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自主阅读《浪淘沙 北戴河》word教案
《浪淘沙》教案(北师大版)

浪淘沙教案(北师大版)前言《浪淘沙》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民歌,歌词描绘海上渔民的艰辛生活和对家乡的眷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一首优秀的文化遗产。
本教案将通过学习《浪淘沙》这首歌曲,帮助学生了解海上渔民的生活以及加深对民歌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目标1.了解《浪淘沙》的背景和歌曲内容;2.学会正确演唱《浪淘沙》;3.了解海上渔民的生活和文化;4.加深对中国民歌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内容1. 《浪淘沙》歌曲的背景和内容介绍背景介绍:《浪淘沙》是中国汉族的一首著名民歌,原作曲作者不可考,主要流传于海南、广东、福建等对海交通较为发达的区域。
歌曲内容描绘海上渔民艰苦卓绝的生活、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渔民文化的赞美,是一首充满感情的优美曲调。
内容介绍:《浪淘沙》歌曲一共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以“沙滩”为景象,描写渔民在大海边上的憧憬和离别;第二部分通过“船头”和“灯光”揭示出渔民的艰辛和不易,展现了渔民的乐观和坚韧;第三部分则通过“行水”和“挽歌”展示了渔民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的愿望,同时也呼吁着大家共同爱护海洋、珍惜生命。
2. 歌曲演唱在介绍完《浪淘沙》的背景和内容后,让学生集中在歌曲的演唱中,开始熟悉和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让学生准确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同时在演唱时注重情感的表达,让学生通过歌曲进一步了解海上渔民的独特文化和生活方式。
3. 海上渔民的生活和文化在学习歌曲的同时,也需要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教师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海上渔民的生活习惯、渔民文化以及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4. 民歌艺术的理解和欣赏通过学习《浪淘沙》这首歌曲,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中国民歌的美,提高对民歌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树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为保护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结通过对《浪淘沙》这首歌曲的学习和演唱,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海上渔民的生活和文化,提高对民歌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自主阅读诗词四首浪淘沙北戴河教学课件北师大版

品读诗歌
浪淘沙 北戴河
一九五四年夏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诗词注释
①选自《毛泽东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浪淘沙,词牌名。北戴河,地名, 在河北秦皇岛市西,濒临渤海,是著名的避暑胜地。
第六单元 · 雨中情思
浪淘沙 北戴河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整体把握内容,背诵全词; 2、朗读诗歌,感受诗人博大豪放的情怀; 3、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诗人的豪迈情怀和雄伟气魄; 4、品读意象,理解词中壮阔雄浑的意境; 5、探究词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6、培养热爱祖国新时代的思想感情。
细读课文 整体感知
(1)通过诵读,你感知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了诗人怎样情感? 明确:上片写景,景中含情;下片抒情,情中有景。开首两句写景,写出了雨和浪的气 势,展示出一幅气象恢弘的壮丽景象。
细读课文 整体感知
(2)“东临碣石有遗篇”,这里的“遗篇”指什么?写的是什么? 明确:“遗篇”指曹操,写的是《观沧海》。
写作背景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 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 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 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 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 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导入新课
毛泽东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 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书法家。这节课我们再来 学习一首毛泽东的词《浪淘沙北戴河》,请打 开课本99页。“浪淘沙”是词牌名,“北戴 河”是题目,请看课文注释,了解北戴河在哪 里。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二:了解现代诗歌的艺术特点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二:了解现代诗歌的艺术特点。
现代诗歌常采用的语言手法是自由而多样的。
与传统诗歌的格律、平仄、押韵等要求不同,现代诗歌的写作更加自由,可以自由构思,自由发挥,这样就为诗人的表达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可能。
《浪淘沙·北戴河》这首现代诗歌中,诗人不仅采用了自由的写作形式,而且在语言上也采用了多种手法,比如说借景抒情、对比等等。
这使得整首诗歌在表达的深度和广度上更加丰富。
现代诗歌常使用的图像与意象是多元的。
现代诗歌不仅依托于传统诗歌创新,而且借助社会现实、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因素创新,使得现代诗歌在表现世界和表达情感方面具有更强的独特性和时代感。
《浪淘沙·北戴河》这首现代诗歌中,诗人在描绘北戴河的时候,通过鲜明的对比,将北戴河的美景与世界的苦难相比照,使得整首诗歌的意境更加深入人心,更加具有戳心的力量。
现代诗歌常使用的节奏感较强。
节奏感是现代诗歌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通过对语言的紧凑与分割,以及对韵律的把握,现代诗人可以表现出节奏感,使诗歌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的主题与情感。
《浪淘沙·北戴河》这首现代诗歌的节奏感很强,主要体现在语言的简洁性和连绵的韵律感上,使得整首诗歌在朗诵时更加生动、优美。
现代诗歌是一种新时代的文学艺术形式,它不仅表现了诗人们对世界的感悟和思考,也展示了语言艺术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浪淘
沙·北戴河》这首现代诗歌就是现代诗歌的典型之一,通过对其艺术特点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现代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修订版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修订版第一篇:《浪淘沙·北戴河》教案修订版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时任大将军的曹操为清除边患,巩固后方,率大军北征乌桓。
