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的美学价值

合集下载

美学中悲剧性的名词解释

美学中悲剧性的名词解释

知识点:悲剧性
美学范畴的悲又称“悲剧性”,是通过对生活中悲的集中、提炼,以艺术的方式显现出一定的审美价值。

作为美学范畴的悲,主要是指人在面对威胁他的生存或可能导致其毁灭的、具有精
神价值力量的冲突时,产生的悲剧意识和感受形式。

悲剧具有如下的特征:
在形式上,代表着善的主体遭受巨大的异乎寻常的不幸,其极致是精神的毁灭或肉体的死亡。

在内蕴上,代表着善或“历史必然性要求”的生活实践主体因抗争强大的客体现实而遭致不幸的悲剧冲突。

在审美上,悲剧的审美价值在于激发主体产生相应的悲剧感。

悲剧感是一种激荡人心的审美快感,其特点是表现为对真理的探索与对伦理的追求交融统一的严肃性,并且在这种严肃的快感中交织着恐惧和痛感的情绪激荡。

悲剧的名词解释 美学

悲剧的名词解释 美学

悲剧的名词解释美学悲剧,作为一种文学题材和艺术形式,源自古希腊。

虽然最初只是指古代希腊剧院上演的戏剧作品,但如今悲剧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并在文学、戏剧、电影等多个艺术领域中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悲剧的名词解释,以及悲剧对美学的影响。

悲剧这一词汇最早的含义是指特定类型的戏剧作品,其中展现的是主人公因自身悲惨命运和道德困境而导致的不幸结局。

悲剧的情节常常围绕着主人公的错误决策、悖论选择或者遭遇到的命运不公进行展开。

从这一角度而言,悲剧被视为一种可以触动人心的艺术形式,它通过让观众领略英雄般人物的悲剧命运,引发了深度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观念的变化,悲剧逐渐扩展了其意义,成为一种更为广泛的文化现象。

现代的悲剧不仅仅局限于舞台上的表演,而是通过以小说、诗歌、电影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

悲剧的主题在当代艺术作品中得以追溯,我们可以在很多文学作品、电影或音乐中找到悲剧的影子。

除了艺术形式上的变化,悲剧在美学领域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美学研究艺术和审美体验的原理和规律。

悲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对于美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悲剧通过其所独有的对人性、伦理和道德的探索,提供了一种审美体验。

观众或读者在欣赏悲剧时,往往能够从文本和情节中领会到作者对于人类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悲剧中所展现的人物的矛盾性格和复杂心理使得观众能够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产生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其次,悲剧通过人物命运的不幸和悲痛,引发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观众能够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主人公所面临的悲剧困境,并且在其中找到一丝共鸣。

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人们对于人类困境和人性的思考,从而对美的价值有所启发。

同时,悲剧也扮演了在审美教育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角色。

通过对悲剧的研究和欣赏,人们可以获得对于人类命运和道德选择的全面认识。

这种认识不仅仅局限于个体,还可以向社会和文化层面拓展。

因此,悲剧被看作是一种教育和启迪的力量,对于美学的推进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论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美学观

论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美学观

论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美学观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美学观是他在他的著作《诗学》中提出的。

他认为,悲剧是一种高尚而有益的艺术形式,它能够通过情感的宣泄和思想的启迪来引起观众的共鸣。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悲剧是由特定结构和元素构成的。

首先,悲剧应该具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情节,其中包含有冲突、转折和最终的解决。

其次,悲剧应该具有一个高尚的主人公,他在面临困境和命运的挑战时展现出坚定的意志和道德品质。

第三,悲剧应该唤起观众的恐怖和怜悯,使他们通过对主人公的遭遇感同身受。

最后,悲剧应该具有一种意义上的解脱,通过悲剧的经历,观众可以从中获得思考和教益。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观众,更重要的是通过激发他们的情感和理性来促使他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认为,通过观看悲剧,观众可以经历情感的净化和思想的升华,从而获得一种宽广的人生视野和对人类命运的理解。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美学观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创作和文化理论。

