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伤口感染分析

合集下载

普外手术切口感染的分析

普外手术切口感染的分析

普外手术切口感染的分析目的探讨分析在普外手术中病人手术切口出现感染的原因。

方法查找既往文献中报道的手术切口感染病人的资料,仔细分析切口感染原因并分类。

结果病人的年龄、体重状况、手术切口类型、抗生素使用、糖尿病病史、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等都是是导致病人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

结论在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非常多。

因此,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医师要根据病人的具体的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强化无菌操作观念、净化手术空间、缩短手术时间、合理的使用抗生素等手段,控制普外科中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标签:普外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在普外手术中,手术切口感染是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

对于普外手术而言,手术切口感染会影响到手术切口的正常愈合,对于延迟愈合的手术切口其延长了病人的恢复时间甚至会诱发其它的严重并发症,这样就有很大可能引起医疗纠纷。

现对既往文献中报道的普外手术病人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进行探讨分析,为临床预防手术切口的感染提供参考意见,现将报告如下。

1体重在既往文献报道中的体重超标的病人其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是3.11%,而在体重正常的病人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概率是0.69%。

体重超标的病人切口感染发生的概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的病人,且这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于体重超标的病人来说,由于其脂肪层较厚,在做手术时其手术切口会较大,这样就会延长手术的时间,而且,在手术之后极其可能会发生脂肪的液化,这样很容易引起切口的感染。

2年龄在既往文献报道中出现手术切口感染的病人中,年龄大于60岁的手术切口感染率是66.67%,并且主要是以年龄≥70岁的老年病人和年龄<10岁的小儿病人。

且这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于年龄较小(<10岁)的儿童病人,由于其免疫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善,其自身的抵抗力较弱,同样,对于年龄较大(≥70岁)的病人,其自然抵抗力严重不足,同时,身体可能还存在其他的疾病,所以,对于这两个年龄阶段的病人是非常容易出现手术切口感染。

普外科切口感染的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普外科切口感染的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普外科切口感染的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1.2方法回忆性分析所有患者的病例,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切口类型、手术季节、手术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抗生素的使用情况等。

2结果2.1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性别和年龄的关系63例患者中男35例,占55.56%,女28例,占44.45%,年龄在1~10岁的切口感染患者有10例,占15.87%,年龄在11~20岁的切口感染患者有5例,占7.94%,年龄在21~30岁的切口感染患者有4例,占6.35%,年龄在31~40岁的切口感染患者有3例,占4.76%,年龄在41~50岁的切口感染患者有7例,占11.11%,年龄在51~60岁的切口感染患者有15例,占23.81%,年龄在60岁以上的切口感染患者有19例,占30.16%。

以上数据显示男性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稍高于女性,老年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较高,这与老年患者根底疾病较多、自身抵抗力低下等因素有关。

2.2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切口类型的关系感染的63例患者中属于I类手术感染的患者有5例,占7.94%;II类手术感染的患者有22例,占34.92%;属于Ⅲ类手术感染的患者有36例,占57.14%。

数据显示Ⅱ类、Ⅲ类手术比I类手术容易发生切口感染。

2.3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行手术季节的关系在夏季气温高、患者汗液分泌也随之增多、病房的通风条件差等情况下,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因此在夏季手术易造成手术切口感染。

2.4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手术持续时间的关系手术过程中,手术时间持续越长,切口处长时间暴露,创面聚集细菌会逐渐增多,患者麻醉时间越长、出血量多,患者肌体免疫力下降以及医务人员疏于无菌操作原那么等因素可能造成切口感染。

2.5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住院时间的关系切口感染的63例患者中住院时间〔t〕≤7的患者有2例,占3.17%,7<t≤30的患者有4例,占6.35%,30<t≤60的患者有18例,占28.57%,60<t≤90的患者有24例,占38.10%,t>90的患者有15例,占23.81%。

浅析普外科伤口感染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浅析普外科伤口感染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浅析普外科伤口感染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疗事业不断进步。

伤口感染是普外科手术后,容易引发的一种并发症,多发于中老年群体,其主要的临床症状有伤口突然疼痛、周围皮肤发红、肿胀等[1]。

一旦发现伤口感染,应及时进行处理,否则可能会发展成脓毒血症,甚至致人死亡。

造成伤口感染情况的因素较多,主要是不正确的创口清理操作方式和不科学地应用抗生素,除此之外还与手术时长、操作环境、患者身体等因素相关。

因此,要对患者伤口感染的原因进行分类,才能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法,有效预防感染,从而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关键词:普外科;伤口感染;原因;治疗方法引言伤口感染的发病比较急,发病情况比较严重,特别是在老年群体中十分高发,有可能是由于老年患者的各项器官功能减退,身体素质较差,发病后极易影响身体免疫功能,同时还会并发很多症状,成为医院中高感染率的群体。

