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高中地理课标培训《核心素养水平与教学对策》(下)2018年8月
“三新”背景下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要素及培养策略

“三新”背景下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要素及培养策略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在教育教学领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三新”(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出现,使得当前教学的重点发生了转变,在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更像是盛着知识的容器,而在“三新”背景下要求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并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不断地提高教学的质量,为学生创建更加高效的学习课堂,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提升,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本文以高中地理教学为例,对“三新”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三新”背景;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引言:在高中教学体系中,地理学科作为其中重要的教学科目之一,其对于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培养高中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所以,为了确保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推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高效发展,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就需要对“三新”背景下的教学政策有所了解,坚持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开展教学,从而使得学生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养成正确的学科核心素养观念,同时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以此实现地理学科的教育目标。
一、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要素分析(一)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念是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其主要是指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观念,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形成人地和谐的观念。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使得学生更加自觉的肩负起保护环境的重任。
其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作用,让学生能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念。
(二)综合思维在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主要是指综合、全面的看待地理知识的思维与能力,在综合思维下,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并充分的认识到地理知识和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这将能够促进学生的大局观念的形成,另外,综合思维还要求学生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去看待地理问题,使得学生能够具备对地理知识的探索能力,从而使得学生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高中地理教学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教学需求和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下面就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
1.知识和能力融合度不够:新课标要求将地理知识和地理能力融合到一起,但实际上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对地理能力的培养并不足够。
2.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地理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学科,但目前一些地理教材的内容更新不及时,无法反映最新的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
3.缺乏实践性教学:地理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观察、实验和实地考察的能力,然而现有的教学中缺乏相关的实践环节,导致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不足。
4.课堂教学方法陈旧: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对策建议
1.强化地理能力培养:在地理教学中强调知识和能力的融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加强实践环节:在地理教学中引入更多的实践环节,如实地考察、地图绘制、实验操作等,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掌握地理知识和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5.培养地理素养:在地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即了解地理知识、关注地理问题、热爱地球家园、维护地球环境、参与地理实践等。
三、结语
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不少,但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措施,就一定能够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希望各地的地理教师能够以此为借鉴,不断完善地理教学,培养更多懂地理、爱地理的学生。
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

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一、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现状1. 学习态度普遍不够端正高中生地理学科学习态度并不够认真,对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不高,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不强。
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持有消极态度,认为地理学科无用,学习起来不得法。
2. 知识面不够广泛部分高中生对于地理知识的认识较为片面,知识面不够广泛,对地理学科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认识不足。
3. 学习方法不够科学高中生地理学科学习方法不够科学,无法很好地进行知识的整合和应用,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较弱。
4. 学生综合素养水平不够高高中生地理学科的综合素养水平相对较低,综合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二、存在问题分析1. 教育理念不够先进目前,部分地理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教育理念不够先进,无法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的兴趣。
2. 地理教学内容不够贴合学生现实生活部分地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不够贴合,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发。
3. 教学手段不够多样化现阶段,大部分地理教学仍然倚重传统的教学手段,缺乏多样性、新颖性和趣味性,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够强部分高中生缺乏自主学习地理学科的意识,对于地理学科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三、培养策略1. 加强师资建设培训并引进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和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地理教师,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地理教师的教学激情,让地理教师更好地在教学工作中发挥作用。
2. 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更新地理教学理念,推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地理学科的魅力。
3. 丰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环境,设计更加丰富多样的地理教学内容,将地理知识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环境中,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和兴趣。
4. 创新教学手段引进新颖的、多样化的、趣味性的地理教学手段,如地理实地考察、地理科技实验和地理模拟演练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1. 深化地理学科知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深化对地理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 拓宽地理学科视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广阔的地理学科视野。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和研究国内外地理学科前沿动态,组织参观实地考察,丰富学
生的地理学科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提高地理学科实践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实践能力。
教师
可以通过组织地理实地考察、实验和模拟实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6. 培养地理学科社会责任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
教师可以通过关注地理学科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并解决地理学科问题与社会
问题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全面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培养,引导学生全面地参与到地理学科学习和实践中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解读

解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1.本文概述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和教育环境中,地理的核心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地理核心能力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其在教学实践中的意义和应用。
