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悲剧的美学意义
悲剧名词解释美学

悲剧名词解释美学悲剧的意义:悲剧是戏剧的基本样式之一。
戏剧艺术表现特定的社会生活,从而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和感情上的激荡。
“悲”,是感情极度压抑、痛苦的状态;“剧”,是矛盾冲突、高潮迭起的艺术形式。
悲剧的产生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矛盾冲突有三种不同的性质。
(1)崇高的悲剧指用强烈的矛盾冲突造成悲壮气氛,以此引发观众的崇高感和恐惧感,从而使观众受到感染。
(2)滑稽的悲剧指通过一个本来可笑的人物或一件滑稽的事情,引起人们对丑恶现实的嘲笑,以此引起人们对现实的深思和感悟。
(3)轻微的悲剧指用喜剧的形式写悲剧性的内容,以引起观众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悲剧主要包括四类:(1)正剧,表现严肃的重大题材;(2)英雄剧,塑造理想化的英雄人物;(3)史剧,以历史事件为题材;(4)悲喜剧,表现喜剧与悲剧交织的复杂心态。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创作不能只求快乐,必须同时还有道德教育的作用。
2。
维护贵族阶级权益,宣扬贵族道德标准的悲剧代表作是《美狄亚》。
3。
讽刺喜剧:维护喜剧艺术的一种形式。
其基本特征在于借助语言、动作和表情刻画出某种滑稽、可笑的典型人物,借以达到讽刺和揭露现实生活中丑恶的目的。
喜剧因素主要在人物身上体现出来,但也存在着环境描写、社会批判和性格特征的描写。
4。
喜剧性的悲剧:为了宣扬某种新的理想,或为了说明现实社会中的不合理现象,作家在艺术构思上,采取了把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结合起来的方法。
其特征是:采取非常态的喜剧因素,表现悲剧性的主题。
5。
世界三大悲剧作家:莎士比亚、莫里哀、塞万提斯。
6。
欧洲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7。
古希腊四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阿里斯托芬。
8。
中国四大悲剧家:关汉卿、汤显祖、马致远、郑光祖9。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10。
《十日谈》的作者:薄伽丘11。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果戈里12。
悲剧的名词解释 美学

悲剧的名词解释美学悲剧,作为一种文学题材和艺术形式,源自古希腊。
虽然最初只是指古代希腊剧院上演的戏剧作品,但如今悲剧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并在文学、戏剧、电影等多个艺术领域中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悲剧的名词解释,以及悲剧对美学的影响。
悲剧这一词汇最早的含义是指特定类型的戏剧作品,其中展现的是主人公因自身悲惨命运和道德困境而导致的不幸结局。
悲剧的情节常常围绕着主人公的错误决策、悖论选择或者遭遇到的命运不公进行展开。
从这一角度而言,悲剧被视为一种可以触动人心的艺术形式,它通过让观众领略英雄般人物的悲剧命运,引发了深度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观念的变化,悲剧逐渐扩展了其意义,成为一种更为广泛的文化现象。
现代的悲剧不仅仅局限于舞台上的表演,而是通过以小说、诗歌、电影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
悲剧的主题在当代艺术作品中得以追溯,我们可以在很多文学作品、电影或音乐中找到悲剧的影子。
除了艺术形式上的变化,悲剧在美学领域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美学研究艺术和审美体验的原理和规律。
悲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对于美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悲剧通过其所独有的对人性、伦理和道德的探索,提供了一种审美体验。
观众或读者在欣赏悲剧时,往往能够从文本和情节中领会到作者对于人类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悲剧中所展现的人物的矛盾性格和复杂心理使得观众能够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产生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其次,悲剧通过人物命运的不幸和悲痛,引发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观众能够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主人公所面临的悲剧困境,并且在其中找到一丝共鸣。
