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 6.1 燃烧与灭火复习 (新版)鲁教版.doc
九年级化学上册 6.1 燃烧与灭火(2)教案 (新版)鲁教版-(新版)鲁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教学目标:1. 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通过面氢气燃烧爆炸实验及对此实验成败原因的讨论交流了解爆炸的条件。
3.通过讨论交流防X火灾与爆炸的措施,形成“防火防爆、人人有责”的意识。
知识点(重点、难点):1. 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2. 爆炸条件的理解教学准备:多媒体素材、制取乙炔气体及燃烧装置、制取氢气气体及爆炸装置、一瓶氧气、火柴等。
乙炔在氧气中燃烧【幻灯片】展示【幻灯片】展示教材P121活动天地6—4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
【板书】:影响燃烧程度的因素:氧气浓度接触面积可燃物的性质【幻灯片】展示“多识一点”一氧化碳中毒及其预防CO的来源?CO中毒的生理机制?什么情况易发生中毒?小明说他鼻子特灵,闻到CO的气味就把炉子搬出去,你说对分析讨论得出:促进燃烧的方法带着问题,自学“多识一点”一氧化碳中毒及其预防,交流学习的成果。
猜想爆炸的条让学生感受爆炸的危险加强安全知识教育吗?小明说他可以用水来吸收CO,对吗?如何防止CO中毒?【播放】图片:有的燃烧不发生爆炸;有的燃烧发生爆炸。
【追问】为什么有些燃烧不会爆炸,有些燃烧却会爆炸呢?由此可见爆炸需要一定的条件。
实验探究一、爆炸条件【演示】教材P122实验6-1:氢气爆炸实验【思考】为什么刚开始氢气能够在导管的尖嘴处安静地燃烧,而片刻后却发生爆炸呢?展示【幻灯片】从微观角度认识爆炸产生的原因。
指导阅读教材P122——123的内容【过渡】在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煤矿的矿井等地方为什么要标有严禁烟火的警告?播放视频:面粉爆炸实验视频。
件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产生现象的原因。
看燃烧的微观图示,进一步明确爆炸产生的原理。
分析讨论归纳爆炸的条件观看视频通过视频认识到在在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对爆炸危害的认识,进一步证明爆炸所需的条件通过面粉爆炸实验进一步认识爆炸。
【提问】1.面粉在塑料瓶外燃烧会不会爆炸?2. 面粉在塑料瓶内燃烧会不会爆炸?3.点燃面粉在塑料瓶内,鼓入大量空气,但不加盖会不会爆炸?4.点燃面粉在塑料瓶内,鼓入大量空气,加盖会不会爆炸?【板书】爆炸的条件:有限空间急速燃烧积聚大量的热量厂、煤矿的矿井等地方要标有严禁烟火的警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即使在厨房我们也要安全使用天然气、煤气、液化气等。
(名师整理)最新鲁教版化学9年级上册第6单元《燃烧与灭火》单元复习课件

知识回顾一
燃烧与爆炸
知识梳理
平静燃烧
氧化反应 (放热)
剧烈氧化
(发光)
无限空间
极速燃烧
有限空间——爆炸
注:这里的爆炸是化学爆炸
热量积蓄
缓慢氧化
自燃(发光)
达到着火点
练习巩固
1、(2020滨州)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B ) A.燃烧不一定有火焰产生 B.物质跟氧气的反应就是燃烧 C.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可能会发生 爆炸 D.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知识回顾二
化石燃料与能源
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化石燃料 天然气
煤
石油
所含元素 C、H
主要含C(含 主要含C、H 少量H、N、S、(S、O、N) O)
充分燃烧 CO2 、H2O CO2 、H2O、SO2、氮的氧化物 产物
氢能 水能
风能
太阳能 地热能
新能源
核能
生物质能
潮汐能
练习巩固
1、今年雾霾天气一度笼罩我国中东部大
药品原理
高温 工业制法:CaCO3 === CaO+CO2↑ 实验室制法: 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 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思考:将大理石换成碳酸钙或碳酸钠行吗? 将稀盐酸换成稀硫酸行吗?