本文首先概述了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思维和地理价值四个方面。
随后,文章分析了这些核心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其融入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中。
本文还探讨了在评价和评估中如何评价学生的核心地理素养。
本文提出了中学地理教师在培养学生地理核心能力方面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旨在为中学地理教师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地理核心竞争力概述地理空间的概念是指个人对地理现象、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和敏锐感知。
它是地理学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框架。
具体而言,它包括:空间定位能力:能够准确识别和表达地理位置,理解经纬度、地图投影、比例尺等基本地图语言,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查询和分析空间数据。
空间格局认知:能够分析地理要素在空间中的分布特征、格局和成因,了解区域分化、空间结构及其演变过程的规律。
空间联系和过程分析:能够洞察地理现象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如扩散、迁移、叠加,以及这些过程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区域认知强调在特定的空间尺度上对某一区域的自然特征、文化现象、发展条件和挑战进行深入、全面的理解和评价。
主要包括:区域特征识别:识别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人类地理特征(人口、经济、文化、城市、交通等)及其内在联系。
区域异同比较:比较分析不同区域之间的异同,了解区域分化规律、区域类型分类及其在全球、国家、地方等多个尺度上的表现。
区域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关注区域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和社会发展挑战,评估区域发展的优势、制约因素和发展潜力,探索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路径。
地理实用性是指应用地理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观测、调查、实验、模拟和规划等各种实践活动。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1. 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思维能力包括地理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地理现象的解释和预测能力、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能力等。
这就要求地理课堂教学不能只注重灌输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 提高地理素养地理素养是指学生具备的对于地理问题的基本认识、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能力。
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是地理教育的根本目标。
高中地理课堂应当注重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积累和理解,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认识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水平。
3. 强化综合应用能力地理学科涵盖的内容广泛,需要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
因此,在地理课堂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高中地理课堂应当通过设计不同形式的案例分析、实地调研、模拟实验等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综合应用能力。
二、高效构建地理高中课堂的策略1. 引导探究式学习地理知识的获取和理解靠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通过实际的探究和实践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高中地理课堂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调研、案例分析、实验观察等方式,自主地、探究地获取和理解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探究能力。
2. 实践与体验相结合地理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要想真正理解地理知识,就必须通过实践和体验。
在地理课堂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地调研、户外实验观察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理现象,增强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
3. 引入跨学科知识地理学科涉及的知识内容广泛,与其他学科的内容紧密相关。
在地理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与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应用能力。
5. 注重问题解决地理知识往往是为解决问题而存在的,高中地理课堂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旨在引导高中学生深入理解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掌握地理知识体系中的关键概念和基本原理,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空间观念、环境意识、地域分析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基础的地理知识,具备一定的地理学习背景。
但由于个体差异,学生在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知识掌握程度和学科能力方面存在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升。
同时,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掌握空间观念、环境意识、地域分析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的基本概念。
(2)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现象和问题。
(3)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进行地理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提高地理学科实践能力。
(4)能够运用地理学科语言,准确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规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2)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和解决能力。
(3)利用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4)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总结和归纳地理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地理、探索地理奥秘的热情。
(2)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
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一、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现状1. 学习热情不高在当前高中生地理学习中,存在学习热情不高的问题。
相比其他学科,地理学科在学生中普遍呈现出兴趣不高的情况,许多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知识和概念缺乏兴趣,认为地理学科无趣或枯燥,从而影响了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积极性。
2. 知识理解薄弱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中,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相对薄弱。
由于地理学科内容广泛,需要较多的背景知识和跨学科的能力,许多学生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中出现了知识理解不深刻的情况,导致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力不足。
3. 地理素养需提高高中生地理素养整体上有待提高。
地理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掌握地理知识、技能和态度,能够应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地理问题,具备地理思维和地理推理能力。
目前许多高中生地理素养相对薄弱,需要通过相关培养策略进行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1. 教学内容单一当前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相对单一,缺乏多样性和趣味性。
以往地理学科的教学侧重于知识传授和死记硬背,而忽视了地理学科的应用和跨学科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和兴趣相对欠缺。
2. 学生学习方式单一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也相对单一,缺乏多元化的学习途径和方式。
目前许多学生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中依然沿袭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缺乏地理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导致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
3. 学生认识偏差许多学生对地理学科存在认识偏差,认为地理学科只是一门填鸭式的知识科目,缺乏实际应用和意义。
这种认识偏差影响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进而造成地理素养的降低。
三、培养策略研究1. 多元化教学内容针对存在的地理学科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可以通过多元化教学内容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引入地理案例分析、实地实践探究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和生活情境进行地理学科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 强化跨学科整合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可以加强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
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
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
第二,地域性。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
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与"选修"课程组成。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浅析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浅析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高中地理教学的目标也从传授知识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转移。
