结
构、颜色等在垂向上的变化而显示出来, 是沉积岩最重要的沉积构造类型。

常见层理类型: 水平层理、平行层理、波状层理、透镜状层理、斜层理、交错层理( 板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 、粒序层理
4.水理性质:
吸水率: 常压条件下, 岩石吸入水分的质量与干燥岩石质量之比。

饱水率: 高压或真空条件下, 岩石吸入水分的质量与干燥岩石质量之比。

饱水系数: 岩石的吸水率与饱水率的比值。

渗透性: 指岩石允许水透过的能力。

溶解性: 指岩石溶解于水的性质。

软化性: 指岩石在水的作用下强度降低的性质。

软化系数为岩石在饱水
状态下的极限抗压强度与风干状态下强度之比。

<0.75是强软化的岩石。

崩解性: 指粘土质岩石吸水膨胀的性质。

抗冻性: 指岩石抵抗冰劈作用的能力。

5.抗剪强度: 岩体或土体在剪切面上所能承受的最大剪应力
6.走滑断裂: 也叫平移断层, 由于地壳水平剪切力或者不均匀的侧向压力使两
盘沿着断层面发生相对水平移动的断层。

7.岩体: 工程影响范围内的地质体。

8.结构面: 分割岩体的任何地质界面。

9.结构体: 岩体由结构面切割成的单元块体
10.土的三相体系: 土是由固体相、液体相、气体相组成的三相体系。

固体相指土中的矿物颗粒, 简称土粒。

它构成土的骨架, 称为土骨架。

液体相由水溶液组成, 可分为强结合水、弱结合水、毛细水、重力水等。

气体相由空气和其它气体构成。

11.第四纪沉积土的种类哪些: 残积土、坡积土、冲、洪积土、湖积土、海
洋沉积土、风积土、冰川沉积土。

12.主要的粘土矿物的吸水特征:
高岭石晶层之间连结牢固, 水不能自由渗入, 故其亲水性差, 可塑性低, 胀缩性弱;
蒙脱石则反之, 晶胞之间连结微弱, 活动自由, 亲水性强, 胀缩性亦强;
伊利石( 水云母) 的性质介于二者之间。

13.颗粒级配: 土的颗粒级配是指土中各粒组的相对百分含量, 一般见各粒组占
土粒总质量( 干土质量) 的百分数表示, 也称为土的粒度成分
14.粘性土的稠度界限( 从图中识别)
土从某种稠度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时的界限含水量称为稠度界限, 又称为阿太堡( Atterberg) 界限
工程上常见的有液性界限wL和塑性界限wp
液性界限, 相当于土从塑性状态转变为液性状态时的含水量, 简称液限wL
粉土的液限在32~38%之间, 粉质粘土为38~46%, 粘土为40~50%。

塑性界限, 相当于土从半固体状态转变为塑性状态时的含水量, 简称塑限wp
常见值为17~28%
15.塑性指数: 工程中, 将液限含水率和塑限含水率的差值称为塑性指数, 应用
时一般去掉百分符号, 用Ip表示。

塑性指数的大小, 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土中粘粒的含量和矿物的亲水性。

16.液性指数: 液性指数I L是用来判断粘性土天然稠度状态的塑性指标, 用土的
天然含水率和塑限含水率之差与塑性指数的比值来表示
液性指数I
L 常见小数表示, 土的天然含水率愈大, I
L
愈大, 它是土的一个重
要的指标, 能够用来判断土的状态, 也能够与孔隙比结合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
17.土的抗剪强度公式( 黏性土和砂土) ( 详见课本92~93)
18.渗透固结: 由于振动或者外荷载的作用, 土体内产生超孔隙水压力, 在水头
差的作用下, 土体内部发生渗流, 导致土中水排出, 超孔隙水压力消散, 土体孔隙比降低, 体积减小, 发生固结沉降
19.土体液化: 饱和的粉土, 粉砂, 细砂在受到地震发生的振动以及动力机器作
用的突发的或周期性的荷载使其抗剪轻度急剧降低( 或接近于零) , 使地基土丧失承载能力的现象。