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人们对于人类困境和人性的思考,从而对美的价值有所启发。
同时,悲剧也扮演了在审美教育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角色。
通过对悲剧的研究和欣赏,人们可以获得对于人类命运和道德选择的全面认识。
这种认识不仅仅局限于个体,还可以向社会和文化层面拓展。
因此,悲剧被看作是一种教育和启迪的力量,对于美学的推进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论美学悲剧的价值与意义_林平

见到久别的亲人,那驼铃摇出了她的思念和快乐,然而等待她的却是噩耗,当她在刑场上将要被敌人杀害的父亲,那是多么巨大的悲痛啊!真实强烈的情感在特定环境下,通过情感与理智的内在矛盾,得到了生动的展示。
英雄不是天生的,也并非完人,云照光重视刻画人物的缺陷,以及把人物的性格视为复杂的运动现象,写出了英雄不断克服自身缺点的成长过程。
《鄂尔多斯风暴》中乌力吉这一形象,从起点看并不高大,他的父亲被王爷当替身杀掉以后,他虽然悲痛,但还是当了王爷的文书官,为王爷效力,甚至一度那音太、巴达玛认为他变了心。
后来,他目睹了王爷的横征暴敛和鄂尔多斯人民的灾难,才认清了王爷的嘴脸,但他仍没有打破对封建王法的幻想,寄希望于清官。
可以说,他从一种蒙昧的状态中走出,成为革命英雄,其中经历了艰难的思想性格的蜕变。
在塑造阿拉丙这一形象,起点是较高的,他是个坚强的老人,“自从带领牧民起义,杀死国民党五十多个特务、官僚,革命的心是下狠了。
”但是作家仍然很有力地刻画了他思想性格较狭隘的一面,写他在战术上需要撤退时想不通,不愿离开家乡,离开群众,这不只是写出了他的缺陷,更写出了他淳朴的乡土之情、阶级之情。
惟其如此,像乌力吉、阿拉丙这样的英雄才是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活人。
3、雄浑阔大的环境描写作为电影文学剧本,自然环境的描写是很重要的,云照光电影剧本中鄂尔多斯高原的那种广袤、浑厚、粗犷、宏阔,展露着贫瘠和荒凉,同时也显示着热烈和崇高,在他所有剧本中的富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鄂尔多斯高原,鲜明地印记着北方草原的特色。
更为重要的是,在云照光的剧本中,自然环境的描写不单纯是自然环境的描写,而是成为了塑造人物性格的必要手段,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与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相互映照、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完整而统一的审美氛围。
云照光的电影文学创作开创了内蒙古的电影文学创作的历史,把民族解放和国家命运紧密地联结在了一起,也把电影特性和民族特色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为以后的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悲剧的审美意义

悲剧的审美意义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悲剧的审美意义[摘要]古希腊神话作为体现早期人类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在艺术表现上虽然仍处在萌芽状态,但在其故事内容中却蕴涵着十分可贵的美学思想。
悲剧美和崇高美是古希腊神话的主要美学特色,其艺术效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悲剧崇高美学意义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古希腊神话是极负盛名的。
一直以来,古希腊神话都被认为是人类艺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它向人们显示出的是“永久的魅力”。
马克思更是赞叹古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武库与土壤”。
作为古希腊文学的重要部分,它也成为欧洲文学、艺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不但影响着西方文学、艺术的美学风格,后世许多的美学思想也都是从它的土壤里生根、发芽的。
黑格尔在《美学》中将古希腊神话视为人类精神发展史的一部分,它代表了人类精神文化最原始的系统形态,在世界文化中也代表了充满独特魅力的一种文化形态。
