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丑的美学价值
试论生活丑与艺术丑及其审丑的美学价值和审美导向

试论生活丑与艺术丑 及其审丑的美学价值和审美导向●毕士奎一生活中的丑,是指客观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丑的客体对象,“是一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它是客观存在的‘第一自然’,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
”①艺术中的丑是现实生活中丑的反映形态,它是作家艺术家遵循艺术的一般规律创造出来的、渗透着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的一种艺术形象和艺术典型。
属于“第二自然”的范畴。
对于这两个不同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已早为人们所熟知,这里无需赘言了。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生活中的丑是客观自在的,本身并不能进入主体的审美领域,更不可能让主体产生美感享受。
而艺术中的丑则恰好相反。
因而,主体在对丑进行审美判断和评价活动中必须明确加以区分,以作出正确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美是肯定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象,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审美主体只能在对自身的本质力量的直观中感受到美,这时,也才具有正面的审美价值。
而生活中的丑正与之相反,它是否定并歪曲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象。
它的存在,妨害和阻碍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与显现,同人的本质力量所追求的目标背道而驰的。
因而在审美中是一种负价值。
如:凶杀的现场、腐烂的污物、恶心的噪声,这些生活中极端丑的客体对象,人们避之犹恐不及,当然不会津津有味地欣赏它、品味它,它只会引起主体的情感上的极端憎恨、蔑视,使人感到“不安”与“痛感”,②诚如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说:生活中的“丑是使人发生不快感的”,“美是使人发生快感的。
”③然而,尽管生活丑在审美中是一种负价值,不能直接作为审美对象进入审美领域。
但是,它却能够而且完全可以成为作家艺术家反映与表现的对象,从而间接地进入审美领域。
原因何在呢?首先,是由艺术创作的特性决定的。
我们知道,艺术创作是艺术家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认识与评价,借助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
所以,对于生活中的丑,艺术家通过观察、分析,能够将其本质及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意义深刻地认识并揭示出来,并渗透着创作主体的否定性评价,从反面肯定了美。
10第十章丑-李 《美学原理》 马工程

一、丑的审美界定
• 1. 丑的审美关系界定 • 从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看,丑是人本质对象化的未实
现和残缺状态,是现实对人本质的否定,是目的性与规律性的不统一。 • 从审美意象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看,丑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
破”,让人看到它是“另外一个本质的假象来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最终 将矛盾调和化解,使人笑,让人乐;而丑却通常并不一定引发笑和乐。
• 一、怪 • 二、“酷” • 三、荒诞 • 四、恐怖
第三节 丑的审美范畴
第三节 丑的审美范畴
• 在获得自身相对独立的审美形态地位之后,在作为审美范畴的丑概念下,又 逐渐汇聚和形成了怪、酷、荒诞、恐怖等次一级审美范畴。它们在本质上都隶 属于丑,因此,作为丑的本质规定的“否定和背离”是它们共同的本质属性。 但这一“质”的规定并不能概括它们在“量”的维度上复杂多变的形态特征, 因而需要做进一步的辨析和甄别。
突破思想牢笼和思维禁区的价值。
一、丑的审美价值
• 4.丑学的现实意义 • 丑学补充着美学的疏漏,平衡着美学的偏颇,匡正着人类在感性学方面的偏
失,解放着人的审美实践,改变着世界。 • 人类审美心理结构所浓缩的广阔时空,不仅可以包含丑并将它作为自身对象