它对戏剧、文学和电影等艺术形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悲剧的核心理念,即透过困境和痛苦,呈现人性的伟大与悲壮,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人类追求真实、探索内心世界的一个重要方向。

论美学悲剧的价值与意义_林平

论美学悲剧的价值与意义_林平

见到久别的亲人,那驼铃摇出了她的思念和快乐,然而等待她的却是噩耗,当她在刑场上将要被敌人杀害的父亲,那是多么巨大的悲痛啊!真实强烈的情感在特定环境下,通过情感与理智的内在矛盾,得到了生动的展示。

英雄不是天生的,也并非完人,云照光重视刻画人物的缺陷,以及把人物的性格视为复杂的运动现象,写出了英雄不断克服自身缺点的成长过程。

《鄂尔多斯风暴》中乌力吉这一形象,从起点看并不高大,他的父亲被王爷当替身杀掉以后,他虽然悲痛,但还是当了王爷的文书官,为王爷效力,甚至一度那音太、巴达玛认为他变了心。

后来,他目睹了王爷的横征暴敛和鄂尔多斯人民的灾难,才认清了王爷的嘴脸,但他仍没有打破对封建王法的幻想,寄希望于清官。

可以说,他从一种蒙昧的状态中走出,成为革命英雄,其中经历了艰难的思想性格的蜕变。

在塑造阿拉丙这一形象,起点是较高的,他是个坚强的老人,“自从带领牧民起义,杀死国民党五十多个特务、官僚,革命的心是下狠了。

”但是作家仍然很有力地刻画了他思想性格较狭隘的一面,写他在战术上需要撤退时想不通,不愿离开家乡,离开群众,这不只是写出了他的缺陷,更写出了他淳朴的乡土之情、阶级之情。

惟其如此,像乌力吉、阿拉丙这样的英雄才是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活人。

3、雄浑阔大的环境描写作为电影文学剧本,自然环境的描写是很重要的,云照光电影剧本中鄂尔多斯高原的那种广袤、浑厚、粗犷、宏阔,展露着贫瘠和荒凉,同时也显示着热烈和崇高,在他所有剧本中的富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鄂尔多斯高原,鲜明地印记着北方草原的特色。

更为重要的是,在云照光的剧本中,自然环境的描写不单纯是自然环境的描写,而是成为了塑造人物性格的必要手段,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与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相互映照、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完整而统一的审美氛围。

云照光的电影文学创作开创了内蒙古的电影文学创作的历史,把民族解放和国家命运紧密地联结在了一起,也把电影特性和民族特色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为以后的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浅谈《红楼梦》悲剧的美学价值

浅谈《红楼梦》悲剧的美学价值

浅谈《 红楼梦》 悲剧 的 美学价值
杜 启蓉 ( 重 庆工 业职 业技 术 学 院
《 红楼梦》 以当时具有代表性 的贾 、 史、 王、 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纬线 . 以贾宝玉 、 林黛玉、 薛宝钗之间的爱情 和婚姻悲剧为经线 . 揭露 了 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与罪恶 . 暴露了封建 制度的落后性与腐朽性 . 预示着封建社会没落 与覆灭的必然性 它是一首贵族衰败的挽歌 作为家族小说 . 它切 中了中国文化的基本 精神 . 展示 了中 国人的生存状态 。中国人家的 观念是以血缘为纽带而 自然形成 的. 家族观念 非常浓厚 。对君而言 。 “ 国” 即是 “ 家” ; 对 臣而
化的精髓 和体验不同种族 、 民族所创造的社会 文明 . 这也就是校园文化 的渗透。 ( 二) 组织课外活动凸显校园文化 O中学的校际交流非常多, 比如 , 每年在 9 月份开学之初 会邀请澳大利亚 、 美 国、 英国的 中学生来石家庄 . 和学校的中学生联谊一个星 期 在这一周 的时间里白天两 国的学生一起上 课或参加各种演 出、 表演 、 游戏等 团体活动 。 晚