冯友兰先生曾引用中国古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来说明古希腊人热爱海洋,具有大海般汹涌澎湃性格,说他们拥有一股不同于其他的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但在丰富多彩的古希腊神话与传说里,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却经常是悲剧性的形象,如为人类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为民造福的大力士赫拉克勒斯,杀死吃人怪物的俄底浦斯等等,他们或者在与自然(或象征自然的神力)的抗争中为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所吞没;或者虽然在与自然的博斗和为民造福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却命运多舛,最终遭受强大的象征自然神力的残害而死亡,这些故事虽然反映的是古希腊人与自然的抗争、博斗和相互的矛盾冲突,但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认为的那样:“悲剧是人的伟大痛苦或者伟大人物的灭亡”[1],这些神话人物的悲剧结局使得希腊神话和传说呈现出一种震颤灵魂的悲剧美。
一、悲剧的构成悲剧的构成要素至少包括以下几条:1、叙事性情节要素。
亚理斯多德认为悲剧的六个要素(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歌曲)中“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摹仿人的品质,而在于摹仿某个行动”,“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
论《白鹿原》的悲剧美学意义

论《白鹿原》的悲剧美学意义《论《白鹿原》的悲剧美学意义》篇一《白鹿原》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白鹿原上那些人们的悲欢离合,也照出了一种深刻的悲剧美学意义。
咱先说说这白鹿原上的人物吧。
白嘉轩,这人可算是原上的主心骨,他一辈子坚守着自己心中的那些规矩,像个老顽固似的。
他打小儿子白孝文那一段,我看着都觉得疼。
他那是恨铁不成钢啊,可这也像是一种无形的命运之手在捉弄人。
也许他觉得自己是在教育儿子,走正道,可结果呢?白孝文后来变得那么堕落。
这就像是生活给白嘉轩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他越想抓住的东西,就越是溜走。
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剧吗?就像你满心欢喜地种了一棵果树,天天浇水施肥,结果结出来的果子全是苦的。
再看看田小娥,哎呀,她可真是个苦命的女子。
她从一开始就被卖给郭举人做妾,那过的根本就不是人过的日子。
她就像一只被困在笼子里的小鸟,想飞却飞不出去。
后来她和黑娃在一起,本以为能过上好日子,可白鹿原上的那些封建礼教就像一群恶狼,把他们的幸福一点点吞噬。
她被白鹿原上的人视为灾星,被打压,被侮辱。
她住的那个窑洞,就像一个黑暗的深渊,把她的希望都给埋葬了。
她的死,那真叫一个惨,被压在塔下,就好像她所有的反抗都被镇压了一样。
这让我想到,在那个时代,女性的命运就像风中的蜡烛,随时可能被吹灭。
从整个白鹿原来看,白鹿原就像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上面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可这个舞台的剧本似乎早就被写好了,大家都逃不过命运的安排。
那些封建礼教、家族规矩,就像一道道紧箍咒,套在人们的头上,让他们喘不过气来。
这种悲剧不是简单的一个人的不幸,而是整个时代的悲哀。
我有时候就在想,这白鹿原上的悲剧到底有没有意义呢?也许有吧。
它就像一道深深的疤痕,刻在历史的长河中,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黑暗和残酷。
它的悲剧美学意义,可能就在于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常,让我们对那些曾经被封建礼教压迫的人们产生深深的同情。
就像我们看到一朵美丽的花被暴风雨摧残,虽然觉得惋惜,但也能从中体会到一种别样的凄美。
中国古典爱情悲剧的美学意蕴

中国古典爱情悲剧的美学意蕴中国古典爱情悲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以及爱情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从中国古典爱情悲剧的审美情感、美学意蕴和现代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深入理解这一文学题材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中国古典爱情悲剧通常以抒情为主导,表达了主人公对于爱情的复杂情感。
这些情感类型包括爱慕、思念、忠贞、怨恨、痛苦等,它们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不同的作品里。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表现出了真挚、深沉的情感,也充满了悲剧的色彩。
《西厢记》中的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则表达了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痛苦和遗憾。
