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伤口感染临床观察
护理干预预防手术室外科伤口感染的效果观察

护理干预预防手术室外科伤口感染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手术室外科伤口感染的预防效果,并进行分析。
方法:从我院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间手术室外科手术患者102名,随机分成两组。
一组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另一组为实验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一段时间后对比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伤口感染几率低于对照组,伤口愈合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手术室外科手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有助于术后伤口良好愈合,明显降低伤口感染发生率,对提高手术质量、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手术室;伤口感染;护理伤口感染现象作为外科手术中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影响了手术整体效果,同时延迟了患者愈后时间,不利于患者伤口及组织愈合,增加了患者住院治疗时间[1]。
并且如若伤口感染处理不当,愈后不良,将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极有可能发生全身重症感染症状[2]。
为预防外科手术中患者伤口感染情况,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并观察其临床护理效果,本文为此进行详细探讨,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我院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间手术室外科手术患者102名,随机分成两组。
一组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25例男,26例女。
年龄为18~67岁,平均年龄为(45.24±5.28)岁。
妇科手术15例,泌尿科10例,普外科21例,骨科5例。
另一组为实验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26例男,25例女。
年龄为19~68岁,平均年龄为(44.13±4.72)岁。
妇科手术13例,泌尿科12例,普外科23例,骨科3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
1.2方法:为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方法,以此做好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相关措施。
为实验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1.2.1环境护理干预:对手术室按照相关制度进行环境消毒,保持空气、温度、湿度符合要求标准,避免手术室内无关人员进出,减少室内人员来回走动,禁止污染物品进入手术室内[3]。
普外科实习护士在伤口愈合中的总结与心得体会

普外科实习护士在伤口愈合中的总结与心得体会伤口是外科手术的常见结果,也是患者恢复的重要环节。
作为一名普外科实习护士,我有幸参与并见证了众多伤口的愈合过程。
在这段实习经历中,我深刻认识到了伤口管理的重要性,并从中汲取了宝贵的经验和心得。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在伤口愈合中的总结与体会。
1. 充分了解伤口生理特点作为一名实习护士,了解伤口的生理特点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伤口愈合的三个阶段:炎症期、增生期和重建期。
在炎症期,伤口周围可能会出现红肿、疼痛和渗液等症状,需要密切观察并及时采取护理措施。
随着愈合的进行,伤口将进入增生期,此时应关注伤口的形态和大小,并且避免伤口的外力干扰。
最后是重建期,这个阶段需要我们持续关注患者的恢复情况,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
通过了解伤口的生理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制定护理计划,提高伤口愈合的效果。
2. 规范伤口清洁与消毒伤口清洁与消毒是伤口管理中至关重要的步骤。
在我的实习经历中,我学到了许多清洁伤口的技巧。
首先,我们需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来清洁伤口,如碘酒或氯己定。
消毒过程需要注意手法轻柔,以避免对伤口造成进一步的损伤。
其次,在清洁过程中,我们要谨慎处理伤口周围的皮肤,确保其干燥和清洁。
最后,在清洁完成后,要及时更换干净的敷料,并确保伤口周围的环境清洁卫生,以防止感染。
3. 妥善处理伤口愈合中的并发症伤口愈合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感染、潜在的出血、创面裂开等。
对于这些并发症,我们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给予抗生素治疗、进行必要的止血处理,或采用合适的缝线技术。
此外,定期对伤口进行检查和评估也是防止并发症的关键。
通过及时发现并处理这些并发症,我们可以有效地促进伤口的愈合进程。
