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_审美的新宠儿
浅谈艺术作品中对丑的认识

浅谈艺术作品中对丑的认识作者:傅成婕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35期摘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丑的方方面面,但是它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一般不愿意去接受,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们对丑与美之间的關系要从新的角度去认识。
丑最后将会被当做是一个新宠儿而体现出它自身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艺术作品;丑与美;价值丑与美从其根本上来比较,显得非常不和谐,其具有以下一些特性,诸如,具备紊乱性、嘈杂性、畸形、邪恶等。
它和美之间是对立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当做,我们的审美对象一般不能依据丑来决定,人们从心理上抗拒丑的存在,以及从情感上不愿意看到它的存在,从而它不存在于审美视野之内。
美与丑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缺一不可。
比较典型的话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为善,斯不善矣。
”老子还将美从相对性方面进行入手进行分析了美与丑的关系,其指出美与丑之间其实不是截然相对的。
庄子指出“应时而变”作为美与不美的特性,其中他写过的句子有:“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本质上而言,他们之间没有区别。
另外,庄子作为首个谈到了丑的问题的人在中国美学史上,把丑中之美揭示出来,他认为人能够忘掉其形体上的丑陋在人格精神上,所以,强烈的精神之美蕴藏在丑怪形象中。
对于庄子来说,他主要关注的是形体美方面的内容,不过也对于精神方面的美表现出关注。
“任何真的、善的、美的东西均与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与发展。
”达.芬奇认为美与丑作为一对对照体而存在。
苏瓦尔作为德国第一个提到美与丑的关系,即丑作为美的一个背景,基于此,美的光辉越来越强。
”文学表现的对象包括两种,即美和丑,因艺术的兼容性比较显著,它最真切地关照与美化了自然美和现实美的同时透视剥露了生活丑的东西,以及对现实中的丑进行审美转化,所以,在分析艺术美时,我们要把现实中的美好事物与丑恶的事物联系到一起进行思考。
由于生活中的丑的现象最后都可以转变,成为一种艺术美,这同艺术创作的特点有着联系。
名词解释丑及丑的审美化

名词解释丑及丑的审美化丑,作为一个名词,一直在审美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丑这个词汇的内涵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解释。
在一些传统的东方文化中,丑常被视为一种令人忌讳的,有着负面意义的存在。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审美的多元化和包容性的提升,丑逐渐被赋予了不同的审美化解释。
本文将探讨丑及其审美化的现象。
首先,我们来看看传统的丑的定义。
在中国文化中,丑一般被用来形容那些长相奇特、与常人不同、被视为不美的人。
这种审美观念有着古老的历史根源,源于中国古代的一种审美倾向,即以“秀”为美。
在这种观念下,丑即为一种偏离常态的存在,被视为不美,甚至是丑陋的象征。
在中国戏曲表演中,丑的角色常常是以夸张的形象和滑稽的语言引发观众的笑料。
这种对丑的审美化,是一种消遣和娱乐的手段,而非对丑的真正认同和接纳。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丑的审美化现象愈发显著。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人们对于传统审美观念的反思和质疑。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审美的标准是因时代与文化而异的,而非单一的定论。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特殊的面貌、奇特的外貌逐渐被赋予了新的审美价值。
例如,一些国际知名的模特机构和时尚品牌开始注重推崇与众不同的面孔,推崇个性化的美。
他们将以往被视为丑陋的特征,如大眼袋、突出的下巴等,看作是魅力的象征。
这种审美观念的转变,也反映了社会趋向多元化、包容性的发展。
丑的审美化还可以在艺术作品中得到体现。
众所周知,艺术是一种反映社会现象和审美观念的媒介。
在绘画、雕塑和摄影等艺术形式中,丑往往被用作一种审美表达手段。
艺术家通过对于丑陋形象的刻画或者拍摄,表达自己对于美的理解与感悟。
他们试图通过艺术的方式,唤起观众对于丑和美关系的思考,反思这种关系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丑的审美化在艺术领域中,不仅仅是对于具体形象的表达,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呈现。