八月大破乌桓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南)后凯旋回师,途经渤海口附近道德妈石山,乘兴登临,以一首千古传颂的《观沧海》诗,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
北戴河位于河北省东北渤海海滨秦皇岛市西南15-20公里,西东长约10公里,是风景优美的避暑胜地。
1953年党中央提出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4年2月,党中央在北戴河召开了七届四中全会,解决了“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
这年夏天,毛泽东来到北戴河,一边休养,一边工作。
一天北戴河海滨狂风大作,洪波万丈,银山千峰。
毛主席来到海岸上,极目幽燕、缅怀魏武,兴致倍增要下海游泳。
就在这次游泳中毛主席孕育并创作了《浪淘沙·北戴河》这首词。
上阕写北戴河观海之风景,但景中蕴积着诗人深幽绵绵的情思。
•诗人在这旷邈的美景中既写出了目前的景致,也透发出英雄独立的慨然及阵阵怀古之幽思。
“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
起句横空出世,不仅写其宏伟壮观而且写出了地域的广阔和海浪的汹涌,给人一种苍茫之感,“落”描绘的是一种不急不慢的动态情景,“幽燕”点明写作之地点,指古代幽州和燕国的地域,即今河北一带。
“幽燕”,这两个字不仅读起来好听,•写起来好看,而且有厚重的中华历史感,以及汉语诗歌特有的美感。
•这地名本身就获得了充分的诗意,让人情不自禁地沉醉其中。
“大雨”与“幽燕”之间的一个“落”字,用得极好,给人有稳当大气之感,犹如亲自见到子诗人当时写诗的形貌神情,一个自然景观中落雨的“落”字,却在此得了诗人的精神,•这精神也一下子就贯注到读者心中,让读者也产生了与诗人同样大气磅礴的感受。
头两句写大雨洒遍了河北平原,由于大风造成巨浪翻滚,水天一色呈现雪白浪潮,绘出巨浪把天淹没了的浩大海景,一幅白浪掀天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
浪淘沙·北戴河 优秀教案

浪淘沙·北戴河【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整体把握内容,背诵全词。
2.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诗人的豪迈情怀和雄伟气魄。
3.培养热爱祖国新时代的思想感情【学情分析】1.初中学生对新中国那段历史及毛泽东的诗词比较陌生。
要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
2.作为初中学生仍是激情澎湃,积累主席诗词名句加以熏陶。
【教学重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诗人的豪迈情怀和雄伟气魄。
2.培养热爱祖国新时代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语一、导入新课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诗人年轻时走出家乡,充满豪情。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925年革命热情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诗人意气风发。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936年诗人登临塬上,目睹北国壮丽风光,追古思今,留下慷慨激昂的诗句。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949年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诗人挥笔写下这样诗句。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诗人爱子在抗美援朝战役中牺牲,为勉励志愿军将士奋勇杀敌写下这句诗。
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呢?活动2【讲授】介绍毛泽东1.关于毛泽东你知道多少?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
活动3【导入】指导学生朗读诗词1.学生齐读诗词2.放朗读音频对比示范3.正音:燕、了活动4【讲授】写作背景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
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
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修订版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修订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北戴河》。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境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2)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意境和韵律的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3. 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诗歌全文和相关注释。
3. 学生写作和表达的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北戴河的美丽景色,引起学生的兴趣。
(2)简单介绍北戴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诗歌朗读和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韵律。
(2)学生自主背诵诗歌,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3. 诗歌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解释生僻词语。
(2)学生讨论并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和韵律。
(2)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欣赏和感受。
5. 写作和表达:(1)教师给出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浪淘沙·北戴河》为灵感,创作一篇短文或画作。
(2)学生进行写作或绘画,教师进行指导和鼓励。
6. 分享和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思路和感受。
(2)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7. 总结和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和体会。
(2)学生提出问题或进行反思。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浪淘沙·北戴河》与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如《望庐山瀑布》、《夜泊牛渚怀古》等。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自主阅读诗词四首浪淘沙北戴河教案北师大版
浪淘沙 北戴河但是作品的风格迥异,毛泽东的词奔放豪迈,大气磅礴,李清照的词婉约、柔美细腻,《浪淘沙 北戴河》的主题是通过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展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以及坚定乐观的信念、奋发进取的壮心,表达了对新中国的赞美。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整体把握内容,背诵全词;2、朗读诗歌,感受诗人博大豪放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诗人的豪迈情怀和雄伟气魄;2、品读意象,理解词中壮阔雄浑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探究词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2、培养热爱祖国新时代的思想感情。
