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临床输注

合集下载

血小板输注不良反应案例分析

血小板输注不良反应案例分析

血小板是机体凝血机制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临床对于血小板的需求日益增多,而血小板的供应常常出现不足。

反复输注血小板,尤其是未经配型的血小板,患者机体容易产生血小板抗体。

同时,血小板中含有血浆成分,多次反复输注容易引起血浆蛋白过敏,导致过敏性输血不良反应。

悬浮红细胞中的白细胞也可以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HLA 抗体,从而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以及输血不良反应[1,2]。

临床对输注血小板的疗效评估指标包括:血小板计算增高指数(CCI ),同时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如手术止血、血小板计数正常但是功能低下、临床出血停止或减轻等进行一定的修正,判断输注是否有效。

本文对于输注无效的病历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等,查找原因,提高输注有效率。

1材料与方法1.1病历资料本研究回顾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输注血小板的病例4046例,分析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及不良反应情况。

根据有输血反应的发生原理分为:过敏反应组、血小板抗体组、非溶血性发热组,根据患者的体温、血小板抗体阳性率等计算分析。

在全部4046例病例中,根据比例随机抽取143例,计算CCI 分析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并进一步根据临床反馈修正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根据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分组,计算分析血小板抗体检测对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意义,指导临床有效合理输注血小板。

1.2实验方法1.2.1血样采集。

EDTA 抗凝管或枸橼酸抗凝管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样3mL 。

1.2.2不规则抗体筛查。

不规则抗体指除ABO 血型系统以外的抗体,本研究应用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胶检测卡对患者血样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

1.2.3血小板抗体检测。

采用固相凝集法。

1.2.4方法。

统计输血不良反应的病例,病人发生的反应、处理对策、病历书写、相关检测结果,分析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类型。

另外,对随机抽取的输注血小板的143病例进行输注有效性分析,统计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比例。

1.3试剂和仪器抗人球蛋白检测卡(微柱凝胶法)(中山生科,批号20161103)。

血小板的输注原则

血小板的输注原则

血小板的输注原则1、预防性血小板输注预防性血小板输注仅限于有潜在出血危险的患者,不可滥用,其输注原则如下:①血小板生成障碍的患者,虽然有血小板显著减少,但无明显出血者不输(如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长异常综合征等);②血小板数低于20×109/L,虽无出血,但有发热和感染,或存在潜在出血部位者要输;③血小板数低于5×109/L,很容易发生颅内出血,这种患者不论现在有无出血,都应尽快预防性输注血小板;④血小板减少患者要作腰穿、经皮肤的导管植入、经支气管活检、剖腹手术或类似的手术,血小板要提升到至少50×109/L(骨髓穿刺例外);⑤关键部位的手术(如脑、眼睛等),血小板数应提升到100×109/L。

2、治疗性血小板输注治疗性血小板输注一般是指因为血小板计数严重减少或者功能缺陷而导致患者已经发生明显出血或者严重出血倾向时进行的血小板输注治疗。

其主要原则为:①由疾病、化疗或放疗引起的骨髓抑制或衰竭患者,凡血小板数低于20×109/L伴自发性出血者应输血小板。

血小板数低于50×109/L,某些患者也可发生小量出血,一般止血措施无效也可输注血小板;②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尿毒症、严重肝病、某些药物等引起的血小板功能异常伴有出血者;③大量输血所致稀释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低于50×10⁹/L者④心肺旁路手术:常有血小板功能损伤和某种程度的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低于50×10⁹/L且有伤口渗血不止者;⑤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由于患者体内存在自身抗血小板抗体,输入的血小板很快破坏,故不轻易输注血小板。

有下列情况可输:血小板数在20×109/L以下,伴有无法控制的出血危及生命者;用脾切除治疗本患者术前或术中有严重出血者;⑥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本病有自限性,最长3~4周痊愈。

