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学-期末全面总结--海南大学

合集下载

工程地质学重点知识总结word版本

工程地质学重点知识总结word版本

工程地质学重点知识总结绪论定义: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地质学科,它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它是工程科学与地质科学相互交叉、渗透而成的一门边缘学科。

从工程地质角度,工程分三类:1、将工程岩土作为地基利用的工程;2、边坡岩土作为利用对象的工程;3、地下硐室作为利用对象的工程;研究对象:地壳-【地壳主要由岩石圈组成】地质环境:自然环境的一种,指由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组成的环境系统。

地质环境是地球演化的产物。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

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应力。

力是能的表现,按照能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外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产生的,它主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

外力地质作用几乎都有重力能参与。

外力地质作用使地表形态和地壳岩石组成发生变化。

外能,主要有太阳辐射热、位能、潮汐能和生物能等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内力作用:遍及岩石圈甚至整个地球,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作用等;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

能力来源:主要有地内热能、重力能、地球旋转能、化学能和结晶能。

基本任务:查明工程地质条件;中心任务: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评价人类的所有工程都建造在地壳表层的一定的地质环境中。

人类工程活动会使得自然地质环境发生变化【正反两方面】研究内容:1、工程岩土的性质 2、各种动力作用 3、岩土的应力-应变、破坏、力学模型等; 4、对原有地质环境的改造 5、进行工程地质区划 6、科学预测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7、工程地质勘察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研究方法:1、自然历史分析法—地质学分析;研究地质体、地质现象、自然地质历史形成演化。

地质基础工作。

基本的研究方法。

2、数学力学分析法—定量分析计算、评价针对某一具体问题。

工程地质期末总结

工程地质期末总结

工程地质期末总结工程地质是一门研究地球上的各种地质现象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及工程建设中所需采取的地质工程措施和技术手段的学科。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地球的构成及演化、地质灾害、工程地质勘查、地质力学、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等内容。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工程地质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在学习工程地质时,我们了解了地球的构成及演化。

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的,地壳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也是工程建设的承重层。

地球的构成对工程建设具有很大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岩石类型会对工程的选址、设计和施工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地球演化的过程,包括地质运动、地壳演化和岩石圈的动力学过程等。

这些知识对于工程建设的规划和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运用。

其次,我们学习了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是指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对工程建设和人类生活造成威胁的自然灾害。

在工程建设中,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地质环境和灾害特点,采取相应的灾害预测、评价和治理措施。

例如,在选址阶段,要充分考虑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以避免工程建设受到灾害的威胁。

在设计和施工阶段,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防灾和抗灾措施,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此外,工程地质还涉及到工程地质勘查、地质力学、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等方面的知识。

工程地质勘查是为工程建设提供地质信息和数据的过程,包括地质勘查方法、地质勘查技术和地质调查报告的编写等。

地质力学是研究岩石力学性质和岩体变形破裂规律的科学,对工程建设的承载力和变形性能进行评估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岩土工程是研究岩土体工程性质和岩土体工程问题解决方法的学科,用于解决岩土体的稳定性和变形问题。

水文地质研究地下水的分布、运动和质量,对工程建设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评价和预测非常重要。

环境地质研究地质环境对人类活动和工程建设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和修复的方法和技术。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精选3篇)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精选3篇)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精选3篇)地质学知识点总结篇11、简述 Tissot 和 Welte 三角图解的石油分类原则及类型分类采用三角图,以烷烃、环烷烃、芳烃+N、S、O 化合物作为三角图解的三个端元。

所用参数是原油中沸点>210℃馏分的分析数据。

Welte 三角图解分为六种类型:芳香—沥青型,芳香—中间型,芳烃—环烷型,石蜡--环烷型,石蜡型,环烷型。

2、天然气分类按相态可以分为游离气、溶解气(溶于油和水中)、吸附气和固体水溶气;按分布特点分为聚集型和分散型;按与石油产出的关系分为伴生气和非伴生气。

聚集型天然气:游离气、气藏气、气顶气、凝析气。

分散型天然气主要以油溶气、水溶气、煤层气、致密地层气和固态气水合物赋存。

3、石油地质学研究进展近几十年来,石油地质学无论在基本理论、勘探方法和分析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新的进展。

①生油理论上初步揭示了陆相生油和海相生油的本质对陆相沉积盆地中有机质的丰度演化阶段、转化效率,源对比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进展。