作者简介 : 杜启蓉( 1 9 6 3 一
) , 女, 重庆 , 重庆工业职
业技术学院 , 副教授 , 学士 学位 , 研 究方向: 文 化教 育类。 ( 责编 张景 贤) 学思考m. 贵州大学学报 , 2 O 1 4 ( 1 ) . f 2 1 马林. 学校文化体 系建设的探 索m. 当 代 教育科学. 2 0 1 0 ( 2 4 ) . f 3 1 张东娇. 论 学校文化 管理 中的价值重塑 与流程再造Ⅲ. 教 育科学, 2 0 1 4 ( 2 ) . 『 4 1 董兰. 浸润 国学精 髓构建学校文化啊. 现
同堂的贵族之家。 作者怀着对家族繁华 的留恋 和缅怀 . 怀着真诚的愿望探讨 了家族衰败的原 因极其必然性 . 为家族的衰败吟唱了一 曲无尽 的挽歌。 二、 它是一首婚姻爱情悲剧 的挽歌 《 红楼梦1 ) 可称之为古代 爱情 悲剧的千古 绝 唱。 爱情本是男女 间的 自然关 系, 是一种特 殊 的精神对象和精神情感 .而婚姻是爱情 的 社 会形式 . 是爱情的升华 和归宿 . 是家庭诞生 的依据 但在 当时虚伪 的伦理道德范畴 内 . 爱 情 是不见于社会 的。“ 父母 之命 、媒妁之言 ” “ 门当户对” 是婚姻 的一道界碑 儒道作为 当 时的正统之道 . 规定 了“ 男女授受不亲 ” , 程朱 理学 更是 扼杀 了人 性 . “ 失 节 事大 ,饿 死事 小。” 一座座贞节牌坊 . 就是一部部 中国妇女 的血泪史 在这样 的道德规范之下 .遵循个 性 .追求恋爱 自由的宝黛悲剧则是历史 的必 然 而作为封建社会缩 影的贾府及其卫道 士 们对婚姻的要求 : 一是传宗接代 。 病 如西子 的 黛玉 . 担 当不 起这样 的重任 : 二是 门当户对 。 当时 的婚姻 .实 际上是社会地位和政治利 益 的联姻 . 而寄人篱下 的黛玉 , 已无任何社会 背 景和 利用价值 : 第三。 以“ 三纲五章 ” “ 三从 四 德” 的道德来衡 量 . 男女之间的私相爱悦属 大 逆不道 。 作为追求爱

美学范畴分析悲剧的几种类型

美学范畴分析悲剧的几种类型
悲剧还可以分为其他类型,例如文学悲剧、电影悲剧等。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悲剧,都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美学价值,能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类生活的本质和意义。
此外,悲剧还有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压抑。悲剧通常使用各种艺术手段来压抑观众的情绪,使其感受到极强的悲伤和痛苦。这种艺术效果可以使观众更加深刻地体会人生的苦难和无常,并对人生本质进行深刻的思考。
3.现代悲剧:这种悲剧通常是以现代社会为背景,描绘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问题。现代悲剧通常具有相对的时间和空间,可以让观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好地理解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4.科幻悲剧:这种悲剧通常是以科幻元素为背景,描绘人类在未来世界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科幻悲剧通常具有极高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可以让观众探索未知的世界,同时也可以对人类未来的命运进行深刻的思考。
美学范畴分析悲剧的几种类型
在美学范畴中,悲剧被视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意义。悲剧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如下所述:
1.传统悲剧:这种悲剧通常是基于古希腊悲剧模式而创作的,具有高度的哲学思考和深刻的人文关怀。传统悲剧通常以英雄人物为中心,描绘他们在某种困境中所面临的挑战和苦难。
2.历史悲剧:这种悲剧通常是以历史事件为基础,描绘人类历史上某个特定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人物的命运。历史悲剧通常带有浓厚的历史色彩,可以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类历史。
同时,悲剧还可以通过角色的转变和矛盾冲突来描绘人类的心理变化和内心世界。悲剧中的英雄人物通常经历着巨大的心理转变,并在内心深处面临着巨大的矛盾和冲突。这些转变和矛盾冲突可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理的复杂性,并对人类的行为和决策进行深刻的思考。
窗体顶端