如有皮肤及黏膜出血者可输血小板。

164例血小板输注效果临床分析

164例血小板输注效果临床分析
【】 l 田俊士. 血不良反应和输血相关性疾病 . 输 田兆嵩主编. 临床输血 学【 . 2版. M1 第 北京 : 民卫生 出版社 ,0 2 2 6 2 2 人 20 ,4 — 8 【】 峰 , 小 板 血 型 的 检 测 应 用 输 血 及输 血 技 术 【 。第 1 . 2高 血 M] 版 北 京 , 民 卫 生 出版 社 ,0 5 8 — 4 人 2 0 :3 8
1 资料 和 方 法
1 一 般资料 来 源 于 2 0 . 1 0 7年 1月 ~2 0 0 9年 1 临床 2月 14例输注血小板者的临床资料 ,其 中输注两次以上者 7 6 2 例。 临床诊断 : 再生 障碍性贫血 2 7例 , 急性 白血病 3 , 6例 血 小板 减 少 『紫 癜 2 例 ,多 发 性 骨 髓 瘤 l 、恶 性 淋 巴瘤 生 8 5例 1 4例 、 骨髓 纤维化 9例 、 骨髓 转移瘤 9例 ; 脾功 能亢进 1 0 例、 弥漫性血管 内凝 血 6例 、 溶血 尿毒综合 征 6例 , 其它 4 例。病例 中脾肿大 1 , O例 有出血症状 ( 皮肤 、 牙龈 、 鼻衄 、 血 尿、 便血等 )2 , 13例 有感染者 4 。所有病例均输 注单采 6例 血小板悬液( 保存期 0~l ) d。 1 仪器 与试剂 美国产 A X R T A 0血细胞分析仪及 . 2 BPNR6
因有多种 , 但多次输血小板患者体 内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 , H A抗体是引起血小板输注无 效的主要原 因。 抗 I
【 关键词 】 血小板; 输注 ; 效果
血小板输注是治疗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 功能 缺陷引起 的出血的有效手段 , 由于多方面原 因, 可影响血小板输注 的 效果甚至无效 。我们根据本院 14例输 注血小板者 临床资 6 料, 对临床 中输注血小板效果进行统计 , 并对无效病例 的原 因进 行分 析 , 预 防 和 减少 血 小 板 输 注 无 效 摸 索经 验 。 为

血小板输注原则

血小板输注原则

血小板输注原则1. 血小板输注概述血小板是控制出血的重要成分,而某些疾病或医疗操作可能导致患者的血小板数量过低或功能异常,进而引起出血症状。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可能会考虑给患者输注血小板。

2. 适应症血小板输注的主要适应症是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症状,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手术后出血、产后出血、创伤性出血、溶血性尿毒症综合症等。

同时,近年来,血小板输注也被用于治疗某些免疫介导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 输注血小板的属性血小板输注的血制品主要由新鲜供血者的全血制备而成,通常称为单采血小板制品。

这种制品在制备过程中不含冻干、冷冻等步骤,因此血小板的活性能够得到有效保留,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也更为明显。

4. 输注血小板的原则在进行血小板输注前,医生需要对患者的病情和身体条件进行评估,并根据具体需要制定输注方案。

一般来说,根据输注目的不同可以区分为预防性、治疗性和急救性输注。

(1) 预防性输注:针对于一些易出血的手术或治疗操作,医生有时会在手术前或操作前给患者输注一定量的血小板,以预防术后或操作后的出血。

(2) 治疗性输注:针对于已经发生出血症状的患者,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输注,包括输注的剂量、次数、时间等。

(3) 急救性输注:针对于出血严重或威胁生命的患者,需要进行急救性输注。

此时医生需要尽快找到血库中符合条件的血小板,进行输注。

5. 输注血小板的注意事项(1) 风险评估:在进行血小板输注前,医生需要详细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和出血风险,避免因输注血小板产生不必要的风险。

(2) 监测血小板数量:输注血小板后需监测患者的血小板数量,以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的输注。

(3) 特殊群体:对于孕妇等特殊群体,需要谨慎使用血小板输注。

6. 结语血小板输注是控制出血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同时也需要谨慎使用,避免因输注产生其他不必要的风险。

