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美学价值

词的美学价值
词的美学价值

词的美学价值

13中文一班吴东碧201330040117

摘要马克思提出“艺术生产的概念”,将文艺生产视为人类精神对世界和对自我

的一种特殊的把握方式,这就是审美的对想象的把握。而中国词的产生,一方面属于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另一方面属于精神存在的审美创造,它是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结果,是以文学为主体、音乐为辅佐的艺术形式。词,体现了雅文化与俗文化的和谐结合,推动了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所以,宋代以词作为文化的价值核心之一和重要的审美形式之一。而词的审美价值除了具有寓教于类、怡情养性、潜移默化之外,还具有婉转倾侧、柔美徘徊、荡气回肠等审美特点。所以,我们可以从词的审美文化地域、特征、艺术论、审美倾向以及批评史等几个角度浅层探讨一下词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雅俗韵律美

引言词,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文本,它经历了一个由余技而正宗,由边缘而中

心的审美流变过程。然而,在深层底蕴中主宰着这种审美流变的基因究竟是什么,虽经一千多年的探讨、质询、论争,可至今仍无定论。在这些探索中,有两个很著名的论点:一是苏轼提出来的“自是一家”说。后世对此的解析也颇多,而就它的主旨而言,子瞻乃“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他的目的,是为小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另一个论点李清照的“别是一家”说,她纯从音律立说,认为词应从内容风格上有别于诗,而词之字声亦主动与音乐相协调从而求得高度谐美的审美效果。可惜,易安此论严而狭,那么,词体的独特审美价值究竟是什么?

一、词的文化地域

江南都会是词的发祥之地,江南丰腴的土壤培植、滋润着词的内容和形式发展,随着江南审美文化的成熟并居于主导地位,词的主位审美资质日益显露成为江南审美文化的结晶和表征。因而江南文化显示出了两大特征:注重形式美(在文学上反映则是讲究声律)和尚婉媚(可从“汉魏风骨”转到“齐梁绮靡”可看出)。人们对词的品格,往往以“柔美”“婉约”概括,而这种阴柔软媚的“婉约”,常被归因于词产生于歌儿舞女在灯红酒绿中演唱,以及中晚唐以来社会混乱、文人士大夫逃避现实的特殊背景。但事实也并不全如此。从文化演进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中国文化渐次南移表现为江南主位文化的原因,就是说受地域环境的影响,词的格调也发生了变化。唐代的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时,对江南审美文化魂牵梦绕,他的名作《长相思》,就散发着浓郁的江南文化气息: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再看温庭筠的《望江南》:

梳洗罢,独椅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才子词人们所流露出的浓厚向往、留念江南的情怀,意味着中华文化的重心的南移。而宋词的雅正审美风韵建构于北宋,成熟于南宋,所谓“词至南宋,始极其

工,至宋始极其变”(朱彝尊《词综。发凡》)就是指此而言。这种变化的基础,在于中国文化的南迁至南宋的最终完成。南宋以降,以“雅淡”为审美特征的江南文化居于中心地位。雅淡美韵的形成,亦得自于江南地域山明水秀的“江山之助”,因此也造就了南宋词人典雅精致的风韵。

二:词的审美特点

在中唐文人“以词为诗”的诗化意韵和审美特征,且审美事业十分开阔,凡是诗笔能涉及到的地方,词笔也有涉及。风流一时之后,词风开始逐步发展成宋词的形态和内容。

请看张志和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再如王建《调笑令》

杨柳,杨柳,日暮白沙渡口。船头江水茫茫,商人少妇断肠。肠断,肠断,鹧鸪夜飞失伴。

还有典型的王建之《调笑令》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新。这首词管弦抛掷,书写宫怨,流畅自然,犹如孤桐朗玉,天律自到,被称为“七言绝句之变调,”显现出唐人的风人之韵。

到了宋代,词也走上了一条从民间到士林的道路,并称为一代文学的标志,可它的风格特点也与唐有所改变。开始走“以富为美”、“以柔为美”、“以艳为美”的审美意念。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市列珠玑,户盈罗绮,国泰民安,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让词带上了富贵气、婉媚态、香艳味,既“雅”的语言艺术特点,如晏几道、周邦彦、朱敦儒、姜夔等比比皆是,词人把现实生活中男女情爱的欲求移植到了词的创作中去,处于载道,言志之外的词恰好大都是这种特征。但也不乏些许词人反其道追求“以俗为美”的词风,柳永、欧阳修、晏殊等人便是。现以柳永的“言尽多俗”的几首词作为例证:

身材儿,早是娇娆,算风措,实难描。一个肌肤浑似玉,更都来,占了千娇。妍歌艳舞,莺渐巧舍,柳妒纤腰。《合欢带》

倾城巧笑如花面,恣雅态,欲语先娇媚,每相逢,月夕花朝,自有怜才深意,绸缪凤枕鸳被,深深处,琼枝玉树相倚,困极欢馀,芙蓉帐暖,别是恼人情味,风流事,难逢双美,况已断,香云为盟誓,且相将,共乐平生,未肯轻分连理。《洞仙歌》

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杨双髻。初学严妆,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举措多娇媚。争奈心性,未会先怜佳婿。长是夜深,不肯便入鸳被,与解罗裳,盈盈背立银釭,却道你先睡。《斗百花》

在柳永的词里,女性的妩媚动人姿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张扬,着大大的增添了词的香艳味,给读者提供一种充满女性肌肤气息的审美新感受。

从《花间集》到柳永,几经迭变词为艳科成为了词的本色风行天下,也出现了一批“以诗为词”的备受美学家们批评的词,如陈师道、晁补之、苏轼等人,这些词人的把宋诗的“理趣”引进了词里,使词深含哲理,不但充满情致,而且理趣横生,别具风采。总体而言,宋词还有一个特点便是“以悲为美”,宋代的此中免不了带有或浅或深的愁绪,有离别之恨、相思之苦、怀人之痛、感人生不遇之忧等悲伤情绪。如李清照、贺铸、周邦彦等的词就是最典型的悲愁之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