化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环节加以扬弃,而且还能够通过吸收、保留丑所蕴含的 辩证因素,丰富、扩展和解放自身,从而使人类的审美触角向更广阔的生活领 域和时空维度延伸。
发现丑、表现丑。
二、丑的审美特征
• 丑的事物呈现为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刺激等形式特征,其外观特点是不 完整、无规律和不和谐。
• 丑的各个部分通常是残缺的,它们所形成的关系是冲突的、破碎的和分裂的, 因而不能构成一个完满、和谐、统一的整体。
浅谈丑的艺术价值

浅谈“丑"的艺术价值摘要:美是和谐,丑是不和谐,它们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方面。
本文通过丑在中西方的理论发展和绘画体现,及其在今天绘画中的意义,归结出丑的价值:丑可显真,丑可启善,丑可衬美,最重要的是丑通过批判使审美主体带着一种更新鲜更敏锐的感觉朝着美上升。
关键词:丑;美;艺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出的一切并非都是美的。
有美就有丑,作为美的对立面。
丑一直以来都是在衬托、突出和彰显美的过程中.确证着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丑与美如影随形,在美出现的地方就会见到丑的身影,它变化着形象变化着角色.自始至终出现在人类的审美视野中,还伴随着美并与美共同演奏着人问欢乐与痛苦的二重奏。
但由于人类爱美恶丑的价值取向和丑自身发展的复杂历程的影响.丑一直是人们否定鄙弃和挞伐的对象,遇之如洪水猛兽。
随着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及人类自身情感表达的需要.丑逐渐从美的背后走出来为人们所重视,并首先在西方形成理论,在今天又直接影响着人类的艺术创作.那丑究竟是什么?它在传统艺术中又处在了一个什么位置上。
具有怎样的意义与价值?下面我们从中、西两方面谈一下“丑”。
一、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丑”与西方相比。
中国人较早领悟到美丑共存的辩证关系。
在先秦时代就产生了对美和丑的独特看法。
在儒道互补的文化格局中。
形成了不尚哲学思辨而重视社会伦理感情的哲学基调。
与此相联系。
中国美学重视的不是实体和对象,强调的是对立面之间的渗透与协调,而不是对立与冲突,因而中国美学的最高目标仍然是伦理性的善.对于美却不甚在乎。
对于丑也就较能容忍,尤其是遒家思想中,“得精神于陋形之里~齐美丑”等观点,决定了丑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命运。
发源于庄子的中国丑学思想源远流长,数千年来生生不息,美与丑交相辉映。
(一)中国古代“丑”的理论源流“丑”起初并非美学范畴,只作为普通名词使用。
先口李娟赵芳秦典籍中多将“丑”作“魂”。
许慎<说文解字>里解释为“魄,可恶也,从鬼,酉声。
丑的审美价值

丑的审美价值丑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常用词。
一般而言,丑的日常意义是偏于消极性和否定性的,可以用来概括从形象上的难看的怪异、品质上的恶劣不良到心理感受上的厌恶羞耻等广泛领域。
作为审美范畴的丑是一个美学术语,它既与日常生活中的丑相对应,与作为审美范畴的美(优美)相对立,也与崇高、悲剧、喜剧等其他审美范畴相关联,因而具有更为复杂多样的性质、特征和功用,以及以审美理想改造和转化现实丑的积极意义,是当代美学研究中聚讼纷纭的概念之一。
从元价值角度来看,假恶丑都是作为元价值对立面而存在的。
丑作为原价值的反面,是一种“负值”,即人类文化中的负效应、副作用、负面价值的负面结果,其审美价值在“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中表现出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丑是最终会被扬弃的。
虽然作为审美范畴的丑与美相对立,尤其与优美意义上的美相对立,但它仍然具有审美价值,这在于它是人的自由活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说,丑不仅是美的反衬、陪衬和烘托铺垫,而且是对美的丰富、扩展和解放去蔽,还是其他审美范畴如悲剧、喜剧、崇高、滑稽等必要组成部分。
丑的必然存在根据在于,现实生活从来并非合乎人性的存在,而自始即处于人的实践改造使之逐渐人化的过程中。
从自然环境到社会关系,都不可避免的与人性冲突的方面。
丑的审美价值在于,它从负面角度展示人生不应当如此,而这就意味着,它肯定了正面的生存意义,即生存应当是和谐的、美好的、合目的的,令人喜爱的,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审美思想。