原理正确、试剂廉价、速率适中、装置简单、 操作简便、安全可靠
发生装置
—— 约·诺里斯
3、哈尔滨市目前有燃气用户90多万户,2008年 已对40多万户进行了天然气的置换,今年剩余 的50万户正在陆续置换天然气.下列有关天然气
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B )
A.天然气是一种比较清洁的化石燃料 B.使用天然气可以防止温室效应 C.天然气的热值比煤气高 D.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第一节燃烧与灭火教案(新版)鲁教版.doc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2)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3)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方法;
教学难点
1•通过实验分析、规纳燃烧的条件;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2019-2020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6.1 燃烧与灭火学案鲁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6.1 燃烧与灭火学案鲁教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的分析,从化学反应的角度认识燃烧的方法和灭火方法,知道防火.自救的常识。
2.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3.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学习重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学习难点】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导学自习:阅读课本第118--119页,回答下列问题:1.燃烧:可燃物与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
2.物质的着火点是指;通常情况下物质的着火点会改变吗?研习展评:活动1:你知道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吗?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木条.玻璃棒.小煤块.蜡烛(两只).烧杯等仪器药品,完成实验,并填写下表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燃烧条件的猜想将小木条和玻璃棒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点燃两支蜡烛,用烧杯罩住其中一支用燃烧匙取一张滤纸和一块煤,在酒精灯上点燃,比较点燃的难易结论:燃烧的条件。
活动2:[讨论与交流]:你能用燃烧的条件解释“赤壁之战”中的以下问题吗?①周瑜用带火的箭和风筝射向曹军的连环木船的目的是什么?②部分船只逃脱没有被烧的原因是什么?③孔明借的东风起到了什么作用?④曹军中有人向火上泼水,为什么木船上的火没有灭课堂练习1:1.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杆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火柴杆温度达不到着火点B.火柴杆着火点高C.火柴杆潮湿,不易继续燃烧D.火柴杆接触的氧气少2.小明拿一瓶汽油,打开瓶盖放在空气中,他发现,汽油虽然与空气接触,但并未燃烧,其原因是()A 是液态物质B 与氧气接触少C 具有挥发性 D温度低于着火点活动3:探究灭火的原理阅读课本119页,根据燃烧的条件,你能设计出不同的方法将燃着的蜡烛熄灭吗?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灭火的原理蜡烛熄灭蜡烛熄灭蜡烛熄灭............结论:灭火的条件是。
九年级化学上册 6.1 燃烧与灭火复习 (新版)鲁教版

6.1 燃烧与灭火一、灭火的原理1.燃烧的条件2.灭火的原理二、促进燃烧的方法1.增大____________;2.增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爆炸是如何产生的在________的空间内,如果发生急速的________,瞬间放出__________,使气体的体积__________,就会发生爆炸。
爆炸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吗?答案:一、1.可燃性氧气空气着火点2.可燃物空气氧气着火点以下二、1.氧气的浓度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三、有限燃烧大量的热迅速膨胀智慧园提示:不一定。
一般地,由燃烧引起的爆炸一定属于化学变化,但如锅炉爆炸、汽车轮胎爆炸等是由于气体迅速膨胀,压力快速增加,超过容器的极限压力而发生的,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几种常见的灭火方法不同的是( )。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对灭火原理的认识。
解析:A、C、D均采用隔绝空气(或氧气)的方法将蜡烛熄灭;B是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将蜡烛熄灭。
答案:B1.(2011·聊城中考)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烟火”的是( )。
2.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甲烷B.二氧化碳C.氧气D.氮气3.森林和草原着火往往设置一条防火隔离带。
设置防火隔离带的目的是( )。
A.隔绝空气B.开辟道路以利于运水灭火C.隔离可燃物D.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4.关于易燃和易爆物品的生产、使用、运输、贮存方法不正确的是( )。
A.存放时要露天放置,紧密堆积B.搬运取用时要轻拿轻放,不能摔、砸和撞击C.运输时,避开人口稠密区D.生产厂房、仓库等建筑物与周围建筑物之间要留有足够的防火距离5.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
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 )。
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①②③6.(2011·泰安中考)世界上每年有上万家庭发生火灾,造成了极大损失,如果掌握一些家庭安全知识和紧急灭火措施,就能避免火灾。
