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美学价值

合集下载

古诗词的美学力

古诗词的美学力

古诗词的美学力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它以简练优美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古诗词以其独特的美学特点,展现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美学力量。

一、富有韵律美,展示节奏感古诗词以严格的音韵规律和平仄格律表达,给人一种优美的音乐感。

诗词将文字的形式与意境相结合,使每一个字都承载着音乐般的节奏和韵律。

此种韵律美不仅能够增强诗词的美感,也让人们更容易记住和传承。

二、展现意境美,描绘画面感古诗词以其独特的写意方式,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丰富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通过形象的描绘和意境的营造,古诗词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共鸣,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感动。

三、流露情感美,传递情绪力古诗词在表达情感时,往往能够把复杂的情感用简练的篇幅表达出来。

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到的形象比喻,古诗词以朴素的方式表达了人类最原始的情感,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产生强烈的共鸣。

四、蕴含哲理美,启迪智慧词古诗词以其富有哲理的表达方式,引发人们对人生、世界和人类的思考。

诗人通过意象的运用和比兴的手法,将复杂的哲理转化为简洁明了的语言,让读者在享受诗词之美的同时,也获得了对人生琐事的领悟和思考。

五、体现文化美,展示民族精神古诗词作为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它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丰富的精神追求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彰显出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美。

六、启迪思考力,培养审美素养通过欣赏和学习古诗词,人们能够提高自己对美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

古诗词不仅帮助培养了审美能力,还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角度。

通过学习古诗词,我们可以对人生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综上所述,古诗词以其独特的美学特点,展现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美学力量。

它不仅展示了音韵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和文化美,还可以启迪人们的思考力,培养审美素养。

因此,古诗词的美学力量是不可低估的,每一首经典之作都需要我们去欣赏和细细品味。

诗词的美学鉴赏

诗词的美学鉴赏

诗词的美学鉴赏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在古代,诗词被广泛用于歌颂美丽的自然景色、抒发内心的情感以及表达人们对现实的思考。

本文将从韵律、意境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对诗词的美学进行鉴赏。

一、韵律之美韵律是诗词的基本特征之一,它体现了作品的节奏感和音乐性。

通过优美的韵律,诗词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愉悦感和节奏感,从而进一步感受到其深刻的意境。

例如,《登鹳雀楼》这首杜甫的诗词,通过自如的平仄把握以及工整的五言绝句形式,使整首诗篇流畅且富有节奏感。

这种符合音律的韵律美,使得读者在朗诵或阅读时,仿佛能够感受到它所描绘的壮丽景象,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二、意境之美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通过精练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营造出深邃的意境。

通过细腻的描绘,诗人能够将自己的思绪与读者的情感紧密相连,使读者在情感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例如,《长恨歌》这首白居易的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将作者对于长安美丽和自身哀愁的情感传达至读者。

这种意境之美,使得读者能够在诗词中感受到作者情感的真挚与深沉。

三、文化内涵之美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于古代文人士子的思考和对于社会现象的观察,诗词中融入了大量的哲学、历史和道德观念,从而使其成为一种具有文化独特性的艺术形式。

例如,《静夜思》这首李白的诗词,通过对于月色和思乡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种文化内涵之美,使得诗词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凝聚了民族文化的精髓,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综上所述,诗词的美学鉴赏包括了韵律之美、意境之美以及文化内涵之美。

通过优美的韵律,诗词能够给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通过深邃的意境,诗词能够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通过丰富的文化内涵,诗词能够传承和弘扬民族的文化精神。

诗词的美学鉴赏既能够帮助人们领略艺术之美,也能够加深人们对于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古代诗词的美学价值

古代诗词的美学价值

古代诗词的美学价值古代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流传至今,其美学价值不可忽视。

它不仅是古代文人墨客情感表达的载体,也是美学理念的凝练和传承。

本文将从古代诗词的审美特点、艺术表现手法以及对当代文学艺术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古代诗词的美学价值。

一、古代诗词的审美特点古代诗词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诗意、音韵、意境等多重美学特点。

首先,古代诗词注重意境的构建。

通过精炼的语言表达和形象的描绘,诗人通过诗词来展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哲思。

其次,古代诗词注重声韵的和谐。

通过韵律的运用和平仄的对比,形成了独特的诗词音韵美。

最后,古代诗词讲究忧患意识和写实精神的结合。

以宋代诗人苏轼为例,他的诗作既有自然景色的描写,也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具有深厚的情感内涵。