这些情感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有的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展现,有的则通过生动的情节和细节来表现。
这些情感既有温柔、细腻的一面,也有激情、执着的一面,充分展示了人类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这些情感也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如真诚、美好、感人心魄等,使读者在感受故事的同时,也能够领略到人性的美好和生命的力量。
中国古典爱情悲剧具有深刻的美学意蕴,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对生命、人性和命运的探索和思考。
这些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如《红楼梦》、《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经典之作。
在文学方面,这些作品展现了爱情的美丽和悲伤,表现了人类对爱情的复杂情感和追求。
同时,它们也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不合理现象,如封建礼教、门第观念等,为后人提供了对过去的反思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在哲学方面,这些作品所表现的的爱情悲剧中蕴含着对生命、人性和命运的探索。
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在极尽荣华富贵中却深感人生的虚无和幻灭,体现出作者对人生无常和世事难料的感慨。
而《西厢记》中的张生和崔莺莺,在面临爱情与道德的抉择时,勇敢地选择了爱情,体现了作者对爱情的重视和对命运的无奈。
这些作品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艺术的享受,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人生、道德、命运的深入思考。
悲剧的美学意义

悲剧的美学意义1. 美学意义上的悲剧性悲剧理论首先是作为一种艺术理论而存在的。
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悲剧是通过两种社会势力、两种对立的意志、理想和实践准则之间的冲突来表现出来的。
我们从悲剧文学史中可以看到,悲剧主角虽在斗争中遭受到失败或牺牲,却并不使人悲观失望,反而能够鼓舞人们继续斗争。
因此,“悲剧精神的实质是悲壮不是悲惨,是悲愤不是悲凉,是雄伟而不是哀愁,是鼓舞斗志而不是意气消沉。
悲剧的美,属于崇高和阳刚;正因为这样,悲剧才是战斗的艺术。
”这就是美学意义上的悲剧。
悲剧的客观基础是人的苦难和死亡,所以,它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被当作苦难的同义词。
然而,不是任何苦难都可以被称作引起悲痛感受的悲剧。
对于这一点,亚里士多德认为,坏人罪有应得的死亡多半会引起满意感,而好人意外的、并无高尚意义的死亡会令人感到恐惧。
2. 什么是美学意义上的悲剧悲剧理论首先是作为一种艺术理论而存在的.在文学艺术作百品中,悲剧是通过两种社会势力、两种对立的意志、理想和实践准则之间的冲突来表现出来的.我们从悲剧文学史中可以看到,悲剧主角虽在斗争中遭受到失败或牺牲,却并不使人悲观失望,反而能够鼓舞人们继续斗争.因此,“悲剧精神的实质是悲壮不是悲惨,是悲愤不是悲凉,是雄伟而度不是哀愁,是鼓舞斗志而不是意气消沉.悲剧的美,属于崇高和阳刚;正因为这样,悲剧才是战斗的艺术.”这就是美学意义上的悲剧.悲剧的客观基础是人的问苦难和死亡,所以,它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被当作苦难的同义词.然而,不是任何苦难都可以被称作引起悲痛感受的悲剧.对于这一点,亚里士多德认为,坏人罪有应得的死亡多半答会引起满意感,而好人意外的、并无高尚意义的死亡会令人感到恐惧。
3. 美学论述题:举例论述悲剧的审美意义论繁漪形象的悲剧审美意义摘要:《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中杰出的一部悲剧。
它作为曹禺的处女作,一出现就“当年海上惊雷雨”反响空前。
而《雷雨》问世以来,繁漪这一人物形象一直是评论者所关注的焦点。
悲剧的美学意义

• 通过主人公的命运和选择展现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悲剧的人物塑造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
• 主人公既有人性的光辉,也有黑暗的一面
• 其他角色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自私的一面
⌛️
悲剧的人物塑造与情节设计密切相关
• 通过情节冲突展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 通过情节转折展现人物的成长和变化
