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丑的美学”

合集下载

丑 美学含义

丑 美学含义

丑美学含义
"丑"是一个主观的审美评价,它在美学上指的是一种外貌、形态或表现上不符合普遍审美标准的特征或现象。

然而,美学上的"丑"并非绝对的,因为审美观点和标准在不同文化、时代和个人之间存在差异。

在美学领域,有一种观点认为"丑"并不是完全负面的,而是一种独特、非常规、挑战传统美感的表达方式。

它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激发思考和讨论,并在某些情况下产生独特的美感体验。

此外,美学上的"丑"也与对比效果相关。

有时,通过将"丑"元素与其他美感元素结合,可以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凸显美感并增强视觉或感知的冲击力。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审美观点的主观性和多样性,对于"丑"的定义和理解因人而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偏好和观点,所以对于"丑"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

美学中四种丑的类型

美学中四种丑的类型

美学中四种丑的类型
在美学中,丑的类型多种多样,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以下是对四种主要丑的类型进行扩写的详细描述:
1. 自然丑:这类丑主要源自自然界的各种不完美。

自然丑通常表现为自然灾害的破坏、环境的荒芜和不整洁、生物的缺陷和变异等。

这些现象往往是不可抗拒的,与自然界的和谐和平衡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们带来不安和不适。

2. 艺术丑:艺术作品中的丑,主要通过艺术家的创作手法来表现。

艺术家通过夸张、变形、讽刺等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的丑陋和缺陷呈现出来,以引起观众的反思和思考。

艺术丑通常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能够深刻地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弱点。

3. 社会丑:社会丑主要指社会现象中的丑,比如不公平、不道德、腐败等。

这些现象往往涉及到人类社会的伦理和价值观,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社会丑的存在往往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和不和谐,引起人们的反思和行动。

4. 心理丑:这类丑主要源自人的内心世界,比如人的自私、贪婪、嫉妒等负面心理。

心理丑通常表现为人们内心的扭曲和畸形,这种丑陋往往比外在的丑更加可怕和难以治愈。

心理丑的存在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会对整个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总之,这四种丑的类型在美学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它们不仅揭示了美的对立面,也促使人们对美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理解和应对这些丑的类型,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美学

美学

丑的美学意义:①丑是美的对立面,从而能以丑衬美。

没有丑,就不可能有美,美是以人间丑为反衬的。

它和美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又相互转化。

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

一方面,一种新的进步都必须有另一事的亵渎,另一方面,阶级对立产生以来,人的恶劣情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

恶和丑是刺激人们前进的一种重要动力。

③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

④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心灵点化,转化成艺术中的美,即“化丑为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巨大的艺术力量。

什么是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答:`非实体性 审美对象不仅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且也不是精神性的实体,它只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审美对象就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观照和体验中;a开放性 即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

审美对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但又具有无限性和不确定性。

审美对象的无限性寄居在它的有限个体的存在中,审美对象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就根源于它那既与过去沟通又向未来开放的生产性的结构之中。

概述中国美育思想的基本历史线索。

答:中国古代的美育思想:①上古时期的美育思想是以乐感化。

孔子把乐视为安邦治国的重要措施,美育的目的是通过乐化达到天人和谐;②朱熹认为美育实现目标的过程,是“消融渣滓”的过程,以此实现天人和人际间的和谐,提升人格,完善人生;③李渔指出戏曲的情节、文词都应有益于道德教化,三美俱擅……中国现代的美育思想:①蔡元培率先引入“美学”一词,他强调了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感情,倡导“以美育代宗教”;②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位先驱者,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有着独立存在的价值;③王国维则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

(物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1)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美学——“丑”

美学——“丑”

从根本上说,“丑”是一个现代美学范畴,从古希腊一直到十九世纪,探讨美的本质和本体一直是美学研究的中心课题,在十九世纪中叶这一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丑越来越受到美学研究者的关注。

由于受到西方美学的影响,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刘东发表的《西方的丑学——伦感性的多元取向》开启了国内美学界关注“丑”的先河,随后,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美学中的“丑”这一领域。