这种肯定价值是通过丑的否定来获取的,它具有不同的意义层次和层现形式:在美丑对立的意义上,丑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为对比和衬托美;在美丑对立互依的意义上,丑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为丰富和激励美。
丑作为审美形态的深刻意义,就在于它的负值效应。
首先,丑具有对比和衬托美的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谈论得最多的还是美女,长的相对来说不是那么好看的,我们似乎很少去注意她。
有人会说丑的人就不能吸引别人的注意吗?丑就没有价值吗?我始终觉得丑的价值就是衬托美的价值,其中有一点就直接表明了,曾有一个财政学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像XXX这样的帅哥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公共物品,他的存在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审美福利。
浅谈美学中审丑的思想与价值

浅谈美学中审丑的思想与价值摘要:现在我们广泛的对于“丑”的定义,往往将它作为美的对立面。
不仅在人们的思想中如此,在艺术作品创作中也是这样的。
但现在我们观赏一些艺术作品中不但出现令人视觉不适的元素,借以衬托主体的优美,较为极端的作品也将这种“不适”作为表现的主题。
本文将与大家讨论在艺术创作中表现“美”是否为作品的唯一表达形式,“丑”的存在及其内在与价值。
关键词:丑学;美学;艺术;审美价值;一、丑与美丑陋的生活现象如何在艺术作品创作中带给人以美感呢?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提出与探讨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但几千年来人们仍然没有得出一个较为一致的看法,也仍然没有跳脱出当时讨论的范围。
丑及其丑学的独立突现是由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伴随着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兴起,“丑”在艺术中开始取代“美”而占据了主角的位置,赋予了作品独立的审美价值。
伴随着这股审美潮流,丑学便如此诞生了。
当我们大众在谈论到“丑”的存在价值时,仍脱离不了以丑衬美、以丑显美和化丑为美的观点,简而言之“丑”即为“美”的对立面;而从哲学的视角看,黑格尔的异化理论中对社会丑恶的批判和否定,传达了由西方现代化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多元化,才有了新兴艺术中“丑”的审美价值体现。
至此我们对于“丑”和“美”两者的界定处于两难的境地,其一要强调其在美学中的存在意义,使其成为与美学相对的丑学;其二又要揭示其的审美价值,由此可见丑学仍是美学的一部分,既要丑,又要美,最后对于“丑”的存在价值还是落脚在化丑为美上。
对此有不少人认为:“艺术中的美就是美,丑就是丑,美不可能是丑,丑也不可能是美。
‘美’与‘丑’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东西。
”为什么大众认为艺术中只有美而没有丑呢?我们首先要明白两点,一是艺术不等同于美;二是视觉上的丑与丑的借以传达的背后形象的文化价值并不等同。
二、丑的形成及展开纵观艺术发展的历程中,艺术早期从大众劳动中被分离出来。
在艺术的朴素理解中,历史的推进与人们使用工具并将其从粗糙打磨到光滑密不可分,艺术的发展从实用到后期产生艺术审美转变也伴随着这样的打磨。
浅析丑的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浅析丑的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摘要】在现实生活中,丑的艺术作品常常被低估或者被忽视,但实际上,它们具有重要的意义。
丑的艺术作品可以给人以启示,引发思考,触动共鸣,传递情感,并且提升审美情趣。
这些作品拓展了人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生活,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净土。
丑的艺术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反映了社会的一面,也让人们得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通过对丑的艺术作品的深入探究和理解,人们能够更好地体会到艺术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从而实现心灵上的愉悦和满足。
【关键词】关键词:丑的艺术、现实生活、启示、思考、共鸣、情感、审美情趣、重要意义、丰富生活、拓展思维。
1. 引言1.1 探讨丑的概念丑是一个主观的概念,不同的人对丑的定义可能会有所不同。
在艺术中,丑通常被定义为对审美标准的违背或者与常规美学观念相悖的东西。