悲剧的情节设计及其紧张感
向
现代悲剧的美学意义及其价值
现代悲剧的价值体现在对审美体验和价值取向的引导
• 通过悲剧情感表达、悲剧人物塑造和悲剧情节设计展现悲剧的美学特征
• 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 对观众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念产生积极影响
现代悲剧的美学意义在于其对人性和生存困境的深刻揭示
• 通过悲剧冲突和悲剧结局展现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CREATE TOGETHER
DOCS SMART CREATE
悲剧的美学意义
DOCS
01
悲剧的定义及其历史发展
悲剧的定义及其起源
悲剧是一种表现人类苦难和道德冲突
的戏剧体裁 -起源于古希腊,是戏
剧的四大类型之一
悲剧的起源与古希腊的
宗教仪式和图腾崇拜有
关
悲剧的美学价值在于其
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刻
揭示
• 文艺复兴时期悲剧对后世悲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为后世悲剧提供了艺术表现和思想内涵的启示
• 影响了后世悲剧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
02
悲剧的美学特征
悲剧的情感表达及其深度
悲剧的情感表达以痛苦和悲伤为主
• 通过悲剧冲突和悲剧结局展现主人公的苦难和无奈
• 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悲剧的情感深度体现在对人性和道德的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悲剧的美学意义悲剧是西方发展得最早也最完善的艺术种类之一,因此西方美学史上关于悲剧的理论也发展得比较早和比较完善。
悲剧作为传统美学范畴,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它渊源于古希腊酒神颂和山羊之歌,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它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物。
作用是引起的恐惧与怜悯之情,使人的感情得到“陶冶”,具有“净化”灵魂作用。
但是,自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之中对悲剧作了经典性规定以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悲剧理论就逗留在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之内,也就是在一种“神力”的命运观点之内逗留、徘徊,直到西方美学史上出现了悲剧的“冲突论”才改变了这种悲剧命运观的传统。
那么,是谁最早提出了“冲突论”?在中国西方美学研究界比较普遍的观点是,西方美学史上悲剧“冲突论”的最早提出者就是黑格尔。
而黑格尔则认为:悲剧不是个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的,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同时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
每一方又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
这样两种善的斗争就必然引起悲剧的冲突。
但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给予真正科学的解释。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悲剧的见解散见于他们的许多著作之中,但比较集中地阐述这一问题的,则是一八五九年评论拉萨尔的历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的两封信。
马恩在各自回信中分别批判了拉萨尔的唯心主义悲剧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并结合自己对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经验总结,表明了他们对悲剧的看法。
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说明悲剧本质在于客观现实中的矛盾冲突。
这种冲突有其客观的历史必然性。
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是指那些体现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合理要求、理想、优秀品质等等,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和本质。