②油气田形成方面,建立了陆相盆地中油源区控制油气分布的理论。

③板块构造理论研究含油气盆地类型及演化,指导了油气勘探。

④地震地层学(区域地震地层学(含层序地震地层学)与储层地震地层学(含开发地震学))的应用。

⑤储层评价技术的系统研究。

⑥有机地球化学的应用。

⑦数学地质和计算机的应用正在促使石油地质学发生深刻的革命。

⑧石油地质学原理从静态向动态、从单学科向多学科综合发展。

⑨在勘探方法上,采用了综合勘探方法:重磁、电、地震、参数井等综合勘探。

发展了以前的单纯的构造条件找油。

⑩室内分析技术的发展丰富了生油理论、油气藏形成理论。

特别是有机质的成熟度分析发展很快。

4、在盆地、区带、圈闭三级评价研究中,盆地分析是础,区带评价是手段,圈闭描述是目的(1)盆地分析①内容沉积史:查明各时代层序沉积体系、沉积相,编制沉积环境图,指出有利的生、储、盖相带分布重塑沉积发育史。

构造史:编制各层序等厚图,阐明坳陷隆起发育演化,查明二级构造带类型、特征及分布,为优选区带奠定基础。

地质学期末复习总结汇总

地质学期末复习总结汇总

地质学研究的特点: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涉及到悠久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2,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区差异性和变动复杂性,地址记录的残缺性3,地质学是来源于实践而又服务于时间的科学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野外调查研究和地质测量,积累感性资料,分析对比,归纳分类。

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形式,得出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结论。

2室内实验和模拟实验:3,历史比较法(现实类比法)名词解释:1,不连续面:地震波在地下若干深度处,传播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面。

2,一级不连续面:a.莫霍界面(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平均深度33千米(陆厚洋薄),p28b.古登堡不连续面:深度2900千米。

纵波13.32—8.1、横波消失3,克拉克值(元素丰度):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

4,拜尔勒面:地下400km的次一级不连续面5,雷波蒂面:地下1000km的次一级不连面6,岩石圈:软流圈以上的固体圈层/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岩石圈(p33)7,软流圈:深度在60~400km的古登堡低速层,有部分熔融具有较大塑性或潜柔性。

700~1600度8,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9,地质营力:引起地质作用的自然力10,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自然产物、有相对固定和均一的化学成分)11,岩石: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12,晶质体:化学元素的离子、离子团或原子按一定顺序重复排列而成的固体13,类质同像:在结晶构架中,性质相近的离子可以互相顶替的现象。

(条件:离子半径相差不大,离子电荷符号相同,电价相同)14,同质多像: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可以结晶成2种或2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15,自色:因矿物本身固有的化学组成中含有某些色素离子而呈现的颜色16,他色:矿物颜色与自身化学成分与结晶结构无关,而是因矿物所含的杂质成分引起的17,假色:矿物颜色是由某些化学的和物理的原因而引起的18,晕色:片状集合体矿物因光程差引起干涉色,eg。

大学生工程地质总结

大学生工程地质总结

大学生工程地质总结大学生工程地质总结时间稍纵即逝,充满意义的实习生活结束了,想必你的视野也得到了开拓,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实习总结吧。

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份精彩的实习总结,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工程地质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工程地质总结120xx年7月9日20xx年7月14日,我们在兴文石海进行了工程地质实习,工程地质实习是整个工程地质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在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深化课程理论,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毕业以后的设计、施工中应用有关地质资料打下一定的基础。

这一次实习其内容是:土木工程上在野外地址工作的基本方法。

鉴别和观察常见演示,矿物特性及工程性质。

理解掌握地层年代和岩性的特性。

掌握断层的类型及野外识别的特征。

掌握褶皱的野外识别。

熟练的使用罗盘,和岩层产状三要素的测定。

观察常见的地址现象,地下水的补给,运动,排泄规律。

重点要理解基本的地址概念,了解基本知识,学会基本技能。

通过简短的野外地址实习,巩固学过的《工程地质学》内容,加深对课程有关内容的理解;此外,通过实习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提高随地址科学的兴趣:同时充分认识到地质实践对地质科学的重要性。

在通往公路沿线所见地貌类型较多,主要是以岩溶地貌,和重力地貌为主。

兴文石海位于四川兴文县中城镇南30公里处。

因奇石林立、洞壑连襟而得名。

总面积126.4平方公里,地址构造是川南褶皱带东西构造体系,位于华蓥山断裂带西南部份镇雄穹隆构造之北,珙长背斜东段末端,区内断裂,褶皱极为发育,构造线方向为北东向,其次为近南北向,东西向。