丑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一种另类的美感,引发人们对美的反思和思考。
丑在艺术中的表现很广泛,可以是人物形象的畸形、怪异,也可以是色彩的不和谐、构图的不规则等。
丑的概念在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挑战了人们对美的认知,让人们重新审视和思考美的本质。
通过对丑的探讨,艺术家可以打破传统的审美观念,引领观众进入一个全新的审美境界。
丑的艺术作品常常引起人们的好奇和共鸣,吸引观众深入探索内在的含义和情感。
在现实生活中,丑的艺术作品能够开拓人们的审美视野,让人们在感知美的同时也能体验到一种不同的美感,从而丰富了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1.2 艺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艺术作品中的“丑”也是一种反映现实生活的形式。
通过丑的艺术作品,艺术家可以揭示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黑暗面,引起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的深思。
丑的艺术作品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客观地看待现实生活,不仅可以展现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和焦虑,还可以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艺术作品中的丑,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从而引发对改变和进步的思考。
浅谈丑的美感

从《孔乙己》一文中去浅谈课文中丑形象的美感——孔乙己作为美学范畴的丑,是人的自由受到窒息和排斥的表现,是对人类正直、善良、真诚、高尚等美好的否定。
在现实生活中,丑显现为负价值,但从艺术的角度看,现实中的丑可以转化为特殊形式的美。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形态各异的丑形象,他们却是成功的艺术成功的艺术表现,在审美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根据丑的本质,丑形象大致可以分为恶型、虚伪型、卑下型、乖谬型等,现从各种类型上分析其美学价值。
一、凶恶型上找愉悦从本质上说,恶是对人的自由的否定和戕害,是丑是的极限形态。
语文课文中许多丑形象是凶恶的代表。
《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鲁捉辖拳打镇关西》中的郑屠,《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包身工》中的带工老板,《药》中的康大叔等,都是穷凶极恶鱼肉百姓的手,双手沾满了无数善良的人的鲜血。
他外貌丑陋,“满脸横肉”,杀气腾腾。
课文中康大叔与华老栓在刑场上“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描写中,康大叔动作粗野蛮横,“抢”、“扯”,“裹”、“塞”、“抓”、“捏”等动作无不透露出他的霸道、凶残。
这是一个地道的地痞、流氓形象。
如此形象,何言美感。
英国美学家爱迪生说:“凡是小平常的的东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个乐趣,因为这种东西使心灵感到一种愉悦的惊奇,满足它的好奇心,使它得到它原来不曾有过的一种观念。
”“凶恶”、“蛮横”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新的小平常”品质的审美对象,它能满足人的好奇心,刺激人的想象,使人获得一种美的观念。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去洞察这类丑形象的凶恶本质,满足人的好奇心,即使学生对生活有更清醒的认识,也促使他们自觉地去维护善,同邪恶势力作斗争。
从而使学生获得了人性向善的美感。
二、虚伪型上识正直虚伪足对“真”的放弃,对自由的否定,虚伪的表现就是丑。
这类丑形象在课文中并不少见。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当他们认为于勒“发了财”时,便称于勒为“好心的”,并盼望他早早归来;当看到现实中的于勒是一个穷当蛋,他们就立刻改变态度,鄙夷地称为“家伙”,并骂他是“流氓”,像逃避瘟神一样逃避于勒。
论丑在美学发展中的意义

论丑在美学发展中的意义2011-07-14 14:57:50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内容提要: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丑”在古代处在一种被排斥的、非独立的状态之中。