此外,丑的审美化在娱乐产业中也有一席之地。
随着综艺节目的兴起和大众娱乐的需求增长,一些具有特殊面貌或长相的人开始成为当红艺人。
丑 美学含义

丑美学含义
"丑"是一个主观的审美评价,它在美学上指的是一种外貌、形态或表现上不符合普遍审美标准的特征或现象。
然而,美学上的"丑"并非绝对的,因为审美观点和标准在不同文化、时代和个人之间存在差异。
在美学领域,有一种观点认为"丑"并不是完全负面的,而是一种独特、非常规、挑战传统美感的表达方式。
它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激发思考和讨论,并在某些情况下产生独特的美感体验。
此外,美学上的"丑"也与对比效果相关。
有时,通过将"丑"元素与其他美感元素结合,可以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凸显美感并增强视觉或感知的冲击力。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审美观点的主观性和多样性,对于"丑"的定义和理解因人而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偏好和观点,所以对于"丑"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
丑的审美范畴

丑的审美范畴以《丑的审美范畴》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把握美的审美标准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特别关注那些“丑的”审美,以及把它们融入他们的生活当中来寻求抒发情感的方式。
“丑的”审美,它不仅仅拒绝了传统的美的定义,它也凸显出社会上的矛盾,特别是关于不同的审美价值观以及文化价值。
它们也可以以一种独特的艺术性表达方式反映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时会激发更多的共鸣。
比如,在建筑领域,落汤鸡那不寻常的形状,和抽象的几何图形感刺激着一种独特的空间感受,从而把它们带入这个世界。
这不仅仅是一种审美和文化的结合,也体现出一种更深刻的情感层面,创造了一个艺术家可以投入情感的舞台。
再比如,在时尚界,拥有令人咋舌的外表的时装模特,或者改变了传统形象的时尚搭配,它们同样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因为它们突破了传统的美的定义,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文化甚至历史的意义。
无论是建筑领域里的落汤鸡,还是时尚界里的时装模特,这些被贴上“丑”标签的审美都引起了一些不同意见,它们有时被指控缺乏原则并架空了传统的美的审美标准。
但实际上,没有一个标准可以去评判一个审美是否被认可,唯一的“标准”是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接受程度来看待这种审美,只有这样才能接纳更多不同的文化以及审美,而不是将它们限制在传统的框架内。
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美的定义,这种审美价值是非常有主观性的,而把“丑的”审美融入我们的生活,也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我们对美的定义,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更加自我和自在的方式,在审美的范畴内表达自我,而这也是接受“丑的”审美的最有意义的原因。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丑的”审美,并将其融入他们的生活中。
“丑的”审美不仅拒绝了传统的美定义,而且也可以激发更多的共鸣,凸显出社会上的矛盾,特别是关于不同文化价值观和审美价值观,这也为我们更加开放地接纳更多不同文化和审美提供了机会,从而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找到更加自我和自在的方式。
[美学]浅谈对美学中的“丑”的认识
![[美学]浅谈对美学中的“丑”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26feb728c8d376eeafaa31a5.png)
浅谈对美学中的“丑”的认识摘要:从本质上说,丑存在于美学中美的对立面。
美的主体追求是和谐感、愉悦感,最典型的便是古典美的追求,而丑的主体追求是不和谐,反和谐,追求的是痛感。
丑这个概念的发展一直都是伴随着美学史的发展。
丑作为一个单独的领域在美学中存在,是一种反叛,一种人类心理的自我救赎,它是对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忠实反映,它是严肃的生活态度,且富有思想性,也具有深度与广度。
关键词:美学艺术创作崇高一、什么是丑丑是作为美的对立面而存在的,主体追求和谐感、舒适感的是美,就像古典美的追求。
古典美学追求形式上的比例适中,追求色彩搭配的协调,追求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融,这些都是对美中和谐美的追求,即使是崇高的追求,也是由痛感转化为快感,最终投入美的怀抱。
