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感染的伤口护理
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手术伤口感染是外科患者术后最常见的医院感染之一。
在医院普外科中,由于手术而引起的切口感染是非常常见的,为了促进患者的康复,需分析切口感染原因,并加强对手术切口感染的控制。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切口护理【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168-02手术伤口感染是外科患者术后最常见的医院感染之一。
伤口感染是指发生在术后30个小时以内、与手术有关的、伤口内有脓液样分泌物流出,或者经过软组织培养能获得分离出来的微生物的,伤口处有疼痛、压痛、局部肿胀、发红或发热等症状的感染。
作为院内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普外科伤口感染的发生、发展的因素很多,这给患者的彻底治愈带来很大的困难。
若感染伤口护理得当,可缩短愈合时间,同时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1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引起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很多,包括外源性及患者自身因素,概括起来,大致如下:1.1一些急诊情况下,可能因术前皮肤清洁不充分、开放性窗口,导致患者手术治疗过程中准备不充分,从而引起切口感染。
1.2普外科有些手术时间较长,切口暴露空气中的时间过长,也可能引起细菌的大量繁殖,从而导致感染的发生。
1.3引流管数量过多。
普外科引流管道较多,如腹腔引流管、留置导尿管、“t”字管等。
过多的引流管一方面不利于术后创口的恢复,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创面暴露的机会,增加了切口感染的风险性。
1.4患者自身因素。
部分患者自身免疫力差,术后也容易出现感染情况。
另外,一些合并有其他并发症的患者,特别是患恶性肿瘤的患者,自身免疫力较差,加上术后不恰当的护理方式,很容易出现手术创口的感染情况。
2护理对策2.1围手术期健康教育。
为了有效地提高患者预防疾病、自我保健的能力、降低致残率和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使患者了解手术前的准备、术前配合的重要性及术后治疗效果,医院应当对患者进行围手术期健康宣教。
医院感染性手术术后处置要求

医院感染性手术术后处置要求
1.术后创面处理:
术后创面处理是感染性手术术后处置的重要环节。
在切口上应进行适
当的压迫止血,并采用无菌药品进行清洁和消毒。
术后创面应定期更换敷料,并保持创面干燥清洁。
2.患者的护理:
术后患者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医护人员应经常观察患者体温、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感染迹象。
术后患者应保持完全卧床休息,并适当加强营养,增加抵抗力。
3.消毒措施:
手术器械和术后环境的消毒也是感染性手术术后处置的重要内容。
手
术器械需要经过适当的清洗、消毒和灭菌处理,并正确包装保存。
手术室
和患者病房应定期进行清洁消毒,保持环境的洁净和卫生。
4.使用抗菌药物: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护人员可以根据需要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
和治疗。
但使用抗菌药物需要遵守严格的规范,以避免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5.患者的定期随访:
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定期随访,医护人员应随时关注患者的恢复情况,
并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的感染情况。
定期随访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及时发现
并处理手术后感染的迹象。
感染性手术术后处置要求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和控制手术后感染的发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康复速度。
医院在进行感染性手术术后处置时,需要注重科学性和规范性,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感染防控的相关规范和
操作流程。
同时,对术后患者进行适当的护理和随访,以及加强相关的环
境和器械消毒,是有效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
外科护理学教案 第五节 特异性感染病人的护理

2.严密观察病情
3.配合治疗:人工冬眠护理、观察药物疗效、维持体液、营养平衡、
4.对症:保持呼吸道通畅、留置导尿
5.心理护理
6.健康指导
课堂小结
复习思考:
1.破伤风病人的处理原则?