与此同时,老年患者的机体应激能力较弱,在感染初期很难被发现,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导致病情恶化。

通过分析伤口感染的引发因素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避免社会和家庭的资源被浪费,在临床上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35例于2019年2月—2020年1月期间于某院普外科接收治疗的外科手术并伤口感染患者为观察组研究对象,男性17例,女性18例,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58.33±5.89)岁;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外科手术,但是没有发生伤口感染的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25~77岁,平均年龄(51.97±5.12)岁。

两组患者的性别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性别可比性良好。

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准许,且患者和家属都理解了本次研究内容,愿意签订知情同意书。

1.2方法对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全面的监测和了解,分类引起感染的原因,包括手术持续时间、患者性别、年龄、伤口大小等因素,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案。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以患者实际的临床症状为依据,判定患者伤口感染的严重程度。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病例报告和数据分析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病例报告和数据分析

术后预防措施
切口护理
保持切口敷料干燥,及时更换潮湿、 污染的敷料;
引流管护理
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打折、扭曲, 及时倾倒引流液,并观察引流液的颜 色、性状和量。
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
感染率监测
定期统计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分析感染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预防措施执行情况检查
定期对术前、术中、术后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各项 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医护人员手卫生
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不到位,可造成交叉感 染。
医疗器械消毒
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不彻底,是引发感染的常 见原因。
住院环境
病房拥挤、通风不良等环境因素,也可增加 患者感染风险。
预防措施及效果评
05

术前预防措施
术前皮肤准备
术前晚或术日晨用肥皂水彻底清洁手术野皮肤,必要时术前 2h再次清洁;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防控措施不到位
针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防控措施在实际操作中执行不到位,导致感 染率居高不下。
未来发展趋势及建议
完善数据收集和报告机制
建立全国性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病例报告和数据收集系统,确保数据 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加强数据分析和利用
运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和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 ,为临床实践和科研提供有力支持。
数据分析
03
感染病例数量统计
总感染病例数
统计期内共发生外科手术部 位感染病例XX例。
各科室感染病例数
普外科XX例,骨科XX例,神 经外科XX例,泌尿外科XX例 ,心胸外科XX例。
感染率
统计期内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率为XX%。
感染部位分布
手术切口感染
共XX例,占感染病例总数的XX%。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分析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分析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分析目的:对普外科手术病人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分析,指导临床进行有效预防措施。

方法:对2008年2月~2011年3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普外科手术患者进行汇总性分析。

结论: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与术前营养状况、电刀的使用、术中创面的保护和清理、缝合技术等有密切关系。

及时有效地调整营养状态、电刀的合理使用、关腹前切口的清理、减低切口缝合张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等措施能有效预防切口感染。

标签:普外科;切口感染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后最常见的感染之一。

也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医院对于临床感染的管理工作中,普外科手术之后对于患者切口感染的有效控制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而其中的普外科手术的切口感染,则是临床外科手术之后最为常见的感染情况之一,同时也是医院控制临床感染发生率的重要工作对象。

为了对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以便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笔者对我们院2008年2月~2011年3月期间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以及状况进行回顾性的调查分析。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2008年2月~2011年3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普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506例,其中男192例,女314例。

年龄6~86岁,合并切口感染29例,男13例,女16例。

1.2 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按卫生部医政司制定的患者诊断标准凡切口局部红、肿、热、痛,筋膜组织以上有脓性渗出物、或拆线后局部有脓性渗出,无论有无细菌学依据,均属切口感染。

1.3 治疗方法(1)细菌的属性和抗生素的应用:腹部切口感染的细菌来源常为内源性,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