反之主体追求不和谐,反和谐,追求的是痛感的那就是我们所说的丑。
从客观上说,未按文化规定的正常形象呈现的感性形象,就是丑。
从主体上说,一个不完善的感性形象从文化规定的标准来说就产生丑感。
从创作的角度说,没有实现或达到自己理想创作意图的文化物品或艺术品,这些物品和作品就是丑。
从这些方面来看,其一,丑是对于正常的负方面偏离;其二,丑的偏离是无奈的结果。
丑不仅在美学中体现建构,也在文化中体现和构成,不仅仅在与正常、美、的联系之中获得自己定义,还和美一起,与真与假、善与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丑在审美中的发展丑这个概念的发展一直都是与美学史同时发展的。
之前,丑都是被大家所排斥的。
当人与自然、与社会秩序开始确立关系时,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人们的审美理想宁静而又单纯,却又形式丰富变化多样,多样性开始慢慢被古人要求统一协调,要求在多样性中寻求统一性,强调矛盾双方互相渗透、妥协。
然而,丑却是客观地存在着的。
丑在美学家的眼里,被作为一个被审视的对象,等待它的命运是如何被改变,化丑为美,这就是最初状态的丑,而这仅存的丑的形态也仅仅是一些形式丑。
丑经创作转变为艺术美。
莱辛在17世纪第一个明确提出了丑的处理原则,鲍桑蔡称赞他预告了一个新时代的黎明,而新时代之门正是被丑撞开的。
浅析丑的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浅析丑的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摘要】在现实生活中,丑的艺术作品常常被低估或者被忽视,但实际上,它们具有重要的意义。
丑的艺术作品可以给人以启示,引发思考,触动共鸣,传递情感,并且提升审美情趣。
这些作品拓展了人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生活,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净土。
丑的艺术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反映了社会的一面,也让人们得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通过对丑的艺术作品的深入探究和理解,人们能够更好地体会到艺术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从而实现心灵上的愉悦和满足。
【关键词】关键词:丑的艺术、现实生活、启示、思考、共鸣、情感、审美情趣、重要意义、丰富生活、拓展思维。
1. 引言1.1 探讨丑的概念丑是一个主观的概念,不同的人对丑的定义可能会有所不同。
在艺术中,丑通常被定义为对审美标准的违背或者与常规美学观念相悖的东西。
丑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一种另类的美感,引发人们对美的反思和思考。
丑在艺术中的表现很广泛,可以是人物形象的畸形、怪异,也可以是色彩的不和谐、构图的不规则等。
丑的概念在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挑战了人们对美的认知,让人们重新审视和思考美的本质。
通过对丑的探讨,艺术家可以打破传统的审美观念,引领观众进入一个全新的审美境界。
丑的艺术作品常常引起人们的好奇和共鸣,吸引观众深入探索内在的含义和情感。
在现实生活中,丑的艺术作品能够开拓人们的审美视野,让人们在感知美的同时也能体验到一种不同的美感,从而丰富了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1.2 艺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艺术作品中的“丑”也是一种反映现实生活的形式。
通过丑的艺术作品,艺术家可以揭示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黑暗面,引起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的深思。
丑的艺术作品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客观地看待现实生活,不仅可以展现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和焦虑,还可以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艺术作品中的丑,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从而引发对改变和进步的思考。
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基本原因

浅谈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基本原因我们知道了“优美”和“崇高”、“悲剧”和“喜剧”都是审美形态,但是提到“丑”却很让人迷惑。
从字面看来,“丑”就是不美好的东西,一般认为它是和“美”对立存在的,是通过和美的比较来获得的。