悲剧性的美学分析

悲剧性的美学分析

悲剧性的美学分析一、悲剧的概述悲剧属于美学范畴,它与一般的文学理论、写作理论、艺术理论所描述的悲剧的含义是不同的,不能把它当做一种文学体裁或喜剧类型来看。

“它和壮美、优美一样,是美存在的一种具体形态,是美学的一个专门范畴,而不是指一种文艺体裁或喜剧类型而言的。

”①一般我们认为的悲剧只是一种广义上的悲剧,含义很广泛,只要是日常生活中能让人痛苦,或让人内心感到痛苦的人或事,不论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也不管是什么形态的人或事,都可以称之为广义上的悲剧。

而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并不局限于此,它包括现实生活中和艺术领域里的一切悲剧现象,并且它不是指生活中一般的悲痛、悲惨、不幸、死亡、悲观等词的同义语。

比如人的生老病死、自然灾害等不具有悲剧性的冲突,没有现实的意义,都不是美学悲剧的范畴。

别林斯基说:“偶然的事件,例如一个人出其不意的死亡,或者其他没预料到的与作品主要思想没有直接关系的情况,都不能在悲剧中占有地位。

”②“美学范畴的悲剧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给人一种强烈的道德震撼,振奋人们的精神,鼓舞人们前进,而不是悲观失望。

”③换句话说,真正美学意义上的悲剧是具有社会意义的悲剧现象、事件和人物,他的本质的是崇高的,它能给人以哀伤和悲痛,但又使人们化悲伤为力量,振奋精神,激起斗志,净化思想,给人以审美的悲壮感。

为了区别于广义上的悲剧与美学范畴的悲剧,有的著作称后者为悲剧美。

二、悲剧的美学特征从某种意义来说,悲剧是美和丑,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且以丑压倒美,以非正义战胜正义而产生的。

所以鲁迅先生在谈到悲剧艺术时,深刻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④正是如此,美和正义所代表的是悲剧人物所拥有的美好的理想、崇高的品行,或是一种社会公德、社会需求,而这些美和正义一旦遭到丑和非正义的攻击以至于毁灭,自然会引起人们的悲痛、愤怒、同情,使人们产生精神上的动力,与非正义的邪恶势力斗争,这就是悲剧所带来的美学效应。

悲剧性的美学分析——从“杯具浅谈悲剧

悲剧性的美学分析——从“杯具浅谈悲剧

悲剧性的美学分析——从“杯具浅谈悲剧尤其是当今社会,杯具一词如此盛行,继而超越了寂寞一族,成为当前网络社会最火热的名词。

这恰恰印证了悲剧往往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最早的悲剧,源于古希腊人的酒神颂歌,其内容是悲叹酒神狄俄倪索斯所遭受的苦难,并赞美它的再生。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奠定了西方美学意义上的悲剧。

1亚里士多德给悲剧下了定义,这也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悲剧定义。

亚里士多德曾经深刻地指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举得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悲剧要高于喜剧,悲剧更加高尚。