经验性地选择第3代头孢菌素与甲硝唑类联合应用预防切口感染。

但要警惕药物的胃肠道副作用发生,及时调整,避免恶心、呕吐引起腹内压增高导致切口张力增大或裂开,增大感染几率。

而且多方研究资料及临床证实,抗生素术前30 min给药,可明显抑制细菌生长。

浅析普外科伤口感染分析

浅析普外科伤口感染分析
n nt a t u mo r p a i t e n t i t s e l f i m mu n i t y f u n c t i o n i s l o w, i n a d d i t i o n p u t s t h e t r e a t me n t t o a g g r a v a t e t h e p a t i e n t i mmu n i  ̄f u n c t i o n d i s o r d e r ,t h e l f a w,t h e t o x i c a n t p r o d u c t w h i c h t u mo r
浅 析 普 外 科伤 口感 染 分 析
梁 昌相
(四川省会 东县姜 州镇 中心卫 生院 四川 会东 6 1 5 2 0 0 )
【 中图分类号 】 R 6 1 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6 3 2— 5 2 8 1 ( 2 0 1 4 ) O 8
【 摘要】 恶性肿瘤发病 率逐年增 多, 是临床常见病和 多发病 , 由于恶性肿瘤患者本身免疫功能低下 , 加 上放化 治疗加 重患者免疫功能紊乱、 缺陷 . 肿 瘤坏死 产生 的 中毒产物导致机体代谢紊乱等均为院 内感 染的 高发 因素 。针对 恶性肿 瘤患者, 目前不可能为 了避免继发感染 而终止化 疗和放 疗, 应在提 高疗效的 同时, 加 强医 务人 员的元茵观念, 严格 消毒 隔离, 避免 医源性感染 的发生 ; 加 强患者个人 卫生护理 , 配合 必要 的支持 疗法, 提高患者 的免 疫功能。开放 引流本 身易使 皮肤表 面的 细茵进入 体 内, 因此要严格 掌握其 适应证。 【 关键词 】 普外科伤 口 感染 分析 【 A b s t r a c t 】 T h e m a l i g n a n t t u m o r d i s e a s e i n c i d e n c e r a t ei n c r e a s e s y e a r b y y e a r , i s t h e c l i n i c a l co m m o n d i s e a s e a n d ̄ e q u e n l f y — O C — c u r r i n g d i s e s a e . b e c a u s e t h e m l a i g -

普通外科中手术后切口常见的感染分析

普通外科中手术后切口常见的感染分析

普通外科中手术后切口常见的感染分析普通外科中手术后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不仅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还将增加医疗费用。

因此,分析普通外科中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和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一、感染原因1.外科医护人员的操作:医疗人员操作不当是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

医护人员在进入手术室前应该进行充分的消毒以杀灭手术室内的微生物,包括切割工具、手术灯等工具设备的消毒。

在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来避免手术过程中的污染。

2.术中出血: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引起部分血液的流失,当血液积聚在切口周围时,会成为细菌繁殖的最佳场所。

3.患者免疫系统:手术后患者的免疫系统会受到影响,因此患者更容易感染。

4.手术时钟:手术时间过长也会增加感染的可能性,因为手术时间过长,会导致细菌数量的不断增加,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二、感染症状1.发热:发热是最常见的感染症状之一,患者的体温可能高达39℃甚至更高。

2.红肿:手术切口周围的组织可能会出现红肿现象,这是因为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

3.疼痛:切口周围的组织可能会出现疼痛和不适,这可能是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

4.流脓:如果切口周围的组织感染严重,则会分泌脓液,这是感染症状的一个典型表现。

5.出血:如果感染引起切口周围的血管破裂,则可能会引起出血。

三、治疗方法1.消毒:如果感染很轻微,可以通过消毒来治疗。

医护人员应该对切口和周围的组织进行充分的消毒,并使用适当的抗生素药物。

2.手术:如果感染情况比较严重,则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这通常涉及到旧切口的重新切开,清除感染并重新缝合。

3.抗生素:如果感染比较严重,则需要使用抗生素药物来治疗感染。

这些药物应该根据感染类型和病原体的敏感性来选择。

4.氧疗:氧疗可以提高切口周围组织的氧气含量,从而促进细胞再生和愈合。

总之,在普通外科手术中,切口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虽然它可以通过预防和治疗来避免和治疗,但作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普外科病人手术后术区感染的治疗分析

普外科病人手术后术区感染的治疗分析

普外科病人手术后术区感染的治疗分析近年来,由于大量广谱抗生素的经验性治疗、频繁的侵入性医疗操作、耐药细菌在患者及医务人员间的传播、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医疗环境的污染,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自1970年开始进行国际性的医院感染调查而定的数据显示外科伤口感染高居医院感染中第三位,外科伤口感染不仅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导致额外的医疗经费支出,同时增加患者的痛苦。

1 临床资料按照2001年卫生部颁发的手术部位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普外科共631例住院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2 结果共检出37例伤口感染病例,感染率为5.86%。

其中男性24例,女性13例。

年龄分布为32岁~84岁,其中65岁24例,占65%。

急症手术15例,占41%。

手术时间2h共23例,占62%。

选择性手术患者术前住院时间6 d 共16 例,占43%。

患各类恶性肿瘤者共21例,占57%。

伴有各种慢性病者共21例,占57 % ,其中高血压11例、冠心病6例、糖尿病4例、老慢支及呼衰5 例、脑梗塞及中风3例。

无一例患者于术前半小时接受抗生素治疗。

28例术前血清白蛋白低于35g/L 。

术前营养支持仅5例,占14%。

3 感染因素分析3.1 与性别、年龄的关系本组患者37例,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女之间所从事的职业及劳动强度不同有关;从年龄上看,婴幼儿和老人免疫能力相对低下会使感染发生率升高。