而“丑”至今一些人都还迷惑,不明白其产生之根源,猜测它是否是人生荒唐的一种表现丑和荒诞代表了社会人生的负面价值,是对美好事物的否定性因素,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的生活样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创伤和扭曲。
它们共同的特征是表里不一,内外不符,荒唐矛盾。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生的荒谬、无奈,人性的丑恶,人对非人的负面价值的追逐,成为人们生活世界中不可避免的现实。
因此,对于这些现象的超越和否定,在超越和否定中寻求人生的意义所在,也就成了现代美学思考的基本主题,丑和荒诞等就成了一种审美形态。
丑的产生依赖于人类的丑感的初始形成,离开对于丑的感觉能力,丑就不可能被人所把握和理解。
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形成了对丑的认知,丑的事物也就成为人们审视的对象,丑感也就形成了,经过逻辑总结成为丑的审美形态。
丑的产生与人们对自然、社会的极度恐惧感有关。
凶残的自然作为对立力量的社会在早期人类的意识中,都不是和谐的、陌生的、给人以恶性的刺激。
在原始巫术与神话世界中,这些异己的力量被描述成十分反常的形象,从而形成了人们恐惧的审美意象形态。
这些意象形态进入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在审美活动中,则表现为对丑的事物的不和谐意义。
作为审美形态,丑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非人性的一面,体现的是一种负面生存实践。
在这种否定性的审美呈现中,肯定了正面的生存价值和审美意义。
丑的特点首先是由丑陋引起的情绪感受仍然是一种审美情感。
这种情绪感受与现实的反感不同,它包含着人对生存实践的体悟和观照,在这种生存体悟的观照中,人获得的是精神的自由,这种对丑恶的事物和对立的力量的批判和揭露,是通过审美自由的方式进行的,人们从中获得了一种肯定的价值。
作为丑的审美形态热爱表现为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
丑的审美范畴

丑的审美范畴
丑的审美范畴有多种不同的定义,而这种审美范畴的概念是与传统的审美观念背道而驰的。
丑的美的定义是:使人感到凄美、恐怖、丑陋的审美。
这种审美有其特别的美感,以及属于其自身独特的调性。
比如说,一只蚂蚁旁边突然出现一只巨大的鳄鱼,虽然是非常恐怖和恶心的,但它也有一种暗藏的美感,让人感觉这是一种艺术,只要有勇气和胆量去审视它。
另外,丑的审美范畴对怪异的色彩也有着独特的喜爱,比如一般人觉得不好看的淡黄色,却被丑的审美者崇拜,他们在这种色彩的基础上可以创造出各种不同的美学图案,任心意发挥。
丑的审美范畴让人感受到一种神秘的调性,与人们以往接受的审美风格不同,越发地吸引着人们,也让我们对艺术也有新的认识。
因此,丑的审美范畴在艺术中是是十分有价值的,它能够彻底改变人们的审美观念,让人们的艺术创造更加多元化,并且令人赞叹不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众 文 艺
85
文艺评论摘要:当人们已经厌倦了俊男美女所带来的视觉享受,厌倦了惯性思维中对美的定义时,像小沈阳这样不太符合人们审美眼光的人却能一夜成名,从这一现象可见丑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形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丑;美
最近,最火的一个人非小沈阳莫数,今年的春晚让小沈阳火的一塌糊涂。
俗话说的好:人怕出名猪怕壮。
随着小沈阳的出名,诸多负面批评随之而来。
有的说小沈阳的表演低俗不堪,有的说他不男不女,阴阳怪气是反人类的。
我不同意这些说法,小沈阳以他东北特有的幽默表演和个人魅力凭借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一炮而红,让亿万电视观众眼前一亮,“小沈阳”的精彩表演让现在十分挑剔的观众拍手称赞,尤其是今年的春晚也受到了好评。
小沈阳的《不差钱》以及他的其他表演,我看了多遍,但每看一遍如清泉涌进入干渴心田,感觉真的很美。
小沈阳的走红也代表了当下的一种美学潮流“审丑”。
丑首先是人类学的范畴,其次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范畴,再次是一个美学范畴,一种审美意识形态①。
从人类学的角度看,丑的产生依赖于人类丑感的初始形成,离开对于丑的感觉能力,丑就不可能被人所掌握和理解,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丑不是一个永恒,抽象的概念,丑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涵,对于不同时代的人而言,丑也具有不尽相同的意义。
而我们今天对丑的理解,也是丑在历史和社会中不断发展的结果②。
从美学史的发展历程和美学科的构成来看,丑是一个在当代愈来愈受到重视的审美形态与范畴。
相对于美来说,丑代表了社会人生的负面价值,是对于美好事物的否定性因素,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存在的生活样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创伤和扭曲③。
丑是美的对立面,在形式上是优美的对立面。