4. 积极参与伤口教育和康复指导在伤口管理中,护士的教育和康复指导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我的实习中,我努力参与患者的教育工作,向他们传授正确的伤口护理知识,如如何更换敷料、如何控制感染等。
此外,我还提供康复指导,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包括日常活动的恢复和适度的锻炼。
普外科Ⅰ类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普外科Ⅰ类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术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手术后切口感染是术后并发症的常见问题之一。
手术后切口感染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治疗的费用,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对于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及预防十分重要。
一、手术操作过程中的因素手术操作过程中的因素是导致切口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主治医生和手术室护士在手术操作中应当严格遵守手术规范和操作流程,做好手术部位的消毒工作。
若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手术器械不洁净,手术用具不完整等情况,从而增加切口感染的风险。
二、患者个体因素患者的个体因素也会直接影响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诸如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慢性疾病史、手术前的个人清洁卫生习惯等,都会对手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产生影响。
医务人员在术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应当采取更加严格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切口感染的风险。
三、院内环境因素院内环境的清洁与消毒情况也对手术后切口感染产生影响。
在手术室、病房、手术工具、麻醉器具等场所都需要严格执行消毒规范,以保证手术后切口的无菌状态。
医院应当做好医疗废物的处理工作,以免医疗废物的不当处理导致交叉感染的情况出现。
四、抗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也对手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产生重要影响。
术前、术中及术后适当的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有效减轻手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
但是抗菌药物的使用应当科学合理,使用过多、过猛的抗菌药物可能会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甚至导致患者的免疫力下降,增加切口感染的风险。
五、术后伤口管理手术后伤口的管理也是预防切口感染的重要环节。
医护人员在术后应当定期对患者的伤口进行检查,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如发现异常则应及时处理。
患者自身也要做好术后伤口的保护工作,避免不当的伤口接触和破坏。
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控制中,预防为主是最重要的。
医务人员应该加强对手术操作规范的培训,提高操作水平和操作质量,严格遵守感染控制制度,保证手术用具的完整和洁净。
普通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探析

[ 孟 卫华 , 3 】 吕蒙. 戊 乙奎醚 用于小儿全 麻 术 的临床 研究 [] 盐酸 Jl 北京 大学学 报,0 9 1 : 1 2 0 , (11 . 5 1 2 )
总 之 ,笔者 认为经 过术前全 面检查 ,确 定心功 能在正常 范围 内的
护理措 施 ,提 高医师对 切 口感染 控制的医师 与责任 ,以逐步 降低手术
后切 口感染 率 。
1普 通外 科 手术 切 口感 染的 危险 因素
根 据本 院 院2 0 年至2 1年间6 4 01 01 4 例普 通外 科手术 病例 的分析 , 得出手术切 口感染 的原 因涉及 各方面的 因素 ,总结有 以下几个方 面 :
参 考文 献 f 高健 奎, 刚宁 试 析儿 童心脏 手术 术前药 的研 究 [ . 床麻 醉 学 1 ] 王 J临 ]
杂 志,0 9 56: 2 2 0 , () 3 . 2 1
【 孙 俪燕 , 德裕 - 病 患者麻 醉 前用 药的 临床观 察 [ . 2 ] 李 先心 J 中国现 代 ]
国眶|国—盈同
2 1 年 8月第 1 卷 第 2 02 0 2期
・
临 床 研 究 ・ 23 o
最后 ,恰当 的使用血管 活性药物 对心肌保 护和体 外循环 的顺 利撤
可 以免 除患者 的痛苦 ,因此 ,全 麻下进 行先天性 心脏病手 术非常值 】
得从 医者 的大力推广及实施 。
退 , 以及维 持术后的血 流动力学 平稳有着 也是非 常重 要的 。心脏复跳后 腔静脉开放 就要
先天性心 脏病患儿 方可在全麻 下进行 手术 ,此手 术不仅安 全有效 、成
『 毛 金平, 丽 娜 , 斌 . 天病 心 脏 手术 的研 究 治疗 [ . 前 4 ] 吴 陈彦 先 J 医药 ]
普外科医院感染临床调查分析