因此在进行血小板输注前,医生需要对患者的病情和身体条件进行评估,并根据具体需要制定输注方案。

输注用血小板标准

输注用血小板标准

输注用血小板标准
血小板一个单位30毫升左右。

一个单位的血小板在30毫升左右,在临床上,一般十二个单位的血小板作为一个治疗量,一个治疗量的血小板大概在300毫升。

输注血小板之后多数都可以改善出血的情况,而且有不同程度的血小板提升。

血小板是人体负责止血的血细胞,它具有黏附,聚集,分泌,释放等一系列功能,在人体止血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血小板数量降低了,人体就有发生出血的风险,血小板数量越低,出血的风险越大,在临床上,急性白血病患者,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以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经常需要输注血小板治疗。

正常血小板100-300×10^9/L,血小板如果低于10×10^9/L,可以预防性输注血小板,血小板如果低于正常,只要有出血情况,均可以输注血小板。

当然,临床上存在血小板输注无效情况。

比如合并感染,脾大。

因此,输注血小板之后检查血常规,观察血小板上升以及出血改善的情况,判断输血小板的疗效。

输注血小板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如有相关需要建议前往医院就诊。

血小板输注操作规程

血小板输注操作规程

血小板输注操作规程目前血小板制品有两种,一是从全血中分离制备的浓缩血小板;二是单采血小板。

当使用的剂量相同时,二者具有相似的止血效果。

临床上血小板输注的主要目的是预防或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

一、适应症和相对禁忌证(一)适应证是否要输注血小板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血小板的计数和功能以及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来综合考虑。

根据血小板输注的目的不同,临床上又分治疗性血小板输注和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l治疗性血小板输注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而导致的出血,输注血小板制品以达到迅速止血目的称为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主要有以下几种临床情况:(1)血小板生成障碍引起血小板减少:这是血小板输注的主要适应证,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骨髓抑制或衰竭,使血小板生成减少,导致出血;血小板计数和出血程度是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的主要依据。

当血小板计数低于(5~20)×109/L 时,常有自发性出血,多需要进行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2)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因库存全血或红细胞中无有功能的血小板,大量输血时会引起稀释性血小板减少。

稀释性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可根据患者自体血容量被替换数来推测。

一般来说,输注一个循环血量的血液,患者自体血小板约剩余35%-40%。

虽然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微血管出血,但接受1~2个循环血量的输血很少发生这种情况,只有当继续输血,血小板进一步被稀释而致血小板计数更低时,有出血倾向或伴有出血时才需要输注血小板。

(3)血小板功能异常引起的出血:有的患者,如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病和阿司匹林类药物所致血小板功能障碍等,虽然血小板计数正常,但功能异常。

当这些患者出现威胁生命的大出血时,需要输注血小板以及时控制出血。

2预防性血小板输注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是指通过输注血小板使各种血小板生成障碍患者(如恶性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移植等)的血小板计数提高到某一安全水平,防止出血。

临床大部分血小板输注是预防性的,但血小板究竟低到什么程度才需要预防性输注,目前尚无统一的阈值。

血小板输注操作规程

血小板输注操作规程

血小板输注操作规程目前血小板制品有两种,一是从全血中分离制备的浓缩血小板;二是单采血小板。

当使用的剂量相同时,二者具有相似的止血效果。

临床上血小板输注的主要目的是预防或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

一、适应症和相对禁忌证(一)适应证是否要输注血小板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血小板的计数和功能以及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来综合考虑。

根据血小板输注的目的不同,临床上又分治疗性血小板输注和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l治疗性血小板输注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而导致的出血,输注血小板制品以达到迅速止血目的称为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主要有以下几种临床情况:(1)血小板生成障碍引起血小板减少:这是血小板输注的主要适应证,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骨髓抑制或衰竭,使血小板生成减少,导致出血;血小板计数和出血程度是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的主要依据。

当血小板计数低于(5~20)×109/L 时,常有自发性出血,多需要进行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2)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因库存全血或红细胞中无有功能的血小板,大量输血时会引起稀释性血小板减少。