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相倚,暖日明霞光烂。水盼兰情,总平生稀见。

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谁知道、自到瑶台畔,眷恋雨润云温,苦惊风吹散。念荒寒寄宿无人馆,重门闭、败壁秋虫叹。

怎奈向、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周邦彦《拜星月慢》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三、词的审美艺术

作为一个审美文本,词在艺术上要求极严。特别是对声律的讲究,超过了律诗和曲。因而李清照在《词论》中说词“别是一家”,乃是根据词“谐音律”,“分五音,又分五声,有分六律,哦、又分清浊轻重”为此,她批评苏轼的词“不谐音律”,表现了她以谐音律为词的本色的主张。李清照的这些论述,在后来的文学家眼里可能会显得过分苛求,但词的美韵也往往来自于汉语言的独特声律美,却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词的声律美感,事实上就是语言的形式审美化—语音美。词的韵律给人协调悦耳的美感请欣赏如下韵律协调优美的词句: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唇。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石《桂枝香》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1]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後,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扬州慢》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词除了具有韵律美外,还运用比喻、排列、留白、拟人、重叠、通感、映衬等各种修辞手法,同时还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再穿插进各种含蓄蕴藉的意象来表达复杂的心绪,构成了词的独特美质。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钗头凤》

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宋祁《玉楼春》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楼望断,灯火已黄昏。秦观《满庭芳》

四、词的审美倾向

赵崇祚编撰《花间集》后,中国词史上就出现了第一个以文人为主体的诗客曲子流派。如一抹艳阳,让晚唐五代衰颓的诗坛出现勃勃生机。可一提起《花间集》,词界就会以“香软”、“凄艳”等词汇形容,但事实上,也不全是所有的词都是那般,花间集里也有主体抒怀之士,如韦庄、孙宗宪等。花间集之后词以南唐君臣的感伤主调,这时期有李璟、李煜、冯延巳的等人,而大都是多愁善感的哀婉小词,但艺术地位却奇高。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到了宋代以来,词发展兴盛达到了顶峰,多写儿女情长的悲愁,有雅、俗、雅俗共赏的词风之别,而一改宋词之雅风,掀起轩然大波的是柳永的“以俗为美”之词,柳永的清新直白、词浅意深把词的艺术境界推向了另一个境界,但实际上,北宋词人作“艳词”、“俗词”多不胜数,欧阳修、苏轼、晏殊等也有不少“艳词俗俗曲”,只是唯有柳永以词为主体罢了。但是,宋词也不全是香艳绮靡之句,也有不少豪放旷达之作,辛弃疾、苏轼等人便是这一风格的代表: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赤壁怀古》

五、词的审美批评史

词的美,蕴含于词中,需要读者细心挖掘,静心品赏,方能探其奥妙,而审美过程也才最好完成。测得审美批评,就是运用一定的审美观照和方法对词的美学意韵、艺术表达及词人的个性品评来获得其中美趣。中国第一篇美学文献是西蜀词人欧阳炯的《花间集序》,开始了对此的美学规范。苏轼也在词的审美格调上自是一家,即以儒雅的书卷气取代纤艳的脂粉之词,她还提出要以唐诗的审美标准来衡量词。再者李清照也有自己的词美学看法,她的《词论》是最早的系统地表明对此美特点认识的一片论文。王灼也是一位专业词美学家,他毕生精力都在研习词的美学价值,收获颇丰,他的词美学专著《碧鸡漫志》,表述了极为丰富和深刻的词美学思想,体现了南宋初年宋人词体观念和社会审美观念的演进。张炎是宋末著名词人之一,其《词源》,评价了两宋诸词的肠断得失,并提出了自己的美学观念。词的美学著作虽多,然读词之时,勿受别人之思想影响而去品读古词,须有自己的观点且不带偏见去欣赏最好。

参考文献

[1]《宋词三百首》天地出版社

[2]《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国词美学》海天出版社

[4]《宋代词话的美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5]《唐宋抒情美探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汉字在字体设计中的美学体现

汉字在字体设计中的美学体现 汉字文化历史悠久,汉字本身就是一种设计美学,从古代单一地记录事物的象形符号到逐渐发展出的书法字体的出现,以及后来多种字体表现形式的演变与形成,都是社会历史各个阶段字体设计演变的结果,并且在以当今社会信息传达为背景以及充分结合美学元素为主导的现代平面设计中得到充分运用。汉字在字体设计中也充满这种设计之美。 设计是一种美学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美可以说是无所无在的,无处不有的。人们需要生活中的美,也离不开美的生活。美具有多种层面以及无限的渗透性,它既有感性的层面,又有理性的层面。既有物质性的层面,又有精神性的层面。说到字体设计就一定离不开设计美学。设计中的美学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会。 设计是把某种计划、规划、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视觉语言传达出来的过程。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因此,设计美学也有别于传统的绘画和装饰,其研究内容自然也不能完全照搬生吞传统的美学理论。 从中国古代文字“美”字结构上为我们探索美的本

质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美”字可以分为两部分,并有两种解释,分别为:“羊大则美”和“羊人为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美”的感受:一方面“美”是物质的感性存在与人的感性需要、享受、感官直接相联系。另一方面“美”又有社会的意义与人的群体和理性相关联。这两种对美的解释有一个共同点,都说明美的存在离不开人的存在,人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 汉字的演变及美学风格的发展 1.汉字的文化 文字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又是人类用来记录历史文明的工具和传播信息的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于大千世界的不断认识,社会经济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特别是人们审美意识的逐渐变化和发展、文字也在不断更新和改变着自己的面貌,这是人类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必然过程。 汉字文化历史悠久,汉字本身就是一种设计美学,从古代单一地记录事物的象形符号到逐渐发展出书法字体的出现等多种字体表现形式,都是社会历史各个阶段字体设计演变的结晶,并且在以当今社会信息传达为背景以及充分结合美学元素为主导的现代平面设计中得到充分运用。 研究汉字在字体设计中的美学风格并探讨其时代特征和设计特点,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传统汉字结合汉字的字体没计理论,将促进汉字字体设计的不断发展,对我们所