3.2 与手术持续的时间的关系治疗时,手术持续的时间越长,感染率也会随时间的延长而增高,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伤口随着长时间操作,导致长时间暴露,污染创面的细菌数目种类增加;②出血、麻醉时间延长,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③因手术时间延长,医务人员的疲乏,疏于无菌原则。

3.3 与伤口大小的关系伤口大小、深度不同感染率也不同。

伤口越大,越深感染的发生率越高。

这是因为伤口愈小,暴露组织愈多,进入伤口的细菌数目也就愈多;伤口愈深,清创不易彻底,且易出血,易遗留异物或遗留死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外科伤口感染分析
目的了解普外科伤口感染的相关因素。

方法对2007~2009年度普外科200例住院手术患者回顾性统计分析。

结果调查的患者中共发生伤口感染12例,感染率为6%。

高龄、引流管放置、恶性肿瘤、手术相关因素(如急症手术、手术时间长、二,三类手术切口)、术前术中未抗生素预防性使用、呼吸循环系统慢性疾病、耐药菌株感染与伤口感染有明确关系。

标签:伤口感染;危险因素;普外科;消毒
1 资料与方法
自1970年开始进行国际性的医院感染调查而定的数据显示,外科伤口感染高居医院感染中第三位。

按照2001年卫生部颁发的手术部位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我院2007~2009年普外科200例住院手术及12例伤口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统计,现分析如下[1]。

2 结果
共检出12例伤口感染病例,感染率6%。

男7例,女5例。

年龄分布32~69岁,其中55岁以下8例(65% )。

急症手术5例(40% )。

手术后2d的共7例(60% )。

选择性手术患者术前住院时间6d5例(40% )。

伴有各种慢性病者6例(50% ),其中高血压2例、冠心病2例、糖尿病1例、老慢支及呼衰1例。

无1例患者于术前30min接受抗生素治疗。

术前营养支持仅4例(30% )。

3 讨论
由于恶性肿瘤患者本身免疫功能低下,加上放化治疗加重患者免疫功能紊乱、缺陷,肿瘤坏死产生的中毒产物导致机体代谢紊乱等均为院内感染的高发因素。

有文献报道恶性肿瘤患者的医院感染率高达24.2%[2]。

针对恶性肿瘤患者,,应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加强医务人员的无菌观念,严格消毒隔离,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加强患者个人卫生,配合必要的支持疗法,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

开放引流本身易使皮肤表面的细菌进入体内,因此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在单纯脾切除后,急性穿孔性阑尾炎、腹膜炎时,放置腹腔引流会使腹腔内及切口感染率成倍增加[3]。

外科引流术是一种创伤性操作,引流物又是异物刺激,有机会将细菌带入伤口而致感染,而有些细菌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具有产黏液作用,使抗生素对其亲和力下降,并容易粘附在物体表面,使感染的概率上升。

为此要加强对大手术、全麻插管、肿瘤、失血、创伤严重患者的监护,防止由于大手术、失血、创伤、免疫功能低下及住院时间长造成的院内感染发生。

通过连续性耐药性监测来掌握本单位、本地区、本科室临床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以此指导和帮助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并应遵守《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谨慎合理用药。

合理进行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对于感染病例应常规进行标本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定期公布外科系统的院内感染菌谱及其抗生素的耐药率。

细菌培养结果报告后尽快将经验性用药转变为目标用药。

调查显示,院内感染与机体状况、各主要器官功能有关,在各种易感原发病中,肿瘤患者的感染发病率与非肿瘤患者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

虽然免疫功能低下导致的内源性感染是难以预防的,但加强患者住院环境的清洁消毒、改善住院条件期系统地开展院内感染的监测,提高医生对院内感染的认识:加强对危重患者和易感原发病患者的护理及支持治疗,提高手术技巧及规范性,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感染伤口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率,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严格无菌操作,适当使用免疫调节剂,是可以降低这些患者的伤口感染发生率的。

参考文献:
[1]吴旭琴,刘月秀,吴影秋.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4(1):120-122.
[2]夏祥碧,劉力克,张倩,等.恶性肿瘤医院感染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4):315.
[3]谭毓铨.外科引流的基本原则[J].临床外科杂志,2000,3(6):3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