“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合理的要求、理想未能实现。
这两方面的矛盾冲突是悲剧的本质所在。
马克思说:“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都出现两次: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
”总之,马恩的悲剧观吸收了从亚里斯多德到黑格尔悲剧论一切合理的东西,又远远走出亚里斯多德和黑格尔,将悲剧观念提高到了新的理论水平。
“置于两方面之间”的悲剧观念深切揭示了悲剧形成的内在根源,在中外古今的悲剧和悲剧性文学杰作中得到了充分验证,具有广泛和普遍的概括意义,对之后的悲剧创作和评析及悲剧理论发展都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悲剧艺术是一种崇高的艺术形式,以其哀伤的叙事情节和悲愤的情感震撼人心。
悲剧艺术从广义上讲,就是以悲剧故事为体裁的艺术形式;从狭义上讲是一种特殊的民族艺术。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由于政治经济、历史条件、民族性格、文化素质、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的各异,会形成各自不同的艺术特征。
而中国悲剧艺术独特的文化视角,向人们展示了悲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它唤起人们对正义、崇高、良善的心理认同,激发人们对审美价值和人生价值的深沉思考。
在我国,关于“悲剧”一词,据考证直至晚清时才偶然在一些文论中出现。
而古代文学往往把那些悲惨之作称为“怨谱”或“哀曲”;在民间,老百姓则称之为“苦戏”,这可以视为中国悲剧艺术的最初形式。
从一定意义上讲,悲剧艺术是有明确的文化理想和价值目标的;反映的是人们在对苦难命运具有大致认同的基础上,怀着悲壮的豪情践履自己使命的情操。
那些悲剧人物往往不畏险恶,甘愿为承担时代的苦难而付出,甘愿将其牺牲纳入道德的谱系中,牺牲者并因此获得精神的永生。
同时,由于社会分为不同的政治集团、不同的结构层次,这种道德追求和社会评价的标准也会各不相同,而道德标准的异化也会滋生痛苦哀伤的情愫,因此而在艺术形式中表现出来。
也就是说,道德生命同样会喷发出情感的岩浆,从而凝铸成悲剧艺术的基石。
有时,一个撼动人心的悲剧作品,比那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平庸作品更有力量。
正因为这样,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四大悲剧、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俄罗斯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世界名著,中国古典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元杂剧《窦娥冤》、民间传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会产生如此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这就是悲剧美的力量。
当然,这里说的悲剧美,不是作为戏剧一个品种的悲剧,而是作为美的一种形态的悲剧。
在现实生活中,尽管人们不喜欢悲剧的出现,但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都会出现悲剧,就是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由于种种原因,悲剧还是不断产生。
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艺术作品就必然有悲剧的内容。
因而,正确引导青少年赏析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悲剧美的描写,就有着现实意义。
悲剧,作为戏剧的一种品种,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悲剧的本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悲剧就是代表进步社会力量的人物在斗争中受到严重的苦难或死亡,从而引起人奋发兴起,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审美的愉悦感情。
简言之,先进的美好的人或事物的毁灭就是悲剧。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而作为美的一种形态的悲剧,亦即悲剧美——因悲剧而产生的美感,必须具有以下特点:(1)悲剧人物一般来说是代表社会进步力量的正面人物,亦即是好人;(2)悲剧人物的苦难或灭亡必须是社会矛盾冲突或生产斗争或由于人性的某些弱点引起的;(3)悲剧必须能使人奋发向上,提高精神境界,产生美的愉悦,即化悲痛为力量。
因此,悲剧,作为美的一种形态,它有着极大的审美教育意义。
在课堂教学和指导青少年课外阅读中,要积极引导青少年理解悲剧美的认识价值,和赏析悲剧美的丰富内涵。