新媒体艺术的美学语言_

概念做了细致研究,按照他的看法,影像艺术使自发性和共时性成为可能。“视频技术的同步记录传输和多维展示形象的性能对这些艺术家们具有吸引力,探讨时间的瞬间性和同步性成为他们共同关注问题,这一问题恰巧就是电影所忽略的,作为一种主要在时间的维度上展开的媒介,视频艺术呈现出多种对时间经验的灵活运用与支配,人们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概念被视频技术设备的功能所打乱。”① 影像艺术诗人比尔·维奥拉将影像比喻成一种凝视现实、同时进入藏身于现实中的世界的途径,通过对空间和时间的探讨,揭示出他对生命弧线的提问和沉思。在他新的影像声音装置作品《致千禧年的五个天使》(Five Angels for the Millennium)中,以五个影像分开陈列于一个L型的大空间里,影像包括“启程”、“诞生”“火”“堕落”“创造”等标题。维奥拉以象征性的手法——高空跳水的动作来描述人生历程的不同阶段,充分表现了对科技媒体、空间、时间与观念的掌握。 尽管新媒体作品喜欢利用空间来进行各种各样的表达,虚拟空间却不是真实的空间。“在赛博空间没有空间!”②虚拟空间是另类的空间,它为交互性的审美体验提供了可能性。 第五节 艺术体验:在线交互式的游戏审美 新的存在方式、表现方式和时空观自然造就了新的艺术体验。比如,录像艺术的空间感必然促使观众参与到录像装置艺术作品中,是一种在场(On Spot)的审美;网络艺术中超链接的表达方式和共时性特点,使得观众也成为作品创造者之一,是一种在线(Online)的审美。交互式艺术体验产生是必然的。 艺术家在更加纯熟地运用传统表现手段的同时,又在科学技术的诱导下,开始使用声、光、电和信息等一系列的新媒介。新时代的艺术家通过图像、声音、虚拟环境等各种表现手段,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充分发挥了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即时性、事物发展的过程性和生命本来具有的交融性,由此构成了一部历史上任 ①张朝晖徐翎.《新媒介艺术 NEW MEDIA ART》[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第54页 ② Lev Manovich. “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 [M].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London, England, 2001, Page 252

《美学原理》模拟试卷一

《美学原理》模拟试卷一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120分钟 站点:_________ 姓名:学号:成绩: 一、填空题:(将下列美学名言及名著的作者填入括号内。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20分。) 1、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 子) 2、《大希庇阿斯篇》。(柏拉 图) 3、自然的人化。(马克思) 4、大音稀声。(斯宾塞·约翰逊)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6、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孟子) 7、《为诗辩护》 (柏拉图) 8、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 子) 9、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马克思) 10、《Aesthetik》(鲍姆加登) 二、解释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比德观所谓比德,即是把自然看作人情感和精神的象征,用某种自然物来比拟人的品德、情操、抱负,把自然物拟人化和美化,开创比德观的是孔子,与之相关的还有兴,即感物起兴,兴与比可以联结在一起,成为比兴,比兴不仅是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国周秦时代对自然界的一种审美方式。主体并没有进入其中进行直接的审美观照,其指向主要是人的道德和人格的精神,而不是对自然的纯审美态度,人在其中所达到的也主要是一种道德境界,而不是一种纯粹的审美境界。 2、“美是生活”说: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美的本质的学说,在其著作《艺术和现实的审美关系》(又译《生活与美学》)中得以系统论述。该学说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出发,通过对黑格尔和费肖尔的美学理论的批判来构建理论体系并论证美的本质。他认为“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看来,无论是人的生活,还是自然界的生活,因其展示了“活的东西”的本性即“应当如此”的理想美,最终浓缩为生活美,简言之,生活是美的本质所在。 3、崇高:审美范畴的一种。又称壮美。就审美对象而言,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人格与道德行为中、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就审美经验而言,它使主体受到震撼,带有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或痛苦。 4、审美意识:指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射和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为“美感”。美感就其内涵来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审美意识是广义的美感。它包括审美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狭义的美感,专指审美感受,即指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主体,在接受美的事物刺激后,所引起的一种综合着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因素的复杂心理现象。 三、论述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具体的审美现象,论述立普斯移情论美学。

简析中国传统美学的意义与价值

简析中国传统美学的意义与价值 作为研习中国书画的一名学生,也许对中国的传统美学体会更多更深刻一些,兴趣也更浓。可以说中国传统美学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而独特的土壤之中,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生的特有的领悟、体味、理解与展露。中国美学的实质,是为了探寻使人们的生活与生存如何成为艺术似的审美创造,它是从一个特殊的层面、特殊的角度来体现中国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努力,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的生存意义、存在价值与人生境界的思考和追寻。下面从以下几点试析:人生哲学,独特性,人生美艺术美,其价值。 人生哲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人在究天人之际,于天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之中,确立人的地位,思考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理想、人格的确立、人性的美善等一系列问题,而这种哲学观念又影响到中国传统美学,使其在对于人于天地间的地位、人的道德精神、人的心灵世界、人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的基础之上,形成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体系。以“仁学”为核心的原始儒家哲学,构成儒家美学的哲学基础。儒家美学所体现出的特征乃是以人为本,具有朴素人本主义特征的美学思想。 基于美根源于人、人心、人的义理、道德,因而,受儒家美学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极为重视审美主体心理结构中的人格因素。道家美学将“道”视为美的最高境界。一方面,在道家看来,“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道是超越时空的、绝对的、无限的;另一方面道又是“无所不在”,因而中国道家的思想,体道、观道、游道,以便使人的现实生命获得安顿,转化为艺术化的人生。而道,则不过是人的安身立命的最终依据的设定而已。 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性体现在特别关注人生,重视生命,强调体验,它既是人生美学,又是生命美学,体验美学。这种美学思想是在体验、关注和思考人的存在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过程中生成并建构起来的,强调由审美对象的外部形式的,深入到内部实质的领悟,并最终沉潜于深层生命意蕴的感悟,从而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其认为审美体验活动是主体对心灵自由的追求,是心与物、情与景、神与形、意与象、生命与活力的融合,是生命意义的瞬间感悟。因而,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体验过程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把审美体验概括成“味”,并发展出诸如“体味”、“玩味”、“寻味”、“品味”、“研味”等一系列丰富的范畴、理论,它们或表明审美体验的性质,或表明审美体验的深度与广度,或表明审美体验的不同方式。审美体验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命体验,是生命体验的最高存在方式,是生命意义的瞬间感悟。 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人生美与艺术美。如果说人生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哲学理论基础,是孕育和形成中国传统美学的文化土壤,那么,人生美则是中国传统美学(人生美学)的根与干,艺术美则是中国传统美学(人生美学)的花与果。中国传统美学发展出追求人的审美极境的审美境界论。认为美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审美境界。人生境界反映着人在寻求自身安身立命之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状态,而审美活动,则通过澄心静虑,通过直观感悟,顿悟人生真谛,获得审美极境。因而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境界论与中国传统人学的人生境界论趋于合一。最高的人生境界(审美境界)是心灵的超越与升华。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无论是儒、道美学,还是佛教禅宗美学,都把人生的自由境界作为最高的审美理想与最高的审美境界。在道家美学中,老子把“同于道”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与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庄子美学更有着对“无所待”而“逍遥游”的理想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向往。佛教禅宗美学追求超越人世的烦恼,摆脱与功名利禄相干的利害计较,使心与真如合一,来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中国传统美学对于人生审美境界的追求,也