普外科医院感染临床调查分析作者:覃华伟神清泉来源:《健康导报·医药版》2014年第02期【摘要】目的:探讨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因素以及处理措施,从而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病率。
方法:选取在我院普外科接受治疗的患者,共80例,80例患者中都符合普外科伤口感染的我诊断标准,对患者的入院时间、手术时间、切口类型以及年龄和术前的并发症。
结果:从切口类型看。
对患者切口类型进行统计,其中Ⅰ类(无菌)切口12例,手术未进入炎症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道。
不同切口患者感染率比较显示,Ⅱ类切口患者的感染率显著高于Ⅰ类、Ⅲ类切口(P15d感染率37例(46.25%),住院时间长感染率较高。
结论:普外科手术存在较高的风险,与患者年龄、手术时间、切口类型、住院时间及术前各种并发症密切相关,临床应充分做好手术准备,缩短手术时间、控制切口感染并结合抗生素治疗,降低手术感染的发生率,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临床普外科(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是以手术为主要方法治疗肝脏、胆道、胰腺、胃肠、肛肠、血管疾病、甲状腺和乳房的肿瘤及外伤等其它疾病的临床学科,是外科系统最大的专科·。
普外科即普通外科,一般综合性医院外科除普外科外还有骨科、神经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等。
有的医院甚至将普外科更细的分为颈乳科、胃肠外科、肝胆胰脾外科等,还有肛肠科、烧伤整形科、血管外科、小儿外科、移植外科、营养科等都与普外科有关系。
本文针对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的研究对象为我接收的普外科手术患者80例,患者出现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手术切口感染率为13.33%。
80例患者临床资料,男56例,女24例,年龄13~67岁,平均(35.7±2.3)岁。
1.2诊断标准所有研究对象均依据我国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诊断,均确诊为手术切口感染。
警惕伤口感染的四个迹象

警惕伤口感染的四个迹象发表时间:2020-12-30T07:30:14.167Z 来源:《航空军医》2020年11期作者:马驰[导读]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发生意外受伤:在厨房切菜、切肉时,可能被菜刀划伤、割伤;在工厂车间工作时,可能被机器的金属碰伤;在上下楼梯时,可能摔伤;碰到铁钉、缝衣针,还可能被刺伤;等等。
(四川省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医务室 637000)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发生意外受伤:在厨房切菜、切肉时,可能被菜刀划伤、割伤;在工厂车间工作时,可能被机器的金属碰伤;在上下楼梯时,可能摔伤;碰到铁钉、缝衣针,还可能被刺伤;等等。
——绝大多数读者都有过外伤的体验,大家也都知道:发生小外伤并不可怕,受伤后只要在小伤口及周围皮肤上用酒精、碘伏或双氧水消毒,几天后伤口就会痊愈,根本不用上医院排队挂号。
可是,我们要提醒各位读者:如果您受伤后伤口发生感染,出现了某种感染迹象,您就得赶快上医院了。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伤口感染的四个迹象。
一、您需要警惕伤口感染的四个迹象(一)伤口肿胀如果您意外受伤后,伤口出现肿胀、且肿胀连续数天不见消退,并伴有发红、发热,那您的伤口很可能已经出现了感染,您得赶紧上医院普外科挂号。
(二)伤口出现红色条纹如果您意外受伤后,发现伤口附近出现了一条或几条红色条纹,用手指轻轻一按,红色条纹会消退;但触碰红色条纹时出现痛感;——那您也得赶紧上医院了。
这很可能是急性淋巴炎的临床表现。
您发生外伤后,外界的细菌很有可能经过您破裂的皮肤黏膜、伤口进入淋巴管,造成淋巴管发炎。
若急性淋巴炎治疗不及时,有可能发展成败血症。
(三)伤口化脓在人体内,流动着大量液体。
人体意外受伤后,伤口往往会流出一些淡黄色或清亮的透明液体,这些液体的主要成分是组织液,流出淡黄色或清亮的透明液体属于受伤后的正常现象。
——可是,如果您受伤后,伤口流出的液体是伴有恶臭的脓液,则说明您的伤口已经化脓;化脓是提示伤口感染的重要迹象。
普外科伤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体会

[】 金汉 珍 , 珉 , 希吉 , . 用新 生 儿学 [ . . 京 : 民卫 2 黄德 宫 等实 M] 版 北 人 3
[] 杨 惠娣 , 彬 . 溴索 的 作用 机制 及 临床 应 用 【 . 医药 药 学 3 徐 氨 J 中国 1
杂志 , 0 , () 4 2 22 1 4 . 0 2 :
作 简 单 ,使 用方 便 ,且配备 一次性 雾化 吸入 装置 ,专人 专用 ,杜绝 交 叉感 染 。观察 组在 常规综 合治疗 的基 础上 予盐酸 氨溴 索经压 缩雾
化吸 人 ,同时施 以相 应的 护理措 施 ,临床效 果显 著 ,具有显 著性 差
[1 李德 丽 , 晶, 4 张 王燕 , . 种雾 化 吸入方 法 治疗 婴 幼儿 肺炎 的观 等两 察 [ . 医学, 0, ( ) 7 9 J 吉林 ] 2 9 02 : 5 . 0 3 22
入 盐酸 氨溴索 治疗新 生 儿肺炎 ,经济 、安全 、有 效 ,值 得在 临 床上
推广 使用 。 参考 文献
短病 程口。而压 缩雾化 吸入 器是 一种 以压缩 空气作 为驱 动压, 液 ] 将药
雾化 为可 吸入微 粒的 雾化吸 入装置 , 直径在 5 m以下 ,无须 用力 微粒
【】 胡 亚美 , 载芳 . 棠实 用儿 科学 【 .版. : 民卫生 出版 1 江 诸福 M] 北京 人 6
社 ,9 74 8 19 :9 .