难点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
授课班级
授课日期
月日
月日
月日
月日
月日
月日
月日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常见的外科特异性感染:破伤风;气性坏疽;结核
第七章 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
第五节 特异性感染病人的护理
一 破伤风
定义: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内,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
病因:破伤风梭菌毒力强、数量多。伤口和厌氧环境。机体抵抗力下降(致病条件)
参考书: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一版《外科护理学》
本科《外科护理学》第四版
病理生理:为毒血症
破伤风梭菌 伤口 生长繁殖外毒素
①痉挛毒素:随意肌紧张与痉挛,同时交感神经兴奋过度引起血压、体温升高,心率加快,出汗。
② 溶血毒素:局部组织坏死和心肌损害。
治疗原则
1.消除毒素来源:清创;3%双氧水、1:5000高锰酸钾液
冲洗或湿敷伤口。
2.中和游离毒素:① 早期应用TAT:首次1~6万静脉慢滴入
间隔时间
1
0.5
4~8周
2
1
0.5~1年
3
1
5~10年
注:以后每隔5~10年重复强化注射1ml
护理评估
1.健康史:潜伏期平均6~12天,潜伏期越短,症状越重。
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

指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 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 染。
特点——不易局限,与周围正常组织 无明显界限。
整理ppt
52
致病菌:溶血性链球菌,金葡 好发部位:疏松结缔组织丰富-肛周
整理ppt
53
病因与病理
致病菌
毒素
溶血性链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厌氧菌
溶血素 透明质酸 链激酶
疏松结缔组织
77
分类
甲沟炎 脓性指头炎 急性化脓性腱鞘炎 滑囊炎 掌深间隙感染
整理ppt
78
特点
表皮厚
不易自行破溃
深筋膜与前臂沟通
向心扩散
蔓延成哑铃状脓肿
真皮层分隔多
深部扩散
感觉末梢丰富
疼痛敏感、剧烈
淋巴管由掌面向手背回流
掌面感染表现为手背红肿
整理ppt
79
甲沟炎
整理ppt
80
甲沟炎
甲沟:甲的近侧(甲根)与皮肤紧密
重者:发热、心跳↑、呼吸↑ 、头痛乏力、全身不适、食欲↓ 严重者:代谢紊乱、营养不良、贫血、甚至感染性休克
整理ppt
22
临床表现
3、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
器官功能异常或障碍
4、特异性表现
特异性感染各自有特殊的症状和体征
整理ppt
23
白细胞检查:计数↑,免 疫功能低 下时,白细胞计数稍↑甚至↓
辅助检查: B超、X线、CT检查: 诊断深部脓
肿 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正确选用抗
生素,明确诊断。
整理ppt
24
处理原则
局部与全身治疗并重。消除感染因素 和毒性物质,积极控制感染,促进和提高 人体抗感染和组织修复能力。
局部处理:
第七章 外科感染患者的护理教案

1.健康史
2.身体状况
浅表脓肿局部隆起,有红、肿、热、痛及波动感,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晰,压之疼痛剧烈。位置较深的脓肿,腔壁厚时,波动感可不明显,但病变区常有水肿和明显的局部压痛,且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头痛、食欲不振等。结核性脓肿发展慢、病程长,表面无明显的红、肿、热、痛等症状,故称为冷脓肿或寒性脓肿。
(1)局部治疗
(2)全身治疗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体温过高与细菌感染有关。
2.疼痛与炎症刺激有关。
【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2.对症护理
3.用药护理
4.病情观察
5.健康教育
六、脓肿病人的护理
【概述】
脓肿(abscess)是急性感染过程中,病变组织发生坏死、液化而形成的局限性脓液积聚,四周有一完整的脓腔壁包裹。
3.心理-社会状况
4.辅助检查
(1)血常规
(2)细菌培养
(3)影像学检查
5.治疗要点
轻度感染可采用外敷药物,物理疗法等措施,必要时应使用有效抗生素。若局部化脓或脓肿形成,则应手术切开引流。
严重感染或发生全身化脓性感染时,应积极处理感染病灶,加强抗感染治疗,并给予全身支持疗法和对症处理。
【护理诊断】
1.焦虑与感染后的痛苦及对预后的担忧有关。
3.请给小王做好病情监测。
第一节外科感染概述
【外科感染的分类】
1.根据致病菌的种类和病变性质分:化脓性感染和非化脓性感染。
2.根据病程长短和发病急缓程度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
3.根据病原体侵入的途径可分为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两种。
【常见的化脓性致病菌】
表8-1化脓性感染常见致病菌及临床特点
二、气性坏疽病人的护理
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

多邦;脓栓出现,拔除或切开引流。
.
34
疖(火疖子)的实例
.
35
如果挤压面部危险三角区的疖,细菌容易 进入颅内,引起海绵状静脉窦炎,死亡率高。
.
36
多个疖反复或同时出现,多有糖尿 病或营养不良。
.
37
一、局部软组织化脓性感染
(二)痈:
核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者,称再生性左 移。常见于感染,尤其是化脓菌引起的急性 感染。
.
19
核左移
中性粒细胞
浆细胞(B淋巴细胞)
.
单核-巨噬细胞 20
知识链接——革兰氏染色
.
21
革兰氏染色(光镜下)
葡萄球菌(G+)
大肠杆菌(G-)
.
22
知识链接——细菌培养
.
23
知识链接——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结果:
常继发于:
严重创伤后的感染和各种化脓性感染 长期留置静脉导管 不适当地应用抗生素、激素、抗肿瘤药等
常见致病菌:
G+球菌;G-杆菌;无芽孢厌氧菌;真菌等。
.
56
脓毒症的临床表现
1、起病急、发展快、病情重。 2、寒战、高热, T>40~41℃ 或体温不升。 3、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胀或腹泻 4、烦躁、神志淡漠、谵妄或昏迷 5、肝脾肿大、黄疸、皮下出血或瘀斑 6、心率加快,脉搏细速,呼吸急促或困难
.