词的美学价值

词的美学价值 13中文一班吴东碧201330040117 摘要马克思提出“艺术生产的概念”,将文艺生产视为人类精神对世界和对自我 的一种特殊的把握方式,这就是审美的对想象的把握。而中国词的产生,一方面属于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另一方面属于精神存在的审美创造,它是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结果,是以文学为主体、音乐为辅佐的艺术形式。词,体现了雅文化与俗文化的和谐结合,推动了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所以,宋代以词作为文化的价值核心之一和重要的审美形式之一。而词的审美价值除了具有寓教于类、怡情养性、潜移默化之外,还具有婉转倾侧、柔美徘徊、荡气回肠等审美特点。所以,我们可以从词的审美文化地域、特征、艺术论、审美倾向以及批评史等几个角度浅层探讨一下词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雅俗韵律美 引言词,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文本,它经历了一个由余技而正宗,由边缘而中 心的审美流变过程。然而,在深层底蕴中主宰着这种审美流变的基因究竟是什么,虽经一千多年的探讨、质询、论争,可至今仍无定论。在这些探索中,有两个很著名的论点:一是苏轼提出来的“自是一家”说。后世对此的解析也颇多,而就它的主旨而言,子瞻乃“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他的目的,是为小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另一个论点李清照的“别是一家”说,她纯从音律立说,认为词应从内容风格上有别于诗,而词之字声亦主动与音乐相协调从而求得高度谐美的审美效果。可惜,易安此论严而狭,那么,词体的独特审美价值究竟是什么? 一、词的文化地域 江南都会是词的发祥之地,江南丰腴的土壤培植、滋润着词的内容和形式发展,随着江南审美文化的成熟并居于主导地位,词的主位审美资质日益显露成为江南审美文化的结晶和表征。因而江南文化显示出了两大特征:注重形式美(在文学上反映则是讲究声律)和尚婉媚(可从“汉魏风骨”转到“齐梁绮靡”可看出)。人们对词的品格,往往以“柔美”“婉约”概括,而这种阴柔软媚的“婉约”,常被归因于词产生于歌儿舞女在灯红酒绿中演唱,以及中晚唐以来社会混乱、文人士大夫逃避现实的特殊背景。但事实也并不全如此。从文化演进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中国文化渐次南移表现为江南主位文化的原因,就是说受地域环境的影响,词的格调也发生了变化。唐代的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时,对江南审美文化魂牵梦绕,他的名作《长相思》,就散发着浓郁的江南文化气息: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再看温庭筠的《望江南》: 梳洗罢,独椅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才子词人们所流露出的浓厚向往、留念江南的情怀,意味着中华文化的重心的南移。而宋词的雅正审美风韵建构于北宋,成熟于南宋,所谓“词至南宋,始极其

汉字蕴含的美学阅读答案

汉字蕴含的美学阅读答案 :读书文化美学西方美学汉字蕴含的美学 骆冬青 传说,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古人对文字的创生充满惊怖景仰之情,后世”敬惜字纸”的意识中凝聚着华人这种对”文字”的共通感。汉字的诞生无从考据,可是,从古人刻画的留痕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种鲜活灵动的精神。这种精神凝聚在汉字中,凝聚在书法中,凝聚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中华民族一项最伟大的创造,无疑是汉字这一文化符号。 从文字的起源来看,即使是拼音文字,亦需以一定形体作为”符号”来展示”声音”。也就是说,在根本意义上,形、音的合一,是所有文字必然的归宿。只不过,西方的拼音文字是以”字母”为基本元素的,”字母”作为表音的基础,生成为”单词”,方才成为西方语言书面表达的意义元素。汉字则不然。许慎的《说文解字序》曰:”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①而寝多也。”这里,着重指出了”象形”的重要性。”文字”获得了一种哲学意义,作为”物象之本”的”文”“形声相益”的”字”构成的”汉字”,与”字母”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形声相益”的复合形态出现的。”字”所包含的”孳乳”义,与西方的”字母”不同,是以”字子”形态出现的――从而具有了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生生不息”的创发性。 所以,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汉字完成了一种飞跃。”图”进一步形式化,”画”进一步抽象化,从而使”字”逐渐”象形化”“文字化”。也就是说,汉字,正如公认的,是合形、音、义为一体的文字。这里,就产生了一种似乎古怪的现象,那就是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 从以上提到的关于文字形态的进化论思路来看,从图画、象形、表意、表音这个序列,选择一个恰当位置定义汉字,似乎最佳选择就是表意文字。可是,若从”字母”来说,则西方”文字”表音说似乎可通;但”字母”与中国”汉字”的地位明显不对等。”字”对应的是西方的”词”。而西方的”词”难道不是”表意”的吗?所以,在这里出现了一种概念错置,一种颇为荒唐的指称错乱。其内在原因,则不能不归结为一种文化心态上的诉求。汉字的复杂性,却在这样的