鲁教版九上化学 6.1燃烧与灭火

课题燃烧与灭火课型: 复习课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了解有关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能力目标:1、通过活动与探究,使学生学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方法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1 使学生树立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辩证观点。
2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3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教学难点: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 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演示实验法.教学用具: 本课题中所有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用品、课件教学思路:1、结合课本图组织学生讨论并举例说明燃烧对人类生存和工农业生产的意义.2、根据课本活动与探究实验,总结通常情况下燃烧的三个条件.3、根据学生各学习小组深入消防重点单位、如加油站、油库、商场等地实地调查后搜集到的有关火灾事例及常用的灭火方法等材料,各小组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探究[水火相融实验] , 然后师生共同归纳灭火的原理和方法.4随堂反馈、用燃烧与灭火来解释成语课前准备:1、预习课本p54——85 页,并完成下列预习题:(1)什么叫燃烧? (2)燃烧应具备什么条件?(3)灭火的原理及灭火的方法有哪些?2、利用星期日各学习小组,请到消防大队及消防重点单位,如加油站、油库商场等地方进行实地调查,调查有关火灾案例、常用的灭火方法、张贴的安全图标等内容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作业:二、引入新课:天上的火,来到人间,火在大地燃烧,让愚昧化作文明;火在宇宙燃烧,使黑暗趋向光明,为什么火能推动人类历史前进?那么人们如何保留火种,今天让我们对火,即燃烧作一个初步的科学的解释。
三、讲授新课:[板书课题] 课题1 燃烧和灭火[讨论] 依据情景创设结合课本图和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燃烧对人类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九年级化学上册6.1燃烧与灭火(1)教案(新版)鲁教版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课标要求:1、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
2、了解防火灭火的措施。
内容和学情分析:《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鲁教版第六单元第一节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用途和碳、铁等物质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
既是对化学变化中具体知识传授模式的继承,又是对其的丰富和完善。
本节知识上承氧化反应,下接化石燃料的利用,对于以前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以后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化学研究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同时对于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是极其重要的。
学习建议:(参考《助学》之“一周纲要”栏目)1、通过网络等学习媒介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用心观察生活,体会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3、认识燃烧的概念。
教学目标:1、单元目标,整体展示(以知识树的形式,见后)2、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的分析,从化学反应的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3、通过对燃烧条件学习,认识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知识点(重点、难点):1、了解灭火的原理。
(重点)2、认识燃烧的条件。
(重点)3、探究燃烧的条件,并以此树立“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外因起作用”的辩证观点。
(难点)实验准备:多媒体素材;坩埚钳、酒精灯、镊子、烧杯、剪刀、小木条、木块、煤块、石子、小蜡烛、水、湿抹布、河沙、铜丝圈、烧杯。
学习过程:[提问]:1、写出碳、铁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描述上述燃烧反应的现象。
3、什么叫燃烧呢?教学反思:本节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和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通过视频资料和分析讨论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其中关键一点是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教师的角色,老师能做的是纠偏、点评、释疑、总结。
不足之处是没有充分地让学生展示、暴露出学生的不足。
对发展学生能力和学生自主创新方面做得不足。
九年级化学全册 6.1 燃烧与灭火1 鲁教版

历经五洲四海,光明薪火相传
火,第一 次支配了一种 自然力,从而 把人从动物界 分离开来!
—恩格斯
燃烧与生活
➢燃烧的特征?
发光、发热、化学反应。
➢什么是燃烧?
燃烧是一种发光、发 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国庆节了,要不要 搞个活动啊?
咱搞个篝火晚会吧!
当然了,60周年嘛。 还有中秋节呢!
法和适用范围,然后给下述地方配备相应的灭火器。
图书馆
油库
医院
电器商业城
日积月累,你一定 会有许多意想不到 的收获!