实习内容:兴文石海构造间歇性隆起较强,喀斯特发育与地貌形态的塑造明显受新构造活动控制,县境中部出露地层较老,向南、北两侧则较新。

从老至新,分布地层有8个系27个组群。

该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古老,岩石类型多样,矿产丰富。

工程地质期末总结

工程地质期末总结

1、矿物:存在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和化合物,称为矿物。

2、造岩矿物: 构成岩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3、矿物的单体形态:结晶质和非结晶质4、解理:矿物受打击后,能沿一定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裂开的光滑平面称为解理面。

5、断口:不具方向性的不规则破裂面称为断口6、解理的分类(根据解理的完全程度):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7、岩石的分类(按成因):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8、岩浆岩:由地下深处的高温高压熔融的岩浆以侵入或喷出方式直接冷凝而成。

结构:全晶质结构、半晶质构造、非晶质结构。

构造:块状结构、流纹状结构、气孔状结构、杏仁状结构9、沉积岩:是在地表和地表下不太深的地方,由松散堆积物在温度不高和压力不大的条件下形成的。

结构:碎屑结构、泥质结构、结晶结构、生物结构。

构造:层理构造10、变质岩:是由原来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在地壳中受到高温、高压和化学成分加入的影响,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变化后形成的新的岩石。

结构:变晶结构。

构造:千枚状构造、板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11、沉积岩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1)地层对比法2)地层接触关系法3)岩性对比法4)古生物化石法12、岩浆岩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1)侵入接触2)沉积接触13、地质构造:指地质体(岩层、岩体、矿体等)存在的空间形式、状态及相互关系,是地壳运动所造成的岩石(或矿体)变形、变位等现象。

分四种类型:水平构造、单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水平构造倾角一般不大于5度,常见的是后三种。

14、水平构造:未经构造变动的岩层,其形成的原始产状是水平的,先沉积在下,后沉积在上,称为水平构造。

15、单斜构造:原来水平的地层,在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后,岩层向同一个方向倾斜,称为单斜构造。

(褶皱的一翼、断层的一盘等)16、褶皱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受构造应力的强烈的作用,使岩层形成一系列波状弯曲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

工程地质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很全

工程地质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很全

工程地质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很全
一、地质调查
1.地质形态、地壳构造和构造应力的特征,地震地质条件;
2.土壤和岩石的工程性质,如物理性质、力学性质、渗透性等;
3.各种岩土工程特性的测试方法,如岩石的岩相分类、土壤的颗粒分析、液塑限度试验等;
4.岩土体的地下水条件,包括水文地质调查、地下水位和水压测试等;
5.地质灾害的调查和评估,如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

二、岩土工程
1.岩土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如工程地质、土力学、岩石力学等;
2.地基基础设计和处理方法,包括承载力和沉降计算、地基处理技术等;
3.地下水与岩土工程的相互关系,如地下水的压力、渗流等;
4.岩土工程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如边坡稳定性分析、基坑支护等;
5.岩土工程的监测和评估方法,如变形监测、应力监测、地震影响评
价等。

三、地质灾害
1.各种地质灾害的分类、特征和成因,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等;
2.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防方法,如灾害预警、工程措施等;
3.地质灾害的治理与修复方法,如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灾害修复等;
4.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和防灾对策,如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滑坡对道路施工的影响等;
5.地质灾害管理与规划,如地震灾害管理、山洪灾害规划等。

四、其它相关知识
1.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写要求和格式;
2.工程地质和环境工程的关系与交叉点;
3.工程地质学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实例;
4.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和解决方法;
5.地质学在资源勘探和利用中的应用。