截至目前国内美学界对“丑”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

当代学界普遍认为丑孕育并发展于近代,丑的产生于崇高有关:丑与优美、崇高、喜剧等一样都属于“感性学”范畴,人们长期认为“美学”概念将“感性学“狭隘化,以至于“丑”在美学中一直处于被拒绝或陪衬的地位;更进一步,“丑”在美学上长期被边缘化,这与西方美学背后源远流长的理性主义传统有关。

随着理性传统受到质疑,和反叛以及非理性主义精神的崛起,丑成为现代西方美学的核心范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现代西方美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真善美相统一观念,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美学观。

真、善、美哉美学上相分离,现实中丑的、道德上恶的东西不仅广泛、招摇地进入美学,而且在美学上被认为是美的东西。

正视丑,审视丑,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与痛楚;或者在丑的世界里笑傲沉醉。

丑本身具有独立价值,现代西方美学以丑为美。

在西方美学史上“丑”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自十九世纪末叶“丑”上升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直至其极端形式“荒诞”的最终形成,颇受理论家的关注。

因此,对现代西方美学和艺术理论中有关“丑”的观点进行纵向梳理,清晰地展现这一概念流变发展的整个过程,努力做到系统、清晰地阐释西方现代美学中的“丑”这个概念,从总体上进行历史定位。

这对填补西方现代范畴美学中“丑”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有一定的价值,进而启迪人们如何正确地理解现代西方艺术文化中大量出现的丑现象。

现代西方美学中“丑”的概念嬗变丑概念早已存在,它与人类的审美活动是相伴相生的,然而在古典美学中,它仅仅是审美活动的一个组成因素,是作为美的陪衬、附庸、影子而存在的,美学家只有在论述喜剧、优美、悲剧、崇高等其他范畴时才附带提及到丑,丑在美学理论中并没有其自身的一席之地。

中国美学中丑的四种情况

中国美学中丑的四种情况

以上内容介绍了中国美学中丑的四种情况,分别是:
1. 丑中见美:指在丑的形态中,发现美的存在。

例如,丑石在中国美学中被视为有灵性的石头,具有独特的美感。

2. 对比效应:指通过对比,丑的形态反而显得更加鲜明、生动。

例如,通过将丑陋与美丽进行对比,使得美丽的价值更加突出。

3. 寓意象征:指丑的形态本身没有直接的美感,但是通过其所代表的意义,产生出美感。

例如,中国园林中的假山,虽然看起来丑陋,但是由于其所代表的山水意境,给人带来美感。

4. 反讽讽喻:指通过丑的形态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和反思。

例如,古代文人常用丑石、丑鸟等形象来讽刺权贵,表达自己的愤慨。

浅谈美学中审丑的思想与价值

浅谈美学中审丑的思想与价值

浅谈美学中审丑的思想与价值摘要:现在我们广泛的对于“丑”的定义,往往将它作为美的对立面。

不仅在人们的思想中如此,在艺术作品创作中也是这样的。

但现在我们观赏一些艺术作品中不但出现令人视觉不适的元素,借以衬托主体的优美,较为极端的作品也将这种“不适”作为表现的主题。

本文将与大家讨论在艺术创作中表现“美”是否为作品的唯一表达形式,“丑”的存在及其内在与价值。

关键词:丑学;美学;艺术;审美价值;一、丑与美丑陋的生活现象如何在艺术作品创作中带给人以美感呢?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提出与探讨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但几千年来人们仍然没有得出一个较为一致的看法,也仍然没有跳脱出当时讨论的范围。

丑及其丑学的独立突现是由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伴随着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兴起,“丑”在艺术中开始取代“美”而占据了主角的位置,赋予了作品独立的审美价值。

伴随着这股审美潮流,丑学便如此诞生了。

当我们大众在谈论到“丑”的存在价值时,仍脱离不了以丑衬美、以丑显美和化丑为美的观点,简而言之“丑”即为“美”的对立面;而从哲学的视角看,黑格尔的异化理论中对社会丑恶的批判和否定,传达了由西方现代化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多元化,才有了新兴艺术中“丑”的审美价值体现。