笔杆子写材料必不可少的语言美学(一)

笔杆子写材料必不可少的语言美学(一) 写材料,离不开材料自有的语言特点,简单点概括便是于语言的平淡中见功力。在相关规定中对写材料的语言特点的要求便可见:“情况确实,观点明确,表述准确,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直述不曲,字词规范,标点正确,篇幅力求简短。” 将要求简化的理解便是材料语言将就准确、简单朴实、行文规范,符合所属单位和个人的角色定位。 那么,我们作为笔杆子在写材料的时候,常见的问题便是经常把材料写的太过口语化,在文中加入了个人情感倾向以及用词不当的情况。下面,我就这三个问题逐一为大家展开来分析一下: 口语化的问题 材料的作用首先是传情达意,我们在写材料的时候,尤其是新晋笔杆子在起步的时候,很容易出现的便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写,看到的材料素材是什么样的就怎么样写。 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个人写材料功力的欠缺,思考的深度不够,只能够按照最快捷的方式组稿了。因此,写出来的材料口语化较重,写的有点随心所欲,从而失去了材料应该有的行文规范,没有做到简单朴实的准确。 其次便是写材料的时候,自己输入和吸收到的材料较少,没有充足的素材,便按照自己所能接触的素材写,素材的局限性将自己限制在了所在片区,所在地域,方言或者地方特色在文中频繁出现,讲一些不合时宜的地方特色呈现在材料中,是不太恰当的,材料走出所在地域

便会带来理解的困惑。 然后还有一种情况便是习惯性的使用俚语,使得材料显得油腻,让原本应该严肃认真的材料变得过于随意,也不容易唤起材料接收方的重视。 一些个别笔杆子写材料的时候,还会滥用或者过度使用缩略语,虽然我们的工作中有很多的缩略语,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如果这些缩略语或约定俗成的用词是众所周知的,使用在文中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正式的材料中,要尽可能的准确,减少他人误解的可能,毕竟读你材料的人不是你脑中的细胞,你所认为的那个称呼并非他也这么认为。比如:很多人在文中写人大,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指人民代表大会么?其实不然,如果是教育圈的人看人大,更容易理解为中国人民大学。 个人情感倾向问题 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都会不自觉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带有个人情绪的表述一些问题,这个习惯会不自觉的在写材料的时候也带入进去。一旦带有个人情绪的描述现状和问题,就会使用一些偏激的词语,但是在材料中,强调的是客观,要求的是公正,因此我们应该使用的是理性的词语,中性的描述为主。 带有情绪的材料用词多表现在这两个方面,不必对号入座,但请理性对照自检: 第一种情况便是在文中使用过多的形容词 但凡领导讲话都会加上重要讲话;

《谈审美移情》阅读练习及答案

谈审美移情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是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

试论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粹(一)

试论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粹(一)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精粹和谐思维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其思想精粹主要包括: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和善之美、和合之美等和谐思维。“中和之美”是中华民族最高审美标准;“协调之美”是贯穿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始终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善之美”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思维方式;“和合之美”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观。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标准、规律的科学,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完整的美学学科,但却形成了极为丰富的美学思想。研究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精粹,对于丰富中国现代美学,促进现代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中和之美 所谓“中和”,是指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所采取的不偏不倚、执中适度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的“中和”思维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易传》中有关“中和”的论述不下三十处,其中凡带“中”的卦艾都是吉卦、吉艾。“凡吉占都是因为能‘正中’、‘得中’、‘中正’、‘黄中通理’等”。这说明当时人们对“中和”、“执中”、“尚中”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这种“执中”、“尚中”的中和思维在儒家学说中得到了发展,并逐步演化成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除了受“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外,中和思维集中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和思维的理论基础。“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为人处世方面采取“适度”原则,反对“过”与“不及”。从哲学视角看,中和思维是古代朴素辩证法的表现。辩证法认为,事物质和量的统一就是度,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度两端的关节点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因此,凡事必须掌握“适度”的原则。中和思维正是对“度”的正确把握。从伦理学的视角看,“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孔子明确提出了“中庸之德”的观点。《论语·雍也》说:“中庸之为德也”。在孔子的影响下,荀子一也主张根据“中庸之道”来修身养性,培养中和思维。 从美学的视角看,“中和”是儒家的最高审美标准。《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孔子主张执两用中,注重对中和之美的追求。在做人方面,孔子认为“中和”是君子应有的美德,“文质彬彬,然后君子”。Lzl在艺术创作方面,孔子评价《关唯》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实现了“中和之美”。《乐记》把“中和”作为音乐的审美标准,认为“中和”是音乐的本质,以“中和”为美;“乐者,天地之中和也”。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和之美”成了中国历代艺术家推崇的审美标准。与中国传统的中和思维相比,西方古代也有讲“中和之美”的学者,只不过时间稍晚于中国。德漠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虽然也谈及过“中和”问题,但未能展开。在古希腊,对“中和”或“中庸”研究最深刻的人是亚里士多德。他明确指出:“过度与不及都属于恶,中庸才是德性”,“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他还说:“人们对于优秀成果的评论,习惯说增一分则过长,减一分则过短。这就是说过度与不及都是对优秀的破坏,只有中道才能保持它”。川可见,亚里士多德的“中道之美”与中国传统的“中和之美”十分相似,反映了人类审美思维方式的共性。但西方的中道思维未能传承下去,后来被西方近代的“对立思维”所取代。而中国传统的“中和思维”却一直延传到今天。因此,可以说:“中和之美”是中华民族审美思维方式的显著特色。 二、协调之美 所谓“协调”是指事物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和谐统一,以及各种相关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协调或和谐是世界万物运行的客观规律。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这就是说,物以和为常,协调和谐是万物共存的一种稳定秩序,认识了“和”,也就认识了事物的规律,认识了规律(常),人就变聪明了。《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荣亡”;“万物各得其和而生,各得其善以成”。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必须遵循