工程地质学 期末复习 知识点整理 很全

工程地质学 期末复习 知识点整理 很全

1-矿物的颜色按成因分为:自色、他色、假色;P32-矿物的光泽,按强弱程度分为: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P33-造岩矿物绝大部分属于非金属光泽;P34-矿物的颜色与条痕的颜色不一定相同;P45-指甲可以刻画石膏;P46-解理;矿物受打击后,能沿一定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P47-方解石遇盐酸起泡;P98-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P89-按表面积,陆地表面的75%和几乎全部洋底为沉积岩;P1510-岩浆岩依据冷凝时地质环境的不同,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喷出岩;P811-岩浆岩依据SiO2的含量,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P1112-岩浆岩的构造:块状、流纹状、气孔状、杏仁状;P1213-层理构造是沉积岩最基本最特别的构造;片理构造是属于变质岩;P1714-属于岩浆岩的岩石:花岗岩、玄武岩、闪长岩;P1315-属于沉积岩的岩石:砂岩、页岩、石灰岩;P1816-属于变质岩的岩石:大理岩、石英岩、板岩;P2217-科学家将地质年代划分为: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元生代、太古代;P2818-岩层产状包括:走向、倾向、倾角;P3219-褶皱有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向斜;P3320-节理(裂隙),按形成的力学性质,分为:张性节理、剪性节理(扭性节理);P3721-断层,按两盘相对位移的方向,分: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平推断层);P4022-断层组合,类型,并能简要说明。