稀释性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可根据患者自体血容量被替换数来推测。

一般来说,输注一个循环血量的血液,患者自体血小板约剩余35%-40%。

虽然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微血管出血,但接受1~2个循环血量的输血很少发生这种情况,只有当继续输血,血小板进一步被稀释而致血小板计数更低时,有出血倾向或伴有出血时才需要输注血小板。

(3)血小板功能异常引起的出血:有的患者,如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病和阿司匹林类药物所致血小板功能障碍等,虽然血小板计数正常,但功能异常。

当这些患者出现威胁生命的大出血时,需要输注血小板以及时控制出血。

2预防性血小板输注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是指通过输注血小板使各种血小板生成障碍患者(如恶性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移植等)的血小板计数提高到某一安全水平,防止出血。

临床大部分血小板输注是预防性的,但血小板究竟低到什么程度才需要预防性输注,目前尚无统一的阈值。

血小板输注无效临床诊疗困境

血小板输注无效临床诊疗困境

血小板输注无效临床诊疗困境王慧茹 刘会兰[摘 要] 血小板输注无效(PTR )是多次输注血小板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不仅会导致危及生命的出血风险、住院时间延长和生存期降低等,还会因反复输血增加输血安全问题。

本文就PTR 发生的原因以及对策进行了回顾总结,重点探讨免疫因素导致的PTR 和相应的血小板输注策略,以期对解决PTR 困境提供思路。

[关键词]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减少;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doi:10.3969/j.issn.1000-0399.2023.08.001血小板在正常的凝血和止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血小板输注对于维持低血小板计数患者体内平衡至关重要,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 ,PTR )是多次输注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具体表现为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计数未如预期增长。

如果患者在多次输血后血小板计数无任何增长,则会出现危及生命的出血风险、住院时间延长和生存期降低等不良结局,以及医疗费用的增加[1-2]。

PTR 患者因反复输血也增加输血安全问题,如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的循环超负荷、细菌脓毒症和溶血性反应等。

因此,PTR 是需要反复输注血小板患者面临的一个重要临床问题[3-4]。

目前认为,PTR 的发生取决于患者个体因素、疾病类型以及输注血制品的白细胞去除等相关因素,其发生率文献报道不一,通常被低估。

早期文献报道PTR 发生率为10%~27%,但在骨髓衰竭性疾病中发生率为30%~70%,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特别是脐血移植患者中发生更普遍。

免疫及非免疫因素均可介导PTR ,随着血制品去白细胞的广泛应用,免疫性PTR 发生率通常小于10%,在接受血小板输血的患者中,免疫性PTR 发生率约4%~8%[5-8],成为临床血小板有效输注的阻碍。

1 PTR 的诊断临床认为,对血小板减少患者提供未经选择或随机的血小板产品(单采或手工)用于最初的血小板输血治疗,重复输注随机供者血小板后未能获得满意的疗效及血小板计数的增加,应怀疑PTR 可能,需要通过计算输血后血小板计数的增长情况,但判断PTR 的输血后血小板增量的计算方法目前尚缺乏共识[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复合物机制:药物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与血小板上的Fc受体结合,介导血 小板的破坏。
半抗原机制:药物小分子与血小板膜蛋白结合,形成 新的抗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从 而破坏血小板。
怀疑患者因应用药物而导致血小板减少症时,应准备相 应的药物。如果为液体剂型,可以直接使用。如果为固体剂 型,需要将其破碎、溶解于蒸馏水中。
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
• 实验数据
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
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
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
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
• 实验结果
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