“丑”在近代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其从属性的地位,而且经历了从形式到内容的一系列深化。
“丑”的异军突起,促成了“崇高”和“滑稽”范畴的独立;“丑”的不断渗透,加剧了“悲剧”和“喜剧”的对立。
近代美学不仅因“丑”的介入而实现了其历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且还走向极端,引出了作为美学范畴的“荒诞”。
可以说,“丑”是美学发展史上的催化剂,而审丑也标志着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健全。
一、丑的逻辑演进与历史发展我们经常说不美即是丑。
这样解释固然有些简单,但是,从本质上说,丑的确是作为美的对立面而存在的。
我们知道,美是在实践中对象对人的自由本质的肯定,或者说人的理智和意志的和谐统一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而当人的本质力量受到压抑和排斥,反而被非人的本质力量所控制时,那么对象呈现出的便是丑,美的主体追求的是和谐感、愉悦感,最典型的便是古典美的追求,无论是讲求形式上的比例适中,色彩搭配协调,还是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都是追求一种和谐美,即使是崇高的追求,也是由痛感转化为快感,最终投入美的怀抱。
而丑的主体追求的是不和谐,反和谐,追求的是痛感。
如果说美的最终特征是整一的,秩序的、均衡的、合理的;那么丑的最终特征便是混乱的、奇异的、怪诞的、荒谬的。
美作为真与善的矛盾统一,同时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矛盾统一。
美的内容是感性对象对善的肯定,美的形式是肯定善的感性对象,这是合二为一的事情。
到了崇高便在事物内部展开了美与丑、真与善的斗争,但是,崇高的事物最终是美战胜了丑。
崇高中丑的扩大和美的因素被挤出审美王国,最终便导致了丑的独立。
崇高强调内容压倒形式,也要求形式丑来表现崇高。
到了丑则追求的是内容与形式的不和谐,形式不再象古代那样服从于内容。
比如罗森克兰兹认为,丑是“有缺点的形式和自然真实或历史真实的缺乏(无形式、不正确)”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丑的美学价值
作者简介:杜云艳,云南大理人,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2011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哲学美学。
摘要:美和丑这一感性学(aesthetic)范畴下的对等的属并非完全对立,而是有着亲缘关系,有相通之处,彼此自身中都有对方的存在,美需要丑来实现自身,丑在一定条件下也将向它的对立面转化变成美。
丑比真更真,比善更善,比美更可信。
它有着很重要的审美价值,这在美学史中可以找到佐证,在实际生活中也可以感受到,本文仅以西方现代艺术作为例证。
关键词:感性学,美,丑,相通,西方现代艺术
美学(aesthetics)的原意是感性学,而不是美学,而感性的诸多范畴中当然包括丑这一要素。
谢林“美是事物的最内在的法则在感官和想象力面前的呈现”。
由于传统美学的影响,丑这一美学范畴长期被忽视和回避,仿佛美学(aesthetic)是让人去追求美、遗弃丑的。
其实不然,对美的追求带来的是无比的失望和空茫,四处寻找美可是最终什么都没有找到……尤其在这个全面异化的时代,美似乎不再那么激荡人心、不再能给人力量和生活的信心,她显得那么无力、那么胆怯。
我们是否不该再迷信美的信仰、死抱着僵化的美的理想?答案是肯定的。
美和丑这一对概念并非完全对立不相容,它们在很多地方是有亲缘关系的,很难划分出美和丑的绝对界限,美有丑参与其中,美
需要丑来实现自身。
美需要丑的提醒和告知还有无形的指点:美应该是另外一种方式,美会在何处。
有了它的反面,美才可以找到自身。
丑中含有美的质素,“锐锋产乎钝石,明火炽乎暗木,贵珠出乎贱蚌,美玉出乎丑璞”。
如果没有丑的存在,美也无法实现。
丑对美的不可取代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将美之中的虚假和媚俗成分的扫除,让美如其所是地呈现出来,从后方牵制住了美、防止它的变相,阻止它向过盛的方向发展——那会导致美的灭亡,这样也就让美最终成其为美,实现了自身。
丑的审美价值还在于它的不向世俗世界的苟合与共谋,它是最真实感情的表达。
一、美丑的亲缘关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美不可能离开丑而实现自身,丑虽然是它的天敌,却也是它最大的营养来源,“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可以这么说,丑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美。
它在理式的另一极支撑了对方的存在,没有它,美也就消灭。