P41阶状断层,地堑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山西的汾河河谷山西的渭河河谷),地垒多形成块状山地(天山,阿尔泰山)和迭瓦式构造23-断层的工程地质评价;P4224-不整合的基本类型有: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P4525-岩石的抗压强度最高,抗剪强度居中,抗拉强度最小;P4926-影响岩石工程性质的因素,包括:矿物成分、结构、构造、水、风化;P49-P5127-土的工程性质,主要取决于:土的粒度成分和矿物成分;P5828-颗粒级配曲线的坡度,可以大致判断土的均匀程度,如果曲线平缓,则表示土粒不均匀;P60 29-相对密实度Dr;相对密实度是砂类土最大孔隙比(e max)与天然孔隙比(e)之差和最大孔隙比与最小隙比(e min)之差的比值P8230-塑性指数;-塑性指数Ip是指液限和塑限的差值Ip =WL-Wp中Ip为塑性指数;WE为液性界限;Wp为塑性界限P8631-液性指数;IL=(ω-ωp)/(ωL-ωp)= (ω-ωp)/ Ip液性指数是指粘性土的天然含水量和塑限的差值与塑限指数之比P8632-黄土的湿陷性;P103-P105湿陷系数是天然图样单位厚度的湿陷量,判断黄土时候具有湿陷性,可根据室内压缩试验,在规定压力下测定的湿陷系数来判定33-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P12334-地下水根据含水层的空隙性质,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P12335-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包气带水处于底边面以下潜水以上的包气带岩土层中,包括土壤水,沼泽水等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层较稳定的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叫潜水(季节性变化)地表以下充满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称为承压水火自流水36-基坑突涌;37-流砂;P134 土颗粒之间的有效应力等于零,土里就处于悬浮状态,这种现象叫做流砂38-机械潜蚀;土中细小颗粒仍有可能穿过粗颗粒之间的孔隙被渗流携带而走,时间长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8 种) 26、残积土:风化作用后未被搬运而残留在原地的松散堆积物。
特点:大小不均、棱角明显、无分选、无层理; 缺点:承载力不足、不均匀沉降。 27、坡积土:在暂时水流(雨雪水)的作用及重力的帮助下,堆积在 坡脚或较平缓的山坡上(坡腰)。 特点:分选沿斜坡由上而下、由粗变细。沿垂直剖面,下粗上细, 五层理。 缺点:松散、富水。 28、洪积土:暂时性的山洪急流带来的碎屑物质在山沟出口及山前倾 斜平原堆积形成的沉积土体。由于坡度和流速突然减小,形成扇状堆 积地形,即洪积扇。 特点:平面上,自扇顶向扇缘方向变细; 缺点:洪积扇具有活动性。 靠近山地的洪积物的颗粒较粗,地下水位埋藏较深,土的承载力 一般较高,为良好的天然地基; 离山较远地段为较细的洪积物,其成分均匀、厚度较大,土质较 为密实,通常也是良好的地基; 过渡地带,地下水溢出形成沼泽,因此土质软弱而承载力较低。 29、冲积土:正常河流的流水作用将碎屑物质从上游搬运到下游河道 上(河谷中坡降平缓的地段)形成的沉积物。 特点:分选性好、层理清晰、磨圆度高、分布广;建筑材料的重
2 剪裂隙的主要特征:与褶皱断层伴生、产状稳定、沿走向倾 向延伸较远、裂隙面平直光滑、裂缝小成闭合状态、发育密集,裂隙 间距小、容易构成软弱面。 14、最容易发生不稳定现象:①裂隙发育方向与路线走向平行;
②裂隙倾向与边坡一致; 15、上盘:位于断层面上部,箭头指向方向恒为上盘方向;
下盘:位于断层面下部; 上升盘:相对上升的一盘;下升盘:相对下降的一盘; 16、断层类型:正断层、逆断层、平推断层。 正断层:上盘相对下移,下盘相对上移;箭头和双划线在同侧; 倾角较陡。 逆断层:上盘相对上移,下盘相对下移;箭头和双划线不在同一 侧; 17、背斜:向下运动,宽度变窄;向斜:向下运动,宽度变大。 18、断层的野外识别:地貌特征、断层伴生构造、地层特征。 19、不整合原因:年代不连续、产状不平行。
3 沉积岩特有组成成分:黏土矿物、方解石、白云石、有机质; 4 沉积岩的分类:碎屑岩类、黏土岩类、化学及生物化学岩类; 5 沉积岩的结构:碎屑结构、泥质结构、结晶结构、生物结构; 6 沉积岩的构造:是指其组成部分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间的排 列关系,主要为层理构造(特有的)、层面构造、化石。 7 层面:层与层之间的界面;
排水减压(减压井、排水沟); 在水流逸出段铺设反滤层; 16、基坑突涌-定义:建筑基坑存在承压水时,当开挖基坑减少了基 坑底部隔水层的厚度,当隔水层较薄时承压水的水头压力冲破基坑底 部的现象。
分类: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10、河流地质作用定义:分类: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11、矿物: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物理性质与化学成分的自然单
质或化合物。 12、 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造岩矿物的形态:单晶(一向延长、二向延长、三向延长); 集合体(晶簇、钟乳状、土状、纤维状)。
2 引起变质的因素:高温、高压、新的化学成分的加入; 3 变质岩特有的变质矿物:石榴子石、滑石、绿泥石、蛇纹石; 4 变质岩的结构:变结晶结构(重结晶结构)、变余结构(变 形和重结晶不完全);碎裂结构; 5 变质岩的构造:片理构造(特有的)、块状构造; 20、地质年代:地球发展的时间段落,分为绝对地质年代和相对地质 年代,地质工作中一般以相对地质年代为主。 21、绝对地质年代:岩层形成的确切时间。 相对地质年代: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及其相对的新老关系。 22、绝对年代确定方法:据岩石中所含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确定 相对年代确定方法:地层对比法 、地层接触关系法、古生物化 石法 、岩性对比法 23、国际通用的地质年代单位和地层单位:代(界)、纪(系)、世(统)。 24、第四纪(Q)-新近纪(N)-古近纪(E)-白垩纪(K)-侏罗纪(J)-三叠 纪(T)-二叠纪(P)-石炭纪(C)-泥盆纪(D)-志留纪(S)-奥陶纪(O)-寒 武纪(Є)。(12 个) 25、第四纪沉积物的土体(按地质成因类型)分为: 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湖积土、海积土、风积土、冰积
1、界限含水率:随着含水量的变化,黏性土由一种稠度状态转变为另 一种状态,相应于转变点的含水量。 2、黏性土区别于砂、砾类土的特性:可塑性。
第五章-地下水