美学选择题整理

选择题: 题目: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的观点是把认识的重点放在了 A.审美主体上 B.审美客体上 C.主客体关系上 D.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 解题指南:“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的观点是黑格尔提出的,认识的重点放在了审美客体上 题目: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 | A.哲学的方法 B.社会学的方法 C.考古学的方法 D.名俗学的方法 解题指南: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题目: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创立于 A.古希腊时期 B.古罗马时期 C.十八世纪 D.十九世纪 解题指南: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创立于1750年,所以选18世纪。 题目:把理念论作为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的哲学家 … A.赫拉克利特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贺拉斯 解题指南: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以其理念论为哲学基础的

题目:最基本、最普通的形式规律是 A.均衡对称 B.对比调和 C.节奏韵律 D.多样统一 解题指南:多样统一是最基本、最普通的一种形式规律。 @ 题目:在“生物本能说”中影响最大的人物是 A.德谟克利特 B.博克 C.达尔文 D.弗洛伊德 题目:把美分成“秀美”和“威严”两大类的哲学家是 A.西塞罗 B.博克 C.康德 D.黑格尔 题目:不属于优美形式特征的是 A.秀丽 B.柔媚 C.娇小 D.粗狂 ) 题目:把体积数量的大称为“数学的崇高”和力量的巨大称为“力学的崇高”的哲学家是 A.博克 B.康德 C.黑格尔 D.席勒 解题指南:“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是康德提出的。(多选出现过) 题目:把解释学与生命哲学结合起来并使其发展成为人文科学的普遍方法论的哲学家是 A.施莱尔马赫 B.狄尔泰 C.海德格尔 D.伽达默尔 ; 题目:属于类似联想的诗句是 A.“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瓦片” D.“马后桃花马前雪” 解题指南:类似联想:指两件事物时间和空间上比较接近。

景观小品美学价值论文

论景观小品的美学价值 摘要:在我国,园林中的小品在园林建筑工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与建筑、山水、植物等共同构筑了园林环境的整体形象。本文阐述了景观美学理论,继而从形式美及意境美两方面分析景观小品的美学价值。 引言: 园林小品在园林景观中虽然不是主角,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其在现代园林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园林小品在园林中主要有可观赏性和组景作用,及分隔空间与联系空间的作用,使步移景异的空间增添明确的变化标志;更重要的是景观小品可渲染气氛,合理地将小品与周围环境相结合产生不同的效果,使环境更具感染力。园林小品和建筑一样,都为城市良好形象的建立发挥重要作用,具有方便实用、美化环境和优化空间的功效。 1、景观美学理论 追求美感是人的天性,美学的理论指导着景观设计发展的方向,如何将景观美学理论完美的应用到园林小品的设计中是人们一直探索的课题。人们在审美的过程中,对美的体验和感受有着不同的的理解、感知和评价,从最初的形式层面通过想象和联想上升到精神层面。侠义的美感就是人们对美的具体感受,比如苹果会有圆润的感觉或者对看到某些造型合理、颜色搭配很和谐的作品时,我们会觉得视觉很舒适,很吸引眼球,从心里感觉到美好。广义的美感可以称之为审美意识,从最初的侠义上的美感升华到意识层面,会唤起你心底的感触、

回忆、经历、联想和共鸣,我们经常说“触景伤情”就是这个道理。 2、形式美 形式美是人们最常见的美感形态,是审美的初级层次,用形式感来给人一种感官的愉悦。形式美可以归纳总结为两种形态,一种是有规律、有秩序的美,对应人们的审美习惯、内容及表达方式,非常固定的造型、经常使用的颜色和广为流传被人们所熟知的包括比例尺度、均衡稳定、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的形式美法则。在景观中,传统的园林设计基本都遵循这种规律的秩序的美;另外一种是不规律的、流动变化的美,也可以说是非传统形式的美,和传统的形式美法则走不同的风格路线,无序的、混搭的、抽象的表现特征,给人眼前一亮的别致效果。景观形式美因不用考虑深层面的意境的表现,所以可以以直接的、自由的方式来自我表现。比较简单易行,因而被大多数设计师所掌握;比较蓄意直白,因而被很多公众所接受。没有过多的制约,很容易实现。缺乏深度和内涵,是形式美的一个美中不足之处。对于景观的形式美的审美活动,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是“感觉”,通过我们的听觉、嗅觉和感觉对园林小品的造型、色彩和空间产生一个综合的评价结果,属于第一印象;第二是“知觉”,“知觉”通常在“感觉”之后产生,条件反射性,我们的大脑在此时迅速将第一印象进行整合。在整合的过程当中或会抽象所感知的内容,通过个人不同 的经历阅历、价值观及审美观的影响,想象和联想成为概念里的形象和内容,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或进行简化,将原来的形态转换