灭火事例和方法
灭火事例
熄灭酒精灯 油锅着火 熄灭蜡烛 纸箱着火 煤气着火 森林着火
灭火方法
用灯帽盖灭
灭火原理:破坏哪种 燃烧条件
隔绝空气
用锅盖盖灭
隔绝空气
嘴吹灭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用水浇灭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关闭阀门 开辟隔离带
隔绝可燃物 清除可燃物
烟火
全国因火灾平均每年造成 直接经济损失16.7亿元!
➢下列因素与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 无关的是( )B A、可燃物本身是不是易燃物 B、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C、周围氧气的浓度 D、可燃物与空气接触面积
篝火晚会
为什么 手帕
烧不坏?
有什么方法 灭火?
➢灭火的原理: ⑴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⑵与O2隔绝 ⑶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具备一个 条件即可
火 一火
➢ 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
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
①可燃物的性质; ②O2的浓度; ③与O2的接触面积。
➢灭火的原理:⑴移开可燃物; ⑵与O2隔绝; ⑶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1 燃烧与灭火
一、灭火的原理
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
二、促进燃烧的方法
1.增大____________;
2.增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爆炸是如何产生的
在________的空间内,如果发生急速的________,瞬间放出__________,使气体的体积__________,就会发生爆炸。
爆炸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吗?
答案:一、1.可燃性氧气空气着火点
2.可燃物空气氧气着火点以下
二、1.氧气的浓度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三、有限燃烧大量的热迅速膨胀
智慧园
提示:不一定。
一般地,由燃烧引起的爆炸一定属于化学变化,但如锅炉爆炸、汽车轮胎爆炸等是由于气体迅速膨胀,压力快速增加,超过容器的极限压力而发生的,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几种常见的灭火方法
【例题】(2011·重庆中考)如图四支蜡烛都将熄灭,其中一支熄灭的原因与另外三支不同的是()。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对灭火原理的认识。
解析:A、C、D均采用隔绝空气(或氧气)的方法将蜡烛熄灭;B是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将蜡烛熄灭。
答案:B
1.(2011·聊城中考)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烟火”的是()。
2.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甲烷B.二氧化碳
C.氧气D.氮气
3.森林和草原着火往往设置一条防火隔离带。
设置防火隔离带的目的是()。
A.隔绝空气B.开辟道路以利于运水灭火
C.隔离可燃物D.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4.关于易燃和易爆物品的生产、使用、运输、贮存方法不正确的是()。
A.存放时要露天放置,紧密堆积
B.搬运取用时要轻拿轻放,不能摔、砸和撞击
C.运输时,避开人口稠密区
D.生产厂房、仓库等建筑物与周围建筑物之间要留有足够的防火距离
5.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
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
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①②③6.(2011·泰安中考)世界上每年有上万家庭发生火灾,造成了极大损失,如果掌握一些家庭安全知识和紧急灭火措施,就能避免火灾。
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用明火检查液化气罐是否漏气
C.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D.室内起火时打开门窗通风
7.(2011·哈尔滨中考)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火善用之为福,不善用之为祸。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灭火方法:
①熄灭液化气灶火焰时,关闭阀门;②木材着火时,用泡沫灭火器灭火;③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④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⑤房屋着火时,用高压水枪灭火;⑥森林着火时,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请你从灭火原理角度,选择一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分类标准(1)______,包括事例(2)______(填序号)。
答案:
1.D A是爆炸品标志;B是禁止燃放鞭炮标志;C是腐蚀品标志;D是禁止烟火标志。
2.A可燃性气体若混有空气,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
3.C隔离带隔开森林着火区域与未燃区域,避免了火势的蔓延,既不能隔绝空气,也没有影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A易燃易爆物质不能露天放置,以防遇明火发生火灾和爆炸。
运输和储藏时,不要碰撞,专车运输,与人分离,远离火种等。
5.D
6.A用明火检查液化气罐是否漏气可能会引起爆炸,B错;水能导电,因此电器着火用水扑灭会引起触电或漏电事故,C错;室内起火时打开门窗通风会进入氧气使火势更旺,D 错。
7.答案:(1)隔离可燃物
(2)①⑥[或(1)隔绝氧气(或空气)(2)②③④;或(1)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2)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