朗读诗歌,感受诗人博大豪放的情怀【教学难点】品读意象,理解词中壮阔雄浑的意境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并背诵诗歌;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毛泽东的资料。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毛泽东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书法家。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毛泽东的词《浪淘沙北戴河》,请打开课本99页。
“浪淘沙”是词牌名,“北戴河”是题目,请看课文注释,了解北戴河在哪里。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走近作者: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
2、写作背景: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
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修订版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修订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介绍时代背景:唐宋时期,北戴河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氛围。
诗歌背景:词作为文学形式的特点,以及《浪淘沙》词牌的起源和发展。
1.2 作者简介作者生平: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活动,他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创作风格:辛弃疾的词风特点,以及他在《浪淘沙·北戴河》中的表现。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结构分析诗歌结构:分析《浪淘沙·北戴河》的段落划分和句子结构。
2.2 诗歌内容解读意境描绘:分析诗歌中的自然景观描绘,如海浪、沙滩、阳光等。
情感表达:探讨诗歌中的情感主题,如豪放、忧国忧民等。
第三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3.1 词牌运用音韵美感:分析《浪淘沙》词牌的音韵特点,如平仄、押韵等。
词牌表达:探讨辛弃疾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对词牌的创新和运用。
3.2 修辞手法修辞特点: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修辞效果:探讨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和艺术魅力。
第四章:诗歌与文化价值4.1 诗歌与历史历史背景:了解《浪淘沙·北戴河》创作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历史意义:探讨诗歌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意义和影响。
4.2 诗歌与传统词文化:了解词在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地位和影响。
诗歌传承:探讨《浪淘沙·北戴河》对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第五章:教学活动设计5.1 朗读与理解朗读指导: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感受其音韵美感。
内容理解:通过讨论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解读诗歌内容。
5.2 分析与讨论分析任务: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情感和艺术特色。
讨论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3 创作与表达创作任务:鼓励学生创作以《浪淘沙·北戴河》为灵感的诗歌或短文。
表达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并进行交流和评价。
第六章:诗歌与审美鉴赏6.1 审美观念审美标准:介绍古典诗词的审美标准,如意境、情感、哲理等。
浪淘沙 北戴河 教案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教案标题: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目标:1. 了解浪淘沙北戴河的地理位置和背景知识。
2. 学习浪淘沙北戴河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地理和文化素养。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通过展示一张浪淘沙北戴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与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了解学生对浪淘沙北戴河的了解和想法。
主体活动:步骤一:地理位置和背景知识1. 向学生介绍浪淘沙北戴河的地理位置,包括所在省份和与其他地方的相对位置。
2. 通过地图展示,让学生了解浪淘沙北戴河的地理特点。
3. 讲解浪淘沙北戴河的背景知识,包括历史和文化背景。
步骤二: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1. 分组让学生自主探索浪淘沙北戴河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
2. 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或图书馆进行调查和研究。
3.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他们所了解到的浪淘沙北戴河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
步骤三:观察力和描述能力培养1. 给学生展示一幅浪淘沙北戴河的图片或视频。
2.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或视频中的细节,然后用自己的话描述所看到的景色。
3. 鼓励学生使用形容词、名词和动词等丰富的词汇来描述景色。
步骤四:地理和文化素养提升1. 分发一份关于浪淘沙北戴河的小练习,让学生回答一些与地理和文化相关的问题。
2. 学生可以使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研究成果来回答问题。
3. 收集学生的答案,进行讨论和分享。
总结活动:1. 回顾整个教案,强调学生所学到的浪淘沙北戴河的地理和文化知识。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和了解浪淘沙北戴河的其他方面。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描述景色时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2. 收集学生完成的小练习,评估他们对浪淘沙北戴河的地理和文化知识的理解程度。
3. 对学生的参与和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案扩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自体验浪淘沙北戴河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
2. 鼓励学生进行写作或绘画创作,表达他们对浪淘沙北戴河的感受和体验。
北师大版八上《浪淘沙·北戴河》word教案
1积累生字词,理解写作背景,整体把握词的内容。
2展示重点难点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导
学
提
纲
导学提纲内容
教法学法
1作者及背景。
2积累生字词,朗读背诵。
3理解词意。
4整体感知:
词的上下阕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问题探究:
(1)体会词中“落”“白”的妙处?