地理学科具有多层次的核心素养,是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知识体系。
本文将从“什么是学生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什么是学生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具备的跨学科基本素养,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心智品质”等方面的素养。
具备核心素养的学生具有问题求解和信息处理的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和职业发展的需求。
地理学科作为社会科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培养科学素养、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信息素养、环境伦理素养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1.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法。
问题导向教学法是指教师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究、提高应用能力的教学方式。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地理问题与社会问题联系起来,例如让学生探讨城市扩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通过问题导向教学法,能够让学生明确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是指人们对空间位置和关系的知觉与认识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地图、地球仪等工具,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空间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另外,教师可以将地球的不同地域文化、语言、风俗习惯进行对比研究,增加学生对地球不同区域的认识和了解。
3.运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已经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如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等,让学生了解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阅读和处理多种地理信息。
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拓宽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搜索、分析和处理能力。
4.采用案例教学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2. 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A. 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 B. 种植土层和砂层 C. 砂层和砾石层 D. 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3. 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A. 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C. 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教学提示】
以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为线索组织教学内 容。采用案例学习的方法,具体分析体现人类活动与自 然环境关系的典型实例,帮助学生掌握分析人文地理问 题的思路和方法,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注重社会调 查等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提升实践能 力。加强培养人文地理学的空间思维习惯,强化人文地 理信息的运用。
选择性必修课程
自然地理基础 (2学分) 区域发展 (2学分) 资源、环境与 国家安全(2学分)
选修课程(每个模块2学分)
侧重自然方向 •天文学基础 •海洋地理 •自然灾害与防治 侧重人文方向 •旅游地理 •城乡与区域规划 •生态环境保护 •政治地理 侧重技术与实践方向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地理野外考察
举例:地理 2
• 本模块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人口分布,城镇和 乡村,产业区位选择,环境与发展。 •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 间特点,树立人地协调观,以及人类共同发展的 理念。
【内容标准】
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 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2.2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 意义。 2.3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2.4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2.5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2.6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7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举措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 背景。 2.8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2.9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 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2.10运用资料,描述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解释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 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2.11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有关人文地理的问题。
【学业要求】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 和其他地理工具,收集和呈现人口、城镇、产业活 动等人文地理数据及图表(地理实践力)。描述人 文地理事物的空间现象及其变化,说明人们社会经 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形式,解释不同地方的人们对产 业活动进行区位选择的依据(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形成判断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问题关系的初步 意识(人地协调观)。
“引导-发现”模式案例: • 创设问题情境:美国东北最大城市; • 观看学习资料,围绕假设推理:给出美国地 图,有自然要素、资源、铁路线; • 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芝加哥; • 总结提高:
2018/8/27
情境分析
案例一
2015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
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 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 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 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图1示意雨水花 园结构。据此完成1-3题。
核心素养水平--学业质量标准
• 学业质量内涵 • 学业质量水平 • 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学业质量内涵: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 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本学科核 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
学业质量水平: • 地理学业质量水平分为四级,每一级水平主要表 现为学生整合不同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不同 复杂程度的情境中运用各种重要概念、思维、方 法和观念解决问题的关键特征。 • 水平1至水平4具有由低到高逐渐递进的关系。
必修课学业质量标准(体现水平1-2)
选择性必修课程学业质量标准 (体现水平3-4)
怎么理解?
课标(实验)先砌砖垒土,再盖顶
先立架结构,后垒墙建窗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全国地理高考题 (2014-2016)水平划分研究
王民 黄诗倪 蔚东英(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2014-2016这三年的北京卷、全国1、2、3卷、大纲版中,95% 左右的题目侧重在考查水平一和水平二,能上升到水平三的仅仅有 11道题目,只占5%,没有能达到水平四的题目。也就是说,20142016这三年地理高考271道题的水平基本在会考的水平,还没有达 到《高中地理课标修订稿》要求的高考水平。
核心素养水平划分--情境的创设
• 核心素养分为四级水平,不同水平是由情 境来划分的 • 将知识获得回到具体的情境中 • 知识是相对正确,不是绝对正确;知识有 自己的应用范围 ,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13、上图中箭头指示什么方向?写出一个可能使 用这种地图的国家。
将知识回到: • • • • 具体的问题情境 熟知的生活情境 概念框架情境中 力避知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 合的境况。包括戏剧情境、规定情境、教学 情境、社会情境、学习情境等。
有时间、有空间、有情节、有问题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 有意识地创设各种 情境, 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问题源于情境,问题 情境教学的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的问题教 学法或谈话法,孔子也是。 20世纪初,杜威曾提倡过问题教学,其核心就 是问题情境,此教学过程的一般模式为“设置问题 情景——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 —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 布鲁纳的问题教学法(又称发现法)也主张创 设问题情境,他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 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 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
学业质量水平是学业水平考试 命题的依据
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 ◎学业质量水平2是高中生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 • 合格学业水平考试(会考)的命题依据
◎学业质量水平4是选择地理作为学业水平等级性 考试科目的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 • 高考的命题依据—水平4
高中地理课程设计框架
必修课程
地理1 (2学分) 地理2 (2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