二、古代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古代诗词通过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示了其独特的美学魅力。

首先,意象的运用是古代诗词表现的重要手法。

通过选取生动的意象和形象的描绘,诗人能够直观地传达情感和思想。

其次,对景物进行精确的描写是古代诗词艺术的重要体现。

古代诗词中的景物描写精细入微,可以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最后,音韵的运用也是古代诗词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音律的处理,诗人可以达到声音和意象的和谐统一,增强作品的审美效果。

三、古代诗词对当代文学艺术的影响古代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对当代文学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古代诗词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借鉴。

现代诗人通过学习和借鉴古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审美理念,丰富了当代文学的创作技巧。

其次,古代诗词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对于培养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古代诗词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瑰宝,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读者和研究者。

总而言之,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美学理念,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古代诗词对于当代文学艺术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为当代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与美学价值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与美学价值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与美学价值《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与美学价值》这一话题非常了解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千百年来,古诗词艺术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人们通过古诗词艺术来传达观念,滋养理念,表达情感,传承文化。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与美学价值也因此显得尤其重要。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1、歌词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歌词往往充满着浓厚的古典情怀,其中包含了许多古诗词形式,如歌赋、抒情、离骚等。

歌词中把表达更为主导,多数是言语文学形式。

歌词中经常包含着许多典型的古典文学图像,例如山水画、荷花、春江花月夜等,使曲调更加的贴切深情,也使诗词的审美特色更加的鲜明。

2、旋律旋律在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营造出表达的氛围,同时也往往反映出古典文学的审美特征。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旋律节奏往往受到古典文学的影响,慢板的旋律更多的体现出深情,而快板的旋律则显得活泼欢快。

3、舞蹈舞蹈是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表演,而是运用现代舞蹈理论,结合古代古典文学、古诗词艺术歌曲,表达出古典文学审美特征和情怀的一种舞蹈形式。

舞蹈中动态的姿态犹如艺术家用着笔来写自己的故事,将古典文学的美融入其中,带给观众更多的感受。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美学价值1、传承古典文化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与美学价值不仅表现在其审美特征上,更表现在其对古典文化的传承上。

中国古典文学与古诗词艺术歌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将古诗词及其传统艺术技巧重新诠释,使其传统文化不断得以保留与发扬。

2、激发观众情感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与美学价值也表现在其激发观众情感的特点上。

通过旋律的节奏,歌词的表达,舞蹈的技巧,让观众沉浸其中,感受古典文学的文化景观和情怀,也因而激发出观众的情感。

因此,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与美学价值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结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与美学价值十分重要,其审美特征表现在歌词、旋律和舞蹈上,其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传承古典文化和激发观众情感上。

宋词所包含的美学

 宋词所包含的美学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以下是一些宋词的美学特点:1. 情感美:宋词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包括爱情、友情、离别、思念、怀旧、感伤等。

词人们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情感融入到文字中,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深深的共鸣。

2. 意境美:宋词往往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或生活场景,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这些意境或清新淡雅,或凄美动人,或雄浑豪放,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3. 语言美:宋词的语言简练、质朴、生动,常常使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使得文字充满了生命力。

同时,词人们也常常运用典故和象征,使得词意更加深远。

4. 音乐美:宋词通常配以曲调演唱,具有音乐艺术价值。

词的曲调与内容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美感。

5. 形式美:宋词有固定的格式和韵律,每一首词都有其独特的结构。

这种形式美使得宋词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6. 哲理美:宋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想,词人们常常通过抒发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感悟,表现出独特的哲理美。

这种哲理美使得宋词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思想深度。

7. 个性美:宋词的创作个性鲜明,每个词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这种个性美使得宋词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8. 文化美: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文化传统等。

这种文化美使得宋词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9. 情感宣泄美:宋词是词人们情感宣泄的途径,他们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将内心的情感倾诉出来。

这种情感宣泄美使得宋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共鸣力。

10. 修辞美:宋词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使得文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这种修辞美使得宋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总的来说,宋词的美学价值体现在情感、意境、语言、音乐和形式等多个方面,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遗产之一。

中国古诗词中的美学价值

中国古诗词中的美学价值

中国古诗词中的美学价值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古诗词作为文学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美学价值。

古诗词既是文学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能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古诗词的形式美学古诗词以其独特的形式美感受到广泛的赞誉。