至此我们对于“丑”和“美”两者的界定处于两难的境地,其一要强调其在美学中的存在意义,使其成为与美学相对的丑学;其二又要揭示其的审美价值,由此可见丑学仍是美学的一部分,既要丑,又要美,最后对于“丑”的存在价值还是落脚在化丑为美上。

对此有不少人认为:“艺术中的美就是美,丑就是丑,美不可能是丑,丑也不可能是美。

‘美’与‘丑’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东西。

”为什么大众认为艺术中只有美而没有丑呢?我们首先要明白两点,一是艺术不等同于美;二是视觉上的丑与丑的借以传达的背后形象的文化价值并不等同。

二、丑的形成及展开纵观艺术发展的历程中,艺术早期从大众劳动中被分离出来。

在艺术的朴素理解中,历史的推进与人们使用工具并将其从粗糙打磨到光滑密不可分,艺术的发展从实用到后期产生艺术审美转变也伴随着这样的打磨。

论丑的美学价值

论丑的美学价值

论丑的美学价值作者简介:杜云艳,云南大理人,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2011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哲学美学。

摘要:美和丑这一感性学(aesthetic)范畴下的对等的属并非完全对立,而是有着亲缘关系,有相通之处,彼此自身中都有对方的存在,美需要丑来实现自身,丑在一定条件下也将向它的对立面转化变成美。

丑比真更真,比善更善,比美更可信。

它有着很重要的审美价值,这在美学史中可以找到佐证,在实际生活中也可以感受到,本文仅以西方现代艺术作为例证。

关键词:感性学,美,丑,相通,西方现代艺术美学(aesthetics)的原意是感性学,而不是美学,而感性的诸多范畴中当然包括丑这一要素。

谢林“美是事物的最内在的法则在感官和想象力面前的呈现”。

由于传统美学的影响,丑这一美学范畴长期被忽视和回避,仿佛美学(aesthetic)是让人去追求美、遗弃丑的。

其实不然,对美的追求带来的是无比的失望和空茫,四处寻找美可是最终什么都没有找到……尤其在这个全面异化的时代,美似乎不再那么激荡人心、不再能给人力量和生活的信心,她显得那么无力、那么胆怯。

我们是否不该再迷信美的信仰、死抱着僵化的美的理想?答案是肯定的。

美和丑这一对概念并非完全对立不相容,它们在很多地方是有亲缘关系的,很难划分出美和丑的绝对界限,美有丑参与其中,美需要丑来实现自身。

美需要丑的提醒和告知还有无形的指点:美应该是另外一种方式,美会在何处。

有了它的反面,美才可以找到自身。

丑中含有美的质素,“锐锋产乎钝石,明火炽乎暗木,贵珠出乎贱蚌,美玉出乎丑璞”。

如果没有丑的存在,美也无法实现。

丑对美的不可取代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将美之中的虚假和媚俗成分的扫除,让美如其所是地呈现出来,从后方牵制住了美、防止它的变相,阻止它向过盛的方向发展——那会导致美的灭亡,这样也就让美最终成其为美,实现了自身。

丑的审美价值还在于它的不向世俗世界的苟合与共谋,它是最真实感情的表达。

一、美丑的亲缘关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美不可能离开丑而实现自身,丑虽然是它的天敌,却也是它最大的营养来源,“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关于丑的美学意义

关于丑的美学意义

关于丑的美学意义现实生活中,丑往往暗含着不健全、不正常、扭曲等与人类的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相悖的意义,因此会带来不快、焦虑的审美感受。

然而,丑一旦进入艺术作品中、成为审美的对象,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关于丑的美学意义我们说,美是实在的,可以用表现达到的美是我们大家都能认同的,这样的美是具有生命意义,宛如一片波光粼粼的湖泊被生物所占领一般,自由,活泼都是湖泊给它们的乐趣,并且一直影响作品的品质和审美对象的品质。