区分HLA、HPA抗体
理 组
二磷酸氯喹可以破坏血小板膜上HLA抗原。
包被血小板后,处理组板条中加入2滴二磷酸氯喹;对照组 板条加入2滴生理盐水,37℃水浴30分钟,洗板三次,然后继续 检测
未处理孔 阳性 阳性 阳性 阴性 阴性
处理孔 阴性 阳性 弱阳性 阴性 阳性
抗体类型 HLA抗体 HPA抗体 HLA抗体(+ HPA抗体) 无相关抗体 重新实验,查明原因
PN
氯喹处理组 盐水对照组
邓晶、夏文杰、叶欣、徐秀章、邵媛、陈扬凯、丁浩强、罗广平、王嘉励(广州血 液中心临床
输血研究所)热带医学杂志 2012年11月第12卷第11期 • 文中观点:
通过收集22例临床上确诊为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NIT)的患儿为研究对象, 采用 ELISA 方法检测患儿及其父母的血小板相关抗体,应用 PCR-SSP法对患儿及父 母进行 HLA及HPA基因分型,根据相应的抗原进行抗体特异性分析。结果22例NIT患 儿中,14 例是由于同种免疫性因素引起的,其中 27.3%(6例)由 HLA抗体引起 ,13.6%(3例)由HPA抗体引起,22.7%(5例)由HLA+HPA 抗体引起 ;9.1%(2 例)由于被动免疫性因素引起;27.3%(6例 )由自身抗体引起 。其中,同种免疫性 抗体以抗 HLA-A2、19,抗-B40 及抗 HPA-3a多见。 • 结论: 在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主要以父母血小板血型不合引起 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为主,临床产前诊断预防和产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小板无力症、抗血小板药物
输注剂量及方法
成人每次输注一个治疗量,严重出血或易产生 同种免疫者可一次输注2个治疗量。 儿童根据年龄和病情决定输注量 新生儿输20-30ml
取回的血小板尽快输,以患者可耐受的 最快速度输!
输注剂量及方法
➢给成人预防性输注 血小板时,推荐使用 一个治疗量。如果不 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 这将使体内血小板水 平至少增加20×109/L
阳性 水浴 洗30涤m5i次n
反应板 (已包被血小板单抗)
血小板单层
阴性
指示红细胞 (人IgG致敏红细胞)
抗人IgG 各50μl/孔
200g,5min离 心
200g,5min离 心
阳性反应
阴性反应
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
◆ 青年女性流产率逐年上升
◆ 每一次怀孕、流产都可能造成母体因外来抗原刺激而 产生抗体,危及下一次妊娠
◆ 如何在孕前/孕期正确地评估因父母血小板血型不合 引起的流产、NAIT的风险?
◆ 曾有反复流产史的育龄妇女,可在怀孕前进行夫妻双 方的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对由于母婴血小板血型不 合而导致的流产或 NAIT进行早期的诊断和治疗。
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
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
• 父母血小板血型不合引起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 小板减少症的初步研究
◆严重患儿可能发生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aemorrhage, ICH),占15%-20%。
◆与FMAIT相关的ICH80%发生在子宫内,其中14%发生在妊娠20 周前,28%发生在妊娠30周前。
NAIT早期诊断与筛查
◆母体血清抗HPA抗体检测,然而母体抗体水平到 预产期时逐渐下降,约有30%的病例抗体阴性。
轻离心
重离心
富血小板血浆
红细胞
PRP法
重离心
贫血小板血浆 血小板
全血分离的 血小板
轻离心
贫血小板血浆
白膜 红细胞
Buffy coat 法
单采血小板
又称机采血小板,来自单个供者,一个 治疗量的血小板从10U(200ml)全血中分离 得到。我国规定一份单采血小板含量不低于 2.5×1011个。
手工血小板VS单采血小板
◆目前在我国,对于肝素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及血 栓并发症研究较少,没有这方面的统计数字。
总结
1. 血小板表面有很复杂的抗原系统;
2.血小板表面的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导致血小
板输注无效、输血反应、NAIT、流产等疾病;
3. 对于不相合的血细胞输注,人们无法容忍,而对于不相合的
血小板输注却认为是常规,事实上血小板输注无效,同样 面临着死亡-出血而亡;
受血者血清/血浆 50μl/孔
阳性 水浴 洗30涤m5i次n
反应板 (已包被血小板单抗)
血小板单层
阴性
指示红细胞 (人IgG致敏红细胞)
抗人IgG 各50μl/孔
200g,5min离 心
200g,5PLT3 PLT4 PLT5
PLT6 NC PC
血小板交叉配型意义
对于免疫复合物机制,可以将药物直接加入待检标本中; 对于半抗原机制,可将其加入0.5%BSA中。