古人善于运用平仄、押韵、对句等手法,使古诗词具备了独特的音韵美。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运用了对仗、押韵等手法,使得整首诗的音韵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

古诗词的形式美不仅体现在音韵上,还表现在字词的精练和排列上。

古人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境,使得古诗词具备了独特的意境美。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思乡之情,给人以深深的感动。

二、古诗词的意境美学古诗词以其独特的意境美吸引了无数读者。

古人善于运用形象、比喻等手法,使得古诗词具备了独特的意象美。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首词通过描绘明月和天上宫阙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思考,给人以深远的意境。

古诗词的意境美还体现在情感的表达上。

古人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使得古诗词具备了独特的情感美。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对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追求进取的激励,给人以豪情激荡之感。

三、古诗词的价值美学古诗词以其独特的价值观念美受到了广泛的推崇。

古人通过诗词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使得古诗词具备了独特的价值美。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萧萧凉风起,天涯何处情。

愁多夜漫漫,孤月照江城。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思考,表现出了对人生的思索和对人情世故的洞察,给人以深刻的感悟。

古诗词的美学意蕴与审美价值

古诗词的美学意蕴与审美价值

古诗词的美学意蕴与审美价值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通过精炼的语言和优美的韵律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深入探究古诗词的美学意蕴和审美价值,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情感与思考,也能够丰富我们的审美体验和文化素养。

首先,古诗词的美学意蕴在于其浓郁的情感表达。

古人常常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无论是喜怒哀乐还是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生的思考,都可以在古诗词中找到。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描述自然景观的壮丽和恢弘,体现了作者对壮丽自然的赞美之情。

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增添了诗词的艺术性,也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其次,古诗词的美学意蕴体现在其精湛的艺术技巧。

古诗词以精炼的语言和优美的韵律为特点,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将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如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有“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描述,通过对青春逝去的感慨和人生的无常进行唤起,极富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这种艺术技巧的运用,使古诗词富有变化和张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此外,古诗词的审美价值还在于其对人生、社会以及美的思考。

古人在创作诗词的过程中,对人生的感悟和社会的观察常常溶于诗中。

他们通过对人生哲理和社会现象的思考,以及对美的追求,为诗词注入了深远的思想内涵。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四座锦衾声不动,一丛菊影向西洲”,既表达了对秋夜的凉爽的感受,也借景抒发对人生离别的思考,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与哲思。

古诗词通过这样的思考,使之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普适价值。

总的来说,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美学意蕴与审美价值不可忽视。

其情感的表达、艺术技巧的运用以及对人生、社会和美的思考,使人们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得到情感共鸣和审美享受。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和传承古诗词,将其视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丰富自己的审美体验和文化素养。

探寻古代诗词中的美学价值

探寻古代诗词中的美学价值

探寻古代诗词中的美学价值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美学意义。

它不仅仅是一种用来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更是对自然、人生和美的感悟。

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美学价值,这些价值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化、提升审美情趣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古代诗词中探寻其中的美学价值。

其一,古代诗词追求“意境美”。

古人在写诗词时,注重通过精细的文字描绘,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意象和情感。

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通过对明月的描绘,表达了对离别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种意境美在古代诗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意蕴。

其二,古代诗词强调“音乐美”。

音乐与诗歌在古代被视为一体,其中的韵律和音韵成为了诗词之美的核心。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在诗中运用了流畅的韵律和和谐的音韵,使得整首诗具有一种舒缓的音乐感。

这种音乐美使得古代诗词不仅仅是文字的表达,更是一种动听的乐曲。

其三,古代诗词注重“意境与音乐的统一”。

古代诗词追求的是意境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意境美和音乐美相辅相成,既通过意境来引发读者的想象力,又通过音乐来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这种统一美可以在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找到,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动听的音韵,诗人将“恍惚如隔世”之感完美地传达给读者。

其四,古代诗词突出“自然美”。

在古代诗词中,自然元素是经常被描绘的对象之一。

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诗人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时也给人一种宁静与豁达的感受。

古代诗词中的自然美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自然的壮丽和恢弘。

其五,古代诗词追求“意象美”。

古代诗词中的意象美常常通过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富有想象力的描述而呈现。

这些意象美带给读者美好的视觉感受,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诗词深层次意义的思考。

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通过描绘夜间的景象和想象中的草原,诗人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意象美让人陶醉其中,体验到诗词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的美学价值13中文一班吴东碧201330040117摘要马克思提出“艺术生产的概念”,将文艺生产视为人类精神对世界和对自我的一种特殊的把握方式,这就是审美的对想象的把握。