我们现在以丑的形式判别文艺作品,是显的格外不一样。

以至于没有任何一个湖泊能胜任这样的形式。

从中世纪的画派中诞生的丑文化,我们已经被承受文化的压力,这样压力来源于对美的判断和对美的创作。

下面我们来具体说一下。

丑的美学的几个表现。

于前苏联的美学家相比,以及近代一些美学家对照,发现我们的不足地方是缺少大胆的想象,坚实的论证。

1. 第一,丑的现实表现是实在的,可以说是广泛的表现。

论据是时尚文化,艺术,文学等艺术形态有不同反响的借鉴,并且创作了不同艺术内容。

以绘画为例,中青年的艺人,他们的作品以一种对比的形式,表现现实的残酷和一些动荡的元素,或者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内心思想。

它以生存和生活为主题的变化,突出了各类的形态变化。

有时候,这么丑文化的美是对比的美,但却不能说美是对比的,才诞生丑。

我们只能承认丑是根据需要和对比产生的。

2. 其次,丑的社会性是有辩论的色彩性,有美学的根基作为前车,它显然觉得这种是一直存在,伴随着生存。

我这里主要强调了人的因素。

因为丑必须是审美的过程,所以人这个主题是完善的,不管是那个人,他都有对丑的认识,对美的辨别。

我们生活里没有丑的事物,也绝对没有漂亮的眼睛。

因为我们认为,个性是存在的,普遍的,感觉也是一样,所以。

审美的主题如果是事物,那么我们对美就有绝对的认识。

如果我们去认识一个概念,我们将永远是用平静的心态面对。

这样一个事实告诉我们,如果你没有了眼睛,等于你失去了美丽的天空。

其实,你仔细想想,如果你有了眼睛,你就能见到美丽的天空吗?个性的事实永远不比它本身漂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丑的美学”作者:刘卿莉徐冉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09年第03期摘要:本文以诗歌、小说、戏剧中的实例入手,从识丑、辩丑和审丑三个方面主要论述了以丑为表现对象的文学作品如何体现审美意识,并呼吁看清“审丑”的目的与本质,处理好审美与“审丑”的平衡关系。

关键词:审美意识形态审丑文学审美价值识丑中图分类号:I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9-0005-02一、“丑”之意象“丑”作为一个美学概念,与“美”相对,指人与客观事物在社会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一种否定性关系。

在诗歌中,不乏丑的意象:闻一多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笔下却鲜见浪漫,而是公然宣称“这断不是美的所在”,把“死水”中朽烂的破铜烂铁、残羹剩菜等丑的事物呈示出来,对传统的审美理想进行颠覆和破坏;如闻一多的《口供》:“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苍蝇似的思想/垃圾堆里爬。

”徐志摩则在《语丝》上译介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中《死尸》一诗:这是一具美女的溃烂的死尸,发出恶腥粘味,苍蝇在飞舞,蛆虫在蠕动。

而徐志摩评价此诗是“恶之花中最奇艳的花”。

在小说中,丑的意象更是比比皆是,我们可以被《我们仨》《平凡的世界》所感动。

也会被小说中丑的意象所震撼。

这种异质类的想象就是刻意要把人们推到传统审美意识的边缘。

也有人说现在的小说似乎继承了传统悲剧的特性,在叙述中常常是“要把美好的毁灭给人看”。

而在经典的“审丑小说”《金瓶梅》里则更是典型。

在《金瓶梅》的艺术世界里,没有理想的闪光,没有美的存在,更没有一切美文学中的和谐和诗意。

在戏剧中,丑角更是不可或缺:中国传统戏剧有生、旦、净、末、丑的角色分行,丑角是排在最末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丑角不重要,传统剧目中,有不少是以丑角担当剧中主要人物的;戏剧史上,也出现过许多把丑角演好、演绝了的名丑,如:昆剧早期的文丑杨鸣玉、京剧文丑罗寿山、京剧早期武丑王长林等。

就拿豫剧名丑牛得草在《七品芝麻官》中精心塑造的知县唐成这个人物形象来说,在舞台上,他说话时声音尖细,走路时步法蹒跚,看状纸时得把状纸贴着鼻子尖(高度近视);高兴起来,跟手下衙役搂肩搭背;受惊吓时,脚一跳,身一颤,小眼睛瞪得溜圆;发倔脾气时,乌纱帽一摘,小猪尾巴辫翘得老高。