我认为是有一些可取性的,就比如美与丑,丑的表达比美更加强烈,正如当今国画为什么更喜欢表达丑的事物。

在我看来悲剧比喜剧更加有感染力,表达的情绪也更加强烈,所引起的反应也更加大。

悲剧能够引起我们心中的怜悯和对自我的一种关照。

“怜悯是为了某种不幸或似乎不幸的事而发愁,这种不幸可能是致命的或痛苦的,而且落于不应受难的人身上,于是旁观者想到自己或他的亲友也可能遭到这种不幸。

当不幸似乎近在身边之时,尤其是如此。

”可以看出怜悯的根源是不幸,而这种不幸又降临在不应该受罪的人身上。

从而旁观者会产生联想,将这种心理逼近现实,尤其是自己的亲人身上,产生一种强烈的怜悯。

亚里士多德以后对悲剧理论做出最大的贡献的是黑格尔。

他明确地指出了悲剧的基础是两种对立的伦理观念的斗争,这就是他著名的“冲突说”。

他这样说:“这里基本的悲剧性就在于这种冲突对立的双方各有他那一方面的辩护理由,而同时每一方拿来作为自己所坚持的那种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内容的却只能是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否定掉或破坏掉。

因此,双方都在维护伦理理想之中而且就通过实现这种伦理理想而陷入罪过中。

”黑格尔突破了亚里士多德把悲剧根源看作个人过失的局限性,认为古代悲剧的冲突是伦理力量的冲突,即看到了悲剧所反映的社会道德观念的冲突,表明他肯定悲剧冲突就是社会性冲突的反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悲剧的美学价值
————影片《活着》赏析关于悲剧,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而黑格尔也认为悲剧是严肃的人生内容的表达。

可见,悲剧首先是作为一种艺术理论而存在的。

我们从悲剧文学史中可以看到,悲剧主角虽在斗争中遭受到失败或牺牲,却并不使人悲观失望,反而能够鼓舞人们继续斗争。

因此,“悲剧的实质是悲壮不是悲惨,是悲愤不是悲凉,是雄伟而不是哀愁,是鼓舞斗志而不是意气消沉。

悲剧的美,属于崇高和阳刚;正因为这样,悲剧才是战斗的艺术。

”这就是美学意义上的悲剧。

悲剧的客观基础是人的苦难和死亡,所以,它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被当作苦难的同义词。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

”他的小说《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有价值的女性祥林嫂被封建礼教毁灭的过程,让人们看到了两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的这样一个悲剧。

而张艺谋在1994年根据余华的小说拍摄的电影《活着》,却是以一部史诗般的影片的形式,通过影片的主角徐福贵,没落地主以皮影戏为业,和他坚毅的妻子家珍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一个普通人家在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之间所遭遇世态变迁、艰辛苦难的种种悲剧。

影片《活着》可以演化成三层:福贵一家的、皮影戏的和当时社会的故事。

福贵手中的皮影戏,始终贯穿着整部影
片。

用戏来烘托福贵的一生最恰当不过了,浮生若梦,亦真亦幻。

皮影戏的皮影受人操纵和福贵的受命运操纵互相交映,把宿命思想推到了极致。

人在世上的双重角色在他和皮影之间的关系得到充分的体现。

人是玩偶的操纵者,而人也是一个被操纵者。

他们一家在电影当中的悲惨命运具有浓厚的宿命色彩,深刻表现出人与玩偶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首先是出生于富裕地主家庭的福贵生性爱赌彻夜不归,傲慢无视妻子的劝告最终把全部的家产输给了皮影戏班主龙二。

加之妻子携女怀子离他而去,父亲责其不孝以杖相击力衰猝死。

然后引入了影片的第一个悲剧,福贵和家珍的儿子有庆的意外夭折,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人民公社和群众性的大炼钢铁反映了当时大跃进的基本概貌。

这是一场社会运动,包括徐福贵一家都参加了组织在当地小学校里的没日没夜的治炼劳动,福贵演出皮影戏娱乐工人,家珍为他们端茶送水,甚至孩子也参与了彻夜无眠的工作,致使有庆在沉睡之时意外的被区长的车撞死了,这位曾是福贵的老战友的区长也因工作的极度疲惫以致在驾车时睡着了。