而中国词的产生,一方面属于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另一方面属于精神存在的审美创造,它是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结果,是以文学为主体、音乐为辅佐的艺术形式。

词,体现了雅文化与俗文化的和谐结合,推动了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

所以,宋代以词作为文化的价值核心之一和重要的审美形式之一。

而词的审美价值除了具有寓教于类、怡情养性、潜移默化之外,还具有婉转倾侧、柔美徘徊、荡气回肠等审美特点。

所以,我们可以从词的审美文化地域、特征、艺术论、审美倾向以及批评史等几个角度浅层探讨一下词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雅俗韵律美引言词,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文本,它经历了一个由余技而正宗,由边缘而中心的审美流变过程。

然而,在深层底蕴中主宰着这种审美流变的基因究竟是什么,虽经一千多年的探讨、质询、论争,可至今仍无定论。

在这些探索中,有两个很著名的论点:一是苏轼提出来的“自是一家”说。

后世对此的解析也颇多,而就它的主旨而言,子瞻乃“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

他的目的,是为小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另一个论点李清照的“别是一家”说,她纯从音律立说,认为词应从内容风格上有别于诗,而词之字声亦主动与音乐相协调从而求得高度谐美的审美效果。

可惜,易安此论严而狭,那么,词体的独特审美价值究竟是什么?一、词的文化地域江南都会是词的发祥之地,江南丰腴的土壤培植、滋润着词的内容和形式发展,随着江南审美文化的成熟并居于主导地位,词的主位审美资质日益显露成为江南审美文化的结晶和表征。

因而江南文化显示出了两大特征:注重形式美(在文学上反映则是讲究声律)和尚婉媚(可从“汉魏风骨”转到“齐梁绮靡”可看出)。

人们对词的品格,往往以“柔美”“婉约”概括,而这种阴柔软媚的“婉约”,常被归因于词产生于歌儿舞女在灯红酒绿中演唱,以及中晚唐以来社会混乱、文人士大夫逃避现实的特殊背景。

但事实也并不全如此。

从文化演进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中国文化渐次南移表现为江南主位文化的原因,就是说受地域环境的影响,词的格调也发生了变化。

唐代的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时,对江南审美文化魂牵梦绕,他的名作《长相思》,就散发着浓郁的江南文化气息: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再看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独椅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才子词人们所流露出的浓厚向往、留念江南的情怀,意味着中华文化的重心的南移。

而宋词的雅正审美风韵建构于北宋,成熟于南宋,所谓“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始极其变”(朱彝尊《词综。

发凡》)就是指此而言。

这种变化的基础,在于中国文化的南迁至南宋的最终完成。

南宋以降,以“雅淡”为审美特征的江南文化居于中心地位。

雅淡美韵的形成,亦得自于江南地域山明水秀的“江山之助”,因此也造就了南宋词人典雅精致的风韵。

二:词的审美特点在中唐文人“以词为诗”的诗化意韵和审美特征,且审美事业十分开阔,凡是诗笔能涉及到的地方,词笔也有涉及。

风流一时之后,词风开始逐步发展成宋词的形态和内容。

请看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再如王建《调笑令》杨柳,杨柳,日暮白沙渡口。

船头江水茫茫,商人少妇断肠。

肠断,肠断,鹧鸪夜飞失伴。

还有典型的王建之《调笑令》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新。

这首词管弦抛掷,书写宫怨,流畅自然,犹如孤桐朗玉,天律自到,被称为“七言绝句之变调,”显现出唐人的风人之韵。

到了宋代,词也走上了一条从民间到士林的道路,并称为一代文学的标志,可它的风格特点也与唐有所改变。

开始走“以富为美”、“以柔为美”、“以艳为美”的审美意念。

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市列珠玑,户盈罗绮,国泰民安,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让词带上了富贵气、婉媚态、香艳味,既“雅”的语言艺术特点,如晏几道、周邦彦、朱敦儒、姜夔等比比皆是,词人把现实生活中男女情爱的欲求移植到了词的创作中去,处于载道,言志之外的词恰好大都是这种特征。