吸气 ,正常平静 呼吸 ,药物微粒 即可达到小气道 及肺泡 ,以达到痰 】 液稀 释 、消 除局部 炎症 ,解 除支气 管痉 挛 、通 畅气 道的治 疗 目的 。 氨 溴索压 缩 雾化 吸人气道 后 在局部 聚集 较高浓 度 ,直接作 用于 气道
表 面 的感受器 和 靶受 体 ,而迅速 发挥药 理作 用 。压 缩雾 化吸人 器操
普外科伤口感染案例分析论文

普外科伤口感染案例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对普外科手术后患者伤口感染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到预防普外科患者术后感染的举措。
方法对近段时间由我院收治的172例普外科患者术后伤口发生感染的情况展开调查和研究。
结果在收治的172例患者中,有14例发生了伤口感染,感染率为8.14%。
经过研究发现,伤口由于手术器械、手术操作等因素造成的污染是导致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
结论对手术器械进行严格消毒,严格规范医师的手术操作,强化医师对感染的预防意识等措施可有效避免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伤口感染;案例;因素;普外科伤口感染是手术中最常出现的一种并发症,在国内各个医院中,由于卫生条件、医师操作水平等因素使得普外科患者在术后极易感染。
伤口感染不仅极大地影响了患者术后的康复状况,而且加重了患者住院治疗的费用,所以,避免术后伤口感染的发生对于普外科手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收治的172例患者进行治疗和调查,找到了导致伤口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可有效的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的可能性。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经过调查研究的172例患者都是我院近段时间所收治的,其中,男78例,女94例,年龄4-82岁,平均年龄32.4岁,病程5h-14年。
1.2 方法对172例患者进行周期性身体素质的检查,并对所得到数据进行记录。
患者进行周期性全身检查主要包括对体温、药物的服用、伤口分泌物等项目。
1.3 诊断方法根据相关的标准作为依据进行诊断。
患者术后伤口出现以下情况的任意一种则可判断为伤口感染:一、伤口发炎。
二、伤口难以愈合且出现脓液。
三、在进行插管、穿刺等手术后,导出液为脓液[1]1.4 数据处理采用最新ssps数据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当p<0.05时,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通过调查研究,14例发生感染的患者因各种因素导致感染的发生,现进行如下总结:由上表可知,因伤口处理不当和术后监护不到位而发生感染的患者人数居多,占到感染总人数的78.57%,所以说,注意手术中过程中的操作问题和术后的护理工作对于降低感染率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外科伤口感染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09-08-12T15:19:03.2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21期供稿作者:陈伟 (鸡西市铁路地区中心医院黑龙江鸡西158
[导读] 了解本院普外科伤口感染的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R71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1-0155-02
【摘要】目的了解本院普外科伤口感染的相关因素。
方法对本院2007年度普外科592例住院手术患者回顾性统计分析。
结果调查的患者中共发生伤口感染37例,感染率为6.25%。
高龄、引流管放置、恶性肿瘤、手术相关因素(如急症手术、手术时间长、二,三类手术切口)、术前术中未抗生素预防性使用、循环呼吸系统慢性疾病、耐药菌株感染与伤口感染有明确关系。
【关键词】伤口感染危险因素普外科
近年来,由于大量广谱抗生素的经验性治疗、频繁的侵入性医疗操作、耐药细菌在患者及医务人员间的传播、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医疗环境的污染,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自1970年开始进行国际性的医院感染调查而定的数据显示外科伤口感染高居医院感染中第三位[1],20世纪90年代的数据显示外科伤口感染不仅延长患者7.3 d的住院时间,导致额外的医疗经费支出,同时增加患者的痛苦。
现就本院2007年度37例伤口感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按照2001年卫生部颁发的手术部位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普外科共592例住院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共检出37例伤口感染病例,感染率为6.25%。
其中男性19例,女性18例。
年龄分布为32岁~99岁,其中65岁24例,占65%。
急症手术15例,占41%。
手术时间2 h共23例,占62%。
选择性手术患者术前住院时间6d共16例,占43%。
患各类恶性肿瘤者共21例,占57%。
伴有各种慢性病者共21例,占57%,其中高血压11例、冠心病6例、糖尿病4例、老慢支及呼衰5例、脑梗塞及中风3例。
无一例患者于术前半小时接受抗生素治疗。
28例术前血清白蛋白低于35g/L。
术前营养支持仅5例,占14%。
细菌培养共20例,占54%。
培养阳性率为80%,共16例。
其中G+菌8株,G-菌16株。
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及耐药性具体见表2。
术中置引流管28例,占76%。
二类切口手术28例,占76%。
三类切口手术9例,占24%。
37例患者术后均接受二联以上抗生素治疗5 d~10 d 不等。
使用抗生素最多为头孢类、喹诺酮类。
且多为经验性用药。
3 讨论