过度操劳造成有庆和区长的筋疲力竟是导致有庆死亡悲剧的直接后果。

降临于这个家庭的第二个悲剧是女儿凤霞的难产不治身亡,此时也达到了整个剧情的高潮。

影片中凤霞在医院生产的情节表现了“永远革命”时期全国上下一片混乱无序的状
态。

红卫兵以“反革命”的罪名关押了主管医院的医生和教授,由此铸成了凤霞分娩时因并发症死亡的悲剧。

事实上这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剧。

可以说,悲剧的时代产生了时代的悲剧。

很明显,在影片中表现“活着”时,出现了这样三个意象:皮影(戏)、死亡、疾病。

皮影一出场只是作为“活着”的一个陪衬、人的消遣,后来便是生活的依赖和精神的寄托。

作为拯救生命的一个象征物,它第一次出现是在战场上,后来又数次出现在人民公社的广场上和大炼钢铁的工地上。

所有的这些都是“活着”的需要和物证。

然而,“破四旧”的运动终于使之灰飞烟灭。

但最后,一度空荡的皮影箱又成了馒头养小鸡的器具,“活着”的一个抽象的物的象征终于变成了真正有生命的物的象征,这对“活着”是一种肯定和升华的暗示,于是我们也便可以猜测到结局之后还会是“活着”。

死亡与疾病都是作为“活着”的对立标志来凸显主题的。

在它们对主题的一次次拉扯与招引中,主题的走向越来越具备了张力。

疾病大致只在后期家珍卧床的几次简单表现中,象征性地一带而过了。

而死亡却是一次又一次地成为影片的一个动力,外在上将情节、内在上将主题往前推进着。

父亲的猝死、战士的喋血、母亲的病故、儿子的夭折、女儿的早逝,都表现了沉痛中幸存者艰难支撑的原因与难度,以及对命运悲彻人心的无言抗争,一次
次叠加着强化了“活着”的冲突,使“活着”更有毋庸置疑的意义。

影片从头到尾一直都存在着悲怆以及悲怆的潜伏,而结局的团圆也是残破的团圆,一种残余状态;用这种残破的团圆来祭奠团圆则是一种悲剧的延伸和下潜,这延伸却又有意将悲剧性稀释了,对观众善意地保留了所谓的悲剧的绝对,但仍是让人透不过气的,这恰恰是“活着”这一主题的需要:它需要顽强,哪怕残破也必须继续。

有人认为一部美好的影片要有一个美好的故事、一个漂亮的女演员和一部美好的音乐。

在《活着》当中,音乐的衬托、渲染都是恰切而且到位的,用得非常成功。

在烘托人物心情、渲染环境气氛时音乐的参与恰到好处。

赌博一节,皮影戏的音乐正好充当了背景音乐,鼓点急促,节奏紧密,调子高亢,达成了一种高度紧张、激动的宣示效果。

而每当悲剧来临时,又是缓缓的音乐哀哀响起。

最出彩的地方是凤霞临盆时的危急时刻以及她殒命后的凄哀悲凉的配乐,叫人肝肠寸断,如愿地让观众在欣赏故事本身时能够自主地产生同情与思考。

总之,《活着》这是一部不朽的影片,它不仅到达了一般意义的美学高度,还升华到了生活的哲学层面。

以一个平常的故事的用意表达了美学象征的意图,不仅表现了小人物的命运,也表现了苦难的题材,还表现了人类那些共有的古老的情感。

艰辛、苦难作为人生路上的灾难和收获,它们在威胁生命本体的同时也历练着生存的坚强意志。

人生之路永远是未知和不确定的,但只要活着就好。

尽管人生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无奈的,人类就如同被操纵的玩偶,无法抗拒命运的主宰。

但是面对无法抗拒的命运,一个人该如何去做呢?电影《活着》所给的答案极为简单明了,正如影名所示的那样,活着。

是啊!人应该活下去,无论生活多么悲惨也要活着,坚韧地活着,充满希望地活着。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这正是悲剧《活着》所渲染的主题和作者余华的思想呼吁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