但也不乏些许词人反其道追求“以俗为美”的词风,柳永、欧阳修、晏殊等人便是。

现以柳永的“言尽多俗”的几首词作为例证:身材儿,早是娇娆,算风措,实难描。

一个肌肤浑似玉,更都来,占了千娇。

妍歌艳舞,莺渐巧舍,柳妒纤腰。

《合欢带》倾城巧笑如花面,恣雅态,欲语先娇媚,每相逢,月夕花朝,自有怜才深意,绸缪凤枕鸳被,深深处,琼枝玉树相倚,困极欢馀,芙蓉帐暖,别是恼人情味,风流事,难逢双美,况已断,香云为盟誓,且相将,共乐平生,未肯轻分连理。

《洞仙歌》满搦宫腰纤细。

年纪方当笄岁。

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杨双髻。

初学严妆,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

举措多娇媚。

争奈心性,未会先怜佳婿。

长是夜深,不肯便入鸳被,与解罗裳,盈盈背立银釭,却道你先睡。

《斗百花》在柳永的词里,女性的妩媚动人姿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张扬,着大大的增添了词的香艳味,给读者提供一种充满女性肌肤气息的审美新感受。

从《花间集》到柳永,几经迭变词为艳科成为了词的本色风行天下,也出现了一批“以诗为词”的备受美学家们批评的词,如陈师道、晁补之、苏轼等人,这些词人的把宋诗的“理趣”引进了词里,使词深含哲理,不但充满情致,而且理趣横生,别具风采。

总体而言,宋词还有一个特点便是“以悲为美”,宋代的此中免不了带有或浅或深的愁绪,有离别之恨、相思之苦、怀人之痛、感人生不遇之忧等悲伤情绪。

如李清照、贺铸、周邦彦等的词就是最典型的悲愁之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

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

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相倚,暖日明霞光烂。

水盼兰情,总平生稀见。

画图中、旧识春风面。

谁知道、自到瑶台畔,眷恋雨润云温,苦惊风吹散。

念荒寒寄宿无人馆,重门闭、败壁秋虫叹。

怎奈向、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

周邦彦《拜星月慢》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三、词的审美艺术作为一个审美文本,词在艺术上要求极严。

特别是对声律的讲究,超过了律诗和曲。

因而李清照在《词论》中说词“别是一家”,乃是根据词“谐音律”,“分五音,又分五声,有分六律,哦、又分清浊轻重”为此,她批评苏轼的词“不谐音律”,表现了她以谐音律为词的本色的主张。

李清照的这些论述,在后来的文学家眼里可能会显得过分苛求,但词的美韵也往往来自于汉语言的独特声律美,却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词的声律美感,事实上就是语言的形式审美化—语音美。

词的韵律给人协调悦耳的美感请欣赏如下韵律协调优美的词句: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唇。

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王安石《桂枝香》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1]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後,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扬州慢》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词除了具有韵律美外,还运用比喻、排列、留白、拟人、重叠、通感、映衬等各种修辞手法,同时还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再穿插进各种含蓄蕴藉的意象来表达复杂的心绪,构成了词的独特美质。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陆游《钗头凤》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宋祁《玉楼春》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楼望断,灯火已黄昏。

秦观《满庭芳》四、词的审美倾向赵崇祚编撰《花间集》后,中国词史上就出现了第一个以文人为主体的诗客曲子流派。

如一抹艳阳,让晚唐五代衰颓的诗坛出现勃勃生机。

可一提起《花间集》,词界就会以“香软”、“凄艳”等词汇形容,但事实上,也不全是所有的词都是那般,花间集里也有主体抒怀之士,如韦庄、孙宗宪等。

花间集之后词以南唐君臣的感伤主调,这时期有李璟、李煜、冯延巳的等人,而大都是多愁善感的哀婉小词,但艺术地位却奇高。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到了宋代以来,词发展兴盛达到了顶峰,多写儿女情长的悲愁,有雅、俗、雅俗共赏的词风之别,而一改宋词之雅风,掀起轩然大波的是柳永的“以俗为美”之词,柳永的清新直白、词浅意深把词的艺术境界推向了另一个境界,但实际上,北宋词人作“艳词”、“俗词”多不胜数,欧阳修、苏轼、晏殊等也有不少“艳词俗俗曲”,只是唯有柳永以词为主体罢了。

但是,宋词也不全是香艳绮靡之句,也有不少豪放旷达之作,辛弃疾、苏轼等人便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登京口北固亭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赤壁怀古》五、词的审美批评史词的美,蕴含于词中,需要读者细心挖掘,静心品赏,方能探其奥妙,而审美过程也才最好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