这可以从很多美学家那里得到证明,罗森克兰兹“丑本身是美的否定,因为产生美的那些因素可以到错为它的对立面,而这种倒错的发生是由于关系的改变。
”“美和丑两者包含这一些共同的因素”。
①他认为丑的美学和美的美学遵循的方针很相似,丑作为美的肯定,必须是崇高的积极的倒错‘必须是悦人的东西的积极的倒错,必须是单纯的美的积极的倒错。
“倒错”二字可以看出丑出含有了美的质素,在特定条件下,那种东西将会转化为美。
所以说美
和丑的内部有共同的东西,只是条件关系的改变让美丑背后的实质性的东西显现出不同的面貌姿态,给人不同的感觉体验。
哈特曼:“在一切的美中都有丑,但它不是作为丑而存在,而是作为美的一个要素而存在;一切丑都只是相对的,因为它是一个本质上符合逻辑的世界中的逻辑的表现。
”②夏斯勒也提出相似的看法:“丑在本质上可以参与一切美,不但这样,还是一种活跃的要素或者说是辩证的否定,“作为特征的一个要素,丑是被吸收到美的一种特殊和确定的形态中去的。
而美的这种特殊而确定的形态形态在每一情况下都是由于丑的刺激而产生的。
”③
这些都足以说明,执持纠结于美丑之间的对立差别不过是虚妄,它们之间并非表面看起来的势如水火,而是有着深切的亲缘关系,在本质上它们是相通的。
现实中美是那么地稀少和难以求得。
在艺术创作中或是现实生活里追求美不过是徒然无功,这带来的并非美,而是虚假的美、虚假的自由和个性,不论对艺术还是人的生活,都只会带来可怖的灾难——将美消灭殆尽,那只是虚假的模拟,而非真实的存在。
因为美是结果,而不是目的”④
什么是丑呢?丑是事物的自由意志受到抑制而做出的消极抵抗所造成的不和谐状态。
罗森克兰兹说“在一个能保持自由的存在物中找到了非自由的属性的时候,才能达到真正的丑或实在的丑,而且这种非自由的属性还是在本来应该由美占据的地方积极地显现
出来的。
”尼采不按照一种理性的方式,将丑纳入一种理性可分析
的范围之内,而是把它视为非理性的、强力意志的表现。
尼采著作中所提到的丑,实际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指强力意志的粗暴和非理性方面,它极地表现强力意志的横行无忌,可以称之为“积极的丑”;一种则是指缺乏生命意志的东西,那些衰败者、软弱者、堕落者……即“消极的丑”,它表明了强力意志的衰退、跌落。
而这两种丑实际上是相通的,强力意志也会以苦、死亡、悲剧和颓废为乐。
二、从现代艺术看美丑的关系
现代社会面对异化的扩张、丑恶的膨胀、焦虑的加剧,痛苦的弥留、颓废的升级、人性的丧失,人们所熟知的美已不再能慰藉人心,指向人生活的本质存在,美似乎已是遥远的回忆和幸福的谎言,显得那么软弱无力、不济于世。
它给人带来的不是舒适的快慰,而是生存的压抑、幻灭的痛苦。
美曾经给人愉悦和迷醉,当人们对审美感到过度的疲劳,当美不再能直指人的心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它只是遥不可及的、无法兑现的空中楼阁,她不能给人最真切的安慰,这种时候,人们反而更喜欢丑,甚至爱丑嗜丑。
因为丑是那么真实、坚强、直达人生存在的根底。
它不虚伪、不媚俗,只把自己最本真的状态呈现出来。
它是挣扎中的坚强,揭露生活的真实面孔,给人生活的意志,它的丑在根本上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本质存在,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在法则的自由不至丧失殆尽。
可以说它的丑的那一点对别人而言是可笑可鄙的,对它自己而言,则是
辛酸的、值得肯定的、甚至是崇高的。
博克说“丑同崇高是部分地一致的”,他也就是道出了丑的受压抑和抗争状态,这一点同崇高是有着亲缘关系的。
现代社会的全面异化、人性的丧失严重地损害着艺术,于是自主的艺术就否定经验现实而演变为“异样事物”,以拯救现实所丧失的人性内容。
现代艺术的零散、断裂、畸形、不和谐就是对这个社会做出的回应,以此来拯救摧残的人性。
比起虚假美来,极端的真实丑更有意义和价值,因为它植根于真实的存在、面向真实的生活,有的是对现实批判的立场,放弃了和谐的、对现实认同的感性外观。
不像美那样披着媚俗世界的外衣。
所以说,“丑比真更真、比善更善、比美更可信”。
美不需要求取,也不可能求取得到,它需要的是“虚”、“空”的心,放下自我的偏见和美丑差别之心,放弃追逐求取之心,回到自然平淡的心态,他需要丑的反面的支持,这样,才会有美。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鲍桑葵.《美学史》[m].商务印书馆.北京:1985.
[2]黑格尔.《美学》[m].商务印书馆.北京:1982.
[3]刘东.《西方的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栾栋.丑学的体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
[5]罗显克.丑:现实的否定和人性的拯救——阿多诺美学思想片谈[j].外国文学研究,2004(3).
注解
①鲍桑葵《美学史》
②鲍桑葵《美学史》
③鲍桑葵《美学史》
④黑格尔《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