汉字蕴含的美学骆冬青阅读附答案

汉字蕴含的美学骆冬青阅读附答案 汉字蕴含的美学 骆冬青传说,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古人对文字的创生充满惊怖和景仰之情,后 世“敬惜字纸”的意识中凝聚着华人对“文字”的共通感。汉字的诞生无从考据,可是,从古人刻画的留痕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种鲜活灵动的精神。这种精神凝聚在汉字中,凝聚在书法中,凝聚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中华民族一项最伟大的创造,无疑是汉字这一文化符号。 身在中国文化浸润之中,却最容易忘记这一点。这是因为,汉字与西方拼音文字比起来,似乎在文化形态的比较中,已经落了下风。黑格尔曾断言:“拼音文字自在自为地最具智慧。”这表达了赤裸裸的西方中心主义,表现了一种傲慢与偏见。可是,这种观念,却被一些现代中国文人所接受。这无疑是受一种进化论式的想法所支配,认为文字的发展要经历四个主要阶段,即图画文字、象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在这样的序列中,似乎清晰地显示了一种文字所处的文化地位,最晚形成的表音文字自然属于最高级的文字。那么,汉字处于什么位置? 从文字的起源来看,即使是拼音文字,亦需以一定形体作为“符号” 来展示“声音” 。也就是说,在根本意义上,形、音的合一,是所有文字必然的归宿。只不过,西方的拼音文字是以“字母”为基本元素的,“字母”作为表音的基础,生成为“单词”,方才成为西方语言书面表达的意义元素。汉字则不然。许慎的《说文解字序》曰:“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①而浸多也。”这里,着重指出了“象形”的重要性。“文字”获得了一种哲学意义,作为“物象之本”的“文”和“形声相益”的“字”构成的“汉字”,与“字母”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形声相益”的复合形态出现的,从而具有了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生生不息”的创发性。 所以,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汉字似乎完成了一种飞跃。但在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并非是一种单线的进化,“图” 进一步形式化,“画” 进一步抽象化,从而使“字” 逐渐“象形化” “文字化” 。也就是说,汉字,正如公认的,是合形、音、义为一体的文字。于是人们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 从以上提到的关于文字形态的进化论思路来看,从图画、象形、表意、表音这个序列,选择一个恰当位置定义汉字,似乎最佳选择就是表意文字;若从“字母”来说,则西方”文字”表音说似乎可通。但“字母”与中国“汉 字”的地位明显不对等。“字”对应的是西方的“词”。而西方的“词”难道不是“表意”的吗所以,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是一种概念错置,一种颇为荒唐的指称错乱。汉字的复杂性,在这样的单线进化论思路中被忽视了。 汉字作为一种合形、音、义为一体的文字,其为人诟病处在“象形”。可是,正因为“象形”,汉字才具有了独特的审美属性,才衍生了世界上最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即书法。汉字是一种具有文化丰富性的符号,把不同模式、不同媒介的信息综合为一;图画、象形、表意、表音,这四种“文字发展阶段”,都智慧地凝结在“汉字”这种独特的符号之中,并且能够自由自在地表达,从而成为一种美学上的奇迹。汉字美学之提出,正在于汉字独具的文化特质。在一些人看来的“落后”,却恰恰是汉字伟大的地方。 【注】①孳乳:繁殖、派生。 1.下列有关汉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在人们已经无法从文献中准确得知汉字是如何诞生的,不过那些优美的汉字依然 能带给我们很多想象和美感。 B.汉字的形、音、义为一体让人

镜头语言与美学

镜头语言与美学 鏡頭語言與美學 電影的語言由攝影的角度(Camera angle)、分鏡的連續性(Continuity)、影片的剪接(Cutting)、特寫(Close up)、取景與構圖的組合(Composition)所串連而成,螢幕影像的作業過程大多相同,利用人類視覺暫留的原理,電影一秒鐘24格畫面,電視則為一秒30掃瞄圖框。因此討論影像的概念,可以從攝影機拍攝與運鏡技術著手。基本來說,其攝製作業在內容上可包括動作、構圖、燈光、剪輯與 成音等五大要素。 在拍攝運作上,除了類似照片拍攝的考慮與思維之外,這種連續性影像的線性時間敘述,還得考慮攝影機的設定位、取景構圖運鏡的變化、燈光照射之配合、 攝影機的運動與演員表情與動作的連續,而後製作的剪輯與音效也是要納入構思 的範圍。 觀眾也許是無知的,他們只能從被限制的視野框架中來瞭解事情的真相與意義,因此這種整體意念的傳達,不只是依賴動作的銜接順暢而已。這種連續影像 的錄製,最大的不同是要隨時注意演員的前進方向、視向和在動向無形中所產生 的假想線(Image line)。這種假想線的錯誤在單機作業中,特別容易發生視覺方向

的錯誤。這便關聯於攝影機的設定位、視線觀點以及出入鏡的位置關係,甚至道 具設置的空間關係也要注意。 攝影機的基本操作,對於攝影機本身和三角架的性能要熟練,平時也要多練習各種運鏡姿勢,求其穩定有效,否則補拍耗時費工,會嚴重耽誤進度,也會造 成色溫、光影的前後差異,而破壞了情境效果。 為追求預期的效果,攝影師的運鏡動作可參考如下: 1. 合乎人體工學的姿勢運用,呼吸長而穩定。 2. 器材要熟練才不致緊張,上半身盡量不要晃動,而以腰部和雙腳來調整 與移動,移動時一次只移動一隻腳,避免分散觀眾的注意力。 3. 使用全景或廣角的鏡頭,或靠近被攝體拍攝,可以減低晃動感。 4. 利用環境中可以依靠的物體,動態物體可以輪架、推車等工具協助。 5. 剪輯時可用短鏡頭、快節奏的影像剪輯方式,使晃動感降低。 如果企圖達到緊張、意外、震撼的效果,當然可以逆向而行,但是這是在一個精密設計下的過程,而不是意外連連之後的慌張掩飾才好。視覺感受對於構圖有強烈的影響力,例如光線、布景、大小、黑白、明暗對比色彩以及鏡頭的選定 等等,在錄影藝術中,構圖主要功能是建立主體與環境的關係,清楚交代人物的 動作與表情,呈現一種秩序的美感(並非呆板,而是不讓觀者發現攝影者的存在)。 構圖與視角 以眼睛的視平線為參考水平,站立與蹲下的地平線高低便不相同。視角的改

中国的传统美学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当代教育的影响 中西方历史进程不同、文化源不同,对美的认知异然 “美学”一词源于西方,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则是近代的产物。18世纪,随着西方哲学和科学的蓬勃发展,美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作为一个特殊门类开始确立。鲍姆加登于1750年第一次使用“美学”这个术语,其含义是研究感觉和情感的理论,并把美学看作是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随后的康德、黑格尔等人赋予美学更进一步系统的理论形态,使之在他们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借助西方美学系统理论,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中国哲学体系中没有西方谓之的“美学”理论,但对美的本质、美的意识的感觉、情感,乃至悟性、性情的理解和诠释,在儒家、道家的哲学体系和理论体系中却比比皆是,这种理学体系至今保持完整并具有相当的生命力。对事物本质、意识的认知,古籍《易经》、《尚书·洪范》、《论语》、《大学》、《诗经》等皆涵盖其中。客观世界的主观意识起点高,主观世界的客观意识视野广,传统文化中以儒家、道家为主导的哲学理论延续至今,与西方哲学体系中建立的美学理论有所不同,这就是中国学者理解西方文化及美学理论较容易,西方学者真正明了中国文化的内涵相当不易的道理。 当然,文化本身不是用来比较的,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研究中。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着眼现实世界,认知中西文化的优秀与伟大,使之坚守与传承,保持人与自然的平衡,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世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快乐生活才是真正的目的所