31
常用外用药膏
.
32
第二节 常见化脓性感染的特点
一、局部软组织化脓性感染
➢疖、痈
➢蜂窝织炎、丹毒
➢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外科切口感染病人护理常规

外科切口感染病人护理常规1.切口评估:对患者的切口进行评估,如切口的颜色、肿胀、渗液等情况。
及时发现切口感染的早期表现,有助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2.严格洗手消毒:所有与患者接触的医护人员在进行护理前都要进行手部洗手消毒,以杀灭细菌,防止交叉感染。
3.采用无菌操作:对于需要进行切口护理的医护人员,必须采用无菌操作,穿上无菌手套、面罩等防护用具,避免细菌污染切口。
4.切口伤口处理:对于切口感染的患者,及时处理切口伤口,如清洗切口、更换敷料等。
切口周围注意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感染扩散。
5.使用抗生素:给予患者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根据感染的细菌类型和药敏结果进行选择。
同时,护理人员要监测患者的用药情况,避免给予过长或过短的抗生素治疗。
6.保持营养均衡:合理的营养摄入有助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强对感染的抵抗力。
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营养宣教,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运动,增加身体的抵抗能力。
7.定期更换敷料:根据医嘱,定期对患者的切口敷料进行更换。
敷料的更换要做到无菌操作,避免感染切口。
8.定期复查:对于外科切口感染的患者,要定期进行复查,查看切口的愈合情况和感染的程度。
及时发现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9.教育指导: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相关的教育指导,告知他们预防感染的重要性,如手部卫生、饮食调节等。
同时,要注意对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护理,提供必要的支持。
总之,外科切口感染病人护理的常规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在每一个细节上都需要护理人员严格执行,保证患者的切口不再感染,并且能够有效防止感染的传播。
护理人员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护理技能,严格遵守护理操作规范,为患者提供全面、规范的护理服务。
同时,医护人员还应加强自身的职业素养培养,提高护理质量,为外科切口感染病人提供更好的护理。
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特异性感染 破伤风
定义: 指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并生长繁殖,产生 毒素而引起的一种特异性感染。 痉挛毒素—— 肌紧张、痉挛 溶血毒素—— 局部组织坏死,心肌损害 主要病因:缺氧环境
临 床 表 现
前驱症状:头痛、打呵欠、咬肌酸胀等 典型症状——肌肉强直性痉挛、阵发性抽搐 最早征象: 咀嚼肌→牙关紧闭 典型征象: “苦笑”面容 体位: “角/侧弓反张” 神志: 始终清醒 并发症:骨折、尿潴留、窒息、心衰等 病程: 3—4周,病后1周内发作频繁
健康教育
(1)加强劳动保护,避免受伤。 (2)加强宣传教育,使病人及家属了解气性坏疽的发病原因及预防知识。 (3)协助伤残者制定出院后功能锻炼计划,恢复自理能力。
thank you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护理措施
三、加强营养 四、保护病人,防止受伤: 防止病人坠床 采取保护性措施 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六、人工冬眠护理:镇静解痉药、冬眠1号 七、留置导尿管
护理措施
气性坏疽
பைடு நூலகம் 定 义: 由梭状芽胞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以肌组织坏死或肌炎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感染。
临床表现
1.局部 潜伏期可短至6~8小时,但一般为1~4日 伤部剧痛为最早症状,是特殊的“胀裂样”剧痛。 患部进行性肿胀,伤口周围皮肤水肿、紧张、苍白、发亮,继而变为紫红、紫黑,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含暗红色泡液。 伤口内可流出带有恶臭的血性或浆液性液体 肌肉坏死,呈暗红色或土灰色,失去弹性,刀割时不收缩,也不出血,犹如煮熟的肉。 轻轻挤压患部,可有捻发音或有气泡从伤口边缘逸出。 2.全身 病人极度软弱,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甚至谵妄。体温高达40ºC以上。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加快,呼吸气促;晚期,血压下降,昏迷,甚至还可出现黄疸、尿量减少等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科感染的伤口护理
发表时间:2016-03-30T14:20:39.147Z 来源:《健康世界》2014年21期供稿作者:于鹏
[导读] 逊克县人民医院医护人员应重视导致外科伤口感染的各种因素,提高伤口感染的临床护理。
逊克县人民医院 164400
摘要:目的:为了深入探讨导致外科伤口感染的各种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护理策略。
方法:选取2011年10月到2012年10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病患124人,对这些病患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分析。
结果:124例病患中有15例病患出现伤口感染,占总数的12.1%,导致伤口感染的原因主要有:引流管放置、恶性肿瘤、年龄偏高、耐药菌株感染、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抗生素使用情况、住院时间、伤口深浅及大小等。