然而这些丑的意象却在不同层次有着不同的审美价值,为文学作品的展开埋下伏笔,甚至其中的一些,本身就代表着另一种角度审美观。

二、辩丑——丑形象的理论分析在传统中国,从道家《庄子》起就十分重视美与丑的辩证关系,像《人间世》中的支离疏,《德充符》里的兀者王骀,叔山无趾、申徒嘉,这些丑的形象形貌粗陋怪异,但是被庄子以“齐美丑”的思想赋予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的确,一方面,中国古代哲学以“道”、“气”为核心的本体论视万物为一体,事物无论美丑皆“通天下一气耳”,对美丑的划界并非如西方那么清晰;另一方面,中国“天人合一”的诗性思维重视感性,多以直觉感悟的方式达到对宇宙人生的把握,对人的非理性精神要素有相当程度的重视。

因而中国文化显现出美丑兼审的特点。

所谓的美丑是主观的情意和想象力赋予的对象。

米芾认为石以瘦、绉、漏、透为妙,苏轼则能从中见出文饰及形态之丑。

概括来说,在中国的传统的文学作品中有这样几个重要观念或倾向:第一,以美为主,以丑衬美的审美意识,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如《宝玉挨打》,写宝玉会过贾雨村回来,得知金钏儿自尽,“五内摧伤”,“茫然不知何往”,以致和贾政撞了个满怀。

这些叙述传达出金钏儿的死,给宝玉带来了多么巨大的精神痛苦。

再看看金钏儿死后其他人的反应。

宝钗到王夫人处道安慰,王夫人说道:“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几下,撵了他下去。

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

岂不是我的罪过。

”话中隐瞒了事实,虽提到自己的罪过,实在是为自己开脱。

而宝钗为劝慰王夫人,把金钏儿说成了“糊涂人”,并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

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这种冷冰冰的话,正反映出宝钗灵魂深处的冷酷无情。

宝玉的悲痛、内疚、震撼对照王夫人的推诿、薛宝钗的冷漠,辉映出了宝玉的心灵世界是多么美好而热烈。

丑的特征因美的对照而更加显著,反之亦然。

唐代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死寂病态的丑来衬托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和自然的壮美,这种以丑衬美的认识早于西方近千年。

第二,化丑为美,即把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是中国美丑观的又一重要观念,其效果是通过对丑恶现象的艺术加工引起审美快感。

因为艺术所展示的不是现实中原封不动的丑,而是被赋予了艺术形象的对象,它的内容会引起人们道德伦理的批判,而形式却给人以艺术享受,唤起审美快感。

甚至很多人认为丑的形象比美的形象更具感染力和冲击力:“丑显示着生命力的旺盛,勃发着一种恶狠的,自虐性的快感。

丑陋的外表下展示出的,或是主人公的或是作者的,非凡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使得丑形式成为呈现充沛高尚的人格精神的独特载体,“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

因此,这里的化丑为美又分两种,即由人物外表丑化为对象心灵美的,和化人物丑为作家美的。

化外表丑为心灵美的,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有很多例子。

拿第一部分中提到的《七品芝麻官》中的知县唐成,形象极丑,但随着剧情的展开,这个人物内在美好品质也逐步展现出来:他立下了“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做官宗旨;在公堂上,他伸手向衙役借钱,一再声明:“下个月还你”,是为了拿借来的银子去周济为父申冤的民女;更主要的是他对权倾天下的当朝奸相严嵩和严嵩的亲妹子诰命夫人严雪娇一概不卖账;当他的那些原本威风十足、道貌岸然的上司们,一听到新发生的两桩诉案均涉及到诰命夫人,一个个吓得推的推、溜的溜时,他却为两张大状最后交到自己手中而暗暗欣喜;在审案时,他与诰命夫人斗智斗勇,终将其绳之以法,解送进京。

观众透过其丑陋的外表、诙谐的语言和滑稽的动作,却看到了他的勤政、爱民、清廉、机智、不畏强权,敢于伸张正义等美好的本质,外在的丑和内在的美既形成鲜明对比,又在同一个人身上和谐地、合理地得到统一,令观众在看到戏的末尾时,由于充分领略到人物的内在美,对其产生由衷的喜爱、尊敬、赞佩的情感,以至完全忽略了他的外表丑,甚至从中获得强烈的审美快感,也就是说,这时候在观众眼内,这个人物形象不再是丑的,而是美的了。