1、含水层:在正常水力梯度下,饱水、透水并能给出一定水量的岩土 层称为含水层。 2、隔水层:正常水力梯度下不能给出并透水或给出与透水相对微弱的 岩土层称为隔水层。 3、岩土的水理性质:含水性(容水度、持水度)、给水性(给水度)、透 水性(渗透系数)。 4、容水度:是岩土孔隙所能容纳的最大的水体积与岩土总体积之比, 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5、持水度:是指饱水岩土在重力作用下,保持在岩土中水的体积与岩 土总体积的比值,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结合水达到最大数值时的含 水量)。 6、给水度:是饱水岩土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流出的水的体积与岩土总 体积之比,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给水度等于容水度减去持水度。 7、达西定律适用条件:雷诺数≤10,流速慢,轨迹平行。 8、
地下水
气态水 液态水 固态水
结合水 毛细水 重力水
强结合水(吸着水) 弱结合水(薄膜水)
9、按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 10、包气带水
1) 定义:处于地表面以下、潜水位以上的包气带岩土层中,包括土 壤水、沼泽水、上层滞水以及基岩风化壳(黏土裂隙)中季节性存 在的水。
2) 主要特征:受气候控制,季节性明显,变化大,雨季水量多,旱 季水量少,甚至干涸。
外动力地质作用: 风化作用、河流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湖 泊和沼泽作用、海洋地质作用、冰川地质作用、负荷作用。(7 个) 6、岩浆作用:侵入作用、喷出作用(火山作用)。 7、变质作用因素:高温、高压、新的化学成分。 8、地震震级:是按震源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放出能量越多, 震级越大。 9、风化作用定义:地壳表层的岩石,在风、电、降水、温度等大气 营力和生物活动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使岩石破碎 或成分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称为风化作用。
要源地。 缺点:软弱土层(承载力低、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性高);粉砂层(透水性强)。
第三章-地质构造
1、地质构造基本形态: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2、岩层产状:走向、倾向、倾角;走向与倾向相差 90 °,因此只记 录倾向和倾角。 3、走向定义: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位角,表示岩层在空间延 伸的方向;
倾向定义:垂直走向顺倾斜面向下引出一条直线,在水平面的投 影的方位角,表示岩层在空间的倾斜方向;
倾角定义:岩层层面和水平面所夹的锐角,表示岩层在空间倾斜 的角度大小; 4、褶皱的基本形态:背斜、向斜;
组成单位:褶曲; 5、褶曲要素:核、翼、轴面、轴、枢纽。 6、背斜定义:岩层向上拱起的弯曲; 7、向斜定义:岩层向下凹的弯曲; 8、褶皱构造的识别方法:穿越法、追索法; 9、当岩层重复出现对称分布时,便可肯定有褶皱构造; 10、岩层新老组合关系:背斜(新-老-新),向斜(老-新-老); 11、断裂构造:岩体受构造应力作用发生变形,当变形超过一定程度
类型: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 20、平行不整合接触:上下两套地层有明显的沉积间断,但产状基本 一致。
角度不整合接触:上下两套地层有明显的沉积间断,且上下地层 产状不同,下伏岩层与不整合面以一定角度相交。 21、岩石变形性能指标:弹性模量、泊桑比。 22、岩石强度:抗压>抗剪>抗拉。 23、压实性:无黏性土——密实度
(4).岩浆岩的构造:块状、流纹状(岩浆岩特有)、气孔状、杏 仁状。 18、沉积岩:
1 沉积岩定义:在地表和接近地表的条件下,在常温常压下由 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些火山作用形成的物质经过搬运作用、沉积 作用和成岩作用形成的一类岩石。
2 沉积岩的物质组成:碎屑物质、黏土物质、化学沉积物质、 有机质及生物残骸;
后,岩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产生各种大小不一的断裂。 12、断裂构造主要分为裂隙(节理)和断层两大类。
裂隙:没有明显位移;断层:有明显位移。 13、裂隙,按形成裂隙时的力学性质分为:剪裂隙和张裂隙。
1 张裂隙的主要特征:产状不稳定、延伸不长、面弯曲粗糙、 裂缝较宽、发育较稀、间距较大,是渗漏的良好通道。
岩层:上下两个层面间成分基本均匀一致的岩石; 岩层的厚度:一个岩层上下层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分为夹层、 变薄、尖灭、透镜体; 19、变质岩:
1 变质岩定义: 在地壳形成和发展、演化过程中,原来的岩 石(包括岩浆岩、沉积岩以及先存的变质岩)在地壳一定深处受到高 温、高压以及化学成分加入的影响,在基本保持固体状态的条件下发 生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甚至化学成分的变化后形成的新的岩石。
黏性土——含水量 24、土的变形特性——压缩性
土的强度特性——抗剪强度 25、根据岩石结构特征,岩石可分为结晶联结、胶结联结。 26、胶结联结分为基底胶结、孔隙胶结、接触胶结。 27、岩体(岩块+结构面)基本类型:整体块状结构、层状块状、碎裂块 状、散体结构。 28、结构面类型:原生、构造、次生。
第四章-土的工程性质
第二章-岩石成因类型
1、地球包括外圈层和内圈层,其中外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内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2、地壳上部为硅铝层,地壳下部为硅镁层。 3、地幔顶部有软流圈,软流圈以上物质均为固态,称作岩石圈,岩 石圈分裂成许多块体,称为板块,板块驮在软流圈上随之运动,即板 块运动。 4、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 壳形态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5、内动力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变质作用、地震作用
(1).根据冷凝的地质环境,分为侵入岩(深成岩、浅成岩)和喷 出岩;
(2).根据 SiO2 含量,分为酸性岩类、中性岩类、基性岩类、超基 性岩类; (3).岩浆岩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的大
小、形状及其相互结合的情况。 结构分类:全晶质结构(深成岩、浅成岩) 半晶质结构(浅成岩、喷出岩) 非晶质结构(喷出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