无论是诗歌、小说还是剧本,在赏析悲剧美时,都要紧紧抓住悲剧人物形象的赏析。
即从悲剧人物的性格特点、悲剧冲突的性质以及所产生的审美特点等三个方面去赏析。
一般认为,悲剧有四种类型的悲剧人物,因而会产生四种不同形态的悲剧美效果。
(1)悲壮的悲剧美这类悲剧人物是崇高的英雄,是先进的社会力量的代表。
他(她)自觉反对旧制度旧势力,不是为个人利益,而是为了解除人民的苦难,为人民的解放,为国家民族的独立自由而英勇奋斗,宁死不屈,流血牺牲。
悲剧冲突的性质是社会矛盾冲突,或是敌对阶级斗争的冲突,或是民族之间的冲突。
悲剧所产生的美感是悲壮感,主要是壮,壮中带悲,虽使人泪流满襟,但壮怀激烈,气冲霄汉。
这类悲剧美,能教育人们认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激励人们去追求美好的幸福生活。
如文天祥的《过零汀洋》中的诗人形象,电影《董存瑞》中的董存瑞,小说《红岩》中的江姐、许云峰,都属于悲壮的悲剧美。
基于这种认识,要引导青少年读懂这类作品,向英雄人物学习,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2)悲悯的悲剧美这类悲剧的悲剧人物是善良的,但又麻木不仁、懦弱的。
当遇到反动势力或落后势力的逼害,苦难深重,但又不知苦从何来,以为命中注定,或知苦从何来,但又不敢起来反抗,只是吞声忍气、逆来顺受,或者心中虽有不满,但又不敢大声呐喊。
悲剧冲突的性质都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亦有少数人民内部矛盾、家庭内部新旧思想的矛盾。
这类悲剧美,主要激起的情感是悲,其次是怜悯和愤怒。
由于这类悲剧人物不是崇高壮美的人,只是善良的人、麻木的人,凄凄苦苦地活着,悲悲戚戚地死去,所以不能引起悲壮的感情,只能引起悲悯同情之情。
悲悯的悲剧美,尽管蒙上一层悲凉凄苦的色彩,缺少悲壮美那样的震撼力,但亦具有较大的认识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而且这类悲剧人物,在旧社会具有较大普遍性,大都是社会的最底层、最无社会地位的工人、农民、下层知识分子,极为常见,更真实有力地揭示社会的本质。
正如鲁迅指出:“这些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正如无声的语言一样,非由诗人画出它的形象来,是很不容易觉察的。
然而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亡于极平常的,或者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多”。
(《且介亭杂文二集几乎无事的悲剧》)鲁迅作品中《祝福》的祥林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的于勒等大都属于这类悲剧人物。
曹禺的《雷雨》中的侍萍,也属这类人物。
这类悲剧的审美价值在于启发青少年认识社会的本质、分清是非善恶的道德观念,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对社会弱小群体及善良人民的同情心。
(3)悲愤的悲剧美这种类型的悲剧人物,虽称不上崇高伟大的英雄,他(她)们的抗争也不全为国家、民族,但他们敢于蔑视旧社会旧势力,抗争到底,而显示其精神品格的光彩。
这类悲剧冲突的性质,有阶级斗争的,但更多的人民内部、家庭内部两种思想、两种伦理观念的斗争,这种矛盾冲突也是社会斗争的一部分。
如元杂剧的《窦娥冤》中的窦娥,电影《菊豆》中的菊豆,属于这类人物。
因此,这类悲剧的审美特点,在于激起人们悲愤与赞美之情,愤恨旧社会、旧势力,赞美悲剧人物的反抗斗争精神。
这与悲悯的悲剧美的审美效果是有区别的。
(4)喜剧性的悲剧美这种形态的悲剧人物,总的来说是个好人,他们受苦受难,值得同情和悲痛。
但这种人同时也有许多缺点,这些缺点又以喜剧的形式出现,引起我们的讥笑。
他们的悲剧性格是通过喜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悲剧矛盾的性质,既有阶级矛盾也有人民内部矛盾。
这类悲剧引起的美感很特别,既悲痛又好笑,哭中带笑,或笑中带哭,即人们常说的“含泪的笑”。
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就是一个例子。
他一生受苦,受压迫、受剥削,想反抗又不知如何反抗,只挥舞着“精神胜利法”这一武器向旧势力进攻,被旧制度、旧势力打得一败涂地,却又以得胜者自居。
读作品时,令人感到好笑又难过。
有些人指出还有一类悲剧,就是性格的悲剧,或者成人性的悲剧。
悲剧人物的苦难或死亡,不是由于社会矛盾的冲突造成,而是由于人物自身的性格弱点造成。
如莎士比亚的《奥赛罗》。
奥赛罗其实是作者所肯定和同情的人物,他坦率、公正、诚信,但性格中存在敏感多疑、刚愎自用的弱点。
他轻信虚假的表面现象,让感情左右理智,以至他和苔丝狄蒙娜的爱情虽战胜了种族的偏见,又亲手扼死了无辜的苔丝狄蒙娜,后来知道了了真相,奥赛罗悔恨万分,为了惩罚自己铸下的大错,挥剑自杀身亡,酿成悲剧结局。
有人认为,这种揭示人性的弱点的悲剧,给读者的心灵震撼(惋惜、同情、反思)更巨大,更能体现悲剧美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