丑,已经成为艺术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它集中表现为主客体之间的对立,以及在审美活动中对自由与和谐的背离。
在艺术的审美价值中最具争议的就是丑,丑是完全与美相对立的特殊的审美价值形态,但又与美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与美相比较而存在。
丑的审美价值是一种间接的审美价值,是一种反价值④。
作为间接审美价值是指丑不能创造审美价值,而要通过与美的比较来实现的。
如“小沈阳”与我们传统的看惯了的俊男美女而言,其外形、动作称不上是美,也可以说是丑,但正是他的“丑态”却使人得到了一种身心上的愉悦,这种愉悦就是审美愉悦,这种丑创造了一种间接的审美价值,颠覆了人们惯性审美标准,但却给人意想不到的审美愉悦。
丑为什么可以成为审美对象而且现今相当流行?这一方面由于社会审美水准和审美意识的发展,人们不满足于完全由和谐美建构而成的艺术品,长期对俊男美女一类的和谐美的视觉容易产生呆板、凝滞和缺乏变化的感觉,甚至会产生令人厌倦、厌恶之感,因此适度的丑的表现可以调适人们的审美视觉、审美情趣;同时美是由丑衬
托出来的,美的事物总在与丑的事物的比较中才得到肯定,可以说没有丑的比较和鉴别,美也就无所谓美了。
所以丑在艺术中的表现应该得到一定的肯定,它可以满足人们的特殊审美需要,使人们从中得到特殊的审美感受。
丑可以衬托美,从反面烘托和谐美与崇高。
美和丑历来是既相互对立又相对依存的,美的存在是离不开丑的衬托的,丑的最大贡献是烘托了美⑤。
没有丑的比较,美也就无所谈起了。
在很多作品中美和丑是共存的,许多英雄好人的形象能深入人心,产生巨大的社会正面效应就是因为有坏人奸人这些丑角的烘托。
例如《水浒传》中好汉鲁智深这一人物为什么能深入人心就是因为有一批恶人的丑态来烘托。
如果没丑的衬托这些“美”的形象就显的苍白、单调、谈不上美了。
在音乐作品中使用一些不和谐音,能够使和谐优美的乐音更美。
丑可以转化为美。
丑与美通过各种方式需要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丑通过一定条件转化为美,但是在这种美的转化中对于丑的表现是有一定度的。
就拿今年春晚中小沈阳的表演来说,其实小沈阳的言谈举止中透露着浓厚的东北二人转的调侃风格。
往往二人转的诸多段子中都有不太雅的话语和肢体语言动作,但是小品的编剧和表演者很好地拿捏了表现丑的“度”。
在一定范围内合“度”的着装、合“度”的言语、动作将丑在无形中转为美,使观众在欣赏之中得到了愉悦之感也就是得到了审美愉悦。
美的享受让观众回味无穷,但是若小品的表演者将丑的形式表现超过了一定的度,那么它的美感就彻底丧失了,不仅没有美感可谈反而让人产生厌恶之感,这种“度”因人因地而宜的。
在社会中,不论是人还是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
在艺术作品中人们对于大量的和纯粹表现出和谐美的作品不免会产生一些厌恶之感,这些作品千篇一律的过分理想、过分美化的表现会使人们产生审美疲劳,减弱了美的效应。
就如人们看惯了俊男美女,眼前突然出现了一位虽然谈不上英俊却在某一方面非常有自己特色的形象时,会立刻赢得观众的心。
如超女中性的李宇春等等。
虽然这一类形象不是审美受众惯性思维中的美,但是却富有活力、形象鲜明的。
尽管在形态上谈不上美,反而能令人感觉到真实,能获得良好的审美效应。
恰如其分的、不超过受众所能接受的审美标准,符合社会本质真实的描写的作品才可以令受众信服,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中对审丑的表现不乏成功的作品。
在现实中纯粹的美只是观念形态的东西,美是不能把丑排除在审美视野之外的,因为人作为审美主体,总是处于一定的自然、社会、历史之中,人与自然、社会、历史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既有和谐融洽的一面,又有矛盾冲突的一面,自然、社会、历史对于不自由的主题而言,既可以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也可以是一种异己的力量。
所以丑最终转变成一种独立的审美形态,这是西方现实人生、哲学、美学以及西方审美实践合力的结果,是西方走出古典世界所选择的反传统的道路必然归宿。
丑成为当今生活中审美的新宠儿也是必然。
注释:
①朱立元主编:《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78页。
②朱立元主编:《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78页。
③朱立元主编:《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79页。
④田川流著:《艺术美学》,泰山出版社,1998年,第177页。
⑤田川流著:《艺术美学》,泰山出版社,1998年,第177页。
丑
——审美的新宠儿
秦 伟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300)
戏曲用扇表演剧照
作者简介:
吉琳(1982~),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硕士毕业,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艺术传播系教师。
杨祥民(1982~),男,山东巨野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