20.膨胀土: 富含亲水性粘土矿物且随着含水量的增减体积发生明显缩涨变形
的硬塑性粘土。

21.黄土: 黄土是第四纪干旱和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沉积物。

黄土
的浸水湿陷而使建筑物产生不均匀沉陷是造成黄土地区事故的主要原因。

22.常见的物理风化: 岩石的热胀冷缩, 冰劈作用, 盐类的结晶作用, 释荷作
用。

化学风化作用类型: 氧化作用, 溶解作用, 水解作用,水化作用, 碳酸化作用
23.河流侵蚀的主要方式有哪几种( 详见课本P139~141)
下蚀作用: 垂直向下, 切割河床上游以下蚀为主
侧蚀作用: 向旁冲刷河床、谷坡下游以侧蚀为主
24.河流阶地类型: 侵蚀阶地, 基座阶地, 堆积阶地。

( 详见课本P142~143)
25.崩塌: 指陡峻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坡体向下崩落的现象
26.地面沉降: 地层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 造成地层压密变形或下沉, 从而引起
区域性的地面标高下降。

27.溶滤潜蚀( 详见课本172)
28.体波分类: 纵波( 压缩波、 P波) 引起地面上下颠簸;
横波( 剪切波、 S波) 使地面水平摇摆;
29.地震效应分类: 地震力效应: 惯性力地震破裂效应: 地震断层和地裂

地震液化效应: 喷水冒砂和砂层液化地震激发地质灾害效应: 滑坡和崩塌
30.岩体坝基滑移的三要素: 表面滑移, 浅部滑移, 深部滑移。

( 详见课本
197~199)
31.桥梁工程的组成部分: 正桥, 引桥, 导流建筑物等组成。

( 详见课本229)
32.排除滑坡体地下水的方法种类: 水平排水设施有盲沟、盲洞、水平钻孔。

垂直排水设施有井、钻孔等。

问答部分
1、工程地质学与地质学的关系, 工程地质学的任务。

工程地质学:介于地质学和工程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 是一门研究与解决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地质学科, 它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 属于应用地质学的范畴。

研究任务: (基本任务: 查明工程地质条件; 中心任务: 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评价)
①阐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
②论证建筑物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
③选择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场址;
④研究工程建筑物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⑤提出有关建筑物类型、规模、结构和施工方法的合理建议:
⑥为拟定改进和防治不良地质作用的措施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2、相对地质年代与绝对地质年代的主要研究方法。

相对地质年代: 经过地层层序、古生物、岩性对比测定。

适用于沉积岩地区。

绝对年龄: 经过放射性元素蜕变周期测定。

适用于岩浆岩、变质岩地区。

相对地质年代确定的方法
①地层层序法
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规律。

地层层序法是确定地层相对年代的基本方法。

②生物层序法
年代越老的地层中所含的生物越原始、简单、低级; 反之, 年代越新的地层中所含的生物越进步、复杂、高级。

每个地质历史阶段都有其特殊的生物组合。

同一地质历史时期, 在相同的地理环境下, 形成的岩层常含有相同的化石或化石组合。

③岩性对比法
一般在同一时期、同一地质环境下形成的岩石, 具有相同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等岩性特征和层序规律。

因此, 可根据岩性及层序特征对比来确定某一地区岩石地层的时代。

④地层接触关系法
岩层的接触关系有:
沉积岩之间: 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 平行不整合接触, 角度不整合接触)
岩浆岩与沉积岩之间: 沉积接触侵入接触
绝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一般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蜕变规律来测定岩石和矿物年龄。

当前测定同位素年龄广泛采用的方法有: 钾→氩( K40→Ar40) 、氩→氩( Ar40→Ar39) 、铷→锶( Rb87→Sr87) 、铀—铅( U235→Pb207) 和碳法( C14→N14) 。

其中, 前4种主要用以测定较古老岩石的地质年龄, 而碳法专用于测定最新的地质事件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