(2)读下阕你会联想的曹操的哪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赏析文章写景抒情的写作方
碣石 萧瑟 幽燕
展
示
内
容
见预习提纲
第一展示任务:1、2
第二展示任务:3
第三展示任务:5
第四展示任务:4、6
展示总结
展示中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向文章的难点进行挑战。
反馈检测
背诵课文。
课
后
反
思
教学时间
课时安排
1
序号
No.25
教学内容
第九课 词二首 (浪淘沙)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生字词,理解写作背景,整体把握词的内容。背诵全词,把握词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自主朗读、合作交流、教师指导。
3情感价值观: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重
点
难
点
1品读词,体会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浪淘沙•北戴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感受诗人博大豪放的情怀
2品读意象,理解词中壮阔雄浑的意境
3探究词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朗读诗歌,感受诗人博大豪放的情怀
2品读意象,理解词中壮阔雄浑的意境
教学难点:探究词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1诵读法2导读法3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播放“北戴河风光”,介绍毛主席游此并留词经过,激发学生兴趣。
二、复习提问:
1、什么是词?词牌?词题?
2、你所知道的词牌有哪些?
3、词有哪两大流派?代表人分别是?
三、鉴赏诗歌:
采用四步曲,引导学生按四个步骤鉴赏诗歌:
(一)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由学生交流,补充作者情况,
教师明确,并补充背景资料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时任大将军的曹操为清除边患,巩固后方,率大军北征乌桓。
八月大破乌桓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南)后凯旋回师,途经渤海口附近道德妈石山,乘兴登临,以一首千古传颂的《观沧海》诗,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兴,不顾身边警卫
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
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二)朗读诗歌初知大意
1、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字词质疑:
(1)标拼音:幽燕碣石萧瑟
(2)释词义:
幽燕碣石
魏武都不见
萧瑟秋风人间
(3)感知词的大意
(三)赏析诗句领悟意境
探究思考:
1、通过诵读,你感知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了诗人怎样情感?上、下阕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
“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这情景较之曹诗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晴日所见更令人惊心动魄。
上阕写景,望中所见,说的是空间;下阕抒怀,心中所想,咏的是时间。
2、上阕写景,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意象),整幅画面有什么特点?
明确:“大雨”、“幽燕”、“白浪”“打渔船”。
整幅画面雄浑壮阔,很有气势。
3、在写景上诗人运用了哪些写景的方法?
明确:借景抒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4、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说明理由。
明确:学生可自由回答,见仁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如:我认为“落”和“滔”用得好。
“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
5、下阕先写了什么?词人这样写的目的是?
明确:词的下片先发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
毛主席这时面对大海,想到了这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往事,•想到了曹操——又一个“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主席的眼前除大海之外,有大雨、•有凉风、有涛声,还有幻觉中曹操的雄姿,古战场、•古将士及古代的诗篇……而这一切全凝结在:“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二行之中。
6、你是怎样理解“换了人间”?
明确:今天又逢萧瑟秋风,那吹送了上千年的代代秋风,但一切都变了呀,•一种新的美已经出现。
新中国已诞生在历史的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