检测时加入药物的浓度,应参照相应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数据,选用下列三个浓度:
1.略低于谷浓度 2.峰浓度 3.峰浓度的5-10倍。
对照标本与血小板
无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健康人标本,作为本 实验的对照标本。
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危害
1)患者发生免疫反应,加重病情。 2)患者病情得不到改善,病危甚至死亡。 3)浪费财力、物力、宝贵的血小板资源。 4)存在医疗纠纷隐患。 5)不利于采供血机构和医疗机构业务水平的提高。
血小板抗体检测方法-固相凝集法
血小板配型
供血者血小板 50μl/孔
50g,5min离心 洗涤3次
4-6人份混合,O型血小板。该血小板与待检 血小板做配型实验,结果应为阴性。
每一个标本使用三条试剂,一条用于免疫复合 物机制,两条用于半抗原机制。
检测标本
对照标本
浓度1 浓度2 浓度3 浓度1 浓度2 浓度3
免疫复合物机制
试验布局
PC
NC
半抗原机制
阳性对照
阴性对照
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
• 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 患者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而主要并发症却是病理性(通常是致命 性的)血栓形成。
血小板临床输注
血小板制品
◆全血分离的血小板:又称手工血小板。由 200ml全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为1个单位,所 含血小板数应≥2.0×1010个。制备方法有富 血小板血浆法和白膜法。
◆单采血小板: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单采血小 板1人份(袋),即为一个治疗量,所含血 小板数≥2.5×1011个
全血分离的血小板
NAIT
NAIT
NAIT
NAIT
PTR
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 ,PTR 是指患者在连续两次接受足够剂量的血小板输 注后,仍处于无反应状态,即:临床出血表现 未见改善;血小板计数未见明显增高,有时反 而会下降;输入的血小板在体内存活期很短; CCI和PPR未能达标.
1. 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9/L,伴有血小板消耗 或破坏增加的因素,如感染、发热、脾肿大、 DIC。
2. 病情稳定,血小板计数低于10×109/L。 3. 血小板计数低于5×109/L,立即输注。 4. 实施侵入性操作时,血小板计数应提高至
50×109/L以上。
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针对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而导致的 出血,输血小板以达到快速止血。
• HIT禁忌血小板输血。(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PLATELET
TRANSFUSIONS, 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 2003,122,10-23)
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
HIT
◆在美国,每年有近 1200 万人因肢体或肺部血栓、 心脏病或血管成形术而接受肝素治疗,这 1200 万人当中,有 36 万人将出现 HIT,其中可能有 12 万人会出现血栓并发症(中风、截肢或死亡), 而有 3 万 6 千人可能会死亡 (Warkentin T E et al. 1995)。
血小板输注疗效评价:临床+检查
血小板回收率(PPR):1h、24h 1h PPR<30%,24h PPR<20%,考虑血小板输注无效
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CCI):1h、24h
1h CCI<7500,24h PPR<4500,考虑血小板输注无效
NAIT机制
母体同种异体抗 体通过胎盘
母体同种异体免疫 胎儿血小板减少
◆因多数病例在出生后才得以诊断,故此病也称作新生儿同种 异体免疫血小板减少症。
◆初次妊娠妇女即可发生FMAIT,其发病率大约为1/800-1500 。
NAIT临床表现
◆FMAIT患儿病情变化较大,具有自限性,常在出生后 2-3周恢 复。
◆轻度血小板减少患儿有时没有任何临床症状。病情较重患儿 临床表现为皮肤、体内外黏膜出血,出现紫癜、瘀点或瘀斑。
1. 血小板生成障碍:骨髓抑制、骨髓衰竭 2. 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大量输血时 3. 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无力症、抗血小板药

禁忌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