在。深入探究美学的意义,真正理解人类哲学思想的建立与发展,从意识形态的演变、长期社会实践经验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并促进社会进步和美学理论的完善提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学追求的特点。 中西文明的历史进程、哲学体系不同,宗教、伦理及社会制度的发展不同,所以对美的本质的认知、审美意识、审美对象有明显的区别,其皆因文化源不同。 西方文明是海育文明的结果。旧石器时代,人类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神,只有图腾,图腾是禁忌符号。对美的感知是“牙饰”。新石器时代以后,人们开始感觉有神的存在,神存在于大自然,也是大自然本身。神应是美的,光明的。 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的地中海文化,城邦的建立、氏族的解体、商业的兴起,这是人世之事,孕育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伦理意识。人凭借对自然的感知,创造出诸神,并将神人形化。男神,健壮的身体,发达的四肢,刚毅的面容;女神,丰盈的体态,柔美的线条。神是美的,古希腊的几何学(点、线、面)对处于萌芽状态的美学意识之美的形态认知,体现在诸神的雕像和为其建造的神庙中。哲学理念的建立,使其显示出人与大自然抗争的力量和超越自我的精神。由此建立的古希腊哲学也是西方哲学的基础。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国家篇》第七卷给出著名的“洞穴之喻”,极为形象地阐明这一抽象的二元论哲学概念。柏拉图认为,在我们生活的可见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超越可见世界之上的更为真实的理念世界。没有走出“洞穴”的囚徒喻指常人,走出“洞穴”来到理念世界的人喻指

《美育书简》在美学中的价值和意义

《美育书简》在美学中的价值和意义 《审美教育书简》基本上囊括了席勒关于美和艺术的全部文献,包括了 26 封信,我们以前就叫它《美育书简》。 谈美和艺术从哪儿切入去谈?席勒很聪明,他选择了从审美切入。讲审美就必然要落到人身上。传统形而上学谈论美,就直接从美和艺术起步,结果往往与人本身有一定距离。席勒的 26 封信的核心则是思考人,人的现状如何。所以读这本书不必急于从里边找到对美、对艺术的定义,可以说这本书就不是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的。 那么该如何定位这本书在美学中的价值和意义呢?我引用别的学者的话,叫做“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美育宣言书’”.尽管席勒之前人们很早就谈及过这个美育问题,例如毕达哥拉斯,但是把“美育”作为一个明确概念提出,这是第一次。这个概念带给我们一个新思路,即,从人入手去理解美和艺术。席勒是历史上最早认识到人的危机的一个思考者。他谈这个问题的时候就面对着当时人的现代性危机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他给出的路径是:走艺术的道路。 要知道席勒所在的 18 世纪,大多数思想家都考虑过人的问题,考虑什么样的人是理想的人、幸福的人、自由的人。我把他们的思想归为两类,一类是强调感性自然的,另一类强调理性自律的。人身上永远都带有浅层次的感性层面的东西,但理性的发展才使得文明得以形成。说白了,文明就是禁忌,禁忌越多,文明程度越高;禁忌越合理,这个文明就越好。但文明终究是理性范畴,文明发展太快了,就出现人的危机问题。 席勒是最早提及人的危机的,他的观点倾向于把上面所说的两类观点进行统一、调和。他谈国家权利理性,与这个对应的是人的生活感性层面的自然。如果谈两者都单方面地强调自己那一极,结果都会造成人性的异化。席勒思考问题是针对着当时的现实问题。他的最终理想落实到审美的国度,我们称之为审美乌托邦。可见,他没有最终否定国家的理性的管理作用。 他倡导的仍是古希腊人身上的那种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强调一个整体的人。古希腊人自身就既是艺术家又是思想家(那样的希腊人有一大批,就不列举了),理性和感性二者兼备才使人进入一个理想的境界。 席勒在权力理性和感性状态之间想要找到一个中介,使人进入这个状态,使感性和理性、内容和形式都达到统一。

汉字的美学魅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613020614.html, 汉字的美学魅力 作者:潘明霞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2期 摘要:汉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字,也是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汉字的象形 性和表意性特征使得汉字在书写、运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美学魅力。本文试从汉字的书法艺术、字体设计艺术、娱乐艺术、装饰艺术来探究其美学功能,体味汉字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汉字;形体结构;艺术;魅力 [中图分类号]:H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2--01 汉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字,也是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它起源于原始绘画,具有象形性特征,其形体结构是由点、横、撇、捺的笔划,部件,行款等构成。汉字的形体特征使其在创作上极具特色。故汉字的美学魅力主要体现在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的综合处理来而表达出的审美意味,给人来带的强烈艺术感受。本文试从汉字的书法艺术、字体设计艺术、娱乐艺术、装饰艺术来探究其美学魅力。 一、汉字的书法艺术 1.形体美 汉字的结构由点、横、撇、捺构成,形体上又有大小、长短、疏密等造型意义结构特征,且每个字的形体结构都讲究结构、布置,这就为书法艺术提供了绝好的造型对象,书法家们利用汉字的可塑性,在书写时对汉字各种匠心独运的处理,在汉字形体的基础上,创造了多彩多姿的书法形象,从而使汉字以优美的形态展现出独立的魅力。 2.意境美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汉字的意境美,即书法作品作者通过特定的汉字和自己主观情感与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完美无缺的艺术境界。它包括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两种意境。 兰亭修禊,曲水流觞,文士兴会,遗世神驰。王羲之在人事、情境、山水的诸美之中深悟人生诸味,沉浸在浓酣忘我的境界中信手挥洒,一气呵成《兰亭集序》,其文字每一构件无不经过智慧的过滤与浸渍,各尽字之真态。这就是汉字的书法达到的意境美,在创造汉字的形式美之外,凝聚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达到了情与景的完美统一。同样,在书法作品里的“虎”、“鹤”的书写,书法家常把字写得如字如画,仿佛有咆哮腾空的猛虎扑面而来,又有舒展翅般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