结论:医护人员应重视导致外科伤口感染的各种因素,提高伤口感染的临床护理,这样能有效减少感染发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病患痛苦。
关键词:外科手术;伤口感染;诱发因素;护理措施
由于外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每天接待的病患都是危重、急诊病患,而且手术种类繁多,存在较多的安全护理隐患,因此外科手术伤口发生感染的几率每年都呈上涨趋势[1]。
文章对在我院接受外科手术并出现伤口感染病患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分析,总结出诱发伤口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护理策略,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到2012年10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病患124人,其中男性72人,女性42人;年龄最小23岁,最大79岁,中位年龄为(44.8±2.7)岁;发生伤口感染的病患15人,占总数的12.1%,其中男性9人,女性6人;年龄最小37岁,最大79岁,中位年龄为(57.4±3.9)岁。
本次研究中,有11例感染病患的年龄超过60岁,占总数的73.3%,其中有3人为急症手术,占27.3%,有5人手术时间超过2小时,占45.5%,3人为恶性肿瘤,占27.3%。
有4例感染病患为慢性病,占总数的26.7%,其中有2人高血压、1人冠心病、1人糖尿病,手术前为这4例病患提供营养支持,没有使用抗生素治疗。
本次研究的伤口感染病患均符合2001年颁布的《手术各部位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
1.2 研究方法
住院期间,对病患的基本资料、诊疗记录展开回顾分析,统计学分析伤口感染的病患基本资料,包括抗生素使用情况、病原菌等。
为伤口感染病患提供护理干预,以便降低感染发生率,防止感染进一步恶化。
护理措施主要有:氧疗护理、日常护理、心理护理、手术护理等[3]。
其中,日常护理包括的内容主要有:伤口处理、指标观察、饮食护理等。
手术护理包括的内容主要有:术中护理与术后护理。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计算机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伤口感染病患的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资料用均值±号表示,用X2检验计数资料,将
P<0.05作为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的检测标准。
2 结果
2.1 伤口感染的检测结果
为病患提供抗生素药敏检测试验,通过对病患伤口感染细菌进行培养,本次研究的病患中有12例病患检验结果为阳性,占总数的80%,其中4株革兰阳性菌,8株革兰阴性菌。
2.2 引发伤口感染的因素
124例病患中有15例病患出现伤口感染,占总数的12.1%,导致伤口感染的原因主要有:引流管放置、恶性肿瘤、年龄偏高、耐药菌株感染、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抗生素使用情况、住院时间、伤口深浅及大小等。
3 讨论
3.1 术前准备
临床护理服务人员按照手术方式在手术前一天为病患清理皮肤,并更换衣物,手术前1小时对病患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检查手术区域内的皮肤是否完好无损,将手术区内皮肤的毛发剔除干净,但注意不能破坏皮肤,手术前为病患提供抗生素。
3.2 心理护理
手术前病患及其家属在心理上都会有一些忧虑和担心,临床护理服务人员应在手术前安抚病患及其家属的情绪,并向他们详细讲述手术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注意事项以及手术目的,这能有效提升手术成功率。
3.3 健康教育
向病患宣传健康教育,能帮助病患有效地预防疾病、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致残率、帮助病患术后快速康复,让病患了解术后放置引流管的重要性,同时还能让病患知晓预防感染的方法,这对防止术后感染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3.4 体位选择
因手术方式与麻醉方法的不同,导致病患手术过程中的体位不同。
病患在手术后麻醉尚未清醒阶段时,应让病患仰卧,头向一侧倾斜,可以有效避免胃内容物倒吸进入气管或产生吸入性肺炎而引发的窒息。
3.5 导管护理
在手术后,医护人员通常会为病患留置各种导管。
留置引流管可以帮助病患将腹腔及胸腔中残留的液体导出,避免伤口感染。
手术后2到3天胃肠蠕动逐渐恢复正常,腹腔正常排气后可以将引流管拔出。
3.6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导致术后出血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护理人员应一定要在无菌环境下进行,这样才能确保病患的伤口不被感染,根据病患的病症合理选用抗生素,确保伤口处的敷料干燥。
当病患的伤口被迫撕裂时,应让病患立即进入手术室重新包扎。
尽量鼓励病患在术后8小时内排尿,
可以使用导尿法,一定要在无菌环境下进行,防止尿道感染,避免发生褥疮。
综上所述,医护人员应重视导致外科伤口感染的各种因素,提高伤口感染的临床护理,这样能有效减少感染发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病患痛苦。
参考文献:
[1]肖家强,吴旭琴,刘月秀,吴影秋,等.骨外科伤口感染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监测[J].湖北中医杂志,2012,39(19):246-248.
[2]吴刚.普外科手术后发生伤口感染的情况调查[J].求医问药,2012,15(06):156- 157.
[3]万文元,贺遵菊,张荣华,等.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细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0):26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