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增多,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恶性肿瘤患者本身免疫功能低下,加上放化治疗加重患者免疫功能紊乱、缺陷,肿瘤坏死产生的中毒产物导致机体代谢紊乱等均为院内感染的高发因素[2]。
有文献报道恶性肿瘤患者的医院感染率高达24.2%[3]。
针对恶性肿瘤患者,目前不可能为了避免继发感染而终止化疗和放疗,应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加强医务人员的无菌观念,严格消毒隔离,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加强患者个人卫生护理,配合必要的支持疗法,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
开放引流本身易使皮肤表面的细菌进入体内,因此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预防性引流要慎重,能不用则不用。
文献证明,在单纯脾切除后,急性穿孔性阑尾炎、腹膜炎时,放置腹腔引流会使腹腔内及切口感染率成倍增加[4]。
外科引流术是一种创伤性操作,引流物又是异物刺激,有机会将细菌带入伤口而致感染,而有些细菌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具有产黏液作用,使抗生素对其亲和力下降,并容易粘附在物体表面,使感染的概率上升[5]。
为此在选择引流材料时,应据病情需要选择对组织刺激小的引流材料及引流方式。
术后外科引流的患者因年龄不一,身体健康状况不一,如年老体弱、大手术、恶性肿瘤、全麻插管等造成机体免疫力降低;其次,住院时间越长,感染机率越高。
为此要加强对大手术、全麻插管、肿瘤、失血、创伤严重患者的监护,防止由于大手术、失血、创伤、免疫功能低下及住院时间长造成的院内感染发生[6]。
抗生素对治疗及预防细菌感染的作用在临床实践中已得到充分肯定,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临床致病菌的耐药性普遍存在,多重耐药问题的日益加重,使临床疗效降低甚至无效[7]。
但细菌耐药性产生后并非一直稳固,在停用一段时间后其敏感性又可能逐渐恢复。
根据细菌耐药性的变迁,有计划地将抗生素分期、分批交替使用。
可能对防止或减少耐药性有一定作用[8]。
通过连续性耐药性监测来掌握本单位、本地区、本科室临床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以此指导和帮助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并应遵守《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谨慎合理用药;合理进行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对于感染病例应常规进行标本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定期公布外科系统的院内感染菌谱及其抗生素的耐药率。
细菌培养结果报告后尽快将经验性用药转变为目标用药。
有报道认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可分为两类,一是患者对感染的易感性包括年龄、种族、原发病严重程度和免疫功能等;二是医源性因素如住院天数、科别、医疗操作和治疗等[9]。
调查显示,院内感染与机体状况、各主要器官功能有关,提示易感原发病患者是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在各种易感原发病中,肿瘤患者的感染发病率与非肿瘤患者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
而侵入性操作和抗生素应用是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可能与菌群失调、抵抗力低下及无菌操作不严格有一定关系[10]。
虽然免疫功能低下导致的内源性感染是难以预防的,但加强患者住院环境的清洁消毒、改善住院条件期系统地开展院内感染的监测,提高医生对院内感染的认识:加强对危重患者和易感原发病患者的护理及支持治疗,提高手术技巧及规范性,缩短手术时间,提高二、三类切口手术的术前术中抗生素预防性使用率,提高感染伤口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率,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严格无菌操作,适当使用免疫调节剂,是可以降低这些患者的伤口感染发生率的。
参考文献
[1]吴旭琴,刘月秀,吴影秋.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4(1):120122. [2]张喜平,李宗芳,程琪辉,等.癌症患者院内感染致病菌及药敏分析[J].西安医科大学学报,2001,22(2):182183. [3]夏祥碧,刘力克,张倩,等.恶性肿瘤医院感染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4):315. [4]谭毓铨.外科引流的基本原则[J].临床外科杂志,2000,3(6):327.
[5]童尔昌,顾美仪,王宇,等.外科护理[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2425.
[6]陈洪祥,倪国珍.外科引流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研究[J].医药产业资讯,2005,9(2):1011.
[7]史安海.重视抗生素在外科应用中存在的问题[J].腹部外科.2000,13:131.
[8]戴自英,刘裕昆,汪复.实用抗生素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9. [9]FreemanJ,McGowan JE.Differential risk of nosocomial infection[J].Am J Med,1981,70(4):915918. [10]王洪艳,洪涛.住院患者院内感染横断面调查报告[J].北华大学学报.2005,6(2):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