化对象丑为作者美的也很多。

比如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居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等,都是以善的标准批判丑,以审美的标准欣赏艺术形式,从而体现作者的崇高价值观。

这里要强调的是,这一类化丑为美的作品始终向读者展示的是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即感官丑到升华的美。

而讽刺的是,在大众媒体的渲染和推波助澜下,人们越来越怀疑是否已步入了恶俗审丑时代的误区,乃至北大教授、著名作家曹文轩先生近日炮轰中国当代文学,称新锐小说粗鄙成风,往死里写脏、写丑,堪称世界文学之奇观。

而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一位专家呼应了曹文轩的观点,认为情况可能比曹文轩描述的还要严重,目前图书市场上充斥着暧昧的封面和“粗鄙化”的广告语,公开声称“身体写作”、“胸脯写作”、“私人写作”的作品比比皆是。

这样的一批“显丑”作品无疑是在迎合人们“窥奇”“窥私”的低级趣味,我们从连篇累牍的“先锋小说”里看到脏的、丑的、恶的东西,然而我们在为这些作家的低龄化和“勇敢精神”说惊讶时却没有感到任何一点心灵层次的触动。

同样是写丑,为何这类作品却被“雨打风吹去”的时代糟粕呢?“不少当代中国作家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学养不足,而常常局限于对审丑这一形式的借用,而匮乏像卡夫卡等西方作家在审丑背后所蕴涵的对人性的深刻批判、对小人物的关怀、对人类个体精神的反思。

而审丑的泛滥,对人性丑恶阴暗的过度阐释,颠覆了以往文学对人性的真诚书写。

他们为了迎合市场而不惜展示秽丑、诲淫诲盗,泯灭良知。

这样的作品有如昙花,也许能热闹一时,但终将被历史波涛所淹没。

”在笔者看来,主要就是由于这些作品的作者在创作之前,本身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没有自身感悟的化丑为美的过程,也没有审视的高度和过程,以导致读者在阅读时候的审美过程是中断的,戛然而止的,尚没有触及心灵的层次。

因此他们说创作的文字只能算作是“写丑文学”而不是“审丑文学”。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些名噪一时的当代小说尚不在我的讨论范围里。

三、审丑——丑形象的审美价值根据课本所学,文学活动油四个方面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里丑的美学意义也是通过这四个方面来体现的:第一,从世界方面:表现最为直接,就是前文所多次提到的“丑显示着生命力的旺盛,勃发着一种恶狠的,自虐性的快感。

”丑的表现往往在使人们在感官上对世界的认识更鲜明、更深刻。

第二,从作者方面:在真正意义上的“审丑作品”中,丑的意象是通过艺术加工的手法对世界丑恶形象的体现,这一表现,要求作家在前期对于真实世界的“审丑”过程中就要以审美的眼光来洞察。

因而,这种表现对于客观世界的表现力通常还要强于惯性思维的审美表现,而更能集中而鲜明的体现作者强烈的个人情感,以及在整个丑与美转换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个人价值观与世界观。

第三,从作品方面:丑的意象是作品异质的突出表现,有的美学著作里也明确把“审丑”归入审美的美学范畴。

许多作品中表现出的丑的对象的确是极丑的,然而放在整体的作品中,通过其在作品中的作用或是其行成的整体意象来分析,审美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而从这一方面来说,把丑的意象引入文学也使得文学作品的艺术空间被大大拓宽了。

第四,从读者方面:丑的意象被读者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接受即是“审丑作品”的最大功效。

依然举文章第一部分《死水》为例,描绘了一沟又臭又脏的死水,那些冷嘲热讽的文字充满了嫉恶如仇的破坏欲;义愤填膺、慷慨激昂的后面实际上是一种热切的呼唤,呼唤一种光明美好的新生活,呼唤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充满希望正义的新世界。

读者无一不被这样一种文学家的表现力和价值观说感染。

从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这四个方面,无一不体现了巨大的审美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